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仁爱思想的两重性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孔子仁爱思想的两重性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孔子仁爱思想的两重性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孔子仁爱思想的两重性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第23卷第2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ol.23No.2 2010年3月JO URNAL OF WEIFA NG ED UCA TION AL CO LLEGE Mar.2010

孔子仁爱思想的两重性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志美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摘要: 仁爱 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孔子的 仁爱 思想一方面带有时代和政治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它表现出了对人的关爱,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这一思想对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爱;两重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0)02-0020-02

一个思想家对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以及当时社会各阶级的态度,往往会从他的言论和著作中表现出来。孔子自幼艰难的生活境遇,使得他对民众的疾苦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这从 论语 中的 泛爱众 思想, 富民 、 教民 思想就可见一斑。但是 泛爱众 的思想并不一定说明他是平民阶级的代表,恰恰相反,他所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总体来看,孔子的 仁爱 思想是具有两重性的,一方面他明智地站在了封建贵族的立场上,使得他的思想不像宗法贵族那样守旧;另一方面他又不像新兴地主那样激进,对平民阶层充满了丰富的感情。尤其是后者,对于倡导 以人为本 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 仁爱 思想的局限性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水利的兴修,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农业生产力的新飞跃,导致了经济、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使我国由封建领主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地主制社会,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却充满着贪婪、掠夺和暴力。其中,孔子感受最深的是 礼崩乐坏 和新旧统治者的暴虐以及民众所遭受的战乱之苦。基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泛爱众的 仁爱 思想。但是,孔子的这种仁爱观是建立在封建等级社会制度基础之上的,作为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要受到等级制度的约束。

(一) 尊尊、亲亲 的局限

孔子所提倡的 仁爱 思想的目的是为世袭贵族制度、 尊尊 、 亲亲 宗法观念服务的。 尊尊 是维护等级制的原则,它规定百姓要服从贵族特权; 亲亲 就是亲近自己的亲族,其首要的一条是 孝悌 ,表现出孔子在摧毁氏族制度上的保守性。

为了贯彻 亲亲,尊尊 的原则,孔子提出了 正名 的主张,以此整顿在不同地位上的人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和行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论语 子路 )并且在讲政治社会的和谐时,孔子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论语 颜渊 )来概括,强调在严格的等级秩序中,人们要各安其位、彼此仁爱,以实现不同阶级之间的和谐。由此看来,在阶级社会里,那种普遍的 泛爱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二)礼治的局限

从孔子伦理学的角度看,礼的主要作用是社会对人们的外在束缚,而仁是人们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两者相辅相成,以礼为形式,以仁为内容和核心,形成了礼、仁结合的独特 仁爱 思想体系。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有礼才能分别家庭、亲朋的亲疏远近,强调尊卑长幼之序,区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按照孔子的历史观,礼适用于整个小康时代,它能够缓解不同等级间的矛盾对立,避免产生没有差等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限,最终达到具有等级性质的仁爱的、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在维护旧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秩序基础上的有等级差别之爱。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论语 阳货 )。孔子将平民百姓置于被统治、被驱使的地位,暴露出他所主张的 仁爱 思想的实质是维护古代社会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当孔子的 仁爱 思想打着 民本 的旗子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而摇旗呐喊时,客观上,他的这种从君治民出发的君本位主义思想又有可能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和愚弄劳动人民的工具。

二、 仁爱 思想的历史价值认同

收稿日期:2009-11-08

作者简介:马志美(1985-),女(汉族),辽宁盘锦人,安徽大学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20

2010年第2期马志美:孔子仁爱思想的两重性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关于孔子思想所代表的阶级,一直以来就有众多的争议。一般认为,孔子是我国古代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思想家,其思想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另一方面,孔子的思想,本质上更具有平民利益的色彩,其思想重心不是尽力去劝导平民以 仁爱 的修养去顺应统治者的需要,而是在于劝导统治者应该以 仁爱 的圣人境界去关心平民的生存和利益,呼吁社会稳定。以仁爱思想为基础,孔子提出了富民、教民的利民政治方略和 为政以德 的 德治 思想。

(一)富民思想

孔子认识到要想使阶级矛盾真正得到缓和,必须采取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措施,这反映在孔子的经济思想上便是 富民 。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论语 颜渊 )百姓生活富足了,君主自然就有足够享用的资源,所以孔子认为, 富民 是国 利 之所在,君主为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孔子不仅提出了富民主张,而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去达到目的,比如节俭,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 论语 述而 )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述而 )要求统治者节约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支持人民的农耕,适时地支配人民。同时孔子也主张要减轻民众过重的赋税,对此他提出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 左传 哀公十一年 )的政策。总之就是要 择可劳而劳之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发展生产、限制剥削的办法来 富民 ,使百姓在一定程度上过上富裕的生活。

(二)教民思想

教民和富民一样,在孔子思想中是同样重要的,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 论语 子路 )。首先必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然后才能谈得上教化人民,这就是先富后教。孔子提倡教化百姓,让百姓懂得礼义道德。孔子创办私学,并坚持 有教无类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广大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等不同国度,其中有贵族阶层的,也有来自平民家庭的。孔子传授知识完全以受教育者的资质、兴趣为标准,而不是以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为前提条件。在孔门中,许多出身卑贱的弟子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如颜回、子路、子贡等。可见,孔子对于施教的对象,是完全平等的,真正体现了孔子的 有教无类 的精神实质和他的 仁爱 思想。当然,孔子的 学而优则仕 思想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也不能不承认它是对以血亲关系、世卿世禄制的一个革命性的否定,对下层民众提高自身知识修养,改变国家的选仕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三)德治理论

在政治领域,孔子的泛爱众的学说表现为 德政 ,即 以德治国 ,这是他的仁爱之心的必然表现。统治者是统治天下的人,统治者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做到模范表率的作用,用其至上品格来感染别人,才能使天下人真正归顺于自己,国家也才能安稳。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论语 泰伯 )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德政 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对待犯错误的人时主张 德化 ,反对刑罚。所谓 德化 就是要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 论语 尧曰 )通过惠民政策,以其实际言行使人民受到感化,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 颜渊 )所以,德政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又博得了人民的信服。

三、 仁爱 思想与 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儒家文化把 仁爱 作为人际关系的核心,既有对个体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又有对群体社会关系的规定,希望建立体现 仁政 的和谐有序的大同社会。几千年过去了,孔子的 仁爱 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人际关系仍有重要的价值。

孔子想建立一个安定和谐的理想社会。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论语 公冶长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论语 季氏 )这从根本上讲是围绕人这一核心和主体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 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又是人们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只有真诚地为人民、爱人民,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爱是一种创造文明、维护社会安定的内在要素。 以人为本 的现代 仁爱 思想作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求每个人都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独立,积极致力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友爱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总之,孔子基于当时社会现实提出的以仁爱为基础的思想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平民和统治阶级双方的利益,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最终使得其政治主张无法满足各国扩张的实际需要。但是,在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孔子的 仁爱 思想对国家生存和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下转第44页)

21

2010年第2期齐丽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3.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实践反思搭建思想交流平台。

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不断地思考、反省和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反思除了需要教师的主体悟性之外,还需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在反思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提供了很好的思想交流平台,诸如BBS、MSN、Blog、WIKI等,充分满足了教师自主发展和群体交流的需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Blog),撰写并上传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体会等,对日常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总结,并在与同伴的交流和讨论中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4.加快推进 教师网联 计划,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教师网联 是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先行实施的重大项目,宗旨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构建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素质提升提供支持和服务。近年来,尽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教师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构建 教师网联 能够加强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通,实现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行业联合,共建优质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教师网联 计划解决了以往教师培训所面临的地域广大、居住分散、经费不足、工学矛盾等诸多困难,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环境,在同事帮助和专家的引导下,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从而使自身专业技术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江,韩洁.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03,(4).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陆有铨.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

[4]马秀峰,李晓飞.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

[5]程志,范爱华.信息环境下教师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un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Student Major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Qi Lili

(Harbin Normal Universi 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teacher 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al poi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 ducations in recent years.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vide teachers with a ne w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learning resources are unprecedented wealth,more importantly,it has cause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way of learning and provided many effective ways for teacher 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er s career development;method(责任编辑:潘 敏)

(上接第21页)

参考文献:

[1]夏海.论语与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罗炳良.论语解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刘夏.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传承,2008,(11).

C harity Thought of Confucius and Its C ontemporary Value of Duality

Ma Zhi mei

(Philosophy School of Anhui Universi ty,Hefei Anhui 230039)

Abstract:Love is a primary concept in C onfucian ide ology,this article does a in-depth analysi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is idea.As a social ethics,Confucius s Love was limitated by the times and political,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wed people s Love and the humanitarian spirit.At the sa me time,this idea is also has important theo retical guidance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currently.

Key words:Confucius;Love;duality;value(责任编辑:张连军) 44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泰州-88分)培训课件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试题及答案 (泰州88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礼是外在的规定,仁是内在的基础。仁学为礼学提供一个基础,这是孔子对()做的一个新的论证。 A.仪礼 B.周礼 C.礼记 D.学礼 2.周礼人性论的基础是()。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有善有恶论 D.性无善恶论 3.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A.亲民说 B.亲仁说 C.孝悌说 D.仁政说 4.()在政治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宪法,是国之大法。 A.《仪礼》

B.《礼记》 C.《周礼》 D.《古礼》 5.中国传统宗教以()为核心。 A.上天崇拜 B.民族氏族崇拜 C.炎帝崇拜 D.伏羲崇拜 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A.纪传体 B.语录体 C.政论体 D.国别体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8.()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赵普 B.王安石 C.欧阳修 D.范仲淹 10.《尚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 A.以礼驭性 B.以智驭性 C.以德驭性 D.以诚驭性 11.西周末期,开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人教育兴起,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教师就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段话出自()。 A.《礼记?礼运》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知识讲解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需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富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 试题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儒学思想、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是与世界其他地区思想相区别的最 本质的东西。() A. 正确A B. 错误 第 2 题. 孔子认为易创生万物后,易的本性就赋于了万物。() A. 正确A B. 错误 第 3 题. 孔子早期和晚年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不一样的。晚期思想继承了传统的人性论观 点,即用礼去节制、约束它人的欲望。() A. 正确B B. 错误 第 4 题. 中国的形而上学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概念是分开的,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宇宙论研究整个世界的演变。中国把宇宙论和本体 论结合在一起。() A. 正确A B. 错误 第 5 题. 仁、义、礼、智代表了人的本性,是最重要的部分,称为“小体”;吃、喝等人和动 物共同拥有的,称为“大体”。() A. 正确 B. 错误B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6.0分,共60.0分) 第 1 题. ( )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整个人类历史有一个轴心期。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期间,世界不同地区都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产生了文化的爆炸、学术的发展。 在轴心期以前的文化都被这个时期所继承。 A. 德A B. 美 C. 法 D. 英 第 2 题.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指()。 A. 原生道A B. 道理 C. 次生道 D. 道德 第 3 题. 周礼人性论的基础是()。 A. 性善论A

B. 性恶论 C. 性有善有恶论 D. 性无善恶论 第 4 题. 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 赵普A B. 王安石 C. 欧阳修 D. 范仲淹 第 5 题. 孔子第一个发现《周易》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了()。 A. 义理派A B. 学理派 C. 象数派 D. 法学派 第 6 题. “周公制礼作乐” 是中国()传统的开始,一直到清末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前, 都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A. 人文主义A B. 新人文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后现代主义 第 7 题. ()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C D. 清代 第 8 题.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易经》D 第 9 题. 孔子认为整个万物的创生者是()。 A. 道 B. 易B C. 德 D. 人 第 10 题. ()曾说:“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继续教育试题(最全直接在中查找)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孔子早期和晚年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不一样的。晚期思想继承了传统的人性论观点,即用礼去节制、约束它人的欲望。()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孔子的“易”不仅是指《易》这本书,但更多是指“易”这个概念,相当于老子的“道”。()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3 题. 中国的形而上学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概念是分开的,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宇宙论研究整个世界的演变。中国把宇宙论和本体论结合在一起。()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4 题. 中国的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5 题. 孔子认为易创生万物后,易的本性就赋于了万物。()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6.0分,共60.0分) 第1 题. 孔子第一个发现《周易》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了()。 A. 义理派 B. 学理派 C. 象数派 D. 法学派 标准答案:A 第2 题.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指()。 A. 原生道 B. 道理 C. 次生道 D. 道德 标准答案:A 第3 题. 《尚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 A. 以礼驭性 B. 以智驭性

C. 以德驭性 D. 以诚驭性 标准答案:C 第4 题. 礼是外在的规定,仁是内在的基础。仁学为礼学提供一个基础,这是孔子对()做的一个新的论证。 A. 仪礼 B. 周礼 C. 礼记 D. 学礼 标准答案:B 第5 题. ()提出“五四运动”和对西方科学和民主的吸收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A. 胡适 B. 李大钊 C. 蔡元培 D. 陈独秀 标准答案:A 第6 题.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易经》 标准答案:D 第7 题. 孔子晚年学()后形成一套形而上学体系,为仁和礼提供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周易》 标准答案:D 第8 题. ()曾说:“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 A. 斯大林 B. 撒切尔夫人 C. 杜鲁门 D. 丘吉尔 标准答案:B 第9 题. ()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标准答案:C 第10 题. 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 赵普

论孔子思想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论孔子思想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儒家思想今天遇到了无比强劲的敌手,这就是由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西方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必将带来一定程度和范围的西方化,孔子的思想,还有其存在依据吗?我认为,孔子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思索是不会过时的,而他一生的经历及其精神境界,作为人的生存,也具有典型意义。 卡西尔说:语言与存在同一。那么我们只要看看这些词汇吧:仁爱、礼节、天命、中庸等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不可想象,如果他们有朝一日从人类的生存中消失那将是怎样的后果? 孔子的一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磨难,贫穷恓惶,理想没有实现,那是一个十分沉重凄婉的悲剧。但是,孔子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不忧不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人生多艰,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个人面对这一事实的时候,难道不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吗?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自己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不为各种物欲的追逐、成败的计较、名利的诱惑所压倒,才能有一份宽松泰和、博大包容的心境,真正享受人生!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至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即努力改造社会、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他的学说的根本——仁,即是爱人,即是人道。爱人或人道,就是使人都好起来,使人人生活得好,尤其是使人人都受到教育。总之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造成一个君子国,造成一个以人道为根本原则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思想、观点是很丰富的,但贯串于他一生的精神却很简单,一是知天命,一是弘毅。这两点,支撑着“任重道远”四个大字。极伟大的任务,极沉重的担子,极高远的目标,困难、挫折,甚至终身奋斗毫无结果,都是可能的,没有知天命的精神,生出许多一己的主观妄求,在不合理的事面前表现出不可理解和天真的愤激,甚至为忧烦、悲观、荒诞感所压倒,等等,这样的心理首先失却了宽和健康,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里我理解的知天命即上天命我来做这件事和上天注定我命运多舛两方面。所以有志向和真正干事的人,一定要懂得孔子知天命的正确涵义和积极精神。 命这个字眼儿很通俗也很高深。大别起来,人们对命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命是先天注定,无法改变的,所谓“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就是老百姓对命运观的极好概括。另一种认为,命是非人力可以改变的某种事实,比如某种外在的机遇,或是自己内在性格的偏长偏短,它们常常决定人的生活道路。比如仕途,前几年有一句话:“德才兼备加一碰。”这一碰特别重要。所以重要,就是你是否逢着了某种机会有决定意义。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就产生了两种“知名”的态度。持前一种理解的人生活态度消极,认为世事一无可为,“听天由命”;他们还很迷信,抽签算卦,奉算命先生为“铁嘴”,说他们某年有“水凶”,他们就不敢在沟渠边走,说他们某年不宜早出门,他们就日上三竿后离家。持后一种理解的人也认识到人生的无可奈何处,但却并不消极,更不迷信。拿孔子自己来说,他一生克己复礼,游列国,说诸国,但它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却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他们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 严格说来,只有后一种“知名”才真正是人生智慧,而且是很高境界的人生智慧。国家元首、亿万富翁,以至村民百姓,芸芸众生,无论地位高低,能力大小,总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总有些无法做到的事情,总有够不着的、达不到的、无可奈何的,一句话,总有限定,总有失败,总有不如意。怎么办?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 让我们追遡到2564年前,历史有一位先哲孔子,用他过人的聪慧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凝炼成一个字:“仁”,他用仁者“爱人”把蕴含在人性中最光明最珍贵的精神揭示出来。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其中孝悌是根本。几千年来,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众、爱国家,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种精神又升华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的纽带。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全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切实做好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我们四川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是在我省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

代会精神,研究部署四川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动员全省干部群众,拼搏实干、克难奋进,为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而努力奋斗。 无论是国家还是省委的会议,其精髓都是民生、关爱人民,字字句句透露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仁爱”精神。作为我们年轻一代,生活在国家漫烂阳光中,沐浴在党的春风里,我们能做什么呢,能做什么才能回报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呢?我常常独坐窗前细细思索。我们年轻的人们有知识、有朝气、有活力,难道不应该在各自的工作中发挥长处,总结经验,把工作干好干出色!我想那是必须应该的。作为粮食一线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汗水夹杂着尘土在背上流淌的辛苦,但是这份工作又是那么的崇高,它关系着中国万万亿同胞的肚子、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中灌入十八大会议和省委会议精髓,对到库的每一粒粮食发以“仁爱”之心,精心呵护、细心照料,确保储备粮油100%安全;对储备粮管理规章制度认真研读,体会其内在含义,不仅要把粮油管理好,还要把储备各项检查等文字资料落实到位,做到认认真真不走过场,完全按照要求规范填写和填写诶齐备。对领导交待的事情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对待老同事虚心求教,边请教边实践边积累经验;对待新同事耐心传教,细心讲解保管粮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身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精)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现在又大热了,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又能持续多久,要搞清楚这个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什么是仁学思想,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这也没错,但是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现在的人认为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_950字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_950字 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六一中队致全校少先队员的一封倡议书亲爱的少先队员们:你们好!我们是来自六一班“小蜜蜂”雏鹰假日小队的成员。在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中,开展了“仁爱在我们身边”的活动,从中我们收获了许多,感慨了许多,所以我们向全体少先队员倡议并开展“传承孔子思想,发扬仁爱精神”的活动。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孔子以“仁”为核心,这个“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词,可见“仁爱”是多么重要。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发扬“仁爱”精神。我们雏鹰假日小队也行动起来了,组织了许多活动,帮助了许多人,希望大家也和我们一样,赶快行动起来,多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我们有许多感想: 1。帮助他人时,可帮助别人以收获快乐,得到感谢,这样世界将更加温暖,美好。 2。帮助他人时,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3。帮助他人时的快乐,比黄金都要珍贵。4。帮助他人时,冬天也会有一丝温暖,夏天也有一丝凉意。5。帮助他人时,将得到更多的友谊,更多帮助。6。帮助他人时,可帮助他人时以获得 人生的真谛。7。帮助他人,为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的同

时,自己也快乐。我们并不需要去参加雏鹰假日小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仁”。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一件小事便像一滴小水滴,千千万万滴水滴便汇聚成了一片汪洋,比如你做错了事,别人却宽容了你……我们雏鹰假日小队去过养老院,给那里的老人们送去了礼物,表演了节目来去了温暖,不管天再怎么冷我们送去的温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比夏天的太阳温暖许多,那里的老人还给我们唱了歌,这让我们知道了“爱人者仁恒爱之”的道理,我们还去了孤寡老人家,老人行动十分不便,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打扫了,我们便为她打扫卫生,还给她表演了节目,逗得老人哈哈直笑。 有一次,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闻,有一个偏僻的山区,那里的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那是正值冬季,没有暖身的衣服怎么行呢?于是我们便将自己不能穿的衣服及给了他们,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还走进社区,清除那些讨厌的牛皮癣,我们拿起了盆和一把把小铲子铲了起来,我们忘记了辛苦,终于把那些牛皮癣清理掉了!我们这次活动的口号是“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仁爱将永恒!”我们在活动中可以去养老院,去孤寡老人家,去儿童福利院,我们也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们让座,在生活中,直言我们用仁爱之心去看待每一个人,世界将充满爱!希望大家能“学雷锋,做好事”多多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

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现代价值 【注】以下内容纯属于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己和成人,也就是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他的现代价值的探究,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1.对内 (1)人文精神 “仁者人也”——《中庸》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简析】孔子人的思想首先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上,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除了这两则体现的,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这在今天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仍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2)进取精神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简析】仁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是孔子设立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朱熹所说的“孔子安仁,颜渊守仁,子路不违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般人来说,不经过一番努力,是达不到仁的要求的,因此孔子要求人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的心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3)对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①做人要率性而为,真诚为上,不可有机巧之心:“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宪问》 ②人要遵守秩序,各尽其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③只有没有私心的人,以其公正之心才可以评价别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 ④坚守正道,不畏强权:“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⑤控制私欲,节制感情,坚持中和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⑥正确的财利观:“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论语·大学》 ⑦从善去恶:“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之道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体系的根本所在。而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着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对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协调人际关系的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它是人处世的明塔,让人生处于合理的轨道之上,以达万物的和谐。 关键字:中庸修身处世 正文: 一、何为中庸? 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有一见,即《雍也》篇所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中庸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认为大家已经长久的缺乏中庸这种道德了。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做不到“中庸”呢?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由此可见,中庸之道的衡量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它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均衡状态,不能有稍微的一点偏差。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这是中庸的本意。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中庸理解为“折中”。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折中带有懦弱的贬义色彩,模糊了黑与白的界限。而孔子所说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公平地对待人与事,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并非采取各自退让一步的作法,模糊道德的界限。孔子强调的中庸,其实是包含了变通之意的,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而在变通的过程中,中庸又有着不偏不倚的稳定功能,是变通与稳定的高度统一,在变通的基础上追求事物发展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僵死的、静止的,而是一种运动变化中的平衡,是和谐,时中,是相对稳定,这点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也是中庸的本质所在。 二、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1.中庸思想与人格的塑造 “人类心血最大的成品,乃是他自己的人格。”人格的塑造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好的人格,总是可以令人受益一生。一个人,倘若太上进,未必是件好事。上进的人往往过于功利,将自己禁锢在名利的牢笼,难以自拔。一味地追逐功名利禄,在寻找捷径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这样未免太过遗憾。联系到现在的大学生,有一些人太过在于名利等身外之物,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以天之骄子自居,不愿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是到最后因为能力有限,不得不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到后来就失去激情,自暴自弃过完一生。相对于那些上进的人,太过被动的人同样是不幸福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虽然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但是一辈子碌碌无为,不懂得争取,在自己的世界中羡慕别人,也只能算是井底之蛙。相对于前两者,最好的人生应该能够奋起拼搏,却不忘欣赏沿途风景的人。努力应该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将自己禁锢的束缚。当久久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时,应该停下来歇歇,一味强求反而会失去得更快。把过程留给自己,把结果交给命运,会舍才会有得,最美的人生不过如此。 2.中庸与处世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冲突,人们往往需要运用中庸思想方法,来妥善解决问题。面对矛盾,只想到自己的人是自私的,自私得久了,便受人厌恶,渐渐被人疏远了。永远只为别人考虑的人,也并不明智。一个人,如果一直对别人太好,反而会让身边的人觉得你的关心很廉价。真正遇到矛盾的时候,不要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他的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教育思想为“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创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他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它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子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无功,只求无过。”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就是中。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

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摘要:“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最高道德准则和人格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遭受到了冲击。在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也失去了传统文化赋予它的部分真义。我们重新理解、重视孔子的仁爱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完善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教育 一、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仁”的思想是儒学思想的主导。孔子对“仁”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故孔子的学说后来又被称作“仁学”。“仁”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爱的符号,“仁”在孔子儒学当中最根本的意思也就是爱。孔子的“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遇到的就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关系,婴儿处在亲人的爱抚之中,并逐渐萌生对亲人的深深依恋和敬爱之情。因此,家庭中亲情之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只有爱自己亲人的人,才会去爱他人。 孔子的“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仁者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原来的释义就是“人”,是指要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人。其实,“从字源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指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独则无耦,耦则相亲。可以说,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它要求人们相亲相爱,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觉醒,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 1 ] 。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其内心深处有仁的存在。仁是发自内心,经过思考的,区别于动物之间的本能的爱。既为人就应该具有仁,能施仁于人,否则就枉为人。第二,“仁者爱人”。即一个人应具有一颗仁爱的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当视人如己,以爱心调节人际关系。抚孤独,恤矜寡,拯疾病,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类共同幸福。仁者爱人的精义是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厩焚。退朝,曰:‘伤人’? 不问马”。把别人也当作跟自己同类的人来看待,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倾向,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要反对嗜杀好战,草菅人命。主张德治,仁政。要求人们本着固有的同情心,相亲相爱,以人为重,尊重人的尊严。孔子十分注重个人人格的独立,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讲仁爱,并不赞同无差别,无原则的爱一切人,爱人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的标准即礼。“仁”是规范的核心,礼是规范的行为准则。爱人是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他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想,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为杰出和卓越,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其中许多关于学习方面的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对我们学习具有重大帮助。 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提出的思想主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经常进行学习和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同样重要)。这些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思想直到现在还对我们发挥着重大指导和启示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孔子学习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运用这些有益学习思想更好为我们学习服务,以此更好提高我们学习成绩。 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我们的学习帮助非常大,从我自己亲身实际体会来看我认为孔子的这些学习思想对我们的学习有以后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做学问要有求实的品格。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求真务实,任何知识的得来都不能急于求成,也容不得半点虚假。但在我们学习当中

我们经常可以碰到学习虚假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文章剽窃等,许许多多做学问不诚实的现象在现实当中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孔子的学习态度是相违背的。做学问如同做人一样要诚实,不是我们自己的真才实学,即使得来也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它并不能代表自己的智慧,相反它反映了一个人道德品行的恶劣,虚假的学问是不值得我们提倡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得来的真知才是自己真正的水平。 二是求学要有谦逊的态度。知识是无边际??的,个人的力量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某个领域中的知识并不能穷尽所有。对此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要有谦逊的态度,要认真学习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态度给我们学习提出很好的启迪。在平时学习当中我们要提高自我成绩就要认真向旁边的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某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的强项所在。通过学习同伴的长处我们可以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学业成绩。那种自大自傲,目中无人的态度是得不到别人帮助和支持的,他们永远不会有更大进步的。 三是学习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学习是有规律可遵循的,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提高学习成绩。不讲求方法而一味盲目自我感觉是学不好知识的。在学习过程中我就有这种体会,由于我们平时要掌握和理解许多知识,如果不注意学习方法的运用那么我们将会非常累而且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孔子学习方法中“温故知新”,“学思并重”思想使我们知道学习要注意经常复习,在

关于孔子的经济思想及当代价值

关于孔子的经济思想及当代价值 关词:孔子;经济思想;利民;重义利;尚俭 经济全球化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资源作后盾,且也需要思想文化资源大力支持。孔子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不仅在历史上曾起巨大的作用,在今天对于类摆脱资源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于孔子经济思想的研究,姚电、平荣(2007)认为,孔子极入世的参政情怀和济世抱负决定他必然关注社会的济改革和发展。他特别提出贸易由、“信”以生利的换伦理观;依“名”配财、“不患而患不均”分配伦理观;“戒奢尚”的消费伦理观等容[1]。唐明贵(2008)认为,孔子思想在济全球化的今天其中的义利思想和的思想以及诚信思想仍具可资借鉴的价值[2]。丹忱(2008)发现,子的义利观是其德治方略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们的欲利和求富念乃人性所在,但“利”应“义”制约,应义主利从、重义利[3]。雷永强(2009)提出孔的“仁”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经济理思想内涵。他积入世,关注社会的经济改革发展,提出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二分、“富国而”的生产劳动伦理观;易自由、“尚义守”的交换伦理观;不患寡而患不均”、依“、位”配财的分配伦观;节用崇俭而“度于礼的消费伦理观[4] 本文在上学者理论的基础上,认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政治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且反映其政治思想社会理想。总体说,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藏富民与利民的思想,经济活动从道德规范的重义轻利想,社会可持续发观中的尚俭思想和先富后教想。孔子的经济思想对于解

决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藏富于民与利民的思想 孔所处的春秋末年,是一个社剧烈变动的时期,从经济上看,一重要的变化是土地有制的出现。原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王室所有,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制度,反映土地已经开始私有。人们用各种手来扩大对土地的占,结果就出现了诸侯于周天子,私家富于室的情形。《左传·哀公》这样的记载:季氏要用田赋度增加赋税,使冉有征求孔子的见,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举其中,敛从其薄,但是冉有仍旧听从季氏,行田赋制度聚敛。孔不满冉有这样的行,评论说:“百乘家,不畜聚敛之臣。与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5],并且不认冉有是自己的徒弟:“季氏富于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而攻之,可也。’[6]孔子认为,财富中危害极大,“财聚则民散”[5],财产过于集中,而百姓就要失,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聚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7]孔子盛富有天下而自己却独自占有的舜和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与焉”《论语·泰伯),赞扬均分财富的博拖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是圣人之德,提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配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8]孔子认为财富不应该集中于诸侯天子,而应该使人民富裕。《论语颜渊》中说:“哀公问于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忧不足,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足,君孰与足?’”有若关于百姓足”的看法,体现了儒“藏富于民”的一贯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