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新版毛概复习重点

2018新版毛概复习重点

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具体情况是什么?答: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必要性)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3)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各个时间节点答:1945年党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82年党十二大,邓小平在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97年党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2007年党的十七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内容包括:1.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的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毛泽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7.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战争与革命。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中特理论体系:和平与发展

9.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哪些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深入阐述?

答: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组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12.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较为短暂历史时段中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五大建设贯穿整个社会

主义历史时期;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相互关系:(1)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2)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3)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意义:(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回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13.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在1929年在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1941 年,提出实事求是1978 年12月,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80 年,邓小平党的思想路线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②“理论联系实际”(1)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价值。(2)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

作用③“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本途径和方法(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中:解放思想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前提条件。其目的与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15.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实事求是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理由:(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实事求是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

16党的哪次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改革开放新历程?答: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17.《中国共产党章程》怎样规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其核心是什么?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核心:实事求是

第 2 章

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社会主要矛盾有哪些,其中哪个是最主要矛盾?答: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近代中国国情: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

(3)实践基础: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

3.近代中国革命何时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答: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5月4日。标志性事件:五四运动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领导、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分别是什么?

答: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6.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答: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本封建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联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均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区别:(1)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革命的领导理论是中国无产阶级极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8.首次论述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文献是什么?

答:1940 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9.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果和有机统一。(1)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

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必然性:(1)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2)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相关文献:首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肯定:《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意义: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第 3 章

1.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此时国内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一化三改”的特点:(1)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

3.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执行,明确了:(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第 4 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2)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任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不是对抗性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3.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

断地得到解决(3)党的八大,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4)毛泽东强调

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5)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6)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正确处理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957年2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还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毛泽东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提出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主要有: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早已确立的重大目标。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思想,他更加明确地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毛泽东指出,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

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

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作出了回答。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在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的前提。。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思想路线、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根本任务、三步走战略、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初步的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三步走战略:十三大上提出。第一步,1990年比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点有: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十九大补充内容

1.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以及历史地位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6)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4 个伟大的关系

(1)实现伟大梦想(2)进行伟大斗争(3)建设伟大工程(4)推进伟大事业

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

4.党的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

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5)持之以恒正风肃纪。(6)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7)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8)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5.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及其方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1)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阶级的三重压迫。2)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力量的形成。3)成员大多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与农民竭诚亲密的联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六、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P96-P114 页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5“三步走”战略。6.改革开放理论。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9.一国两制”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七、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P126-P129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必须大力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八、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集中概括。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1)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科学发展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2)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

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2)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3)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4)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5)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2)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3)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1)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 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3) 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4) 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坚持统筹兼顾1)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2)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众的利益要求。3)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4)我们既立足第九章

1、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统一

中国梦是民族梦与个人梦的统一

、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1)从2020年到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要求是:(1)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制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3)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4)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减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5)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1)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