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09,21(7):104~106Acta Agr i culturae Jiangxi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孙厚俊,谢逸萍

收稿日期:2009-04-29

基金项目:徐州市农科院基金(200705)。

作者简介:孙厚俊(1980-),男,江苏丰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作物虫害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21)

摘 要:综述了烟粉虱在我国棉田的为害现状、特点,对近几年烟粉虱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棉花烟粉虱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棉花;烟粉虱;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9)07-0104-03

R esearch Progress of Be m isia taba ci in Cotton F ields in Ch i n a

S UN H ou-jun ,XIE Y i -ping

(Instit ute of Sweet Pota t o ,Chi nese Acade my of Agricu lt ura l Sciences ,Xuzho u 221121,Ch i na)

Abstra 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currence and da m age of B e m isi a taba ci (Gennadi us)i n cotto n fields i n Chi na were re 2vie wed i n this paper .The reaso ns for its o utbreak i n recent y ears were ana l yzed ,and its co ntrolm eas ures were put f or ward .

Key words :Cotto n ;Be m isia taba ci ;Control

烟粉虱[Be m isia tab a c i (Ge nnadi us)]又叫棉粉虱、甘薯粉虱,属同翅目(Ho mopter a)粉虱科(Aleyrodi dae)小粉虱属(B e m isi a Quai ntance &Ba ker),是一种多食性的小型昆虫。以其刺吸式口器吸食寄主叶片汁液,同时其分泌物能诱发煤污病、病毒病危害,是近年我国经济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烟粉虱在我国危害棉花的报道始见于1953年的台湾省[1]

,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云南、海南、湖北、上海等地有烟粉虱危害棉花的报道,但危害较轻,发生范围局限在部分区域[2]

,一直未列入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棉田烟粉虱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危害逐步加重,并迅速成为棉田的重要害虫,给我国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3~6]。本文就我国棉田烟

粉虱的分布、为害、重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1 我国棉田烟粉虱的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棉田烟粉虱发生范围局限于云南、上海、湖北等部分地区[7]

,90年代中、后期,发生范围呈逐步蔓延态势。1999年在新疆吐鲁番市长绒棉研究所试验地棉花遭受烟粉虱的严重危害,棉花、棉絮布满蜜露,纤维受到严重污染,煤污病也十分严重。1999年河北、山东、河南等黄河流域棉区先后受到危害。21世纪以来,烟粉虱在长江流域棉区迅速扩散,2003年江苏省棉田发生,2004年湖北省武汉市暴发,2007年湖南

省洞庭湖地区大发生。据统计,2007年棉田烟粉虱发生面积达206.7万h m 2

,其中湖北、江苏、安徽、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甘肃、湖南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区发生较为严重,已上升为当地棉花生产的重要害虫

[3,4,7~11]

。烟粉

虱对我国棉花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并有进一步加重危害与扩散蔓延的趋势。

2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为害及分布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刺吸式口器害虫,生活周期分为卵、4个若虫期和成虫期,通常人们将第4龄若虫称为伪蛹。在棉花上主要以吸食棉花叶片汁液、大量消耗

棉花同化产物为害,导致棉株衰弱,严重时甚至可使植株死亡,造成棉花大幅度减产。

2.1 烟粉虱对棉花的为害 烟粉虱为害棉花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直接在棉花叶片刺吸汁液,造成植株衰弱,导致受害棉株叶片正面出现褪绿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叶片失水枯死脱落成光秆,棉株中上部掉蕾落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二是诱发其他病害,烟粉虱若虫、成虫分泌的蜜露能诱发煤污病等真菌类病害,严重时病株表面形成较厚的霉层,影响光合作用,有的重发棉田最终因病毁苗。三是烟粉虱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由该虫传播的棉花皱缩病毒(Cd TV)可使早期得病的棉花产量损失80%,棉铃减少15%~87%,铃重降低0~39%,棉株上部受害减产58%,整株受害减产69%

[12]

。该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

在有毒寄主植物上取食较短时间(10~60m i n)后即可传毒,如果取食时间长(24~48h),则传毒效率更高,一旦

获得毒性,就可连续传毒20d 以上[13]

。因此,烟粉虱为害能给棉花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2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分布特征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分布特征,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周福才等研究结果

表明江苏棉区7月份烟粉虱成虫在棉株垂直方向上分层不明显,8月份以后,棉株上层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中层和下层。在水平分布上,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空间格局基本相同,种群密度较低时呈均匀分布,较高时呈聚集分布,且种群密度越高,聚集强度越大[14]。烟粉虱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随着棉花生育的推进而向上移动。棉花封行前烟粉虱主要分布在棉株的中、下部取食为害,随着棉花的封行,烟粉虱逐渐上移,棉花完全封行后烟粉虱主要分布在棉株的上部,一般上部的虫量可达75%~ 80%[15]。在陕西,棉田烟粉虱分布棉田边缘棉株数量明显大于中间棉株,对棉株危害表现为自下而上进行,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成虫及中老龄若虫在棉株上、中、下三部分的分布比例分别为53.6%、31.9%和14.5%[6]。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杨益众等田间调查发现,烟粉虱在棉花植株上从上至下的各个层次均有分布,无明显的聚集分布现象[16]。这种差异可能是由烟粉虱种群数量、棉花的长势及棉田周围的作物布局等因素造成的。

2.3转基因棉对烟粉虱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Bt基因抗虫棉在我国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国内外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对棉田生态系统内鳞翅目靶标生物(棉铃虫等)产生显著的控制作用,而且对鳞翅目非靶标生物、刺吸式口器的非靶标昆虫以及天敌生物也产生显著影响[17~20]。

与常规棉田相比,B t棉田棉铃虫、玉米螟、金刚钻、棉小造桥虫等鳞翅目害虫种群数量显著降低,而盲蝽象、红蜘蛛、棉蚜、烟粉虱等非靶标刺吸式害虫种群数量显著增加[21]。在实验室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更有利于烟粉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22]。在28e恒温条件下,将烟粉虱分别饲养在转Bt基因棉花和对应的常规棉亲本上,从卵到成虫羽化的历期前者在苗期和花铃期分别比后者缩短了16.4%和17.8%,产卵量分别提高了21.2%和12.1%,花铃期的存活率提高了4.5%[15]。徐静等研究也表明转Bt基因棉田烟粉虱数量显著高于常规棉田[23]。在苗期和花铃期,转Bt基因棉花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大大低于常规棉,相对较低的含糖量可以使烟粉虱获取更多的其他营养物质,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从而加速种群的快速上升[24]。这些研究都表明转Bt基因棉更有利于烟粉虱种群的生长和繁殖。

3烟粉虱在我国重发生的原因

3.1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烟粉虱在世界各地的大爆发,与其较强的寄主适应性和繁殖能力是分不开的。自从有文献记载以来,该虫的寄主一直在增加。Aza b等报道,在埃及其寄主至少有155种植物[25];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记录的烟粉虱寄主植物达到74科420种[26];到1986年报道已知烟粉虱寄主就达到74科500多种[27]。在我国,邱宝利等调查发现,广州地区有烟粉虱的寄主植物46科176种(变种),其中以菊科寄主植物种类最多,葫芦科次之[28];罗晨等对北京地区的部分寄主调查结果表明在温室里有9科32种蔬菜、在露地上有9科15种植物、在观赏植物上共有17科27种园艺植物[29];徐文华等2004~2006年通过3年的调查,初步探明江苏沿海城市市区烟粉虱种群的适生寄主多达300余种[30]。据调查统计,烟粉虱适宜寄主达400多种,周年都有丰富的食料。烟粉虱在适宜的条件下,1头雌虫可产300~500粒卵,1年繁殖10多代。其中在棉田发生为害时间长达4~5个月,可繁殖5~6代,繁殖能力较强。

3.2生物型组成复杂,防治难度较大一些学者发现不同的烟粉虱种群在某些生物学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推测烟粉虱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型[31~33]。2003年我国棉田为害性较强的B型烟粉虱的比例开始上升,并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对B型烟粉虱的研究尚未透彻时,张莉利用RAP D分子标记技术和m t DNACOI基因序列检测了江苏地区棉花烟粉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已逐步取代B型烟粉虱成为江苏地区棉花烟粉虱的主要生物型[13],而且江苏省沿海、沿江地区还发现了K型烟粉虱,这些新的生物型具有更高的致害性和抗药性。烟粉虱生物型组成的混杂,给测报和防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此外,在有些地区烟粉虱全年可在保护地和露地作物上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严重,而且夏、秋季烟粉虱在棉田常以成虫、若虫、伪蛹混合存在,且一般隐匿于叶片背面,棉花生长处于后期,植株高,田间郁闭,喷药难以全部覆盖,而现有药剂只对某种虫态防治效果较好,加之烟粉虱防治中成虫比较活跃,易受惊而转移扩散,进一步降低了防治效果,加大了大面积暴发的潜在危险。

3.3生态环境有利于烟粉虱的发生烟粉虱虽然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多食性害虫,但其嗜好寄主主要是部分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的蔬菜、花卉和少量的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我国经济作物和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大增加,特别是黄瓜、番茄、西瓜等烟粉虱嗜好的寄主作物丰富,并且这些嗜好寄主与大田作物插花种植现象较普遍。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增大,部分地区温室大棚面积有了较大提高。这些都为烟粉虱的周年繁殖为害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栖息、越冬场所。

转Bt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也为棉田烟粉虱的暴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与常规棉花相比,转Bt基因棉花有利烟粉虱的发育和繁殖[22~24],另一方面,转基因棉田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大幅度减少,使棉田烟粉虱失去兼治的化学农药干扰。转Bt基因棉花的推广,为棉田烟粉虱暴发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烟粉虱的防治

鉴于我国主要棉区烟粉虱的发生特点,棉田烟粉虱

105

7期孙厚俊等: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的控制应以农业、物理防治为基础,适期化学控制为关键,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的策略。

4.1农业、物理防治我国主要棉区的烟粉虱冬季一般在温室(大棚)内越冬。因此,从越冬环节切断烟粉虱的自然生活史是控制棉田烟粉虱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冬季在温室(大棚)内种植辣椒、韭菜等烟粉虱的非嗜好寄主作物可以有效地降低烟粉虱越冬虫口密度。初夏,在烟粉虱转移扩散前将通风口、窗、门等进出通道设置尼龙网或防虫网,阻断烟粉虱春季迁出,利用晴天高温闷棚也可以杀死部分烟粉虱,同时可以在大棚和温室内及露地作物田间放置黄板诱杀成虫[34,35]。

4.2化学防治对于烟粉虱这种具有较强暴发性的害虫,化学控制措施有时仍是十分重要的手段。要坚持/治大棚保大田,治前期压基数,治大田控为害0的防治策略。在棉田烟粉虱暴发高峰期,由于寄主植物多、面积大,防治难度较大,要对棉田及田外杂草、花卉、林木等寄主植物实行/三统一0防治,即/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施药方法0,在烟粉虱低龄若虫高峰期连续防治,喷药时要使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透。农药的选择应坚持以生物农药,低毒、高效、安全农药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对棉田天敌的杀伤。要尽量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类农药,以延缓烟粉虱抗药性的产生,提高化学防治的效果[36]。

4.3生物防治所谓的生物防治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虫治虫0、/以菌治虫0。在中国烟粉虱大概有17个种的捕食性天敌和18个种的寄生蜂[37]。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小黑瓢虫(Del phastus c ata linae)(在英国、荷兰、加拿大已商品化生产)和丽蚜小蜂(Enc a rsia for mosa Gah2 a n)。福建农林大学进行了小黑瓢虫保种饲养与研究,以防治一品红和地瓜上的甘薯粉虱及茉莉花上的高氏瘤粉虱(Ale urot ube rc ula t us takahas hi),已取得初步成果[38]。丽蚜小蜂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甘薯粉虱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39]。用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当每株棉有粉虱0.5~1头时,每株放蜂3~5头,10d放1次,连续放蜂3~4次,可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在福建和广东,刀角瓢虫(Se r angiu m japonic us)和淡色斧瓢虫(Axinos c y mus c adilob us)也是田间甘薯粉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敌[40,41]。

参考文献:

[1]李凤荪.中国经济昆虫(中册)[J].湖南农学院丛刊第1号,

1953,666.

[2]罗志义,章伟年,于国培.棉田烟粉虱种群动态及杀虫剂的影

响[J].昆虫学报,1989,32(3):293~299.

[3]赵莉,张荣,肖艳,等.危害棉花的重要害虫烟粉虱在新疆发

现[J].新疆农业科学,2000,(1):27~28.

[4]吴孔明,徐广,郭予元.华北北部地区棉田烟粉虱成虫季节性

动态[J].植物保护,2001,27(2):27~28.

[5]周福才,杜予州,孙伟,等.江苏省烟粉虱寄主植物调查及其危

害评价[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4(1): 71~74.

[6]张淑莲,张锋,陈志杰,等.陕西棉田烟粉虱发生为害与综合防

治对策[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1):90~94.

[7]周福才,杜予州,王勇,等.江苏棉田烟粉虱发生危害及防治

[J].江苏农业科学,2005,(2):56~58.

[8]南宏宇.河西走廊棉区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棉花,

2005,(3):38.

[9]张秋萍,姜生林.甘肃棉田烟粉虱发生及防治策略[J].植物保

护,2005,31(5):66~67.

[10]沈体忠,杨启悦,蒋双林,等.天门市烟粉虱入侵现状与防治

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7):48~50.

[11]王瑞明,徐文华,金中时,等.2006年烟粉虱在江苏沿海地区

的暴发特点与成因剖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60 ~65.

[12]徐文华,王瑞明,丁志宽.盐城农区棉田烟粉虱的危害特征与

治理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72~174.

[13]张莉.江苏地区棉花烟粉虱种群研究[D].扬州:扬州大

学,2008.

[14]周福才,任顺祥,杜予州,等.棉田烟粉虱种群的空间格局

[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39~1244.

[15]周福才.转Bt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的发生规律及种群控制

[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4.

[16]杨益众,吴娟,余月书,等.棉株上烟粉虱若虫种群的垂直分

布与统计方法研究[J].昆虫知识,2004,41(4):331~332. [17]徐文华,王瑞明,王永山,等.Bt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

生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4,(6):83~84.

[18]柏立新,张龙娃,陈小波,等.不同抗虫棉品系对棉田害虫与

天敌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2002,18(3):115~119. [19]张永军,吴孔明,彭于发,等.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J].生

态学报,2002,22(11):1951~1959.

[20]周福才,杜予州,任顺祥.转Bt基因棉花对刺吸式口器害虫

种群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2005,14(2):132~135. [21]徐文华,刘标,王瑞明,等.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抗虫棉对

棉田昆虫种群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

(1):32~38.

[22]周福才,任顺祥,杜予州,等.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对烟粉虱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6,33(3):230~234. [23]徐静,张青文,邓曙东,等.湖北棉区转Bt基因棉对烟粉虱种

群动态的影响研究[J].植物保护,2003,29(5):38~40. [24]周福才,任顺祥,陈德华,等.外源Bt基因导入对棉花叶片维

管束汁液的生化物质含量及烟粉虱种群增殖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08~1512.

[25]A zab A,MegahedM M,El-M i rasaw iH D.On t he rang e of host

-plants of Be mis ia t abaci(G enn.)[J].Bul.l Soc.Ento mo.l E2 gy p.t,1970,(54):319~326.

[26]Mou nd LA,H a l sey S H.W hi tefl y of the world[M].Lo ndon:

Br itis hMuseu m and Joh nW iley&So ns,1978.340.

[27]G reat head A H.H ost plants[A].M JW Cock.Be misia t abaci-

A li terature survey o n t he cotto n whitefl y with an annotated bi b2

lio grap hy[C].A sco,t UK:AFO/C AB,1986,17~25

(下转第109页)

106江西农业学报21卷

参考文献:

[1]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54~456.

[2]高必达.园艺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79~180.

[3]汪爱娥,丁克坚,马珂.辣椒炭疽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

科学,2005,33(3):508~509.

[4]马荣群,黄粤,宋正旭,等.辣椒炭疽病3病原核糖体基因I TS

区的序列测定及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6):1234 ~1237.

[5]Po Po Than,H ary udian Pri hastut,i Sitthis ack Pho uli vo ng,et a.l

Chili anthracnos e D is eas e Caused by Colletotri chu m Species[J].

Jo urnal of Z hejiangU ni versi ty(Sciene B:An Int ernati o nal Bio2 medici ne&B i otechnol og y Jo urnal),2008,9(10):764~778. [6]欧阳丰,谢丙炎,欧阳本友,等.辣椒炭疽病菌毒素[J].真菌学

报,1993,12(4):289~296.

[7]张欣,郑服丛,曹振木.辣椒感染炭疽菌后三种酶的变化[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2):4~8.

[8]Sung ChulLee,In SunHwang,H y ongW o o Cho,i et a.l Invol ve2

ment of t he Pepper Anti m i crobi al Protei n CaA M P1G ene i n Broad Spectru m D i sease R esistance[J].P l ant Physi o.l,2008,148(2): 1005~1019.

[9]Ou J,Tu H,Shan B,et a.l U nsat urated FattyA ci ds Inhi bit Tran2

scri ptio n of Thesterol Regulato ry,Ele ment-bi ndi ng.Prote i n-1c (S REBP-1c)Gene byAntago nizi ng Li gand-dependentA cti va2 ti on of t he L XR[J].Proc.N at.l A cad.Sc.i,2001,(98):6027 ~6032.

[10]胡军.辣椒炭疽病发生规律及无害化处理技术[J].农技服

务,2008,25(6):62~63.[11]林清,吕中华,黄任中,等.辣(甜)椒抗T M V、C MV、疫病及炭

疽病材料筛选[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1):108~109. [12]刘忠,杨飞,宋满刚.辣椒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7):115~116.

[13]马荣群,黄粤,宋正旭,等.辣椒炭疽病抗性资源筛选[J].北

方园艺,2008,(9):186~187.

[14]谭亮萍,周火强,曾化伟,等.辣椒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利用

研究进展[J].辣椒杂志,2008,(2):24~28.

[15]张德咏,谭新球,张战泓,等.56%AF-117S C防治辣椒炭疽

病田间药效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2005,(3):50.

[16]张德咏,谭新球,张战泓,等.22.7%二氰蒽醌悬浮剂防治辣

椒炭疽病田间试验结果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03,(10):

45~46.

[17]何红,蔡学清,关雄,等.辣椒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sll us s ub2

tilis)Bs-2和Bs-l防治辣椒炭疽病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2):170~173.

[18]蔡学清,何红,叶贻源,等.内生菌BS-1和BS-2对辣椒炭

疽病及椒果活性氧代谢的效应[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1):21~25.

[19]李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 us liche nr mis)对番茄灰霉病和辣

椒炭疽病生物防治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0]李星,张汀.芽孢杆菌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植

物保护,2003,29(4):42~44.

[21]J ungY eop Lee,Surk Si k Moo n,Byu ng Koo k Hwang.Isolati on

and Antif ungal and A nti oo mycete A ctiviti es of A eru gi ne Pro2 duced by P s eu do mo nas fluo resce ns Strai n M M-B16[J].A pp.l

Environ.Micro bi o.l,2003,69(4):2023~2031.

(上接第106页)

[28]邱宝利,任顺祥,孙同兴,等.广州地区烟粉虱寄主植物调查

初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2(4):43~47.

[29]罗晨,张君明,石宝才,等.北京地区烟粉虱Be m isi a t ab a ci

(Gennadi us)调查初报[J].北京农业科学,2000,18(增):42 ~47.

[30]徐文华,左文惠,王瑞明,等.烟粉虱种群在江苏沿海城市市

区的寄主分布与虫源性质[J].华东昆虫学报,2007,16(3):

187~192.

[31]CostaH S,Bro wn JK,Si vas upra mania m S,et a.l R egi o na ldis2

tri butio n,i nsectici de resistance and reci procal crosses bet ween t he A and B bi oty pes of Be m isi a t ab a ci[J].Insect Sc.i,1993,

14(2):55~66.

[32]Co sta H S,Bro wn J K.Variatio n i n bi ol ogical characteristi cs

and i n esterase patterns among po pul ati o ns of Be misia t ab a ci (Genn)and the asso c i atio n of one po pul ati o n w it h silv er l eaf sy mpto m develo p ment[J].Ento mo.l,1991,61(2):11~19. [33]Castle S J.A gri cultural i ntensifi catio n and pest o ut breaks:a re2

appraisal of events i n t he Sudan Gezira[J].A n n.Ento mo.l Soc.

Amer.,1999,(92):840~852.

[34]朱斌,杨荣明,丁志宽,等.江苏省棉田烟粉虱暴发原因及综

防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5):30~31.

[35]姚士桐,郑永利,虞轶俊,等.黄板悬挂高度对烟粉虱成虫诱

集效果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6):47~47,50. [36]刘爱芝,李素娟,武予清,等.烟粉虱无公害治理有效药剂的

研究[J].河南农业科技,2002,(11):21~22.

[37]任顺祥,黄振,姚松林.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研究进展[J].昆虫

天敌,2004,26(1):34~42.

[38]王联德,刘冰妍,黄建,等.小黑瓢虫对甘薯粉虱的捕食选择

性和种内干扰反应[J].昆虫天敌,2001,23(2):93~94. [39]张世泽,万方浩,花保桢,等.烟粉虱生物防治[J].中国生物

防治,2004,20(1):57~60.

[40]姚松林,任顺祥,黄振.日本刀角瓢虫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研究[J].昆虫天敌,2004,26(1):22~27.

[41]黄振,任顺祥,姚松林.烟粉虱捕食性天敌淡色斧瓢虫的形态

及生活习性[J].昆虫知识,2003,40(1):450~452.

109

7期杨青等:辣椒炭疽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 究进展 班级:09药剂4班 组长:11-何燕珊:分配工作、选题、摘要、关键词和整理全篇文章 找资料:09-何炳俊: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10-何根铭:耐药性产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12-洪春庆:抗生素的抑菌机理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全世界上是应用最广、发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亦不断增长,并已迅速发展至十分严重的程度。耐药性的大量出现与广泛传播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治疗失败,目前已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抗生素的抑菌机理、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产生因素以及预防等方面内容作简要综述,以示预防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是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一类化学物质,绝大多数由微生物合成,临床上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感染性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产生了耐药性,并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许文思也感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它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威胁绝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可见,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 一、抗生素的抑菌机理 依据抑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抗生素分为三类:一类抗生素通过阻止糖肽交联来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菌失去保护,并因渗透压或自溶酶作用最终导致死亡(如青霉素) ;第二类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如粘菌素) ,或者合成异常蛋白质而导致病菌细胞膜透性增加(如氨基糖苷) ;第三类则是通过阻止细菌DNA (如喹诺酮类)、RNA (如利福平类)、蛋白质(如林可霉素类)的合成而抑菌或杀菌。[1]因此,根据主要作用靶位的不同,抗生素的抑菌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种。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胞壁缺损细菌在低渗条件下常因细胞吸水过多破裂而死亡,而对人和动物无毒害作用,因人和动物不具有细胞壁,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杆菌肽等。 2)破坏细胞模的通透性。主要通过下面 3 种途径:①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能降低细菌细胞膜表面张力,因而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甚至破坏膜的结构,结果使氨基酸、单糖、核苷酸、无机盐离子等外漏,影响细胞正常代谢,致使细菌死亡。②多烯类抗生素,如制霉菌素与固醇具有亲和力,因此能与微生物的膜(含固醇物质)结合后形成膜- 多烯化合物,引起细胞膜的通透性能改变,导致胞内代谢物的泄漏。这类抗生素对真菌细胞膜起作用,而对细菌不起作用,因细菌细胞膜不含固醇类物质。③离子载体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脂溶性的,能结合并运载特定阳离子通过双脂层膜。如缬氨霉素、短杆菌肽A 等能增加线粒体膜对H+、K+或 Na+的通透性,为维持线粒体内正常的K+浓度就必须使泵入K+的速度与流出速度平衡,这样使得线粒体消耗能量用于泵入K+,而不是用来形成ATP,因此抑制了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起杀菌作用。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很多,其作用机理也较复杂,主要有下面 4 个方面:①抑制氨酰-tRNA 的形成。如吲哚霉素的抑菌作用是在氨基酸活化反应中和色氨酸竞争与色氨酸激活酶结合,从而抑制氨酰-tRNA的形成。②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能抑制 70S 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以及引起 N-甲酰-甲硫氨酰-tRNA从70S合成起始复合体上的解离,因此阻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③抑制肽链的延长。如四环素族抗生素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又称甘薯粉虱、棉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生物型(B型)的出现和广泛传布,以及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植物的主要害虫,平均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亿美元,在美国10年内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粉虱种群发生动态出现了明显变化,B型烟粉虱有逐年加重危害与蔓延的趋势。在烟粉虱的治理中,生物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控制手段,且烟粉虱的天敌资源丰富,各国学者对其天敌的研究和应用做了较多工作并已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1 捕食性天敌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报道的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约有114种(隶属9目31科),其中瓢虫94种、捕食蝽25种、草岭14种、捕食螨17种。虽然天敌种类较多,但实际应用的只有少数几种,且大部分属多食性捕食者。Dean等指出多食性捕食者具有行为可塑性,可通过取食多种猎物提高其捕食作用,使种群得以繁衍。 1.1瓢虫类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原产于美国,为粉虱的专食性捕食者,在加州和弗罗里达等地已成功地应用于控制棉花和圣诞红上的烟粉虱,并已被引入欧洲和我国福建。在室内,小黑瓢虫以取食粉虱卵的生殖力最强,而在田间取食粉虱若虫时生殖力较大。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红蜘蛛等其它猎物,但不能维持种群繁衍。小黑瓢虫能够捕食已被寄生的粉虱若虫,但随着蚜小蜂的发育能被逐渐辨别而嗜食未被寄生的若虫。小黑瓢虫已由多家公司生产销售,其温室作物

推荐释放量为1头成虫/1.39-9.29m2。有报道说,小毛瓢虫(Nephaspis oculatus)捕食烟粉虱的潜能虽低,但其搜索力明显强于小黑瓢虫,因此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该种瓢虫的种群密度较高。 1.2 捕食蝽类盲蝽Macrolophus caliginosus为多食性捕食者,取食烟粉虱的卵、若虫和成虫,且更嗜食粉虱卵;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某些花卉植物以维持其种群的延续。在欧洲,盲蝽已被广泛用于防治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由于该盲蝽历时1个多月方能建立种群,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同时释放是保持温室粉虱种群密度较低的关键措施。目前已在地中海地区一些国家得到应用。Rabou报道在茄子地以2头/株的释放量连续释放3次盲蝽,1个月后粉虱种群便可得到有效控制;以0.5-1头/m2的释放量每2周1次,结合每周释放1次丽蚜小蜂,亦能有效地控制温室番茄粉虱的危害。此外,斯氏盲走螨(Typhlodromus swirskii)和Euseius scutalis取食烟粉虱后,其内禀增长力比烟粉虱增大,且能在温室单一种植的作物上抑制烟粉虱种群的增长,有进一步利用的价值。 2 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与应用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丰富,包括恩蚜小蜂属(Encarsia)、桨角蚜小蜂属(Encarsia)、Amitus属和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的许多种类。我国初步调查记录有19种(主要隶属恩蚜小蜂属和桨角蚜小蜂属)。 2.1恩蚜小蜂属该属种类多为单寄生。少数为重寄生或多寄生。成虫均将卵产在寄主体内。由于丽蚜小蜂能成功地防治温室白粉虱,因此,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研究与报道。有关成蜂和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该蜂与粉虱相互作用的种群动态

我国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研究进展

我国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研究 XXXX (XXXX大学,XXXX学院XX系,XX,4XXXXX) 摘要: 随着温室大棚的普及,温室优良的种植环境同样非常适合害虫的生长繁殖。农药的使用 让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农药残留也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生物防治控制温室害 虫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我国针对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 关键词:温室白粉虱;丽蚜小蜂;生物防治;低温贮存;蜂卡 Research in Encarsia formosa(Gahan)control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in our country WANG Run-Zheng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Zhengzhou 450000 , 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gerrnhouses , the excellent growing conditions of green- houses are also very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pests. The use of pesticides leads the pests get stronger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and the pesticide residu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 ous. In this situa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biological control to control the pests of green- houses have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you that the research of using Encarsia formosa(Gahan)control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 in our cou- ntry. Key words: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 Encarsia formosa(Gahan); biological control; cold storage; Bee card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属于同翅目粉虱科(Homoptera:Aleyrodidae),是一种世界上非常普遍的多食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寄住范围非常广,除了蔬菜中的黄瓜、茄子、辣椒、豆类、白菜、芹菜等外,还能为害花卉、果树、药草、烟草等共121科898种植物[1]。温室白粉虱主要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通过直接刺吸危害、传播植物病毒、引起植物生理混乱、分泌蜜露诱发真菌病害,给作物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3]。 蚜小蜂科(Aphelimidae)寄生蜂在针对粉虱和介壳虫等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其中,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Gahan)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蚜小蜂科恩蚜小蜂属(Encarsia),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丽蚜小蜂是一种致死取食型寄生蜂,是目前公认的防治温室白粉虱最好的寄生性天敌,已在许多国家进行商业化生产并推广应用。丽蚜小蜂通过取食和寄生这两种方式控制烟粉虱,其生殖方式为单寄生、孤雌生殖,且能避免自身重复寄生[5]。1927年英国人Speyer最早用丽蚜小蜂控制温室白粉虱,随后其他国家开始引入使用,我国于1978年12月初从英国温室作物研究所引进丽蚜小蜂[6]。 1. 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 1.1确定丽蚜小蜂放蜂密度 有研究表明,随着丽蚜小蜂的释放前期白粉虱虫口密度的增加,丽蚜小蜂对白粉虱的抑制作用降低,寄生率也降低。说明丽蚜小蜂的繁殖速度滞后于白粉虱,因此用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时,应在发生的初期、虫口密度较低时释放丽蚜小蜂最为适宜[7]。 有研究显示丽蚜小蜂的释放方法可如此:以番茄为例,当每株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虫在10头以下时,每667㎡释放丽蚜小蜂卵2000头,隔一周释放一次,持续3-5次;当每株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虫在20-30头时,每667㎡释放丽蚜小蜂卵3000-4000头为宜[8]。

烟粉虱的危害生物型及有关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北京农业科学 烟粉虱专辑 14烟粉虱的危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北京 100089?-2úóúèè′?oí??èè′?μ?????3??a?àê3D?o|3??¨?üμè?-??×÷??ó???êò°×·?ê-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相比涉及74科420余种植物具有更大的经济危害性 烟粉虱在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取代温室白粉虱成为温室及其它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本文对国外烟粉虱的部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889年Gennadius 记述了希腊的一种烟草害虫这是烟粉虱的首次报道在美国的甘薯上发现了第一个新北区白粉虱标本称之为甘薯粉虱[2]·?ààμ???ò2±?μ??ì?y2?????19个种名作为B. tabaci 的同物异名[3]?ì·?ê-?ú???×?D?1óD?T·?ê-oí?êêí·?ê-μè??????3? ???÷?2??êêó|?üá|ò??°′?2¥?2??2???μ??üá|é?óD?ù2?í?óúê?ò?D??§??òà?Y?ì·?ê-μ??aD?2?òì???ì·?ê-??·??aè??ééú??Dí ??óDè???B 生物型重新命名为银叶粉虱 文中描述了烟粉虱在温室花卉上前所未有的的危害据统计从1985~1998年间 A B 型比A 型产更多的卵因而分泌更大量的蜜露 而A 型不会它具有导致西葫芦叶片银叶化的特征从世界许多地方收集的烟粉虱标本证明了这样的假设B 生物型的存在可以用异构酶标记法和多态DNA 扩增法来证实 Bellows (1994)提出以烟粉虱B 生物型为基础建立粉虱新种Bemisia argentifolii B 型蛹的几个形态特征成为鉴别银叶粉虱的依据 B 生物型argentifolii 前蜡缨细窄与之相反这些描述和用于区分A 和B 生物型异构酶标记以及在某些条件下生物型不能交配的证据已经被用做新的分类单元

二化螟、烟粉虱、赤霉病抗药性上升

·26· 26 农技推广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公布了2018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结果显示,与2017年对比,二化螟、烟粉虱、赤霉病等抗药性快速上升,值得农业部门重点关注。 抗药性监测对农药减量增效及农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科学用药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据了解,2018年全国农技中心继续组织全国21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对16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涉及田间常用的38个农药品种。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专家也给出了用药方案调整的具体建议。 褐飞虱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除对烯啶虫胺、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呋虫胺、吡蚜酮等其他田间常用药剂都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 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白背飞虱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所有种群对噻嗪酮、毒死蜱等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考虑到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在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可使用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等药剂。 灰飞虱 目前监测地区灰飞虱所有种群对新烟碱类噻虫嗪、烯啶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二化螟、烟粉虱、赤霉病抗药性上升 朱启臻: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年轻人在任何季节都有事可做。播种、打药、收割等等。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有一支稳定的农业生产队伍,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平均要400多公斤粮食才能满足需要,所以要重视粮食的生产数量。要推进机械化,但有的地方、有些农业类型不适合机械化。 孟然:冯大哥家地大,大农机、无人机都能用上,但小户怎么办?种地不挣钱怎么办?这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 朱启臻:国家一直在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高见? 冯立田:我们实施了托管,年轻人出外打工,自己种不了地,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还有一类,有的农户不愿意把地拿出来,他自己想种,也想托管,但是土地面积小,所以十户、八户的连到一块,把这地弄成100多亩、200来亩,形成联合。 朱启臻:小户结合面积相对就大了,然后再让合作 社托管。保障粮食安全的生产队伍,既要有规模化、现代化的农民,也不能排斥传统的小农户,因为有些农产品只能小农户生产,机械化种不了,小农户的存在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现在强调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中。除了建好粮食生产的主体队伍,科学技术的研发、 应用、推广也非常重要,不同的主体对科学技术态度不一样,兼业农户,有没有科学技术无所谓,种粮大户就不一样,总是到处寻找新品种、新农机。 冯立田:找一些大的院校。 朱启臻:政府不断提高对种粮农民的保护和支持措施,支持的精准性也会越来越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老实人不吃亏,让农业变成最有吸引力的职业。 来源:央广网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2009,21(7):104~106Acta Agr i culturae Jiangxi 我国棉田烟粉虱研究进展 孙厚俊,谢逸萍 收稿日期:2009-04-29 基金项目:徐州市农科院基金(200705)。 作者简介:孙厚俊(1980-),男,江苏丰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作物虫害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21) 摘 要:综述了烟粉虱在我国棉田的为害现状、特点,对近几年烟粉虱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棉花烟粉虱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棉花;烟粉虱;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9)07-0104-03 R esearch Progress of Be m isia taba ci in Cotton F ields in Ch i n a S UN H ou-jun ,XIE Y i -ping (Instit ute of Sweet Pota t o ,Chi nese Acade my of Agricu lt ura l Sciences ,Xuzho u 221121,Ch i na) Abstra 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currence and da m age of B e m isi a taba ci (Gennadi us)i n cotto n fields i n Chi na were re 2vie wed i n this paper .The reaso ns for its o utbreak i n recent y ears were ana l yzed ,and its co ntrolm eas ures were put f or ward . Key words :Cotto n ;Be m isia taba ci ;Control 烟粉虱[Be m isia tab a c i (Ge nnadi us)]又叫棉粉虱、甘薯粉虱,属同翅目(Ho mopter a)粉虱科(Aleyrodi dae)小粉虱属(B e m isi a Quai ntance &Ba ker),是一种多食性的小型昆虫。以其刺吸式口器吸食寄主叶片汁液,同时其分泌物能诱发煤污病、病毒病危害,是近年我国经济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烟粉虱在我国危害棉花的报道始见于1953年的台湾省[1] ,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云南、海南、湖北、上海等地有烟粉虱危害棉花的报道,但危害较轻,发生范围局限在部分区域[2] ,一直未列入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棉田烟粉虱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危害逐步加重,并迅速成为棉田的重要害虫,给我国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3~6]。本文就我国棉田烟 粉虱的分布、为害、重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1 我国棉田烟粉虱的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棉田烟粉虱发生范围局限于云南、上海、湖北等部分地区[7] ,90年代中、后期,发生范围呈逐步蔓延态势。1999年在新疆吐鲁番市长绒棉研究所试验地棉花遭受烟粉虱的严重危害,棉花、棉絮布满蜜露,纤维受到严重污染,煤污病也十分严重。1999年河北、山东、河南等黄河流域棉区先后受到危害。21世纪以来,烟粉虱在长江流域棉区迅速扩散,2003年江苏省棉田发生,2004年湖北省武汉市暴发,2007年湖南 省洞庭湖地区大发生。据统计,2007年棉田烟粉虱发生面积达206.7万h m 2 ,其中湖北、江苏、安徽、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甘肃、湖南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区发生较为严重,已上升为当地棉花生产的重要害虫 [3,4,7~11] 。烟粉 虱对我国棉花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并有进一步加重危害与扩散蔓延的趋势。 2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为害及分布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刺吸式口器害虫,生活周期分为卵、4个若虫期和成虫期,通常人们将第4龄若虫称为伪蛹。在棉花上主要以吸食棉花叶片汁液、大量消耗 棉花同化产物为害,导致棉株衰弱,严重时甚至可使植株死亡,造成棉花大幅度减产。 2.1 烟粉虱对棉花的为害 烟粉虱为害棉花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直接在棉花叶片刺吸汁液,造成植株衰弱,导致受害棉株叶片正面出现褪绿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叶片失水枯死脱落成光秆,棉株中上部掉蕾落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二是诱发其他病害,烟粉虱若虫、成虫分泌的蜜露能诱发煤污病等真菌类病害,严重时病株表面形成较厚的霉层,影响光合作用,有的重发棉田最终因病毁苗。三是烟粉虱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由该虫传播的棉花皱缩病毒(Cd TV)可使早期得病的棉花产量损失80%,棉铃减少15%~87%,铃重降低0~39%,棉株上部受害减产58%,整株受害减产69% [12] 。该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 在有毒寄主植物上取食较短时间(10~60m i n)后即可传毒,如果取食时间长(24~48h),则传毒效率更高,一旦 获得毒性,就可连续传毒20d 以上[13] 。因此,烟粉虱为害能给棉花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2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分布特征 烟粉虱在棉花上的分布特征,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周福才等研究结果

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烟粉虱是徐州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总结其危害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加以分析,以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烟粉虱;发生;防治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自2001年在新沂市部分乡镇首次发现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受其为害,棉花、蔬菜等作物大量落叶、落果,煤污病暴发,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适宜寄主近70种,包括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及一品红、紫荆等花卉林木,这些寄主作物往往插花种植,播期又相互交错,许多成为桥梁寄主,为烟粉虱种群暴发提供了稳定的食料条件。 1危害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传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高、防治难度较大的危险性害虫,在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趋嫩性,成虫喜聚集在植物顶部嫩叶背面活动,在植物的中下部叶片主要是卵及若虫。烟粉虱对植物的为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虫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传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发生,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据调查,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症状,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成熟;甘蓝、花椰菜被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西葫芦、南瓜被害表现为银叶;花卉一品红被害造成茎苍白,叶黄化;棉花被害,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近几年我市因烟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脱落成光杆、茄果类蔬菜减产超过5成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该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在发生量大的地区,秋季将大量向城区扩散,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甚至影响居民出行。 2重发原因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罪魁祸首爱吃蔬菜,啥都会危害(如番茄、茄子、黄瓜、辣椒等等) 叶背上各种虫态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瓜叶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番茄叶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辣椒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危害连锁反应 1、粉虱本身会分泌蜜露(它的排泄物),污染叶片和果实,容易引发煤污病,导致减产并会降低产品商品性。

番茄果上的煤污(图片来源:网络) 2、粉虱是刺吸式口器,在叶背上吸汁液,可以顺带传播病毒病。 由粉虱传播的黄化曲叶病毒病(图片来源:网络)好方法在这里! 1、根除虫源

? 育苗室应与生产的棚室隔开,育苗前或定植时,清理基地里的残株杂草,使用熏杀或喷杀方法消灭残余成虫; ? ? 棚室通风口设尼龙纱网,控制外来虫源。 ? 2、轮间作处理 ? 把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换成种茼蒿、菠菜、芹菜、蒜苗等粉虱不喜欢而又耐低温的蔬菜,可以避免粉虱飞向棚室蔓延危害; ? ? 也可用以上蔬菜与作物间作,防止粉虱传播蔓延。 ? 3、生物防治(有机农场可用) ? 人工释放粉虱天敌,如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者蛹3~5头,隔10天左右放一次,共放4次)、草蛉(1头草蛉可以吃掉170头粉虱幼虫)。 ?

番茄田释放寄生蜂(图片来源:网络) 草蛉可以捕杀粉虱(图片来源:网络)4、穴施药剂驱虫(菜农经验) ?

在定植时,选择一些可以穴施的药剂,如添了缓释成分的片剂农药、生物菌制剂施惠等,可以起到好的驱虫效果。 ? 5、黄板诱杀成虫(强烈推荐) ? 粉虱成虫具有趋黄性,在发生初期就应该挂上黄板,黄板可以市场上购买1元以下/张,或是自己制作(购买黄色的硬纸板或者用油漆涂成黄色, 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再涂上一层粘油,粘油是10号机油加点黄油调匀制 成的,隔10天左右换下涂了油的塑料袋,再重新按前面的步骤换上新的)。 ? ? 黄板挂在植株的上方相平或者稍高,每亩40~50张左右,视虫害程度而 增加。 ? 番茄田挂黄板(图片来源:网络) ?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20150428

NY/T ××××—2012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具体分级指标如下: 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越冬虫量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 1

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 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高龄若虫的调查方法,取白纸一张,用刀刻出一个1cm×1cm的正方形小孔。将白纸上的正方形小孔随机放在叶片背面上,计数正方形小孔中高龄若虫的数量;还要估算叶片面积,算出单片叶片若虫量。结果记入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1)。 5 棉田系统调查 5.1 成虫迁入棉田时间调查 5.1.1 调查时间 棉花移栽或定苗后开始,至烟粉虱迁入棉田达始盛期结束,一般为15天左右。 5.1.2 调查地点 分别选择距保护地蔬菜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的棉田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5.1.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在系统调查田内,面向蔬菜保护地一侧、距田埂1m左右处悬挂黄板,每块田挂2块黄板,黄板尺寸为20cm×30cm。黄板悬挂高度为黄板下缘高出棉花冠层10cm。随着棉花的生长,黄板悬挂高度相应提高,以保持黄板与棉花冠层的相对高度。黄板5天更换1次,雨后及时更换。每5天调查1次,观察黄板上诱集的成虫数量。当成虫迁入数量显著增加,结合历年观测情况,确定成虫迁入棉田的始盛期。调查结果记入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见附录A表A.2)。 5.2 棉田系统调查 5.2.1 调查时间 自黄板监测烟粉虱成虫迁入棉田始盛期开始,至9月底结束,每5天调查1次。晴天2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教郁,高维凡,胡彩光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要:大肠杆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引起的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 容易产生耐药性,且耐药谱广,耐药机制复杂,给养鸡业预防和治疗该病带来很大困难。大肠杆茵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大肠杆菌耐药的现状以及产生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正确理解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特点及其规律,从而为防治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制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Drg-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Abstract: E.coli is gram-negative bacteria, colibacillosis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showed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resistance spectrum to expand, and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The drug resistant gene is complex and diverse. S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br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tibiotic resistance is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 spot. The advances on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 coli resistance are summarized.Thus the trend of the drug-resistance on the E coli resistance can be understood better and the basis for prevent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resistant stains and using drugs reasonablely can be furtherly provided. Keywords: Eescherichia coli; resistance; resistance mechanism 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从发病情况看,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在细菌病引发的疾病中居世界首位。兽医临床上大肠杆菌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它一年四季均可致病,一直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应用疫苗及抗生素。国内外已研制出多种疫苗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预防,但因大肠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仅国内报导就有80余种,应用疫苗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防治尚不能满足对该病的防治要求。抗生素在大肠杆菌病预防及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持续及不当使用,大肠杆菌耐药谱不断扩大和耐药水平不断提高,大肠杆菌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虽然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但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低于耐药菌的产生速度。因此了解大肠杆菌耐药状况,掌握大肠杆菌耐药趋势,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机理,对控制耐药菌株的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各种化学合成药物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不断进入水、土壤、河流、沉积物等各种环境中。使得大肠杆菌耐药谱不断扩大和耐药水平不断提高,给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国内外各地均分离得到耐药家畜源性大肠杆菌,并对这些病原菌进行了耐药谱系的检测。梅姝等[1]报道分离得到的长春地区127株鹿源大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正在变得日趋严重和突出。本文就细菌抗药性的认识进行了探讨,简要综述了抗生素的抑菌机理、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菌的检测、耐药性产生因素以及预防。 关键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是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一类化学物质,绝大多数由微生物合成,临床上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和蔓延,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根据耐药性产生的途径,细菌耐药性分为环境介导的耐药性和微生物本身介导的耐药性,后者又可分为内在性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一般来说,在正常的遗传背景和生理条件下产生的耐药性为内在耐药性;改变遗传背景并导致细胞生理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耐药性为获得性耐药性。 1、抗生素抑菌机理 依据抑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抗生素分为三类:一类抗生素通过阻止糖肽交联来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菌失去保护,并因渗透压或自溶酶作用最终导致死亡(如青霉素);第二类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如粘菌素),或者合成异常蛋白质而导致病菌细胞膜透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第三类则是通过阻止细菌DNA(如喹诺酮类)、RNA(如利福平类)、蛋白质(如林可霉素类)的合成而抑菌或杀菌[2]。 2、耐药性产生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是细菌适应不利环境而得以生存的一种防御性策略。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有特异性耐药(包括酶对抗生素的修饰和灭活以及药物作用靶点的突变和过度表达)和非特异性耐药机制(包括改变膜的通透性、增强膜对抗生素的外排功能以及形成生物被膜)。细菌在复制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基因突变,通过改变或者取代那些正常情况下与抗生素结合的细胞内分子,从而消除药物的靶点或形成代谢拮抗剂与药物争夺靶点,细菌便有机会因基因突变而衍生出不受抗生素作用的抗药性后代[3]。也有人认为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和合成基因在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刘蔚雯 11动科类丁颖班 【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致病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持续的不当使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株的大量出现,使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近年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对大肠杆菌耐药现状、产生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以及减少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措施综述如下。 【关键字】大肠杆菌细菌耐药性抗生素 大肠杆菌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人和动物出生后数小时即可经口进入消化道后段,大量繁殖而定居,终身伴随,并经粪便不断散播于周围环境。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随着抗菌药物长期的大量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盲目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不但有增多趋势,而且其耐药性还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基因而不断蔓延、变迁。大肠杆菌的多重交叉耐药株的出现使大肠杆菌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而且还造成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师姐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并从多方面阐述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以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 1.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1.1家畜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自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伴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抗生素在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抗生素和抗菌药被广泛、长期使用,细菌的耐药情况也逐渐凸显出来。世界各地均有分离得到耐药家畜源性大肠杆菌的报道。目前病原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70%以上,对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的耐药率也达50%以上。瑞普公司研发中心药敏实验发现,近几年在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有80%大肠杆菌已对其产生严重的耐药性,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在试验中同时发现,家禽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普遍,占所有耐药菌株的50%以上,且仍呈现上升趋势。二重、三重耐药菌株所占比例下降,而五重、六重、七重耐药菌株占主导优势。在实验中发现一株对12种抗菌药都产生耐药性的超级

耐药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耐药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11-24T09:37:43.3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刘坤友 [导读] 由于大量使用以及滥用抗生素,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非常严重。 刘坤友(柳江县人民医院广西柳江 545100)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119-03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人和动物体内也存在。它具有生长快、易培养、易变异等特点。大肠杆菌易感人群是婴幼儿、老年人、旅游者等[1]。2006年全国9个城市13家三甲医院总结的院内感染致病菌常见的病因构成为:葡萄菌属占 19.2%,绿脓杆菌占13.8%,克雷伯菌属占13.4%,大肠杆菌占12.2%,不动杆菌属占9.7%,肠球菌属占6.1%,其他致病菌占25.6%[2]。可见大肠杆菌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主要导致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并经常伴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ruemic syndrome,HUS)、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 等并发症[1]。2006年美国大肠杆菌的感染率稍有上升(3.4例/10万人),其中O157:H7血清型大肠杆菌逃脱消毒剂的作用和荧光的检测现在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局部流行;我国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河北、宁夏等省均有O157 : H7血清型大肠杆菌发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3]。2006年冬天我国腹泻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卫生部已经紧急通知要及时上报腹泻病例,对腹泻病例加以监控,并对病因进行了调查研究,有些是由诺瓦克病毒感染,有些是病因不明。大肠杆菌也是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此次腹泻是不是与大肠杆菌有关,还没有权威部门进行排除。可见近年来大肠杆菌感染常有发生,感染率逐渐升高,感染率上升势必造成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因此耐药性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 一、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由于大量使用以及滥用抗生素,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非常严重。2005年桓新,马颖等[4]人调查6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对其耐药率高低顺序为:青霉素类(青霉素99.0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79.72%)、氨基糖甙类(链霉素48.98%,庆大霉素 43.88%)、氯霉素41.84%、喹诺酮类(氧氟沙星37.76%,诺氟沙星36.02%)、头孢类(先锋 V9.18%,先锋必素6.12%)。对三类以上抗生素均耐药的占71.0%,耐药谱以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为主。因此选用敏感药物是以头孢类和喹诺酮类为主,而且由于喹诺酮类有毒副作用小,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价格适中等特点,现在使用量已经超过头孢类药物,但是耐药率也逐渐升高,我们必须控制此类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上世纪60 年代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现,人们打开了喹诺酮系列药品的大门[5]。萘啶酸是第一个报道的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的药物,第二代喹诺酮药物是氟喹诺酮类,其以结构中含氟原子为特征。目前主要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等。它们对G+或G-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呼吸道、胃肠道、软组织感染以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原菌有广谱抗菌活性。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在选择性压力下不断发展其耐药机制,造成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内治疗显示,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1988年为100%,1995年为60%,2005年为10%。这与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容易产生耐药性有关,但也与近年来临床以及养殖业滥用此类抗生素有关[6]。我国每年生产的700吨喹诺酮,仅这一种抗生素就有一半用于养殖业。由于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升高也促使了人类源性细菌耐药率的升高。正因为细菌在喹诺酮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7] ,近年多个大医院ICU报告大肠杆菌耐环丙沙星者高达70%以上,甚至更高。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 其药敏谱越来越窄,可选择药物的余地也越来越小。随着多重耐药增加,联合用药的效果必然也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增加了治疗成本,同时缩短了新药的应用周期,增加了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成本,耐药性通过多种途径造成的交叉传播,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8,9]。因此解决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二、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机制研究 抗生素之所以有杀菌、抑菌作用,是与细菌不同部位上的靶位蛋白结合,抑制其功能而生效。细菌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改变靶位蛋白结构,使抗菌药与其结合力下降或不能结合而出现耐药。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DNA回旋酶是由2个A 亚基和2个B亚基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gyrA和gyrB基因编码。DNA回旋酶是Ⅱ型拓扑异构酶的一种,在DNA的复制过程中此酶结合到双链DNA环的其中一环上造成一缺口,允许另一DNA环由此穿过,然后连接DNA链,再生DNA环[10]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DNA回旋酶阻止DNA环的重新连接从而抑制DNA的合成起作用,DNA双链的解链和DNA合成的抑制对于细胞来说是致命的[11] 。从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学来说,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主要的靶位蛋白是DNA回旋酶,尤其是gyrA基因改变最常见,其次是gyrB,gyrB突变促进gyrA突变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尚无资料表明gyrB突变作为独立的耐喹诺酮类的机制。拓扑异构酶Ⅳ是由2个C基因和2个E基因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parC和parE基因编码,与DNA回旋酶的同源性很强,对DNA的作用机制与DNA回旋酶几乎相同。gyrA和parC的N 末端均有与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域(quinolones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 有关的区域,在此区发生氨基酸的替代影响了喹诺酮类药物与酶结合的紧密关系,从而使其耐药性增加[12]。可见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突变的主要基因是gyrA。如果能够抵抗gyrA基因发生耐药性突变或者诱导gyrA进行回复突变,对控制耐药性的产生以及有效治疗大肠杆菌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 三、研究农村地区耐药性大肠杆菌gyrA基因突变特点的意义及展望 由于滥用抗微生物药物,加快了微生物耐药基因蔓延的速度。而不同地区人群用药不同,可能产生的耐药不同,对抗耐药的作用也会不一样。但不管如何,耐药性的产生,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延长患病时间,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使流行病发生的时间更长,使其他人感染的危险性增大,使抗感染的费用急剧增加。对耐药菌治疗的所需费用为敏感菌的100倍,如美国因耐药性而使抗感染每年多花400亿美元,其中仅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感染每年要多花费1.22亿美元,院内感染每年要多花费45亿美元[13]。虽然没有确切报告因大肠杆菌耐药付出的沉重代价,但是大肠杆菌也是主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能对不同地区的耐药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对抗耐药的药物选择就会有针对性,对治疗的效果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既存在着许多有致变作用的诱变剂,同时也存在着抗变剂。这为我们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筛选抗变剂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筛选抗变剂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大进展,且逐渐成为防癌、防畸、防病的一条有效的化学预防途径。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蔬菜类、茶叶、中药等具有抗诱变作用[14-17]。中药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长期以来在防病、治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