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1《 生活需要法律》精品教案

9.1《 生活需要法律》精品教案

9.1《 生活需要法律》精品教案
9.1《 生活需要法律》精品教案

《生活需要法律》

【课题】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题《生活需要法律》

【教材分析】本框由“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和“法治的脚步”两目组成。从生活需要法律、法律嵌入生活、法律相伴人生的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简要介绍法治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学情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抓好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续法律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忽略的法律的保障作用,缺乏法律意识。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了解法律的产生及其发展,认识法治对于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作用。

【课标依据】“成长中的我”中“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的产生及本质、法治的进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新课,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设

计及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10年》

思考:这个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师: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我们要学习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今天我们就这一方面话题展开学习——生活需要法律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一、生活需要法律

学习新知:

互动探究:板块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视频播放:常回家看看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思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什么要添加“常回家看看”的内容?

点拨: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

活动:展示图片《我的一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问题:这是我们一天的生活,都与哪些法律有关?

点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已经逐渐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2.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活动:探究与分享:(1)把下面内容与对应的法律联系起来

(2)说说上述内容中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

点拨: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

板块二:法治的脚步

活动:展示图片及资料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氏族通过习惯自觉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全体氏族成员平等地讨论决定,不存在专门管理社会的特殊权力机构。

材料二: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为加强国家统治,编制了一部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典型的奴隶制法典,突出特点就是确立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法律地位,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同时,法典在财产、债务、婚姻家庭、法院组织和诉讼等方面都有比较详备的规定。

思考:(1)原始社会人们是用什么来维护秩序的?法律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存在吗?(2)法律什么时候产生的?奴隶社会的法律维护谁的利益?

点拨:法律产生于国家产生之后,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的本质)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我国法律的本质)

活动:图片展示:一位摄影记者镜头下的法治中国:

思考:从这组镜头,你知道法治的含义吗?法律产生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为什么?

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

政府:法院:社会成员:……

点拨: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国家)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组织与个人)。

展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并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思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活动:材料:法治中国在路上

法治建设,人人受益。近年来,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这些举措有什么意义呢?

修改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虎拍蝇”力度不减,坚持反腐倡廉,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多起重大刑事冤假错案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得到纠正,并依法给予赔偿,切实维护了司法公正,保障了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

思考:近年来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你认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点拨:例证:

1、14年11月1号,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2、《城市管理执法办法》5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城管执法人员应当持证上岗,主管部门应当运用执法记录仪、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做到依法行政。

3、“醉驾入刑”,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成为饭桌上的约定和人们推崇的美德。推进法治建设

法治的地位: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法治的意义: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复习巩固】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2)法律的产生及本质

(3)法治的目标及作用

2.课堂练习:

1.生活离不开法律,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A.法律伴随着人生整个历程

B.只有执法人员的生活离不开法

C.学生在校读书,与法律无关

D.人走上社会后才离不开法

2.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名称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突出“法治” ( B )

①是因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形势越来越严峻

②表明中小学生比成人更需要接受法治教育

③体现了国家重视从小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

④表明了国家积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人们常说“法律像卫士,警戒着人类生活的基本防线。”法律使人们不致过分漠视他人的生命和利益,逃避自己应负的起码责任,逾越人类行为的底线。这说明了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是( D )

①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②法律是使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调节器

③法律是唯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④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之际,一位父亲说:“父母打骂子女是家事,法律管得着吗?”对这位父亲的劝告正确的是( A )

A. 父母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监护权

B. 父母不得侵犯未成年子女的受教育权

C. 父母对子女的不良行为要有宽恕之心

D. 父母的管教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

5.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时刻与我们相伴。这一浅显的说法告诉我们的

深刻道理是( C )

A. 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 法律来源于生活

C. 生活离不开法律

D. 违法的人需要学法

6.2014年3月15日,依据宪法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规定包括网络购物七日内可无理由退货。新增这一规定( B )

①说明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②有利于保护网络购物者的自主选择权③说明网络购物者开始成为“上帝”④说明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简答题: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综合运行。一个国家,如果离开法律,政府、社会、企业的运转,就会出现混乱状态,如果不以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就会乱套。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综合运行?

答案:(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因为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作业布置】一、书面作业:

1.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我国法律的本质)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法治的意义(重要性)是什么?

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二、课后作业:完成基础训练P65-68页并预习第九课第二框题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生活需要法律

(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

2.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3.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

(二)法治的脚步

1.法律的产生及本质

2.法治的含义及意义

3.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教学反思】1.在第一目中“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应该强调法律的强制性,这是道德、亲情、友情等没有的特性,所以生活需要法律,这样生活才有保障。建议选用合适的强调“法律强制性”的事例来说明。本人在此处的设计强调了“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的难度大。“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人采取了选用学生一天生活的图片,寻找与这些生活有关的法律,更直观、清晰地获取知识,对于教材中,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已经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理论性较强,我觉得不必在此强调,如果放在第十课“树立法律信仰”中学习,可能更好。

2.法律的产生及本质,教师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用详实的材料来说明、证明相关结论。

3.在法治的作用的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 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 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配成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 12H 22 O 11 (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六年级数学的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本单元是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是在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与总量的百分中,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对比观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3、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二、说学法教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独立思考,开展同桌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引入新课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抵御严寒,预防感冒呢?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随之就问,你们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感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统计一下。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有了统计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知识整理,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数学信息,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当学生提出喜欢乒乓球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条形统计图中不能很容易的看出,而这种百分比在生产生活中又会经常用到,这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由此而产生。面对新知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扇形统计图的价值,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优越性。 三、教学流程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_New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

————————————————————————————————作者:————————————————————————————————日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教案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中文Windows XP 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第四章中文Excel 2003 第五章PowerPoint 2003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总计6学时,包括实训内容) 课题第一课时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计算机概述1.2计算机 系统组成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1.1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2、计算机的分类3、计算机的特点4、计算机的用途 1.2计算机系统组成1、计算机五大硬件组成部分的作用2、计算机工作过程3、计算机软件系统4、微机硬件系统5、计算机技术指标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方式 教学重点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软件系统组成、计算机技术指标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3分钟)(设疑法、提问法) 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说一下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你所掌握的计算机的一些操作。 以上可见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使用又掌握了多少呢?从今天开始,由大家和我共同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总计80分钟)(讲解法、提问法、示范法) 1.1计算机概述(20分钟) 1、计算机的发展(5分钟)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掌握三要素 (2)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掌握所采用的元器件) 2、计算机的分类(5分钟) 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可以将计算机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巨型计算机。 3、计算机的特点(5分钟)学生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作用情况,并随着教师的讲解,引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初步认识教案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初步认识教案沪教版 教学设计说明: 《圆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生活中的素材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绳子”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认识圆心和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其基本画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认识圆的直径,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就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学生的两次画圆及教师的示范画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逐步感受圆的基本特征,在交流对话中完善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另外,我又借助媒体,将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到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出“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学具、教具准备: 各种圆形物体、圆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赛车吗? 动物王国里的三只小动物要进行赛车,你们发现了什么?(车轮不一样) 猜一下谁会获胜呢?(播放动画)

《圆的面积》优秀教案讲课稿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第11——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投影仪,CAI课件,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上公园吗?来,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瞧一瞧。(播放公园喷水头正在给草地浇水的场面)到了公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喷水头正在浇灌草地。 师:你能提出一两个数学问题吗? 生1:喷水头旋转一周,喷到水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2:浇灌了多大面积的草地? …… 师:这些问题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浇灌了多大面积的草地。 师:刚才有的同学看到喷水头旋转一周形成了一个圆形,求浇灌部分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我们把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师:继续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圆的面积越来越大。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半径长了,面积也就大了;半径决定圆的面积。 师:看来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是有关的。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首次探究自主估算巧设玄机 师: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到底有什么关系?你准备怎样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我们如果能先确定半径,再试着找出它的面积,也许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纸:正面画有两个圆,上面标有半径的长度;背面在方格纸中画有与正面同样大小的圆。】 (1)师:好,这儿有两个圆,一个半径是1厘米,另一个半径是2厘米。任选一个你能估出它的面积吗? 生试估,师评价。 (学生有点困难时) 师:请大家翻到学习纸的背面,有两个与正面面积相等的两个圆,这里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每个方格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再试估一下,你选择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师:再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片,你能估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可能有:贴到方格纸上;对折再对折,量出半径。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真有办法!刚才我发现有更奇特的方法。 能不能将上面两种方法综合一下。 (3)师:刚才我们在估算圆的面积时,都有意无意的拿圆的面积与圆外的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出示图) 师:如果不知道一个圆的半径,你还能表达出它的大概面积吗? 生:(先计算)圆的面积小于4r2。 师:谁来说说这里r2指的是哪部分的面积呢? 生:小正方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案

圆的初步认识(1) 教学目标: 1、在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圆心(定点)、半径(定长); 2、根据圆的对称性,通过寻找圆形纸片的圆心,认识直径,并了解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3、通过画圆及欣赏各种丰富多彩的有关圆的图形,体会到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初步建立圆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工具尝试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媒体、圆形纸片、细绳、三角尺、硬纸条、回形针、橡皮筋、铅笔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生活中的圆 1、教学媒体出示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物体的图片: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2、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都和圆有关呢?其实圆中有很多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圆的画法,认识圆心、半径,初步建立圆的概念 1、探究圆的画法。 教师引导:要认识圆,最好有个能让我们研究的圆,我建议,大家尝试着画出一个圆? 大家有没有画过圆呢?你是怎么画的? 要画标准的圆,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 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家看看有些什么?(三角尺、硬纸条、绳子、回形针、橡皮筋等), 你们能使用这些物体当作工具(正确的)画圆? 请两人合作,商量着选择其中的一种工具尝试在白纸上画圆。 学生尝试画圆。 提示:如果第一次没有画好不要紧,可以换个地方再画。画好了,可以选择其他物体当作工具再画一个圆。

2、交流画圆的方法。 提示: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画圆的方法。 (1)用硬纸条画圆:用一只铅笔插在其中的一个小孔内,另一只铅笔插在另外一个小孔内,一只铅笔固定不动,另一只铅笔旋转一周。 提示:固定铅笔,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不变,旋转一周。 (2)用回形针、三角尺等画圆: (3)用细绳子画圆: 提示:拉紧绳子,绕固定点旋转一周。追问:为什么拉紧绳子呢? (4)用橡皮筋画圆: 提示:为什么用橡皮筋无法画好圆? 3、归纳画圆的方法 刚才这几位同学在画圆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尽管不一样,但都画出了圆,他们在画的过程,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交流。 归纳: (1)固定点; (2)固定长度(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不变); (3)旋转一周。 4、教师示范画圆 同学们归纳出画圆的方法,我就按照这个方法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争取一笔画成。(边画边介绍)。 5、同学们再次选择一种工具尝试着画圆。 6、认识圆心与半径 (1)通过刚才画圆的过程,我们认识到要正确的画圆,要确定固定点,要有固定的长度。 这个固定点和固定的长度分别都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75页,看看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学生反馈:固定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这个长度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3)质疑:对于书中描述的概念,你还有什么不理解吗?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浓度 教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材料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 许德聪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几何小实践(圆的初步认识)▏沪教版 (3)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建立画圆的初步概念。 2、知道圆心、半径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 3、知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能用圆规比较熟练地画圆。 教学重点: 认识圆心、半径,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媒体出示:水滴滴入水中等图片。 仔细观察下面图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都是圆形的物体。 (2)在你的身边还有许多圆形的物体,谁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 (3)圆有哪些特征? 学生交流。 二、新授 (1)尝试画圆 ①独立画圆 预设: a.徒手画圆; b.实物画圆; c.圆规画圆 学生展台展示交流。 ②比较三种方法,哪一种方法画出来的圆最标准,而且最方便? 使用圆规画圆。 (2)圆规画圆 ①介绍圆规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规,观察一下,圆规上有些什么? ②教师演示圆规画圆 a.先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 b.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圆规顶部,不能碰到其他地方。 c.打开圆规的两只脚,将圆规针尖头固定在点上。 d.铅芯头绕着针尖头转一圈,圆就画成了。(画的时候,圆规要稍微倾斜) ③学生独立使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失败作品,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a.针尖头松动了; b.圆规的两个脚动了 ④认识圆心和半径

a.再画2个圆,一个比刚才的大,一个比刚才的小 b.学生说出画法,教师板书画圆 c.圆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的? 针尖头到铅芯头的长度,这个长度我们称之为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针尖头固定的点称之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d.半径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么样?为什么? 无数条。(可以从画圆的过程或对称轴两个方面说原因,动画演示) 小结: I.一个圆有无数条相等的半径。 II.只要知道圆心和半径就能画出一个圆。 (3)制作圆规 如果没有圆规,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圆规”来画一个圆?(只给一根绳子) ①出示:体育老师在足球场的中心画圆。 ②教师在黑板上用绳子画圆。 小结: 三、巩固练习 ①找一找下列图形哪些是圆。 ②填空。 A.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它有()条,通常用字母()表示。 B.一个圆的大小与它的()有关。 ③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圆的知识? 学生总结:圆有无数条相等的半径等,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圆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内容(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认识圆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的意识。这节课由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的各个部分开展教学。 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时,让每个学生通过折一折,学习找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及直径。在这的活动中去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有助于全体学生比较透彻理解,特别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完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后,为了为第二课时画圆打下基础。我通过自己动手画圆给学生看,让他们仔细观察,圆心与半径在圆这个图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者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帮助学生们自发地观察出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阶段,我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用不大小的圆,将他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们喜爱的图形。既为了复习上面所说的圆心、半径、直径在圆中的作用,也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的美丽,将单纯的图形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到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上去。 随后,我通过一系列地课堂练习,如在圆中寻找半径、直径;根据已给的图,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说出太极图的组成;投篮比赛的规则;思索车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的等等,进一步复习刚才所学的新知识。同时,后面一部分的联系,我通过紧扣他们的生活实际,希望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死板的知识点,运用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下来思维较为连贯,上课步骤较为顺畅,习题的设计也富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2.从1L浓度为1mol/L的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这100mL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 (1.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不是单位体积的溶剂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所取溶液的浓度不变。例如:日常生活中从一大杯盐水中倒出一小杯,盐水的浓度不变。对比取出液和原溶液,浓度没变,溶质的物质的量变小了,溶质的质量变了。溶液的体积变小了。就象大杯中的盐多,小杯中的盐少。)板书: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如何计算呢? 提问: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微粒个数相同吗? 由于体积和浓度相同,因此酒精和蔗糖的物质的量相同,它们都是非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分子,因此分子个数相同。 追问:那么对于强电解质呢?例如:1mol/L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各1L,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吗?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微粒的数目是多少,相同吗? 板书:NaCl=Na+ + Cl - 1mol 1mol 1mol MgCl2=Mg2+ + 2Cl- 1mol 1mol 2mol 分析: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1mol,由于都是强电解质,溶于水会全部电离成离子。其中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数目相同,而氯离子数目不同。 小结:对于非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相同;对于强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离子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圆的面积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圆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云南景洪的曼飞白塔的塔基为圆柱形石座,底面周长是4 2.6米,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教材插图,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doc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特别是一份优秀的化学教案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高度浓缩,是化学教师设计课堂的综合体现。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

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说课稿 即墨市华山中学万健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的一节内容。这是新教材改版之后 出现的一节内容,包括了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两部分内容,由于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 许多平面图形,所以本节课难度不大。多边形部分主要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归纳总结,而圆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为九年级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并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3.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重难点: 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 难点: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同时配合使用自学、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学探究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然后再通过自学检查的过程对自己的自学情况进行评定,达到迅速掌握新知识的目的。这时再进行加强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这时再通过合作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最后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由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分为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两部分内容,所以本节课也要经历两次知识的产 生和解决的过程。为此,确立如下教学过程: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1-2-3 物质的量浓度 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1-2-3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它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同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引言]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使用溶液。溶液的浓稀程度我们用浓度来表示。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便是其中的一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 [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55页第一部分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后回答。[学生阅读,总结] [师]请大家用准确的语言叙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说出它的符号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问]B的含义是什么? [生]B表示溶液中所含溶质。 [师]对!其不但表示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分子,还可表示溶液中所含溶质电离出的离子。[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我们也可以简化为一个代数式,怎样表示?

[生]物质的量浓度c(B)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n(B)与溶液的体积V的比值。[板书]c(B)=n(B)/V(液) [问]能从上式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吗? [生]能!是摩尔每升或摩尔每立方米。 [板书]单位:mol/L(或mol/m3) [师]在中学化学中,我们最常用的单位是摩尔每升。 [过渡]下面,我们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来进行一些计算。 [板书]1.将28.4 g Na2SO4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求出溶液中Na+和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大家用规范的解题格式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同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解答此题] [学生板书] 解:n(Na2SO4)=m(Na2SO4)/M(Na2SO4)=28.4g/142g·mol-1=0.2 mol c(Na2SO4)=n(Na2SO4)/V(液)=0.2 mol/0.25L =0.8 mol·L-1 因为Na2SO4====2Na++SO42- 故溶液中n(Na+)=2n(Na2SO4)=2×0.2 mol=0.4 mol n(SO42-)=n(Na2SO4)=0.2 mol 则c(Na+)= n(Na+)/V(液)=0.4 mol /0.25L=1.6 mol·L-1; c(SO42-)= n(SO42-)/V(液)=0.2 mol /0.25L =0.8 mol·L-1。 答:所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 mol·L-1,Na+和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1.6 mol·L-1和0.8 mol·L-1。 [师]大家做得都很好,需要注意的是解题过程的规范化。 从上题的解答我们知道,利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我们既可求出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可求出溶液中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只不过求溶液中离子浓度时,n(B)为所求离子的物质的量。 另外,表示某物质的水溶液时,我们常用aq来进行标注,如上题中的Na2SO4溶液的体积,我们用符号V[Na2SO4(aq)]表示,以区别纯的Na2SO4固体的体积V(Na2SO4)。 [板书,把上题中的V(液)改为V[Na2SO4(aq)]] [师]请大家再做下面的练习: [投影]配制500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需NaOH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质量是多少?

物质的量浓度1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 2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讲讲—议议—练练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 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 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 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 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 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 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 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 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 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 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 中,含有溶质10mol。 教材P31一、1,2,4 二、1,2 练习册

第一课时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定义: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叫做这种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表示,单位mol/L或 B mol/m3

小学数学说课亮点模版--(模板)《圆的认识》说课稿

《圆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和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汇报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2分钟)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三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直线图形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感受与体悟“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促进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圆

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下面从纵横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横向分析:人教版新教材改变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引入方式,其编排更加关注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初步的圆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引入方式更符合学生的真实学情。而旧教材的引入过分强调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的过程,过于注重数学教育理念的渗入。 纵向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因此,本学段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圆的特征。 2、教学目标设计 布鲁姆认为,科学的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依据数学新课标的精神及教育目标的理论,遵循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 初步学会画圆, 发展空间观念。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的量浓度

高三一轮复习: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溶液的配制 [考纲要求] 1.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3.能按要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会进行有关误差分析。4.会根据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知识梳理】 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分数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含有多少摩尔溶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溶质的单位 mol g 溶液的单位 L g 计算公式 c =n V w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100% 特别提醒 这里V 是溶液的体积,它不是溶剂的体积,也不是溶剂和溶质的体积之和。 深度思考 1.观察两个试剂瓶上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1)“5%硫酸铜溶液”中的5%是什么含义? 答案 5%表示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即100 g 硫酸铜溶液中含有5 g 硫酸铜溶质。 (2) mol·L -1 NaCl 溶液中的 mol·L - 1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1 L 该NaCl 溶液中所含NaCl 的物质的量是 mol 。 (3)从上述两种溶液中分别取出5 mL ,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NaCl 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 2.填空 (1)将Na 加入水中,其溶质是__________; (2)将Na 2O 溶于水,其溶质是__________; (3)将CuSO 4·5H2O 溶于水中,其溶质是__________; (4)将SO 3溶于水,其溶质是________。

【典型例题、思维建模】 题组一 根据cB =nB V 的计算 1.将10.6 g Na 2CO 3溶于水配成1 L 溶液 (1)该溶液中Na 2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溶液中Na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Cl 固体,使溶液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 1(假设溶液 体积不变)需加入NaCl 的质量为__________,Cl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在80 g 密度为d g·cm -3的硫酸铁溶液中,含有2.8 g Fe 3+ ,则此溶液中SO 42-的物质的量 浓度(mol·L - 1)为 ( ) d d d d 题组二 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的换算 3.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V mL ,溶液密度为d g·cm - 3,质量分数为w , 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 - 1,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 g 。 (1)用w 来表示该温度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S)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m 、V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w 、d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c 、d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硫酸镁溶液500 mL ,它的密度是1.20 g·cm -3,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则有关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B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 -1 C .溶质和溶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40 D .硫酸根离子的质量分数是% 【思维建模】 物质的量浓度有关计算的一般方法 (1)由定义出发,运用守恒(溶质守恒、溶剂守恒等)及公式:c =n V 、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进行推理,注意密度的桥梁作用,不要死记公式。 (2)在进行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三者之间的转换时,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假设法,使问题简单化。 例如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w ,溶液的密度为ρ g·cm -3,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 - 1,求物质的量浓度c 。 我们可以假设溶液为1 L ,所以溶液质量为1×1 000×ρ g ,溶质的质量为1× 1 000×ρ×w g ,溶质的物质的量为1 000ρw M mol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求出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 度c =1 000ρw M mol·L -1。 题组三 关于气体溶质的计算 5.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A 气体(摩尔质量为M g·mol - 1)溶于0.1 L 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 为ρ g·cm -3,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 1)为 ( ) 240) 000Vρ,?MV +2 240?) D .1 000 VρM(MV +2 240) 6.在t ℃时,将a g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 溶液,假设该溶液的密度为ρ g·mL -1,质量分数为w ,其中含有NH +4的物质的量是b mol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溶质的质量分数w =a ρV -a ×1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