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民简介

新民简介

新民简介
新民简介

新民市简介

新民市是辽宁省沈阳市所辖的县级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沈阳市西部,距省会沈阳60公里。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有汉、满、蒙古、朝鲜等18个民族。下辖30个乡镇街(11个镇、14个乡、5个街道),335个行政村,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能源、通讯、市场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近两年,先后获得全国企业创业环境最佳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民营企业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城市、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和中国优质蔬菜基地重点县(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县域综合实力连续两年位列辽宁省县域十强。2009年,在全国县域中排名168位,在东北三省县域中排名15位。

新民地势平坦,绝大部分为辽河冲积平原,辽河、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蒲河等6条河流在境内通过,地下水资源量5.47亿立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10万吨。有林地100万亩,地下石油储量3亿多吨,天然气储量1.5亿立方米。新民交通便利迅捷,是沈阳西部交通枢纽,境内有沈通、辽宁中部环线2条高速公路和102、304、101、沈阜、丹霍、沈环等6条国省级公路及京哈、高新2条铁路。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和营口等

港口近在咫尺。沈阳地铁一号线计划向新民延伸,全长51.2公里,预计“十二五”期间内建成通车。

工业发展:全市规上企业达361户,形成包装印刷、石油化工、医药食品、机械配套加工、电光源及玻璃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新型建材等八大优势行业。沈阳胡台新城是国家东北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辽宁省包装印刷文化产业园区。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开发区100强”,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沈阳市医药产业核心发展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东北(沈阳)产业发展基地”。

种养业发展:全市耕地面积270万亩。2009年,全市蔬菜产量达172.69万吨,在全省74个涉农区、县(市)中排名第一;粮食产量89.18万吨,居全省第二位。小梁山西瓜誉满关外,被北京奥运会选用。全市生猪年饲养量达到230万头,蛋鸡存栏达1650万只,均居全省前三位。

市场建设:全国第二家“汽车摩托车下乡示范基地”在胡台新城正式启动。公主屯鲜蛋批发市场年交易量15万吨,为东北最大鲜蛋交易市场,是“全国二十大肉禽蛋交易市场”。前当堡鲜鱼批发市场是东北地区淡水鱼集散地,年交易量超过10万吨,是“全国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0强”。新民农机市场主要销售农机配件等十大类商品,年交易额近11亿元,为东北最大、全国第三大农

机市场。

旅游业发展:新民文化博览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省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园区”、“沈阳市中小学生农业实践基地”。仙子湖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4000亩天然荷花联体面积居全国之首,素有“荷花之乡”的美誉。

新农村建设:前当堡镇被授予东北地区首家“中国商业名镇”;梁山镇被授予“中国梁山西瓜之乡”;大民屯镇方巾牛村已发展棚菜近万亩,“辽绿”牌等11个品种蔬菜获国家绿色标识,全村48%的农户住上了农民别墅,是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全国四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

未来,新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新民建设成为全国百强县、国家级生态县(市)、辽宁中等规模城市和沈阳都市区西部中心城市。

固堤街道中心学校简介

固堤街道中心学校简介 固堤街道中心学校占地80余亩,现有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786人;教职工116人,本科学历95人,在读研究生四人,学历达标率100%,现有省级优秀教师一个,市级特级教师一人,市、区两级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82人。学校建设有高标准设计教学综合楼两幢和学生公寓餐厅三幢,配有省级标准化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五个,仪器配备达国家一类标准,微机室两个,学生用机92台,专任教师用机达到人手一机,高标准录播室一个,所有班级及功能室全部实现网络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满足了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求,2014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均衡县验收。今年暑假投资约100万元对学生餐厅和宿舍进行全面改造,彻底改善学生的食宿条件,让学生生活的更舒适,学习的更舒心。 学校着力打造符合学科实际、具有各自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目前已有11个学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44名教师形成个性化、特色化教学法。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在区教育局组织的多次质量抽测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中的优秀率和录取率,我校的评价结果均稳居全区前列。连续三年中考九大学科的A B C三率合计均超过了全区平均值;2015年中考综合成绩我校名列全区街道初中第一名;化学、地理、数学教研组多次被评为寒亭区优秀学科教研组,英语、化学教研组被寒亭区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

三年来,我校共有20多名学生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70多名学生被评为寒亭区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我校学生每年都代表寒亭区参加省市理化生创新实验大赛,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在全区艺体展演、体育联赛、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我校成绩均居全区初中前列。升入寒亭一中实验班的优秀学生逐年增长。 学校先后被评为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潍坊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潍坊市图书阅览示范学校、潍坊市初级中学教学创新50强学校、潍坊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被寒亭区委区政府评为教育创新工作先进单位、寒亭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寒亭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寒亭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地理、化学、数学教研组分别被评为寒亭区优秀教研组。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先后在《中国教师报》、《齐鲁晚报》、《潍坊日报》、《新晨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潍坊教育信息港、潍坊电视台、寒亭电视台也多次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过报道宣传。

大禾中心学校简介

大禾中心学校简介 大禾溪畔,鹅背屋旁,花甲禾小,栉风沐雨。大禾中心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一所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校,也是一所迈向优质化、现代化的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地处武平县最北端,在两省三县五乡交界处,坐落于“老、边、山、贫”地区。六十年风雨兼程,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初具规模。学校肩负起传承文化的光荣使命,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现任福建省党校副校长,获博士学位的刘大可;现任龙岩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副主席的钟万福;现任厦大教授获博士学位的蓝维瑶;曾任武平县人大主任的蓝玉峰;清华大学毕业的蓝荣香、王鹏洋等学子,均从这里走向全国,他们已成为学校的骄傲,也成为后代学子们学习的楷模。 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教师36人,学生356人,其中住宿生202人,校园占地面积9945平方米,建筑面积4564平方米。趁着“双高普九”的春风,学校在近几年新建了一栋教学楼,二栋学生宿舍楼。新学期,一栋崭新的学生食堂又即将在学生宿舍楼旁落成。踏进校门,一个规划科学,整洁、美观、大气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学校虽初具规模,但仍有部分场地、设施急待完善,特别是学校三百多学生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运动场,二百多住宿生还没有一张像样的床架,有篮球架却没有篮球场,有体育器材室、实验室、微机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多间功能教室,但里面的设施、设备缺还相当简陋,严重制约了学校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不断探索农村小学发展的办学之路,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办学理念体系,办学效益大大提升,学校获得了跨越发展。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其中有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骨干教师10人。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6人。大专学历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九十。近几年来,学校又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教

近代报刊的发展

近代报刊的发展: 一、外国人办报: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二、国人办报: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

最新山东郯城职教中心学校简介

郯城县职教中心学校简介 郯城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郯城县职教中心学校”)是郯城县唯一的国办职业学校,2011年4月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与时俱进,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 郯城县职教中心学校分南北校区,占地总面积12271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1769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实习实训设备充足,有电工电子、电力拖动实验室等8个,专业实习实训车间8个;其中,服装实习车间配有高速缝纫机320台,车床实习车间配有普通、数控、磨床、铣床等各式车床80余台,焊接车间配有各式焊机70余台,微机室配有教学用计算机810余台,另有制图室、琴房、舞蹈室、演播室、网络中心等市级水平的教学设施。学校依据当地农业大县经济发展及农村劳动力技术短缺等状况,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紧靠经济前沿办学,主动做好“四个服务”,坚持学历教育与教育培训并举,开设数控技术、服装工艺与设计、计算机应用、机电应用技术、学前教育、焊接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园林技术等11个专业。目前学校拥有教职工406人,有76个教学班,在校生达3780余人,办学规模居全市前列。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突出学生技能培养,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办学特色鲜明。按照专业教学大纲,将实验实训内容切块逐一进行,实施模块培养、项目教学,要求课程适用、目标多元,分阶段考核验收,定期举行技术比武、成果展示,学生技能训练卓有成效;学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室、级部、班级管理体系,责任明确,

流程细化,“多头、重复、精细、立体”,实现学校无间隙常规管理,确保对学生全员、全面、全程管理;学校着力提炼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确立“朴厚为人、自强立世”的校训,科学规划美化校园环境,力求“简单、大方、精致、包容、丰富”的绿化效果,营造和谐办学氛围;坚持全面育人,活动常做常新,实施“打造一生标志”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广泛开展了独具本校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 近年来,郯城县职教中心抓住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教育教学要有新局面、学校管理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新突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先进单位、山东省“风采最佳”职业学校、临沂市花园式单位、临沂市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临沂市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首届和2010年第二届临沂市职业教育“十佳学校”等。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 13新闻汪玉 131501036 摘要:梁启超生于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混沌迷茫的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报刊人生势必要与救亡图存的思潮紧密联系。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新闻救亡图存立政言说 前言: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等。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年间举 人。他倡导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变法期间曾主编,《万国 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从报》等。辛亥革民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并继续主编各类报刊。梁启超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并领导报刊17种。 (一) 光绪十五年(1889)年仅十六岁的梁启超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但因守旧势力的排斥新思潮而落地。1891年,梁启超于广州学海堂继续读书,在同学陈千秋的介绍下结识了康有为,时年十八岁的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从此踏上了救亡图存之路,也开始了他的报刊人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四次公车上书,意欲推行维新变法。同年,康有为在京创办了《万国公报》。梁启超,麦孟华任主编。该报主要以译外电西报和刊登上谕奏章为主,报刊本身并未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随着维新派的不断壮大,12月,《万国公报》正式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机关报。但由于顽固派的打压,《中外纪闻》于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而后,也就是同年8月9日,梁启超应黄遵宪之邀,千万上海,创办并主编《时务报》。1897年2月22日,梁启超为澳门《知新报》撰稿,任主笔。与《中外纪闻》一样,《时务报》和《知新报》的办报宗旨也在于立政言说,宣传维新变法。但随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的发生,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的报刊也先后被停。 这段时期是梁启超报刊人生的初始。他所编撰的报刊均以立政言说,宣传其

篆角乡中心学校简介

篆角乡中心学校简介 篆角乡地处广南、西畴、麻栗坡三县交界处,距县城73千米,国土面积207平方千米,省道“西西公路”由北向南纵贯乡境20千米。这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全乡辖七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辖区内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五种民族,总人口2568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497人,占总人口的44.77%。全乡现有25个校点,103个小学教学班,共有教职工158人,在校生2536人;初中部七至九年级20个教学班,共有教职工95人,在校生1036人。 篆角乡中心学校位于篆角鸡街西侧,占地13673平方米,建筑面积7256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学校最早叫篆角鸡街小学,由乡长杨显科主持,组织筹资创建于1952年。1958年秋改名为冲天中心校。1988年6月更名为篆角中心校。1969年筹建篆角中心校附设初中班。现有小学专任教师158人,中专及以上学历157人,学历合格率99.37%;初中专任教师90人,专科及以上学历85人,学历合格率94.44%。现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科学历教师24人。 1998年篆角乡通过了省人民政府“普六”验收;2004年通过了省人民政府“扫盲”验收;2007年12月通过了省人民政府“普九”验收之后又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做好“两基”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 自开展“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以来,教学质量一路攀升。2008年中考陈琳同学以640分的实考成绩(不含照顾分)名列那洒考区第一,学校总成绩居考区第二。2009年中考600分以上7人,500分以上42人,总成绩居考区第二。2010年中考再创辉煌,600分以上的12人,500分以上的57人,总成绩居那洒考区第一;100班的杨德芬同学总分673分居那洒考区第一,并以115分英语成绩名列全县单科第一。 学校在狠抓巩固与提高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组建兴趣小组,举办运动会、文艺汇演、学科竞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画展、英语口语赛等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施展才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校在全国及省、州、县组织各种竞赛和评优活动中频频获奖,共计150人次。 当地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社会各界的支持,全体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我们这样一所农村中心学校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做出成绩,不断收获荣誉。学校先后荣获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三生教育”书画作品评选活动集体三等奖、云南省第三届小作家作文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州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州文明单位、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28项荣誉。 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上,自国家实行教科书免费以来,教材均由县新华书店、邮政局统一配送。寄宿生学生生活费补助,2008年共计补助学生生活费737500元,补助贫困生1124人,2009年共计补助学生生活费737500元,补助贫困生1124人。2008年秋学校公用经费上级拨款343620元,2009年拨款1091757.12元,均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进行预算、支出。全乡学校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向班主任倾斜。严格按国家以及省州县的文件规定实行动态管理。绩效工资以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二○一○年十二月

2018-2019年锦州市太和区新民乡中心小学校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含答案

2018-2019年锦州市太和区新民乡中心小学校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含答案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我会比大小。(在。填“>”“<”或“=”) 76________69 39________41 13+46________31+64 12+34________80-34 2. ________个小三角形拼成了 。 3. 47________74 59________55 100________97 60________70 4. 在长方体与正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________,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________。 5. 3元=________角 6角=________分 80角=________元 6. 列出和下列各数相邻的数。(从左到右填写) (1)________,44,________ (2)________,93,________ 7. 你能找到每块砖的位置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填写) 8. 把下列物品按类分一分,圈起来。 9. 被减数是72,减数是7,差是________。 一个加数是47,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________。 10.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6,这个两位数是________ 二、对号入座、选择填空(含多选) 11.哪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最接近200?( )。 A. 220-160 B. 420-290 C. 220+256 D. 500-310 12.16-8=( ) A. 5 B. 7 C. 8 D. 9 13.90-40+50=( ) A .27 B .55 C .100 D .90 14.猴哥摘了45个桃,猴弟摘的桃比猴哥少一些,猴弟可能摘了( )。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 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 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由于《知新报》远在澳门出版,清政府鞭长莫及,因此,有些言论之激烈甚至超过了《时务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

长陔中心学校简介

歙县长陔中心学校简介 歙县长陔中心学校位于大山深处,坐落于歙南长陔岭脚下,距离歙县县城50多公里。目前下辖一所初中、一所中心幼儿园、五个村小和三个教学点,教师82人,学生1003人。 近些年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从2001年至今,学校连续十二年荣获歙县教育教学综合评估奖,其中八年是二等奖。2011年学校荣获歙县“十一五”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一等奖。省示范高中录取率连年居歙县农村学校前列。学校先后获得歙县第七至十届“文明单位”、“综治工作先进集体”、黄山市第九届“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无邪教示范校园”、市“农远工程先进集体”、市“平安校园”和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各级媒体关注学校发展,2009年8月,中央教育电视台曾专题报道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情况。2011年3月,校长方跃进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采访。 学校重视师德建设,涌现了“全国模范教师”方跃进、“黄山好人”邵桂仙等一大批师德高尚、扎根山区、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学校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培养了以“黄山市十佳美德少年”周涛杰为代表的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项彩霞、毕汪琴两名同学的小发明“汽车门开、关检测报警仪”,荣获2012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现有七个多媒体教室,占地14亩的标准运动场已经

初具规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陔中心学校一班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继续提升办学品味,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懈努力!

小港中心小学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小港中心小学位于丰城市北大门小袁线旁,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827人,任教老师42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有40人,是一支素质高,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学校配有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室、图书室、小记者活动室和音体美活动室等较先进的教学设施。校园内有篮球场、气排球场、绿草如茵的草地边还有乒乓球台等运动场地。 学校在领导班子求真务实,乐于开拓的精神指导下,教风严谨、踏实,教学教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三人分别评为教学功臣和教研能手。2010年学校被评为“学校全面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安全稳定单位”、“学校教育质量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 学校本着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劳动的办学理念,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二00九年九月学校与《赣西晚报》搭建平台,成立丰城市小学第一个小记者团,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并在《赣西晚报》发表了近60篇作品。而书香校园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到了我读书,我快乐,加深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学校朝着素质教育全方位发展,成立了铜管乐队、舞蹈班和美术班和象棋等兴趣小组,在开发学生智力及养成教育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坚持每年“六一”举行文艺表演、美术展览,每年举行一次趣味运动会,每学期举行各类体育单项比赛,学生屡次在地区、市、镇书画比赛、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奖。

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体贴周到的人文关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温馨浪漫的艺术氛围,用家长的话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孩子们永远是纯真的、快乐的、美好的,春华秋实盈硕果,满园金色尽飘香,小港中心小学正朝着办人民满意教育大踏步前进!

博斯坦乡中心学校简介

博斯坦乡中心学校简介 博斯坦乡中心学校是一所完全小学,成立于2003年,是在木垒县海尔希望小学的基础上,合并了博斯坦乡哈校,维校和伊尔哈巴克小学,建成了“民汉合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民汉合校作为教育系统改革调整,优化资源,促进民族团结交流,相互学习,共同繁荣的世纪工程,在区内全面铺开、分布实施。我校顺应发展趋势,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遇。根据县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2005年3月博斯坦中心学校经合并,实现了“民汉合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7个,在校学生305人,住校生60人。全校有教职工83名,其中民族教师62名,汉族教师21名。本科学历13名,专科学历53名,中专学历8名,副高职称8名,中级职称47名,初级职称16名,州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7名,中共党员45名。 学校占地面积87100平方米,绿化面积1945平方米,硬化面积2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82平方米,小学科学实验室一个,微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图书室一个,图书室藏书9000余册,有300米运动场地一个。 合校后,学校非常重视抓民汉师生的团结工作,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提高大家对民汉合校的重大意义。 我校2005年开始从一年级开设“双语”课教学,现有“双语”教学班12个。这几年内先后派往区、州、县进行“双语”培训的教师有12名,他们学成归校后增强了“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

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服务,注重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不断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校师生正在为把我校建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我校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为师生创设一个优美的舒适的校园环境;创设一个健康、活泼,自主、生动的心理环境;创设一个民主发展,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创设一个文明勤学、健美向上的学习环境。

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 一.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P69) 1. 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2. 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 3. 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4. 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 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6. 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处境十分困难: ①经济困难②政治困难③受到外国殖民势力特别是各地租界当局的限禁 二.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 报刊数量多 2. 办报地区广 3. 报刊种类多 三.报章文体(P80-81 做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1.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2. 报章文体的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3. 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 的白话文运动开创了先河 四.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P81-83) 1.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2. 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3. 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4.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5.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6. 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五.《新民丛报》和《民报》的大论战(P94-95) 起因:《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于1905年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 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 经过: 1. 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新民丛报:否认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认为满汉之间无矛盾,主张拥戴光绪帝,推动清廷自上而下的改革 民报:清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奉行卖国政策,想要救国需要用武力推翻清政府 2. 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新民丛报:中国革命必须经过专制,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 民报: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秩序和人民权利均无保证,中国人民完全具备民权立宪的能力,应该实行民主共和国 3.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新民丛报: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没有必要平均地权

小河口镇中心学校简介

小河口镇中心学校简介 小河口镇中心学校地处小河口镇老街,学校依山傍水、环境幽静。学校服务于4个行政村,服务半径8公里,服务人口1169人。学校2010年—2011学年度有学生184人,教职工18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学历达标达73%。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实施“双高普九”工作中,我校新建综合楼一栋756平方米,加固翻新教学楼和宿办楼各一栋共计1120平米。新建院墙180平米,餐厅灶房72平米,大门和厕所加固维修一新。硬化地面1010平米。提高和新建部室17室一部。全部达到“双高普九”部室建设标准。学校以“文明、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为每一位师生开拓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今后,我校将继续以“育人是根本,素质是核心,质量是保证”的教育理念,以“书香校园、温馨育人”为学校文化建设主题,努力实现“环境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不断提升教育的内涵和水平,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新教育。

瓦沟初小简介 瓦沟初小地处瓦沟口村龙潭沟,建立于1951年,属于瓦沟口村村办学校。服务面积3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03人。学校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生均占地34平方米,生均使用面积11.7平方米。2010年—2011年有教师1人,内设一个三级复式班,有31名学生。 “双高普九”工作实施以来,在村支部领导下,学校增设了综合室的配备,其中,算新增的图书一起藏书量达到1310册,生均30多册。同时为改变校园环境,争取到资金对教学楼两层14间房屋室内进行了涂料粉刷,门窗、护栏刷漆油染,还拆除危险灶房,重新建设砖木结构教师灶房6间。院内设大小花坛9个,绿化带20平米。在硬件得到改善的同时,学校注重常规教学工作管理,从实际出发,狠抓常规课,扎扎实实搞教学。教育质量相对稳定,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现在校园内场地开阔,环境优雅,是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乐园。

羊册镇中心学校简介

羊册镇中心学校简介 羊册镇中心学校在泌阳县羊册镇西北边,北依华山,西临毗河,南与驻南公路相通,东与羊册镇繁华街道相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人文气息浓厚,是莘莘学子理想的学习场所。 学校创建与1956年12月,1969年9月成了羊册高级中学,1983年9月变更为羊册镇第一初级中学,2002年秋改制后成为羊册镇中心学校。 目前学校占地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女生公寓、教职工宿舍楼各一栋,楼设错落有致,各类教学用房齐备,环境优美宜人。学校建有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9359499.html,),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藏书四万册的图书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三个,均配置了电脑、投影、液晶电视、实物展示台、手写屏等高新教学设备,其中一个大的多媒体教室可容纳200多人上课。 为更好的、更先进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接入了光纤网络与各个教室连接,天网、互联网、校园网、闭路电视系统一应俱全。各个教室均配备有电脑、液晶电视。在教室内学生与老师共同上网,浏览并下载与学科有关的文字、视频等各种资源,并可在线与家长交流,还可以通过宽带DVD观看全国优秀教育专家的讲课。 学校现有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600多人,开设有六年级,教职工80多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6人,中学一级教师3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9人,学历合格率94%,本科学历占教师总数50%以

上。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是羊册镇中心学校多年坚持的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进的来,学的会,学会学。”学校立足校本教研,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带教学,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处在全县农村初中前列;以学生发展为本,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五项宗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羊册儿女多奇志,谱就教育新篇章。学校先后获得驻马店市、泌阳县义务教育阶段先进单位、驻马店市文明单位、驻马店市教研先进单位、驻马店市城市“五好“基层党组织、泌阳县综合评估先进单位;泌阳县行风建设、平安建设、德育工作、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等20余种荣誉称号,是驻马店市、泌阳县教科研基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羊册镇中心学校决心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精益求精,正以新的姿态昂首走在驻马店市农村初中前列。

清末《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中的“国民”议题

引言 为近代法治国家塑造合格国民,是中国近代法律史上的常见议题。该议题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新政时期。在20世纪初,思想界与言论界部分人士提出了“国民程度不足论”。该论点的要旨为:当时多数中国国民并不具备近代国民所必须具备的智力、道德或法政知识水平,因此中国不能遽行立宪,而须经一定时期的预备工作,待“国民程度”发达圆满,才能实施包含国民参政权在内的近代宪法。这种意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实践:鉴于“民智未开”,正式国会被宣布必须迟至1916年召开;当各省咨议局首度进行议员选举时(1909年),只有0.42%的中国人获得选举权。因此,严肃对待和反思该时期言论中的“国民程度”议题(或简称“国民”议题),对于更为透彻地理解清末变法的思想与实践,具有足够深刻的助益。 “国民程度论”不单纯是为拖延改革而寻找到的借口,也不仅是对底层民众的阶级偏见,它是当时中国顶尖知识分子集体性思考和论争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从思想史的层面严肃地把握和厘清这一议题,并初步探究该议题的思想乃至学理根源。1905至1907年间发生在革命、立宪两派之间的思想激战,便是“国民程度”议题的发展高潮。本次论战的平台,主要是立宪派刊物《新民丛报》和革命派机关报《民报》。论战的主将,一方是《新民丛报》主笔梁启超,另一方则是陈天华、汪兆铭、胡汉民等革命派人士。在论战中,双方就革命是否会招致列强干涉和瓜分、种族革命是否需要与政治革命并举、社会革命与土地革命是否为中国所必需、中国能否实行共和政治等重大议题,展开了

针锋相对的辩论。在争论中国能否实现共和立宪政体时,“国民程度”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研究此次论战的部分学界成果,已涉及“国民程度”这一主题。但总体而言,相关作品对该主题的探讨皆稍嫌简略,一方面未能系统厘清论争双方在“国民”议题上的辩论逻辑,另一方面也缺少对该议题之思想根源的探讨。本文尝试以革命、立宪两派“国民程度”之争为核心研究对象,并兼及该议题在清末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发展历程。 2梁启超的“言论大变” 梁启超自1898年秋百日维新失败并流亡日本后,尽管不断出现言论上的反复,但明显体现出对以革命推翻清廷、建立共和国的政治策略的同情。从《梁启超年谱长编》所留当时梁与康有为及其他同门的书信往来情况看,梁在这些书函中几乎是清一色地主张革命论调。梁在此时发表的某些重要作品,如《卢梭学案》和《新中国未来记》,也是明显呈现出革命与共和的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梁启超对于中国普通国民是否具备立刻实施共和立宪之能力这一问题,在内心层面仍有所保留,但他在其时所持政治立场,却导致他不曾将该问题予以公开暴露。然而,1903年梁的美国之行,却最终导致他的政治立场及其在“国民程度”问题上的公开态度,发生重大转变。 1903年初,在美洲保皇会的邀请下,梁启超怀抱考察在美华人政治状况的目的,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北美之行。梁此行的足迹,几乎覆盖美国东、中、西部各重要城市。由于旧金山在当时拥有全美数量

白马中心小学学校简介

钱场镇白马中心小学学校简介 钱场镇白马中心小学位于钱场镇东南面,学校南接天门市,北临汉宜路。学校辖区为“五村一场”,即白马村、洪庙村、舒岭村、金泉村、祠堂村、龙泉茶场。服务半径为7千米。学校创建于1950年3月,名称为白马小学,至1968年2月由全日制小学改办为初级中学,并向北移500米至现地点,学校更名为白马中学,1975年又增设两个高中班。1980年教育结构调整,高中班停办,1991年白马中学撤销,改名为白马管理区高级小学,设五、六两个年级。1993年9月,白马、祠堂两村级小学归并; 2000年9月后,洪庙村小学、舒岭村小学、金泉村小学相继归并于白马中心小学,此时学校的学生数达历年之最,18个班级,共计966人,教师达40多人。随着金泉村小学的最后撤并,白马地区小学的布局调整结束,至此,白马中心小学才真正从意义上诞生了。 学校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1994年获得当时的荆沙市绿化合格学校;1998年获京山县教学先进单位;2000年、2002年、2006年、2012年获得京山县德育先进学校;2002年学校获京山县第一批县级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学生128人,教学班级5个,留守学生12人,占学生总数的9.4%。留守学生都有教师结对帮扶。 学校占地面积1767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2828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9600平方米,占校园用地面积的54%。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规划合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整体鸟瞰,造型独特,风格别致。 学校运动场完全按标准建设,长150米,跑道宽4.88米,碧绿的草坪宛如一块绿色的大地毯镶嵌在运动场中间,让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学校食堂属于改扩建项目,投资总额为50万。食堂总面积达419平米。餐厅223平米为新建面积。餐厅内配有200多个就餐席位。学校设有专职食品卫生管理员,从业人员均通过培训持证上岗。现在我校进餐的学生、幼儿有214人。

新民乡中心学校简介

新民乡中心学校简介 一、基本情况 新民乡中心学校始建于1938年,位于民和县新民乡政府所在地——千户湾村,距离县城25公里。2018年3月由新民乡初级中学和新民乡中心小学合并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下辖8个教学点和一所幼儿园。学年初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96人,教职工35人。现学校占地面积21273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978平方米,运动场面积9143平方米。学校有教学楼2栋,宿舍楼2栋,食堂1栋,锅炉房1栋,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区划清晰。 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履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责,努力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设条件,树立社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青海省红领巾示范校,民和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学校,多次在民和县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获奖。 二、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农村,建和谐校园,育合格学生,打造精特色,争创一流。”培养目标是:“成人、成功、成才。”学校以“勤、严、慧、实”为校风,以“诚实守信,求真务实”

为校训。学校以常规立校,教研兴校为工作要求。教师坚持树立目标意识、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勤育严教,为人师表,学生尊师重教,勤学好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特色办学成效凸显。 三、教育教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绩,教育教学成绩逐年攀升。在民和县2015—2016学年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四年级获二等奖、五年级获三等奖;2016—17学年度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中四年级获二等奖。 共青团团队活动、少年先锋队活动和社团活动教育一直是我校的特色。学校组建了书法、篮球、乒乓球、音乐、美术、舞蹈、综合实践等7支学生课余社团。这些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载体,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为核心,着眼素质,培养能力,学校由此被评为青海省红领巾示范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正在创建“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培养“勤奋、活泼、严谨、博学”的学生。构建和谐、民主、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拼搏,我校一定会成为有特色的、家长满意的农村学校。

中心小学学校简介

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 记奋进中的漫水乡中心小学 来凤县漫水乡中心小学座落于酉水河畔,背靠巍巍大山,东与 湖南交界,南与百福司镇毗邻,西与绿水接壤。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一所 全新的农村寄宿制小学。 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755名,平均班额58人,教师55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学历合格教师55人,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8人,生均0.04人;学校占地面积 36240 m2,生均用地面积48 m2;校舍建筑面积7776 m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0.3 m2;绿化面积17395 m2,生均绿化面积23 m;体育场地3800 m,生均5.03 m;普通教室20间,面积2759 m;教辅用房9间,面积432 m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5.55 m;计算机63台,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8.34台;图书室藏书12800册,生均图书16.9册;教学仪器设备总 值55.83万元,生均739.5元。 学校创建于1940年,新建于2006年。70多年的风风 雨雨,学校经过了四次整体搬迁。1940年创建于漫水场中黑

神庙,1952年搬迁至黑神庙左上方的烟刀坪,1964年,发 现校园地面多处裂缝,于是1966年学校整体搬迁到与车沟靠近的唐家屋场。1985年,同样因校址地处滑坡地带的原因, 学校第三次整体搬迁至苏家坪。后又由于山体严重滑坡,于 2007年学校第四次整体搬迁至现在的学堂堡。 学校的成长足迹,是来凤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见 证。2007年学校经历整体搬迁,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近几年, 漫水小学多方筹措,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100多万元,新修2367川塑胶运动场和学校围墙,添置了空气能热水器和十有八配套设备,学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缩小了与城内学校的差距 无论是五六十年代,还是近三、四十年中,漫水乡中心小 学始终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全县同类小学的前列。特别是近几年,在毕业检测综合评估和县教育局组织的调考检测中,我校都取得了较优的成绩。2012年,漫水小 学荣获来凤县小学毕业检测综合评估二等奖,小学英语口语能

淮北市高岳中心学校简介

淮北市高岳中心学校(原高岳小学)坐落在龙山罗东、相杜路南200米处。与高岳街道办事处、杜集区人民医院比邻。学校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85平方米。学校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先后被命名为省级一类电教达标学校,市级乡镇一类中心学校,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连续多届的市级文明单位,杜集区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杜集区先进单位等。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38位教师中区级教坛新星3人,区级骨干教师13人,区级教学能手6人;市级先进教师3人,优秀班主任5人,区级先进教师12人,区级优秀班主任7人,并且有15人次先后在市、区教学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从区部分小学内调进了10多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思想先进、教学水平一流的年轻有为的教师,为高岳小学的发展输进了新鲜血液。新领导班子的成立,将使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管理观念。 学校以“尚德、自律、创新、奉献”的校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善学,会学,乐学”。近年来我校素质教育硕果累累,教育教学成绩明显提高:三(1)班的李欣雨同学在六月二日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少工委举办的“文明美德伴我行”读书演讲比赛中,获得市二等奖;马赛等四位同学参加了市少工委、教育局组织的庆“六一”以“爱我淮北“为主题的百米长幅绘画;三(2)班的纵智贤、董玉洁二同学的电子琴、古筝演奏被邀请到市第一实验小学,和市里的孩子同台演出;学校的舞蹈队被邀请参加开渠中学的首届艺术节。另外,在区教育局、中心校组织的素质教育测试中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面对未来的挑战,高岳小学在区教育局、高岳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师有信心、有能力把高小打造成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精品学校。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