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由诗经看礼乐在周代的社会作用

由诗经看礼乐在周代的社会作用

由诗经看礼乐在周代的社会作用
由诗经看礼乐在周代的社会作用

由《诗经》浅析周代礼乐文化的社会作用

姓名:马静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习惯、道德教化等都在《诗经》中都有真实生动的体现。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丰富的礼乐功能。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礼乐功能主要表现为"礼别异,乐合同"①、"诗言志"②、乐教与诗教三方面,所以说《诗经》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1]。本文通过赏析《诗经》中的宴饮诗和爱情诗的代表作品,浅要分析周代礼乐文化两个方面的内涵及社会作用:礼乐文化的社会政治作用和礼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

礼的本意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在周代已经产生了规范、礼治的意义。在宗教政治时代,作为祭祖、祭天的礼具有国家政治制度的意义,是维护宗法之义和等级制度的。因此,礼的社会作用首先是社会政治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2]。礼的渊源为祭祀,而乐是伴随着礼的.礼字的初文是“禮”,,曲字即为双玉,豆字为鼓,战国以后加上了"示"旁,后来简化为今天的"礼"。所以最初的含义是在鼓乐声中"行礼以玉",礼乐是一体的。礼乐制度是礼和乐的有机统一体。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因此后世常把“礼”和“乐”统一称为礼乐制度和文化,有时也单强调礼制和礼文化。总之,“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立后嗣着也。”③对于整个周代乃至后世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社会动荡、小国林立,礼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反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在这个时期,礼仍旧收到儒家的极度推崇,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旗帜,认为周礼统治下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到了汉朝,礼乐文化臻于完善,汉儒对礼的定义做了更明晰的规范“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④。

一、由《诗经》宴饮诗浅析礼乐制度的社会政治作用

礼在周代已经形成文化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往的礼发展成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即《周礼》。《周礼》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其内容非常庞杂,上至国家的立法、性质、各级贵族官吏的特权,下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几乎无所不包[3]。实际起到法律甚至根本大法的作用。其中礼节仪式主要施行与周朝上层社会,要求贵族阶层遵守“君臣之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产生了《诗经》中的宴饮诗。

《诗经》中的宴饮诗,也称宴飨诗、燕飨诗,本是燕礼、乡饮酒礼等礼仪上的乐用之诗,出自周代贵族之手,体现着周代贵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与乐是合一的,乐与礼是合一的,所以宴饮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周代是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周统治者重视宗法关系,借助宴饮聚会来凝聚亲族关系,君臣和亲朋之间的宴饮就变得常见。这种具有政治目的的宴饮有着严格的礼仪仪式,体现了礼乐制度对宗法等级的严格界定和人的道德风范。《小雅·鹿鸣》就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朱熹《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受礼的限制,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进谏。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最后一句“燕乐嘉宾之心”,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不是一般的吃喝娱乐,而是为了“燕乐嘉宾之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体现了礼乐制度对当时的根本社会

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虽然是热闹的宴饮场合,群臣可以与君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君臣关系、尊卑秩序仍然受礼乐制度的约束,不可逾越。宴饮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对于不能循礼自制的人持强烈的否定和抨击态度。

宴饮诗产生于西周初期,反映了礼乐文化的繁盛,社会的和谐。西周末期,周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时期,宴饮诗就被大量针砭时弊的怨刺诗所取代了。宴饮诗的产生与消亡深刻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由《诗经》爱情诗浅析礼乐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的礼乐文化。其中,礼的部分发挥了重大的教化作用,形成了周代基本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因此在这一章节里着重分析礼。

《诗经》首篇的《国风·周南·关雎》就是一首反映爱情婚恋的诗,因其显要的地位历来受人关注。《关雎》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歌颂美好纯洁的爱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同时,《关雎》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孔子在《论语·八佾》一篇中这样评价了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朱熹《集注》进一步解释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所谓“正”,就是礼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和标尺。

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多有分歧。《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含蓄克制、遵守礼的行为规范,才能够配得上王侯。所以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两种理解都体现了礼对人们的道德规范作用。

《蒹葭》也是《诗经》中歌咏爱情的一部佳作。诗中主人公为了见到思恋已久的“伊人”,沿着崎岖难走的河道向上游去寻觅,看着伊人在水一方到宛在水中央,再由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但是意中人又是那样虚无飘渺,望之弥近,即之则远。既然道路阻且“长”、且“跻”且“右”,何不划过一叶扁舟,飘河而过?可是此水非彼水,绝对不是自然之水。水的意象隐含着更大的困难,即礼的对人们行为和道德的规范和制约。水的距离象征着礼[4]。《蒹葭》中“诗人”所苦苦追寻的“伊人”被一水水盈盈的河道所阻隔,而“水”在这里指的是“礼”的意象,那么“诗人”对伊人的追求也就是逾礼的。这种“礼”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礼”。但若往前跨越一步,与其伊人相约白首,不离不弃,此时便会受到世人唾弃,尤其是“卫”礼者的围攻,最后不但导致自己身败名裂、痛不欲生,甚至还会连累梦想的伊人。《诗经》中有诗篇旗帜鲜明得表达了对礼的维护,用犀利的语言对不遵守礼仪的人的强烈否定甚至鄙夷,《国风·鄘风·相鼠》就是其中一篇。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国风·齐风·南山》有云:“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可见礼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周礼》将冠婚之事归为“嘉礼”⑤,婚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由此,《蒹葭》中的主人公即使忍受思念之苦也不敢擅自逾礼制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了。从上述几首诗可以看出,礼作为的道德规范对周代各个阶层的人都有着约束作用,不像礼节仪式一样限于贵族阶层,而是对普通民众的道德行为也做出了规定,成为整个周代社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违反和逾越礼制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也存在分歧。还有一种说法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但是无论是从爱情诗的角度,还是政治讽刺

诗的角度来理解,都与周王朝的礼乐文化,尤其是礼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规范作用有密切关联。

宗法制社会是一个完全的父权社会和夫权社会,礼作为维护宗法统治的工具,对妇女的制约和禁锢更加明显。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礼文化体现在伦理道德关系中,即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⑥,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人伦关系,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这三纲。因为礼的约束,妇女的地位低下,在婚姻和爱情方面更加没有自由,一旦婚姻破裂,结局多是悲惨凄苦。表现婚姻不幸的弃妇诗,在《诗经》在也为数不少。《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5]。

总的来说,尽管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不乏表现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向往和热烈追求的,却无一不是在礼的规定范围内的。诗歌所发挥的礼乐功能就是教化民众来遵守礼,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本性使然,但是在礼制社会中不可以放纵自己的个人欲望,而是要遵守“发乎情,止于礼”⑦的道德规范。

三、结语

荀子将礼的社会作用概括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⑧所以礼制是周朝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

《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展现了先秦时期一副广阔的历史画卷,礼乐制度及其文化内涵贯穿其中,既维系国家的政治制度,又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道德,所以孔子将《诗经》的意义高度概括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⑨

注释

①荀子:《荀子·乐论》。意思是礼仪用来分别人们之间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音

乐能将这些区分开来的阶层再团结起来,让卿大夫为周王效命,以维护宗周的统治安定。

②“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

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③《左传·隐公十一年》。

④《礼记·曲礼》。

⑤《周礼》规定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

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⑥董仲舒:《春秋繁露》。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最早渊源于

孔子。

⑦《毛诗序》论“变风”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

先王之泽也。”

⑧荀子:《荀子·礼论》。

⑨《论语·为政第二》。

参考文献

[1] 俞艳庭、李梅.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的政治诗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9467375.html,/Article/CJFDTotal-XSLT201109024.htm

[2]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3

[3] 姜亚沙.中国古代礼仪文献汇编.香港:香港理工大学,2010,第1卷

[4] 王晓岗.屈服于“礼”的爱情悲剧.广西: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第14期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0,第1卷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说到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治国呢,就会想到西周了,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是从古代就开始的,至于礼乐治国是不是像字面上那么‘彬彬有礼’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他们也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从而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例如: 1、关于乐队的排列和各个乐器的的多少,规定王的乐队和所有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的可以排列两面,士的只可以排列一面。 2、关于舞队所用的人数和排列的方法,规定王的舞队可以由八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八个舞行,即六十四人组成的一个舞队;诸公可以由六个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六个舞行,即三十六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四个舞行,就是十六人组成一个舞队。(1、2,参考,杨荫浏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p33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3、关于在举行射礼时,不同身份等级使用的乐曲不同,王用《驺虞》,诸侯用《狸首》,大夫用《采苹》,士则用《采蘩》。(参考,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国音乐简史》p28宫廷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一个王朝制定一项制度势必要建立与其对应的部门,来保证制度的实施、管理与完善,并形成与其对应的教育体系,来确保制度的推广与传承。 周朝的礼乐制度自然也需要这样的保障,即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归大司乐领导,其中的工作人员数目不低于一千四百六十三人。这机构的职务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但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该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在一千四百六十三人中,除了少数低级贵族以外,有一千二百七十七人属于农奴阶级。由此可见宫廷音乐机构中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力量是农奴们。但在音乐行政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则都是由贵族承担的,并且随着统治者对音乐各种事宜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的乐官级别也不同,越是重视,乐官的级别越高,由此可看出,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诗经·卫风·氓》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篇一: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6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8岁亦莫止。(莫,通“暮”。) 9.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花盛开的样子。华,通“花”。) 10.岂不日戒,N狁孔棘。(棘,通“急”) (二)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①古义:直送到。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语言特色 钟理 内容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丰富、准确、生动、形象、活泼、优美,《诗经》的作者们以这种独特而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三千多前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再现了先秦先民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主要从《诗经》的语言系统入手,对其语言的词汇、语法特点以及文学修辞特色进行较全面的梳理、论述,从而更好地发掘诗经的语言之美,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诗经时代的社会人文和生活风貌。 关键词:词法特色句法、章法特色表现手法(修辞)特色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China's first poetry collection, the language of rich, accurate and vivid images, lively, beautiful, "The Book of Songs," the authors of this unique and beautiful language describing the more than 3000 before all levels of social life, three-dimensional reproduction of the pre-Qin to the emotions of our ancestors, customs,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Book of Songs," start with the language system of their language, vocabulary, grammar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 for a more complete, on to better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of Songs, with a view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age and life style of social and human. Keywords: lexical syntactic fea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art practices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作者简介:钟理,男,汉族,贵州民族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思想道德修养第二章题库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一、单项选择题 1.爱国应当是( )的行为,要讲原则、守纪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 A、感性 B、务实 C、严谨 D、理性 答案:D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好和平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答案:B 3."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成为()"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 C、历史传统 D、风俗习惯 答案:A 4.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 A、"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B、"对本民族进行过度的颂扬和崇拜" C、"彻底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D、"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切领域都与西方接轨" 答案:A 5.现阶段,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是()。 A、促进世界和平 B、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C、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D、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答案:C 6."李大钊曾写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警语,其中“铁肩道义” 可以用以说明()。" A、大学生应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B、大学生应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C、大学生应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D、大学生发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答案:B 7.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勤劳勇敢 B、自强不息 C、改革创新

D、爱国主义 答案:D 8.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是() A、祖国的大好河山 B、祖国的灿烂文化 C、广大的人民群众 D、国家 答案:A 9.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答案:A 10.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的名句“俄罗斯可以没有我,我不能没有俄罗斯”,形象地反映了作家的爱国主义情怀。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是() A、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 B、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程度 C、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程度 D、对民族优良传统的熟悉程度 答案:A 11.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的名句“俄罗斯可以没有我,我不能没有俄罗斯”,形象地反映了作家的爱国主义情怀。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是() A、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上 B、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上 C、对自己的骨肉同胞的热爱上 D、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 答案:D 1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 A、大力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 B、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设新中国 C、发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D、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B 13.改革创新的先导是()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科技创新 答案:A 14.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的是()

诗经研究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弃妇诗,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全诗分六章,一、二章,写女子与氓相遇并陷入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来的,这个男子以“贸丝”为借口,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了大量的嫁妆。三、四章,下女子被抛弃后的会很痛苦心情。弃妇以自己沉痛的教训告诫世上的女人,男人们是变化无常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就有被抛弃的可能,因此女人千万不要迷恋男人。这是弃妇由自

《诗经》在国外发展状况

简述《诗经》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诗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蕴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华彩的文明,也是全世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诗经》不仅在国内被广泛研究,在国外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自流传之日起,关于《诗经》的研究便不绝如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卓著,为《诗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诗经》的流传 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其中有《毛诗郑笺小雅》的残卷,经考古学家研究证实系公元五世纪的遗物,正值“丝绸之路”昌盛的时期,从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在国与国之间的流传。“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五世纪,这其中经过了六百多年时间,在此期间因未发现相关史料记载,《诗经》的流传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东地区传播至迟也应该在公元五世纪。 而《诗经》的东传则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据中国《南史·梁武帝纪》记载,公元541年朝鲜百济王朝派遣使者请求梁朝派遣讲授《诗经》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而在此之前,据中国《宋史》记载,公元五世纪中叶,日本雄略天皇曾向中国刘宋皇帝致表,其中引用了《诗经》的诗句,可见在此之前,《诗经》已经在日本被流传使用。 《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大约开始于17世纪,通过西方来华的

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起初是以法文的形式出现,直到18世纪才有了英译本,此后便不断有不同的版本出现。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向外扩张的愿望要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入华的传教士为适应这一要求,加大了介绍古老中国文明的力度,不断出现《诗经》译注。 而北美的《诗经》传入时间比较晚一些,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诗经》的译注,最早也是由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传教士进行传播,时间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虽然传入时间较晚,但由于美国经济的崛起,拥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加上许多著名学者的加入,使得北美的《诗经》研究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诗经》在俄罗斯的译本最早始于1852年,开始时一些作家、翻译家从法文、英文等文字转译,后来汉学家也加入译介行列。二.《诗经》在国外的研究情况 《诗经》外传之初,大多是以译介的形式在国外呈现,在早期通常被广泛引用,并未进入到深入研究。直到流传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研究性著作。 “丝绸之路”沟通了我国与中东、罗马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诗经》在中东、罗马地区的传播。公元781年(唐建中二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撰写者景净,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就曾引用《诗经》多处。虽然并没有对《诗经》展开研究,但引用本身就已昭示着对《诗经》理解领悟已经形成。 《诗经》在朝鲜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汉代时《诗经》传入,经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word精品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的反映,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由于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必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活动,因此,为了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上层结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 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 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根据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这就构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 塔形之贵族等级制。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一一宗法制,规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一一周 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 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因此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 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在各等级贵族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活动中基本采用所规定的雅乐,,无疑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加强宗族观点,形成天下一家”思想的作用。 2礼乐制度的内容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规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定礼乐。如果说商代人尊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崇的则是礼。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 觐,互聘卜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因此,“礼”并非“礼貌”,“礼节”那样简单。“礼” 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以混淆。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周公把“尊礼”看作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如果违背了“礼”,就是“僭越”。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一 个社会只讲究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没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激起共鸣情绪。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与“乐”不能混淆,有 着本质的区别。《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

《诗经》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着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着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风充良》。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诗经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表

诗经经典语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1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诗经研究综述

棘心夭夭 诗经研究综述 摘要:《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选集。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是由于孔子曾把它和《书》、《易》、《礼》、《乐》、《春秋》一起当做传授弟子的教材,久而久之,儒家便把它们奉为了“六经”。而《诗经》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在大约五百年长的时期中的集体创作,并在更长的时期中,经过了无数人的采集和不断地加工。但古人对《诗经》的许多注疏又掩埋了诗篇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时期对《诗经》的解读主要是出于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目的,而近现代主要是出于文学的、历史的、经学批判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诗歌选集;解读 1序言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典籍,《诗经》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其中,亦是现代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诗经》的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文化学、博物学等方面,而研究《诗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洗礼,见证了两千多年世事的变迁,《诗经》研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多至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汇聚了各家之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我所做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一个梳理,将这些研究更加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2封建时期的解读诗经 2.1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陆续集结和流传的三百多篇诗歌,在历史的年轮转到春秋末期时,它开始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生命重组,在孔子的不断赋予其历史使命下,开始了它作为经典的辉煌生涯。 春秋末期,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

也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六经”,这也就有了孔子的删诗之说,即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在孔子看来,诗经可谓是一部具有重大教化作用的百科全书,《论语·阳货》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更是在《论语·季氏》中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论语·为政》中又言:“诗三百篇,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孔子甚至还说:“如其国,共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可见此时的《诗》已经被升华到了一个作为让人顶礼膜拜的“经“的高度,拉开了为封建政教服务的帷幕,在其文学性上又浓浓地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2.2汉唐时期 秦代焚书坑儒,颁布焚书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诗》经受了一场几乎毁灭的浩劫,虽然流传下来了一些,但到汉代时,这些流传下来的《诗》已经与先秦的《诗》有所不同,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并传的局面,到东汉的后半期,毛诗兴盛,三家诗衰落,而也就是那个时期,汉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著——郑玄的《毛诗传笺》问世。 郑玄自己阐述了他选取毛亨的《诗故训传》为之作笺注的目的,“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则下己意,使可识别也。”清代学者陈奂的《毛诗传疏序》评论《郑笺》说:“作《笺》问杂鲁诗,并参以己意,不尽同毛义。”可见,《郑笺》以《毛传》为主,综合了鲁、齐、韩、毛四家诗说,并对《毛传》进行了补充和提高。 自汉代以后,经学在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义疏纷纭,出现了很多争议,唐代时唐太宗提倡儒学,为了实现经学的统一,组织撰成了《五经定本》,作为法定的标准本通行全国,而《毛诗正义》正是其中之一,它是在继承毛、郑观点的基础上,集汉魏六朝《诗经》研究成果之大成。 2.3宋代理学时期 历史进入宋代,《诗经》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朱熹的《诗集传》是从南宋至今广泛流传的《诗经》注疏传本,他在《诗集传序》中说,三百篇中“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欲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朱熹曾提出,作为《诗经》主体的《风》“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其大多数诗篇“乃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民歌。

西周礼乐制度的认识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化的认识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由繁琐的礼仪制定了与之配合的各种音乐使用标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仅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规定。为了维护和推行礼乐制度,周王朝还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十三岁到二十岁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周礼中,“礼”与“乐”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礼”体现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社会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贵贱、尊卑都要由礼来加以区别和定位。但是仅仅有“礼”是不够的,单纯强调“礼”可能会造成等级间的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乐”的作用就是与“礼”相配合,起调和关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礼”所带来的等级差别感,以达致和谐的理想境界。二者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东周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的乱世,同时吃…郑卫之音”的传人,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礼乐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

史称“礼坏乐崩”。但正是在这一“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乐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 二、儒家对礼乐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自周朝以后,历史上每个朝代兴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礼作乐”的活动,或者把前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加以改造,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新的礼乐,历代史书里面都有一部K}L乐志》。那么,在周代“制礼作乐”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礼作乐”,这中间明显存在着一个断层。是谁将这个断层连接起来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贡献者,儒家创立者孔子则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一方面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另一方面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三、礼乐文化的内核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

完整版诗经楚辞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楚辞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 年左右的诗歌305 首,其中6 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只有题 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名句赏析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翻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翻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翻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翻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翻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翻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翻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翻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翻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11.言者无罪,闻

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1)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2)浓郁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首先是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西周礼乐制度及意义.doc

西周礼乐制度及意义 西周礼乐制度及意义 周代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由繁琐的礼仪制定了与之配合的各种音乐使用标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仅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规定。为了维护和推行礼乐制度,周王朝还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十三岁到二十岁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周礼中,礼与乐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礼体现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社会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贵贱、尊卑都要由礼来加以区别和定位。但是仅仅有礼是不够的,单纯强调礼可能会造成等级间的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乐的作用就是与礼相配合,起调和关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礼所带来的等级差别感,以达致和谐的理想境界。二者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东周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的乱世,同时吃郑卫之音的传人,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礼乐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史称礼坏乐崩。但正是在这一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乐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 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教案资料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的反映,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由于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必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活动,因此,为了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上层结构。《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根据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这就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规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因此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在各等级贵族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活动中基本采用所规定的雅乐,,无疑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加强宗族观点,形成“天下一家”思想的作用。 2礼乐制度的内容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规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定礼乐。如果说商代人尊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崇的则是礼。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因此,“礼”并非“礼貌”,“礼节”那样简单。“礼”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以混淆。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周公把“尊礼”看作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如果违背了“礼”,就是“僭越”。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一个社会只讲究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没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激起共鸣情绪。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与“乐”不能混淆,有着本质的区别。《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