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教学范文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教学范文

[标签:标题]

篇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转)

教学研究21 第9期(总第162期)

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概述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一个导向作用。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5个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总体趋势为:文化论——技术性学科——信息素养。

1.1 文化论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The Second Literacy)的理念。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1981年,教育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课程。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试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或开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锻炼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会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简单程序;初步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并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2 技术论孙符名、鲁正火在《三论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技术性

学科特点》提到要将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上来,并且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性学科特点。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1999年,计算机教育更名为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计算机教育的一套思想理念。一开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逐渐地,课程的目标实现了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到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课程内容的转变:计算机教育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是课程唯一的教学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仅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面。这些转变在是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实现的。诸如信息技术思想理论的缺乏以及硬件设备的匮乏、师资的缺乏,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此阶段的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材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改进。课程形态:教育技术界人士逐渐意识

到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22 教学研究科化太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学科化太强将会直接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上产生不利的影响[2]。教学模式:大部分地区的教学模式依旧是采用传统的讲、学、考的方式。因此出现学生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1.3 文化素养论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的《信息素养论》。另外2篇非常经典的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都对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产生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影响。桑新民教授在其论著中则称“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2]。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信息技术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师生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型等方面都提出新的挑战。对于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点和特性。因此,除了一些普遍适用的教学原则,它还有一些本身固有的独特的教学原则。例如: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多方讨论协作、大胆创新[3]。

总之,一方面要对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基

础上,对应用较普遍和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以及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2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2.1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4]。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

2.2 Webquest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同时还整合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通过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Webquest还能帮助多种智能同时发挥作用。Webquest课程资源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还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课堂不再局限于小小的一间教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概念也被改写,学生可以向在线的专家学者直接讨教问题[5]。Webquest实现了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2.3 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6]。对基于规律学习、问题学习的内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以其他学习方式能获得较好效果。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程序窗口的设置、应用软件的使用,以及学生主观性很强的作品的创造都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3 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的分析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和社会

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和缩影。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过程中,要清楚地意识到要避免“拿来主义”,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不应该盲目地将其移植到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要以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为基础,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与教育。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股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升学以及高考考试的潮流,但是出于种种社会原因,这一理念夭折于襁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教育现状。

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或关系、矛盾,是左右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关键,正是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或不同把握,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

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等,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只有解决

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特征、目标定位、与学校其他课程的关系等问题与分歧,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编订和实施过程更加完善,才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篇二:信息技术发展历史

一、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1981-1986)

1981年1981年8月,原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设计的世界”的看法。我国教育部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听取与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中进行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试验,拉开了我国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学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能力。

.

第二个阶段(1986-1991)第二个阶段(1986-1991)

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提出:计算机学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科教学应该从教程序设计语言为主转向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也就是说以计算机应用作为基础。这一新的观点立刻受到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重视,并着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1987年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1987年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中学计算机》算机》教材,教材由三个模块组成: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电子计算机初步应用。

第三个阶段(1991-1997)第三个阶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扩展

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扩展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等,使用的软件均基于DOS平台。1994年,江苏省依据此语言等,使用的软件均基于DOS平台。1994年,江苏省依据此纲要编写了江苏省中小学《计算机》纲要编写了江苏省中小学《计算机》教材。第四阶段(1997第四阶段(1997-2000 )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改稿)》,修改稿是在1994年指导纲要》程指导纲要(修改稿)》,修改稿是在1994年《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根据当时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情况,以及国际国内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修订,增加了Windows、际国内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修订,增加了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内容。小学计算机课的教学以计算机简单常识、操作技能和益智性教学软件为重点,其教学内容有五个模块:

(1) 计算机基础常识和简单操作;(2) 基础常识和简单操作;(2) 微机操作系统简单操作与使用;(3) 汉字输入及简单文字处理;(4) LOGO绘图;(5) 教学LOGO绘图;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的使用

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 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

⑴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⑵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⑷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⑸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了如下的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作了如下阐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了不成熟的今天,不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如下的阐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必修课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培养还

作了如下阐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演练法演练法的一般模式:

教师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精当的示范和讲解,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操作练习,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监控和巡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拨提示。

演练法的基本过程:

呈现任务示范讲解学生操作讨论研究总结

教练法

教练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操作中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演练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教师根据课程的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中的工作课题,使学生明确做什么。

学生开始实践活动,通过完成工作课题,进行各种操作和练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与教练,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教师组织必要的交流,并且归纳总结,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的不同形式:

讲述,是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讲读的主要特点是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加入练习活动,既有教师的讲与读,也有学生的讲、读和练,是讲、读、练结合的活动。讲演,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并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使用注意点:(1)讲授内容应正确,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时应注意启发。(3)讲授时应讲究语言的艺术。(4)要考虑讲授的整体性策略。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提出任务任务分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评估归纳总结

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教师应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提出一个恰当的能够应用该阶段所学技能与知识的任务。所谓“恰当”包括以下几点:(1)工作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2)工作任务应当与学习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结合。(3)工作任务适合于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4)任务的设计要给学生留

有自我开拓的余地。(5)任务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可以进行检查与评估。

任务分析: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要注意的是任务分解时最好每个子任务都带一些新技能与方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该阶段是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由学生个人或者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教师给以必要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巡查或者参与一个小组的方式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

交流、评估与归纳、总结:

在学生群体各自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类比法

类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人们发现某一不熟悉的事物和另一熟悉的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时,借助于类似的方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尽管类比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类比法也常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篇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未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未来

王冬冬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悠久,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广泛,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计算机是一个年轻的领域,也是一个爆发着无穷活力的一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工作、消费、生活的习惯,推动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好地推动和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巨大变革、发展、未来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

1946 年2 月14 日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历史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字叫做肯尼亚克,这台计算机是为了导弹的弹道计算设计出来的。20 世纪50 年代,由于计算机的成本高昂,计算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军事部门,包括导弹计算和与军事相关的空间计算等。随着计算机成本的逐步降低,到20 世纪60 年代和80 年代后,计算机除应用于军用单位以外,很多政府部门和大型的科研机构,甚至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企业部门也开始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因特尔四位CPU 微处理器的诞生推动了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1982 年诞生了首台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使得整个计算机的成本快速下降,计算机也从一个只能用于军事部门和有实力的科研或企业部门,转入到一般的小公司和家庭。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很多企业和家庭也使用了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向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往微、往小、往便宜发展进入家庭;另一个向高、向难、向大发展,仍然运用于军事、科学技术。现在,计算机在互联网、公司、政府机关、家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快速成长、更新和不断实现发展与突破的有生命力的新兴技术,其每次技术的更新都必然带来自身的发展与推广。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

(1) 微处理器现状

微处理器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计算机的性能,体现在缩小处理器芯片内晶体管的尺寸和线宽上。缩小微处理器内晶体管尺寸和线宽的基本方法在于改进光刻技术,即使用更短波长的曝光光源,经掩膜曝光,把刻蚀在硅片上的晶体管做得更小,连接晶体管的导线做得更细来实现。目前使用的曝光光源主要是UV(紫外线)。有学者认为现在使用的UV光源对微处理器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已无能为力,因为当线宽细到0.10Lm 或更细时,芯片进一步微型化将会遇到障碍,受到一些制约“首先是线条宽度的限制,条宽接近或小于光的波长时,刻技术将面临失败;第二,电子行为的限制;第三,量子效应的限制等等。这些成为微处理发展的一个新障碍。

(2) 纳米电子技术

目前的电子元件对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的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目前的电子元器件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微型化、智能化、超高速化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陷入了集成度和处理速度的双重制约。纳米电子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有助于解决集成度和处理速度的双重制约。纳米电子技术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单纯的尺寸减小。它将是未来计

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

三.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生活的必须品,它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意义。计算机做为一门潜力巨大的技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来将呈现微型化、智能化、高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纳米技术、计算机体系机构、网络、软件等将在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纳米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纳米技术突破了计算机集成和处理速度的双重限制,将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 万亿次,储存容量可达到 1 万亿亿二进位。再如生物计算机,其集成度极高,存储量超大,处理速度比最快的电子计算机都要高出许多倍。因而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2) 完善多功能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在不断的变化中,而各种不同系统结构的计算机都有其用武之地。一方面,并行计算成为目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一大潮流,对称式多处理器几乎出现在任何类型的巨型机、小型机和服务器中;另一方面,集群系统将成为大型系统的主流特性,无论是UNIX 还是Window NT的大型服务器,都将通过集群提供给客户高可靠性和高融合错性。

(3) 网络

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的中心,对计算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延伸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在主干网络技术方面,宽带、高速、可选服务已成为主要特性。各种各样的接入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HDSL、ADSL、DSVD 和HFC 等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话音、图象与数据服务的质量。局域网技术中的100M 交换式以逐步走向成熟,并在与A TM 局域网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4) 软件技术

与计算机硬件技术相比较,软件技术受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市场因素的影响很大。在操作系统方面,Microsoft 的Windows 家族已成为工业台式PC 的主流操作系统,并进一步向企业工程领域发展。数据库的功能日趋完善,但对数据类型的处理将摆脱只局限于数字、字符等,对多媒体信息的处理也将超越停留在简单的二进制代码文件的存储。程序语言是软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Internet 的兴起,各种语言纷纷推出支持Internet 的新版本。计算机协同工作技术也是目前软件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它有利于地处分散的一个群体借助计

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协作完成一项任务。

四.计算机的未来

计算机技术是一个自我生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极其强大的一门新技术,也是未来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与工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门新技术。总结和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能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产业,更好地让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它将继续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继续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会增加。信息技术对人们的服务会变得更好,并且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也会促进它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这些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且信息技术还将发展下去,会变得更好。

五.结论

在今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必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实现并提供各种服

务。但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也从传统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转变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业务服务的创新与整合。本文针对于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目前的形势来看,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可以说,现如今各个行业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技术。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娱乐、生活以及工作都需要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计算机技术正在向着更广泛的范围发展。相关研究学者认为,计算机的普及趋势可以称之为无处不在的计算。主要表现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计算机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在家庭中各种电器中寻找到计算机,也可能在未来的学校中,学生已经不再使用纸质的书籍,而是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的价格上,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价格也会越来的越便宜,进而成为家庭生活中的日用品。由此可见,计算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向着更为广度的范围发展。参考文献:

[1] 李安伏, 王国富. 计算机发展趋势探讨[N].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 高文.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 中国科学基金, 2002, 1.

[3] 张世永, 刘松鹏刁培琶. 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J]. 计算机周刊, 1997, 16.

[4] 吕凤岐, 林源. 计算机技术发展与21 世纪的教育革新[N].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9.

[5] 吴向农. 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犯罪[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0.

[6] 郭长侠. 论当代经济与计算机技术发展[N].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

[7] 纳米计算机属于第几代[J]. 华南金融电脑, 2001, 0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