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

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A4

18.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19.社会化失败: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亚文化的过程,是对社会目标的背离。

1.教育社会现象是指学者们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所看到的现象,从概括的意思上讲,它包括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与教育相连的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社会现象”,其学科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目的在于教育的本质性功能,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条件和提供理论依据。

3.社会学中社会制度是指反映人们在某一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

4.教育制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各种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

5. 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制度在促进个体完成社会化成为正式社会成员方面的作用。

6. 教育需求是社会及个人对接受教育方面的需求,一般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或家庭)需求。

7. 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整体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态;而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的人口、职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等组成的体系和比例关系。

8. 教育结构是指社会的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根据一定比例和秩序所构成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9. 社会流动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

10. 结构性流动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质变的过程,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流动出现了以群体为基本特征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基本矛盾比价尖锐的历史时期。

11. 代际流动是指家族中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

12. 赞助性流动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制度,个人在社会的帮助下获得某中地位或升迁的机会。

13. 竞争性流动是在社会公平原则下,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升迁机会。

14. 机会公平就是人们对社会给其所有成员创造相同的外部条件并对他们采取相同的原则、制度、态度、行为的一种状态和对此的评价。

15. 教育效率是指教育的投入与其产出的社会效益的比值。

16. 教育分流是指教育系统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教育类型分别培养,并且帮助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岗位和社会角色。

17. 社会变迁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的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或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18.社会变迁的机制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引起社会结构性变化。

19.教育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教育模式的整体转换过程,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主体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以及教育环境现代化等众多方面。

20. 社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若干社会群体或人群通过某种互动连接起来的,由共同文化维系的区域性社会。

21. 教师文化是由在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角色行为所构成的文化,包括规范文化和非规范文化。

22.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时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主体意识为主要特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的一种群体文化。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6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7差异交往说:由美国犯罪心理学家萨塞兰德提出。认为人们在经历社会化过程中与谁交往决定了社会化的方向。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与这类群体交往越密切,犯罪的手段、动机和可能性越高。

8、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9、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五个方面,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10、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11、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12、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点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13、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4、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从某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变动现象。

15、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16、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17、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8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19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只有当文化内容的变化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0人口的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及类型的变动。

21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

22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点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23心理缺陷说:是解释行为失范的一种理论,认为个体产生越轨、犯罪的行为是因为存在心理缺陷,不知道限制自身的越轨冲动,心理缺陷的原因在于童年的社会化失调。

24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25.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26.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27.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28.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29.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31.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32.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33.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4.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35、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36、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37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对全体教师的期望,二是对个别教师的特殊期望。

38、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39、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五个方面,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40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团结。

41.社会化失败

判断对错

1.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2.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4.教育社会学家研究自杀现象,关注的是某个人为什么会自杀。

错。关注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

5.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6.教育社会学与一般教育学不同之处在于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

错。不能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应视为一种社会行为。

7.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关注的是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功能.

8.强调价值中立,确立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者是涂尔干。

错.是韦伯

9.教师职业的最基本内涵主要是他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对

10.在小学阶段评价手段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的权威影响较大。对

11.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权威影响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加大。对

12.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教师评价手段和专业素质在对其权威影响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错。不一致,评价手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影响减少,专业素质则相反。

13.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14.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

错。学生成绩的高低还与成就动机、价值导向等因素的影响。

15.作为课堂控制的手段,惩罚是最好的手段。

错。是种消极的控制手段。

16.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主要依赖于显性控制机制。

错。显性控制机制和隐性控制机制。

17.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18.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制度常常被认为是“文明社会”或先进社会的一个特征。

错。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古老的制度之一。

19.社会整体渐变是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错。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20.社会整体渐变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错。社会整体渐变的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局部调整,但它不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21.由于教育准备不当导致的毕业生“学非所用”、高材低用等是“反教育”的失范行为。对

22.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

错。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而教育平等是指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

23.学校中的“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

错。一种失范性教育问题

24.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改造观念的过程,观念转型将直接诱发教育失范。

错。也可间接诱发教育失范。

25.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对

26.过程性教育问题是指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教育问题。对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6.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 )

7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

8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 )

9.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著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 )

10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 )

11.以孔德、涂尔干等人为代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思路是偏重个体事实。(错,偏重社会事实,这些事实在个体以外P8)

12.互动理论更重视研究个体、小群体而非社会结构。(对)

13.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错,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 )

14.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15.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环境圈层。(×)

16.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剖麻雀"指的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法。(√)

17.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区教育的实践也始于此。( × )

18.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被称为文化传播,指文化在世代相接。(×)

19.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20.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著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21.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22.教师社会化过程即教师继续社会化阶段。(×)

23、在社会学研究史中,注重社会事实,推重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的人是孔德、韦伯等人。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24、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错,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该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功能。

26、布鲁克弗发表的《教育社会学》一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社会学的正式确立。错。《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

27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8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29.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30.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31.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错。隐性知识

32.教育社会学家研究自杀现象,关注的是某个人为什么会自杀。错。关注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

33.教育社会学与一般教育学不同之处在于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错。不能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应视为一种社会行为。

34.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对

35.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错,关注的是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功能.

36.强调价值中立,确立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者是涂尔干。错.是韦伯。

37.教师职业的最基本内涵主要是他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对

38.在小学阶段评价手段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的权威影响较大。对

39.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权威影响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加大。对

40.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教师评价手段和专业素质在对其权威影响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错。不一致,评价手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影响减少,专业素质则相反。

41.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42.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错。学生成绩的高低还与成就动机、价值导向等因素的影响。

43.作为课堂控制的手段,惩罚是最好的手段。错。是种消极的控制手段。

44.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主要依赖于显性控制机制。错。显性控制机制和隐性控制机制。

4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错。隐性知识

46.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制度常常被认为是“文明社会”或先进社会的一个特征。错。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古老的制度之一。

47.社会整体渐变是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错。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48.社会整体渐变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错。社会整体渐变的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局部调整,但它不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49.由于教育准备不当导致的毕业生“学非所用”、高材低用等是“反教育”的失范行为。对

50.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错。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而教育平等是指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

51.学校中的“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错。一种失范性教育问题。

52.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改造观念的过程,观念转型将直接诱发教育失范。错。也可间接诱发教育失范。

53.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对

54.过程性教育问题是指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教育问题。对

8.简述手段—目标说

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是社会手段和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极度的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

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

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默顿指出越轨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9.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哪几类?

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10.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1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功能?

教育改变了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这在客观上要求她们少生少育

教育年限的延长也在客观上推迟了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12.教育平等的含义.

人即目的、教育权利平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差别性对待原则

四、论述题

1、根据你的体会谈谈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

从传统层面看在经济至上的社会,教师传统权威会因经济待遇较低而减少;

从专业层面看,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师专业权威的获得、巩固和发展变得困难;

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2、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明星往往成为他们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各种明星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视为学习的榜样。

他们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其影响方式是突发的、短暂的,但又是刻骨铭心的。

学校教育中要正视这一现象,加强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课堂冲突。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课堂控制,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密切关注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做到前台与后台的一致;

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4.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媒介对儿童现社会化、道德发展、学业成绩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从正面看大众媒介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增进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从负面看不健康的媒介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媒介所宣传的参照系过多,导致儿童的榜样群体多元化,使儿童在社会学习方面无所适从;存在教育功能失调现象:所体现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方面往往与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

过多地将时间消磨在媒介上也会影响到学业时间。

5.试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对此的看法。

主要表现:

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

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

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

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新趋势如贵族学校的出现等。

教育系统的外部原因:城乡差别、重男轻女思想、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差别

教育系统内部原因:制度化教育、应试教育、教育指导思想、学业成败标准

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所限,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必然现象。对此不重视或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稳定,将它理解为教育上的平均主义也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6.联系实际,就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等五个方面内容,是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目前,在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公正性、教育平等问题上我们都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社会活力的最初表现。

教育中的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消灭教育不公平,而是通过合理的操作去控制教育中不公平的过程与结果。

当前解决教育中不公平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则之二是通过尽量加快对于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逐步逼近教育公平。

7.目前我国社会,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比较松散和半专业化,这种状况已影响到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请你谈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应如何走教师专业化道路?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化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具有专门知识

2、提供专业服务

3、具有专业自主

4、接受专业教育

5、信守专业道德

1.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首先,强调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其次,强调经验的实证意义。再次,强调价值无涉。

2. 教育制度的社会特征:(1)系统性。(2)公共性。(3)传承性。(4)产业性。(5)供求平衡性。

3. 教育制度的社会化功能的表现在三方面:(1)个人通过教育过程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和文化,接受和履行社会规范的要求,也就是受社会文化和规范的同化,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社会生活和行为。(2)个体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地内化社会规范和社会知识,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社会性和社会活动能力。(3)个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扮演一定社会角色和体会角色规范,形成履行角色任务和处理角色关系的能力,向正式的社会成员方向获得进化。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3.简述差异交往说

由美国犯罪学家萨色兰德提出,他认为所有的认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个体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该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越高,犯罪动机就越强,犯罪的可能性也越大。

4简述教育的互动理论。

答1、教育的互动理论源于社会学中的互动论,有时也称之为解释学。

2、认为对具体情况的一切分析都是解释性的,强调对现实本身的剖析,重视探讨日常现实的过程和存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主观目的性怀交互作。

3、对于学校生活的解释,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对学校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和个体行为的研究。

4、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解释和理解的方式来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

5、教育知识涉及哪三种内容?

答、1、显性知识:学科类别及具体课程内容;隐性知识:学校生活经历及非正式教育影响;

2、生活经验:交往活动中的日常生活经验。

6、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有哪些?

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7简述学校组织变革中教育系统内部的阻碍因素。

国家教育体制;科层化组织;目标错位;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代价问题;抵制周期。

8. 简述教师角色行为的特点。

(1)教师行为的道德性(2)教师行为的规范性(3)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4)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9.简述班级组织的功能。

(1)归属功能(2)管理功能(3)角色社会化功能(4)选择功能

10.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11、简述人口文化素质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1)人口文化素质低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2)难以保证教育发展的重点(3)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1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13、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14、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15.简述教育的生产性功能。(1)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2)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16.简述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1)社会化功能: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化校园的精神环境和青年学生的心理环境,创造出具有凝聚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形成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形态。(2)发展青年学生个性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能得到提高和发展。(3)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功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畅通思想和心理宣泄的最佳渠道。

17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1)体现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2)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3)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的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的作用

18差异交往说:由美国犯罪心理学家萨塞兰德提出。认为人们在经历社会化过程中与谁交往决定了社会化的方向。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与这类群体交往越密切,犯罪的手段、动机和可能性越高。

19简述家庭社会地位的具体含义。家庭社会地位包括如下变量:家长职业、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物质资源、家长社会出身、家长教育背景、家庭居住地区等引起家庭在地位等级制中起作用的诸变量。

20简述教育规范的类型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2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

2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23.简述差异交往说由美国犯罪学家萨色兰德提出,他认为所有的认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个体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该群体的交往越密切学到的犯罪手段就越高,犯罪动机就越强,犯罪的可能性也越大。

24.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的新趋势。

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25.简述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

; 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26.什么是教师角色社会化?其内容包括哪些?

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

27.简述学校中失范行为的类型。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 价值取向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

28失范行为的主要形式

第一,根据违规行为的场所来规定:课堂中的违规行为、课堂外的违规行为和学校外的违规行为。第二,根据违规行为的所有者进行分类,相对于教师的违规行为、相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相对师生双方的违规行为。第三,根据青少年违规行为的程度分类:不适当行为、异常行为、暴力行为。

29造成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直接社会原因:1、帮派群体的影响2、同伴之间的压力3、传媒的影响4、其他因素的作用学校。教育原因:1、教学内容问题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问题;3、学校文化及评估标准的适应性问题4、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做到能对学生失范行为加以归因。(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角度)

30.简述手段

目标说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是社会手段和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极度的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他认为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默顿指出越轨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31班级群体的类型及班级中的典型行为(P238-240)

学生群体的类型:游戏群体;兴趣群体;倾吐性群体;互助性群体;冲突性群体

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32.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独特作用33简述班级组织的功能。

(1)归属功能(2)管理功能(3)角色社会化功能(4)选择功能

34.为什么说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功能?;

教育改变了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这在客观上要求她们少生少育教育年限的延长也在客观上推迟了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35.教育平等的含义.

人即目的、教育权利平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差别性对待原则

36、从教师权威的来源、合法性、权威的变化三个角度正确理解教师的权威。

1、涂尔干强调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个人的人格力量、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2、沃勒强调“个人权威:与“制度权威”;

3、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提出教师权威四层面说:来源于教育制度的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来源于教师个人因素的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四者互动共构成教师的实际权威。

37了解不同社会和不同学生年龄阶段教师权威的变化

1、从制度层面看:教师的权威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从个人层面看,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也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41、简述学校组织变革中教育系统内部的阻碍因素。

(1)国家教育体制;(2)科层化组织;(3)目标错位;(4)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5)代价问题;(6)抵制周期。

42教师角色扮演的三个过程

1.教师角色期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一是对全体教师的期望,二是对个别教师的特殊期望,这种期望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

2.教师角色领悟:也称“教师角色认知”,是指教师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3.教师角色实践:也称“教师角色行为”,是教师角色扮演实际过程或活动,它是教师角色领悟的发展。

4. 现代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有:(1)社会化功能。(2)经济功能。(3)政治功能。(4)文化功能。(5)选择功能。

5.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作用:首先,政治权利机构的设置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政策法令、管理组织人事等。其次,政治文化制约着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再次,政治权利分配的模式制约教育的行政方式。最后,政治制度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6. 教育权的三重内涵:一是教育共同体的权利结构;二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执教权;三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公民和学生的学习权、受教育权。

7. 机会均等原则的基本内容:第一,任何流动机会都应向所有合乎条件的人提供;第二,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条件应该建立在个人后天的努力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第三,酒会提供必须在尊重人的自然天赋差别的基础上排除人为的歧视或垄断的做法。

8. 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的原因有:(1)学历和文凭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也是个人向上升迁的主要标准。(2)个人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的程度呈现正相关。(3)社会声望和职业都与个人的教育经验有关。

9. 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首先,教育通过提高个人的学历、知识、能力和个性,为就业提供条件,有利于保证职业结构合理及职业流动正常。其次,教育学历是就业和经济上成功的前提条件,成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之一,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社会流动的规则合理化。最后,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相联系,改善了社会选择机制,促进社会的竞争性流动。

11. 现代教育分流出现的新趋势:(1)政治性减弱而社会性加强。(2)基础性突出而分流方向更加复杂。(3)职业取向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12. 我国教育分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表现:第一,教育资源的分配相当不平等,导致学校教育制度的分化。第二,教育分流的一次性机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强制性。第三,我国现行教育分流的流向较为单一,分流模式中缺乏沟通机制。

13. 在我国教育分流体制下,贯彻公平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确立受教育者地位平等的观念。其次,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公平。再次,在教育分流机会提供上公开和公正。最后,建立起平等的综合贯通各类学校之间的通道。14. 目前我国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存在的问题:(1)区域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2)城乡差异与教育机会倾斜。(3)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4)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偏差。

15.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之一。(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16. 教育现代化的四个层次:一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二是教育内容和体系层面的现代化;三是制度和体制层面的现代化;四是观念层面的现代化。

17.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策略:(1)转变传统、保守、狭隘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2)改革教育体制和完善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改革落后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根据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和培养现代人的需要来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4)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人的现代性。

18. 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1)学习化社会是由一个个终身学习的个体所构成的社会。(2)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围绕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社会。(3)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对全体成员的学习无障碍的理性化社会。(4)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具有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社会。(5)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合理平等的社会。

19. 终身教育新观念:首先,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其次,终身学习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教育活动。再次,终身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不拘场所限制的历程。最后,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人的自主发展,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自主选择、学习需要、态度方法和个性能力的发展。

20. 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1)家庭教育观念更新,形成新的家庭教育模式。(2)家庭教育立法问题受到重视,社会普遍支持家庭教育。(3)家庭教育的内容从追求实惠转向注重素质培养,方法也逐步灵活多样化。(4)家庭教育气氛和谐,变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

21. 正式组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共同的活动目标。(2)相对稳定的组织成员。(3)一定的权利结构和规章制度。(4)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信息沟通渠道。

22. 以人为本原则在学校管理的各层面的具体体现为:第一,学校组织的决策要保证以人为本的民族精神。第二,在行政中体现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的原则。第三,在管理机制上实施重视主体性的激励方式。

论述题

一、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明星往往成为他们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各种明星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视为学习的榜样。

他们对学生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其影响方式是突发的、短暂的,但又刻骨铭心的。学校教育中要正视这一现象,加强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

二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答:媒介对儿童现社会化、道德发展、学业成绩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从正面看大众媒介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增进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从负面看不健康的媒介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媒介所宣传的参照系过多,导致儿童的榜样群体多元化,使儿童在社会学习方面无所适从;存在教育功能失调现象:所体现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方面往往与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

过多地将时间消磨在媒介上也会影响到学业时间。

三、你是如何理解学校文化的?它有哪些功能?

答1、概念:学校文化是学校中以教学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其实质是一种“隐性知识”,对学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6分)

2、功能: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6分)

可以从学生角度界定;

师生角度界定:

亚文化角度理解

潜在课程角度理解

(重点选择一方面进行论述,只要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相应得分。

有侧重地展开适当加分

四、试述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基本关系。

1、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着个体角色与地位的获取途径;

2、社会流动方式的不同影响着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使教育目标与内容发生变化;

3、社会流动的频率或数量也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4、社会用人制度影响教育改革的方向。

(每点3分,展开适当加分)

五、什么是教育制度功能失调?分析其原因及改革措施。

概念: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是指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来的混乱和失效。(4分)

原因:A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导致原有的教育制度与人们的行为不相适应;

B文化传统的变迁

C教育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教育功能的滞后性(3分)

措施:教育制度的创新:(8分)

A观念上的转变,明确教育制度创新目标与任务; B培训与组建教育研究队伍;

C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创新的研究与探索;D开展教育运行机制创新的研究与探索。

有所展开适当加分(3分)

六、联系实际论述同辈群体社会化和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1)、同辈群体社会化的主要特点:(6分)

a.同辈群体中的关系是平等关系,是在自愿基础上结合的

b.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社会信息的机会

c.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

(2)、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12分)

a.学校按照事先确定的目标计划和社会要求塑造年轻一代

b.学校有专门训练的教师

c.学校有专门的影响媒介

d.学校教育根据文化遗产要素选择教育内容

e.学校教育根据个体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

f.学校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青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同龄儿童的交往机会

七、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八、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1)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2)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均等;(3)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4)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新趋势。

2、成因:(1)城乡经济差别;(2)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影响;(3)家庭经济背景差别;(4)制度化教育;(5)应试教育模式;(6)教育指导思想问题;(7)学业成败的标准。

九.联系实际论述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及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

.(1)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a.班级履行基本社会职能的指标b.班级符合和维护社会规范的指标c.班级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水平d.班级保证和促进每一个成员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程度 (2)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 a.教师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b.教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人c.教师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十.联系实际论述同辈群体社会化和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1)同辈群体社会化的主要特点:a.同辈群体中的关系是平等关系,是在自愿基础上结合的b.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社会信息的机会c.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2)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a.学校按照事先确定的目标计划和社会要求塑造年轻一代b.学校有专门训练的教师c.学校有专门的影响媒介d.学校教育根据文化遗产要素选择教育内容e.学校教育根据个体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f.学校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青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同龄儿童的交往机会

十一试述教育功能论或冲突论与互动论的差异。

功能论或冲突论都关注宏观的教育现象,互动论则强调对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两者差异体现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假设:宏观研究强调社会结构外要于个体却又控制着个体,个人行为是社会的产生;微观研究强调个体具有在社会约束背景中的更多自由,社会未必具有强大控制力;2、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的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的研究。3、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方法如多变量分析,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个体。

十二你是如何理解课程知识的?

课程知识是历史地形成的,体现了社会性特征;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是课程不同层面控制主体。

十三.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明星往往成为他们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各种明星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视为学习的榜样。他们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其影响方式是突发的、短暂的,但又是刻骨铭心的。学校教育中要正视这一现象,加强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

十四、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媒介对儿童现社会化、道德发展、学业成绩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从正面看大众媒介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增进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从负面看不健康的媒介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媒介所宣传的参照系过多,导致儿童的榜样群体多元化,使儿童在社会学习方面无所适从;存在教育功能失调现象:所体现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方面往往与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过多地将时间消磨在媒介上也会影响到学业时间。

十五、根据你的体会谈谈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

从传统层面看在经济至上的社会,教师传统权威会因经济待遇较低而减少;从专业层面看,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师专业权威的获得、巩固和发展变得困难;;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十六.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课堂控制,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202961 教育社会学 作业(高起本、专升本)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讲,教育社会学探究的主要是 A.广义教育 B.中观教育 C.狭义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社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功能是 A.教育社会的外功能 B.教育社会的内功能 C.教育社会的负功能 D.教育社会的隐功能 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存在的样态来看,组织一个乐队、一所学校属于 A.静态实体范畴 B.物质实体范畴 C.精神实体范畴 D.动态运动范畴 4.一般认为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是 A.《教育社会制度分类》 B.《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C.《教育社会制度分类经典》 D.《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指南》 5.建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属于 A.分目标 B.总目标 C.局部目标 D.分类目标 6.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实现的知识体系是 A.课程 B.环境 C.大纲 D.课堂 7.在环境中,山河.植被.平原等自然生态属于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制造的环境 D.学校环境 8.社会变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生产方式 9.国学和乡学最初出现于我国 A. 西周 B.夏朝 C.西汉 D.唐朝 10.我国第一家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专业期刊是 A.《教育政策法规》 B.《教育法导论》 C.《教育法学研究》 D.《教育法律动态》 1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在我国较早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意义的学者是 A.雷通群 B.杨贤江 C.刘慧珍 D. 车文博 12.对教育社会自身构成要件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社会的 A.显功能 B.隐功能 C.外功能 D.内功能 1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 A.动态实体性概念 B.静态实体性概念 C.严密实体性概念 D.松散实体性概念 14.教育社会制度是教育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标准,它是教育社会制度的实质特征,又被称作 A.动态标准性 B.静态标准性 C.规范标准性 D.实体多元性 15.在教育社会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及其属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总和是 A.自然组织体系 B.社会组织体系 C.空间组织体系 D. 多维组织体系 16.正规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17.对人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又不与教育活动发生直接相关的设施和人口称为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作品。在本书中,费先生立足于传统中国的乡村基底,以历史的视角审视社会,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由十二章随笔组成,语言凝练,旁征博引,各章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清晰,构建了完善的认识体系,读毕获益匪浅,感触深刻。 一、背景 1、社会背景 《乡土中国》的写作时间和出版发行时间是不同的,写作本书的内容时,费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彼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国内政治亦波诡云谲。作为爱国知识分子,费孝通先生力图通过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基础——乡村的深入思考和挖掘,探寻中国发展的出路和未来。这种救亡的急迫在书中的表现便是少量内容的激进性。 文革进入尾声的1975年,中国的政治社会即将迎来巨大变革。这种变革的趋势同样影响到了学术界,于是在《世纪评论》的邀请下,费先生以“随写随寄,随寄随发”的方式讲授了自己关于“乡村社会学”的思考,并写成了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2、写作初衷 正如书中所记,费先生写作该书内容的初衷并非著书立说,而重在理论探讨。彼时,费先生任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乡村社会学”,他并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在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之中,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而《乡土中国》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而此书收集的是他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二、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虽然涉及了乡土社会的众多方面,但是笔者认为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差序格局”,重点内容是“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 1、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一生是个圆,这个圆正像被石头荡出的波纹,这个石头就是个人的重量,个人对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或者说其本身的格局是怎样的,就决定了人生的这个圆有多大,这个圆也随其成长不断扩大,也就形成了差异格局。 “差序格局”之所以是本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因为它具有基础性。“差序格局”的存在意味着“熟人”和“自家人”相较于“陌生人”拥有着某种含糊不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这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著作。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把自杀现象归为心理学畴的传统的错误认知,并且指出自杀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特定社会一段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因此自杀是以社会性质为主的一种行为。涂尔干以社会学的视角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并且用了大量详细的数据和各种研究报告来分析了个人自杀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了自杀是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可能会发生的一种现象。本书将实证研究和社会学的理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使得空泛的理论在实际研究中获得了具体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据调查资料显示,自杀在人口死亡原因排名中始终排在靠前的位置,成为除了传统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等导致死亡的原因外又一重要的因素。根据卫生部的调查,自杀在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高居榜首,远远超过其他的因素,这就让人不得不重视自杀这种现象。而要预防自杀,就必须要从自杀的起因上来着手,只有能够充分分析自杀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自杀论》就是一本从社会学角度来剖析自杀原因的书籍,它对于自杀的预防和针对性的社会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社会学角度来看,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分属于社会与个人两个不同层次,社会学研究的层面并不是个体,因此不会去用大量篇幅来分析个人的自杀,

就像书中涂尔干说的,社会学是以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属于心理学的畴。因此《自杀论》中所研究的自杀,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本书的分析也是以社会群体为基础来进行说明的。 在书的导论中,涂尔干提到自杀作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曾经有无数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正因为人们对这个词太熟悉了,因此似乎并没有必要对自杀来下一个定义。但是涂尔干指出日常语言中的词,就像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是模棱两可的,如果学者按照惯用法来使用这些词而不另作详细说明就很可能会陷入混乱,所以对自杀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必要的。涂尔干主根据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给自杀下定义,因此他给自杀下的定义的容是:“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这样,自杀这种行为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来确保不会把一些非自杀的行为错误地归为自杀从而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 接下来涂尔干把书的容分为三编一共13章来分析了导致人们自杀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以及自杀这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把自杀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在第一编中,涂尔干写了自杀的非社会因素,并且把非社会因素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第一章中涂尔干写了心理变态和自杀的关系,不可否认,神经衰弱的人或者患有精神病的人自杀率要比正常人明显高出很大一部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教育社会学作业2014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1、简述依据中性标准区分班级不同组织水平的几种理论。 2、为什么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1、日中两国小学生道德课内容的区别主要体现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哪些不

同? 2、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1、参照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型分类,试分析你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势力的表现。 2、结合实际,谈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1、简述帕森斯的教育功能理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1、简述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2、、教育社会功能从取向转化为行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1. 班级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A. 互为补充 B. 互为前提 C. 互为排斥 D. 不相关 满分:2 分 2. ()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3.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 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4.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 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 能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8.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这是人 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满分:2 分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 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 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集体化 D. 群体化 满分:2 分 10.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 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 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A. 贝塔朗菲 B. 卢斯山 C. 韦伯 D. 泰勒 满分:2 分 13.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 斯坦福 B. 耶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新版.docx

读书笔记 题目:《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直以来,西部的发展相对东部都极其缓慢,尤其是教育,更是受到多方关注,我们国家也不断倡导学生及社会的力量去帮助西部。我们此次支教采用家访的形式,通过和村民聊天,关于限制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发展的原因,得出如下几个调查报告结论: 一:社会环境问题 一个地方教育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跟当地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交通地理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被调查的垭垅村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孩子

们一般上完初中就不在上学,而是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不好,没考上,一方面是当地教育质量较差,还有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般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在外打工,一些初中都没有上的孩子在外打工回来,盖了新房子,很是让一些家庭羡慕,一些孩子就认为上完初中也是出去打工,上完小学也是打工,同样是打工,早出去,可以早点改变家庭现状,所以就辍学了。 几乎所有家庭都是支持孩子继续上学,考不上孩子才只好去打工,因为很多村民都在外打工,也意识到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所以比过去更支持孩子教育。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