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第八章、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第八章、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第八章、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第八章知识的建构和表征

一、填空题

1、对刺激信息的编码、存储和组织,有形象性的表征,成为表象表征,也有抽象性的表征,称为命题表征

2、知识的心里表征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来存储和组织信息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符号活动

3、人类的知识建构,包括了词汇的和概念的两个部分,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4、命题是指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组合而构成的事实,它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5、在图式这一概念中,最核心的特征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结合。

6、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中的基本成分有:认知成分、联结成分、自动化成分。

7、产生式系统形成过程,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8、知识表征的几种模型是:符号-网络模型假设、层次语义网络模型、原型模型、激活-扩散模型。

9、命题联想主要有五种类型,他们表明了命题的五种联结方式:上下文—事实联想、地点—时间联想、主项—谓项联想、关系—宾项联想、概念—实例联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是按照规则来进行表征的,规则把程序性知识与事物的操作联结在一起,并在人脑中以( A )存储

A产生式规则 B产生式 C 图式 D命题

2、图式最初是由()在()年首先提出来的。(C)

A.巴特莱特 1933 B.鲁姆哈特 1932 C.巴特莱特 1932 D.鲁姆哈特 1933

3、在陈述性知识中,不包括的知识表征方式是(D)

A.图式

B.脚本

C.表象

D.规则

4、下面哪一个不是程序性知识?(C)

A 计算机编程

B 打乒乓球

C 自行车

D 读书

5、产生式系统形成过程,经历了认知阶段、( B )、自动化阶段。

A 学习阶段

B 联系阶段

C 组织阶段

D 生成阶段

三、是非题(对划“√”,错划“×”)

1、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并不是他们的一般能力,而是他们具有特定领域的特定知识与经验。(√)

2、知识表征包括概念、命题、脚本、图式、模型、表象、产生式规则等。(×)

3、定义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

4、节点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属性都存储在最高曾记得节点上(√)

5、“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是一个命题(√)

6、命题在意义结构上的紧密程度,和命题中的观念在心理上的联系的紧密程度无关。(×)

7、图示所表征的是事物或事件的典型的基本特征信息,而不是某个事物的独特特征

(√)

四、名词解释

1、知识的心理表征

答:人类知识的建构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与组织的过程。只是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称为知识的心理表征。知识的心理表征既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也是被人脑加工处理的对象。对刺激信息的编码、存储和组织,有形象性的表征,称为表象表征,也有抽象性的表征,称为命题表征。知识的心理表征十一抽象概念为形式来存储和组织信息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符号活动。

2.命题的涵义。

答:命题是指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组合而构成的事实,它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命题表征不等于概念或语义表征,但概念是构成命题表征的重要成分。安德森(Anderson)关于命题表征特性的三点说明:第一,一个命题像一个句子,但是比句子更抽象;第二,命题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和组织的,每一个命题都具有其形式化的结构。命题结构中一般包括执行行为的人、直接对象和接受者;第三,命题为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真的联系,也可以是假的联系。麦科恩(Mckoon)运用语义启动效应研究发现,在段落意义结构中,邻近的命题词汇,彼此的启动效应最大,而远离的命题词汇,彼此的启动效应最小。由此认为,当两个命题在意义结构上愈接近时,命题中的观念在心理上的联系也愈紧密。因此可以解释,影响人的阅读理解所需时间的是句子中的命题数目,而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词汇数量。

3.图式的含义。

答:图式,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图式中既有概念或命题网络结构,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表象。它就像是围绕着某个主题组织起来的认知框架或认知组织。图式所表征的是事物或事件的典型的基本信息特征,而不是某个(些)事物的独特特征。图式又可以某分为某些子图式,子图式又包含着许多更小的图式。认知心理学把物质客体的图式,如房子、桌子、客厅等称为框架;把顺序性事件的图式称为脚本。

4.表象的涵义。

答: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视觉通道获得并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外部形象,称为视觉表象。表象在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表象与视知觉具有某些相同的表征,表象与抽象的、知觉后的表征有关;二是表象构成既有空间性

的,也有命题性的。在认知心理学中,表象的含义很广,他既指人脑中的形象或图像这种相对特殊的心理活动,也指在人脑中积极进行回忆或对空间关系表征的非言语思维活动。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两种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方式,一是以事物抽象意义为基础的命题表征,他们不必保留外部对象的知觉信息;另一种是建立在对外部事物的知觉基础上的表象表征,他必须事物的某些知觉特征。

5心里词典

心里词典又称内部词汇,是储存在人脑中的可被识别与读出的语音、文字及其大量的词汇。字或词汇在人脑中的心里词典里,可能是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由联想后的连结来排列与检索的。使用心理词典的方法是词汇触接,词汇触接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词汇触接,二是间接词汇触接

6语义启动

词汇触接唤起了个体心里词典中的字与词汇,会促进与其有关的字与词汇的联系,这种唤起并促进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被称为语义启动现象。由于一个刺激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这个刺激的识别或觉察能力的提高,成为语义启动效应。启动效应不是简单的通过激活存储的记忆表征而产生,而是以刺激信息呈现所引起的感觉知觉的痕迹为基础的。启动效应能够较长时间引起对刺激信息的新的表征。

五、简答题

1图式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1)图式中含有变化(2)一个大的图式可以包括其他小的图式(3)图示可以按层级组织起来(4)图式具有抽象性

2人类知识获得的特点。

答:第一,人类的知识是通过建构获得的;

第二,人类知识的获得包含着重构过程;

第三,人类知识获得过程的制约性;

第四,人类大多数知识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逐个获得的。

3表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第一,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刺激信息。

第二,表象能够承接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

第三,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着的信息,但与知觉相比,表象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可能会更模糊、更概括,或者说欠精确。

第四,对复杂图像形成的表象具有层次结构,虽然这种层次结构会对人的表象造成某种歪曲,但表象作为对客体事物或情境的一种模拟,在执行各种认知活动时,还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1 陈述性知识是个体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景与关系的知识,即“是什么

”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即“怎么做的,如何做的

”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一般通过一次学习就可以把有关刺激信息存储起来,而程序性知识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逐渐把有关技能知识存储在人脑中。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另一个区别表现在知识运用的速度上。程序性知识的运用速度要比陈述性知识的运用速度快且动化

3 陈述性知识是外显,它能很容易被提取出来。而程序性知识则是内隐的,它能被个体熟练运用,去很难被提取出来。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 话题: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心理学家性知识技能 【教学目的】掌握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的概念、智慧技能形成的理论以及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了解程序性知识的种类、智慧技能的特征与培养、以及动作技能的形成;【重点难点】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的概念、智慧技能形成的理论以及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第一节程序性知识概述一、程序性知识的概念1(程序性知识 的定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2.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表现在:(1)从基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 握。(2)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4)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5)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6)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

知识的建构(一)

知识的建构(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把知识分为:具体的知识、方式方法的知识和普遍原理的知识 A.加涅 B.阿尔金森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C [解答] 布卢姆的分类:具体的知识、方式方法的知识和普遍原理的知识。 2. 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遍原理知识 答案:A [解答] 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3. 以下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袋鼠的定义 B.某明星的个人档案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答案:D [解答]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原因,主要指是什么、怎么样,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

4. 根据布卢姆的分类,下面属于“普遍原理知识”的是 A.日期 B.中学生守则 C.牛顿第一定律 D.家庭地址 答案:C [解答] 普遍原理知识,是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符合题意的只有C。 5.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旧知识由于新知识的加入发生一定的调整和改组,这叫做 A.知识的顺应 B.知识的改组 C.知识的同化 D.知识的变革 答案:A [解答]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 6. 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对立性 B.改造性 C.累积性 D.矛盾性 答案:C [解答] 同上。 7. 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是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 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 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2) 共同点:二者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3)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① 知识类型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② 表征方式和功能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命题、表象、线性次序、图式)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 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产生式),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③ 静态和动态之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而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④ 获得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类知识对人的生存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序性知识直接引发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人在获得此类知识时不得不小心谨慎。⑤ 作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修改比较容易,当然对一些定型的图式进行修改也比较困难;对于程序性知识,在获取的早期修改比较容易,然而一旦他们在人的记忆中被编码且达到自动化,修改起来就会相当困难。⑥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陈琦著《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这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茨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此外,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也对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教育的实质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习就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 (一)激进建构主义 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和斯泰费(Steffe)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二)社会建构主义 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H.Bauersfeld)和科布(P.Cobb)为代表。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远无法达到一致。另外,它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性的一面。 (三)社会文化取向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一、基本原理 1、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 2、认知的功能在于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 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有在正确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大多数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无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鸟的起源等问题。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基于个人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学习者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尽管有些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按照这种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虽然有些科学知识包含真理,但并非绝对正确,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较为正确的解释罢了。因此,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所获得的知识而言,(1)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有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要关注到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有时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由于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 形成学习者本人对事物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

教案设计(8)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计划学时 4学时教学单元第八章知识的建构 教学章节第一节知识及知识建构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 第四节知识整合与学习迁移 教学要求1、掌握心理学角度对知识的定义; 2、了解知识的分类,掌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3、理解知识的学习; 4、了解影响错误概念转变的因素; 5、理解知识整合的涵义; 6、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7、学会促进学习迁移的理论方法。 重点、难点1、知识的理解。 2、知识的整合和学习的迁移; 3、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知识整合与学习的迁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第一节知识及知识建构 一、知识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现代认知心理学着重关注对知识学习的研究,对知识也有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之外的,就是人类的知识。 (二)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方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即“怎么办”的问题。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新近认知心理学又将智慧技能又分为两个亚类:一类用于对外办事,一类用于对内调控。这一划分来源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在智慧技能中划分出一种特殊的对内调控的技能,即认知策略,也称为“策略性知识”。 2、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 所谓具体知识,是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它包括两个亚类:一是术语的知识,二是具体事实的知识。 所谓方式方法知识,是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所谓普遍原理知识,是指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根据知识抽象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指具体的、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等感知形式获得的信息。抽象知识是指不能直接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感知的,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得的信息。 (三)知识的作用 1.许多陈述性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 2.知识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3.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问题的解决水平。 二、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一)同化 学生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做新知识的同化。(举例: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 (二)顺应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举例:学习“力”的概念后,再学习“重力”和“摩擦力”等)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陈述性、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摘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各有特点。陈述性学习是从外界有选择的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的建构并生成意义。而程序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教学策略,这样会让学生更深刻直观的接受这种“过程性”的知识。 首先,先来了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实质是掌握做事的规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获得。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分析,一般掌握这类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陈述性知识阶段 该阶段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是对以陈述性知识形态存在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学习者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规则、事实和行动步骤等的含义,并以命题网络的形式把它们纳入个体的知识结构中 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是由具有共同成分的两个命题彼此联系起来形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得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其掌握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是一致的。学生通过这类陈述性知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获得该程序知识的有关命题,但此时的程序性知识尚未在实际操作中转化为行为。 2、转化阶段 该阶段是学生通过各种规则的变式练习,将程序性知识从规则的陈述性形式转化为可以表现到实际操作中的程序性形式。 该阶段是产生式系统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转化中问题解决是一条有效途径,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这一转化在准确性和速度上均有所提高,知道成为高度灵活的纯熟的技能、技巧、技艺。 在这一转化阶段中,并非所有的陈述性知识都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只有那些作为程序性知识前身的陈述性知识才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3、自动化阶段 该阶段是程序性知识掌握和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此阶段,人的行为在无意识状态下完全由规则支配,技能也相对达到自动化。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自觉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所学习的程序性知识,使技能得以自动化。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本笔记由山西大同大学教科学院13级小教一班柴航整理,版权所有。这种理论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的哲学传统为基础的,认为学习就是把外在的客观的东西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认知派的信息加工理论把研究中心放在认知活动的信息流程上,它看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编码和存储等,但信息加工理论不把学习看作是新旧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互动作用过程,因此与行为主义相一致,信息加工理论也是与客观主义传统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人以原有的经验为背景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解释。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构出新的经验,而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学习广泛而灵活的迁移,是建构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假设,一种推论,不是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需要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这种命题也得到了普遍人的认同,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对此有同样的理解,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知识的,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中的学习历程。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教条式的知识掌握,而是不断深化,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灵活迁移。 (2)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对于接触过的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认识,对于未接触的事物,他们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于推理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由于经验的差异,他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他们可以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形成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本身就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认识到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学习观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 识的学习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996686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A.客观描述 B.关键特征 C.主观表征D.内在规律 3.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 4.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 5.()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 6.()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 7.()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 8.()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 9.()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 10.()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 11.()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 12.()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 13.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 A.动作技能;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C.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心智技能;操作技能 14.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是()。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 15.()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和自己的加工活动。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 16.感性材料是想象活动进行的()。A.原因 B.动力 C.基础 D.目标

知识建构_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

[文章编号]1003-1553(2005)11-0020-05理论探讨 一、知识建构 (一)关于建构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中的一个核心术语。它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者简单接受或复制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固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则是由每个人赋予其意义的,其间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理论假设和知识经验背景。但是,个体建构的知识未必是合理的,所以它需要与群体或共同体进行交流,在协商过程中,追求知识建构的合理性。正所谓“所有合法性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协商”。[1] 所谓建构,是指学习者针对学习任务,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使之产生新的有意义的关联、组合或统整的过程和结果。Jonassen(1995,1999)认为,“建构”是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Learning)的显著特征之一。[2]在知识建构中,建构作为一种高阶认知活动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学习者面临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情境性、真实性和劣构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 2.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往往与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之间存在差异,构成困惑或心理紧张感。这种困惑/紧张感,是促进学习者进行知识或意义建构的催化剂。 3.面对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习者需要不断阐释和反思(建构),逐渐形成复杂的、能有效解释所观察现象的心智模式。因此,建构需要学习者运用相关知识和思维技能,不断地同化或顺应,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4.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同化/顺应新观念(平衡),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调和认知冲突、满足好奇心,解除心理困惑/紧张感的过程。 5.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要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现象/事物的意义,同时所使用的知识本身也可能因为具体实例的差异性而得到重构(改组)。 6.学习者的建构结果是多元的。这是由现象/事物的多样性、情境的特殊性、个体先前经验的独特性等方面所决定的,这种多元的观点对于丰富现象/事物的意义非常有益。同时,意义建构的多元化也是协作建构的前提。 7.学习者的建构,需要学习环境提供获取、使用、操控、评价信息,阐释和反思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机会,需要亲身体验/参与真实问题的求解活动及其策略应用。理想的学习环境能“给养”学习者的建构学习活动,既能支持个体知识建构,也能支持协作(群体)知识建构。 8.在知识或意义建构过程中,学习者所进行的学习是高阶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从中,学习者能不断发展高阶知识(个体性、灵活性、情境性和迁移性知识)和高阶思维能力(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总之,建构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或经验的基础上,改组原有的知识经验或创造新意义。个体建构和协作建构使知识建构的过程与结果更为丰富多样和真实可靠。 (二)建构方式:个体建构与协作建构 迄今,所有相对确定的知识,比如以事实、概念、命题、公式、定理等为表征形态的“共有知识”,无不是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协商”或约定俗成的结 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 钟志贤 (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7)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角度,阐述了对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和互动三个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0

第四章知识学习

第四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概述 一、知识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在人的现实活动中,我们会获得来自客体的各种信息,并且会用一定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对事物的理解。这些知识一方面会存储在个体的头脑中,成为个体知识、主观知识,同时又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等表述出来,传播开来,成为公共知识,或者说“客观知识”,而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交往活动,借助于公共知识来发展自己的个体知识。心理学所关心的主要是个体知识的获得、存储和应用问题。 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特别在教育领域中,各门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是该学科中较为确定、接近共识的内容,是人类积累下来的较为可靠的经验体系。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正如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命题随着伽利略在斜塔上丢落的小球而被否定;作为科学之典范的牛顿力学也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前露出自己的缺陷,知识总在不断进化和更新,人总在试图对世界作出更准确、更完整、更深刻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应把知识作为事先已经断定了的结论教给学生,不要用知识的“权威”去“压服”学生,而应该把知识当成是一种看法、一种解释,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在不可超越、无可挑剔的“权威”面前,学生应有展现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二、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关于“物”的知识到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从日常经验到分门别类的正规知识,从具体的感性知识到有关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理性知识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知识分成不同的类别。 安德森(J.R.Anderson)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可以明确地说出来。比如,中学生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W=FS;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而且,到底有没有程序性知识也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判断。比如,儿童不仅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而且可以用它来解决有关的问题,那就意味着他具有了这方面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表现不是被个体回忆起来,而是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变换。比如,知道了力的大小为5N(牛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10m(米),儿童就可以计算出功的值为50J(焦耳),所以,程序性知识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它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的意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常常是与学习者所达到的学习水平相联系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知识。比如在教师培训中,一个新教师开始只是知道了一些教学设计的原则,如启发性原则,但他们还不明白如何将这些知识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深入理解,通

第四章 知识的建构

第四章知识的建构 第一节:知识获得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与作用: (一)什么是知识?从本质上来说,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但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应该把知识当成是一种看法,一种解释,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成两类。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学习常是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的。 联系: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把这一过程叫知识编辑。 (三)知识的作用: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 二、知识的表征存储: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语义网络)。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由一系列“条件—行动”规则构成,产生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能自动激活。 (三)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所谓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四)认知结构:不管是命题网络、产生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人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一般认为,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些概念、规则、原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高,处在认知结构的上层,而有些知识则相对更为具体,概括水平较低,它们处在认知结构的下层。当然,由于人具有各种具体的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联想、推理,各种知识经验之间会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 三、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一)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 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送转移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考*试大%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必须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做新知识的同化。一旦学习者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了逻辑的联系,他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论和预期。 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当新观念与原有知识之间可以融洽相处时,新观念的进入可以丰富、充实原有知识。有时,新观念与原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偏差,这时,新观念的进入会使原有观念发生轻微的调整;有时新观念会与原有观念之间完全对立,这时,学习者需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原有观念会发生更为明显的顺应。 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新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综上所述,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者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在作为一个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不同类型: 1、按照知识获得的不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支架性学习。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支架性学习:在某种学习的开始,教师可能要给学生很多的支持,包括提醒、鼓励、举例、示范等所有有利于学习者增强独立学习能力的支持,而随着教学的进行,随着学生独立探索的可能性的增加,教师要逐渐减少外部支持,直到最后完全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索。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知识结构图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知识结构图 概念 含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单位 主:千克(kg) 常用: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 1t=1000kg 1kg=1000g 是物体的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变化测量天平 (一)放置:把天平放在水平面上 (二)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 (三)实际测量:左物右码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一)注意量程:所测量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二)砝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 物理意义:同种物质,质量与密度的比值一般相同,不同物质, 质量与密度的比值一般不同。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 物质的密度。 公式: ρ ρ ρ m v v m v = = ? =、 m 原理:(间接测量) v m = ρ 方法 天平→测质量(怎样测液体的质量) 概念 测量 鉴别物质(判断空心、实心) 计算质量: 计算体积: 密度与社会生活 应用 应用实例:选择材料;扬场;盐水选种;鉴别真伪 一般物体热胀冷缩,温度升高,密度变小 水在0~4℃时反常膨胀。 密度与温度 ρ m v= 质量 密度 质 量 与 密 度

例1 关于密度公式ρ= V m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由公式可知ρ与m 成正比,m 越大ρ越大 B .由公式可知ρ与m 成反比,m 越大ρ越小 C .由公式可知当物质的质量m 一定时,ρ与 V 成正比,当物质的体积一定时,ρ与m 成正比 D .由公式可知物质的质量 m 与物质的体积V 的比值是定值 讲解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的密度都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物质的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即ρ=V m ,但与其质量m 和体积V 无关.所 以选项D 是正确的. 注意 密度是反映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的物理量.密度的概念在初中物理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后面要学习的“液体的压强”、“固体的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 例2 测石块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称石块的质量.把石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内,当右盘内有50克的砝码一个,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3—1示时,天平平衡,则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克. 图1—3—1 (2)把石块放入盛有40厘米3 水的量筒以后,水面所到达的位置如图3—6所示,则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厘米3 . (3)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千克/米3 . 讲解 石块的质量是砝码的总质量50克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3.4克,得出石块的质量.(1)53.4克;石块的体积是用石块放入量筒后水面所达到的刻度60厘米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建构探讨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建构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的学习有了更高的关注,培 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数学知识是极为庞大的体系, 且逻辑性很强,同时知识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由此需要构建知识结构将数 学知识融会贯通。本文旨在了解当前数学知识结构建构的现状,为学生建构数学 知识结构提供建议,希望能借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结构;学习策略;联系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113-01 数学知识是一脉相承的,各个知识间环环相扣,原有的知识为新生的知识起 到奠基作用,因此把握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学者 对数学知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旧存有缺陷,如建构数学知识结构的措 施过于笼统,仅仅是纸上谈兵,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 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本文主要从知识结构 的内涵、知识结构的建构策略(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编排)等 方面进行探究。 1知识结构的内涵 知识是个人建构的产物,是主体、客体之间相互讨论和理解的结果。知识结 构是指学习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结合自己的 感知、记忆、思维等特点组合成一个新的、适于自身理解掌握的有机的结构。数 学究其本质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布 鲁纳曾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在数学几何图形中,有“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数学知识亦是如此,各个知识并不 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数学知识的建构 至关重要。 2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策略 构建数学知识结构是集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是将知识横向、纵向延伸,在构 建知识结构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学习是新旧知识交替的过程,原有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石。学生只有在 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这三个过程,所谓同化就是将原本不属 于自己的内容经过融合,使之成为内化于心的东西;顺应是指改变主体以配合客 体的变化与发展。经过同化以及顺应以最终达到平衡。我们不妨将同化、顺应的 观点运用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学习到的知识吸 收成为自己的知识,而后根据新旧知识的相同与异处,形成新的知识理念及结构,最终达到知识的升华,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力量的不竭源泉。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皮 层时刻处于兴奋状态,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进而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 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兴趣,他们就会努力 去完成,并会从中找出规律,由此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数学,

建筑结构第六章习题讲解知识分享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6—1 某刚性方案房屋砖柱截面为490mm ×370mm ,用MU10烧结普通砖和M2.5混合砂浆砌筑,计算高度为4.5m 。试验算该柱的高厚比。 〖解〗已知:[β]=15,H o =4500mm ,h = 370 mm 15][16.12mm 370mm 4500h H 0=<===ββ 该柱满足高厚比要求。 6—2 某刚性方案房屋带壁柱,用MU10烧结普通砖和M5混合砂浆砌筑,计算高度6.7m 。壁柱间距3.6m ,窗间墙宽1.8m 。带壁柱墙截面面积5.726×105mm 2,惯性矩1.396×1010mm 4。试验算墙的高厚比。 〖解〗已知:[β]=24,H o =6700mm 带壁柱墙折算厚度mm mm mm A I h T 5.54610726.510396.15.35.3254 10=??== 承重墙 μ1=1; 有窗洞 μ2=1-0.4b s /s =1-0.4×1.8/3.6=0.8 β= H o / h T = 6700/546.5 = 12.26<μ1μ2 [β]=1.0×0.8×24 = 19.2 该窗间墙满足高厚比要求。 6—3 某办公楼门厅砖柱计算高度5.1m ,柱顶处由荷载设计值产生的轴心压力为215kN 。可能供应MU10烧结普通砖,试设计该柱截面(要考虑砖柱自重。提示:要设定截面尺寸和砂浆强度等级后验算,但承载力不宜过大)。 〖解〗假定采用MU10烧结普通砖、M5混合砂浆砌筑490m m ×490mm 砖柱, a = 0.0015 则砖柱自重设计值为 G=1.2×0.49×0.49×5.1×19=27.9kN 该柱所承受轴心压力设计值为 N=215+27.9 = 242.9 kN 由于柱截面面积A=0.49×0.49=0.2401m 2<0.3m 2,则γa =0.7+A=0.94 该柱高厚比为 24240.10.1][4.104905100H 210=??=<===βμμβmm mm h 影响系数为 86.04 .100015.01111 220=?+=+==αβ?? 故 N u = γa φf A =0.94×0.86×1.5×4902=291145N=291.1kN >N=242.9kN 所以,采用MU10烧结普通砖、M5混合砂浆砌筑490m m ×490mm 砖柱能够满足承载力要求。 6—4 一偏心受压砖柱截面尺寸为490mm ×740mm ,采用MU10烧结多孔砖和M5混合砂浆砌筑,计算高度为6m 。试验算在以下两种受力下的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弯矩沿截面长边方向作用):(1)e = 90mm ,N = 330 kN ;(2)e = 200mm ,N = 220 kN 。 〖解〗已知: f = 1.50 N/mm 2,H o = 6 m ; h = 490; A = 490×740 = 362600 mm 2>0.3m 2 高厚比(无偏心方向):β= H o / h = 6000 /490 =12.24 高厚比(偏心方向): β= H o / h = 6000 /740 =8.11

知识的建构(二)

知识的建构(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其实质是客观事物的( )。 A.主观表征 B.客观表征 C.本质属性 D.主观表象 答案:A 2.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 A.概念 B.表象 C.概念和表象 D.符号 答案:D 3. 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以分为( )。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遍原理知识 答案:A 4. 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理性知识 答案:C 5.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答案:A 6. 我们常说:“学生不但要掌握知识,而且要获得技能。”此处的“知识”概念大致相对应于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 )。 A.书本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言语知识 D.程序性知识 答案:B 7.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答案:B 8. 陈述性知识的运用是指知识能够被学习者提取出来,解决( )的问题。

A.“是什么” B.“为什么” C.“怎么样” 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 答案:A 9. 不是对程序性知识的描述的选项是( )。 A.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B.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C.主要用于实践操作 D.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原因 答案:D 10. 用来回答“怎么办”等问题的知识称为(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答案:B 11. 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称为(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答案:B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第八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 2、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分三个基本阶段: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4、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论述: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 二、教会自我监控 三、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学会反思 四、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 五、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 六、长期教学 下面是赠送的工作总结!!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上半年中学语文教研工作个人总结 根据xx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本人尽职工作,使得中学语文教研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较好的成果。现在小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积极参与备考,努力开展中考、高考备考工作 中考、高考的备考工作是本学期语文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年伊始本人便开始制作关于备考的文件,并2次带领初三、高三教师到xx参加省级中考高考备考活动,我市xx中学吴xx老师还在高考备考会上做有关作文写作的经验介绍;回到市里,本人还亲自请来省研培院的刘xx教研员和xx中学的王xx老师做有关中考高考的备考指导,让一线的老师有了明确的备考方向。 每一次活动本人都制作简报通报,中考备考现场有113位教师参加,高考有101人参加。 (二)关注教研博客,及时组织教师参加在线研讨

网络教研已成为教研的常态,本人一直关注xx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和xx省中学语文博客,每天都有两次登录博客的痕迹,及时了解最新教研动态,开展相关工作和在线研讨,5月8日组织全市中学语文教师,参加xx省中学语文教研网组织的主题为《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有效策略》的在线研讨,参与人数135人,评论条数844条。有简报通报和研讨得失的小结。 (三)关注课题研究进展,及时向省研培院汇报进展情况 我市思源和第二思源实验学校语文组承接《课内拓展阅读课型构建与实施》省级课题研究,本人主动承担课题研究的信息员,负责传递省里的信息并督促两所学校及时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制作简报,收集材料。组织相关教师到xx和xx学习课题研究方法,多次到两所思源学校听课题研究汇报课,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因为工作进展顺利,研究课型特别,第二思源实验学校课题研究小组还被省研培院课题研究组长刘xx老师推向全省做经验介绍。 参与成员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汉字听写大会,为xx赢得好成绩 接到xx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xx选拔赛活动的通知,我们便着手举办市级大赛,于4月25日在市一小举办市级选手选拔赛,共有13所中学78人参加。在研训中心举办省级选手选拨赛,最后确定6位选手参加省级大赛。省级大赛的第一轮是淘汰赛,我们以全省第六名的成绩顺利晋级,在第二轮的对抗赛中,我们的队员全员击败对手,全部晋级40强,最后有两位选手挺进全省20名。 此次活动我们止步于全省前20名,但是我们的成绩是突出的,我们的选手是优秀的。 (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xx省语言办开展的问卷调研工作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xx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方案》的文件精神,我市共有54所学校457人被抽中参加调研工作,为了配合省调研组在我市的调研,我们于6月27日在铁路中学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工作,共有53所学校418人参加调研。 我们的组织工作得到了省语言办领导的肯定。 (六)积极参加常规检查工作,认真梳理存在问题 本次常规检查是覆盖最大的一次检查,本人担任小组组长,负责检查的学校有28所学校,人手少任务重,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会很有条理完成检查工作,每一次检查结束我们都会认真梳理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一一记录向校方反馈。 (七)为提高备考效率,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我们针对备考过程显得比较薄弱的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5月22日我们邀请第二中学的赵xx老师到xx中学上了一节中考作文复习课,针对近几年的作文走势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写作,起到很好示范作用。 (八)服从领导安排,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