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扩招与教育机会公平

高等教育扩招与教育机会公平

高等教育扩招与教育机会公平
高等教育扩招与教育机会公平

高等教育扩招与教育机会公平

张丽俊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摘要:教育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是它是否能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这一直是引发论争的问题。1999-2002 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机会成倍增长。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未取得确定的结论。通过对相关文献疏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且集中指向于社会分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民族以及地区差异等几个维度。在把握整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还归纳出相关研究所取得的共识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一、背景

教育机会公平是当前中国社会争论的热点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1999年以后的大学扩招政策,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势必带来高等教育机会的增长。然而,高等教育机会的增长是否必然会促进教育平等发展呢?这一问题引起了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学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疏理,旨在揭示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研究的整体现状,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以往研究已达成的共识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研究的维度

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影响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因素或展开综合性的分析,或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层维度、城乡差异维度、性别维度、民族维度以及地区维度等。

(一)阶层差异维度

“谁得到了什么?是怎样得到的?”这是社会分层研究的经典问题,阶层差异对教育成就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机会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高等教育机会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社会层级序列中必然呈现出差异的分布状况。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阶层差异已成为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研究的核心维度

(二)城乡差异维度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被户籍制度界限分明的区隔起来。在户籍制度下,中国社会被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世界。然而,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坐落在城市中,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对城市学生来说,只是意味着其城市生活的继续;而对于农村学生来

说则意味着其城市生活的开始。进入新世纪以来,户籍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但作为一项已经实行多年的制度,其现实影响和惯性作用还将长期存在。

(三)性别差异维度

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机会的获得方面,女性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人权,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民族差异维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和边疆地区。多年来,少数民族的受教育程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高等教育方面,情形更是如此。

(五)地区差异维度

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在教育机会获取方面体现的比较明显。高等教育规模、资源、机会等方面存在地区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问题。然而,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形势则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三、结论与讨论

总的来看,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教育学和社会学,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大型抽样调查。围绕阶层、户籍、性别、民族和地区等影响因素,或展开综合性的分析,或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教育学视域下,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从不同的维度细致地描述了高等教育机会的分布现状和变迁过程,从不同方面对高等教育机会是否公平进行了评价。同时,这些研究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建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社会学视域下,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研究虽然成果较少,但鲜明地体现出社会学的特点——即不仅研究教育机会本身,而且将其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纳入到社会分层、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视角独特,过程规范,成果富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极大地提升和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机会的研究进程。

(一)已有研究的共识

1、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持续存在

随着教育市场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是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机会研究的重点所在。在对调查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证实,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分布并不均衡,存在着阶层、户籍、性别、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不难看出,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状况持续存在是已有研究的一个基本判断。除此之外,一些基于小规模或局部地区的数据分析,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验证和深化了对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均衡这一现状的认识。

1.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并没有显著促进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是否促进了教育公平?这是国内高等教育机会研究讨论的另一个焦点。相关研究进一步指出,仅仅在教育领域向中下阶层倾斜教育资源是不够的,单纯依靠教育规模扩张也不能降低教育不平等。如何提高下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收益、降低他们的教育成本和失败风险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

小社会阶层生活差异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对策。

2、高等教育机会主要受政策导向的影响

对一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是采取对策、改进制度的前提。因此准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状况正是制定合理的干预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已有的研究证明,高等教育机会主要受政策导向的影响,教育机会如何分配、怎样变化都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有紧密的联系。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在扩张教育规模、选拔精英人才和追求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当前有必要对教育改革的某些导向和具体策略重新进行评估和反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者对教育公平的探讨不仅推动着学术研究的进步,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未来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演变趋势

通过不断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预测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政策选择所产生的局限性。然而,从文献梳理的情况来看,还少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发展趋势做出全面、系统的预测,只有个别学者指出,我国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还有增长的趋势,教育体制的精英化和市场化还有可能继续发展。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变化,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是否必然减小,教育机会不平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深层次的影响?我们认为这是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

2.高等教育机会与中国社会分层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经成为获取职业和经济报酬的重要筹码,“谁获得了教育”是分层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教育机会的分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机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的分化趋势加剧,教育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与1990 年代中国改革时代的总体结构性不平等相一致。例如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不断凸显其重要影响,若这一进程得以顺利延续和扩展,那么社会分层结构很可能将因此而日益趋向固定化。因此,我们认为,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在社会分层演进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准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和运行机制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 2000 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2]谢作栩,罗奇萍.闽、湘、川 3 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4,(3).

[3]王伟宜,顾自安.各阶层子女对高校科类选择的偏好与入学机会差异———基于偏好模型的解释[J].教育与经济,2005,(2).

[4]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5]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6]李春玲. 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3)

[7]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8]吴晓刚,1990-2000 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学校扩招和教育不平等[J].社会,2009,(5).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教学内容

单位代码 11660 单位名称重庆理工大学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论文题目: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教育机 会差异 作者:晏娟 专业:经济学类 学号:11102990630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中国?重庆 2012 年 9月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教育机会差异 ——以四川乐山市马边大院子乡以 及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为 例 【内容摘要】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等。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机会财政支出城乡教育差距二元教育结构 、

一、纵向分析教育的差距 纵向来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义务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1,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早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中国的城镇已经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而当年农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95%,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而低于这一平均数的省区有13个,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不到50%.到1999年,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上升到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然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少年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近年来,虽然全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1%,但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也几乎恒定地保持在100万人左右。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2000年以后的情况不详,但2002年底展开的一项对全国有代表性的6个县的普查则显示,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失学现象严重,所有的县都超过了教育部设定的初中辍学率不超过3%的底线,其中4县高于20%,2县高于30%,1县超过50%.另外根据上海教育科学院有关专家的测算,2001―2002年,全国15―17周岁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只有75%和76.6%,有7个省区在60%以下。虽然小学净入学率已达99%,但毕业率仅为89%左右,相差近10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但毕业率仅为76%左右,相差近14个百分点。专家的结论是:近年来每年大约有5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初中教育,其中近2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6年小学教育。当然,他们主要是“农村人口”。笔者今年去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区之间支教,期间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状况,对此深有感触。以下是笔者将马边大院子中学的概况与四川省一个三线城市的一所普通中学进行的一个对比。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区大院子中学:教学班12个,学生500人左右,在校职工32人,其中本科毕业的老师3人,正式老师:22人。其余均为代课老师。初中班的升学率为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第一章教育法基本原理 1、简述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①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原则;②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③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2、试述教育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纵向和横向结构 3、试述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4、我国有哪些现行有效的教育法律? 七部 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最新修改 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第二章教育法制与教育管理 1、如何理解教育法制。 三种含义: 1)、指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和制度,是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合。 2)、指有关教育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活动过程。 3)、将其理解为依法治教,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和方式来管理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 2、试述教育法制的特征。(P36) 1)能保障国家教育权的有效行使;2)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3)能保障学校自主办学;4)有完善的立法制度和法规体系;5)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6)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7)有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文化。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指依照法律管理教育事业。具体而言,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 依法执教包括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执教 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 1)加强制度建设。2)保护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3)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第三章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1、简述教育立法的程序。 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3)教育法律的通过;4)教育法律的公布。

当今中国大学扩招弊大于利立论稿 (1)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认为对方辩友对于“大学扩招”的叙述不够全面。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考量都不能离开纵向的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社会结构。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第三章的规定,大学是指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具有较强科研力量的教育机构。不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那现行的大学扩招政策从何而来呢?1998年,亚洲开发银行总部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出于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写信呈交国务院提议大学扩招。1999年教育部门出台政策,拟定招生人数在3年内翻一番,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这正是我们现在谈论的大学扩招政策的开端。由此可见,与以往的适度发展不同,现行的扩招政策是一种超常规和跨越式的发展模式。 时至今日,大学扩招带来的很多问题已初露端倪,对于表面性的,我们若是有时间再和大家详细谈,我先在这里讲两点根本性的。 首先,扩招政策在极大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但是您方只看到数量上的增多,没有看到结构上的变化。在最近8年中,大学学费增长了12倍,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飙升的学费把贫困生据之门外。信用制度的缺乏又让助学贷款的覆盖率极其低下,从源头上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可

能。教育是打破社会阶层间壁垒的重要手段,它使阶层间的流动成为了可能。而大学扩招正是破坏了我们这个贫富差距逐年扩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自动平衡器。 其次,扩招政策在极大程度上加剧了人才结构失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人才的。但是您方又只是看到了数量上的需求,没有看到结构上的需求。根据中国网提供的中国人才发展量化分析与预测报告,当今中国制造业技术人才缺口达1000万。由于国家对于教育资源投入的总量并不是无限扩张的,大学扩招使得职业技术学校在享受国家资源和生源竞争方面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由大学扩招加剧的职业教育环节的薄弱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瓶颈,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背道而驰。 对方辩友刚才提到的大学扩招让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在整体上提升了全民的素质,这点我方也不能否认。但今天我们评判一个政策实施的利弊,当然不能只看短期内产生的效果,还要看到达到这一目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在更深远的社会层次产生的影响。我方认为现行的大学扩招政策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弊大于利。接下来的问题是:对方辩友是否承认我方提出的社会层面的不利影响,如果承认,请告诉我们您方今天评判利弊的标准何在?如果不承认,请您方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提出反驳的依据。谢谢。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1982-2015)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性别平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性别平等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高经济效率以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12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强调,性别平等是智能经济学,能够通过消除女性获得必要机会的障碍、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等途径来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下一代的发展结果。 《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指出,“实现性别平等将大大有利于我们实现所有目标和其他具体目标。”作为实现其他发展目标的一种工具,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的手段之一。为了促进性别平等,西方学者在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研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性别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热潮。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性别差异有所缩小,但性别不均等现象依然存在。米里亚姆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50年,尽管英国大学生的性别比例趋于平衡,但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高等教育领域父权制或霸权主义的男子气概的存在。克里斯蒂娜的研

究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初,英国女生从高等教育扩张中获益更多,但在学位获得及学科选择方面男生仍占绝对优势。安托万的有关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发现,在2002-2012年间,除了第一专业学位外,在入学率、学士学位、硕士及博士学位获得方面,女生均已超过了男生。美国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971-2011年间,大一女生攻读工程专业的比例快速上升,比例最高时达到21%,而同一时期,对工程专业感兴趣的女生比例却很低,一直在5%以下。攻读工程专业的女生比例增多,主要是由于男生对该专业的兴趣趋于下降以及女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的缘故。 相比而言,国内学者较晚才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最近十多年,高校新生录取中女生比例逐渐上升且已超过男生,“阴盛阳衰”现象的出现促使有些学者提出了“男孩危机”论,呼吁要“拯救男孩”,也有学者认为,“男孩危机”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男女学生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有研究指出,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机会在两性之间的分配趋于平等化;但也有研究认为,扩招并没有减少两性之间的机会差距。从近些年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多数研究是从整体上分析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差异,涉及院校类型及学科专业层面的较少,且多集中于静态方面的分析;有关动态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校的数据探讨。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 一、新《宪法》的理念 1、以人为本 2、尊重和保障人权 3、正当程序原则 二、教育法律的范式转型 1.从单向度的政府选择模式到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相互博弈; 2.从制度意义上的公益性到实践意义上的公益性; 3.从教育效率到教育公平。 三、事业单位改革 1.事业单位的概念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 传统事业单位制度的特征 (1)政治、社会保障、服务功能的合一性; (2)资源的不可流动性 (3)事业单位主体之间的身份关系 3.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 (1)从单位到法人:自主权 (2)从财政拨款制到分类管理:经费体制改革 (3)从任命制到聘任制:人事制度改革 (4)从平均分配到差别分配:分配制度改革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通过,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共20条);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共1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共43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共84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共40《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共6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通过,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共68条)。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2020高职扩招报考条件政策解读

一.关于国务院提出高职扩招的要闻解读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9年要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人数是100万人,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涉及到1418所高职院校。 201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5月,2020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 二.高职扩招报考条件分析: 拥有本省户籍或非本省户籍但是在本省有工作(需提供半年以上社保缴纳证明或居住证),具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的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在职人员以及应往届高中和中专毕业生。 很多人一看这个条件,觉得这个条件很低,很好满足。但是这个条件是高职扩招报名的基本条件,很多专业,尤其是医学类专业,招生学校还会提出其他的条件。比如限定报考人群的职业,需要提供当地人社部门盖章的资格审查表等条件。 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全国1423所高职院校都参与了扩招,但是口腔医学专业高职扩招仅仅只有7所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高职扩招仅有17所,中医学专业高职扩招10所,几乎所有的公办院校都设置了报名门槛。内蒙古自治区的学校要求报考人员学历需要是高中或者中专毕业生。天津市临床医学专业扩招要求只招从事乡村医生工作

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口腔医学专业扩招条件要求具有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护理专业的中专中职及以上学历,具有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证优先录取。安徽省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扩招要求更高,要求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的原件或复印件,或者提供安徽省乡村医生的从业证书同时还需要满足中专以上学历。很多人都以为医学专业高职扩招很容易,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三.高职扩招考试方式 采取文化测试+职业技能测试的方式,以职业技能测试成绩为主,按照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对于基层卫生从业人员,免除文化测试,只进行职业技能测试,但是测试内容由学校自己制定。 四.高职扩招待遇 考生通过高职扩招录取以后,可以选择全日制或者弹性学制,不论是全日制还是弹性学制,毕业后所取得都是普通全日制大专学历,而且,学生在校期间可享受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高考统招学生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统一高考、技能高考升学的学生一样注册电子学籍档案,学信网可查,毕业实习满一年后也可以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工作两年后可报考执业医师考试。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2020年高职扩招政策解读

2020年社会生报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全日制大专高职文件落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职扩招200万”,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政府工作报告说,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更好的发展,实现就业稳定、扩大就业,推出高职扩招,不需要参加高考就能获得全日制大专学历。高职扩招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更好的发展,实现就业稳定、扩大就业,推出高职扩招。高职扩招不是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错过2019年扩招的同学,好好把握今年的高职扩招,在当今这个拼知识拼学历的年代,扩招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学历提升很好的机会,还没有提升学历的你还在等什么呢?高职扩招,是指高职院校实施扩招,属于大学扩招。以前因各种原因没能上大学,现在想上大学的人,你们的机会来了。 2020年全国高职扩招200万人,主要针对:往届普高、中职、中专(技校)

及退役军人人群,实行高职院校(大专院校)自主出题,自主校考,自主录取,全日制大专学习,拿全日制专科文凭,机会难得!高职扩招考试内容是什么高职扩招考试内容包括文化素质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占总成绩高中、中职(含中专、技校、职业高中)450分的20%;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 1、文化素质测试内容高中、中职(含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有学考成绩的必须折分。无学考成绩必须考试,总分300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农民免试。 2、职业技能测试内容职业适应性测试(职业技能测试)主要考核考生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或技能。通过测试考察考生的基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适应能力(重点为专业认知、逻辑思辨、分析判断、学习能力)、综合知识掌握情况等,着重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倾向性。总分100分,测试时间为90分钟。 扩招是国家出的新政策,学制有弹性学制和脱产这两个形式;所获得的学历属于统招全日制专科毕业证。现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陕西推出高职扩招,政策便利,教育资源倾斜,公办院校,入学免文化课考试,弹性学习,平时在家自学,可通过电脑、手机APP在线上进行学习和考试,基本做到无需到校,不影响在职人员生活工作,更为简便的学习机会和获取毕业证的机会。普通专业齐全,能够保证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学历要求。更有少量的医学类院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毕业和统招高考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毕业可考助理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证。 2020年高职扩招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等医学专业招生学校:国家

大学扩招弊大于利 辩论资料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这种人才结构严重失调,难道不是使人才缺口“越捅越大吗? 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但现阶段的高校扩招并不能正常地发展高等教育。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校扩招弊大于利。(雪霖整理) ※※※※※ 二、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 1.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稳定的。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以辽宁省为例,1998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12分,1999年为465分,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足以说明两年录取新生的学习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 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3.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这无形中给学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高等教育资源是维系高等学校主体职能发挥的各要素总和,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以所查到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来证明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同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改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更带来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系列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能够较好的促进社会流动,可以影响人终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收入,甚至决定代际传递效果。国家在十八大提出经济上要更好更快发展及注重效率时更加注重公平的决策,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就如人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问题变成了日益被关注的话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界定 高等教育资源一般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是开发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和无形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和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分配。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研究文献中常用的指标为:高等院校数量的不平等,教师数量上的不平等,师生比上的不平等,教育经费总量上的不平等,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本文按地带进行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本文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并把数据输入SPSS16.0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说明。具体见表1. 表1:东中西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描述性分析 指标Mean Std.Deviation Std..Error 高等教育数量东部地区96.27 39.794 11.986 中部地区96.12 25.3-6 8.947 西部地区48.42 28.706 8.310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要点汇总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要点 1简述教育法治化的内容与特征 教育法制化内涵:通过法律规章来协调、规范和引导教育关系以及教育行为,从而保障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和制度化教育法治化包含以下内容: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守法。 教育法治化具有以下特征:教育法治的权威化;教育治理的法律化;教育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教育法治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 2试述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及提升的路径。必要性:教师作为公民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法治素养要求:p9 (1)教育的育人本质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育人的本质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教师更应该知法、守法和用法,教师法治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培养出具备法治素养的学生。 (2)教育的复杂性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价值需求使得教育问题复杂化,只有教师的法治素养提高了,才更可能依法执教,维护自己和学生的权力,从容面对各种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教师法治素养主要表现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1)法治意识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前提。 (2)法治思维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重点。 (3)法治精神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保证。 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 (1)加强法治学习,树立法治意识

(2)加强法治实践,锻炼法治思维 (3)塑造法治文化,提升法治精神 依法治教和教育法治化的关系:依法治教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法治化对应的是高等教育的“治理”,依法治教的实质是通过法律来管理教育,强调的是自而下的行政化的管理,法律是管理的工具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式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千学科进入世界流学料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 4简述《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规定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地位);(3)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4)提升科学研究水平:(5)增强社会服务能力:(6)优化结构办出特色:(7)促进高校办出特色,(8)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流学程 5、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棱设置专业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期,(2)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3)有稳定的科会人求,(4)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有

2020高职扩招最新相关政策信息

继去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扩招116万人,百万扩招已如期“交卷”,这也为今明两年扩招200万人提供了参考。在2019年高职扩招中,除了应届中职、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也被纳入了招生范围。据了解,这些“非传统生源”约52万人,约占去年高职扩招总人数的一半。 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都是国控专业,能通过高职扩招进统招全日制大专院校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就读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教育政策福利。这样机会一定把握,错过不会再有。 有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都是国控专业。大专院校有这三个专业的极少,学校少,从进几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看。浙江口腔医学大专录取分数高达500分以上。四川口腔医学专业的统招全日制大专只有一所,录取分数也是430分以上。广州有口腔医学专业录取分是在420分以上。对于在岗在业人员或者中专学历学生在这些省参加高考基本是很难考上统招全日制大专口腔医学专业。 高职扩招2019年有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扩招的省只要5个,而且

学校极少,招生名额极少,一个学校招生300人,报名都是3万人以上,竞争尤为激烈,很难拿到录取通知书。很多人花重金也未通过,2020年高职扩招一样会延续2019年的政策,名额也一样很少,国控专业的教育资源不多的缘故。 高职扩招就是报名确认我们武大三环医学教育办学十年,只专注医学高考培训,累计5000多人通过我们被医学专本科院校录取。2019高职扩招录取近700人(云南580人,安徽100人)仅口腔、临床、中医三个专业。扩招经验丰富,全程老师陪同带队。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对政策有精准的判断,保障你或统招全日制大专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录取通知书。 高职扩招也是高考的一种形式,报名报考、现场确认、体检、培训、考试、填志愿、录取一样不少,全程专职老师负责指导带队。今年将更加注重考前培训,今年竞争人数多,获取高分才是王道。学校对接密切,低分录取有保障,万一不过退费无优。 经常一句话:你们尽全力考,剩下的交给我们,分低我们也会想办法录取。高职扩招我们郑重承诺:万一不过,全额退费。 高职扩招考试就简单。高职扩招主要是社会考生相较于那些通过高考入校的学生,这些扩招人员的考试可以说属于“低门槛”因为生源多种多样,有的是农民工,有的是退役军人,还有的是高管、创业者,并且学历水平、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你没法像高考那样用统一的文化考试来衡量与普通高考不同,在这次高职百万扩招中,有的学校在入学考试中设置了职业能力测试笔试和面试,有的直接免去了笔试,只保留面试环节。真实情况就是都是社会人士参加扩招,考试就很简单,本来就是民生政策,就是让广大人员进校学习就是宽进。不会向高考那样长时间备考,高考着重考察文化知识,高职扩招考试社会适应考试+面试,通过

高职扩招与高职高考有什么不同

进入高职大专院校就读的方式有许多中,最权威和普通的一种就是通过高考进入大专或者高职院校就读;但现在有许多高职大专学校都会有单招考试,特别是今年以来又有了高职扩招考试。家长和学生就开始迷糊和疑惑了,一下高考,一下又扩招,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高职高考是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而实行的一种“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的招生考试(又称3+证书考试)。3+证书考试是中专、技校、职中等学生参加高考入读正规大学的一种途径,其性质是普通高等教育(属国家任务生,属第一学历,毕业后获得的是高等教育证书),与普通高中参加高考入读的性质相同,含金量最高。 高职扩招是指高职院校实施扩招。 招生对象不同 高职扩招:主要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不包括应届在校生 高职高考:符合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的中职应往届生。 招生条件不同 高职扩招:符合条件的港澳台考生以及累计具有广东省1年(含)以上社保并与我省

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外省户籍在职员工也可报考。 高职高考:符合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且获得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的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均可报考。 报考流程不同 高职高考:报名——考试——成绩公布——志愿填报——投档录取 高职扩招:高考报名、志愿填报——考核——录取 考试内容不同 高职高考:文化课考试(语数英)+专业技能课程考试 高职扩招: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职业技能考核(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及组织实施。 志愿填报不同 高职高考:志愿填报设本科院校及专科院校两个批次,。本科院校批次设1个顺序院校志愿,每所院校可填报1个专业志愿;专科批次设6个平行院校志愿,每所院校最多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高职扩招:考生仅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1类计划类型,1所院校1个专业进行填报。 授课方式不同 高职高考:录取就读的是全日制在校课程 高职扩招:考生录取后是不需要全日制在校上课的。 统招全日制口腔医学专科院校招生,免试入学医学预科班,是高考落榜生、初中生、社会在职人员考执业医师很好的选择,不限户籍、不限户籍、不限专业、不限学历,更多报考和医学资讯添加下方微信或直接拨打下方班主任陈老师电话。九年专注医学教育,圆你执业医师梦。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

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 ——谈教育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这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就这一点而言相信大多数理论同仁还是可以认同的。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却是众说纷纭。澄清两者的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内的教育公平问题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为教育公平问题不仅直接涉及教育领域内的公平与正义,教育政策的科学与民主,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国家的安全与繁荣。笔者认为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既教育政策作为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的教育平等观不同。教育政策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观的进步,也是教育政策自身的历史性进步。 一、教育平等 1、平等: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地位、权利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相同状态,主要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人们对于一种事实关系的描述,具有客观性。平等是与不平等相对的,“平等观念是不平等发展的产物”,『1』是针对特权提出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态,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寻找一种在进入社会状态的时候不至于丧失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契约。这种政治上的平等理念体现在“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口号上,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但是,“卢梭幻想的是将立法与守法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是不能成为现实的,我们最好把它当成一种道德理想。”『2』可见,这里所说的平等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一种价值标准,一种政策法规的价值取向,卢梭也意识到,人类是不可能再回到自然平等的状态之中去的。『3』针对不平等的存在和特权的泛滥,人们自然渴望能够拥有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但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不平等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于是,“平等”一词多出现在口号中,尤其是政治口号和思想理论中。所以,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才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平等”还是停留在理论中而不能实现时,现实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转而追求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公平”。王海明先生认为,平等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相关的相同性,而不平等则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有关的差别。平等与不平等,一方面起因于自然,是自然造成的,因而是不可选择的,不能进行道德评价,无所谓善恶、应该不应该的,如性别、肤色、人种、相貌、身体、天赋、能力等方面的平等于不平等。另一方面则起因于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的自觉活动造成的,因而是可以选择、进行道德评价,有善恶、应该不应该之别的,如贫与富以及均贫富、贵与贱以及等贵贱、按贡献分配以及收入均等化等等。这就是社会平等与不平等。社会平等不仅是个利益问题,而且根本来说,是个应该不应该的权利问题:社会平等正如无数先哲所说,实乃权利平等。『4』作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社会平等也就是公平、公正。这是因为,“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做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时,当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之间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5』罗尔斯还补充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正义观比另一种正义观更可取是因为它的更广泛的结果更可取。”『6』 2、教育平等:《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平等的界定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夸美纽斯和人文主义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doc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 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法。 ⒈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⒉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⒋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

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 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 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 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 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