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及其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_王传宝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及其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_王传宝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及其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_王传宝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及其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_王传宝

作者简介:王传宝(1971-),男,安徽蒙城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

学、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

① 谭慧:《学海扁舟———张培刚学术生涯及其经济思想》,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5年。

② 赵琳琳:《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之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7月30日第8版。③ 梅绍华:《张培刚:从庚子赔款留美生到发展经济学创始人》,《经济日报》2004年6月24日。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及其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

王传宝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有着传奇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他在哈佛大学写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改革开放后,张培刚先生总结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并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成果,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具有独创性的、新型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也对当前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当然,张培刚先生的情怀与治学也是绝不可忽略的方面。

关键词: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F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7-0229-08

由于当今明星经济学家层出不穷,若非经济学专业的学者,知道张培刚这个名字的年轻人确是不多。张培刚先生是中国经济学界为数不多的被冠以“大师”的人物。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堪称伟大的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凭借其在哈佛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世界发展经济学之父的尊称,成为中国人在世界经济学领域自成体系的第一人。国内经济学大家张五常、吴敬琏、厉以宁、董辅礽、胡鞍钢、周其仁、梁小民等都曾写文章表达对张培刚先生的敬仰之情。胡鞍钢教授曾提出“南有张培刚,北有马寅初”之说,认为不重视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结果是中国的人口大爆炸;不重视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工业协调发展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结果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①张培刚先生的学术生涯,是同发展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发展经济学思想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新时期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张培刚先生传奇而坎坷的人生

1.从珞珈精英到哈佛“剑客”

张培刚先生1913年7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9年2月,张先生

跳级考入武汉大学预科。当时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成立,招生非常严格,当年的文科班只录取了张先生一个人。张先生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三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奖。②

1934年6月张先生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以最优成绩被选送到北平由陶孟和先生主持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调查研究工作达6年之久,足迹遍及河北、浙江、广西、湖北等地的乡镇和村庄,在此期间相继写成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清苑的农村经济》(1936)、《广西食粮问题》(1938)、《浙江省食粮之运销》(1940)等3部专著和1部待印稿《中国粮食经济》,发表了40多篇论文。

1941年张先生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在人才济济的哈佛校园内,他和他的中国同学吴于廑、韩德培凭借东方人的智慧和超群的毅力赢得同窗的尊敬,并称“哈佛三剑客”。③

2.博士论文获殊荣

张先生详细考察了欧美等国的发展历程,与导师美国农业经济学泰斗布莱克、经济史权威厄谢尔协商后,以“农业与工业化”作为博士论文选题。1945年底,

229

《农业与工业化》英文论文终于写成,旋即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9年再版,并于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该书被世界很多著名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列为指定参考书。林毅夫教授说自己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导师舒尔茨就曾向他大力推荐张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①

我国经济学大师陈岱孙先生曾感慨地说,自己在哈佛读书时,博士论文曾被选送1928—1929年度哈佛威尔士经济论文奖,那是哈佛最高荣誉奖。但是最终委员会把奖项颁给了他的同班同学张伯伦,陈岱老与威尔士奖擦肩而过。而18年后,另一个人,中国人张培刚拿到了这个奖,张培刚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获此奖项的东方人。②

《农业与工业化》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从历史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专著。这部专著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发展经济学奠基之作,张先生本人亦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③

3.发展经济学之父“失踪”

张先生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先后婉拒了张伯伦和两位导师布莱克、厄谢尔任教哈佛的邀请,毅然回国,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及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张先生兼任校总务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底调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任建校规划办公室主任。

张先生回国以后的学术道路,十分崎岖坎坷。张先生在正当壮年、最富创造力的30多年当中远离学术研究,成为经济史上的“失踪者”。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张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受大肆批斗、抄家,他在哈佛大学当排字工赚钱买来的大量外文书籍和重要的文献资料也因此被毁。而就在此时,美国又将《农业与工业化》一书再次出版发行,他的外国同行们的学术研究也正如日中天,并屡获诺贝尔奖。曾与他同样获得威尔士奖的萨缪尔森因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获得197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刘易斯和舒尔茨又因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观点其实张先生早就提出来了。而在这个时段上张先生的履历表上只写着“文化大革命,劳动”几个字。

国际学术界一直在寻找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而他的理论思想却在国内被湮没。董辅礽教授曾感慨道,“张培刚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便旋即泯灭了”。④

二、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张培刚先生在哈佛大学写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国际经济学界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历史上系统地探讨了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而这一问题正是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发展经济学的主题。《农业与工业化》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具体理论结论上,都为当代发展经济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张先生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所提出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亦即后来发展经济学的主题理论,是张培刚先生发展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他在该书中,对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个崭新而又重大的问题提出了自成体系的一系列理论观点,而且很多现在人们熟知的观点在这本书中都已经先提出来了,如农业贡献理论、基础设施先行理论、外贸出口弹性理论等等,后来这些理论一一被别人阐发,他们都因此而成名。⑤

1.理论基础与方法论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是一种民族、民主观点的发展经济学。张先生站在中国作为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探讨在本民族国家获得政治独立之后,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同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又必须让广大民众真正参与发展过程和享受发展的益处。同时,该理论也体现了张先生的市场经济观,因为其分析是以竞争和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张先生开始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时,世界上尚无一本著作,甚至一篇论文,用一种系统的方法,不管是理论的、历史的或统计的方法,来探讨农业与工业之间动态的及演进的关系,并讨论农业改进和工业发展之间动态的及演进的关系。因此,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农业与工业之间在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的动态依存关系,就成为张先生当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为此,张先生对当时存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区位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考察,通过若干改进和取舍,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张先生主张将理论的、历史的和经验的分析相结合,力求克服单一方法的缺陷并吸取各类方法的优点。他对整个问题的分析既是理论的,又是历

230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学术名家

①②③④⑤林毅夫教授在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谭慧:《学海扁舟———张培刚学术生涯及其经济思想》,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赵琳琳:《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之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7月30日第8版。谭慧:《学海扁舟———张培刚学术生涯及其经济思想》,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徐长生:《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史的,使其分析既具有理论的一般性,又不失实际应用的具体性;他的分析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使其分析结论既能预见一般趋势,又不失应有的精确性;他在时间上分析了工业化的演进及工业和农业的相互调整,在空间上描述了多种经济活动的并存,比较了多种工业化模式。《农业与工业化》中体现了丰富的系统论思想。这种综合的、立体的、时空结合的分析方法,应成为我们研究复杂经济问题的楷模。正是由于方法论的创新使用,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才得以系统形成。

2.农业的贡献理论:关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讨论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时,《农业与工业化》的第二章前三节以“联系因素”为标题,分别提出了食粮、原料、劳动力三个因素:在紧接着的第四节里,以“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为标题,分析了市场是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非常重要的“联系因素”。在第六章第一节中又提出,为了支付工业化所需进口的机器设备,农业通过向国家纳税和输出农产品而形成的资金积累和外汇储存,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先生就已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从食粮、原料、劳动力、市场、资金(包括外汇)等五个方面,提出并阐明了农业对工业化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基于这种认识,他当时就已经把发展农业看做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这与二战后曾长期流行的那种忽视甚至牺牲农业来片面发展工业的理论和政策,是截然不同的。张先生提出的农业对工业化的“五大贡献”理论,比库兹涅茨要早16年,比加塔克和英格森的说法则要早40年。①

3.工业化的内涵、动力和机制

(1)关于工业化的内涵。早在1935年2月,张先生发表了《第三条道路走得通吗》一文,提出了通过工业化发展经济的救国之道。张先生认为,工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它超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生产力发展模式。同时,工业化的含义甚广,不但包括城市工业化,而且包括农村工业化。这是《农业与工业化》一书的基本观点,也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基本观点。按照张先生独特而全面的工业化定义,工业化就是“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这个广义的定义重视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可以防止和克服那些惯常把“工业化”理解为只是单纯地发展制造工业,而不顾及甚至牺牲农业的观点和做法的片面性。那种对“工业化”的片面理解,至今仍然存在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而大大约束了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界,长期把实行工业化与发展农业看作是相互对立的,两者不能同时进行。梁小民教授把当年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增长理论》翻译成中文后指出,相比之下张先生的理论远在刘易斯之上。刘易斯后来也反思说:“过去我太重视工业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看来这是错误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学者,对“工业化”的含义以及对实行工业化与发展农业的关系的认识和看法已渐趋接近张先生的工业化定义。

(2)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工业化中的“先行官”作用。张先生着重指出:“从已经工业化的各国经验来看,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诸部门来说明。”他还特别强调交通运输和能源动力这样一类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重要性,并把他们称为工业化的“先行官”。张先生的这一观点,在长达60余年的时期里,已经多次得到印证。就战后实施工业化成效比较显著的亚洲“四小龙”来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们都耗费了巨额投资,大力改善海、陆、空交通运输和解决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以保证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3)关于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张先生提出下列五种因素作为发动和定型工业化进程最重要的因素:a.人口,b.资源或物力,c.社会资源,d.生产技术,e.企业家的创新管理才能。张先生认为,这五种因素是发动并制约工业化进程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鉴于它们的性质和影响各自不同,所以他又把它们归纳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包括: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生产技术。另一类是工业化的限制因素,包括:资源;人口。

至于社会制度,张先生特别指出:它既可能是发动因素,又可能是限制因素。究竟如何判断,他认为,要看时间、地点等主客观条件而定。为此,他在分析中,特地把社会制度这一因素看作是“给定的”,未作具体论述,从而就大大拓宽了他当时的分析和论点的应用范围,也保持了理论的持久解释力。

4.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吸收理论

张先生指出,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转换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流动和吸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化的成败,因而至关重要。

231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及其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

①P e i-k a n g C h a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 s T h a t T a k e P l a c e a s a nA g r i c u l t u r e C o u n t r y i s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d,C a m-

b r i d g e 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49.

(1)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张先生指出,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是相互影响的,但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不相同。在工业化进行到一定成熟阶段时,必然引起农业生产结构上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绝对产量将不断扩大(技术进步的作用),但由于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而工业部门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因此,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发生相对下降的趋势。

(2)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吸收理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业或其他行业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作用下向城市转移。工业化可以减轻农业劳动力的工作负担,提高其收入水平,但农业劳动力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则都会大幅度下降。由于工农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农业收入水平和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时,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出,而且非剩余的劳动力也会外流。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还会附带生产要素的外流,使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同时,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往往与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同步。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这种转移是艰难而缓慢的。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吸收问题解决不好,会酿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一方面应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传统农业的改造与转型,重视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①

5.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

张先生的工业化理论,还把引进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看成是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关于利用外资,张先生写道:如果现有的工业化资本太少,储蓄又不能大量增加,那么,“为了加速工业化,在维护独立的前提下,外国资本的利用是值得大加推荐的。这对于借贷两国双方也将是有利的。“关于对外贸易,张先生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产品比起工业品来总是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张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关于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分析所应用的“需求收入弹性理论”,在国际经济学界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发挥,并以不同的方式演进而成为诸如“不平等交换”、“中心—外围学说”、“依附论”等学说的理论依据。②

综上所述,结合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历和我国经济发展所走的路程,我们可以看到张先生在60余年前所著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和阐述的主要观点,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策推论,经受了实践的考验,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和适用性,特别是对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三、张培刚先生的新发展经济学思想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了张先生这颗被尘封多年的珍珠再一次闪耀光芒的机会。活跃的思维,创造的激情,非但没有因为年事增长而减退,反而迸发出更璀璨的火花。

改革开放以来,他通过著作和讲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西方管理科学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张先生具有很深的西方经济学和西方经济思想史的造诣,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其间,主编了《政治学辞典》和《外国经济史》;成为第一批给国家领导人主讲“外国经济学”的专家;参与《政治经济学辞典》“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的主编;先后和厉以宁教授合著《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后者成为一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史论结合的权威性著作。20世纪80年代初,年近七旬的张先生在重病卧床的情况下,把在抽屉里藏了30余年的《农业与工业化》英文手稿译成中文出版,将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思想介绍到国内。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张先生不顾年迈,投入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科的开办和建设当中。1981年,原华中工学院成立了经济研究所,张先生任所长,1985年设立了专门的经济学系,经济研究所是其核心。为继续发展经济学的事业,张先生在1988年倡导成立了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张先生还被推选为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1998年,张先生的博士点批准下来,这一年先生已是85岁高龄。③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张先生始终密切关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面对西方发展经济学由极盛到剧衰的巨变,张先生呼吁必须对发展经济学进行革新,建立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新型发展经济学,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发展经济学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培刚先生把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从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研究现实出发,通过对中国农村经济及整个社会经济

232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学术名家

②③P e i-k a n g C h a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 s T h a t T a k e P l a c e a s a nA g r i c u l t u r e C o u n t r y i s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d,C a m-

b r i d g e 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49.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发展经济学通论》第1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C C T V10《大家》栏目:《张培刚》,h t t p://w w w.c c t v.c o m/p r o g r a m/d a j i a/20040628/102245.s h t m l,2004年6月28日。

的大量考察,总结我国近年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并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成果,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具有独创性的、新型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张培刚先生发展经济学思想步入了一个更新和更高的阶段。根据张先生的一系列演讲、文章和著作,我们对张先生新发展经济学思想择其要而述之。

1.新发展经济学的创立

为了回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赫希曼、拉尔、拉尼斯和费景汉等关于“发展经济学正走向衰落”的悲观论调,也为了继续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特别是为了探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问题,张先生于1988年提出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倡议,并于同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华东分会上,作了题为“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的学术报告。其主要思想分别以《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为题发表于《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以《关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于《经济学家》1989年第6期,呼吁必须对发展经济学进行革新,建立适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新型发展经济学。

张先生关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倡议和构想,在全国经济学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张先生身体力行,在他的亲自组织和领导下,集全国几十位老中青学者之力,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作为初步实现“新型发展经济学”设想具体化的代表作《新发展经济学》一书,于1992年9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而2001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经济学教程》,则是张先生新发展经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张先生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工业化”这一主线,实现了研究立场、对象、主题、方法的重大变革,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发展经济学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作出重大贡献。

2.新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新发展经济学创新了研究方法,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侧重于动态的和非均衡的分析、结构分析、历史分析、制度分析、经验分析、比较分析、模型分析,并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①概括起来,张先生新发展经济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②

(1)把发展中大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小型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这些国家不仅包括实行了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包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在实行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国家。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探根索源,将经济因素和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各方面的非经济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经济现象,找到真正的病因,对症下药,综合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

(3)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

(4)注意研究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

3.农业国工业化仍然是新发展经济学的主题

尽管在研究方法上博采经济发展理论各家之长,尽管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体系从《农业与工业化》到《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新发展经济学》乃至《发展经济学教程》均有所丰富、完善,但农业国工业化的主题始终未变。③农业国工业化仍然是新发展经济学的主题,理由是:

(1)从战后迄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基本内容,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走向“增长”和“发展”,转变为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可视为“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具体而明确地称为“农业国的工业化”,这就必然构成新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2)从理论线索上看,农业国工业化之所以仍然是新发展经济学的主题,主要原因有四:a.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起点或现实基础就是农业国家,即以“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体或基础的农业国;b.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或方向是工业化和现代化;c.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启动和完成工业化;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既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产业结构迅速转变和升级的一个时期。由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可以合乎逻辑地将目前中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统率起来,因此,以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主线是重整和革新发展经济学的重要途径。④

4.“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业国工业化问题

张先生深切关注我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

233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及其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

①②③④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张培刚等:《发展经济学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张培刚:《关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家》1989年第6期。

廖丹清、陈文科:《关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的几点思考》,《江汉论坛》2002年第11期。

是农业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集中体现,体现了我国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的二元经济特征,其实质是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张先生指出,当前在农业改造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民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怎样把所有权和使用权更好地分离并结合起来,使农民心里踏实,还要深入研究。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的问题。现在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民向城市转移又受到多种限制,放开限制也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张先生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出不能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工业化不能牺牲农民的利益,而把农业看成工业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把农业和工业作为整体来发展。①

中国农村的贫困客观上源于农村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流失。张先生十分强调农村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多次谈到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存款不应挪用到城市建设上,应增加农业的投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农村金融的参与,能消除金融市场的二元性则更好。

5.有效政府在农业国工业化中的作用

张先生高度重视有效政府在农业国工业化中的作用,指出,有效的政府是经济获得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尽快赶上发达国家,显然首要地离不开政府的积极领导和参与。但是,如果政府对于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卷入过深,则势必会抑制整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窒息企业的经济活力,以致非但不能加速,反而会阻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要掌握好政府作用的度,即恰当地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一般而言,个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做得到并且能做得有效的事,政府不要直接插手,而他们力所不及的领域,如社会经济体制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和长远规划等属政府的职责范围。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有重要意义。②

6.新发展经济学中的人本思想

张先生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和新发展经济学始终体现其人本思想。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一是因为发展经济学研究长期以来陷入“见物不见人”的误区,即主要研究物质财富的增长、结构变化和物质要素,而较少研究人类自身的发展、主体行为和影响主体行为的制度;二是因为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学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需要说明的是,人本思想不仅包括“满足人”,而且包括“依靠人”和“提高人”。张先生理论体系中的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研究农业国工业化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二是强调企业家和劳动力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强调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工业化的关键影响,四是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③

7.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牛肚子理论”“新型发展经济学”研究大国发展问题时,强调中部的崛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的观点,称为“牛肚子理论”。④张先生指出,从横断面来看,中国西部最为落后,中部较为先进,东部或东南部沿海地区最为先进。区域经济发展不能搞齐步走,但也不能差别过于悬殊,更不能让先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落后地区的利益或阻碍落后地区的起飞进程。如果使劲的部位不对,使的劲越大,反而陷得越深。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中部不能相应地及时崛起,全国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协调发展是不可能的。张先生的“牛肚子”理论为中央2004年的中部崛起战略决策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理论特别是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⑤

8.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低、能耗较高等问题。我国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任务艰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口产业结构以加工贸易和轻纺产业为主等。针对上述问题,张培刚先生领衔中标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即工业结构

234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学术名家

①②

③④

⑤龚达发:《张培刚:工业化不能损害农民利益》,《环球时报》2004年9月1日。

钟心:《张培刚说中国经济进入关键时刻》,人民网2005年11月17日,h t t p://f i n a n c e.p e o p l e.c o m.c n/G B/1045/

3863396.h t m l。

李佐军:《张培刚先生的人本思想》,《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创刊号。

在湖北农村“劳动改造”时,一天,他负责的那头大牯牛在田里吃草时不慎陷于泥沼,他和同行抓住牛鼻子和牛的头部使劲往上提往上拉,可是牛身丝毫未动。后来又来了十几个人帮忙提、拉牛的头部,仍然无济于事,而且牛身还是继续下沉。最后,正束手无策时,有人扛来几根粗木杠,垫起了牛肚子中部和臀部,然后抓住牛的鼻子和头部,一起用力,才终于把牛提拉了上来。

张培刚等:《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张培刚:《张培刚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

合理化与高度化机制问题进行研究。这个课题以全球化的视角来考虑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建立中国化的理论框架,探寻依靠自主创新的新路径;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建立产业布局调整的动态分析系统。另外,该课题探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思路的三大导向,即应朝着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朝着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朝着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向发展。还研究如何处理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协调好三大关系,即工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开放条件下国内工业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关系。

四、张培刚先生的情怀与治学

1.拳拳赤子心

张先生属于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历尽磨难、力求生存和发展时期产生的一代知识分子。他始终以务实求真的态度,锲而不舍地寻求兴国济民之道。热爱祖国和人民,报效国家和民族,是张先生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怀。

对张先生来说,爱国不需要理由。从美国回到中国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一般人难以想象,但他从无怨言。曾有人问他:“如果生活可以让您再做一次选择,您从哈佛学成后是否还会选择回国?”张先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还是会回国的,但是可能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回来。”张先生说自己出国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如果没有一颗始终炽热的爱国之心,他是写不出《农业与工业化》的。当年从哈佛回到武汉大学任教,就是因为受不了长期以来中国由于贫穷落后而被人瞧不起的那种闷气,立志为祖国在世界上争一席之地。当张先生得知他的博士论文在哈佛获奖和出版的消息后,心情欣慰,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①

张先生多次在谈话中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历史上少有的好时期,中国人应该加倍努力,发展经济,千万不要错过大好机遇,我们要尽快赶上发达国家,把落下的功课一定要补上去。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2.感念师恩

张先生对教过自己的老师都怀有深重感情,他清晰地记得每位老师的名字、讲授学科和授课特点。陈岱孙先生曾经是他赴美留学之前的“留学导师”。1993年值张先生从事科研教学60周年暨80岁生日时,陈岱老以93岁的高龄亲笔写了一封满满五页纸的贺函。重提当年张先生在哈佛获得的荣誉:我终于看到一个中国留学生跻身于哈佛大学最高荣誉奖得主的行列。1997年7月,张先生接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晏智杰教授的电话,告知陈岱老仙逝的噩耗。张先生不胜悲恸,彻夜难眠。2007年教师节前夕,95岁的张先生应武汉大学经管学院之邀,“满怀深切感念之情”,专门撰文《感恩母校,怀念老师》,以表达对早年在武汉大学受业期间的老师们的敬意和怀念。

3.名利淡泊

张先生当年毅然回到新中国,然而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却因为体制原因远离学术研究。1979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和舒尔茨因其“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等理论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国际上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早在十几年前,张先生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已经提出了上述理论,因此,张先生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张五常教授说:“如果当年经济学界以张培刚的论文作为经济发展学说的基础,我们的眼界与思维早就有了长进……”②张先生一生坎坷传奇,回顾雨打风吹的救世情怀和始终未曾改变的经世济民之梦想,他写了一副对联: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可以全看透,须有所作为。横批:看待人生。两句话应该是先生沧桑阅尽一言难尽的感悟,但张先生更强调“须有所作为”。如果说《农业与工业化》这本书是张先生一生当中最大的成就,那么他晚年所表达出来的淡泊名利、豁达、幽默,应该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收获。③

2007年6月9日,在“首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暨庆祝张培刚教授95华诞学术研讨会”上,张先生说,“虽说我写了上十本书和发表过若干篇文章,但最值得提出来的,就只有一本书和一篇文章”。他提到的一本书是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一篇文章是他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这位经济学大师淡泊名利,只有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几个学术头衔。

4.治学严谨

张先生强调在经济学研究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更要多做调查研究,多动脑筋思考。他指出,即使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也不能降低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张先生说,自己大学毕业后,走遍国内数省,先后6年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才写出影响深远的博士论文。

张先生治学非常严谨,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标

235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及其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

①②③赵琳琳:《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之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7月30日第8版。

张五常:《为大哥序》,载谭慧《学海扁舟———张培刚学术生涯及其经济思想》,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C C T V10《大家》栏目:《张培刚》,h t t p://w w w.c c t v.c o m/p r o g r a m/d a j i a/20040628/102245.s h t m l,2004年6月28日。

点都非常讲究,在其著作中能看到大量的着重号(强调对关键词的准确理解),而且非常注重行文的转承启合,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张先生非常尊重他人的劳动,在撰写文章时,凡是为之付出不同程度劳动的人,他都会在文中一一列举说明,凡是引用他人的著作和文章,不管他是大学者还是未出道的青年学子,他都会在著述中注明。凡署名文章都必是确实亲自参加了的,绝不挂名。先生通晓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博士论文评审中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而且将学生外语文法的不当之处也指正出来。①

生活中的张先生儒雅、谦和、平易近人。因为是张先生的博士生,笔者曾多次聆听先生的教诲。记得他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幽默地说:“你叫王传宝,传的什么宝啊?”我一直引为激励,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研究,争取作出成绩,不负先生的期许。张先生思维活跃,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在90寿诞上他还可以叫出1940年代他教的全班学生的名字。讲话中他常常将历史典故、武侠人物、名言谚语等信手拈来,凡是听过他讲话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例如,张先生在谈到信息化绝不可能跨越工业化这个必经阶段时,指出如果硬要跨越,那很可能犯“猴子变人”不彻底,以至留下一条长尾巴的错误。

5.桃李遍天下

张先生深感一个国家要富强,关键是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于是毕生献身教育事业,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先生公道正派,不搞小圈子,对自己的学生不推荐,让学生自己去闯。张先生早年在武汉大学,培养了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该院第一位经济学家院士)、董辅礽、何炼成、万典武等著名经济学家。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与另一位计量经济学的国际权威林少宫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这一传统理工强校,传下经济学的薪火。而海内外出现的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则是张先生和林先生多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其中,在全球经济学家排名较高的有田国强、石寿永、艾春荣、谭国富、宋敏等。国内较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徐滇庆、巴曙松、张燕生、张军扩、陈小洪、李佐军等。在我国政府的最高智囊机构之一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家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辅助国家相关经济决策的骨干力量之一。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一批风华正茂的学者已在相关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科融合了武汉大学经济学的传统和华中工学院的务实作风,尤以西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见长,更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重镇。华中科技大学的西方经济学已成长为国家重点学科,但张先生对自己在学科和梯队建设方面的贡献从来都闭口不谈。

6.对我国经济学科发展的期望

张先生指出,当前学术界在学风和文风上,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良影响,急功近利、浮躁浮夸之风颇为流行。此风如不刹住,必将影响子孙后代,贻害无穷。②

先生认为,经济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要有历史观,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来发展。现在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伟大时代,破旧立新,可以说到了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本国经济,不能没有科学的经济理论作为指导,因而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肩负重任。中国人在学术上也要争气,早日摆脱落后,做到真正独立和繁荣。要建立并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科学,任务十分艰巨,不会一帆风顺,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数十年乃至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③

张先生指出,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现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我们应该高度关注这一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张先生的高尚情操和杰出学术贡献,对我国经济改革和新型工业化的深切关注,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深深忧虑,使我们感受到这位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沧桑,承受了两种制度、两种文明洗礼的老人,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

祝张先生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李 华

236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学术名家

①②③李佐军:《张培刚先生的人本思想》,《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创刊号。

韩晓玲等:《95岁张培刚教授寄语后学:人文社会科学任重道远》,《湖北日报》2007年6月10日。

钟心:《张培刚说中国经济进入关键时刻》,人民网2005年11月17日,h t t p://f i n a n c e.p e o p l e.c o m.c n/G B/1045/

3863396.h t m l。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 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 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 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

发展经济学 一、填充题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2、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部重要著作中。 3、卡尔·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工具,深入具体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进程。 4、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质上的新变化;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5、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是公认的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45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最早的奠基之作。 6、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7、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8、有学者总结早期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有三大特点,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论。 9、发展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过程和规律的经济学科。 10、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纺织技术的机械化为开端,以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11、当前公认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国家则是最发达的。 12、“第三世界”是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1952年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最先提出的。 13、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曾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 14、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发展应包括五大目标,即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 15、英国经济学家西尔斯认为,发展应包括三大目标,即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促进就业。 16、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17、在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有技术和制度两大类。 18、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19、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提出了两种增长率概念,即自然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 20、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 21、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考察了投资这一增长要素,而且还考察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要素,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影响其他要素生产率的手段。 2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 23、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增长核算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舒元和李京文等。 24、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农业剩余是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25、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肖和麦金农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6、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7、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取决于生存部门的收入。 28、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一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封闭的;(2)两个部门间没有贸易往来。 29、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二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封闭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依赖于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贸易。 30、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三种形态的两个假定是:(1)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世界有贸易往来。 31、1985年迈因特在《亚洲发展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组织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论文,提出了“组织二元结构论”。 32、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然而在“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发展经济学学习题库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D.工程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14.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是(A ) A.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 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假说 C.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D.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word格式文档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专业整理 word格式文档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 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 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 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 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特点?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 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

发展经济学常考试题及答案

1.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他人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地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比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2.人类贫困指数:人类贫困指数(HPI-1)主要用来描述那些在贫困指标以下的人群的基本发展态势:这个指数包括能否过一个长寿而健康的生活,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否拥有体面的生活水平,这个指数主要用于衡量发展中国家人类贫困状况。 3.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4.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人力资本价格模型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5.洛伦茨曲线: 也译为“劳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6.技术转移:又叫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7.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问答题 1.简述新增长模型及其经济学含义(Y=AK) 1.AK模型:假设不变的外生储蓄率和固定的技术水平,可以解释消除报酬递减后将如何导致内生增长。 2.研究与开发模型:强调是知识积累而不是资本积累导致了增长,通过建立传统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的两部门模型解释增长的来源。 3.干中学模型:强调知识积累不是有意的,而是传统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即经验的积累的结果。它是研究与开发模型的一个变种模型。 4.人力资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是增长的关键,但资本的含义更加宽泛,包括了教育与人力资本。 5.扩展模型:内生储蓄与上述模型的结合。 AK生产函数及其性质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1.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 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 弹性等固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 A. 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 A.各个个人 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Development Economics 课程编号:131507007 学时:48 学分:2、5 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一、课程得性质与任务 发展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与经济发展得学问。发展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所关注得就是狭义得发展经济学,即发展中国家得经济学。从学科性质上讲,发展经济学正发展成为一个真正进入跨学科交叉领域,成为处理发展中国家复杂得社会经济现象得一个科学范式。通过该学科得系统学习,以期回答发展经济学得两大基本问题:其一,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贫穷,其落后得根源与障碍就是什么?其二,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赶上富裕发达国家? 二、教学目得与要求 本课程得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从落后形态过渡到现代化形态得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为此应该采取得战略与政策。它主要涉及一些长期经济问题,如经济行为方式得转变,投入要素得开发与积累,以及经济结构得转换与调整。 依据发展经济学得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发展中国家尤其就是我国得一些重大得带有“热点性”得经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理论就是非,从而正确认识与理解当今发展中国家现状,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潮与本学科研究得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正确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得判断力与思维决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得经济素养,提升学生得理论结合实践得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经济发展概览 1.基本内容: 发展经济学简介。发展中国家得概念。衡量发展水平得指标体系。发展经济学得理论发展与前沿。发展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内容。发展经济学得学科性质上。发展经济学得研究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经济发展得基本问题;理解广义与狭义得发展经济学得含义;了解发展中国家得特征;理解发展目标得含义、经济发展得实质;掌握发展水平得度量方法;了解发展经济学得发展简史与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发展目标得含义、经济发展得实质以及发展经济学得发展简史。 4、教学建议: 在讲授时采用案例讲解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诱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模式 1、基本内容: 1、了解并理解几种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2、理解现代经济增长得定义与特征; 3、理解与掌握经济成长阶段论与经济起飞理论; 4、理解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论; 5、理解发展中国家发展得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增长虽不就是发展得全部,但毕竟就是发展得核心内容。关于增长得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对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增长得几种模型,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增长过程得代表性经验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经济起飞理论 4、教学建议: 在讲授时采用案例讲解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诱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第三章公平与发展 1、基本内容: 在发展中国家得经济发展中,我们不仅关注总体经济与收入水平得增长,还要关注收入与财富如何在社会群体中得分配问题。只有使社会中所有人员都能受益得增长才会受到欢迎。那些分配不平等得增长不应该仅仅从总量经济变化角度进行讨论,还应该从平等得角度进行评估。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发展得基本要求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收入分配。

发展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马工程 高教出版社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释意 1.贸易条件 2.工业化模式 3.肤浅的金融战略 4.可持续发展 5.属性知识 6.教育的收益 7.幼稚工业论 8.绿色革命 9.发展经济学 10.吉尼系数 11.配第—克拉克法则 12.充分就业 13.深化的金融战略 14.信息问题 15.出口替代 16.配第一克拉克法则 17.可持续发展 18.诱导性技术变革 19.进口替代 20.自由贸易区 21.经济全球化 22.隐蔽失业 23.人力资本 24.创新 25.贸易条件 26.中间技术 27.可持续发展 28.资本形成

29.发展级 30.进口替代 31.诱致性技术变革 32.联系效应 33.收入的功能分配 34.国家创新体系 35.库兹涅茨倒U曲线 二、简答 1、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起飞”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凯恩斯就业模式为什么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3、简述赫斯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4、从经济上解说发展中国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原因。 5、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与激励机制相配合所需要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哪些? 6、简述发展经济学中涉及论证工业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本理论。 7、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发展经济学家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2.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3.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人口增长过快在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为什么工业化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6.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7.两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8.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9.简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 10.教育成本的主要涵义是什么? 1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2020年自学《发展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自学《发展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是(C )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C.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D.实际经济增长率 2.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B ) A.传统社会阶段 B.起飞阶段 C.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 D.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3.通过不同国家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B ) A.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低 B.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 C.在发展中国家,教育层次越高,投资收益率也越高 D.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 4.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用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比例衡量工业化程度,其中世界各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霍夫曼比例是(A ) A.小于1 B.1±0.5 C.2.5±1 D.5±1 5.从理论上讲,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积累比较适宜的农业税种是( B)

A.农产品税 B.土地税 C.土地转让税 D.农产品出口税 6.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些特征包括(ABCDE ) A.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收入差距较大 B.劳动生产率较低下 C.劳动力失业率高,利用不充分 D.国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E.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较短 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在50年代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由这样几个部门组成,它们是(AC ) A.传统的农业部门 B.现代农业部门 C.现代工业部门 D.传统工业部门 E.第三产业部门 8.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包括(ABCDE ) A.改革各级教育体制 B.调整教育投资方向 C.刺激和增加教育投资的个人收入 D.重视发展非正规教育 E.实施适当的教育机会限额分配制度 9.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过程包括(ABCDE ) A.吸引外资 B.通过金融和信用机制集聚发展资金 C.投资形成实物资本 D.通过国家征税筹集资金 E.增加实际储蓄数量 10.传统农业具有以下特征(AE ) A.技术落后 B.农民虽然贫穷,但是他们的生产很有效率 C.农民对市场价格反应灵敏

《发展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应用文-张培刚教授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张培刚教授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r\n\r\n 学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行其道。谁是创始者有两种说法。一说起自Ragnar Nurkse 一九五三年出版的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另一说起自我们的张培刚在哈佛大学获奖的博士 ,一九四九年以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之名成书出版。今天回顾,从影响力的角度衡量,Nurkse之作远为优胜。这是不幸的,因为这影响带来数之不尽的怪诞不经的理论。如果当年经济学界以张培刚的论文作为经济发展学说的基础,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早就有了长进。于今尘埃落定,我认为还是张大哥胜了。二十年来中国的惊人发展,是成功的工业化。大哥的思想早发晚至。———张五常一、早年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1947年,作为东方第一人,张培刚教授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1946年-1947年度最佳论文奖即大卫·威尔士奖。《农业与工业化》的主题是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调整问题,特别是着重研究农业的调整,以及农业对于这个特殊的经济转变阶段的种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但是,迨至张培刚教授开始研究这一问题时(1945年),世界上尚无一本著作,甚至一篇论文,用一种系统的方法,不管是理论的、历史的或的方法,来探讨农业与工业之间动态的及演进的关系,并讨论农业改进和工业发展之间动态的及演进的关系。因此,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农业与工业之间在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的动态依存关系,就成为张培刚教授当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为此,张培刚教授对当时存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区位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考察,通过若干改进和取舍,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体系。从对整个问题的分析来看,张培刚教授首先在静态的假设条件下,分析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分别不同时期和不同因素的变动,对影响工业化过程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动态演进过程中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变化的过程及条件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整个问题的分析中,张培刚教授的分析方法总是综合的、多维的,力求克服单一方法的缺陷和吸取各类方法的优点。他对整个问题的分析既是理论的,又是历史的,使其分析既具有理论的一般性,又不失实际的具体性;他的分析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使其分析结论既能预见一般趋势,又不失应有的精确性;他在时间上分析了工业化的演进及工业和农业的相互调整,在空间上描述了多种经济活动的并存,比较了多种工业化模式。这种综合的、立体的、时空结合的分析方法,应成为我们研究复杂经济问题的楷模。农业与工业的 或农业的贡献理论。张培刚教授在有关的静态假设条件下,论述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是对农业贡献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论述,比库兹涅茨关于农业贡献的论述要早15年。工业化理论。张培刚教授对工业化理论的贡献,集中反映在他关于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的论述,以及关于工业化的类型的分析中。张培刚教授指出,“工业化”可以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 的生产函数而遍及于整个社会。基要的生产函数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对于后者,我们可以称为被诱导的生产函数。总之,工业化的真义,并不是大工业代替小工业,甚至也不是机器居于支配地位,而是“驾驭自然来为人类服务”。不应该把实现工业化与发展农业对立起来,相反,农业发展本身就是工业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确立了工业化的概念之后,张培刚教授在综合前人关于工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工业化过程的五项基本因素,包括:(1)人口(数量、组成及地理分布);(2)资源或动力(种类、数量及地理分布);(3)社会制度(人和物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4)生产技术(着重于发明的应用);(5)企业家创新 才能。其中,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和生产技术属于发动因素,人口和资源属于限制因素,

发展经济学重点

3、简答题: 1简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1)人口和人均GDP加速增长; (2)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在不断下降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4)伴随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快速变化。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为了获取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以及推销工业品的有利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不断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现代科技,尤其是运输和通讯手段向世界各地扩张。 (6)现代经济增长的有限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范围内,这部分人口享有全球收入的75%。 2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创新”概念首先由熊彼特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 创新的概念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验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3)开辟一个新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存在过,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除利润动机外,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机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首创欲,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 熊彼特将创新与发明两个概念区分开。他认为,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是指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因此,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发明”是一个技术概念。3简述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关系。 教育深化: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过度投资引发教育供给超过需求出现种种不平衡,造成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雇员从事以前由低学历雇员从事的工作。 知识失业: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挤在现代部门寻找工作,而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结果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沦为失业者。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一个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不切合实际需要的扩张。在教育发展初期,失业者主要是文盲,为了免遭失业的危险,人们把子女送去上小学,于是,小学教育扩大。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上升。为了防止失业,小学毕业生不得不进入中学,于是中学教育扩大。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也要继续扩大,一方面使找不到工作的文盲接受初等教育,另一方面为进入中学准备升学的阶梯。到了中学毕业生也难以找到工作时,他们要求升入大学,于是大学教育扩大。与此同时,中学也自然要继续扩大。总之,在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扩大大学教育,也不得不扩大中、小学教育。就业状况的每一次恶化,都要求把各级教育作一次扩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种似乎难以置信的情况:某一级教育作为一个终点变得对该级毕业生就业越不利的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