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原因初探

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原因初探

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原因初探
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原因初探

史 学 月 刊 2003年 第11期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原因初探

何浪燕

(浙江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

[关键词]法国;现代反犹主义;政治化

[摘 要]19世纪7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出现了现代反犹主义思潮,其中法国尤为典型。当时,法国反犹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反犹主义政治化,即反犹立法的确定、大规模的群众反犹运动以及民众对反犹观念狂热的、盲目的信仰。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是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是宗教、思想、历史、社会、经济、现实的政治状况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和现实的政治因素。

[中图分类号]K565.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3)1120071204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R easons of French Anti2Semite

Politicalization in Late19th Century

HE Lang2yan

(Instit ute of Worl d History S t udies,Zhejiang U niveristy,Hangz hou310028,,Chi na)

K ey Words:France;modern anti2Semitism;politicalization

Abstract:After1870s,in almost all western and middle European countries there appeared the current of anti2Semitism.The typi2 cal country in the current of this period was France.At that time,the outstanding of French anti2Semitism was anti2Semite po2 liticalization and large2scale anti2Semite movements,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manifested frenzied belief in anti2Semite move2 ments.And the politicalization of French anti2Semitism was a complicated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The thesis strives to proceed a analysis from religion,thought,history,society,economy,realistic political condition,and to probe into French anti2Semitism in the late19th century.

对于近现代欧洲反犹主义,国内学者对德国的反犹主义研究得比较多。例如,徐新在《反犹主义解析》一书中就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述近现代德国的反犹主义。[1]相比较而言,法国的反犹主义却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国外学者对法国的反犹主义问题比较关注。例如,著名的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就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法国的反犹主义做了精辟的论述。[2]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维诺克(Michel Winock)的《法国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则从历史的角度对法国反犹主义进行了全新的诠释。[3]从国外学者的既存研究来看,他们关注的重点,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19世纪晚期、20世纪30年代和维希政权前后;在研究课题上,主要集中于对德雷福斯事件、犹太人的反教权主义、法国平民的反犹主义、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反犹状况等问题的探讨。

在近现代欧洲历史上,法国的反犹主义表现得很明显,尤其是在19世纪晚期。19世纪晚期,法国的反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反犹主义政治化不仅给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的法国历史乃至当前的法国社会政治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甚至对欧洲和世界的政治历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对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上升到政治化过程的相关因素作简要的分析,探讨的重点是经济和现实政治因素。

反犹主义是一种贯穿于欧洲社会历史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从历史的角度看,反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始于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2)。”[1](p18)反犹主义一般表现为“厌恶、憎恨、排斥、仇恨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4](p85)。19世纪是欧洲犹太人的繁荣发展时期。大多数犹太人想通过同化之路融入欧洲主流社会,但遭到了欧洲社会相当多数人的抵制,由此引发了反犹主义势力的膨胀。尤其在19世纪晚期,差不多所有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出现了反犹主义思潮。19世纪晚期欧洲的反犹主义因不同于以往,故不少西方学者将其称为现代反犹主义。汉娜?阿伦特就认为,欧洲现代反犹主义出现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是当时欧洲民族国家体系和不稳定的权力平衡机制遭遇失败的历史的反映;现代反犹主义的根源必须从犹太人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因为“欧洲现代反犹主义的发展与犹太人的同化、世俗化以及犹太教所体现的宗教观、价值观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是同步的”[2](p4)。

法国是欧洲现代反犹主义的故乡。“现代反犹主义的态势出现在法国要比出现在德国和奥地利早50年。”[2](p47)欧洲现代反犹主义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尤

其在1885年以后,达到其高潮,标志性事件是德雷福斯事件。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的最显著特点,是反犹主义思潮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即反犹主义政治化。

按照一般的解释,政治化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上升到影响一定范围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过程。政治化在近现代历史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5](p431)。据此,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可以界定为反犹立法的确定和大规模群众反犹运动,众多社会阶层对反犹观念狂热的、盲目的信仰。本文主要从反犹主义政治化概念的后一层面进行分析。

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19世纪晚期,法国社会和政治处于动荡时期,众多阶层人士对现有制度和遭受到的不同程度的痛苦困境流露出不满甚至反抗的情绪,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反犹作为发泄对现有制度尤其是经济政治体制不满的手段。换言之,当时对现有制度不满的人大都把反犹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对反犹主义在政治上的整合力进行了充分的发掘。

(一) 天主教教权主义势力十分强大,且与犹太人矛盾尖锐

法国是天主教占优势的国家,素有“天主教的长女”之称。在19世纪晚期,法国的天主教势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占统治地位,是社会“道德秩序最忠实的捍卫者”。在政治影响力上,天主教是一支独立的、强大的政治力量。在第二帝国时期,天主教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保守的共和国时期”(1871—1879),教权主义活动猖獗。19世纪晚期,法国的共和派势力“始终把教会势力看成是对巩固新政权和建立新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威胁”[6](p500)。以天主教为首的教权主义势力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于是他们选择了反对犹太人来作为对付共和政府和共和派的手段。

法国天主教会与犹太人积怨颇深。大革命时期,犹太人的平等被许多革命家、政治家作为其实践政治平等原则的试验场。1791年9月法国国民大会通过了“犹太人政治完全平等法”,规定犹太人可以以个人的身份获得平等权利。但这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和抽象的平等,大革命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从政治层面消除法国深厚的反犹主义传统;相反地,革命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加剧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士的反犹主义倾向。就“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和革命后,法国教士和贵族阶层加大了反犹主义的呼声……他们控诉革命政府把天主教的财产用于支付政府向犹太人所欠的贷款”[2](p48)。

19世纪中晚期,一些犹太人卷入了当时的反教权主义斗争,为天主教势力向犹太人发难提供了借口。当时,犹太人的反教权主义主要“是个人行为,大多是在共济会、自由思想家、无神论者的领导下进行的;并且,犹太人在反教权主义斗争方面没有深层次的发展”[7](p231)。但是,“以天主教作家和新闻记者为代表的天主教势力,利用一小部分犹太人的反教权主义个人行为,树立起了整个法国犹太人反对天主教会的形象”[7](p235)。尽管当时法国犹太人中的大多数谋求与天主教势力进行对话,以解决双方的冲突,但是,“只要犹太人被认为是主要的反教权主义的集团,正常的犹太教与天主教的对话实际上就很困难”[7](p231)。

(二) 深厚的思想基础

“法国现代反犹主义比其他欧洲国家更久远,如同法国犹太人的解放也早于其他欧洲国家。这可追溯到18世纪末叶。”[2](p46)法国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故乡,在思想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中,形成了从世俗主义、民族主义的角度对犹太民族尤其是本国犹太人进行攻击的深厚的思想基础。“在反犹主义方面,‘启蒙运动之父’伏尔泰是一位最有影响的人物。”[1](p146)伏尔泰倡导宗教宽容,但对犹太人却进行激烈的攻击。“他把犹太人的特征说成是:世界上最最无知的一个民族。许多年来,他们是把世人所不齿的爱财如命思想和最令人作呕的迷信观念与所有那些容忍其民族的疯狂仇恨结合于一身的人。”[1](p146)启蒙运动的一大特征是反对蒙昧主义。许多启蒙思想家认为,犹太教是宣扬蒙昧主义,反社会、反人民的。因此,他们蔑视、憎恨犹太人,认为犹太人是“黑暗的旧时代的落后的残余”,“贵族的经济代理人”。[2](p46)

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从世俗主义、民族主义的视角来批判犹太人的思想,成了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的思想基础。在19世纪法国声势浩大的反犹主义思潮中,左翼势力就继承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反犹传统。这一传统也是法国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的来源之一”[2](p47)。当然,左翼势力反犹不仅仅是对启蒙时代法国反犹思想的继承,而且也是他们反教权主义运动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 历史上的反犹传统、排犹观念在民众中仍有相当的市场

法国是一个具有反犹传统的国家。在历史上,犹太人对法国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法国的许多城市正是在犹太居住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了19世纪中叶,巴黎发展成为欧洲“犹太城市文化的主要中心”。[8](p118)犹太人比传统的法国民众更适应城市生活。犹太人表现出极强的文化适应性,想逐步融入法国的主流文化中。但是,犹太人在法国城市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对他们的社会地位的改善带来任何的帮助。在12—15世纪西欧国家发生的驱逐犹太人的事件中,法国是表现得最为典型的国家。1818年后,法国犹太人的境遇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作为犹太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犹太教的地位却未得到提高,其具体表现就是犹太宗教机构的地位低于天主教堂。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在社会转型期,保守、落后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与犹太人先进的城市价值观势必发生尖锐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中下阶层的反犹意识。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是整

个欧洲反犹主义尤其是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的先声。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加剧了欧洲政治局势的恶化。反犹主义与当时欧洲的另一种思潮———种族主义相结合,促成了法国反犹主义的政治化。当时,欧洲民众普遍接受了雅利安人种比闪米特人种优越的种族主义观念。法国人种学者戈宾诺的《人种不平等论》提出了种族主义的一系列理论,为反犹主义政治化作了理论上的铺垫。政治上的反犹主义需要理论上的论证,而种族主义理论恰好迎合了这一要求。

大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作品也对19世纪中后期法国民众的反犹意识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在大革命时期,一些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作家宣扬“犹太人是生活在族长制下的、意识不到其他国家的野蛮人”[2](p47);“犹太人是1791年解放令的受益者,真正的破坏旧制度的代理人。”[3](p153)在19世纪末叶之前,相当多的法国民众对犹太人知之甚少,“有些法国人连什么叫犹太人也不知道”[9](p428)。正是大革命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宣传的上述观念,强有力地影响了这部分法国民众的意识。

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的出现,经济层面所暴露的问题和现实政治因素是基础性的促成因素。

(一) 经济危机导致普通民众阶层反犹主义情绪急剧高涨

1870—1914年,工业化浪潮席卷西欧的德国、北欧诸国及美国,法国却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相对停滞”时期。其实,“当共和国被人接受时,法国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业时代”[3](p154)。19世纪中晚期,法国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家。“19世纪最后30年,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国民经济发生很大变化。”[10](p85)但第三共和国的社会经济基础是陈旧的。农业衰退,工业发展速度减慢,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地位从第二位沦为第四位。法国在19世纪晚期遭遇了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时间分别是1873、1882、1893年。法国经济在这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尤其是“在1882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法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引发了一个长时段的社会困境”[3](p101)。

从本质上讲,现代反犹主义是“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特定的文化层面对社会变迁尤其是经济变化的加速的恐惧心理在外在层面的反映”[3](p155)。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使法国广大民众迁怒于犹太人,民众反对犹太人、憎恨犹太人的情绪达到了极点。19世纪后期,犹太人发展迅速,在法国银行业、商业、工业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犹太人经济上的成功,成了他们遭受普遍反对的理由。法国许多阶层把犹太人看做是造成他们不幸的经济状况的罪魁祸首,在经济领域掀起了反犹浊浪。众多的社会阶层认为,犹太人是“社会变迁的富裕的受益者,银行和股市的控制者”[3](p154)。普通的中下层民众代表着一种农村的价值观,而认为犹太人尤其是富裕的犹太阶层代表的是

现代社会中与传统社会相对立的城市的价值观,犹太人“占据反农民的阵地,反对法国农民的诗画般的田园生活”[3](p107)。于是,以法国上层农民为代表的法国民众当然要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攻击了。

可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19世纪晚期的经济危机,促使法国普通民众阶层的反犹主义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二) 现实政治问题促使众多阶层加入到了反犹主义的大合唱之中

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也暴露出更深刻的现实政治问题。当时,法国社会的许多阶层与国家发生冲突。这一政治问题的解决更多地借助于反犹手段,是因为当时法国社会的众多阶层认为犹太人是惟一代表国家的社会群体。反犹主义思潮要转化成为政治上的整合力,必须借助于反犹主义情感与主要的政治问题相结合,或者是犹太社群的利益与社会的主要群体形成公开的冲突。

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许多银行家是犹太人,“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因历史的原因,欧洲银行家整体上具有犹太人的特点”[2](p37)。在法国经济中,银行家所具有的强劲势头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犹太人在法国人数不多,但很多是大银行家,他们在政府中影响很大。在一般的法国民众眼里,犹太人是没有国家的民族。犹太人则渴望与政府和国家结成联盟,而很少知道社会和国家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所以,在19世纪晚期,在法国声势浩大的反犹主义浪潮中,犹太人在很多方面尤其在政治方面就显得十分被动。

普法战争后,许多法国人感到国家的组织是陈旧的,认为国家不能对新的经济挑战做出充分的反应。而“1885年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甘必大—费里体制留给法国的,是世俗化政治、财政赤字和经济危机,以及在北非和印度支那的扩张”[11](p125)。在19世纪晚期,在法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少数大资产阶级显贵,其中包括大银行家、工业巨头和高级官吏等。他们在社会中只占极少数,据估计90年代为9800人左右,而其年收入都在5万法郎以上”[6](p492)。法国大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推崇社会历史进步,反对教会特权等专制统治。当时占法国人口少数的犹太人控制着法国巨大的财富,尤其在金融领域实力雄厚。“犹太资本家与法国资本家集团经常发生尖锐的冲突。”[12](p44)

普法战争中法国的战败,激起了法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法国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尤其是爱德华?德吕蒙等人发现,反犹主义对广大民众有相当的号召力。他们竭力把犹太人作为法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源,并运用舆论工具加以宣传。

在普法战争中,一些犹太人尤其是一些被同化的犹太人表现突出,从而使法国军队中涌现出不少犹太籍军官。但在甘必大执政时期,甘必大的国防政策使共和国的军队成为保守势力的集散地,一些著名贵族处于军队的上层。非犹太人因受保守势力的影响,对犹太籍军官很有敌对的情绪。

在19世纪晚期,反犹主义在法国小资产阶级中也很有影响力。小资产阶级的人员构成是“小商贩、作坊主、包工、佣人和政府、企业职员及中、小学教师等工资劳动者”[6](p493)。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多倾向于激进主义。“中小地产主及农业工人多年来是资产阶级共和派争取的对象。”[6](p547)19世纪末,尤其是1885年以来,小资产阶级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最为惨重,并且受到大资产阶级和官僚的剥削和压迫。因此,小资产阶级把对大资产阶级和政府的不满发泄到犹太人身上。“卑微的中间阶层反对犹太人的社会层面的憎恨最终变成为上层的爆炸性的政治因素。”小资产阶级潜意识中并付诸实际行动来证明的一种政治理念,就是认为“激烈地反对犹太人是其通往政治权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当时“低下的中间阶层的激进行动和反对银行资本的宣传或多或少地转向反犹了,在法国发展得很明显”。[2](p37)

如前所述,天主教会势力始终对法国犹太人有敌视情绪。而法国大革命以来,资产阶级政府与教会的斗争始终就没有停止过。反犹是法国保皇派和教权派反对现政府的惯用手法。保皇派和教权派利用中间阶层即小资产阶级的反犹主义反对第三共和国,反对资产阶级共和制。和小资产阶级一样,保皇派、教权派也把反犹当做通向政治权力的捷径。法国农村中广大无产者和小农长期以来对富有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及其代表———资产阶级政客怀有不信任和仇恨的心理。保皇派和教权派同样利用了农民的这种仇“大”心理,并结合反犹来反对共和派。

19世纪最后20年,法国政局动荡,出现了一系列政治丑闻,引发了各阶层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当时,法国“议员的大多数和一些持怀疑的政府官员深深地陷入第三共和国的欺诈和贿赂行为中”[3](p47),政府被一系列的财政丑闻和营私舞弊的行为所困扰。189221893年的“巴拿马丑闻”就曾轰动一时。“巴拿马丑闻”牵涉到一些犹太金融家和公司与政府官员的行贿受贿行为,一些右翼民族主义者便在这上面大做文章,以打击政府。

现代反犹主义的实质就是政治反犹主义。19世纪晚期法国的反犹主义“作为一个政治运动……差不多有十年时间支配着政治舞台”[2](p42)。犹太人问题是“法国共和党人和保皇派分子长期争执的一个问题”;“在现代的欧洲,每当危机爆发,或面对失败,或出现公众的不满抗议,指责的矛头总是指向犹太人。”[1](p172)19世纪晚期法国遍布各社会阶层的政治反犹主义,典型地反映了现代欧洲社会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

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对现当代法国的社会历史和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当时及以后的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反犹主义政治化反映了19世纪晚期法国社会众多阶

层的反犹情绪和对政府的不满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法国的政治面貌。1905年法国政府通过了政教分离的法律,确保了法国的政治不再受天主教势力的影响。这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法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知识分子的诞生。反犹主义政治化也带来了负面的历史影响。维希政权时期的反犹思潮和当代法国社会所流露出的反犹倾向,与19世纪晚期的反犹主义政治化有着很大的联系。

19世纪晚期法国的反犹主义政治化,震撼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它使犹太人普遍感到,仅仅依赖各个领域的同化的方式融入欧洲主流社会是行不通的。一些先进的犹太人士开始寻求犹太民族新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之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另一方面,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中一些右翼激进分子所提出的反犹主义理论、所写的反犹著作,则被20世纪的法斯西斯分子和众多反动势力所利用,由此给犹太民族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之手,所产生的严重危害可见一斑。

【收稿日期】 2003—05—20

【作者简介】 何浪燕1978—),女,浙江江山市人,浙江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国近现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 池 豫】

参考文献:

[1]徐新.反犹主义解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2]Hannah Arendt.The Origi ns of Totalitarianism[M].New

Y 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3.

[3]Michel Winock.N ationalism,A nti2Semitism,and Fascism i n

France[M].Jane Marie Todd英译.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2 ty Press,1998.

[4]徐新,凌继尧.犹太百科全书[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5]潘小娟,张辰龙.政治学新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6]张芝联.法国通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7]Richard Millman.Jewish Anticlericalism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rench Anti2Semitism[J].History,1992,77(250):2202236. [8]张倩红.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3.

[9]西奥多?泽尔丁.法国人[M].严撷芸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98.

[10]让2皮埃尔?阿泽马,米歇尔?维诺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M].沈炼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1]楼均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兴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12]吕一民.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

版社,2001.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一、法国文学 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 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简介、含蓄、浪漫激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

19世纪法国

第八章19 世纪法国的 政治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贡献孔德实证主义政治思想的 精神实质 贡斯坦的自由主义思想内容托克维尔的民主自由观

第一节19世纪 社会背景与政治思想特点一、19世纪社会历史背景 (一)19世纪世界历史形势(二)19世纪法国的社会历史状况

(一)19世纪的世界形势 ?19世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世纪,这时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从确立走向发展的时期。 ?经历了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经在更多的西方国家建立起来。 ?逐步展开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在西方国家得以确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加剧,新的斗争需要新的理论。 ?英国始终独领风骚,法国没什么突出成就。

(二)19世纪法国社会状况 ?法国大革命后政局动荡(三个共和国,两个帝国) ?社会矛盾加剧,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贵族同盟与工人阶级日益对立。 ?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独立进行政治斗争。

二.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特点 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 政治思想流派,在19世纪法国社会政治舞 台上此消彼长。比较有代表的政治思想流 派有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正统主义;反 映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自由主义;反 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日益突出的矛盾、 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建立一种新社会制度 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以及为资本 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供论证的实证主义。

?三、各政治思想流派的代表 ?正统主义(波那尔、麦斯特) ?自由主义(贡斯坦、托克维尔) ?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空想共产主义(卡贝、布朗基) ?无政府主义(蒲鲁东) ?实证主义(孔德)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条件 (一)、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我崇拜、自我怜悯、自我感伤的情感热流。(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康德。黑格尔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卢梭:“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歌德:古典诗、浪漫诗席勒:朴素的诗、感伤的诗二、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一)思想特征:1.创作自由:天才观 2.民主主义立场 3.偏重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热爱自然。(二)、艺术特征:1.强调情感性——主观性。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对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3.惯用对比和夸张,大力提倡想象。 4.充满忧郁感伤的情调。 三.不同倾向 德国前期浪漫主义:“颓废”。英国湖畔派:回归自然的宁静与欢欣。 法国:自由与激情。 第二节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德国文学部分: 一.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霍夫曼:奇特构思,人的精神世界的冲突,有深度。诺伐利斯:“死亡诗人” 二.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歌德和席勒。 英国文学部分:湖畔派——恶魔派 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哥特小说就已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开端。 浪漫主义的先驱:彭斯和布莱克 彭斯:《苏格兰方言诗集》布莱克:《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天真与经验之歌》 一、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二、代表人物:华兹华斯 (一).生平华兹华斯(1770—1850),浪漫主义运动的开拓者。对英国的诗歌、英国诗歌的语言有重大的贡献 1798,《抒情歌谣集》 (二).关于序言: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 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这种情感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言》 题材:微贱的田园生活诗人特质:心中的热情语言:纯朴有力的日常语言(三).影响华兹华斯的因素:法国大革命远游山水妹妹多萝西 (四).华兹华斯笔下自然的特点 1.以英国独特自然风景、生物为对象 2.“自然诗人”:自然与人生 《丁登寺》作品分析:强调诗教。自然的祭司,自然神的信徒。暗示机制:从自然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契合,悟出一种永生的境界。自然能让他反思和憧憬,体悟出一种永恒的宇宙精神。浪漫主义的宇宙观: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人和万物建立一种欢乐、创造性的关系。自然赋予了人类以生命,必然又将这个精致的造物融入大自然之中。《露西组诗》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0350)自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的要求 政治思想史,顾名思义是研究政治思想发生和发展历史的科学。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则是研究近现代西欧、北美一些主要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发生和发展历史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是人类发展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它是反映了不同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要求和政治见解,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学说。其内容具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等特点。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注意这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特点。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作为湖北省高等自学考试政治学专业(本科)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考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水平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脉胳,弄清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主要政治思想家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的逻辑联系,领会和理解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上重要政治范畴,从而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基雅维利、不丹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能了解其政治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概况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观点与倾向。 (二)宗教改革与宗教改革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加尔文的改革思想;闵采尔的思想。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外国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条件: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社会基础:19世纪初,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新秩序下,金钱主宰一切的冷酷现实,使欧洲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现实由不安到失望,不满情绪日益加深,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2.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学说都很丰富。哲学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自然科学成就则有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这些成就从整体上启发人们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并研究世界,探求表现现实的新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人道主义精神 4.现实主义以叙述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欧美各国现实主义特点: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性和揭露性。批判锋芒由强到弱,与浪漫主义共同发展。 英国:产生于30年代,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70年代后逐渐衰落。主要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 俄国: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70到8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衰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直指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普希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塑造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美国:真正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这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有关。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 叶的法国,龚古尔兄弟是其倡 导者。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 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 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和决定 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 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即“实 在、精确”。泰纳提出“种族、 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思 想特点:1它继承了巴尔扎克、 司汤达及福楼拜的现实主义观 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 学创作的首要条件。2接手了巴 X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 个社会的成功经验3机械地将 自然科学理论搬到文学创作 中,从生理角度表现人,特别 是以遗传学观点去解释人行动 的原因。艺术特点:1力图巨 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想象, 给人以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 象2忽略典型的创造,注重群 体写照3开始淡化情节,主张 按“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唯美主义:康德哲学是其理论 基础,他提出“无目的之合目 的性”繁荣美感学说。思想艺 术特点:1认为艺术与政治、道 德无关,超脱一切利害关系, 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2提出 艺术是心灵的故乡3主张艺术 超然于现实,生活应追随模仿 艺术。代表人物:王尔德影响: 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 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式 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但片面强调美 的超功利性,过分重视形式, 忽略了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 裂开来 “多余人”:指俄国19世纪前 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分子形 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不满 现实,却又不最初能挺身反抗 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 有实际行动,由此成了整个社 会多余、无用的人。最初见于 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中, 赫尔岑在评价奥涅金时,称他 为“多余人”,以后,这个词就 专指一种人物类型,并形成了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模式。 俄国小人物:指活在城市底层 的劳动者、小公务员、破产贵 族,平民知识分子等,身份有 马车夫、看门人、妓女等,他 们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贫 困,精神压抑,处于被侮辱与 被损害的地位。小人物是贵族 阶级没落,城市兴起和城市贫 困的产物。普希金的《别尔金 小说集》开创了俄国文学写小 人物的传统,形成小人物模式。 司汤达《红与黑》:19世纪现实 主义的奠基作。(他的作品艺术 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自觉运 用心理分析的小说家,他的心 理分析被称为心里独白,1以科 学的冷漠态度去分析人物心理 的活动2采取客观的叙述方法 3风格极其纯净、简洁3擅长心 理描写,他的心理描写是显意 识层次的心理思维,只涉及头 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因而显 得理智,冷静,充满逻辑) 巴尔扎克:人物再现手法(即 在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 现,以表现他们的不同生活阶 段和侧面,最后构成这个人物 的整体。能使各部作品联结起 来),影响了左拉的《卢贡·马 卡尔家族》的创造。《人间喜剧》 的编年史小说艺术:1最突出的 特点是重现时空结构。从时间 结构看,它所强调的时间是历 史时间,注重交代确认的时间 日期,故事时间与历史真貌相 合2全景描绘 巴X《人间喜剧》是“包罗万 象的社会史”原因:1反映了资 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 家史2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 衰亡史3描写了一幕幕惨剧, 均围绕着争夺金钱展开的(如: 《高布塞克》,夏倍上校等)创 作时法国的历史背景:1贵族日 益没落2资产阶级日益成为社 会的主导阶级3金钱日益成为 社会主宰性力量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农产品 展览会(法国国力的缩影):共 时叙述,效果:双向否定,情 爱对话穿插在颁奖中,是对他 们爱情的否定,也是对当时法 国经济、国力的否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 小说:作家在小说中提供了多 种声音、音调,使得小说具备 了一种新的品格。在《罪与罚》 中,拉斯科尼科夫的“哲学”, 索尼娅“东正教观念”,卢仁的 极端个人主义等。每一个人物 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 人物的意识成了一种可称为 “他人意识”的东西。这就是 “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 态。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 尼娜》的心理描写 1.注重于人 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体 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 点,在描写安娜心理过程中, 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

19世纪现实主义参考文献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参考文献 *《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张德明国外文学2002年第1期*白日梦、男权思想、女性意识——三个家庭教师形象背后的作家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回归母爱——精神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 宋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以系统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蒋承勇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 *于连和高加林于洪笙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3期 个人选择和历史境遇中的生存——于连、拉斯蒂涅、高加林形象比较岳斌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7年 *(法)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法)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圣伯夫与巴尔扎克》,《驳圣伯夫》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5月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2-463页 *(法)巴尔扎克著巴尔扎克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3月 *高老头和李尔王父爱比较研究易宋江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

期 *巴尔扎克全集(3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蒋芳巴尔扎克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刘白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童真狄更斯与中国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严幸智狄更斯与他的时代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002 *罗经国狄更斯的创作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法)莫洛亚著狄更斯评传王人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任子峰俄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刘文飞阅读普希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张铁夫等普希金新论——文化视域中的俄罗斯诗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 *格非《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复调》《花城》2010年第3期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西欧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异同点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西欧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异同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而西欧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又存在着异同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相同点(1)思想特征上①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如,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②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改良社会③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2)艺术特征上①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②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③具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倾向,主要表现在既反映外部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又体现了内部心灵世界表现的深刻性④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2.不同点①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蓬勃开展的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解放运动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土壤,现实主义文学又伴随着解放运动的发展。作家们多以解放农奴制为己任,其作品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极其残余,并表现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直到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有所加强。如,莱蒙托夫的诗歌赞美自由,歌颂祖国,谴责专治农奴制,表达了进步贵族的民主革命思想②在文学产生的同时,产生了系统的美学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如,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等论文,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现实主义传统③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有讽刺、幽默、直白,每一个有成就的作家都受到过沙皇的迫害和精神折磨,作家拿起笔批判沙皇统治,体现出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从而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如莱蒙托夫《诗人之死》就是一首猛烈抨击沙皇统治的抒情诗。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在各国的发展 一、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工业化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同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哲学和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有其历史承传。 二、思想特征 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三、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法国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司汤达(1783-1842) 2、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梅里美(1807-1870) 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文学人物画廊中极为鲜明突出的叛逆者形象)。 《嘉尔曼》 唐·何塞:骑兵—下士—中士—盗匪 嘉尔曼:波希米亚姑娘、走私犯、丈夫独眼龙迦奇亚 嘉尔曼的外貌描写: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西方政治思想脉络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内容概述: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1.了解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 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浅谈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浅谈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摘要:通过对浪漫漫主义的解释,进入对法国浪漫主义的阐述,系统地了解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歌和小说,以及其特征。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诗歌、小说、特征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浪漫主义的理论发源地在德国,在文学成就上较高的要数法国。 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兴起。由于法兰西民族一直以来都以富有激情、浪漫为世人所知,加之其在上个世纪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同时在政治上革命与复辟的斗争,使法国的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和阿尔弗莱·德·维尼。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二、法国浪漫主义诗歌 诗人拉马丁的代表作《沉思集》歌颂爱情和死亡,赞美大自然和上帝,具有忧郁、悲观和神秘色彩。他的诗歌着重抒发内心感受,诗风朦胧、飘逸,开了法国浪漫派诗歌的新风。不过,法国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维克多·雨果和缪塞。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和小说家。作为诗人,雨果写有大量的抒情诗,其诗集有《短歌和民谣》、《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集》等。其中《秋叶集》和《黄昏之歌》候偏重于政治抒情,《心声集》和《光与影集》则偏重于抒发个人感情,描写家庭生活之温馨与自然景色之优美。 缪塞是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集》,充满异国和热烈的激情。他的长诗《罗拉》标志着他在思想和风格上的转折,反映了复辟时期年轻一代的痛苦和绝望情绪。他的抒情诗《夜歌》抒写他感情破裂后的复杂、痛苦的心情以及对生活感到的绝望和迷惘,感情细腻,诗句流畅而富于音乐感,被人认为是法国浪漫派抒情诗杰作。 三、法国浪漫主义小说 雨果可说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多写超凡的事件、超凡的人物和超凡的环境,充满浪漫的神奇色彩,如《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悲惨世界》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至今拥有众多读者。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 第一节现实主义概述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初是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后来所说的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可说是毫无关系。照韦勒克的说法,“席勒和弗·施莱格尔大约是第一次把这个术语应用到文学上来”,以后,“这个术语在德国浪漫主义者中间被相当频繁地使用着”,但当时它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既未被用来指称某些作家,更未被用来指称某种文学流派。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运动,成为一个与特定思潮相联系的概念;但是,“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后来在四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著作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当一个术语的意义已经被大大地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普遍化的时候,要固守它原来的意义就极为困难,“现实主义”一词的命运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有广义的现实主义和狭义的、即原来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想、态度的现实主义和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之分。我们这里讨论的现实主义是指严主干19世纪30、40年代的,一个声势洁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 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文学运动有一个过程。 最初,“现实主义”所指的是法国19世纪中叶以库尔贝为代表的一个艺术运动。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和一些与他待有同样观点的画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经常聚集在一个叫昂德莱的啤洒店里,他们中有尚佛勒里、波特莱尔、杜朗蒂、蒲鲁东等,他们的集会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志同道合,一起发泄对社会现状和官方学院艺术的不满。库尔贝的画大多是他故乡奥尔南地方的人物与风景,他在画上的签名总是“无理想无宗教的库尔贝”。他的作品一再受到学院派的攻击,被视为“粗俗”、“下流”,特别是1853年展出的(浴女)更招来一片责骂之声,因为他所画的不是在规范化的背景中的体态优美的模特儿,而是现场的普普通通的浴女。 人们攻击它是“现实主义”,在当时,“现实主义”显然被当成是“粗鄙”、“不成体统”的同义词。1855年巴黎开了个规模宏大的体现官方美学趣味的画展,画展的举办者拒绝展出库尔贝最优秀的作品,于是,他在展览馆的旁边办了自己的画展以示对抗,并毫不示弱地在目录上特别加上一篇由尚佛勒里代笔的序言,题目就叫“现实主义”。他说:“我不想摹仿或抄袭这个或那个大师的艺术;摹仿一种东西并且使它尽量达到似真,这不是我的愿望。我也不想追求那种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这篇序言很快被人们看成是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宣言。“现实主义”被用来指称一种艺术运动,这是第一次。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家利奥奈姆·文杜里说:“事实上,显然再没有—位画家能够像库尔贝那样,不仅在绘画观点方面,而且在文?学观点方面发生过这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远及于法兰西国境以外。库尔贝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合库尔贝在别的地方的阐述来看,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运动应当体现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当代性。“一个时代只能够由它自己的艺术家来再现,我的意思是说只能由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艺术家来再现。“在这个意义上,我否认描绘过去的历史艺术的存在。历史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当代的。”艺术家应“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 艺术具有社会目的。“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或才能只是一个手段,使他能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例的。”库尔贝本人的作品就具有丰富的社会和道德的内容。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⑴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⑵梅里美:以中短篇小说最为著名。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和《卡门》,其中代表作《卡门》塑造了卡门这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有《包法利夫人》《撒朗波》《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副标题是“外省风俗”,是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着重描写了女主角爱玛的人生经历,以及她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 ⑷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赞美了真诚而纯洁的爱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妇女的蹂躏和摧残。《金钱问题》《私生子》和《放荡的父亲》等20多部剧本以爱情、婚姻为题材,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了妇女地位和私生子命运等问题。 2、英国: ⑴宪章派文学:英国于1838年至1848年爆发了为实现《人民宪章》而进行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工人运动,被称为“宪章运动”,在运动中出现的文学被称为“宪章派文学”。当时全国各地的工人组织创办了许多报刊,一批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推动运动向前发展。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性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代表诗人主要有琼斯和林顿。 ⑵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也比较多的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改良主义较浓厚,代表小说家有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 ⑶萨克雷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作品有《名利场》

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

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 世界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9岁开始写诗,15 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 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获得“百花诗赛”第一 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25岁发表剧本 《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 那篇序言却被共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8岁剧作《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的主导地位。 1878年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他回到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其他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 《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1793年,法国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 这一年年初,代表共和国革命势力的国民公会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由此引起了保王党的叛乱和外国反动势力的进攻。于是革命和反革命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代表共和国的革命势力的是神父西穆尔登和他的学生郭文,代表反共和政府势力的是朗德纳克侯爵。 旺岱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场面。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登在郭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精神的最终显示。 雨果的《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 《炮兽》可分为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第二场景(“突然间”-----“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人兽大战,紧张激烈 第三场景(“斗争结束了”----结尾) 赏功罚罪,跌宕起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