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李 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000)

摘 要:在将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与格雷欣法则相结合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历史上这一法则的规律所体现的政府与百姓的关系问题。同时,针对各界关于格雷欣法则的争论,结合中国古代货币史的实证,得出其长期来看的发展规律是 良币驱逐劣币 。

关键词: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中国古代货币史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198(2011)13 0136 01

1 劣币驱逐良币 的基本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 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经济学原理和规律,它是指在铸币流通体制下,当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共同流通的时候,名义价值低于实际价值的货币,即良币会被收藏起来,而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劣币则会在市场上流通。简而言之,就是当两种交换媒介一起流通时,较有价值的媒介趋于从流通中消失,良币与劣币不能一起流通。

这种现象是由16世纪英国的金融家兼商人托马斯 格雷欣提出的,因而也被称为 格雷欣法则 。1858年,英国经济学家亨利 麦克劳德在其所著的 政治经济学概要 中首次用 格雷欣定律 命名了这种货币流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学术界自此开始以这一规律来解释一些货币现象。

2 劣币驱逐良币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表现

在中国的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体现。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就曾指出 奸钱日繁,正钱日亡 的现象,这句话即指出了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劣币用得越来越多,而良币逐步退出流通。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可以分成不足值铜钱驱逐足值铜钱、铁钱驱逐铜钱、纸币驱逐铜钱三种情形。

(1)不足值铜钱驱逐足值铜钱。

在秦朝末年即公元前206年,汉皇帝即位。汉朝代秦以后,放弃了中央对于铜币铸造的垄断权,允许私铸,意在改变 秦钱重难用 的情形。而这种行为则造成了流动中的都是私铸的轻小的铜钱,甚至出现了不到一铢重的半两钱,造成了劣币大量流动的情形。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行八铢钱,是改革的首次尝试。然而由于当时经济条件、财政力量不够,流通中出现了明显的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即流通中的都是轻小钱币,足重八铢的良币都被人们收藏、改铸。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政府铸造了 乾封元宝 ,意在整顿整个唐初时期显现的恶钱劣币的流通。然而由于定价过高,发行以后,百姓纷纷将旧钱收藏起来,造成了商品交易减少、物价上涨等现象,因而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对这种新钱的使用。

总的来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多是政府铸造不足值铸币引起的。而其所引起的后果则证明了这种发行不足值铸币,攫取 铸币税 以补充国库等的行为是不能长久的,货币流通终究还是要回到正常的轨道之上的。

(2)铁钱驱逐铜钱。

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政府第一次开始大量地铸造铁钱。随后曾禁止铜钱的使用,但是民间交易很多仍然使用铜钱。但是,在铁五铢钱这种劣币充斥的环境下,足值的铜钱作为良币,被大量收藏保存起来,公铸、私铸的铁钱则大量流通,造成价格飞涨。十国南唐李后主时期,曾实行铁钱与铜钱并行流通的政策,然而,对于这一政策,民间的反应普遍是将铜钱收藏、储存,商人们更是以十枚铁钱换取一枚铜钱,大量运钱出境。在宋代,仁宗时期,在铜钱流通的同时,流通小铁钱、当十铁钱、当十大铜钱等,造成 钱文大乱 。

在铁钱与铜钱并行流通的环境下,铜钱作为良币退出流通,被劣币铁钱驱逐。但是,铁钱最终要么退出流通,要么与铜钱确定一定的比价,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假设不再成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消失,恢复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

(3)纸币驱逐铜钱。

宋代,我国产生了最早的纸币 交子。为了交易的方便和各地间贸易的需要,与铜钱和劣质铁钱相比,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携带方便,适用于民间日常支付的货币。到了南宋时期,会子成为其流通中最主要的货币。而在特殊地区发行的纸币,如川引、淮交、湖会以及南宋中央政府所在地的东南会子,都因为发行量过多,而导致价值日益 折阅 ,纸币贬值。纸币发行的不断膨胀,使得流通中的铜钱越发减少,收藏和毁铸为器的情形更加普遍,铜钱流向北方以及海外的现象也愈加严重。另外,劣质铜钱大量流通,伪造会子也开始出现,使得货币流通愈加混乱。

在纸币开始流通之后,由于政府通过多发货币来支持国家开支,导致通货膨胀,纸币贬值,进而铜钱被收藏和改铸,形成了纸币驱逐铜钱的现象。而这往往导致民生凋敝,是一个王朝结束的序曲,政权可能很快就会易主。

3 关于 劣币驱逐良币 的争论

虽然国内外的历史都有符合格雷欣法则的货币经济现象存在,然而,对于 劣币驱逐良币 这一规律,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在流通领域,商品和货物的买方了解货币的成色,而想收藏足值的、使用不足值的。但卖方也并非是完全不了解货币的 良劣 ,双方可能根据货币的 良劣 来讨价还价,给不同 良劣 程度的货币进行不同的定价。而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信息的对称性问题。如果信息很不对称,只有买者了解货币的成色,而卖者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136

接受了劣币。那么在卖者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劣币,在他们作为买者来消费时,就会将价格抬高,造成通胀。最后还是会迫使劣币退出流通,而重新使用良币。从这个角度上看,长期是 良币驱逐劣币 。

这种长期看来, 良币驱逐劣币 的现象,归根到底可以说是格雷欣法则存在实现条件。首先,经济中应该存在着劣币和良币两种货币,其良劣的区别可能来自于铸币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或者人为破坏,或者政府为了攫取 铸币税 而发行不足值货币,或者是像在金银复本位制下的金银固定比价。其次,良币和劣币要按照同一价格进行交换(或以一定的法定比率进行交换),只有交换价格相同,才能产生将良币收藏而使用劣币交易的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否则就形成了分别作价共同流通的局面,就如中国古代货币史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最后,货币的供求应该呈现不均衡的状态,良币被驱逐的一种流向是被人们储藏起来,而货币供求出现不均衡是货币被储藏从而退出流通的条件。长期而言,这三个条件可能不再成立,因而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也就不再存在,而变成了不同作价或者 良币驱逐劣币 。

因此,可以说格雷欣法则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货币经济的发展经过 劣币驱逐良币 ,进而劣币充斥于流通领域,最后在政府关于货币流通制度的改革之后,劣币被强制退出流通,演变为 良币驱逐劣币 。

参考文献

[1]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

[2]张五常 货币战略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

[3]周其仁.劣币真的可以驱逐良币吗[J].经济观察报,2006,(5).

[4]蒙代尔.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六卷:国际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0).

[5]李修平.浅析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货币史的表现[J].中国商

界,2010,(6).

论会计舞弊现象成因及防范措施

吴 婷

(四川华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泸州华油浅层油气公司,四川泸州646001)

摘 要:结合自身的调查经验,阐述了会计舞弊的定义、危害及其表现,分析了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

关键词:会计舞弊;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198(2011)13 0137 02

1 会计舞弊的定义及危害

1.1 定义

会计舞弊通常情况下指的是有目的性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诈骗行为。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具体行为:(1)对记录、凭证进行肆意伪造;(2)对资产进行侵占;

(3)对交易或事项隐瞒甚至删除;(4)对交易或事项进行虚假记录;(5)故意使用不合理的会计政策。

1.2 危害

会计舞弊会造成特别大的危害,会引发受贿、贪污、回扣、挪用公款、泄露商业机密、制造或散布虚假信息、偷逃税款、报表造假等各种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损害多方利益。不但影响了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

1.3 企业会计舞弊的表现和体现

针对企业和公司而言,由于欺诈发生的层次不同,将会计舞弊分为非管理性和管理性两种舞弊行为。

1.3.1 非管理性舞弊

非管理性舞弊一般指公司的底层或层次不高的职员通过欺骗的方式获取企业或公司的金钱等其他财产的行为。其特征一般表现为:在发生舞弊行为后,舞弊者会利用伪造的资料、记录来掩饰其行为。一般有以下具体行为:一些重要的凭证和记录消失;到期后但账面上显示还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仍然不断增加,对凭证或记录被涂改或更换;销售凭证或记录被涂改;应付账户上的姓名重复多次;.应收账款被多次调整过;明细账和总账余额有明显出入;凭借复印件进行记录;长时间空白的账上突然发生交易记录等等行为。

1.3.2 管理性舞弊

管理性舞弊一般指企业的管理层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利用政策上存在的漏洞和会计准则某些方面的灵活性等条件,提供充满诱惑或者虚假的经济信息,在违反会计原则的情况下伪造会计账薄,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以实现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欺骗目的行为现象。因为管理性的会计舞弊很难发现和防范,具有特别大的危害性,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其特征一般表现为:虚增资产、收入以及利润,虚减负债、税费等。

一般有以下具体行为:(1)虚增存货的价格、伪造存货数量或者计价;(2)虚增应收账款;(3)虚增固定资产;(4)虚减负债或者虚减应付费用;(5)随意对各种费用进行递延;

(6)虚增销售收入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7)虚增存货价值,进而引起销售成本的虚减;(8)对于一些重要事项隐瞒不报。

2 企业会计舞弊成因分析

2.1 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一个企业内,合格的监督控制制度要符合以下要求:全部交易和事项要以准确的金额,合适的期间及时而准确

137

生活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大全

【案例1】 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创伤。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些祖国优秀的人才,知识分子遭到极不公平的对待,要么是下乡劳作,与农民打交道,要么就被红卫兵批斗。那是一个坏人当道的社会,四人帮猖獗,致使中国人才严重流失,也使得中国文化,科技停滞不前。历史上的有些朝代有存在类似的情况,忠臣得不到重用,奸臣霸占朝野。那些忠臣总是被奸臣算计,排挤,甚至陷害,最后使得他们不得不隐居山林,他们的才能从此被埋没。这很像货币金融里格雷欣法则,奸臣和忠臣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忠臣的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被隐藏,而奸臣的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被重用。 【案例2】 案例一: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在此场景中,所谓的“良币”是指那些规规矩矩排队的人,他们遵守了道德规范,但是却往往被插队的人(劣币)挤到一边,往往是最后上车或者根本及挤不上车的人。这种情形的危害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插队的队伍,久而久之,当没有任何一个人遵守秩序时,乘客的效率会变得极低,同时也存在例如踩踏事故的隐患。 解决方案:树立警示牌提醒乘客遵守排队秩序,安排文明督导员进行监督,同时,每位乘客应该自觉提高个人修养,遵守道德规范 案例二:在有些单位,埋头苦干,勤勉努力而又默默无闻的员工(良币)会受到忽视,而那些阿谀奉承,擅长拍马屁的员工(劣币)则受到老板的重视,频频升职。这样的危害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越累越少的员工干实事,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解决方案:创新员工评价机制,注重业绩,提倡实干,杜绝浮夸 案例三: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穷。而且,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这还是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在起作用。 解决方案:加大公众的官员的监督举报,加强和完善贪污腐败惩戒机制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身边的经济学: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记得在香港卫视有一个叫《百万富翁》的智力竞赛,有一位参赛者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就在他胜利在望之时,最后一道题使他百万富翁的希望成为泡影。这道题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又叫什么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 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镍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 再有,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穷。而且,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这还是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在起作用。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内容和条件即如上述,我们这里再讨论一个相反的法则。譬如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 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反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全

1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4 ............................................................................................... 无处不在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7....................................................................................................................... 有感于劣币驱逐良币 0 ............................................................................................ 1现代生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适当学学,自然会豁然开朗 好的总是能打败坏的吗?看起来似优秀的总是能够战胜落后的,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乎理所当然的答案也许并不那么必然。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占上风的并不是那些最优秀的,达尔文 的“优胜劣汰”规则在那里不起作用。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多年以前,早在400实际价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现象,,必 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值较高的货币,也就是“良币 ,却充斥市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也就是“劣币”场。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 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 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

(完整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参考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2.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3.价格;4.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待流通的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5.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6.本位币,主币;7.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8.良币,劣币;9.现金,活期存款,准货币;10.流动性。 二、单选 1.A;2.A;3.C;4.C;5.B;6.B;7.C;8.A;9.C;10.A 三、多选 1.BC;2.ABE;3.ABCD;4.ABCE;5.ABC;6.ABCDE ;7.ABDE; 8.BCD;9.ABD;10.CDE 四、判断 1.错;2.错;3.错;4.对;5.对;6.错;7.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2.金本位制度是指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3.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4.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5.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货币制度,国家按照市场上的金银比价为金币和银币确定固定的兑换比率。 6.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 7.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8.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9.货币的无限法偿是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有限法偿是指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

企业用人中的“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及对策

企业用人中的“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及对策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现象。最初是在贵金属铸币时代,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金属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把“劣币”花出去。最后,良币将被驱逐,退出的流通,市场上活跃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后来,从这种现象中,人们引申出了不同的社会意义,那就是:田里面稗子压倒稻子;办公室里小人得意,优秀人才纷纷离去…… “二十一世纪缺什么?” “人才”!葛优在《天下无贼》里如是说。 现代企业里,企业领导者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都在各种场合,口头或书面上重视人才,倡导人才的优胜劣汰,但是真正落实在日常管理中的时候,却往往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方法或是不能容忍人才的某些缺点,而致使“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一种情况:片面强调人性化,低离职率,忽视人才的优胜劣汰。真正的人才不屑于混迹于庸人之中,而退出企业,剩下的都是些业绩平平,没有什么发展潜力,甚至德行能力都较差的人。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领导者一直太过人性化,对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毛病总是网开一面,宽容处之。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犯了错也没什么关系,甚至故意做出一些错误的东西,反正公司也不会严肃处理。造成办事拖拉,消极协作,不讲效果,得过且过的工作氛围,被人私下里称为“国有企业”。当然这个并不是贬低国有企业,而是说这个企业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像个别不好的国有企业一样,官僚十足,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在这个企业里容不下有追求,有理想,有专业,不甘于平庸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也不愿意停留在这样的企业中浪费职业青春。经过一定的时期以后,企业里面的员工主体就会主要由这类凡事不求更好,差不多能混过去就行的人组成。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根本没有承载发展要素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要改变这种企业的用人现状,企业一定要硬起手腕,对不思进取,不能获得进步的员工进行优胜劣汰,人为地促进人员流动,吸收新鲜血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像一个健康的肌体一样,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活力。决不能把创建人性化的环境当作姑息迁就。 第二种情况: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分配时实行平均主义。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由于投资及内外大环境的良性影响,效益比较不错,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内部的绩效考核纯属走过场,各部门评定出来的绩效结果也都是差不多,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评分差距有时候会缩小到仅仅零点几分,很多人的差距都不到一分。发放奖金的时候,基本上是人人有份,即使受过处分也同样享受这种奖金。有一个人因为恶劣的行为受到了严重的处分,但是奖金还是照发,加薪也同样不少。这样一种管理机制,明确地传达出一种讯息,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得好的员工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全)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1) 无处不在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4) 有感于劣币驱逐良币 (7) 现代生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10)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适当学学,自然会豁然开朗 优秀的总是能够战胜落后的,好的总是能打败坏的吗?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答案也许并不那么必然。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占上风的并不是那些最优秀的,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规则在那里不起作用。 早在400多年以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也就是“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也就是“劣币”,却充斥市场。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

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这篇论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附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一) 一、填空题 1.货币形态得历史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与信用货币发展阶段,直到当前最现代化得电子货币。 2.货币得五大职能就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与世界货币。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得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4.现代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就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 5.金银复本位制下出现得“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6、铸币就是国家权力进人货币流通领域得第一现象。 7.当货币作为价值得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8.纸币就是国家依靠国家权力发行,强制进人流通得货币符号,它就是在货币执 行流通手段职能得基础上产生得。 9.法律规定人民币就是中国得法定货币。 10.格雷欣法则中,市场上流通得就是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得货币。 1l.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得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12.我国流通中得货币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得人民币,人民币就是纸 制得信用货币,就是货币得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3.为保持本位币地位,国家规定其具有无限得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14、代用货币就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得一种中介性、过渡 性得货币形态。 15.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按国家就是否规定金、银币之间得交换比价,货币制度划 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与跛行本位制三种。 16.货币制度最基本得要素就是货币材料得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其她因素不变得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l倍.则流通中得货币需要量 将会 B 。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劣币驱逐良币

达尔文“优胜劣汰”悖论——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也称格雷欣法则或格勒善定律(Gresham's Law),是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铸币局长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提出的。它指的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面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币值(重量或成色)较高的货币(良币)会被收藏而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而市面上充斥着币值较低的货币的一种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花出去,或者,即使能够花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阿克洛夫在197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是次品市场的意思。“柠檬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柠檬市场效应。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到淘汰,而劣等商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商品。【1】劣币就相当于“柠檬市场”的劣等商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终取代良币充满整个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论调后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比如,我们可以把不讲诚信的人比喻成“劣币”,讲诚信的人比喻成“良币”。当一个社会中不讲诚信的人能够获得巨大好处,而又不受到什么处罚时,讲诚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劣币”就这样驱逐了“良币”。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2】 格雷欣法则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优胜劣汰”观点相悖,两种观念均客观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虽然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但就两者的性质而言,犹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那样,“优胜劣汰”反应的是一种正常和普遍适用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特定现象,只在一定范畴产生影响【3】 解决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两种办法,一是政府调节相关贵金属价格和提高供给;二是选择如货币本位的发行制度,不采用复本位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带来的消极影响,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坚持“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黄典波.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柠檬市场.《趣味经济学100问》 【2】谢文辉.“优胜劣汰”悖论:劣币如何驱逐良币.《价值中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9980335.html, 【3】沙燕. 谈"优胜劣汰“与"劣币驱逐良币”.《中国建材》.2005(3)

货币银行练习题简答和计算

简答题 1、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答: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举例:例如金银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则为1:16,此时黄金的市价较高,这时,金币的持有者将会熔化金币到市场上去兑换白银,一经熔化,即可赚回1两白银,这样市场上持有金币的人越来越少,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多,金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过来,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5而法定比价为1:16,白银市价高于法定比价,市场上的银币会退出流通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2.试总结劣币驱良币规律的发生机理,并运用这一机理解释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情况。 答: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 (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2)存在官方的兑换保证:官方承诺按规定的比例即官定比价保证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3)时间的推移使得官方比价与市场比价之间出现差异,假定出现官定比价低于市场比价的情况,公众将使用劣币按照官定比价从官方兑换良币,并在市场上按照市场比价交换成劣币,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导致良币被收藏或熔化,退出流通,流通中仅存在劣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信用货币没有实际价值,仅有名义价值,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是信誉或评价,因此判断货币良、劣的标准不再是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对比,而是公众的评价或货币的信誉,评价好、信誉高的货币为良币,评价差、信誉低的货币为劣币;另一方面,在货币失去实际价值的同时,也不再存在政府的兑换保证,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即确保货币能够购买到其所载明的价值量,公众在流通中更愿意持有和使用良币,劣币将退出流通。 3、在现行工资制度下,货币在工资的发放中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还是流通手段职能? 4、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的区别 5、期货与期权的区别

关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论文

校园二手自行车盛行背后的秘密 ————关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论述 金银复本位制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16世纪-18世纪)最典型的货币制度,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认为货币金属,金银可以自由铸造,都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金银复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为了克服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化,而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或其他原因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纸币流通中也有。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和使用的零钱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起流通作用的反而主要是劣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流通中,同样也存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就福州大学校内二手自行盛行事件进行以下论述。

从外部环境着手分析,福州大学的旗山校区占地面积约2200亩,其中教学区与生活区分离并相隔一条马路,再加上学生宿舍楼分两列呈纵向排列,这些都使得学生上课的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例如,管理学院的同学住宿在志远B区,一位同学如果步行到中楼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这样算来这位同学要是想午休就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再比如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到教学办,用步行就更是不能及时到达。因此学生们就迫切需要更便捷更快速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凭借着价格低、操作简便、安全、停放容易等优势成为了学生们首选。 随着自行车的普及,基本上每位学生都拥有一辆自行车,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每位要购买自行车的同学都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买新自行车好还是买二手自行车好。新自行车好比良币,二手自行车就是劣币,在学校处处可见破旧的二手车身影,而那些新车就成了“稀有动物”,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众所周知,二手自行车几乎都不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甚至可以认为很大一部分就是把学校里偷盗来的自行车再进行一次转手。可是为什么“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还是在不断恶化呢?下面分三个方面对原因进行论述。第一,从自行车的使用年限来看。新车与二手车相比明显在车子的质量上取胜,所以可以认为使用年限一定长于二手旧车。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我所在的班级刚开学时约有一半的同学愿意购买新车,可是一年内几乎半个班的同学有丢过自行车,甚至有一些同学连续丢了好几辆自行车,最后那些当初购买来的新车只剩下两辆还是完整的。于是大家总结出来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在福大只能买二手车——丢了不心疼。学长学姐们总是会告诉新生可以一起到融信第一城购买二手自行车,因此在福州大学校区内新生购买新车的人越来越少,第二,就使用成本来看,新自行车的价格往往是二手自行车的两到三倍,而大学四年毕业后自行车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了使用价值,四年前是新车四年后即使转手也只能以很低的价格,中间的差价远比当时买二手自行车高得多。另外拥有新车的车主为了防盗还必须购买两把以上的自行车锁,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的还将自己的爱车放在车辆寄存处,这样一个学期又要花去三十元。大学生还没有收入,花的是父母的钱,从节约费用的角度学生们都更愿意够买二手车。第三,从心理层面出发进行考虑,

劣币驱逐良币

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 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 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镍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格雷欣法则,不止代表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可以解释社会其他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尤其广泛。 简介 如果有这样两位面包师傅:一位卖的面包松软香甜,馅料可口,童叟无欺;

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一、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 币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有名的定律。也称作格雷欣法则或格勒善定律,最早是由一个波兰数学家兼天文学家Nicolas Copernicus在1519年提出的,后来以英国的金融家格雷欣的名字来命名。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因为对此理论的研究,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劣币逐良币描述这样一种现象:在大量使用铸币的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合法铸币即“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从而导致良币被驱逐出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了。即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类似现象: 1、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 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在此场景中,所谓的“良币”是指那些规规矩矩排队的人,他们遵守了道德规范,但是却往往被插队的人(劣币)挤到一边,往往是最后上车或者根本及挤不上车的人。 2、在大学选课中,学生因目的在于获得学校要求的学分,而非获得知识,所以 通常会普遍会选择课程较为简单,得分容易的课程,而那些真正能学到东西的课程却会不受欢迎。 3、“劣币逐良币”现象在广告界也屡见不鲜。如果那些产品质量一般在广告中 吹得天花乱坠的企业短时间获得了可观利益的话,质量好却不注重广告宣传的公司产品可能根本就卖不出去。为了生存,这些企业就会在广告中掺一些水分,虚假宣传。于是实事求是的广告被夸大其辞的广告驱逐了。 4、官场上的腐败现象若不能遏止,就会如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 私倒变得好像不正常,一个团体中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会被视为异己分子,或被迫同流合污,或被排挤出局,或成为替罪羔羊,无法生存,结果,廉者就会越来越少。这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5、市场上的盗版光碟,由于市面上大量充斥着廉价而效果差别不大的盗版光碟, 便没人会再去花高价购买正版光盘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 6、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不再实行按劳分配,工作认真的人与偷懒的人吃的

企业用人中的“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及对策

企业用人中的“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0年5月20日20时54分 上海御时猎头温杰克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现象。最初是在贵金属铸币时代,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金属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把“劣币”花出去。最后,良币将被驱逐,退出的流通,市场上活跃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后来,从这种现象中,人们引申出了不同的社会意义,那就是:田里面稗子压倒稻子;办公室里小人得意,优秀人才纷纷离去…… “二十一世纪缺什么?” “人才”!葛优在《天下无贼》里如是说。 现代企业里,企业领导者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都在各种场合,口头或书面上重视人才,倡导人才的优胜劣汰,但是真正落实在日常管理中的时候,却往往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方法或是不能容忍人才的某些缺点,而致使“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一种情况:片面强调人性化,低离职率,忽视人才的优胜劣汰。真正的人才不屑于混迹于庸人之中,而退出企业,剩下的都是些业绩平平,没有什么发展潜力,甚至德行能力都较差的人。曾经有这样一个企

业,领导者一直太过人性化,对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毛病总是网开一面,宽容处之。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犯了错也没什么关系,甚至故意做出一些错误的东西,反正公司也不会严肃处理。造成办事拖拉,消极协作,不讲效果,得过且过的工作氛围,被人私下里称为“国有企业”。当然这个并不是贬低国有企业,而是说这个企业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像个别不好的国有企业一样,官僚十足,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在这个企业里容不下有追求,有理想,有专业,不甘于平庸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也不愿意停留在这样的企业中浪费职业青春。经过一定的时期以后,企业里面的员工主体就会主要由这类凡事不求更好,差不多能混过去就行的人组成。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根本没有承载发展要素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9980335.html,。 要改变这种企业的用人现状,企业一定要硬起手腕,对不思进取,不能获得进步的员工进行优胜劣汰,人为地促进人员流动,吸收新鲜血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像一个健康的肌体一样,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活力。决不能把创建人性化的环境当作姑息迁就。 第二种情况: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分配时实行平均主义。曾经有这样一个企业,由于投资及内外大环境的良性影响,效益比较不错,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内部的绩效考核纯属走过场,各部门评定出来的绩效结果也都是差不多,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评分差距有时候会缩小到仅仅零点几分,很多人的差距都不到一分。发放奖金的时候,基本上是人人有份,即使受过处分也同样享受这种奖金。有一个人因为恶劣的

浅谈中国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

浅谈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一、格雷欣法则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过:“金属铸币的名义含量与金属含量之间最初并不显著差别可以发展到绝对的分裂”。 这句话很生动的体现出,一种金属货币在时间的慢慢推移中逐渐走向越来越不足值的境地。其原因可以是多种譬如战争、弥补财政赤字等,但是结果却很明确,即不足值的劣币最终会把足值的良币驱逐出市场,也即是著名的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二、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的货币制度改革,货币种类纷繁复。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曾出现多次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现在用较为著名的几例子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1.王莽的货币改革 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莽在其当政期间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而在其第二次币制改革时发型了大钱,大钱是一种虚钱,其本身并没不足值,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当时人们放弃使用五铢钱,而纷纷转向私铸大钱,如此一来,本来不足值的大钱就将足值的五铢钱驱逐出了市场。 第三次货币改革的新货币是: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

货币银行学2套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2分×15=3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的答案选出) 1.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中所谓的劣币是指(C )。 A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货币B名义价值低于实际价值的货币 C没有名义价值的货币D没有实际价值的货币 2.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是(C)。 A 银本位制 B 金本位制 C 金、银复本位制 D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3.银行信用是一种(B)。 A商品信用和中介信用.B.货币信用和中介信用C.货币信用和直接信用D.商品信用和直接信用 4.国库券是(D)。 A.为弥补长期的财政赤字而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债券 B.国库券的债权人是政府,债务人是国内外的银行、企业和居民。 C.政府为解决短期的预算支出而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债券。 D.国库券授信人是政府,受信人是国内外的银行、企业和居民。 5.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是(D )。 A.官定利率B.浮动利率C.市场利率D.优惠利率 6.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通常是(A)。 A.存款利率B.贷款利率C.到期收益率D.基准利率 7.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属于(A)。 A.单一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代理行制度 D.银行控股公司制度 8.保管箱出租属于商业银行的(C)。 A.租赁业务 B.信托业务 C.代理业务 D.传统业务 9.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D )之间的一种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的曲线。 A 就业率B失业率 C 物价上涨率D经济增长率 10.有些国家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称为(C )。 A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C多元式中央银行制度D准中央银行制度 11.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B)。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12. 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当市场利率相对稳定时,人们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是(A )。 A.预防动机 B.交易动机与投机动机之和 C.交易动机 D.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之和 13.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B )。 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企业管理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浅析

企业管理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浅析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市场上同时存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交换价值相等的货币,质量好的良币会被熔铸或收藏,退出流通领域,而质量差的劣币则会取代良币充斥市场。 与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刚好相反,在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道德环境、制度约束有缺陷的地方,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清官总被贪官排挤,盗版软件冲击正版,小道消息容易传播,娱乐圈盛行潜规则,医生拒“红包”成另类…… 企业管理中更是如此!如果在晋升、薪酬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公平,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比如一些人通过欺骗、贿赂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升迁、捞到了好处,别人就会纷起效仿,而那些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人,开始可能发发牢骚,继之会自暴自弃,最后干脆同流合污,把自己也变成“劣币”。用不多久,这个企业就会变得人浮于事、乌烟瘴气。试想,如果一个组织内部大锅饭盛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久而久之,“老黄牛”能不被“懒汉”驱逐?试想,如果一个组织内部论资排辈,只看资历,不重能力,长此以往,“人才”能不被“庸才”驱逐?试想,如果一个组织内部风气败坏、纪律废弛、是非颠倒,假以时日,正直善良者能不被钻营取巧者驱逐?这也说明,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劣币”的破坏性作用远比“良币”的建设性作用要大。就像箱子里出现了一个“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整箱子都变成“烂苹果”。可怕的,并不在于一个“烂苹果”,而是它的惊人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单位很快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破坏总比建设容易,就像一位巧匠花一年时间精心雕琢的工艺品,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它。“害群之马”、“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也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比喻。 这就告诉我们,企业管理要出效益,首先必须在各方面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建立健全一种公平合理的机制。导向正确了,才能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制度健全了,才能防止坏人作恶,好人变坏。之所以如此,从社会学上讲,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经济人”,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违纪违法的成本低于遵纪守法的成本,作奸犯科、铤而走险的就会大有人在。以盗版为例,由于成本极低,收益颇大,处罚很轻,因此打击经常难以奏效。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盗版者只有在预期惩罚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时,才会选择遵守规则。无论古今中外,凡有人群的地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极好的人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坏的人都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道德上都是中性且随波逐流的。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只要在制度上存在漏洞或缺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难以避免。有个经典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某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求大家消灭老鼠,并规定,以上缴老鼠尾巴的数目,作为计量标准,完成任务的能得到奖励,完不成任务的进行批评处罚。为了能够连续不断地完成上缴老鼠尾巴的任务,一些人在捉来老鼠后,剪下尾巴上缴任务,但并不杀死,而是把它们养起来,以繁殖更多的老鼠。这样一来,不仅能源源不断地得到更多的老鼠尾巴以便完成任务,剩余的老鼠尾巴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给顶任务的人,从而获得丰厚收益。很显然,由于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让初衷很好的一场“灭鼠运动”竟至演变成“养鼠热”。尽管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在企业管理中,类似的情况确实大量存在。如果管理者制定的制度不符合实际,企业的发展就会走向不正常、走向官僚化,甚至形成吃大锅饭的糟糕文化。 良币被驱逐,劣币当家,会直接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企业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难以实现。此外,“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是人才的流失,竞争力下降。如果一个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没有充分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对自己薪酬不满的高素质员工就会不断跳槽,素质相对较低的员工却在企业不断沉淀下来,并逐渐占据各级管理岗位。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经济效益下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企业管理中,还有一个“酒与污水定律”,可以说与“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得异曲同工之妙,即,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大家都会有这个体会,坏事变好很难,好事变坏极易。企业管理亦如是,只有长期不懈的坚持清除各种“劣币”,堵塞各种漏洞,才能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对企业中出现的各种“劣币”信息,及时做出反应,果断加以清除,绝不养痈遗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货币银行学 ——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班级:工商(2)班 姓名:林小兰 学号:070803216

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本学期我们开始学习《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看似理论性强而缺乏实际的应用,但其实学起来并非枯燥乏味,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上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讲述加大了我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课程中,学习与研究“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学科要求掌握的知识,同时它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表现为在双本位制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必然会被人储藏,融化,或是输出从而退出流通界,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即劣币)反而会充斥占据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的具体表现为:当金银法定比例为1:15时(政府定价),若银价跌落,比例变为1:16(市场价),这时把金币铸造成金块,在市场上用市场价换成白银后再把白银铸造成银币,然后按法定比例换成金币,这样就可以得到1份银的利润,不断循环反复之后其结果是金币越来越少慢慢退出了流通市场,而银币充斥市场;反之,若是银价上涨,比例变为1:14(市场价),这时把金块铸造成金币,用法定比例兑换成银币后再铸造成银块在市场上流通,得到1份银的利润,不断循环反复之后其结果与上述结果刚好相反,是银币慢慢退出流通市场,而金币充斥市场。 下面举例进一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1792年,美国铸币法规定,背面有鹰徽的10元金币(现已不流通)应含有247.5格令(grain,又译“喱”)的纯金,同时,1元银币应含有371.25格令的纯银。这一法案意味着,10元银币所包含的3712.5格令白银与10元金币所包含的247.5格令的黄金应该等值,亦即,1格令黄金等于15格令白银。而由黄金和白银的供求所决定的市场价格与此不同,为1格令黄金等于15.5格令白银。显然,黄金的内在价值更高,人们于是只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而将黄金窖藏,或者熔化后出售,换回更多的银币。(10元金币可以换回10.33元银币)。1834年,美国政府矫枉过正,重新规定了铸币比率为1格令黄金等于16格令白银,而市场价格仍是15.5格令,这导致10元金币进入流通,而银币则被窖藏起来了。 上述事例便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的具体表现,当市场上黄金与白银的价格与政府颁布的法定比例不相符合时,就将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1792年美国政府刚刚发布规定时,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例与法定比例不符而造成了黄金的内在价值升高时,即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例高于法定比例时,市场上的消费者更愿意用白银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同时有意识地储藏黄金。这种行为日益加剧,不断循环之后便会造成白银(劣币)充斥市场,而黄金(良币)退出流通市场;到了1834年,美国政府为了改善现状,重新颁布了新的法定比例,将其提高,而市场的兑换比例不变,这便使得白银的内在价值升高,从而使黄金流入并充斥市场,白银慢慢退出流通市场。 由此可以得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而转移且不能被人为的政策所改变或消除。政府只能遵循此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