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结论,初二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实验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合作

实验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二)猜想: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的(上/前/后);

②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

(三)实验:

1、探究时为什么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生活中的镜子?

2、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3、标记:镜前物体A,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A’,镜后物体B,平面镜一般用MN表示方案:使B与A’重合,找到像的位置,确定像与物体等大

4、A与B为什么大小相同?

5、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数据: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s/cm 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s/cm

像与物的大小比较(放大、

缩小或等大)

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的

关系(平行、垂直等)

第一

第二

6、移开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物体的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越过平面镜),看看白纸上是否有像?这又说明了什么?

7、把A与B连起来,他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8、改变平面镜的距离,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是否改变?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9、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一致还是左右相反?像的上下与物体的上下是一致还是相反?

10.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相等吗?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5269875.html,/chuer/201203/244.shtml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一、实验装置 二、探究过程 1.验证玻璃杯是否代替平面镜成像: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是否有蜡烛的像。 2.验证像的虚实: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验证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将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回。 4.验证像与蜡烛到玻璃板距离关系: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三、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器材作用 1.刻度尺的作用:; 2.白纸或坐标纸作用:; 3.为何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4.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的原因:; 5.为何选择茶色玻璃板:; 6.为何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五、注意事项 1.为什么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2.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出现什么现象: ; 3.记录物体与像的方法:; 4.多次改变蜡烛位置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 5.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 6.字母“F”相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六、习题精练 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应选择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关系; (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4)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造成的; (5)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6)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9)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10)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11)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12)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填序号)。 (13)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_。 (1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 2.小文同学通过以下的实验过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提出问题】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设计与进行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目得: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实验器材:玻璃板(作平面镜)、2只大小相同得蜡烛、刻度尺、白纸 其它:笔、火柴 3.实验步骤 (1)将点燃得蜡烛A,放在玻璃板得一侧,在A一侧能观察到玻璃板另一侧A得像A′; 探究像与物得大小关系: (2)拿着另一只未点燃得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瞧上去B与A′重合,即B瞧上去好像被点燃了。此时,B得位置就就是像A′得位置。 ——等大 探究像与物到玻璃板得距离关系:

(3)用刻度尺量出A、B分别到镜面得距离,相等。 ——等距 记录数据: 探究平面镜成得像就是实像还就是虚像: (4)在A′一侧放一张白纸作屏幕,眼睛直接观察白纸,则瞧不到A得像A′,说明:平面镜成虚像。(将手放在A′处,感觉不烫,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得特点 (1)平面镜所成得像就是虚像; (2)像与物体得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得连线与镜面垂直。 (2)(3)(4)对称 虚像:不就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瞧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得像。 注意事项: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物体一侧能瞧到物体得像,同时还能瞧到代替物体得另 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得位置。 2、试验要求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3、实验时将光屏放在未点燃蜡烛得位置,从玻璃板上方瞧光屏,光屏上瞧不到像,说明平面镜 成得就是虚像。 4、实验中选择厚玻璃还就是薄玻璃?选择较薄得玻璃;因为厚玻璃板得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 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 考试分析: 考情分析 考查内容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二模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平面镜成像得 规律以及探究 18 3 20 3 23 1 24 2 17 3 24 3 平面镜成像得 实验 说明题目一般会以作图、简单实验题得形式出现,一般比较简单,分值在3分左右。 平面镜成像主要就就是考察平面镜成像得特点以及实验,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得特点以及小结 实验步骤,明确具体实验步骤得目得。 练习: 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得上面,再取两段等 长得蜡烛A与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得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右图所 示。在此实验中: (1)两段等长得蜡烛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______关系; (2)直尺得作用就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 A得烛焰得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_____像。(选填 “虚”或“实”)。 答案:大小;到平面镜距离;不能;虚。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单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单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 棋子薄玻璃板(茶色)刻度尺格子纸(单位一CM) 三、实验方法:(科学探究七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四、实验过程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将白纸对折,画出玻璃板的位置。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放好玻璃板,注意将物体所在的玻璃板一面对齐所画的线上。 3、把物体放在玻璃板前某个位置。观察像的正倒。再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绕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光屏,观察像的虚实。 4、将另一个相同的物体放到玻璃板后不停移动,直至和像重合,观察物像的大小关系。 5、在物体与像的同一位置用笔做上记号。再重复实验两次。并且观察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影响像的大小。 6、取下物体和玻璃板,用笔连接每次实验中物与像的记号,观察物象连线与玻璃板的位置关系。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注意估读)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以上数据记在表格中。 7、整理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规律,交流讨论。 五、总结规律: 平面镜成、的像;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 六、交流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生活中的镜子? 2、实验中玻璃板应如何放置?如何验证是否放好? 3、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 实验中用另一个相同的物体是为了比较物象的; 4、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位置如何变化? 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像的移动速度与物体的移动速度谁快谁慢? 6、若将实验中的白纸换成带有小方格的纸有什么好处? 7、本实验用三角方块代替蜡烛有何优点和缺点? 七、你对本次实验还有什么疑惑或改进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的确定 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86599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 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 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 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1、15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1。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说课稿-苏科版

《平面镜》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这是一节物理实验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二课时讲“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的应用”,本节课我就来讲讲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仔细分析教材,我发现《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分析及。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用探究的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平面镜成像实验训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小章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 (1)不用平面镜而选用玻璃板做实验,是因为玻璃板既能光,又 能光。 (2)为了更清楚的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所成的像,实验应在较 (填“亮”或 “暗”)的环境中进行。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 (5)小章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 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 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 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 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 3、如图10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 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 体。(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 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 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 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试验中 (1)如图所示,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 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 (2)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5、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7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6、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2017--2018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一、实验目的 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三、实验原理:.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刻度尺的量程 mm,刻度尺的分度值 mm,零刻线是否磨损。 2.记录数据: 物理课本长 mm,宽 mm。硬币的直径 mm。细铜丝的线圈长度 mm,线圈圈数,细铜丝的直径 mm。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或假设: 三、进行实验: (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温度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 实验现象: (1)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温度计示数逐渐 (2)在一定的海波开始融化,熔化过程中热,但温度计示数,海波处于态。 (3)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 实验结论:

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插入 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有少量 气泡。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 ④水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进行的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光的反射的知识延伸,是光现象的重要知识。也是遵义中考轮流考点之一。本节采用自主探索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的反光镜的应用,让每位同学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根据成像作图; ⑵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知道平面镜成的主要特点。 ⑶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光污染”。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记录各 种信息。 ⑵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⑶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 美妙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学难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科学探究,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形式] 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用具] 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及辅助教学设备,平面镜,蜡烛,透明玻璃,尺,固定夹子,光屏,潜望镜模型,白纸,凸面镜,凹面镜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树荫下的光斑是怎么形成的?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吗? 学生甲:………………………学生已:…………………………… (二)新课引入: 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多媒体课件播放“猴子捞月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图片是什么呀? 学生:猴子捞月。 教师:猴子捞到了月亮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井里根本没有月亮,只是月亮的像。 教师:这告诉我们水面相当于了什么?为什么能够成像?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问题。 (三)新课教学: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平面,玻璃等光滑的表面都可以看做是平面镜。(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②、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实验练习 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中 (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 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 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 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 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4).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17).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18).实验结论是什么: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棋子不是光源,看不到棋子的像如何改进?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陈丽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

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您正浏览的文章由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六.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教案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嘉积中学杨善德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

平面镜成像实验

2.1-2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图示,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 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学生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2)学生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学生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体验和建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

《平面镜成像》教案完美版

《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初二上物理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初二上物理实验报告 篇一: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装置: 实验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3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目的: 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实验器材:平面镜、一张白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几支彩笔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上图所示;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 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5、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实验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训练(含答案)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实验专题 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中 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 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形成两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3.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选填“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或“蜡烛B本身”)。14.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 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串并联电流电压规律探究实验报告单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班级:小组成员: 【实验目标】 1.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2、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电池组、电压表、三个小灯泡(其中两个规格相同)、开关、导线若干。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没有问题,方可闭合开关,使两个灯泡均发光。 ③将电流表分别串联在电路中的A点、B点、C点,并分别记录测量的电流值; ④换用另外的小灯泡再测1-3次。 A点的电流I A B点的电流I B C点的电流I 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分析实验数据,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2.若通过两只灯泡的电流相等,两灯泡一定是串联吗?请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指导教师:等级评价: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班级:小组成员: 【实验目标】 1、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2、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电池组、电压表、三个小灯泡(其中两个规格相同)、开关、导线若干。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将电压表分别并联在电路中AB之间、BC之间、AC之间,并分别记录测量的 电压值; ③换用另外的小灯泡再测两次。 3.实验记录表格: 【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2.若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两灯一定是并联吗? 指导教师:等级评价: L 1 两端的电压U1/V L2两端的电压U2/V 总电压U/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