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栎类和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多样性的动态研究

栎类和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多样性的动态研究

栎类和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多样性的动态研究
栎类和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多样性的动态研究

09.第八章 森林群落

第九章群落 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 1.生物群落 森林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叫生物群落。那么,森林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我们称其为森林群落。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群落不是杂乱无章的,群落是生物种群的有机组合,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就会有相应的群落的出现,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呢?在这里,我们认为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物群落得以维持的动力机制。 在有关进化的章节中我们介绍过,导致生物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或者说自然选择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动力。我们也相信,任何一个生物类群或者生物群落的有规律的组合都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内在的,生物群落的维持机制是组成该群落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既包括正相互作用,也包括负相互作用,没有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就谈不上一个确定的生物群落的形成。 2. 群落的结构 在中学阶段,学物理,学化学时必然学到分子、原子。学习方法是,先研究它的结构,知道分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即分子结构;然后研究它的性质,即分子运动等。 所谓结构,就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 而系统则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全局。结构与系统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构成的完整综合体。而结构则是系统内部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的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只有依靠结构,才就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其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也便不复存在了。结构这一范畴日益受到多门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讨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计算机----。

第十一章 林分改造

第十一章林分改造 第一节林分改造的意义和对象 一、林分改造的意义 林分改造即对低价值的林分进行改造 低价值林分——密度小、经济价值低劣或患有严重病虫害,没有培育前途的林分。 低价值人工林:南方:杉木、马尾松等。 北方:杨树、榆树、水曲柳。 (未老先衰)即:“小老头林”或“小老树” 杉木:中心产区的边缘地带,“小老头“林占总面积的30% 杨树:成林面积的38.1%是“小老头”林 南方:马、(常绿或落叶)栎类,次生林占很大的比重 可见,低价值林分改造已成为中国森林经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林分改造——对在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 量优质木材和其它多种产品,并能发挥多种有益效能的优良林 分。 二、林分改造的对象与要求 1、灌丛→改乔林 有特种经营目的,如做养蚕的柞树丛和用做编织的柳丛,采果用的沙棘的灌丛不须改造 2、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林地――改密林 造林保存率低; 放牧破坏的幼林; 多次采伐后留下的近熟、成熟残林 3、生长衰退无培育前途的多代萌生林——改实生林 杉木:多代萌生形成林分,生长衰退,甚至枯死。

4、“小老头”人工林――适地适树,变低产林为高产林 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 植株矮小、树干弯曲、萌条丛生、无明显主干——枯梢 未老先衰症状 5、生产力过低的林分――适地适树,变低产林为高产林 混交不当,生境不适等使林分生产量太低 6、遭受自然灾害的林分 火灾、风灾、雪害、病虫害 7、非目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无法通过抚育采伐来调整组成(缺目的树种)改低价值树种为高价值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8、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破近熟林 在林下缺少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确定林分改造对策,还得考虑经济条件。 第二节低价值人工林的改造 一、低价值人工林形成的原因 低价值人工林——生长非常缓慢,生长势极衰弱的未老先衰的“小老头”林。 产生的原因: 1、树种选择不当 违背了造林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我省的许多杉木人工林、低产林就是由此而生成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没有满足树种的生态学特性的要求 杉木:喜肥、喜湿、怕旱、怕瘠 2、整地粗放、栽植不当 ①精心整地是改善幼林生长条件的一道重要工序、草与杉木严重争夺养分、水分和生存空间,大大影响杉木的生长

第三章 林分结构

第三章林分结构 一、名词解释 1.林分结构 2.林分直径结构 3.相对直径 4.森林分子 5.林分树高结构 6.树高曲线方程 7.林分结构规律 8.树高表 9.相对树高 10.形高 二、填空 1.经过对各种树种不同条件的林分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树种、年龄、密度和立地条件如何,其林分平均直径在株数累积分布曲线上的位置大致在%~%,一般近于%处。 2.在同龄纯林中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具有棉线的结构及变化规律,一般呈现出。 3.林分直径结构是测定、研究、、以及这些因子生长的一个依据。 4.直径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即幼龄林平均直径较小,直径正态分布曲线的偏度为;其峰度为;这种直径分布属于截尾正态分布。 5.林分平均直径的相对直径R= ,而林分内最粗林木的相对直径R max= , 而林分内最细林木的相对直径R min= 。 6.异龄林分中较常见的情况是最小径阶的树木株数,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时,达到一定直径后,株数减

少幅度_,而呈现为_曲线。 7.林分树高结构规律的特征是,相对树高R h=1时,相应的株数累积%近似于%,林分中的R max= ,R min= ,与直径相比,树高变幅较。 8.胸高形数和形率不仅是反映_的重要干形指标,也是计算_及的重要因子。 9.同龄纯林中的林木形率变动幅度一般为。 10.树木的形数和形率依胸径、树高的增加而。 三、简答 1.简述同龄纯林的直径结构规律的特征和主要作用。 2.如何描述同龄纯林的直径结果? 3.简述异龄混交林分的典型直径分布规律。 4.简述同龄纯林直径分布的拟合方法。 5.简述树木高与胸径的关系。 6.简述胸高形数和形率的结构。 7.简述胸高形数和形率随直径、树高的变化规律。 8.简述林分材积的变化规律。 9.简述林分内树干材积与断面积的关系。 10.简述研究林分结构的意义。 11.简述实验形数的特点及结构规律。 12.研究林木材积与直径关系有何意义?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近30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澳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结构形式。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和著名人文景观。目前,大跨度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术著作让我产生了浓重的学习兴趣,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我对杜新喜先生的《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进行了阅读和学习。《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大跨空间结构的设计要点和难点,全书共分为7章,前4章介绍空间结构设计,后3章介绍网格结构性能研究,由于时间的制约,本次我只对该书的前四章进行了阅读,但只是前四章就已经让我对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第一章为空间结构类型及建模,在这一章里面,杜新喜先生系统的将空间结构分为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等等,这种系统的分类更加清晰的明确了不同大跨空间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在第一章的理论支持下,结合其他学者的理论著作,我将大跨空间结构的部分类别和优缺点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 1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主要是依靠膜内力来支承自重及外荷载。它的这一特点,使其得以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 薄壳结构的主要优点有:(1)可覆盖大跨度的空间而中间不设柱,造型美观,活泼新颖;(2)节约材料,经济效果好,即用一种材料同时起到承重和维护功能;(3)自重轻,刚度大,整体性好,有良好的抗震和动力性能。 相应的,薄壳结构的缺点有:(1)现浇薄壳需耗费大量模板,施工费时、

3 森林与森林群落 讲义

森林与森林群落 1.什么是植物群落?什么是森林群落?森林群落有何生态学特征? 植物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植物集合体。森林群落就是具有一定树木种类组成的植物群落。森林群落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外貌;具有特定的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具有相应的地理分布范围(地带性、非地带性)。 2 根据植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以及数量特征植物种可以分为哪几类? (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优势种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强,优势度较大的物种。一般说来,优势种在与其环境及其它种类的关系中达到了生态上的高度成功,决定了群落内较大范围的生境条件,而这种条件是与之相结合的其它植物种类生长所必需的。群落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不同的优势种,可资以大致区别出群落类型。 建群种:群落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如森林乔木层中的优势种。根据群落中优势种或建群种的数目,可将群落分为如下两类:单优种群落或单建群种群落:群落中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只有一个,林学中称为纯林。多优种群落或共建群种群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优势种或建群种。林学中称混交林。一般地,若群落中某一优势种的数量占总种类数的85%时可认为是纯林,若群落中数量最多的优势种其数量不超过总种类数的85%时可认为是混交林。热带森林几乎全是共建种群落,而温带森林和草原,则多是单优种群落。 (2)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它们常居于群落下层。 (3)伴生种:群落中的某些常见种类,它们与优势种相伴生长,但不起主要作用。伴生种在一些群落中出现,而在另一些群落中可能不出现。 (4)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数量稀少。偶见种可能是偶然被带入,或随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来,也可能是群落演替中衰退物种的残留。 3 什么是生活型?森林植物的生活型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自19世纪初洪堡以外貌特征划分生活型至今,已建立多种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丹麦植物生态学家劳恩凯尔(C.Raunkiaer)建立的系统。他按越冬休眠芽的位置与适应特征,将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1)高位芽植物:渡过不利生长季节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热带潮湿地区的大型草本植物都属此类。根据芽距离地面的高度,又可将其分为大型(30米以上)、中型(8~30米)、小型(2~8米)和矮小型(0.25~2米)四类。再根据常绿或落叶,芽有无芽鳞保护的特征,将其进一步分为12个类型,加上肉质多浆汁高芽位植物,多年生草本高芽位植物和附生高芽位植物,合计有15个类型。 (2)地上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距地表的高度不超过20~30厘米,在不利于生长的季节中能受到枯枝落叶层或雪被的保护。可分为四个类型:矮小半灌木地上芽植物;被动地上芽植物,即一些枝条太纤弱而不能直立只能平伏于地面的植物;主动地上芽植物,这类植物也平伏于地面,但枝条并不纤弱,而是主动地横向伸展;垫状植物。(3)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时地上的枝条枯萎,其地面芽和地下部分在表土和枯枝落叶的保护下仍保持生命力,到条件合适时再度萌芽。可分为原地面芽植物、半莲座状地面芽植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本章着重说明有关人工林结构的设计问题,在主要造林树种确定以后,人工林结构主要决定于密度、配置、组成等因素。 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下面逐项介绍林分结构设计的主要项目:林分密度、种植点配置、树种组成 第一节林分密度 一、概念和意义 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林分密度是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数量基础,对林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林分的稳定性都有深刻的影响,探索合理密度是森林培育研究及生产的中心课题之一。 由于密度在森林一生中不断变化,就冠以不同名称来称之。 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之“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它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穴)数。 如:杉100~300株/亩;油茶3~5粒/穴;油桐2~3粒/穴,70~80穴/亩。 二、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造林密度以及由它发展成的后期林分密度在人工林整个成林成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些作用规律,将有助于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密度对林木的作用,从幼林接近郁闭时开始出现, 一直延续到成熟收获期,尤以在干材林阶段及中龄 阶段最为突出。 (根据密度作用规律,说明密度与树冠、胸径、树 高的关系,并说明其原因) 1. 密度与树冠的关系 随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密度与树冠呈反比。 说明密度大小明显影响树冠的发育即冠幅CW、冠长、树冠表面积或体积。 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林分郁闭提前,树冠之间的矛盾就来得早,相互之间抑制也早,因此,冠幅就越小。 2. 密度与直径生长的关系 密度对直径生长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即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密度与直径呈反比关系。 密度倒数式: D-1=A+BN

林分空间结构可视化方法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2):157~161 Journal o f No rthw est F or est ry U niversit y 林分空间结构可视化方法研究1 贺姗姗,彭道黎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要:通过可视化方法对林分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模拟,既真实的反映林分现实状态,又方便直观的为森林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和指导。以河北省张家口桥东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将分布格局中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的特征与计算机图形学的几何特征相结合作为可视化参数,先通过聚集指数R判断分布格局,再依据3参数Weibull函数划分林木大小,对油松林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可视化实现,并建立了相应的植物形态特征数据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林分;空间结构;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S75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461(2009)02-0157-05 A M ethodolog ical St udy on the Visualization of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HE Shan-shan,PENG Dao-li (T he key L abor atory of S ilv icultw e and Conser v ation of the M inistr y of Ed ucation,B eij ing F ore str y Univ er sity,B ei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The simulation of spatial str ucture of forest stand by visualization method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real state of stand,but also intuitively and easy ly provide basis and guidance fo r forest m anagement.Tak-ing the Chinese pine stand in the east district o f Zhangjiako u in H ebei Prov ince as exam ple,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the stand w ere preliminarily v isualized,in w hich the combinations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character istics,including unifor m distribution,random distribution,and ag gregation distr ibutio n w ith com puter gr aphics of the geom etric features w ere used as visual parameter,firstly,judg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by the agg reg ation index R,and then divide the stand size by three-parameter Weibull function. Meanw hile,corresponding plant mor pholog ical character istic database w ere established. Key words:stand;spatial str ucture;visualization 林分空间结构是指林木在水平地面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它决定了树木之间的竞争势及其空间生态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木的生长和林分的稳定性。空间结构是林分的重要特征,对于描述林分状态及其改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随着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学模型理论的日益完善,在林业生产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进行森林的经营管理。目前林分可视化技术主要是通过林分调查数据获得林分的基本属性值,如树高、胸径、位置等等,并根据属性特征建立相应的生长模型,结合三维图形模拟系统,对林分进行三维模拟。其中比较成熟的软件包括:美国农业部林务局(USDA)太平洋西北部实验站(Pacific Nor thw est Research Statio n)研发出的林分可视化系统SVS3.31、法国农业开发国际研究中心(CIRAD)推出AM AP的软件系统、德国哥廷根大学研发的T REEDRA W和TREESCAPE软件等[2]。 然而经研究表明,现有的林分可视化技术往往忽视了林分的空间结构。目前比较通用的林分空间结构可视化方法有2种:一种是不考虑林木的具体位置坐标,仅仅利用随机函数对单株木进行随机分布,这也是早前很多软件使用的方法,然而其真实度 1收稿日期:2008-07-09修回日期:2008-09-04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0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监测技术研究0(2006BAD23B05)。 作者简介:贺姗姗,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林分可视化研究。

天然林林分经营目标和林分结构的确定

天然林林分经营目标和林分结构的确定 一.天然林林分经营目标的确定 (一)经营类型的概念 由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称作天然林。在同一林种区内,虽然经营利用方向一致,但各个小班的经营目的和自然特点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不能用同一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活动,因此,在划分了林种区后,还需要根据小班特点,将它们分别归类组织起来,采取相同的经营目的和经营利用措施,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经营类型或叫作业级。因此,经营类型就是在同一林种区内,由一些在地域上不一定相连,但经营目的相同,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和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方法的许多小班组合起来的一种经营单位。 每一经营类型都有相应于其经营目的森林作业法,而不是某一阶段性的经营措施,如对用材林种区来说,经营类型就成为确定主伐年龄,主伐方式,标准年伐量,间伐量以及一切经营措施的单位。 (二)如何确定组织经营类型 组织经营类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种的不同 林分或有林地小班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是树种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树种不同时,在满足国民经济对木材需要程度以及森林的防护效能亦不相同,如在用材林种,为了培育某一材种,就需要把达到一定年龄时可提供这样规格木材的小班组织成一个经营类型,以便统一定向培育。在防护林或其他林种中,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的有效作用,也需要按不同树种组织经营类型。所以,树种的不同是组织经营类型的首要因素。 对天然林而言,每个小班的树种组成不可能完全单纯,这时应以优势树种为主。但各个小班的优势树种不一定是主要树种,也可能是次要树种占优势,因此,当优势树种是主要树种时,应按优势树种的不同组织经营类型。如次要树种占优势时,可以组织临时经营类型,以便通过合理经营使其转变为以主要树种占优势的经营类型。如某些优势树种的小班占面积过小时,可将性质相似的几个主要树种合并在一起,组织成一个经营类型。如针叶树经营类型、软阔叶经营类型等。2.立地质量的不同 优势树种或主要树种相同,而立地质量不同,表现在地位级、地位指数不同时,小班的自然生产力则有较大差别。立地质量高的适宜于培育大径材,而立地质量低的只能培育出中、小径级材或薪炭材。 3.森林起源的不同 优势树种相同而林分起源不同,则林木的寿命、生产率、材种和防护效能等均不相同。所谓森林起源不同,一般指林分是实生或萌生,有时亦指天然林或人工林。因而林分起源不同时,可分别组织经营类型。如杉木实生经营类型,杉木萌生经营类型等。 4.经营目的不同 由于经营上的需要,可以根据经营目的不同组织不同的经营类型。在经济条件好、交通方便的林区,经营目的不同往往是组织经营类型主要的依据之一。如在用材林林区中,有一些分散的特种经济林小班,就可以组织特用经济林经营类型,又如母树经营类型、油茶林经营类型等。有时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某一种特

森林结构

森林结构 senlin jiegou 森林结构 structure of forest 组成的空间、时间和生活型排列。空间排列称为空间结构;时间排列称为年龄结构;生活型排列称为层片结构。研究森林结构对深入了解各种森林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森林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制订科学的经营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供理论依据。 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林木在地面上的分布状态和格局。不同植物都有它特有的分布格局和镶嵌特性,除环境因素外,还与植物本身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特别是与种的繁殖、迁移特性和竞争能力等有关。分布格局有规则分布、团状分布和随机分布等。人工林大部属规则分布。 林业上常用的郁闭度、疏密度和密度等数量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林分的水平结构状态。郁闭度指林冠的闭锁程度,是林冠垂直投影面积和林地总面积之比值,用十分数表示。林地全为树冠投影遮蔽时,郁闭度为1.0;树冠投影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80%时则为0.8;以此类推。生产上常把郁闭度分成几个等级,1.0~0.9为高度郁闭;0.8~0.7为中度郁闭;0.6~0.5为弱度郁闭;0.4 ~0.3为极弱度郁闭;0.3以下则称为疏林。森林疏密度指森林对空间的利用程度,单位面积上现实林分内林木胸高断面积总和与相同条件下的标准林分(相同树种生产力最高的林分)的胸高断面积总和之比,用十分数表示。数字越大,即利用空间越充分;反之则越不充分。森林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 垂直结构森林植物地上同化器官(枝、叶)在空中的排列成层现象。在发育完整的森林中,一般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地衣4个基本层次,每层又可按高度分为若干个亚层。乔木层是森林中最主要的层次,它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林相。森林按林相可分为单层林、复层林和连层林。乔木层仅有1层的为单层林,如大多数人工林、、毛竹、油松、落叶松林等。乔木层分2个或2个以上亚层的为复层林。乔木层有3、4个亚层,甚至垂直郁闭,难以分层的为连层林,如。复层林中株数最多、郁闭度最大的乔木层称为主林冠层,它对林中各层的生态影响较大;其余的亚层称为次林冠层。森林植物根系在中也排列成层,一般情况下根系分布常与地上部分的层次相对应。乔木根系分布最深,灌木次之,草本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上层,苔藓地衣仅在土壤表层。这种成层现象主要由各种森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但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的状况也有影响。垂直结构是林内植物适应不同生态梯度的结果,它使群落更能充分利用其自然环境条件。在林业生产中配置并保持最合理的空间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发挥最大的生产和生态效益。 年龄结构指组成林分的主要树种在年龄阶段上的排列分配。是林分树木出生率和死亡率动态平衡的综合表现。用图形来表示种群年龄结构可以判别其种群的发展趋势。如图中左方的基部宽,表示幼龄植株百分率高,种群正在增长发展中;(图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与寻路设计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与寻路设计 摘要:本文以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的重要意义,旨在提高改善该类建筑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原则和手法,并将之总结为理 解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方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结构;信息交流 1.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设计的研究意义研究发现:在各种不同的空间 情况中,使用者由于空间认知状况不良会产生迷路现象,迷路者会有不同程度的 灰心和紧张,会导致各种设施及服务的效率降低,引起公共空间的安全事故,甚 至造成人员伤亡。当代城市环境和建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空间的复合化、立体化,以及空间功能的交叉与综合,这在大空间建筑综合体的环境中表现 得尤为明显。大型的、立体交叉的建筑综合体空间内,包容了商业、交通、餐饮、休闲、办公等不同功能,使用者可以在一个建筑中解决多种需求,但是其空间也 出现了诸多问题,如: (a)空间相对封闭,缺乏自然光、绿化和地面景观,这在一些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 综合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b)方向感差,与外界连接点有限,相似的建筑构件容易使人混淆自己身处的地点; (c)建筑综合体的地下部分可能会引起人们潜意识中的负面联想,如黑暗、潮湿、病、隔离,以及对置身于有限、狭窄或封闭空间中的恐惧心理; 2.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总原则建筑综合体作为体量巨大、功能混合的复杂 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认知与寻路存在较其他类型建筑更大的问题,作者通过文献分析及对 典型综合体空间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以下3点总体设计原则:(a)简化空间复杂程度;(b)提供足够的空间信息;(c)保证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3.建筑综合体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方法 3.1.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关键要坚持第一条原则,即简化空间复杂程度。具体方法如下: (1)空间布局提供清晰的逻辑原则。布局的逻辑关系希望采取分级分区的原则,将建 筑的各个功能归类在自身所属的明确功能区域里。当建筑综合体仅由一个大型体块组成时, 分区方式多以分层的方法解决,当建筑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块时,分区要首先明确该功 能应该属于哪个体块,然后再明确究竟属于该体块的哪一个楼层。 (2)对位关系。各层之间的拓扑关系要尽量对位,要多采用标准层的形式设计建筑, 地上与地下的拓扑关系也要对位,这样可以减少空间的复杂程度,大大减少使用者寻路所要 处理的空间信息。 (3)平面的构图形式。格式塔的完形形式为人们所熟知,更易形成概观性空间知识, 有利于使用者的整体认知。采用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组织建筑交通,再在建筑入口处配以简化 处理的平面图,可以方便地让使用者在刚进入建筑时就对建筑的空间形式有大概了解,增强 其寻路时的信心。 (4)竖向交通布置。优先考虑在决策点布置竖向交通,起到快速引导人流的作用。实 验显示,更多的使用者愿意尽快从垂直方向上接近目的地,然后再从水平方向上接近,因此,在开始寻路时就让寻路者方便地看到垂直交通,更符合使用者的寻路习惯。 3.2.局部设计 与整体布局要坚持的原则不同,局部设计更需要注重坚持第二条原则,提供足够的空间 信息。具体手法如下: (1)增加空间差异性。 如果说格式塔型空间容易让使用者了解整体关系,那么必要的空间差异性将协助使用者 辨识出具体的空间信息,进而在整个空间中定位自己。由于格式塔型空间特有的对称、重复 等构图特点在带来空间知识简化的同时,也会导致空间的匀质性,这种匀质空间相对非格式 塔型空间缺少空间差异性的问题将会格外突出,因此在这类空间中特意添加或夸大空间差异

林分改造及其意义

浅论林分改造及其意义 广东省天井山林场赵学军 由于自然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即使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相同,林木(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下同)的生长也往往优劣相生、丰残并存,总有一些生长不良、不合乎要求的林分。而林分的好坏直接影响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产值,因此,适时地进行林分改造,通过人工干预改善森林的状况,增加木材产量,提高林木质量和林地的生产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林分改造的种类 需进行林分改造的主要是中、幼龄林,可分为低产林和残次林两大类。 ㈠低产林 低产林是指由于不适地适树、树种组成不良、林木密度不合理、整地造林粗放、抚育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林木生长欠佳、林地效率偏低的低价值林分。 形成低产林的主要原因: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天然更新林中部分因采伐后引起水土流失或周边环境改变,从而导致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母岩和土层厚薄、土壤质地及结构、土壤水分和空气、土壤温度等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树”、“地”不适,使林木的生长状况不佳,森林蓄积量增长缓慢;或人工林的树种选择不当,管护措施不力,致使部分林木的生长量达不到经营设计的要求。 ㈡残次林 残次林是指分布零散、疏密度偏低、生长不均匀、树种的构成经济价值不高、蓄积量小、出材率低、慢生、低产劣质的林分。 形成残次林的主要原因:人工林被人为破坏或牛噬、践踏而遭破坏;天然林被各种灾害(如风摧、雷击、冰折、霜冻、雪压、日灼、干旱或水、火、虫灾等)破坏、人为破坏,或被不合理采伐后,目的树种再生状况不良,而

次要树种、灌木、藤本、高大草本植物等的生长过于旺盛,严重抑制目的树种的生长。 二、林分改造 林分改造应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改造的对象、类型、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㈠低产林改造 首先要对低产林的成因作全面、深入、准确的调查摸底,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确定最佳的改造方案,主要方法有: ⒈树种改良。 对因地力、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而导致生长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树种或选择树种不当的,应及早更换树种,如种植在山顶、山脊、风口及光照不足等林地的杉木林,可重新选择马尾松、栎类等适宜在该林地生长的速生丰产树种予以取代。以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木生长量。 ⒉加强管护 对因未能及时或缺乏抚育管理而生长不良的林分,可结合林地实际,采用除草、松土、施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措施,抑制杂草生长,改善目的树种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密度偏低的林分,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补植、补播、清除迹地残余物等做法,在有需要的林地增加珍贵树种和目的树种,保留优势树种,以改善林分的结构;对因造林密度偏高造成地力不足,致使林木互相抑制、生长不良的,可进行抚育间伐。通过这些措施去劣存优,除杂扶壮,促进目的树种的生长。 ⒊改善林分组成 有些林分组成不合适的人工林,如需进行混交的树种却营造了纯林,结果郁闭度小、林内杂草多,或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林木生长不良。在这种情况下,可结合抚育间伐在林冠下引入耐阴下木或其它混交树种;对容易发生病虫害的林分可混种能有效抑制或隔离病虫害的树种,并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完整word版)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二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II中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章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发了更多人对城市与环境的思考。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分为两课时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四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中学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⑵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⑷理解中心地理论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城市区位的分析了解城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通过分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⑵通过利用城市地图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原因 ⑶通过讲授法学习中心地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⑵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根据城市地图能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心地理论原理 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

教学设计:2.1-城市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 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一、城市区位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青岛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活动1教材第27页: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通过“活动”2: 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

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整理形成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 完成“活动”2和“活动”3,反馈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由学生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 读教材p30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投影展示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 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例较小而已。 2、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青岛实际讲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 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

林分改造造

基本内容: (1)林分改造的意义和对象;(2)低产低效人工林形成原因分析及改造措施; (3)低产低效次生林形成原因及改造对策。 重点: 掌握低产低效林改造措施。 ?低价值林分—密度小、经济价值低劣或患有严重病虫害、没有培育前途的林分。包括低价值人工林和低价值次生林(天然次生林)?低价值人工林:南方—杉木、马

尾松等;北方—杨树、榆树、水曲柳。 ?低价值次生林:多次重复干扰形成的次生林. ?林分改造——对在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量优质木材和其它多种产品,并能发挥多种有益效能的优良林分 ?低价值林分改造已成为中国森林经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灌丛改乔林:有特种经营目的,如做养 蚕的柞树丛和用做编织的柳丛,采果用的沙棘的灌丛不须改造 ?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林地改密林:造 林保存率低;放牧破坏的幼林;多次采伐后留下的近熟、成熟残林 ?生长衰退无培育前途的多代萌生林改 实生林:多代萌生、生长衰退甚至枯死的杉木萌生林 ?“小老头”人工林适地适树,变低产林 为高产林: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 植株矮小、树干弯曲、萌条丛生、无明显主干、枯梢;未老先衰症状 ?生产力过低的林分――适地适树,变低产林为高产林;混交不当,生境不适等使林分生产量太低 ?遭受自然灾害的林分——火灾、

风灾、雪害、病虫害 ?非目的树种组成的林分——无法通过抚育采伐来调整组成(缺目的树种);改低价值树种为高价值的阔叶林或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破近熟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在林下缺少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 ?确定林分改造对策,还得考虑经济条件 2.1 低产低效人工林形成的原因2.2 低产低效人工林的改造措施

森林生态学复习范围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开展生态学研究? 2、森林具有哪些特点?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森林三大效应)请举例说明森林生态系统的三大效应。 4、什么是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包括了哪些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 一、名词解释 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二、问答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特征及作用方式,在森林生态学中通常将生态因子归纳为哪些? 2、谈谈你对生态因子作用一般特点的理解。(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3、你是如何理解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图? 4、谈谈你对生态幅的理解。(概念、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生态幅具有哪些特点) 5、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哪些适应类型?(主要有形态结构的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和营养 适应四大方面) 第三章森林能量环境 一、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光饱合点、树种的耐荫性、地形逆温现象 Bergman定律(贝格曼定律)阿伦定律(Allen定律) 二、问答题 1、光照强度的变化特征?阳性树种(列出3个)、耐荫树种(列出3个)、 2、森林中从林冠到林地光因子是如何变化的?(光强、光质、光照时间) 3、光强对植物形态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4、请谈谈“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5、请你根据光强对森林植物的作用解释林下苗木致死的原因? 6、从光质角度分析不同波长范围的光具有哪些生态作用? 7、为什么森林的光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森林内的光强、光质是如何变化的? 8、森林群落内温度如何变化(变化特点)?为何会产生变化? 9、植物如何适应高温变化?(适应高温有哪些对策?) 10、你是如何理解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节律性与非节律性) 三、判断分析题; 1.在热带与亚热带山地,不宜在山地下部和谷地种植,否则易受冻害。 2.一般说来,生活在低纬度温暖地区的植物的最高温度偏高,而生长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植 物的最低温度偏低。 3.南种北移易受早霜(秋霜)的危害。 4、一般说来,森林群落林下红光和蓝光少,绿光较多。

《2.2.1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城市空间结构共4 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第一节,人口的地域分布形成了聚落,而城市是聚落的一种高级形式,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对城市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发展和空间组织等都产生影响,因此本单元是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延续。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同样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共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五个主要内容。其中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内部空间结构有关联性,都是将城市看作一个面,分析内部特点;而区位分析、中心地理论都是将城市看做点分析其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 第一课时,城市区位分析。由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开始讲解,由生活实际出发,不断深入,不同等级的城市(辛集、石家庄、北京)都是如何形成的通过三个案例得出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举一反三,列举区位因素相同的其他城市、雄安新区的区位条件。 第二课时,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由土地利用开始,每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对应的城市功能,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集聚形成城市功能区。读大、中、小三类城市土地利用了解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区的分布特点,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讲解做铺垫。城市空间结构,读图,结合阅读材料思考西方三种模式的主要形态与形成原因。 第三课时,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与中心地理论。通过购物活动感知中心地等级。通过模型解读分析六边形理论的形成。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 1.通过辛集、石家庄、北京、城市介绍与区域地图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 2.通过对石家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的理解城市功能分区。 3.通过阅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三类城市土地利用图了解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 4.通过模型解读区域内城市分布分析六边形理论的形成。 综合思维 1.从多角度对比城乡差异。 2.通过案例城市的发展史的学习,树立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观念 3.通过石家庄和扬州的对比,辩证看待各区位影响要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读我国城市分布图,理解城市的形成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具体某一座城

关于建筑空间与空间结构的分析

关于建筑空间与空间结构的分析 摘要:本文大致分析了建筑空间中几种重要的空间结构,以及它建筑空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为例,分析了钢架结构与膜结构,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空间结构,分析出其中与空间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空间围隔功能要求限定空间结构体系钢架结构膜结构 正文:建筑空间,都是人们凭借着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界中围隔出来的,但一经围隔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人们在围隔空间的同时也要服从于两点重要要求,首先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满足人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还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就前一种而言,就是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具体的讲所围隔的空间必须具有确定的量、确定的形和确定的质(能避风雨、御寒署,具有适当的采光通风条件)。 然而要想达到上述两方面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筑的空间结构就是诸多手段的主体。人民呢建造房屋使用各种材料,并巧妙地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材料的力学性能,使之具

有合理的荷载传递方式,整体与各个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刚性并符合静力平衡条件,这就形成了建筑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是为各项提供技术支持的,很多时候也能够反客为主,成为表现的主要来源。 在古代,功能、形式美、结构三者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可是到了现代情况就不同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结构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并从建筑学中分离了出来从而形成为相对独立的专业。现代的建筑史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在空间与结构的结合中寻求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从而满足作为空间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通常将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将符合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三者由于形成的依据不同,各自收到的条件制约和所遵循的法则也不同。单在建筑中它们是合而为一的。我们从事建筑设计就是要将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体系不仅对空间的为何、分割及限定起着决定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空间的量、形、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所以结构在整个建筑领域中的现代技术占据着特别突出的地位。所以,建筑结构是我们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所必须认真考虑的方面,只有满足于结构要求,一个建筑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建筑。 A.梁板结构体系 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可分为梁板结构体系、骨架空间结构体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