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

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

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
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

第三章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

授课思路:生平及思想个性——创作概况——《窦娥冤》及公案剧——《救风尘》及风情剧——《单刀会》及历史剧——关汉卿的散曲

练习(指派):《窦》、《救》、《单》三剧梗概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思想个性

1、其名之谜:字汉卿,号已斋(一斋),名不详。

2、籍贯三说:

(一)大都人(北京)

(二)解州人(山西运城)

(三)祁州人(河北安国)

3、生卒年公案:

(一)生于金末说

(二)生于金亡后蒙古时代说

(三)诸家《文学史》,众说不一

4、关于“太医院尹”和“太医院户”之辨:

“尹”为官职,“户”为户籍。

5、夫子自道《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一是狂傲倔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二是多才多艺。“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三是风流倜傥。“我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走”。

四是风趣乐观。“恰道是‘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思考练习:假如给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写一长篇传记,可使用的史料有哪些?试作罗列。二、创作概说

(一)今存剧目67种,今存剧本18种(含疑作)。

(二)剧作分类:

1、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等

2、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等

3、风情剧。《救风尘》《调风月》《拜月亭》《望江亭》等

公案剧:又叫“公吏”杂剧,主要描写官吏审理诉讼、平

冤决狱的故事,因此得名。

(三)思想倾向(文学史P346)

1、以满腔的悲愤控诉和鞭挞黑暗不公、腐败无道的现实社会;(公案剧)

2、热情赞美敢于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追求自由和尊严的机智勇敢的女性;(风情剧)

3、歌颂历史英雄人物,曲折表达作者的现实情感和审美理想。(历史剧)

有“美”有“刺”,意在抒愤。

三种倾向对应公案剧、风情剧和历史剧三种剧作。

(四)几大特色:

其一:“旦本戏”——擅长刻画女性形象,剧中女性最为光彩夺目,且表现三大特点:

1、她们绝大多数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女性处境和遭遇);

2、她们绝不软弱无能,很少向命运低头,而是敢于发出愤懑不平之声,敢于坚决抗争(女性意志和尊严);

3、她们具有聪明才智,无论对立势力如何强大,总是满怀信心去战胜对手(女性智慧和力量)。

原因有五:

一是与妓女优伶常相处,熟悉其生活;

二是杂剧可能多以女性为主角,观众爱看女主角演的戏;

三是关汉卿戏班中可能有一位善演带辣味儿的正旦(剧作家既为观众写剧,也为演员写剧);四是妇女问题是当时社会最集中、最尖锐的问题;

五是元代文禁很严,关汉卿借妇女问题曲折针砭时弊。

参看骆正《中国京剧二十讲》(广西师大2004)

其二:“剧场性”——表现在入戏快,戏剧结构紧凑,善于创设悬念,戏剧冲突激烈。

思考:试以《窦娥冤》为例,说明关剧的这一特点。

其三,“本色派”——语言本色当行,元杂剧家首推关汉卿。关剧语言不避俚俗,真切质朴,妙在自然,而无雕饰之痕,同时又能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给人生动活泼之感。王国维称其“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本色:一种语言风格。指曲文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故和骈俪辞藻。

当行:“当行家语”的意思,指能充分体现戏剧语言之本色。

其四,“大团圆”

类型(模式):

清官做主型(《窦娥冤》《鲁斋郎》)

鬼神相助型(《绯衣梦》)

抗争获胜型(《望江亭》)

自我妥协型(《谢天香》)

正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思想,作家站在正义一边的思想立场,人道主义的精神,人文精神,天地日月的人格化,浪漫主义的艺术追求,民族审美心理和观赏期待。

反看:粉饰现实,生活简单化,幻想色彩,对历史发展缺乏科学的预见,破坏了人物形象。 思考:关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分析(民族审美心理)。

三、《窦娥冤》及公案剧

1、《窦娥冤》的剧情

楔子

窦天章贫难借高利贷,小端云抵债做童养媳

贫富矛盾,儒商矛盾。

高利贷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一个因素。

童养媳:窦娥做了第一次牺牲品(一不幸)

第一折

赛卢医赖账害债主,张驴儿乘危强逼婚

高利贷是蔡、赛矛盾的缘起。

赛计之毒、心术之坏反映社会良知的严重缺失。

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乘虚而入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二个因素(二不幸)。

第二折

张驴儿毒蔡害其父,窦端云蒙冤成死囚

张之毒计进一步说明人心之险,同时也说明窦娥生存环境的恶劣(“羊肚汤事件”)。

张父之死是对邪恶的一种“惩罚”,暗示人世间“因果报应”自然法则的存在。

官府的黑暗不明、是非不分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最根本的因素(三不幸、大不幸)。

▲第三折(重点)

窦娥临刑发“三愿”,屈魂不死显奇冤

练习指派:重点阅读,记诵关键语段。(见作品选下编第一册)

带着血泪的控诉: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天地——价值评判的终极层。

天地已坏——何言黑白?何论是非?

问天——窦娥(弱者、受害者)的悲愤与无奈,

怀疑和觉醒。

三桩誓愿:

(一)“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

(二)“若是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典故出处

(1)《搜神记》卷十一“东海孝妇”(血飞白练、亢旱三年)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练习指派:查阅·抄写·翻译

知识拓展:

东海孝妇故事的文化渊源

《二十四孝图》(五):“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鹿乳奉亲)

郯:东海(山东郯城)

讨论话题:孝与文学

(2)《淮南子》(“六月降雪”)

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衍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李善《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注引》)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创“五德,始终说”(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五德转移)

对三桩愿誓的几点分析

1、情节方面来说:“冤”之夸张,剧之高潮

2、人物方面来说:反抗性格、反抗情绪的体现,追求人格尊严和人间正义的体现。

3、思想意义方面来说:生命意义的获得和显示,审美价值的提升(震撼力)。

4、艺术逻辑方面来说:“窦娥之誓”是“窦娥之冤”的必然结果,是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的反映。“窦娥之誓”不能理解为窦娥的由善转恶的人性转化。

第四折

廉访使秉鉴持衡,窦娥冤平反昭雪

张驴儿:凌迟

赛卢医:充军

桃太守:刑杖、罢官

思考:这种结局反映了人们怎么的社会心理?体现了作品怎样的思想旨归?

2、《窦娥冤》的人物形象

窦娥

我国古代戏剧史上杰出的悲剧人物形象和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悲剧形象中最饱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人物之一。

她的基本特点是:正直善良(善良到不能再善良:至善),严守妇道,命运悲苦(悲苦到再不能悲苦:至悲),倔强不屈,不畏强暴,敢于抗争,追求尊严和正义(人格与道义的写照:至美)。

窦娥形象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1)悲剧性质问题(命运悲剧、社会悲剧)

(2)反抗性格问题(正义的力量、坚强不屈的精神、妇女的呐喊、虽非自觉的但表现了面对邪恶势力永不退却的勇气、审美震撼力和冲击力)

命运承受与精神抗争(冤而不“屈”):中国式抗争

(3)恪守贞节问题(为夫守节、为姑尽孝、相信命运、苦修来世,身份标志,精神支柱,悲剧反衬,共鸣因素,传达心息)

(4)“三桩誓愿”问题(见前述)

(5)“魂灵出场”问题

消极评价:鬼戏尾巴、大团圆收场、违背生活逻辑、粉饰现实、冲淡了悲剧气氛、宣扬迷信思想、全剧的败笔

积极评价:惩恶扬善的乐观精神、“美战胜丑,善打败了恶,正义伸张,奸邪覆灭”、悲剧意味的深化、美好愿望的寄托

其他人物

第一组

赛卢医:庸医。医术差,心术坏。“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

张驴儿:无赖。害人反害己。

桃杌:贪官、昏官。“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第二组

蔡婆婆:高利贷者。“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

窦天章:穷书生、清官。

3、《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和艺术价值

其一,悲剧的审美价值(P352)

“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是从人物悲剧命运来说的,其悲剧效果是激起对窦娥之“怜”(同情),引发对邪恶势力之“恨”和对社会不合理现实之“愤”;

“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是从人物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来说的,其悲剧效果是激发斗志,增强勇气;

“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是从悲剧的审美效果和审美力量来说的。

其二,悲剧人物的刻划

没有窦娥这一悲剧形象就没有《窦娥冤》这一悲剧杰作。

以命运悲剧写社会悲剧(时代的、制度的、文化的、世情的)

悲剧精神的显示(关汉卿的眼光是向下的,精神是向上的)

中国古代悲剧之典范(《离骚》、《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红楼梦》……)

王国维评曰:“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其三,剧情结构和戏剧冲突

多重人物关系而以一条主线贯穿。

悬念叠出,矛盾冲突激烈。

情节推进与心理节奏极相切合(观众心理)。

剧情集中,剧场性强。

其四,自然本色的语言

本色当行(不避俚俗,真切质朴,无雕饰之痕)人物语言个性化,曲尽人情,生动活泼。

笔墨含情,动人心魄。

练习指派:《窦娥冤》何以“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4、关汉卿其他公案剧

(1)《鲁斋郎》

全称:《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鲁斋郎:皇上宠臣、权豪势要

事略:鲁斋郎强占银匠李四之妻,后又迷于孔目张珪之妻美色,强迫张珪送妻上门。其“苦害良民,强夺人家妻女”的恶行被包拯知道后,包拯以“鱼齐即”之名偷梁换柱,偏得皇帝批斩,从而为民除“恶极罪大”之一害。

魯齋郎——魚齊即

特点:心理刻划(张珪献妻,珪为正末主唱)

史实:《元史》载,阿合台当权时期,令汉人献妻就达133例。

(2)《蝴蝶梦》

全称:《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人物:葛彪(皇亲)、王婆婆(正旦)、王老汉(被葛彪打死)、王大、王二、王三、包拯。

事略:葛皇亲挟势行凶横,赵顽驴偷马残生送;王婆婆贤德抚前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待制——唐宋时官职名,由六品以上文官担任,本为轮番值日以备顾问,到宋代时多作为官衔。包拯为龙图阁待制直学士,故称“包待制”或“包龙图”。

(3)《绯衣梦》

全称:《钱大尹智勘绯衣梦》

人物:王闰香(正旦)、李庆安、王员外(冲末,闰香父)、梅香(丫环)、裴炎(歹徒)、钱可(开封府尹)

绯衣,即非衣,为裴炎之裴。剧中李庆安寝语曰:“非衣两把火,杀人贼是我。赶的无处藏,走在井底躲。”

事略:

王李两姓,指腹为婚。

李家势衰,王家悔亲。

风筝传情,私定终身。

梅香被杀,庆安蒙冤。

府尹判斩,蝇抱笔尖。

命案重审,真凶裴炎。

闰香庆安,终成良缘。

思考:关汉卿公案剧所反映的法律思想

四、关汉卿的四大风情剧

1、剧目与剧情

《救风尘》:歌妓(宋引章)与秀才(安秀实)、富商(周舍)的情爱故事——宋引章悔嫁富商,赵盼儿智救风尘

《望江亭》:丧偶女子(谭记儿)捍卫来之不易的第二次婚姻的故事——杨衙内设计夺妻纳妾,谭记儿智勇救夫(白士中)保婚。

《拜月亭》:脍炙人口的乱世姻缘——王瑞兰(贵族女子)蒋世隆(书生)患难成亲,拜月亭祈团聚夫妇重圆。

(王)瑞兰——(蒋)瑞莲(音近而误)

《调风月》:小千户与燕燕(侍婢)、莺莺(贵族女子)的三角爱——婢女也有真情真爱和人格尊严。

练习指派:写出以上四剧梗概(选二)

2、风情女子群像

机智型——钟情型——慕才型——刚烈型——脆弱型——受侮型)

(1)机智型(小女子有大智慧)。

赵盼儿(《救风尘》)

年轻美丽:“花朵儿身躯,笋条儿年纪”,“珊瑚钩,芙蓉扣,扭捏的身子别样娇柔”

风情万端:“我将他掐一掐,拈一拈,搂一搂,抱一抱,着他厮通体酥,遍体麻。将他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着那厮舔又舔不着,吃又吃不着”

洞达世情:“那做丈夫的做不的子弟,做子弟的做不的丈夫”

善良,富有同情心,能急人所难:“况家乡隔郑州,有谁人相睬瞅”,“第一来我则是可怜见无主娘亲,第二来我惯为旅偏怜客,第三来也是我自己贪杯惜醉人”

有胆有识,以智胜人,聪明伶俐,谋事周密。柔中有刚,柔中有“侠”。“风月救风尘”,骗取休书,以假休书偷梁换柱。

练习指派:略评赵盼儿

谭记儿(《望江亭》)

“生的模样过人,不幸夫主亡逝已过,他在家中守寡,无男无女。”(美丽而不幸。从白道姑眼中写)

“做妇人的没了丈夫,身无所主,好苦人也呵!”(守寡、再嫁与出家三种人生抉择,困惑与矛盾心理。自我倾诉)

“我这夫人十分美貌,不消说了;更兼聪明智慧,事事精通,端的是佳人领袖,美女班头,世上无双,人间罕比。”(从丈夫心目中写)

“若有似俺男儿知重我的,便嫁他去也罢。”(“知重我”,认为人格尊重为婚姻之基础。) “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她提出这“十个字”,要求“这十个字莫放过”,这是她的爱情和婚姻的信条,她向白士中提出的要求仅这十个字而已,而不是钱财、嫁妆之类,但对于爱情和婚姻,这十个字却是异常厚重的。)

“你道他是花花太岁,要旨逼的我步步相随;我呵,怕什么天翻地覆,就顺着他雨约云期。这桩事,你只眼睁儿觑着,看怎生的发付他赖骨顽皮!”

“据着夫人机智见识,休说一个杨衙内,便是十个杨衙内,也出不得我夫人之手。”

(2)钟情型

王瑞兰(《拜月亭》)

“怕不问时权做弟兄,问着时道做夫妻。”(意:大胆)

“自从俺父亲就那客店上生扭散夫妻两个,我不曾有片时忘的下俺那染病的男儿,……自古及今,那个人生下来便做大官享宝贵那!”(怨:深情)

“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教俺两口儿早得团圆。”(愿:美好)

杜蕊娘(《金线池》)

“一个是好妇人”,“一个是好秀才”

韩辅臣《南乡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难道不关情,欲语还羞便似曾。占断楚城歌舞地,娉婷,天上人间第一名。”

“我一心要嫁他,他一心要娶我。”(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是两种情之间的事情,是两颗心之间的事情)

“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忒低微也呵!”

“则俺这不义之门,那里有买卖营运?无赀本,全凭着五个字迭办金银。……无过是恶、劣、乖、毒、狠。”

杜母:“你这个小贱人,你今年才过二十岁,不与我觅钱,教那外觅钱?”“俺再在女儿跟前调拨他,等他两个不和,讪起起脸来,那时另接一个富家郎,才中俺之愿也。正是:小娘爱的是俏,老鸨爱的是钞;则除非弄冷他心上人,方才是我家里钱龙到。”

(3)刚烈型

燕燕(《调风月》)

“我往常说贞烈自由性,嫌轻狂恶尽人。”

“老阿者使将来伏侍你,展污了咱身体。你养着别个的,看我如奴婢!燕燕那些儿亏负了你?” 老阿者:老夫人。女真语称母亲为阿者。

展污:沾污。

“我敢摔碎这盒子,玳瑁纳子交石头砸碎。这手帕剪了做靴檐,染了做鞋面,捋了做铺持。一万分好待你,好觑你。如今刀子根底,我敢割得来粉零麻碎!”

相关阅读

《汉乐府·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燕燕不是石头镌、铁头做,交我死临侵身无措,错支剌心受苦。”

“满盏内盈盈醁醑,子合当作婢作奴。谢相公、夫人抬举,怎敢做三妻两妇?子得与丈夫一处对舞,便是燕燕花生满路。”

郑振铎:“我们看惯了红娘式的婢女,却不曾在任何剧本上见过像燕燕那般的一位具有着真实的血肉灵魂的少女,这是关汉卿的最高创造。”

(4)慕才型

刘倩英(《玉镜台》)

本事出《世说新语·假谲》(温峤自媒)

“老夫少妻型”婚姻,长于心理描写,写温峤“白日梦”。如:

“我这里端详他那模样:花比腮庞,花不成妆;玉比肌肪,玉不生光。”

“白日短,无时晌,兼夜教,正更长,便误了翰林院编修有甚忙?”

又如:

“兀的紫霜毫烧甚香,斑竹管有何幸,倒能勾柔荑般指尖擎。”

“沙土上印上小姐脚踪儿,早是我来的早,若来得迟呵,一阵风吹了这脚迹儿去,……”

拓展阅读(指派):

《世说新语·假谲》(抄、注、译)

(5)脆弱型

谢天香(《谢天香》)

“你道是金笼鹦哥能念诗,这便是咱家的好比似。原来越聪明越不能出笼呵!”

“我本是沾泥飞絮,倒做了不缆孤舟。”

(6)受侮型。

宋引章(《救风尘》)

“我嫁了,做一个张郎家妇,李郎家妻,立个妇名,我做鬼也风流的”

“朝打暮骂”

思考:关汉卿的女性观及其意义

五、关汉卿的历史剧(英雄剧)

《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

1、《单刀会》

(1)从《单刀会》看《三国演义》的成书

博望屯、隔江斗智、苦肉计、赤壁鏖兵、收西川、诛文丑、刺颜良、曹操霸陵桥三条计、当阳坂、千里独行觅二友、杀车胄、斩蔡阳、桃园结义、三谒卧龙冈、五关斩将、私出许昌、襄阳会、弃印封金、“坐服于禁,水淹七军”等。

(2)关羽形象(英雄状貌、英雄勇力、英雄战功、英雄气概)

超凡形貌,盖世勇力

“髯长一尺八,面如挣枣红。青龙偃月刀,九九八十斤。”(《三国演义》中为八十二斤) 传奇战功,无敌无畏

“诛文丑”、“刺颜良”、“去百万军中,他将首级轻枭”、“千里独行,五关斩将”、“杀车胄”、“斩蔡阳”、“刀挑征袍出许昌”、“坐服于禁,水淹七军”、“单刀赴会”

气概豪迈,铁骨铮铮

“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有豪气三千丈。”(第三折)

“大丈夫敢勇当先,一人拼命,万夫难当。”(第三折)

“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第四折)

“汉”的转义:蜀汉之“汉”——汉民族之“汉”

(3)《单刀会》的奇情壮采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第四折)

《双调·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郑振铎:“这比着读苏轼有名的‘大江东去’的《念奴娇》还雄壮得多。轼词只是虚写,只是吊古,只是浩叹。而这剧却是伟大的英雄在对景叙说自己的雄心,却又不免为浩莽无涯的江天及往事所感动,于壮烈中,带着惨切。”

宁宗一:“魄力雄强,精神飞动的英雄气概同环抱的万山、汹涌的大江相辉映,自然的雄奇之美反衬人物内心之美。”

“在规定情景里,作为剧诗中的主人公关羽本身就是一首英雄豪迈的诗,一首强者的诗。”(《元杂剧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P35、49)

(4)《单刀会》的戏剧手法:渲染铺垫,侧面烘托。

角色与出场的安排

第一折乔公主唱,第二折司马徽主唱,关羽第三折出场,第四折单刀会。

人物的对比衬托

鲁肃——关羽:阴谋与智勇

关平——关羽:担忧与无畏

拓展阅读(写简略的读书笔记)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关羽传》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鲁肃传》

《三国演义》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2、《西蜀梦》

“死魂儿有国难投。”(第三折)

“一日无常万事休,壮志难酬。” (第三折)

邓绍基:《单刀会》“成功英雄的悲哀”,《西蜀梦》“失败英雄的悲哀”。

郭本文学史:刘、关、张“思念之情”和“深厚情谊”,“抒发英雄遇难、‘运失时过’的感慨”和“无限悲愤”。

3、《哭存孝》

李存孝为唐晋王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的养子,被李存信、康君立谗害。第一折,李克用信谗,李存孝由潞州而改镇邢州(与朱温势力相接);第二折,李存孝中计复原名(“安敬思”),假传父令,李存孝被害(“我五烈篾迭”,本意为蒙古语“我醉了”,李存信传将李存孝“五马分尸”);第三、四折,真相大白后,李克用杀李存信、康君立以祭祀李存孝,向儿媳邓夫人赔礼道歉。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2、试析《窦娥冤》中窦娥形象的性格特点及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分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4、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附:关汉卿于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关汉卿杂剧中的婚姻习俗

论关汉卿剧作的婚姻习俗 李丹 赤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赤峰024000 摘要: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他以极大热情关注社会现实,描写社会风貌,倾注笔力展示痛苦而美丽的灵魂,勾画鲜明而迥异的典型,并从中寄寓个人理想,折射社会现实。在他的杂剧中有很多关于元代的婚嫁习俗。作为人类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相碰撞、交织的结果,婚俗总是直接反映着其所归属时代的特征。本文从关汉卿杂剧中的婚嫁习俗出发,揭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作家的创作心态以及女性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元代婚嫁习俗社会现状女性命运 正文:在元代,汉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而其婚姻习俗发展史也十分复杂,婚姻的构成形式呈现多样性。下面介绍元代汉族中流行的几种婚姻形态。 一、关汉卿杂剧中所涉及到的婚俗 (一)、聘娶婚 聘娶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结婚形式,它盛行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时期。男方娶妻必须向女方家里依礼聘娶。聘娶婚自古以来是中国婚姻方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相传这种婚姻形式起源于伏羲氏,当时”以俪皮为礼“,也就是说以雌雄一对鹿皮作为结婚时的聘礼。从此之后,聘娶婚的内容和程序逐渐的增加,除了预备聘礼以外,还有接待应酬媒妁,听从父母意旨,祭告祖先等等形式。如:《礼记·曲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斋戒以告鬼神。” 《礼记·文王世子》:“娶妻必告(庙)。” 《诗经·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战国之后,文人们把各地的流风遗俗以及散见于前人著说中的记载收集、编撰成《六礼》,并逐渐成为统一的聘娶形式,历代流传。 这类婚姻形式在关汉卿的剧作中也有描绘,比如在《救风尘》中,赵盼儿为了救风尘姐妹宋引章,设计前往郑州会见周舍,自备羊酒花红,用彩礼来迷惑周舍:“倒赔了房和你为眷姻”,再如《窦娥冤》中,窦娥在【斗虾蟆】中说:“说什一家一计?又无羊酒缎皮,又无花红彩礼。”这其中的羊酒缎皮、花红彩礼指的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彩礼。另外在《梦梁录》中记当时定亲礼数云:“且论聘礼,……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及上系杂色彩缎匹帛,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

关汉卿与元杂剧

元杂剧是元代杂剧的简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流行的成熟戏曲样式,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剧本。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元杂剧是综合了初期戏剧和讲唱文艺的因素发展而成。它兴盛的原因大致有五方面:城市经济繁荣、兴盛的农村戏剧演出、上层社会提倡、众多知识分子参与和著名演员的作用。元代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为元杂剧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土壤,使之逐步成长为妍丽的文苑仙葩。 元杂剧的基本体制涉及剧本形式、演出形式以及题材来源三方面。元杂剧剧本是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文学体裁,由曲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组成,指示演员在舞台上的歌唱、言语和动作。表演形式上可清唱、可表演,辅以笛、鼓、板等伴奏,这些都是今天各种戏曲中常见的形式。剧作题材上,元杂剧分为历史剧、爱情剧和社会剧等,《赵氏孤儿》、《渑池会》、《西厢记》等都是其中的名篇。元杂剧可说是戏曲舞台艺术的奠基石。 凡是一种新的文艺样式的出现,既要依靠前代文艺的积累所提供的条件,也总是要在一些作家手下才会得到定型和完备。关汉卿无疑是使元杂剧形式最后定型的重要作家之一。 关汉卿的生卒年已难查实,大致可推定为生于1225年,卒于1302年,经历了元朝建立以至南宋灭亡。与元代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一样,关汉卿也面临着仕途阻塞的状况,这促使他转而投身戏剧创作。《析津志》记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这种性格特征使他兴趣广泛,不仅能写戏,还能演戏,他的剧作往往因而有极佳的演出效果。 关汉卿的历史剧包括《单刀会》、《哭存孝》等,这些作品通过歌颂历史上英雄人物,表现作家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爱情剧有《望江亭》、《拜月亭》等,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对弱势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此外,他的公案剧、社会剧等也十分出色。严密的结构、起伏的剧情、矛盾的交替、人物形象的丰富和立体浑成,以及语言的个性化,都显出他高超的艺术手法,他不愧是“杂剧班头”和“梨园领袖”。 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不同,关汉卿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弱势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有一种鲜明的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作品中遭困厄的人物,尽管前路艰难,也并不寄望到神仙世界去寻求安慰或得到净化。他们总是尽最大努力,顽强地追求可能获得的最好出路,表现了十分可贵的坚韧信念和乐观态度。 除关汉卿外,元杂剧作家还有很多,他们共同创造了杂剧繁荣发达的局面。其中马致远被叫做“曲状元”,郑光祖则被艺人们称作“郑老先生”,这都是他们为元杂剧的发达作出贡献的标志。王实甫也是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李潜夫的《灰阑记》也是著名作品。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一、关汉卿的生平与个性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戏剧家的关汉卿,其生平情况,只能以现存的一些片断材料推知大概。《录鬼簿》说他是大都人,号已斋叟,曾任太医院尹。关于他的仕宦情况,由于元代太医院并无院尹官名,关汉卿叙及本人生活情况的散曲亦全无与此有关的痕迹,故关汉卿可能为医户,而不是医生。关汉卿的生卒年也很难推断。根据《青楼集序》等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入元后很可能是并未出仕,而仅是以一个剧作家兼艺人的身份活跃于大都的戏剧界。关汉卿是元代最早从事剧本创作的作家之一。 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对此,他本人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中有更透彻的自白。他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一套散曲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的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叛逆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曲中所描绘的生活,按照士大夫的传统人生取向标准来看,分明是“堕入下流”,但关汉卿却欣喜于在这种生活中得以解脱了功名利禄的“锦套头”而获得自由与快乐;他的炫耀,对于封建传统分明带有“挑衅”的意味。但他较之习惯于依附政治权力的士人心理来说,这种热爱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同时(特别是在他的戏剧作品里)又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关汉卿则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受,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二、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关汉卿见于载录的杂剧共六十多种,现存十八种:《窦娥冤》、《单刀会》、《哭存孝》、《蝴蝶梦》、《调风月》、《救风尘》、《切脍旦》、《拜月亭》、《双赴梦》、《鲁斋郎》等,是他的代表作。对于上述现存的十八种剧本,按照习惯,可以分为公案剧、爱情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

文章编号:1003—9104(2004)05—0025—04 25L堂堂型篙麓蔫篇一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 董连祥 (赤峰学院中文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是:内容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题材虽融合古人旧事,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创作方法上虚实结合;大半寓意深刻;叙事深入浅出, 语言风格浅近自然,人物台词求肖似;多写喜剧,多含机趣,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创作倾向;特点 中图分类号:J809.247文献标识码:B TendencyandCharacteristicsofGUANHan-qin§YuanquOpera DONGLian—xiang 据说关汉卿一生共创作60多个剧本,现存18种。这些剧本代表着元代杂剧创作的主要倾向和突出成就。 由于关汉卿“风月情,忒惯熟一,因此,从他留传下来的全部杂剧的思想内容看,其创作倾向之一,是以描写男女风月情为主。 关剧的思想内容大体分三个方面: 描写风月情或以之为线索的有:《拜月亭》、《谢天香》、《山神庙》《金线池》、《望江亭》、《救风尘》《玉镜台》、《绯衣梦》、《调风月》计9种,占现存剧种的二分之一。 宣扬义气、忠勇、节操、功名等传统道德观念的有:《西蜀梦》、《哭存孝》、《单刀会》《五侯宴》、《尉迟恭》、《状元堂》计6种,占三分之一。 裁断公案的有: 《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计3种,占六分之一。 这种创作比例似乎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毫无疑问,作者最热衷于第一方面的杂剧创作。然而,最具思想价值的是他的第三方面杂剧。 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审虚实”一节指出: 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古者,书籍所戢。--#A.J眈成之事也; 今者,耳目传闻,当时仅见之事也。实者,就 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 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人 谓古事多实,近事多虚,予日不然。传奇无 实,大半皆寓言耳。 以李渔的这段话为纲目,我们又可以概括出关剧三方面的创作倾向或特点: 第一,关剧所用之事,以古为多,以今为少。三分之二以上属于或接近历史题材。整个元代杂剧的创作也多取材于历史故事。 关剧是展示历史人物风貌风采的画廊。在关汉卿笔下,有以结义兄弟手足之情为重、誓为之复仇的西蜀帝王刘备;有多才思、爱红颜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有“千金不改其志”的唐代政治家、诗人裴度;有始与李存信(李克用假子)争斗,终被李克用车裂的李存孝(李克用假子);有忠于蜀汉政权、智勇双全的镇守荆州将领关羽;有始教表妹写字弹琴、终与之喜结良缘的东晋文学家温峤;有智断裴炎杀人案的北宋开封府尹钱可;有人称“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宋真宗时宰相寇准;有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智斩权豪势要葛彪、鲁斋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有曾同为后唐大将的李嗣源(后唐明宗)、李亚子、石敬瑭(后晋高祖)、孟知祥、刘知远(后汉高祖)、李从IiiI(后唐废帝)等。 现存关剧三分之一以下属于现代题材,这些剧目有时也接近或化用历史题材。如《拜月亭》是以金兵攻占汴梁城为背景的;《窦娥冤》化用了《汉书?于定

关汉卿

关汉卿的创作特色 指导老师:易栋 2011300880011 艺术系张鹏 内容概述:关汉卿作为元代杰出的戏曲作家,一生创作了众多戏曲名作,如人们熟知的《窦娥冤》、《救风尘》等等。表面上看,这些作品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细细体味它们都能代表关汉卿的创作风格,从它们中我们可以对关汉卿的创作特色乃至元代社会的风情有所了解。所以本文将通过对于关汉卿的作品的简单解读,从中努力找出其创作特色。 关键字:关汉卿创作戏曲名作元代社会 1、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 一个作家的创作特色很大程度上要和他一生的经历要联系在一起。在《青楼集序》中记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移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关汉卿)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恋光景。”此书作者与关汉卿是同时代的人,可以以断定,关汉卿出生在金末,经历了金元的更替战争,又在后半生生活在元朝统治者近乎野蛮的统治之中,一生经历了众多的艰难困苦,这也为他创作中对于社会黑暗与下层民众的描写埋下伏笔。 长期的瓦舍勾栏的生活让关汉卿对于许多民进艺术颇有了解,同时长期的下层社会的生活体验,并没有让关汉卿有所颓废,而是让他

更加敢于面对社会的黑暗和权贵阶级,他博学多艺,狂放不羁,独特地经历让他能够很熟悉的掌握戏曲的创作的手法,并将这一手法运用到批判社会,为民伸冤的工作中去。 关汉卿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据《录鬼簿》记载,关汉卿供有62种杂杂剧,但大多已经失传,现今仅存全本18种。这18种杂剧中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共六种:《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绯衣梦》;第二类是描写历史故事的,共7种:《单刀会》、《西蜀梦》等等;第三类是描写男女风情的,共五种:《金钱池》、《谢天香》、《拜月亭》等。(选自百度百科)这些杂剧的取材很丰富,有时事剧,有公案剧,有爱情剧,但是无论是何种剧种,都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关联,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2、关汉卿的创作特色解析 (1)剧中人物的设计和氛围塑造特色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故事总体基本上都是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描写,渲染一种压抑的氛围。这点特色伴随了关汉卿创作的一生。 在《窦娥冤》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种特色。剧本的开头是高利贷的借贷关系,而这个高利贷也导致了窦娥最后的悲剧命运:1、窦天章因为缺少钱财,不得向蔡婆婆借了20两银子,而将小窦娥抵押在蔡婆婆那里,作为蔡婆婆儿子的童养媳。2、在蔡婆婆去收账的过程中,险些被赛卢医勒死,得到张驴儿父子搭救才脱险,而在救了

元杂剧形式和特点

元杂剧形式和特点 学院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四班学生姓名:李淑敏201108020209 指导教师:王彦永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4日

摘要: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关键词:楔子、角色、道白。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个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所谓的“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幕”,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说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以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

的套数构成。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 窦娥冤”。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

第五节关汉卿杂剧艺术成就的总结

第五节关汉卿杂剧艺术成就的总结 一.四大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 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他的杂剧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但如此,由于关汉卿对人生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他的作品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2、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他的杂剧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风貌,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关剧塑造正面人物的基本手法是把戏剧主人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其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塑造反面形象时,关汉卿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漫画式手法,暴露他们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3、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其作品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首尾照应,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能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需要来安排故事情节,收到了突出主干、深化主题的效果;戏剧冲突一环紧扣一环,悬念迭出,剧情的发展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些都保证了他的优秀作品具有长久的舞台生命力。 4、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所谓当行,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所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二.关汉卿杂剧作品的思想局限: 复杂的社会生活常常使作家的思想呈现起伏和危机。和文学史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一样,关汉卿的作品也存在着矛盾:在表现弱者的抗争和洋溢着乐观精神的同时,也有以弱者的让步或不可信的巧合,维持调和矛盾的大团圆结局;在揭示失路儒生的艰难、忧郁和痛苦的同时,却又陈袭着“五言诗作上天梯”、“金殿上脱白衣”的向往;在表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激烈壮怀时,却又交

元杂剧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娥冤》、《长亭送别》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的节选,《闺塾》为明代戏曲《牡丹亭》的节选,《哀江南》为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节选。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1.戏曲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中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长》属元杂剧;《哀》属清传奇;《闺》为明代套曲。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

浅谈关汉卿杂剧大团圆结局讲解

┊┊ ┊┊┊┊┊┊┊┊┊┊┊装┊┊┊┊┊订┊┊┊┊┊线┊┊┊┊┊┊┊┊┊┊┊┊┊ 前言: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而大团圆结局是我国古典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大量的出现在我国的戏曲小说中。对于戏曲小说中的“大团圆”现象,其形成有着其深刻的原因。上至中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中尚圆思想的体现,中国“和”文化的影响等都对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关汉卿的大团圆戏剧分析 关汉卿这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长期处于社会黑暗带来的压抑之中,他不仅愤世嫉俗,更充满了战斗精神。如人所说,他往往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压迫、受污辱的女性身上。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的《元剧之文章》中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而论及其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都是其著名的作品,其塑造的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王瑞兰、谭记儿、燕燕等大批性格鲜明的微贱女流,虽命运悲凉,却正直、善良、聪慧,颇具反抗精神,让人怜惜不已又难以忘怀。无沦主人公遭受多么大的痛苦和挫折,最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一:借助明君、清官、伸冤昭雪,如关汉卿的《鲁斋郎》、《蝴蝶梦》;第二是借助鬼魂、转化为异类、梦境,以补现实之缺憾,如《窦娥冤》;第三是男主人公科举及第、奉旨完婚,例如《拜月亭》。 这些戏剧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之前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最后总是给人希望与憧憬。所渭“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因者终于亨”[1],便是这种情节构建模式的精辟概括“大团圆”戏剧的结局模式。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结构话语,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所有华夏民族社会心理的共同体现。他的许多悲剧都酣畅淋漓地揭示了元代社会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这样的形式: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也是恶势力先占据上风,而后以团圆局面收场。而他的《窦娥冤》则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以其巨大的悲剧魅力穿越了七

高中语文元杂剧窦娥冤(关汉卿)教案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一、大致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 二、感受并赏析窦娥人物形象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三、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并理解窦娥反抗精神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重点】 一、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二、主题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看课本彩图插页《窦娥冤》,引入元杂剧。 一、关于元杂剧 杂剧之名,最早见于晚唐。元杂剧是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由于元杂剧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一般讲到“杂剧”就是指元杂剧。 1、结构:元杂剧剧本结构有统一的体制,通常是一个楔子(少数剧本无楔子)加四折(也有更长的,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为一本五折,王实甫的《西厢记》<课本有选段>为五本共二十折加五个楔子)。楔子独立成戏,一般在开头,也有在折与折之间,用来安静剧场,介绍剧情、角色或衔接剧情。四折戏一般形成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每一折用一套曲子,曲数可多可少,每一套曲子都用同一宫调。 2、内容:元杂剧内容由曲词、宾白和科(介)组成。曲词是元杂剧的主体,都用北曲,主要作用是抒情,也起喧染场景和贯穿情节的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独白、旁白、带白等。宾白主要起叙事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并塑造人物形象,有时还起逗笑的作用,可调节气氛,也可用来讽刺。曲词与主抒情的曲词两相配合,相得益彰。科(介)主要是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提示语。 3、角色:①末类:男角,有正、副、外、小、大、二末等。

②旦类:女角,有正、副、外、贴、大、小、老、花旦等。 ③净类:男女皆扮,为刚烈、凶恶或滑稽之角。 ④杂类:指以上三类之外角色不明的其他杂角,如驾为帝王,孤为官员,细酸为书生或秀才,禾为农人,勃为老汉,卜儿为老妇,徕或徕儿这小孩,祇侯这仆人,邦老为贼盗凶徒,曳剌为兵勇等,但“驾”、“孤”、“细酸”等乃金元市井语,非角色名称。 元杂剧全剧一般由一个角色(正末或正旦为最常见)一唱到底,正末主唱者为末本戏,正旦主唱者为旦本戏。 (京剧中的角色有:生、旦、净、丑等,元杂剧中基本无丑角,丑角由净扮) 4、题目与正名:通常是一联或两联对子,为剧情提要,也确定剧本之名。如, ①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②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陈玄礼拆散鸾凤侣 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树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附:元四大悲剧: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马致远的《汉宫秋》、③白朴的《墙头马上》和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二、关于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但大多散佚,今存18部。其创作题材广泛,多干预社会,倡导人道,诅咒战争,向往和平,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意表现人民特别是层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与达·芬奇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全剧情节 参见注①。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兴盛的原因 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 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 作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孙楷第的认

关汉卿作品看法

关汉卿的悲喜创作 谈及元杂剧,不得不谈的任务就是关汉卿,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戏剧家。 关汉卿最成功的戏剧范式就是悲剧,《窦娥冤》《苦存孝》《蝴蝶梦》等等,《窦娥冤》是关汉卿进步思想和他戏剧才能的突出表现,是他全部剧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以《窦娥冤》为例具体分析关汉卿的悲剧创作。王国维曾今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到:其最优悲剧之性质着,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窦娥冤》是个标准的杂剧,由四折一锲子组成。锲子是冲突的序曲,一折展开戏剧的冲突,二折冲突充分展开,迅速发展,三折冲突高潮,四折是结局。剧中集中笔墨展示窦娥这一悲剧人物色彩。虽然遭遇生活的不兴,但仍然保持着善良的性格。但是由于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又可怜的生活也可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精神。封建官府的进一步的迫害其蒙冤入狱,使得窦娥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集中体现在临刑前她对于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使读者获得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窦娥行刑前那三桩誓愿,使用递进手法是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一桩比一桩大,由此凸出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作家借三桩誓言,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者描写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从《窦娥冤》中可以鲜明的体会出关汉卿的悲剧剧作能够酣畅淋漓得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用一句话总结之,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最终胜利。关汉卿可以毫无疑问地成为元代的悲剧作家的代表。 关汉卿在创作悲剧的同时,其喜剧创作同样不可忽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救风尘》、《望江亭》。写的都是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激动人心的故事。旨在揭露压迫者的丑态,描绘出被压迫者以弱胜强的场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到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其戏剧代表作《救风尘》具体分析关汉卿的喜剧创作。《救风尘》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写恶棍周舍骗取红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引章救出。全剧共有四折,主人公周舍无疑是这部剧中的一大笑点。虚伪狡猾的周舍是风月场上的老手,自称“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但遇到赵盼儿之后却让他竹篮打水一场空。周舍就像个准备掌控中的小丑,看似步步机警留心,却步步在赵盼儿的控制之中。暗自庆幸的周舍在为自己的桃花运偷着乐,而结果却使他真的落了个”尖担两头脱”.周舍得到的下场,与他自己的美梦完全相反,使读者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战斗中大感酣畅淋漓,不禁捧腹大笑。剧中另一位主人公则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就出宋引章的赵盼儿,而这位聪颖机智又具侠肠义胆的赵盼儿本身确实一个风尘中的妓女。凭借着风花雪月场中惯用的逢场作戏,凭借对风尘姐妹的一腔真诚,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战胜了恶棍周舍,营救了落难的姐妹宋引章。这是一场处于社会底层的弱智的胜利。这也是关汉卿在读者捧腹之余所想要想读者传达出的主旨:让下层人民学会斗争,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救风尘》寄托了关汉卿同黎民、冀其自立的理想主义心愿,剧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设计无不是他与此中意愿主导下的自然抒发。可以说关汉卿的戏剧中大部分主人公和赵盼儿一样具有敢于同社会污浊势力作斗争的气魄,也真是他们构成了关式喜剧的异样风景。

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简介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 关汉卿(1219——1301年),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今北京市)人,及(今河北省)人等说,与、、并称为“”。 时代背景 元代是外族中原统治的一个失败范本。它沿袭了封建主义的国家建制,但是却没有废除奴隶制的残规陋习。客观上来看,元朝是几千年封建时期过后,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短暂。对汉人的过分盘剥(一个汉人的价值等同于一头牛)势必引发激烈的民族冲突。很快汉人农民阶级的先锋性体现出来,在部分知识分子参与下,完成暴力起义,建立明朝。封建制继续得以维系,并进一步。在这个时而倒流,时而集权的背景关系中,诞生了一批关汉卿这样,由北向南流亡的戏剧家。常年的流亡生活,增广了关汉卿的见闻,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大变革时期的关汉卿其实更加接近思想改革的前沿,底蕴也更加深厚。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统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再现了农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关汉卿的人生映衬着浓郁的时代背景,他必须承担起宣扬反抗精神的历史重任。 同时,也因为封建制度的松懈,女性权利开始受到关注。一些普通妇女形象,比如、妓女、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女性意识觉醒投影到作品当中,不能不说这是时代给予关汉卿的伟大馈赠,亦影响到后世对他作品前沿性的盛赞。可关汉卿并没有放大出所应有的先进性,在对社会弊端的揭露程度上,都只是略微的碰触。 元末《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杭州景》(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句)。还曾到,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人物评价 关汉卿是元代作家,约生于金末。钟嗣成着贾仲明天一阁钞本《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领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娥冤》、《长亭送别》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的节选,《闺塾》为明代戏曲《牡丹亭》的节选,《哀江南》为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节选。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1.戏曲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中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长》属元杂剧;《哀》属清传奇;《闺》为明代套曲。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 常见角色有:生——扮青壮男子;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卜儿——扮老年女人;旦——扮青年女子;正旦——扮女主角;净——扮花脸。 ⑶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成的。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⑷元散曲与杂剧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配乐歌唱新诗体。它的曲调有3个来源:①词调;②我国北方民间歌曲;③辽金音乐。它的体式与词相近,均为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 它的分类,可参考下表: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曲—— A.散曲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多的可达二三十支曲子。 全套押同一韵脚。套曲标题之前均标明它所属的宫调以及它的第一支曲子的曲牌。(如《高祖还乡》为标题,[般涉调]为宫调,[哨遍]为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B.杂剧——宋金时期,在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结构上一般分四折和一个楔子(杂剧里加在第一折前面的片断。) ④宫调?曲牌 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表示声音的高低。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般涉调]也是一种宫调。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子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而一套数字,均属于同一宫调。如《窦娥冤》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三煞]、[一煞]、[煞尾],便都属于[正宫]调;《高祖还乡》中的[哨遍]、[耍孩儿]、[五煞l、[四(煞)]、[三(煞)]、[二(煞)]、[一煞l、[煞尾]等8支曲子均属于[般涉调]。 2.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为《窦娥冤》。3.王实甫,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从事杂剧创作,写了十四个剧本,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也创作过散曲,《西厢记》为其代表作。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于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限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色派”不同,被推为“文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2005年09月27日qhj转,袁行霈原作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像《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三拳两脚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在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他们的母亲该让哪一个儿子给葛彪抵命?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而对另一只同样坠入网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顾;此时包拯顿起恻隐之心,说“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来。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灵的一角,让观众饶有兴味地静观他在得到梦境的启示后臬处理上述棘手的案件。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他的剧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像《望江亭》写谭记儿为了解救丈夫,只身奔赴险地。谁也想不到,她竟扮作渔妇,和杨衙内吃酒调笑,乘机赚取了势剑金牌。按说,杨衙内凶残狡诈,心存戒备,不可能轻易让势剑金牌落入他人之手。但他生性好色,看到谭记

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一、中国戏曲概况与元杂剧的繁荣 (一)中国戏曲概况 中国 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它综合了唱、念、做、打、舞,在表演上又具有虚拟性、程式性的特点,极富民族特色,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它在世界剧坛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等基本形式。宋元南戏产生年代较早,但现存剧本很少, 因此我们着重讲述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

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二)元杂剧的体制 元代 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 有的名称。元杂剧虽盛行于元代,但他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 Array 元杂剧的体制,有五个特点: ◆ 特点一是元杂剧通常一本四折,一般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束来划分。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 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 代剧的序幕。 ◆ 特点二是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 容,叫“题目正名”。 ◆ 特点三是元杂剧的唱词占比重很大,在音乐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同 一宫调(乐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 ◆ 特点四是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 (动作、表情)三部分。 ◆ 特点五是全剧一般由主要演员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主要的 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剧本分“旦本”或“末本”。 2

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三)元杂剧的繁荣 元代 杂剧创作繁 荣,其历史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 元杂剧的前期,大抵是指从金朝灭 亡至元成宗大德年间。这是元杂剧 的鼎盛时期。大都(今北京)是前 期杂剧创作的中心,剧作家也主要 是北方人。关汉卿的《窦娥冤》、 《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 记》,白朴的《梧桐雨》、《墙头 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康 进之的《李逵负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优秀剧作。这些作家多半经历了元初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人生有着深切的洞察与体认,他们所写的作品多以历史传说、公案故事、爱情故事为题材,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审美价值。由于此期的每个杂剧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共同构成了前期剧坛绚丽多姿的局面。元杂剧的后期,是指从大德以后至元朝灭亡。这是元杂剧由鼎盛逐步走向衰微的时期。后期杂剧创作的中心由大都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其中重要作家多是流寓在南方的文人,也有部分作家是南方人。后期的优秀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秦简夫的《东堂老》等。元杂剧作家中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简称为“关、白、马、郑” 。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