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选修课论文)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选修课论文)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选修课论文)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选修课论文)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学生:江娅

学号:20116698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老师:钱锋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税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饿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冤句人黄巢亦聚数千人应仙芝。巢少与仙芝皆以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与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资治通鉴》起义大致过程:

乾符元年,黄巢响应当时同为起义军首领的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而此时正值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吏治败坏。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地方官员兼并土地剥削民众,赋税徭役繁重不堪,人民苦不堪言。而此时起义军的出现使得绝望的民众生出了一丝希望,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希望,不过是溺水之人对忽然出现的一根稻草的本能反应,是以追随者众多。却不知不过饮鸩止渴而已。

当时兵士久不习战,节节败退。各大藩镇势力手握兵权却大多持观望态度,【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新唐书》卷225)朝廷很是被动。此间起义军陆续攻占濮州、曹州、等州县,一时无人能阻。【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

至数万。】(《资治通鉴》卷252)

政府最后采取诱降政策,以权力富贵许之,【乃以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即蓟州授之】,王仙芝很是欢喜,然黄巢却因官不及己大怒,王仙芝最终因畏众怒而未受命,大掠蓟州,因一时之气以近乎屠城的方式攻陷蓟州。两人分道而去。

此后不久,(乾符五年)王仙芝为曾元裕所诛。【曾元裕奏大破王仙芝于黄梅(于今湖北),杀五万余人,追斩仙芝,传首,余党散去】。尚让帅其余党归附黄巢。

此后黄巢向西进攻洛阳,受阻而转向淮南进攻,渡江后转战江西、浙东、福建,879年攻占广州。黄巢要求唐朝授官予自身,但唐朝的回应并不令他满意(说白了就是嫌官小。。。),故未受。然岭南气候湿热,疾病流行,一年后其西陷桂林,越五岭,攻占潭州、江陵,意欲夺取长安。但于荆门遭遇刘句容伏击,损失惨重,继而转向江南,自采石渡江北上,广明元年(880年)一举攻占洛阳,其年十二月占潼关。唐僖宗逃往汉中,后迁成都。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留任四品以下官员,同时也杀戮大批反抗官僚。【唐官三品以上者悉数留任,四品以下位如故】(《资治通鉴》卷254)。太过得意的他并未立时追击逃亡的僖宗。唐僖宗得到喘息的机会后号召各地藩镇联合围攻长安,重新部署兵力,征调沙陀部落李克用骑兵、河西党项部落拓跋思恭兵力,全力夺回长安。而黄巢部下朱温投降唐朝,与唐朝兵将里应外合,黄巢在这次中连续失败,损失惨重。五月,黄巢退出长安,向东方转移。

军队出潼关后,起义军迅速分崩离析,部将纷纷投降。黄巢围攻陈州至中和四年仍然没能攻下,最终被围。突围后退到泰山的狼虎谷,兵败自杀。

对当世影响:

一、对唐王朝的打击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朝自此四分五裂,名存实亡。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间的过渡往往满是篡位夺权,战火狼烟。一个气数既尽的朝代的衰落往往伴随着新生政权的产生,最后取唐而代之的虽然不是黄巢,但他在朝代的更迭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阶级观念的影响

黄巢攻占长安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并向贫民发放财物。(典型的仇富心理)其没收富家财产,纵容部下杀人,致使唐氏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华轩绣店皆销散,甲地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秦妇吟》)他向中国延续了数百年的阶级观念发出了挑战,后世甚至有言【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通志》南宋郑樵)。这样的说法显然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也多少反映了这次起义对阶级制度和观念的影响。

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黄巢起义虽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披着“革命”的外套,但事实上对当时的百姓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黄巢靠贩卖私盐发的家,这个利润巨大同时亦高风险的职业使其养成了残忍嗜杀的心性,当然这与他个人天性及其他人生经历有关。他对普通百姓、士人皆曾大开杀戒,攻入长安时便大量杀戮官员,即使对自己部下亦是毫不手软。

【贼露宿霸上,调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这一次黄巢恨城民协助官军,于是纵兵屠杀,血流成河,谓之“洗城”。进攻陈郡的时候因粮草供应不济竟以人肉作军粮。

【[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卷150下)

据史书,他【围陈州,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而要养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数万名为他打陈州的起义将士,持续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得吃掉十倍于张巡守睢阳城时的被食人数。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由此可见,这样的灾难早已不只是灾难,而是当世百姓心头的噩梦,民众深受其害。较之人性的可怕,所谓魑魅魍魉,皆不过是哄小儿的胡话罢了。

历史意义:

从农民战争的角度来看,唐末农民起义队伍第一次提出“平均”口号。它是在土地制度演变过程中,贫富进一步分化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一口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地主经济,这就标志着古代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由于民众所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很难在重重桎梏中真正突破。此次农民起义未能达成的终点其实也不过是,起义将领将唐王朝推翻然后自己做皇帝,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所有农民起义的通病和致命点。带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囚笼,作为国家数量最大,生活最困苦的人群,他们“永远”不能摆脱封建制度的统治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即使所谓太平盛世,也不过是剥削较乱世与朝代末期稍轻而已。苦难和剥削在千百年的沉淀后,往往只要它稍微减轻一点便是了民心所向,却少有人记得其实那些苦难和压迫原本便不该被加诸于身。

而农民起义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少数人自社会的最底层一跃而跻身权力中心,一步一步淡忘初衷,血流过后,能博得几年粉饰太平。兴亡百姓苦,然后一次又一次的持续恶性循环罢了。

所以个人认为它对人民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的促进作用实在有限,历史意义也不可谓重大。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

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而是要求各人照旧做事,各人要守本分②。 其次,革命党人与工农关系恶化。武昌起义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一些州县的贫苦农民起而抗租拒债,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根基。在各反正省区,个性是立宪派、旧官僚控制的省区,却先后出现了军政府镇压工农群众事件。湖南都督谭廷闿对地主豪绅宛如菩萨,对工农群众则是屠夫。对于各地城乡劳动群众广泛开展的抗租斗争和其他形式的反剥削、反压迫斗争,反正各省的革命党人却感如芒在背,镇压也最力。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如同鲁迅在《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不准革命闹剧,民众被排除在革命之外。革命党人对地主土绅实行保护主义,甚至依靠地主土绅来维持秩序。而往日同一条战线的盟友工农群众和会党,却成了防范和镇压的对象,导致革命党人和工农关系不断恶化。 总之,革命党人不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关键是没能正确地认识和相信人民群众以及其强大的力量。革命党人不是用心地组织和引导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而是运用武装力量去镇压起来革命的人民群众,严重阻碍了人民大众革命力量的发挥,加之对工农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减弱了人民大众革命的用心性。正如毛泽东所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

黄巢在泰山的活动轨迹

英雄魂归何处 --黄巢在泰山的活动轨迹 Where W as the Hero’s Soul? --Huang Chao’s Struggle Course in Mt.Tai 说明:本文部分内容转引自泰安李峰的《西风花落狼虎谷--黄巢在泰山的最后岁月考》一文,特向原作者致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880年,攻占唐都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883年4月在诸路唐军的联合进攻下,黄巢率军撤出长安,接连失利后,转入泰山,884年6月17日,黄巢败死泰山狼虎谷。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转战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年时间,沉重打击了晚唐黑暗腐朽的统治,加速了大唐王朝的灭亡。民间正月十五挂红灯与端午“插艾草”的习俗都与黄巢有关。 一、黄巢在泰山的活动轨迹 大体轨迹:曲阜---泰山西北部(今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西北与济南长清区万德镇交界处的黄巢寨一带)---泰山北部---今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一带---泰山东北部(今泰安市泰山景区下港镇北部山区)---向南至今下港镇八亩地村南、岱岳区祝阳镇北部山谷。 883年4月在诸路唐军的联合进攻下,黄巢率军撤出长安,节节败退,最后自曲阜又转入泰山西北部,在今泰安市岱岳区

道朗镇西北与济南长清区万德镇交界处的黄巢寨一带与唐军交战,后又从这里开始进入泰山北部的群山峡谷之中,在这一带,黄巢利用山谷的有利地形且战且退,首先退至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一带,并短暂驻扎于此,并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黄巢村、黄巢义军存放战车的车子峪村等。黄巢率部分人马艰难突围,往东北方向突围后又南下至泰安下港镇北部山区。经过今下港镇过马滩村(村名即由此而来)往南到达今下港镇驻地后又往东翻越今叫“庙岭”的山,进入老公山东北部今下港镇八亩地村一带,今属八亩地村的大拉马峪、小拉马峪的名字即由此而来。由于暂时甩开了唐朝追兵,黄巢起义军残部得以在此暂时喘息,黄巢意欲在此重整旗鼓,于是在八亩地南的山谷今岱岳区祝阳镇北部一带制造盔甲兵器,祝阳镇焦家峪村(造甲峪)的名字即由此而来,在八亩地东的地方存放盔甲等兵器,下港镇胡家峪村(护甲峪)的名字即由此而来,而且在今下港镇胡家峪村重新清点兵马,“黄巢点将台”的名字即由此而来,此外还留下了扳倒井等遗迹(传说黄巢到此兵困马乏,发现一口水井,由于缺少舀水器具,众人均不得饮,黄巢命一人用兵器掘出一条通水井的斜坡,使众人得救)。很快在八亩地一带黄巢军队就陷入了唐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眼看突围无望,情急之下黄巢只得脱下皇袍等衣冠,顺着东南走向的河谷朝东南方向便装突围(黄巢的另一部分士兵和嫔妃等眷属在向北突围至今下港镇东祥沟、西祥沟村时被俘获,此两村名字即由此而来)。仅有黄巢及其兄侄、妻子、亲信数十人成功艰难突围,来到今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有哪些? 答案: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个性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

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

黄巢之乱得以撼动天下的原因

黄巢起义 经过讨论认为,黄巢起义得以撼动天下的原因在于政权的腐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而黄巢起义军身为流寇,沿途烧杀掳掠,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唐朝后期,官僚机构膨胀,财政支出增多。因财政经费严重不足,唐王朝要求地方预征两三年的租税,使百姓不堪重负。 浙东是唐王朝财赋所出的主要地区之一,人民所受的剥削尤为严重,大中十三年,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但没过多久就被唐军镇压。 咸通九年,庞勋率领戍守桂军的八百徐泗士兵发动起义。唐王朝急派十万大军前来镇压。咸通十年,唐军占领徐州,起义军被包围,庞勋与起义军近万人战死。 裘甫和庞勋领导的起义并没有使统治者醒悟过来。唐懿宗和唐僖宗时,《资治通鉴》这样描述统治者“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乾符元年,王仙芝在长垣起兵。第二年,黄巢在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人响应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 黄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因屡次考进士不第,目睹唐朝官吏残酷剥削人民,便揭竿而起。他与王仙芝都贩过私盐,熟悉各地交通路线。他们联手攻打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起义军的出现使得绝望的民众生出了一丝希望,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希望,不过是溺水之人对忽然出现的一根稻草的本能反应,是以追随者众多。 黄巢攻占长安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

汝曹但安居无恐”,并向贫民发放财物。其没收富家财产,纵容部下杀人,致使唐氏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秦妇吟》中“华轩绣店皆销散,甲地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正是描绘了当时的情形。 黄巢起义虽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披着“革命”的外套,但事实上对当时的百姓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黄巢靠贩卖私盐发的家,这个利润巨大同时亦高风险的职业使其养成了残忍嗜杀的心性,当然这与他个人天性及其他人生经历有关。他对普通百姓、士人皆曾大开杀戒,攻入长安时便大量杀戮官员,即使对自己部下亦是毫不手软。 《资治通鉴》记载:贼露宿霸上,调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这一次黄巢恨城民协助官军,于是纵兵屠杀,血流成河,谓之“洗城”。进攻陈郡的时候因粮草供应不济竟以人肉作军粮。 《旧唐书》记载: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黄巢“围陈州,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而要养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数万名为他打陈州的起义将士,持续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得吃掉十倍于张巡守睢阳城时的被食人数。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可见,这样的灾难早已不只是灾难,而是当世百姓心头的噩梦,民众深受其害。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义前期准备。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国民民智开启,先进的革命党人深入基层的宣传,传播了先进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从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后,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还创办了两湖书院。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军”,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

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新军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革命士兵们在起义中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 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武汉是列强入侵较早的地区,受到深重的压迫,人民反抗意识很强。1911年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趋于成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机,果断决定选择革命力量雄厚的华中重镇武昌作为突破口,坚决发动起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完全正确; 3、四川保路运动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鄂军西调,武汉空虚,又给武汉的革命党人造成了一个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这是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二、起义战斗过程 起义发动后,革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向督署和镇司令部等敌之关键部位发动进攻,使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

近代史复习题 第三章(含答案)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兴中会成立 B 1895年广州起义 C三民主义的提出 D华兴会的成立 2.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3.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骗局,从来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5.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6.武昌起义成功后,建立的政权是( ) A湖北军政府 B湖北咨议局 C中华民国政府 D南京临时政府 7.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创立民国 8.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破坏 B南京临时政府的涣散和软弱 C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9.武昌起义爆发后,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是() A革命党人 B北洋军阀和旧官僚 C袁世凯的亲信 D立宪派和旧官僚 10.使孙中山对军阀势力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得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结论是在()事件之后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反张勋复辟 D护法运动 11.下列条约中,涉及即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3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它() A成立时间早 B实现了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组织

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_为什么会爆发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_为什么会爆发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是发生在唐朝末年时期的一次农民自发的起义战争,这次起义可以说是后来农民起义行为的开端。下面是本人分享的黄巢起义的原因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黄巢起义原因介绍 在同一时期其实也发生了许多的农民起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中还要说黄巢起义最为特殊,除了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外,黄巢起义也做出了许多之前从未出现的事情。黄巢起义的影响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而对于黄巢起义原因也是很多人都了解的,那么黄巢起义原因是什么呢? 黄巢起义是在唐朝末期发生的,那么黄巢起义的原因一定和当时的社会有着重大关联,那么黄巢起义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唐朝末期的时候,唐僖宗上位之后政治变得更加昏庸和黑暗,那时候国家财政方面的亏空十分严重,而很多地区都遭受了重大的灾害,粮食不够吃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们为了生存只好将野菜、树皮等都作为充饥的事物。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居然不但没有减少任何的赋税,反而想要从百姓的身上剥夺更多的财富,可以说这种情况就是黄巢起义原因中极为重要的一点。 政府的黑暗让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很多愤怒又走投无路的农民群众聚集在一起进行了抗争,这时候王仙芝也发起了起义活动。而在这期间黄巢也带领着上千名无法生存的农民加入了其中。可以说黄巢起义原因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政府的无能和昏庸,百姓遭受灾害已经十分痛苦了,可是政府和朝

廷不但没有进行安抚和解决,反而从皇帝到百官都依旧无视百姓的生死,甚至想要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这样看来黄巢起义原因也是十分明显了。 黄巢起义时间 黄巢起义是唐末时期的一场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运动,当时唐朝已经渐渐走到了尾期,而那时候朝政混乱民不聊生,其实那时候发生了不少次农民起义,然而其中影响范围最为深远、经历时间最长、遍布范围最为广阔的还是要说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末时期的起义运动,那么黄巢起义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其实黄巢起义时间是在公元878年到宫院884年之间发生的,历经了六年时间才最终得以结束,从这个黄巢起义时间可以看出这次运动是发生在王仙芝领导的起义运动之后的,所以很多人也将这次事件归纳为王仙芝的后续,黄巢起义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范围波及到了唐朝的大半个江山,虽然说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可是却还是让唐朝末期的国力大大减退。 另外在黄巢起义时间前后也发生过许多次的战争,只不过这些起义活动都不如黄巢起义更为厉害和著名而已。从七世纪开始一直到十四世纪,这么长的时期之内农民起义活动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但是从规模来说只有唐朝末期的起义活动更具规模,而黄巢起义时间处在这个时期之间,算是影响范围最为深远的起义。从黄巢起义时间开始直到884年结束,中间经过了六年,农民组织的军队在黄巢的带领下占领了山东。广州等许多地区,对于唐朝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打击,致使唐朝更加迅速的灭亡了。 黄巢起义政权 黄巢起义是在唐朝时期的一次农民起义活动,当时唐

论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探究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及其意义,即是我们今天的讨论题目。 【一、辛亥革命经过简述】 在探寻这段历史背后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过程。 【1、立宪运动】 1905年,出于对当时内忧外患并存的时局考虑,中国清朝政府开始推行立 宪运动,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但清政府一再拖延国会召开时间,并在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于是逐渐同情、倾向革命。而辛亥革命,也于该年爆发。 【2、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于武昌率先发难。11日上午,武昌光复,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随即在武昌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0月12日,汉阳汉口接连光复。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3、袁世凯出山】 即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清政府再用袁世凯,先于10月14日任其为湖广总督,又于10 月27日任命其为内阁总理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 11月2日,在攻下 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 【4、中华民国成立】 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 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朝 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成功的。 【1.推翻封建统治】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 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打击帝国主义】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素材 北师大版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摘要〕武昌起义有其客观条件,甚至对武昌起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主导原因,但立宪党人与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抛弃及寻找新代理人也是十分重要因素,袁世凯伺机夺权,未对武汉三镇真正进攻是起义成功的不可忽视因素。 〔关键词〕武昌起义胜利客观原因革命党人响应立宪党人袁世凯夺权帝国主义对华政策 新版中学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对武昌起义叙述得较为简练,特别是在较深层次分析中只涉及了其爆发原因,而对其之所以取胜原因未能叙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且出现了一些同学将较早发生原因与取得胜利原因混淆;也有一些教师与同学对此进行一些分析,但常常局限于从主观上分析(20世纪80至90年代教科书即是如此分析),对其客观原因强调不够。而事实上,武昌起义除了主观条件外,其客观条件也极为重要,甚至说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本文主要对其客观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教师与学生有些微启迪。 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其取得胜利的主导客观因素。武昌起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散布在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与会党起义响应,各地群众自发性起义也风起云涌激荡中华大地。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发动新军与会党起义,有力地巩固了湖北后方,并且派遣了军队赴武汉;陕西革命党人景梅九等起义,攻入山西,切断了北方清军南下之途及清政府与西北地区的联系。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29日,山西起义,11月3日上海起义,4日杭州、贵州起义,5日安徽起义,9日福州、广东起义。短短一个月内全国有13个省宣布起义或光复。同时,革命影响下的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走向高潮:江苏苏南部分地区的农民武装暴动竖起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号,广东地区农民组成各路民军围攻官署衙门和豪绅住宅,四川农民反抗清军斗争发展至全省的大部分地区。当时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响应共和的起义。应该说,革命在全国各地的积极策动响应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大分散了清政府镇压革命的力量,使得处于风尖浪口的武汉有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政治军事环境。设若没有这些短期内风起云涌般的起义,清政府是完全有能力全国军队,开赴武汉镇压起义军,以当时武汉三镇之新军起义力量,是根本无力取胜的。 立宪党人、旧官僚等人在武昌起义后采取的墙倒众人推的态度是起义胜利的重要条件。立宪派与部分旧官僚是主张实行立宪的,他们不想革命,也不希望革命的发生。但是,第一,在新政和立宪中有所转变并具有一定能量的他们,急切希望在全国政治上有发言权,在政府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第二,他们虽然不革命,但对满族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不满,就是说,他们也有反满情绪,虽然这种情绪远远不能与革命派相比。他们尤其不满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去世以后少壮亲贵把持政权的局面,他们不相信这些纨绔子弟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危机,走向富强。能够完成这样的艰难任务的,只有他们自己。清政府中的当权者们不会意识到这些既没有枪也没有炮的立宪派人士能够对清王朝的生存造成威胁。所以,当清政府不肯立即开国会之时,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有限支持也就宣告终结了。立宪派离心倾向的加剧以及最后对清政府的绝望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立宪派加入革命阵营,使革命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立宪派人在地方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是对民众的,也包括对相当多的地方官员。武昌首义后,北京人心浮动,清政府中一些官员即采取将家属走避天津租界的办法,甚至当时裕隆太后还有出走热河的准备,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也举棋不定乃至坐视清廷崩溃。立宪党人对此时局势发展虽有不同认识,但不

黄巢起义的口号是什么

黄巢起义的口号是什么 黄巢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是唐末民变中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黄巢起义的口号,希望能帮到你。 黄巢起义的口号 唐朝末年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虽然在那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对普通的百姓都进行压榨,人民无法生活,因此许多农民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来反抗地主阶级和腐败的政府。 乾符元年末,盐贩王仙芝发起了起义,发布檄文,怒斥朝廷赏罚不分。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这个称号表明他要替天行道,为老百姓讨公道来改变财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六月,起义军攻入濮州等地,击败了唐朝节度使。第二年,黄巢聚集众人来响应王仙芝的起义。 义军攻克洛阳之后,迅速带兵西进,通过潼关,自爱广明元年进入长安。黄巢的部下安慰百姓说“黄王起兵是为了百姓,百姓们安心安居不要觉得恐慌。”黄巢在长安登基称帝,改元金统,建立起农民的政权。但在唐军进行反攻的时候,黄巢所带领起义军形势逆转而下。在危机的时刻,黄巢身边的大将叛变投靠唐军,于是长安战线崩溃,义军失利。黄巢军队撤离长安,在渡河时遭到突袭队伍溃散。在中和四年,黄巢自刎于狼虎谷,起义失败。 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领袖以天补平均大将军和冲天大将军为号召,显示出义军具有平等、平均的要求,使得农民起义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民起义基本瓦解了旧的统治政权,打击了地主经济,扫荡了门阀,使

得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稍有缓和,为之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巢起义的路线 在唐朝末年时期灾害不断,而朝廷的统治又变得非常腐朽昏庸,这样一来便发生了许多的起义活动。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可以看出黄巢起义是当时那个时期所有起义活动中所到地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次一起活动,这一点从黄巢起义路线就可以看出。那么黄巢起义路线是怎样的呢? 黄巢起义路线还要从最开始起义的地方说起,当年黄巢首先进攻的地方就是山东,可是山东临沂这个地方却久久无法攻破,为了保存实力黄巢开始向河南进发,并且很快就沿路攻克了禹县等八个县城,之后向河南的汝州进军。之后的黄巢起义路线是和其他起义军的部下一起出发的,并且开始向黄淮流域进行作战,目的是攻克长江下游一带的地区。到了公元 878黄巢军开始向河南其他县城发起攻击,并且很快就占据了 河南很多城池,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份从福建又开始进攻广州,并且受到了广州当地人民的协助。 虽然在南方也取得了不少的功绩,但是因为当地的气候十分湿热,并不能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北方人适应,很快就有很多人死于瘴疫,于是在部下的建议之下黄巢起义路线发生转变开始准备回归北方。然而唐朝军队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很快决定进行阻击,在湖南地区唐朝军队被打的毫无还击之力。直到公元880年起义军才都过了长江,并且与第二月穿越了淮河。黄巢起义路线直到后来进入长安后建立政权这才算稳定下来。 黄巢起义的时间 黄巢起义是唐末时期的一场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运动,当时唐朝已经渐渐走到了尾期,而那时候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于( A )。 A.1912.2.12,清帝退位 B.1911.2.12,清帝退位 C.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1916.6.6,袁世凯暴毙 2. 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始于( D )。 A. 新中国成立 B.洋务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3. 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是( C )。 A. 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中国成立 4.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中,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 5.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是( C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日知会 6. 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 A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民国宪法》 7.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 C )。 A. 预备立宪 B.实行新政 C. 局外中立 D. 支持俄国 8.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湖北新军中决定联合行动举行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 是共进会和( C )。 A.光复会 B.华兴会 C.文学社 D.日知会 9.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B )。 A.《新民丛报》 B.《民报》 C.《国闻报》 D.《万国公报》 10.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告友邦书》中( A)。 A.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 中国 B.向列强严正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 C.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及外债 D.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 11. 辛亥革命后,长辫、缠足和跪拜礼等封建陋习被逐渐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 D )。 A.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B.长辫、缠足不方便生活也不卫生

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有什么

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有什么 唐末政治昏暗腐朽,连年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苛捐杂税严重,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很多农民被逼上了绝路,最终选择了起义,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但这场起义最终还是以农民的失败为结局,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有什么,希望你喜欢。 唐朝后期,官府对农民的欺压主要集中在东南一带,这直接导致了公元859年唐末农民起义的大爆发。农民起义首先发生在浙东地区,那里生灵涂炭,官员只知道搜刮农民财产,浙东起义一发生就得到了很多农民的响应,起义军的人数达到了三万多,他们攻下了唐兴、慈溪等地,气势格外庞大。但是农民毕竟有思想上的局限,在面对朝廷的时候他们内部很快就发生了矛盾,领导人物也犹豫不决,导致他们错过了最好的时间,在政府军队赶到后,起义军节节败退,最终失败。这就是唐末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失败经过。 后来,黄河中游地区的农民也发动了起义,同样是官逼民反,比起第一次的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者黄巢、王仙芝是商人出身,具武装斗争的能力和经验,在他们的带领下,起义军声势浩大,集结了几万人攻下很多地方,震惊朝廷。朝廷派兵与起义军开始了拉锯战。起义军的粮食供给不足,内部有人倒戈,再加上朝廷兵力较强,起义军最终没赢得战争的胜利,黄巢也壮烈牺牲。这就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唐

末农民起义爆发和失败经过。 唐末农民起义作用唐朝末年发生的农民起义从裘甫起义开始,到黄巢起义结束,持续了25年,给了腐朽黑暗的唐朝一记重创,唐朝在经历农民起义打击后,迅速败亡。瓦解唐朝腐朽统治是唐末农民起义作用之一。 唐朝的官僚贵族和大地主占有着大量土地,农民们只能租种他们的土地,一方面,农民要受到这些地主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官府的压迫,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唐朝末年的政治昏暗,贪官污吏加紧搜刮民财。 农民起义军起义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不甘压迫,裘甫起义就是因为唐王朝对浙东地区横征暴敛,黄巢起义是因为官员在关东大旱后依然对当地农民收取重税。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后,处决当地贪官污吏和豪强贵族,解救被压迫的农民,平均分配土地。起义军在均田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唐末的农民起义军还沉重打击了外族势力,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借助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这些少数民族势力进入中原后经常骚扰百姓。唐末农民起义爆发时,唐王朝再次借助这些外族势力打击农民起义军。 农民起义军士气旺盛,在同少数民族的骑兵作战时并不后退,回鹘、吐蕃、沙坨等族的骑兵在农民起义军面前占不到一点便宜。黄巢的军队在广州的时候还平定了穆斯林商人叛乱,将广州重新置于中华人的管理之下。打击外族势力也是唐末农民起义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经典习题

《辛亥革命》经典习题一、选择题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东京(日本) 2.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保国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3.中国近代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维新变法运动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中体西用 D.自强求富 5.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军已无力抵抗 B.同盟会的有力领导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各省的革命党人支持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共同纲领》 7.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 C.以工农革命群众为主体的政府 D.资产阶级和清政府联合政府 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9.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新军 B.四川保路运动日益扩大,清政府加强了对武汉的控制,形势对湖北革命党人不利C.起义由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发动 D.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10.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1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论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论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摘要:总的来说,共产党实行的就是王道,而国民党却是利用的权术,所以王道胜权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真正要站起来必须经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离了人民的意志就是自我毁灭。 关键词:此消彼长人民意愿政策权术王道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词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边缘走向中国政治舞台,再到后来建立新中国,而国民党则从百万军队和占据大陆大部分重要城市的有利态势下被中国共产党击败,这两个事件是同时进行的,二者此消彼长。 为什么弱小的共产党会打败不可一世的国民党?我想是因为一下几个方面:(1)国民党对革命的背叛:同盟会成立后的几年里,都是与其他的革命团联合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终于在武昌起义中胜利。之后的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国民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其呈现出生机和活力。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右翼势力却公然背叛国共合作,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致使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在民族危机已空前严重的关头,蒋介石仍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坚持对日本的大举侵略一再退让,而以主要兵力“围剿”主张抗日的工农红军。这就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日益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已经在人民的潜意思里种下种子:国民党不是人民的军队。 (2)国民党不能发现、提拔一批新的军事将领,只是利用、收买军事将领,只是想着升官发财,没有崇高的信仰,没有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思想,很多是尤金钱收买过来的,作战手法死板,军事上教条主义,面对共产党的灵活战术就完全束手无策了。四渡赤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国民党内部腐败横行,不得民心。 (3)取得政权后错误的施政方式,历代君王在获得政权后,普遍采取仁政,抛弃地痞流氓,采用管理国家的贤才,实行有利于人民政策。国民党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靠些地痞流氓对人民血腥的屠杀,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 (4)国民党内部对战争的抵触,信心匮乏,抗日战争结束后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国民党提出打内战,遭到了多方面人士的反对;战争时军队的给养不足。这些都使国民党在气势上无法与共产党向抗衡,从而失败。 而对于共产党成功的原因也是很明显的 (1)统一战线,自从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为动员全国各族各界人士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党在边区政府改没收地主土地政策为减租减息,团结了开明的士绅,坚持和发展了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党始终高举联合政府的旗帜,与各民主党派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同坚持独裁统治的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正是依靠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才会在人民的心理获得良好的口碑,赢得民心。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特别是遵义会议以后确定了党的路线和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党的领导班子,抗日结束后的内战,这些领导人都是主力军,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选修课论文)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学生:江娅 学号:20116698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老师:钱锋

谈黄巢起义对当世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税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饿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冤句人黄巢亦聚数千人应仙芝。巢少与仙芝皆以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与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资治通鉴》起义大致过程: 乾符元年,黄巢响应当时同为起义军首领的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而此时正值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吏治败坏。自然灾害频频爆发,地方官员兼并土地剥削民众,赋税徭役繁重不堪,人民苦不堪言。而此时起义军的出现使得绝望的民众生出了一丝希望,或者根本不能称之为希望,不过是溺水之人对忽然出现的一根稻草的本能反应,是以追随者众多。却不知不过饮鸩止渴而已。 当时兵士久不习战,节节败退。各大藩镇势力手握兵权却大多持观望态度,【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新唐书》卷225)朝廷很是被动。此间起义军陆续攻占濮州、曹州、等州县,一时无人能阻。【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

至数万。】(《资治通鉴》卷252) 政府最后采取诱降政策,以权力富贵许之,【乃以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即蓟州授之】,王仙芝很是欢喜,然黄巢却因官不及己大怒,王仙芝最终因畏众怒而未受命,大掠蓟州,因一时之气以近乎屠城的方式攻陷蓟州。两人分道而去。 此后不久,(乾符五年)王仙芝为曾元裕所诛。【曾元裕奏大破王仙芝于黄梅(于今湖北),杀五万余人,追斩仙芝,传首,余党散去】。尚让帅其余党归附黄巢。 此后黄巢向西进攻洛阳,受阻而转向淮南进攻,渡江后转战江西、浙东、福建,879年攻占广州。黄巢要求唐朝授官予自身,但唐朝的回应并不令他满意(说白了就是嫌官小。。。),故未受。然岭南气候湿热,疾病流行,一年后其西陷桂林,越五岭,攻占潭州、江陵,意欲夺取长安。但于荆门遭遇刘句容伏击,损失惨重,继而转向江南,自采石渡江北上,广明元年(880年)一举攻占洛阳,其年十二月占潼关。唐僖宗逃往汉中,后迁成都。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留任四品以下官员,同时也杀戮大批反抗官僚。【唐官三品以上者悉数留任,四品以下位如故】(《资治通鉴》卷254)。太过得意的他并未立时追击逃亡的僖宗。唐僖宗得到喘息的机会后号召各地藩镇联合围攻长安,重新部署兵力,征调沙陀部落李克用骑兵、河西党项部落拓跋思恭兵力,全力夺回长安。而黄巢部下朱温投降唐朝,与唐朝兵将里应外合,黄巢在这次中连续失败,损失惨重。五月,黄巢退出长安,向东方转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