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论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素质的培养

浅论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素质的培养

浅论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素质的培养
浅论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素质的培养

浅论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素质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6-11T16:22:09.7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张太平[导读]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了粗浅的论述。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质;学生数学教育要成为一门学问,就应该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但是这种理论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应该是为了解决数学教学的实际问题,指导提高数学教学实践为目的的。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数学素质的方法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实施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4.强化数学语言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5.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

另外,教师应该有应用数学的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加工、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大幅度地提高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国家更多的创新人才;再是,新教材中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同时在各级考试中适当增加应用数学题的数量等,切切实实让大家充分认识数学的巨大威力。

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彻底杜绝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方法(这种填鸭式教学现象,目前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采用多手段多途径,创设乐学、趣学等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而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把本门学科的学习与确立学生的理想抱负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