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和做教案

说和做教案

说和做教案
说和做教案

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重点

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难点

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1.文献法。查阅并整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

2.朗读法。

3.研讨探究法。

4.语感品读法。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七子之歌》的歌曲。

2课时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代表诗作有

《老马》《有的人》等。

1.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殴打屠杀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2.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讲演,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了。

1.听课文录音,积累词语,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

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3.“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6.“‘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9.“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不动声响,无声无闻,闻一多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但是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不仅“做”而且也去“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闻一多先生的“说”。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

(1)起稿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3)参加游行示威。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4.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话又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民主战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现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结尾部分的排比段描绘出了闻先生“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说”的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文章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7.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述?意图何在?

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既刻画了闻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实干的学术道德,又刻画了他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这样记述,虽只是言行片段,却形象丰满,孜孜治学与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

8.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富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四句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

灯火“漂白了四壁”地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再如“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能更为形象更为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结构,叙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8~20自然段):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

作者所选的材料讲究典型性。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典型事件,就把闻一多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了出来。

2.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1、2两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两段是第二部分叙述的纲领,最后两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些议论,不仅使文章前后照应,而且形成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的要踊跃,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看法,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完整版)2.《说和做》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 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 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 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 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 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 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2. 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组 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二、由视频引入本课。预习检测 赫然h e 函寄h an 漂白pi ① 衰微shu ai 钻探zu an 锲而不舍 qi e 兀兀穷年 w u 警报迭起 迥乎不同ji eng 慷慨淋漓k 召 气冲斗牛d cu 无暇 目不窥园ku 1 仰之弥高 mi 炯炯目光ji eng 沥尽心 血I i 2、解释下列词语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地壳 qi a o 校补 ji ao 卓越 zhu o 深宵 xi ao di e 潜心贯注 qi an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顾及xi a

优质课《掌声》优秀教案、反思

优质课《掌声》教案、反思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掌声》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9课,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女孩英子因为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从此内心很自卑,“总是默默地独自坐在一角”。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当她犹豫再三“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正紧张害怕的时候。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爱是什么”,《掌声》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中关注“爱”的主题,那是自然。但是我想:这份“爱”,在教学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掌声就是爱,同学们都爱英子”这空化了的思想内容,那这份“爱”已经远离了我们。因为在我看来:爱,不是解释,不是告诉,更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只有让学生在“爱”的情感世界里,经历情感的洗礼,精神得到唤醒,内心得到敞亮,沉淀为人格了,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为生命奠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关心、鼓励别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闻一多的说和做》优秀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交流。 2、听读、朗读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声请并茂来表情达意,领悟文意,感受美。 3、分组讨论探究法。 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标题导入 1、介绍臧克家及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第二课 《说和做 》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 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 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重点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难点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1.文献法。 查阅并整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 2.朗读法。 3.研讨探究法。 4.语感品读法。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七子之歌》的歌曲。 2 课时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 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是新月派诗 1/ 12

人,中年时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 吼的民主战士。 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 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 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3 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 作品。 代表诗作有《老马》《有的人》等。 1.写作背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 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 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 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 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 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殴打屠杀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 区。

【强烈推荐】三年级语文掌声公开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掌声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掌声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掌声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的。师生问好,上课!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齐读课题, 3、有时,看似平淡无奇的掌声,却蕴涵着非常伟大神奇的力量,是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老师这里有一封小英的来信。一起来看一看。 4、(课件出示来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过渡: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英子,进一步了解她,了解她的学校生活。看看从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A她很孤独,(板书:孤独)我是读了这个句子知道的:“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课件出示:总是默默、教室的一角)你会读这两个词吗?指名读词。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评:她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她希望自己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她的内心是多么孤独。 B她很自卑,(板书:自卑) 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课件出示:落下、不愿意)谁来读读这两个词?指名读词。 师:落下时什么意思?“落下”就是留下的意思,是啊,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让英子失去了灿烂的微笑,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你想读读这句吗?指名读句子。 师评:她不愿意,她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2、指导朗读。 A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小英。那时的她不爱说话,谁能把她的孤独、自卑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B现在你们知道她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C请大家一起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英的孤独与自卑。 过渡:那时的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可是后来,就这样一个孤独、忧郁的女孩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变成什么样了?

(完整版)《说和做》教案设计

<<说和做>>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虽然有了欣赏美的权力,却很少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待遇。所以,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迫在眉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而教师要做的只是导航,绝非掌舵。 4.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却不能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抓住叙述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掌握从生活中走进课堂,从课堂上步入生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把握人物品德境界,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主要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感受名人的形象和精神。 五。课前准备: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六.引导研读策略: 【环节一】新课导入: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让学生发挥想像,从外表上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知人知面不知心,单从外貌我们很难评价一个人的品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真正领略一下闻先生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环节二】整体感悟:先跳读积累: 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跳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②学生交流朗读感受(方法点拨:可从文章主题、结构、内容及语言等方面入手)。 再来整体感悟: 1、指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2、让学生说预习课文后,认为本文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写了哪些事情? (,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读议,逐渐明确围绕中心选材的特色。) 3、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4、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以下四个问题:。 ①从全文看,文章可以分成几大板块?分界线在哪?(注意提示: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②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先生,作者各选取了几件典型事迹来写?(可让学生到讲台表演闻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骤然、热烈、持久”等词语,会正确书写“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等词语,理解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子内心忧郁、自卑的情感。 3、通过抓关键词语来品悟课文的1——3 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

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等方面的课件。 【课堂预设】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读一读吧!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这几句诗来自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 ,让我们来看看单元导语吧,看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爱)是啊,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掌声》。 一、初读课文,反馈预习情况 1、揭题: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掌声” 。一起读。读得轻、快。 这篇课文讲的是同学之间的事情。事虽然小,读起来却让人非常感动。 2、(拿出学习单) 3、反馈 (1)来看第一题,已经完成的打“√” 。 (2)和同桌合作。读对的请给同桌打星星,不会的请你教 教他。

教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资料

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多媒体链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2说和做》教学设计

《2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文中典型事例,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快速把握文意,学 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文中重要语句,揣摩其含 义及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教师语言: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让我们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寻找答案。 7解说和做的特点 教师语言:速读课文,圈画文中表明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语句,看看他的说和做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速读课文,圈画文中标明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语句,了解闻一多说和做的特 点。

预设: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勒兑"了 ,跟S的是愀"。这不再是愀了再说"或胸了也不一定说" 了。他乍兑"了就做"。 点拔:闻一多说和做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再读课文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咒兑〃与胸〃 ? 明确:文童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教师语言:文童围绕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活动:再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语言:闻一多作为诗人和学者这两个时期鋭"和W 的表现是否矛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预设:不矛盾。闻一多先生不管是做"了再乍兑"做"了不乍兑"还是 "说"了就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出发点的,他的爰国精神是始终不变的. 所以说是不矛盾的。 教师语言: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看的爰国热情.言彳h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诗意”缘于“情意” ──三年级上册第29课《掌声》教学案例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史剑波朱瑛 【主题】 诗意语文主张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以心灵对话为境域,主张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笔者认为,这一“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 【背景】 随着以王崧舟为代表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兴起,诗意课堂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寻目标。前不久,笔者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执教了《掌声》。对于诗意语文,沉静后有了些许感悟。

【情境描述】 一、诗意语文: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师:大家觉得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 生:掌声。 师:我也同意,可我还有些纳闷。难道仅仅是掌声改变了英子吗?藏在掌声背后的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3自然段,并用”“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生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

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思考:“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配乐旁白,让学生闭眼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她一摇一晃地,一瘸一拐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此刻对英子来讲,好象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两秒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放映有关唐太宗、武则天的影视片断,或阅读与唐朝建立的相关文章。选读唐太宗、武则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 组织班级展开读与唐太宗、武则天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书报的活动,交流读书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以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在唐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作用。 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的个人政治才干。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课前导学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反思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反思 当下课铃声响起,一节课结束了,但对课的研究却没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备课时,对《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这篇文章,可以说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主要想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辟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练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而对这样文章对初一的学生,本着一课一得的思想,把课设为两课时。由于本次教学的特殊情况,只讲了第一课时。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生,在第一课时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读,知道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在第一课时如果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来,对闻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为课时就可以在品读语言过程中来深入挖掘闻先生这种说和做,虽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为追求民主,为救国救民。这样,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好,能读懂文章,而且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其实在这过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导学生对闻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在当今社会如何把闻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课时。这也是教学中受教案和教学形式的拘泥。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说和做__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2课时教案

研讨课文: 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片显示)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略) 探究学习: (1)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3)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4)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1)(略) (2)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4)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交流。

三年级语文上册29《掌声》公开课教案

29《掌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麻”、“症”、“疾”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势”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叫一位同学背古诗,背完之后让学生给她掌声,然后问:你得到掌声之后心情怎样?(开心、高兴)让你心情倍增,同学们,我们也把掌声送给彼此,鼓励自己能很出色上好这节课。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掌声》,它讲述的是同学们之间的小故事,事情虽小,但读起来却非常感人。因为这热烈的掌声,它改变了一个小女孩一生的命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那神奇的掌声。 (二):初感掌声的力量(出示英子的信)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同学们,这是英子给大家的信,这里有几个词告诉我们掌声对英子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生答——永远,极大的鼓励,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2.对呀,是掌声给了英子极大的鼓励,使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英子为什么会

这样说,那英子开始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英子的句子。(三):重点分析: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英子平时表现的句子,谁能立刻找出来并读出来。(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自卑、忧郁)那几个词最能体现她的自卑、忧郁?(默默地,早早地,最后一个离开) 师引:同学们,当你们在操场上游戏时,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同学们,当你们背着书包上学时,英子却(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 同学们,当下课铃声响起时,英子却要(最后一个离开) 是啊,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身体的残疾,总是让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他总是觉得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心里还非常的(自卑)(板书) 3:这是我们刚才读书共同的体会,同学们也应该把它记下来。然后自己试着读读这一段,读出英子的忧郁和自卑。(指名读,读出你刚才体会到的感受)(齐读,现在就让我们大家再一次走进忧郁的小英子,轻轻的读) (2)学习第四段: 1:过渡:多么忧郁自卑的小英啊,你们希望她永远是这个样子吗?正入大家所希望的一样,小英变了,你们想知道她变得怎样了吗,请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现在英子变了,原来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现在会跟同学们游戏,说笑,还忧郁嘛?(不会)。性格变得(开朗),原来,她的腿有残疾,不敢让大家看到他走路的姿势,现在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说明现在的她,充满(信心)(板书),现在让我们一起把体会记下来。

(完整版)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说和做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品味文中的诗意语言,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片段。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情感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我们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2.作者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2018部编版:《掌声》优秀教案 优质课

2018部编版:《掌声》优秀教案优质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理解生词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课前准备: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课文后大家知不知道,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愿意投向调来情况持久讲述交谈 珍惜慢吞吞困境残疾犹豫骤然鞠躬舞蹈 4.理解词义: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困难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主意。 骤然:突然。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英子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英子上台演讲,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英子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段。 2.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说也奇怪……”) (9)英子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那就是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英子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5.出示: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第一段。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英子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英子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英子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