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2021学年浙江杭州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杭州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杭州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杭州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最新】浙江杭州七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肚脐(qí)拓片(tuò)锃(zèng)亮一蹴(cù)而就B.漩(xuán)涡鬈(quán)发蜜饯(jiàn)稍纵即(jí)逝C.福祚(zhà)忤(wǔ)逆埋(mán)怨强劲(jìng)有力D.混(hùn)搭盘桓(huán)喷(pēn)香戛(jiá)然而止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需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竖立起一种“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B.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座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

C.不过原是因为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而这回接受这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D.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榻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好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

B.近日,柳园南路东侧一段的自来水管突然爆裂,不断喷出的水已经灌满了旁边的水道,并向人行道上蔓延。这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C.正月十五安徽遇到难得一见的“雪打灯”,柔美的雪花洋洋洒洒,轻柔地落在田埂上,被白雪笼罩的沿河村显得更加祥和、喜庆。

D.时下不少店名乱用外来词,只求时髦,哗众取宠,而不考虑国情民意和实际效果。一个大家看不懂的店名,只会被贻笑大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迈进新年,“幸福”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两会期间,求解幸福“方程式”,描绘幸福“路线图”,更为上上下下所关注。

D.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B.①④②③⑤C.②⑤③①④D.①④②⑤③

二、语言表达

6.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三、句子默写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

(1)将崇极天之峻,,不念居安思危,。(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2)怨不在大,;,所宜深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3)顾吾念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张溥《五人墓碑记》)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

人类何时才具有理性的生死观?依我看,这主要决定于两项因素:一是,依靠文明程度

的逐渐提高,特别对自然界现象有超脱蒙昧的认识,也就是有某种朴素科学观念的产生;其次,积长期的生活经验,对人生苦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懂得人之生老病死本无可避免,人间的真苦难在于社会不公,贫富悬殊,一部分人统治、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人和人之间展开对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常态。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深深地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实在是生不如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死观自然而然要发生变化。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所谓重人事,就是将处理社会关系、重新确立新的宗法秩序、制定用于统治的“礼”摆在第一位,万事“礼”为首,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份守己。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人的苦难并非由天造成,实人自为之。夏日炎炎,冬夜严寒,“人生百岁,必归其居(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要归于死亡)”。相传姜太公有一本《家教》流传于世,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至,恨不忍之。”这就是说,人之招灾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

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虽有各种迷信观念盛行,但本土宗教意识淡薄,凡宗教都在政府当局控制之下(或被其利用),这是很了不起的。对此,有周一代功不可没。后世的人仍念念不忘此理,如宋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从春秋战国时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这里不必细说,只略提以下三种:

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思想在中国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的“重人事”的主张,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人虽终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所以,总的说,儒家的生命哲学是相当积极的。

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张“人为”,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道法自然”。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能治好。老子说过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这里将死、亡两字分开,赋予不同的含义,所谓“不亡者”即相同于“不朽者”,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这才是长寿者。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颇相似。然而,道家对生死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也发出过无奈的感慨,如庄子所说:“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接下来就是宗教的生死观了。在中国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求长生”、“求仙”固然不能成真,但道教所创造的一套养生健身之术,有些如太极拳、练剑等倒颇有益于人的健康。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使灵魂之说大为盛行。佛教不承认生命“常住论”,也不承认生命“断灭论”,而提出一种所谓“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后来演化为“轮回论”)。等到传入中国,大乘代小乘而兴(大乘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以修身自利为宗旨),人死要投胎转世轮回之说深入人心(这和佛教的“业力说”和“中阴身”说亦有关)。此外,又掺入了中国的许多迷信观念,于是相对于人间世界,便又创造出一个灵魂世界来。

(选自2007年第20期《新华文摘·关于人的生死观》有删节)

8.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的生死观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分守己,听天由命。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的这句话也是周代生死观的体现。C.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把国家治理好。D.道家的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所以道教的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是同宗同源的。9.(小题2)下列关于生死观发展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产生了某种朴素科学观念,这是理性生死观形成的一个因素。

B.积于长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的不公,使人们深深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些想法促进了生死观的发展。C.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标志着中国生死观的一次变革。

D.从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

10.(小题3)试分析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永远的灯光

林少华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

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间隔。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冷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热意。

漫步河堤,或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造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展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童谣。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往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11.文章开头第一段中,作者说从东京回来很多东西都已经淡出记忆,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请简要概括原因。

12.根据文章的构思,简要分析“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3.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句子。

14.赏析文中加横线的字。

(1)擒:_________________(2)固执:_______________

15.文章题为“永远的灯光”,请分析这个标题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失去)

D.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欺骗)

17.(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乃使其从者衣褐

B.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C.且秦强而赵弱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D.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

18.(小题3)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19.(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六、古代诗歌阅读

2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海棠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前不久,全国高校200多位英语教师云集上海,批阅26万专业英语四级卷。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四问:一问屈原的性别?回答非男即女;二问:屈原生活的年代?答东周西汉的,南唐北宋的,清末民初的,花样繁多;三问:屈原之死?答被国王一刀砍了脑袋的,被皇帝绑上绞刑架的,答失足落水的有之。四问:投粽之意?相对集中:因为粽子是屈原的最爱,屈原托梦给朋友,说他馋粽子了,而水晶宫里只有海鲜的段子……四个题答错了近一半。

面对这种种答案,结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这一单元给你的启示,你有了怎样的体验或看法?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由选项可知,此题多为考查多音字和生僻字的知识点,可结合着词语意思及词性分析判断。A项,拓片,拓,多音字,作“把刻在甲骨、石碑上或铸在金属器物上的文物图象和文字拓下来印在纸上,称之为拓印、拓片或拓本解”之意时,应读tà;C项,祚,生僻字,应读“zuò”;D项,喷,多音字,作“香气扑鼻”之意时,应读pèn香。所以选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A 项,“竖立”应为“树立”;B项,“座落”应为“坐落”;D 项,“榻败”改为“塌败”。所以选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

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A项,其间:这中间。指的是大学毕业后的十年其间。使用正确。

B项,蔓延:蔓草一类的植物不断向周围扩展、延伸,比喻事物像蔓草一样向四周延伸、扩展;漫延:指水向周围扩展,侧重指连绵不绝。语境是水四处流淌,应为“漫延”。“蔓延”使用错误。

C项,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此词一般不形容雪花。使用错误。D项,贻笑大方:本身含有被动的意思。与句中的“被”语意重复。使用错误。

故选A。

4.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句式杂糅,应为“有……危险”或“会遭到破坏”; B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习惯;D语序不当,“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应与“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位置调换。所以选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C

【解析】排序的关键是首句的确定,该题的首句较容易确定,应为②,倒是第二句的衔接较难,很多考生很容易受到迷惑选了①,导致答案错误。其实②与⑤句应该是解说关系。6.(示例)微公益指普通人用寓善于乐的方式参与的、将微小的爱心汇集并形成很强利他性的社会力量的活动形式。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这是一道下定义的题目,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十邻近属概念”。本题被定义概念是“微公益”,种差可以先从材料中提取出“微公益”的特点,邻近属概念是“活动形式”,然后进行整合。特点有“普通人参与”“草根公益”“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和“具有很强的利他性”“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然后按照顺序和字数要求组织答案“微公益指普通人用寓善于乐的方式参与的、将微小的爱心汇集并形成很强利他性的社会力量的活动形式”。

7.(1)永保无疆之休戒奢以俭

(2)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以、俭、惟、稷。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8.B

9.C

10.相同点:人生虽短暂,但功业是生命的延续。(答“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或者“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也得分)

不同点:①儒家生死观是相当积极的,道家生死观是相对消极的。②儒家生死观主张尊重生命,“重人事”,要生尽其用,积极有为;道家生死观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极无为(最后一小句“消极无为”可以写成: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

【分析】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仔细辨析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A选项参看第二段“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所以选项中“听天由命”是错的。C选项参看第二段,周朝时提出“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可见“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曲解了原句的意思,而且这句话也不是道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参看第七段:“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所以道教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并非同宗同源。故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试题分析:可从文本中找到与题干“生死观发展变化”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判断是否符合原文内容,C项中“标志着中国的生死观的一次变革”属于无中生有,理解失当。第二段原文说“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提出了“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它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的生死观到周朝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准确地作出综合概括。例如本题可根据第5.第6段,根据“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的提示,从该段具体内容中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①因为它与众不同,它四周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②因为它可以指引方向,提供温馨,凝视深情,让人可以在寒冷中重温往昔的记忆,寄托对往日亲情的怀念

1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橘黄色的灯光引起对后文西方人笔下以及我记忆中的灯光的遐想和怀念。

13.①用排比、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四季灯光的沉稳、静谧和温馨,进一步强调了记忆的深刻。②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写对灯光怀想而张本。

14.①化无形为有形,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那橘黄灯光对我的吸引,从而表达我对灯光的喜爱和向往。②反语,表面上是写祖母家的灯光在我们离开后一直亮着,实质上是在写祖母对我们离去的牵挂和不舍,象征着温暖和亲情。

15.“永远的灯光”①指的是几年前我在东京时,那象征着温馨、静谧、沉稳的橘黄色灯光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②“永远的灯光”还表明文章的主题是无论何时何地,那代表着亲情温暖和幸福的灯光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令我们神往,更激动着我们一路前行。③灯光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前半部分实写灯光,后半部分点出灯光的象征意义是作者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对幸福的向往,对当下生活的质疑。

【分析】

1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描写灯光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内容提炼性的概括出来,然后再根据文章主旨,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间在第2段和最后一段,例如第2段,“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最后一段,“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根据这些提示概括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而根据题干提示,只要求回答在结构上的作用,因此答题时,可结合着“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这句话所在的语段,联系上下文具体内容,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来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赏析句子,首先要看它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有无特殊句式,句子中是不是偶运用精妙的词语;其次要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内容;体会出哪些思想情感;最后结合着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条作答,写清理由即可。例如本题可从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角度,答出其表现的灯光特点及对下文的铺垫作用。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擒”“固执”所在的语句及语段内容,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境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角度赏析。例如,赏析“擒”时,可联系下文“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分析作答。灯光本是无形的,而一个“擒”字,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而将作者对灯光的特点及喜爱表达出来。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例如本题“永远的灯光”在文中的妙处,可结合着它的含义,从表现文章主题、线索作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A

17.B

18.B

19.(1)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见……于”“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况且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和氏璧,双方都没有什么理亏理直可说。(“予”“曲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0.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对两处1分,四处2分,全对3分。)

【分析】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案:同“按”,查明。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乃:才;于是,就C.而:连词,表并列;表修饰D.以:

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

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见……于”“间”“予”“曲直”。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例如本题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也”断句,还可根据“于”字句式,“入于耳/藏于心”断句,还可根据名词作主语断句,例如“君子”。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

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

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21.(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详解】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物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描写秋海棠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描述性的词语,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作为答案。例如,“小朵娇红窈窕姿”可直接概括为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 “暗有清香”写出了其开花的季节及香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的用法及类型,结合着三四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的秋海棠的特点,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等角度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作者以秋海棠比喻自己,借助秋海棠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和淡泊情怀,这种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

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讲述了关于考生对我国古代屈原的识记与了解的内容,而从考生的回答内容来看,以“屈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之根越来越被淡化,民族文化到了形势危急的时刻。这充分表明功利的全民化风潮,如重兵压境,教育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屈原”才是我们文化的血脉(符号),才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DNA,文化上的混血儿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固有的血

脉被渐渐“透析”。因此可从守护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等角度立意。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