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吃穿住话古今(二)中国服饰

吃穿住话古今(二)中国服饰

吃穿住话古今(二)中国服饰
吃穿住话古今(二)中国服饰

吃穿住话古今(二)——中国服饰

桦甸市临江小学高云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的第二课《吃穿住话古今(二)》第一个知识点设计的一堂中国服饰课。主要由生活中的“穿”切入中国丝绸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让学生在探究中国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重在了解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产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祖先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基本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用学生自已搜寻到的历史知识来关注生活,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

·设计理念·

本课由古今中外的服饰进行对比,探究服饰文化的同时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服饰的发展角度去看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透过服饰的互相影响,让学生发现国内的服饰不但影响到国外,同时国内服饰也受国外服饰地影响。整节课从同学们喜欢的服装布料、服装款式、到服饰变迁,一切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材、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认识中国的服饰文化。

2、通过古今服饰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中华服饰文化内涵的崇拜。

·教学重点·

(1)培养和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了解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对中华服包年文化内涵的崇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服饰面料、款式和有关服饰的历史文化内容。

教师准备:

·教学流程及评析·(“【】”内为针对某一部分设计的意图说明或评析;楷体文字为课上实录,主要再现的是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实录。)

活动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了解服饰起源。

出示图片韨fú

师问:同学们,你们猜这副图表示的是什么?

生猜测。

师述:在商、周时期有一种装饰叫韨又称“蔽膝”。是人们在腹部前盖一块布为了遮羞,保护器官而发展成为了最早的服饰,又因它的造型像斧子,斧子有砍断、决断的意义。人们就把斧子的造型转化到服饰上,成为了韨,它是一种权威、权力的象征。

同学们,我们传统的服饰是不是很有趣,你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吃穿住话古今(二)——服饰。(板书吃穿住话古今(二)——服饰)

【通过出示“韨(fú服)”这一图片信息,让学生收集已往的知识经验,发现了解后随之产生联想,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了想了解中国服饰的起源,服饰的演变,服饰的发展,服饰的文化等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过程,认真的倾听,适时总结,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活动二:认识传统服饰,了解服饰的演变和发展。

过渡:你想了解有关服饰的哪些内容?

生答:想知道古代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穿什么样的布料……

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就从服饰的起源、服饰的演变、服饰的发展、服饰的文化四个方面来共同走近有趣的服饰。(板书起源、演变、发展、文化)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强调:小组合作的要求选择小组内汇报的方面,合理分工,认真读教材,选择有兴趣的内容深入探究。

(二)、小组汇报

你们小组都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小组汇报1:我们小组汇报服饰的起源。

生1:服饰有遮羞、保护的作用。

生2:服饰还有祭祀、装饰的作用。

A、师补充配合出示(观看服饰起源的视频6:39——9:30 观看祭祀视频13:50——16:32)师:是的我们的祖先学会用兽皮与树叶遮挡赤身裸体懂得了遮羞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也学会了用衣服来抵御寒冷保护身体,还学会了在衣服上展示各种图案和色彩来表现自己和夸张自己。

(板书:遮羞,保护——走向文明,祭祀,装饰——审美需求)

【通过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各种信息,活跃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利用观察、对比、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搜集有关服饰资料并交流汇报,教师配合出示《原始服饰的起源、服饰的祭祀作用》影视资料。老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丰富他们对服饰的了解。】

小组汇报2:我们小组汇报服饰的演变过程。

生1:山顶洞人,会使用肠衣或纤维做缝线,缝制兽皮衣服

生2:搜集各朝代的衣服图片幻灯展示①商朝的服饰②春秋战国服饰③汉朝的服饰等。

学生对比观察。

师补充展示:唐朝服饰、明朝服饰、清代服饰(播放清代服饰马蹄袖视频29:00)

我们的古代服饰很有特点,都是安照各朝代所特定的环境而设计独特的图案和纹样的。(板书图案、纹样、寄托希望)

【学生通过出示《各朝代的服饰图片》,对比了解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够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并了解中国古代服饰与现代服饰款式、色彩、材质的对比情况,知道中国是有着厚重的服饰文化的国家,并通过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引入古今服饰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与观念的转变的标志。】

小组汇报3:我们小组汇报的是服饰的发展过程。

生1:我们现在穿的衣服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休闲的,有正装,有中山装。

生2:女生的裙子也有很多样式,长的短的还有百褶裙呢。

生3:我们还带来了不同的面料,请大家来摸摸看,都有所不同。

师小结:古代服饰的艺术之美,自然古朴、严谨细致与现代的色彩缤纷材质多样化、功能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服饰的面料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未来的服饰面料还会更加丰富多彩。而服装的发展涵盖了各个时代的文明,加速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板书:人类的进步)

【学生以小组合作、体验、思考、探究等的形式解决古代服饰与现代服饰从空间、时间、相差太远的问题,了解服饰的发展是从原始的遮羞——保暧——祭祀——装饰上升到现今的不同职业选择不同的高科技服饰面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让学生们从生活细节中去关注服饰这一话题。在图片对比情景,体验触摸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服饰的发展,并初步了解服饰的造型、布局、色彩都是非常复杂的。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生活化”的培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用眼观察,用手触摸体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活动三:寄托希望——中国丝稠之路

1、了解丝稠之路。

师:同学们,一提到丝绸,中国人是相当的自豪!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种桑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你们知不知道古代有一条与丝绸有关的路?(出示古代丝绸之路图)生:丝稠之路。

师追问:你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

生: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一直延伸到中东。古代的商人将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了西域,换回许多西域的奇珍异宝。

是的,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走向了世界,促进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商业往来,也见证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

2、欣赏丝绸服饰。(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服饰)

生谈感受。

3、对比观察找出差异。

师:同学们,这些与远古的树叶兽皮做的服饰相比,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答略。

师追问:这些服饰的颜色绚丽,面料丰富,款式多样化。透过服饰的变化,我们能看到当时

社会怎么样?

生答:社会不段的发展和进步。

(板书:社会的发展)

是呀,当我们细细解读中国古代服饰的一针一线时,似乎也在解读古人的思绪和情感。

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研究服饰的发展和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在当今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人类交往的距离和时间在大大地缩短,资源、信息共享给服饰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舞台,所以我们为祖国有这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而自豪!【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对服饰文化的了解引申到中国丝绸的之路,感受到生活中各行各业对服饰的各种需求,教师对服饰文化的总结再述,使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了中国丝绸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文化,得知了各种服饰的功能与严谨,色彩与材质是多样化的,是涵盖了各个时代的文明,服饰的发展与变化加速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课后反思·

1、本课着重体现师生经验的共享,丰富了视野,拉近距离,采用多媒体影音形式来缩短时空距离,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借助音像手段,把死知识变活,增强学习内容的感染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感受。

2、通过情景创设,对古今服饰面料、色彩、款式的对比,逐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验活动中,注重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有关知识的培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去体验。提高整节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迷津指点·

*教学内容从古代到现代历史空间跨度很大,如何把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合理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就需要教师能精心设计出易让学生从感观上能够直接了解的教学活动,从而对所了解的内容有个初浅的认识是最重要的。

关于衣食住行的成语

关于衣食住行的成语 草衣木食:木:树。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 短吃少穿:指衣食困乏 丰衣足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饱食暖衣: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膏梁锦绣: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食物;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 饥寒交迫:交:一起,同时。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家给民足: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家给人足: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锦衣玉食: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暖衣饱食: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衣食不周: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饥寒交凑:〖解释〗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同“饥寒交迫”。 敝绨恶粟:指衣食粗劣。 超然远举: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末·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亦作“超然远引”。渭·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 吃穿用度:指日常衣食费用。 侈衣美食:侈衣,华美的衣服;美食,鲜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粗衣恶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恶衣菲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缺吃少穿:指衣食困乏。亦作“缺吃短穿”。 缺衣少食: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玉食锦衣: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敝綈恶粟:〖解释〗指衣食粗劣。 缺吃短穿:〖解释〗指衣食困乏。同“缺吃少穿”。 纨袴膏粱:〖解释〗纨绔:细绢做的裤子;膏梁:肥肉和细粮。指精美的衣食。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恶衣粗食:恶:坏;衣:衣服;食:事物。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 安营下寨: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餐风宿露:宿:住宿,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露餐风宿:在露天中吃饭,在风中住宿。形容旅途艰辛 茅屋采椽:指住宿简陋 雨卧风餐:风口处吃饭,雨地里住宿。形容生活飘泊不定。 水宿风餐:水上住宿,临风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艰苦。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解释〗巴:靠近。着:挨着。前面没有村子,后面没有旅店。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 巴山越岭:巴:攀援。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步履维艰:步履:行动;维:文言助词,无实义;艰:困难。指行走十分困难,行动很不方便 藏踪蹑迹: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蹿房越脊:旧小说多用来形容侠客、盗贼等跳上房顶,在上面飞快地行走。 东倒西歪:指行走不稳,身不由主。也形容物体倾斜不正。 匪匪翼翼:匪匪:马行走不停的样子;翼翼:有次序的样子。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传统文化素养论文—中国传统服饰发展及其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发展及其内涵 论文摘要: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以来就富有烂漫色彩,随着时代发展,服饰文化愈加以为无穷。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了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通过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可有考察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评赏各个朝代风俗习尚,了解服饰本身的演进规律,探究人类进行人体包装的心里隐秘。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发展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上衣下裳(裳是指裙子)。腰部用宽腰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技术都已十分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 (二)汉朝的服饰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二)唐朝的服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唐朝的服饰

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 (三)唐以后的服饰文化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 清朝满州八旗统治者实行了长达三十七年的“剃发易服”,禁止中国传统服装和强迫中国人改穿满族服装,从此汉服在满清时期消失了。清时代和清末近代,中国男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唐装,女子改穿满族的旗袍、旗装。清代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很多,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

古今常用谦辞与敬辞

古今常用谦辞与敬辞 台甫——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大号台端——旧时称对方 钧谕——书信中称尊长所说的话。还有钧裁、钧安等贵庚——问人年龄 贵恙——问对方的病况斧正——请人修改诗文 玉成——成全。例:深望玉成此事昆玉——对别人弟兄的敬称 玉体、玉音——指对方身体或言行雅教——称对方对自己的指教 违教——指离开某人后未见面(多用于书信)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 潭府——尊称他人的宅第。也称潭第。谨悉——恭敬地知道 惠鉴、钧鉴、雅鉴、台鉴、台览——请您审阅、审查、指教 谨启——恭敬地陈述兹有——现在有 顷按、顷奉——刚刚接到奉箴——接到来信 鉴于——考虑到本拟——本来打算 业示——已经在径与——直接地同 赓即——接着立即不日——不久,不多天 歉难——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不时——随时 鼎力——大力孔殷——十分急切 售罄——卖完鉴宥——请原谅 不克——不能瑕疵——微小的弱点 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复函为荷)迭函——屡次发信 稽迟——拖延、不及时惠纳、笑纳——接受 时祉、近祉——现在幸福、近来蛮不错卓夺——高明的决断 台安、台祺、台馁——您安好、吉祥、平安商安、教祺——经商、教书安好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俪:(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吃穿住话古今(一)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1、吃穿住话古今(一) 备课时间:2016.3.9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了解北京人是怎么生活的,知道火的使用、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在种植、养殖技术方面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调查卡资料卡 课时数: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饮水思源”,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此之多,我们就该了解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感受其来之不易,这节课从吃穿住三方面来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二、走进远古时代 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 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 各组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三、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 “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 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 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 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四、当堂检测 1、假如我生活在远古,我会 ------------------------ ----------------------------- ------------------------ ----------------------------- 2、根据祖先的生活情景,各小组表演一下,再现他们当时的生活。 3、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远古时代,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 四、教师总结 我们了解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我们祖先很早就在祖国的大地生息、创造自己的文明。 板书与作业设计:吃穿住话古今(一) 走进远古时代北京人 制造工具 使用火 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种植 历史悠久 聪明智慧 搜集:调查搜集中华食文化方面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的生活状况,通过孩子们的观察图片,知道了在远古时期他们的生活情况是充满危险和困苦的,但他们却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从中感受到我国历史源源流长。 1、吃穿住话古今(一) 主备人:金玉仁讲课人:

吃穿住行看变化

吃穿住行看变化 吃穿住行看变化 李权时时间:2013年08月09日 今年是新余市复市30周年。这3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是民生改善最好的30年。最近,笔者采访了我市几位退休老干部,谈起新余30年的巨大变化,他们都说,变化太大了,3天3夜都讲不完。 吃:实现三个转变 家庭主妇张老太太回忆餐桌上的变化说,主要体现在3个阶段: 1983年至199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饱。那时收入水平低,粮油供应指标少,副食品市场供应紧,要吃饱就要计划着吃、补充着吃(拣点茶籽、开荒种点粮菜)。直到了90年代初,情况才逐渐好转。 1994年至200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好。随着收入的增加,家里餐桌上的饭菜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平日4菜(两荤两素)1汤是家常便饭。星期天,全家老小团聚,8菜1 汤很常见,节庆之日,饭菜则更加丰盛。老人和小孩们笑称,

现在真是好时代、好生活,我们是周周过节、月月过年啊。2004年至2013年,主要是考虑吃得科学。要吃得绿色无毒,吃得品种多样,吃得均衡(营养均衡,荤素均衡,粗细均衡,数量均衡等)。张老太太风趣地说,时代在前进,我这个家庭主妇也要与时俱进了,每天都看电视中的《养生堂》和《天天饮食》节目,增加自己的保健知识和提高厨艺水平,经管好自家的餐桌,让大家吃出健康来。 穿:升了三个档次 退休干部老李回忆说,城乡居民在穿着上变化显著,档次不断提升。 80年代,穿的主流是简单保暖型。表现为衣服件数少、面料粗、色泽暗、款式旧,多为自做和小作坊加工,1件衣服的价位大多为几块钱,几十元钱的衣服很少。 90年代,穿着的主流是美观舒适型。表现为衣服件数成倍增加;面料细,色泽鲜,款式新。购置衣服从买料加工到买成衣为主,1件衣服的价价格多为2位数,少数上升到3位数。进入21世纪,穿着的主流是讲纯真讲档次型。表现为衣服件数求少而精、面料重质量(纯棉、纯麻、纯丝、纯毛无污染),色泽选“洋”气,款式讲时尚和个性,1件衣服的价位多为3位数,甚至4位数。 住:上了三个台阶 采访中,退休老干部们说,复市30年来城乡住房建设有了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吃穿住话古今(一)

4、吃穿住话古今(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小结: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 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3.出示小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课时

吃、穿、住、行的变化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 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温暖而朴实。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 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肉买到家里,母亲总是从肉上熬下点油来,留着以后炒菜吃,然后才炒上一锅菜。到吃饭时,母亲怕我兄弟3人吃饭没眼色,就用碗给我和两个哥哥各盛一份,叫我们到一边去吃。这样吃肉的机会一年难得几次,我和哥哥吃起来格外小心,我们排列坐在一起,先吃菜后吃肉,如遇到肉也不很快吃下,直到菜吃完了,才数数碗里剩下多少肉块,比看谁的多、谁的肉肥、谁的肉块大,然后挟在筷子上慢慢嚼吃。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搞活,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大哥从知青组上报名高考,大年初一从已上班的“地区体委”领到一个半月工资的同时,领到省城西安本科院校录取通知书;二哥在次年从知青下放的林场应征入伍;我呢自然免去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很有必要”之政策要求,“免下”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一恍三十多年过去,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桌上肉菜成了家常菜,吃肉的花样也不断更新,也不再挑肥的买、拣肥的吃,猪肉吃腻了,就换换口味,吃羊肉、吃牛肉、吃鸡、吃鱼、吃生猛海鲜。女儿吃肉吃得刁,肥肉一点不吃,只吃带骨肉,妻子讲究身材,肥的更是不敢沾,而“猪八戒”的猪仔猪孙们总不能光长贴身瘦肉,肥肉总归要有,于是这肥肉都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1

《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至于用哪方面的史料说明问题,更多地是从方法层面予以考虑,甚至于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去学习。 教学准备: 远古时代的生活与学生相距较远,课前布置学生充分收集资料,把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爱学、乐学,能运用查找资料,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探究,了解有关古代人的生活智慧与创造,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结合教材的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是:收集资料---激趣引入---课件辅助---点拨探讨---练习延伸。 “一个好的老师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2)讨论(3)练习(4)汇报教学重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本课共有四个子话题,分别为走进远古时代、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古人的歌谣、中华食文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采取课件《女娲造人》和《人类进化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因为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以神话故事引入更易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 第一部分:走进远古时代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展示资料(出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

论汉字与古今汉语语词

论汉字与古今汉语语词 文字虽然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各民族的文字表现的是各民族的语言。但是文字并不是完全消极地表现语言,它反过来对语言也有推动发展的作用,其中对语词的发展影响尤为明显。汉字不仅对古代语词有影响,对现代语词也有影响。下面我们分析这种现象。 一、汉字与古代汉语语词 古代汉语语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宋、元、明、清)。上古文献除用一些联绵词(或称联绵字)外,几乎都是用单字词的;中古文献,多字词有所发展;近古文献,多字词明显增多。但总的说来,古代文献还是以单字词为主体的。以单字词为主体与汉字的关系更加密切。汉语语词发展的趋势是由单字词向双字词、多字词发展。深入了解单字词,便能进一步探讨双字词、多字词的源流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反过来对汉语发展所起的作用。 世界上不论哪一种语言,总是以明确简洁为佳。在这一点上,汉语是突出的。联合国里正式文本使用中、英、法、俄、西班牙以及阿拉伯文。这几种文字,中文本最薄,而其语言文字能完整无缺地表达文本的内容。可见汉语文是最简明的。 文字产生前,各民族的语言已有区别,语言有的冗长,有的简洁。有了文字记载,其文字也会促使语言向冗长或简明方面发展。 我国祖先创造的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1],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口头上同音的词,书面上用不同形的字表示,词义明确,不会混乱。汉字单字词的构词能力比西文强[2],在上古它已能适应口语里的单词的发展。先秦、两汉的文献只用一万一千二百多字,而汉字单字的发展能力可达数万、十数万[3],故大有余地。人们说话一般要求简明,如用单字词表达意思无障碍,总喜欢用单字词而不用多字词的。汉字的使用,也反过来促使汉语口语中的单字词不断丰富发展。汉语口语中使用单字词的数量早已超过世界上其它民族语言使用单字词的量。由于汉字是一字一音节的,因此它是世界上各民族语言中使用单音节最多的语言。汉语的单字词为数多,除少数的词外,大部分词中的各字又有其独立的词义。故构双字词的能力,汉字也比西文字母强。西文字母只能表达口头语音。人们说话时出现同音词可用手势、表情、语调、上下文等语言环境帮助区别。如果写成文字,西文对许多同音词是难区别的。因此西文的同音字、同音词绝对不能多。这样,西文只能向创造不同音的词方向发展,用增加词数来满足表达语言的需要。西文相当多的词要用20-30个字母构成,双音节的词少,单音节的词更少。汉语双字词(双音节词)占大多数,而西文双音节词只占一小部分。可见汉语言文字较欧西的简洁。此其一。 其二,汉字一字一义,搭配灵活。 古代汉语语词,基本上是没有形态标志的。其词性不能从单字词上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读古代文献时,只要词义明确,语句中的词性一般是不会弄错的。原因何在?主要是古代汉语的词性是由词序决定的。词序是句法范畴。汉语的句法是比较简明而稳定的。我们查看三千多年来的文献的句式,“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始终是汉语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句式。汉语语词只要置入这一句式的某位置之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该词词性之所属,不必斟酌什么词性的形态标志。例如“春风风人”的第一个“风”,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第二个“风”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雨雪交加”中的“雨”是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冬十月雨雪”(《左传·桓公八年》)句中的“雨”是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又例如:“水火不相容”中的“火”在主语位置,必定是名词;“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礼记·王制》)中的“火”在谓语位置,必定是“动词”;“十万火急”中的“火”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007-04-12 10:50:37)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汉字也是这样。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臣错茅臣。(《晁错传》) ⑤脉偾兴,外彊中干。(《之战》) 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吃 穿 住 行 用 学 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吃穿住行用学中国农民生活六大变迁 2008年10月13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大中 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小】 2006年4月3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神山镇东南村农民方贵钦夫妇和乡亲们自费赴北京旅游。 尹召功摄 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 大幅改善和提高。农民回忆和统计数字见证了他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变。 变化一: 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不种田却吃得好 【今昔对比】“大包干以前,我家5口人,每季生产队分粮食,用褂子就能兜回家, 经常挨饿。”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钱西村的钱永言上世纪80年代在村里担任干部,80年 代后期开始从事水产养殖,现在已经是一名农民企业家。他说:“以前天天种田都吃不饱, 现在不但吃饱,而且吃得好。” 【数字与点评】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反映的是农民生活“跨越贫困进入温饱,跨 越温饱进入小康”的两大变迁。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恩格尔 系数高达70%。80年代开始,随着包产到户广泛开展,我国农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恩 格尔系数降到60%。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包括农业税取消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继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达到了小康线。 变化二: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今昔对比】“以前,孩子们的衣服能穿就可以,一件衣服要好几个孩子穿,哥哥穿 小了传给弟弟。可不像现在,一个孩子漂亮的衣服可能就有一大箱。”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杨

衣食住行礼仪

衣食住行礼仪 衣食住行礼仪 (一) 冠礼 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开始算做成人,由父母替他请宾加冠(在未加冠的时候,或把头发剪短,披向两面,叫做“两髦”;或把头发打成结,叫做“总角”),在宗庙里行礼。加冠共分三次:初次加缁布冠(黑色的布制成的帽),次加皮弁{ 音biàn }(白鹿皮制成的帽),又次加爵弁(红黑色的布制成的帽)。加冠以后,又由宾替他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卜商字子夏,字和名在意义上总是有联带关系的,不管是正是反),此后便算成人,可以出来与社会交际了。女子到十五岁也要加笄(安发的簪),加笄以后便算成人。 (二) 相见礼 古人初次相见,必须请第三者介绍。去见人的人必须向所见的人行贽礼,贽就是见面时赠送的礼品:大贽用玉帛,小贽用禽兽果脯等物。见面时,宾主揖让,礼节颇繁。相见后又有主人拜宾还贽之礼。 (三) 乡饮酒礼 这是居乡聚会之礼。行礼时,有主,有宾,有介(副宾)。由年纪最老的人做大宾,饮酒奏乐,揖让周旋。据说这是表明“尊长养老”的意思。由国君召集大夫士开宴会叫做“燕礼”,据说燕礼是明君臣之义的。

(四) 乡射礼 乡饮酒之后多行此礼。射鹄设在堂下,比射的人一对对的揖让升堂,揖让下堂;在堂上比射,比输的人在堂下饮罚酒。周旋礼仪也很可观。孔圣人对射礼曾批评过一句“其争也君子”的话。由国君召集大夫士比射的礼,叫做大射,典礼格外隆重。射礼之外,还有一种投壶礼,是宾主用箭投射壶中,中者为胜。 (五) 聘礼 诸侯派使臣到友邦去问好,叫做聘礼(天子有时也派使臣聘问诸侯,诸侯也派使臣聘问天子)。聘礼与朝礼一般,必有贡献,大致用玉帛之类。聘使在本国君主前受了隆重的任使的礼命;到了所聘的国,先受那国君主的慰劳,然后在那国的宗庙里献币行礼。聘后又有宾主宴会与主君赠贿之礼。 (六) 朝觐礼 诸侯朝见天子,叫做朝觐礼。据说行朝礼时,天子朝服依屏南面受礼,诸侯北面拜见。朝后也行宾主享礼。春秋时,小国诸侯对大国诸侯也行朝礼,其制度不可详考,大致礼数较为平等。晋文、襄二公做盟主的时候,曾定下“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的制度。 (七) 丧礼 丧礼是古人所最重视的礼,记载最多,虽然不可靠的居大部份,但是大致的情形还可以想象出来。据说凡有病将死的人必须睡在正屋的北墙下,死后移到牖下。刚死时,由一个人拿着死者的衣服上屋向北面招魂三次,下屋时由另一个人把这衣服盖在死人的身上(这衣服是不用以袭殓的)。于是设奠,赴告,受吊,男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8级医学信息管理1班姓名:麻胜瑶 学号:2008084018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观察来往形形色色的服饰,衣着打扮或正式或休闲,或修身或宽松,或潮流或复古,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服装的类型和衣着打扮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更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服饰中常见的有女生可爱的韩版服装,男生宽松的运动、休闲服,女人有穿着精神干练的职业装,男人有正式的西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我们都有相应的服装饰品与之相配。如果把服装服饰瞎搭、混搭,则可能事与愿违,无法达到预期美的效果!服饰在我们生活中也尤其重要:假如一名毕业大学生去参加一个面试,如果服装打扮潮流另类,或是鲜艳亮丽,会给面试官的印象极为不好,为此失去一份难得的工作也不无可能;假如我们去参加一个时装周,主题是以欧美风情为主,我们不可能穿着中国古典的旗袍,那么了解相关的服饰文化就是必要的了。 世界之大,悠悠众国,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底蕴,一种传统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特征,更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文明精神。了解服饰的背后,更多的是其历史、政治和经济,这些都渗透在文化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服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灿烂的文化,辉煌的遗物为世人所瞩目。而中国服饰文化更是中国文化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相互渗透及影响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具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得体的文化。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的进行了几十万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