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大学教师资格证内部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最新大学教师资格证内部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最新大学教师资格证内部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最新大学教师资格证内部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概念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它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判断)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分科教学)

4、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5、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有那些表现:(多选)

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美国形成了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概念

6、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多样的,既有学术型、研究型、也有应用型,技术型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每条都按简答和论述准备)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对受高等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提出劳动简化率的概念,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2)、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3)、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计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一)、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四次教育大革命”: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大职能。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养的职能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

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高等教育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

园”,柏拉图公元前387年创立学园;

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奴隶社

会)。

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创

建于11世纪初)。中世纪大学的代表有:意大利

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

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学院,1636年;1898

年,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

(二)、19世纪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功能

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

相统一的原则”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

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开

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

重要职能。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论述)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

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

发点和归宿。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

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

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

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

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3实施的途径。一般来

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

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中,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

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

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

1998.8.2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掌握)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背会,一个

宗旨,两个重点)

二、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

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无论

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

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

目的的制约。

(二)、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总的)与高等教育目的(该阶

段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

和总的规格要求,“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二)、高等教育目的(总方向)与高等学校培养

目标(具体、明确的规定)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多选,单选)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具

有调节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

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由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因此,

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中落实为专业

培养目标。(判断)

(二)、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多选)

1、德与才的关系

2、身与心的关系

3、专业素

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

目的的依据(简答重点难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

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

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

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

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

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

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

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

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

不断提高,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的全面发展

才具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马克思还从人的发展条件角度,论证了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

体、美

高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

现,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

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选择)

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德基本途径;

2 科学研究;

3 社会实践。(多选)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人才本位

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

满足社会的需要,-------构成两种不同价值观念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

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

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

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

实需要。

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

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

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

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

和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个体社会化。

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

西方,个人本位观追溯于亚里士多德“自由教

育”理论(文雅教育、和谐教育)赫钦斯也主张

教育自由社会本位观则是柏拉图最早提出;

中国,老子是个人本位观,强调个人修养完善;

孔子是社会本位观,强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简

答)

(一)、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

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了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

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

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

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20世纪前半页杜威美国教育家,“教育应使个

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地价值协调起来”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判断、选择)

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西方,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到了中世纪,实

行分科教学,在“七艺”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在

通过法学、神学、医学三科的分科教学来培养律

师、牧师和医生。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简答)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

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

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

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

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

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

技能的培养。

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

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

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

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

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简答)

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

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

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

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两者走向融合。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

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

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

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

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

代人才提出的要求。“T”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

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

美国马丁。特罗提出毛入学率小于15%英才教

育,大于15%同时小于50%大众教育,大于50% 普

及化教育。

英才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发

展的两个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

存在对立。

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一)、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

(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首

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

(一)、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二)、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

学形式

(四)、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高等教育平等

(一)、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

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孔子“有教无类”、柏拉图

“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

当代关于高等教育平等的三种学说?(简,选)

英国西尔佛——平等是相对的,平等是分阶

段的

瑞典胡森——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

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组成部分(多选)

教育平等思想的转变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

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

3、英国马斯格雷夫——教育平等是分阶段的

(二)、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作为一种

理想它是绝对平等的,但现实中却是相对平等的。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A、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B、受高等教育的

过程平等;C、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效率

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对

立统一的关系。)

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简)

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效率优先是指当

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

平等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满

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指目前仍不能

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

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

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

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

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

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

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

括:有那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水来主办和管

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学

制建立的依据:(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于一定

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学制的建

立要受社会政治的制约;(三)、学制的建立要适

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

四种基本类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

(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特征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1、初等学

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校3、研究生院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我国普通高校学制的历史沿革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

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

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

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

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二)、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多选)

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

广播电视大学

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其他。我国的自学考试制度,被称为“没有围墙

的大学”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学位制就是国家和学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巴黎大学)起初没有区别,不存在高下之分。后逐渐有了高下之分。

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其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故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但并不是哲学学科。

美国比较正式的学位层次通常有四种:副学士或协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德国,通常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

法国,学士,硕士,博士与英美代表的水平不同我国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我国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我国招生:统一考试,交费上学;我国就业制度: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各国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亚洲地区(日本例外)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

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高等学校教师德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英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总体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简答,论述)

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指责、权限的划分等。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意、瑞典)

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简答)

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动,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微观)

学校的管理模式等

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

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P89未写上二、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1989年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2、校长作为

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

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简

答)1、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

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2、校级职能部门

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3、

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

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

革。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一、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

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他是一个多维、多

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

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

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

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多选)1、经济因素

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教育

因素。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

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五种结构)

一、层次结构:又成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

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

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

生教育。

二、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

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

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理学、

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12个各学科门类的

学位。

三、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

状态。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据授

课时间方式不同,分全日制大学以及函授大学、

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

☆四、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

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

系。重点院校,一般院校,专科院校。

五、地区结构:指各大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

构成状态。1、梯度结构模式 2、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

1、一体化模式

2、多样化模式

二、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学术的因素 2、体制的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的

因素

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论述)

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

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

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

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

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以高

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

性,技艺性人才的培养规模。2、在科类结构上,

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

理规划。3、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

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

教育体系,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

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

面。4、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重点大

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

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

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5、在地区结构上,实

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

区间的教育落差。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

方服务的功能。1、中央应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

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

校。2、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

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

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3、逐步形成国立、公立、

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校教师的作用: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

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

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教师的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

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是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

性;主要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二

是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三是高校教师劳动的

个体性与群体性。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

动之中。

高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论述)

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职务结

构“倒金字塔形”“卵形”“金字塔形”;第二,

学历结构;第三,年龄结构;第四,专业结构

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

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第三,克服高校

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

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记忆力

和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简答,多选)第一,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第二,参与社会活动的

积极性;第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第四,内部

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

成要素,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一,社会学意

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

师生间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第一,在社会学意义

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

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心理学和伦理学意

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

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

情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第一,加强师生

间的理解和沟通;第二,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

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第三,要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

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

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

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

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组成。(选择、判断)

第一,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第

二,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

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第三,专业的起缘与高

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简答)A.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B.适

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C.从实际出

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D.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

广;E.专业是指布局的合理性;F.适合学校的办

学条件

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了解)第一,教

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

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

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二,“条块分割”重复建设;

第三,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

调整。(简答)

(1)、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

求:第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

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第二,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

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

机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第三,

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

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

稳定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

的具体做法:第一,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

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第二,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学培养

学生;第三,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

现几种倾向:意识一哄而上,茫茫追求大而全;

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第二节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简答)第一,未

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

貌;第二,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

能力结构;第三,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

识,(合作、效益、法律、竞争、国际意识);第

四,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简答)第一,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

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第二,培养目标和规

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第三、培养要求应与个

人的发展相一致;第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

的国际性。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一、高等过程概述

1、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就

其静态结构而言,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

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学媒介包括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又说:教师、学生、内

容、方法、手段)。从它的动态过程来说,是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

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辨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

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

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

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地过程。是学生

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

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它除了具有

认识过程德共同属性外(从实践到理论(认识),

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还具有特殊属性。

☆3、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简答、论述)第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

主要活动;第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

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第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

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

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多选)第一,

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第二,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

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是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

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多选)第一,独立

性的增强;第二,学习的自主性增强;第三,学

习的探索性增强

四、什么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

征?为什么?(难点,简答)

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

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

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过程的中间过渡

阶段。原因如下:第一,由认识主体――大学生

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质所决定的;第二,

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

门人才所决定的;第三、大学过程的对象――教

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人类已经探索的知识体

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

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师和其他教学

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

求。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简答)第一,

教学原则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应体现教育目的

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第二,制定教学

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三,教与学的

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务

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

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第四,教学的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

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第

五,制定教学原则时必须以高等教育的特征(教

学过程也有专业性,研究性,自主性等特征)为

重要依据。

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简答、论述)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

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

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辨

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

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

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

念。教师应该做到:第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

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第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

想水平;第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

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力是

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的

知识“养料”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师应做到:第一,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

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地注意力,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地状态;

第二,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知识地智力因素,以培

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经常组织学生

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

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

的能力;第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

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

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

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

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

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

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的结合起来:第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

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第二,善于提

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三,激励学生学

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

心和进取心。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

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多

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

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第一,

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

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

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第二,坚决按

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

学;第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

由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

由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第四,利用选修课程,

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

的学生。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第二,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教学原则总的来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各有侧重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不能违背各原则,然后每个原则又各有侧重。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一、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定义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二)、课程分类

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分为经验课程和学科课程;

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以一门门学科为中心)和核心课程(综合经验为中心内容,辅之以边缘学科知识)

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时数看,分为大、中、校、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时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三)课程体系(结构)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比例关系上: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2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4 大、中、小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一、教学计划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一)、教学计划的组成。(多选)

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2 课程设置 3 主要教学活动 4 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说明、正文和附录。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意义)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基本要求)(多选):第一,明确的目的性;第二,前沿性;第三,思想性;第四,启迪性;第五,教学适用性

三、教材(教科书)建设

1、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2、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简答,一般掌握)第一,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第二,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有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第三,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第四,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标,便于学生学习。第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论述)(结合课程设置实际,谈谈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的内容:第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第二,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第三,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第四,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等。

课程建设的要求:第一,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第二,教材要合适;第三,教学资料要完整;第四,考核手段要科学;第五,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六,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课程建设的意义:第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第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

联系;第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第四,转变

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方法(前

两节重要)

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地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

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

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地场所。教

学组织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

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个别教学制。(古代)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

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地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早

期地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

3、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制)

班级教学制,试讲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

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

地班级进行教学地组织形式。由捷克教育家夸美

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1632年)。我国,

1862年创办地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单一,忽视学生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班级授课制的几种形式。(多选)A.美国19

世纪末巴达维教学法 B.欧洲曼格依木教学法

C.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放教学”

D.50年代初

英、美等国“协作教学”

5、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就某点

出判断或选择)第一,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第二,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

第三,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多选)――课堂教学,

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毕业设计(论文)

7、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

总结和布置作业等

8、备课的基本要求。(重点,简答)第一,钻研

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

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

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第二,

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

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第三,教师要在了解

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

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上课(简):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的原

则,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

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

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

题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

质量

9、教师在指导学生泛称毕业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

原则:(多选)――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

材施教原则。

二、教学管理制度

学年制的含义及特点。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

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

平地教学制定。

特点:优点有: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

学质量;第二,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

地稳定。缺点: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校

教学,不利于学生按照其不同地发展水平和兴趣

主动地学习。

学分制的含义及特点。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

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

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

或学分分量地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优点:第

一,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

方向上得到发展;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

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

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

边缘学科地发展。缺点: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

地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

象。

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

有着积极地意义。第一,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

的灵活性;第二,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

变;第三,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第四,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地教学目的、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

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

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简答)第一,由教师

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地传递;第二,

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

级的升高而递增;第三,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

相互渗透和结合。

二、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主要方法的介绍。

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多选):

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

能。―――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

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

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讲述、讲解、讲演

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地方法,也成为

课堂讲授法。

☆讲授法地优缺点(简,易出)。

优点:第一,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

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地

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

较高;第二,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地费用要

低的多;第三,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

常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些内

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者的变化。

缺点:第一,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

方式,过多地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地

被动;第二,讲授法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

地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第三,

讲授对记忆地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对较长课时地课程尤其明显。

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简答)第一,教师要了

解学生,使需要传递地信息适合学生地知识背景

和兴趣;第二,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

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第三,教师板书

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

和进行复习;第四,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地技巧;

第五,教学手段地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地教学

目标而定。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加深对所学内容地认识,辨明是非或

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

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

地教学方法。与讲授法不同,讨论法是双(多)

向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

以激发学生就所讨论地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锻炼

学生地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优点:成本低,接触实际,多向信息传输渠道积

极性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缺点:教学效率低,通用性差(注:讨论法的优

缺点对照讲授法来谈。)

(三)自学指导法(掌握既可)

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地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

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

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三、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简答)

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

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地多

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地相互配合。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多选)——学习

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

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多

/判)——A.有利于提高教学地质量、效率;B.

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C.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有利于因材施教

不是教学媒体越先进,教学质量和效率越高。在

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多/判)

第一,目的性原则。第二,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

优化原则。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

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

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

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

程教育地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

大开放,提高质量”地十六字方针。

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

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

程。

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

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

方面的发展水平。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

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

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

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

断,一般地说,它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

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两者都只是手

段,不是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是目的,必须将两

者结合起来。

二、学生的学业评价的六个步骤。1、确定和表述

待考课程地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

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教师教学活动地评价准则:(多选,简答)A.教学

素质、B.教学思想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E.教

学质量F.教学环节的安排,G.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简答)

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客观要求 2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3 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4

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5 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一、高等学科科研的特点(简)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

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

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

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

要基地(判)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

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

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

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判)

二、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地原则?(简答)

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地原则 2正确

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3 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 遵循项目指南

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地原则

5 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三、大学生的科研指导

提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以下途径:1、结合日

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2、结合学生的学

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第三节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

科研活动地一般程序。

科研准备阶段:(1)选题(2)申请课题自1982

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后,同

年社科院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科研成果地审核。大学科研成果分为六类:——

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

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

科书

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

研究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

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高校各科教师是高等教育科研地主力军

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多):1、理论联系实际2、

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地方式实现高

等学校教育目标地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

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地生产

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

形成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地活动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类别:1、教学计划内与教学计划外2、基地化与

非基地化3、专业与非专业

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

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

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

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老师指导的关系

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

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

动的关系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简答)

促进知识地转化和知识地拓展

增强大学生地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大学生地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

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三、教学计划内地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有学校教务

处组织。教学外社会实践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

会等社团发起,组织,有时学生个人也会自发组

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多):1、鲜明的阶级

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简答,多选)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

生,确保高等教育地社会主义方向

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地立场、观点和方法

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

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1、

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2、思想政治教

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的综合运用和体现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

基本规律(简)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

的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

定规律运动的;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各种

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4、思想政治教

育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

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简答,多选)

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简答)

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

的) 2、疏导性原则(一方面广开言路,让受教

育者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

言论加以积极的引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要求

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简答/单)

调查研究法 2、说理启迪法 3、情感交流法 4、

榜样教育法 5、参观访问法 6、品德评价法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教学

六、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性的必经之路。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小)

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选)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判)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多选)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多选)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判)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04年判)

10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11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判)

10、通过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判)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判)

1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判)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尔,迪卡尔相信“天赋观念”。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17C英国哲学家洛克,洛克主张“白板说”。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判、选)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欣纳。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强调分析无意识行为。

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小)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或称中间学科(前沿学科、综合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判)

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单选)

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三大社会职能: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

简答或论述题

P18大学老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或者说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即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

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法(追踪研究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教育过程中的客

观规律,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

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大,简,多)

第一节教师的社会角色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

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

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

的行为。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

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

了角色意识。

教师的多重角色:(多选)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

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

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

科学研究人员

5、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

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

教,无声的身教)

6、教师的领导方式可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

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

导方式是最理想的。(选)

7、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

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

的特点.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

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多选)

8、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

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判)

9、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3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

角色信念阶段(多选)

10、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3个):

(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第二节教师的能力素质

效能感指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否成功的能

力的主观判断。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

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

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

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

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判)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

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多选)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简)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

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6、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

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

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

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

的途径。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

7、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

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多选)

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

陈述.

8、教学反思的方法(4个):反思日记、详细

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多选)

9、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

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

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

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

10、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2)

普遍性;(3)有效性。

11、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

也高。(判)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简)从他控

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敏感性逐渐

增强,迁移性逐渐提高.

12、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

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判)

13、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

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

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

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

积累.(简答)

14、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4种)(多选):

(1)善于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

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

生扬长避短,正确成长。

(2)善于随机应变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

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

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3)善于对症下药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

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

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教师要讲究

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

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

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

简答题:

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7个):

(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

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

(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

省性;(7)职业发展性。

第三节教师威信与师爱(本节易出多选和简

答)

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

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

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

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

广博性(多选)

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

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多选)

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

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

期望与严格要求(多选或简答 05年出过)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

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

尚的情感.

简答题

1、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P41(5条)

(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

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

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

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

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

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2、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P41(4条)

(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

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

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小)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

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判)

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

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

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

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

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判)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

(判)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

语联接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

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

的学习三类。(多选、判)

简答题: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

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

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

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

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

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

习相结合。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论基础

1、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

作用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3个):(1)获得

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高级条

件作用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行

为主义学派的,重在操作性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

性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

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

来发生的概率.

第三节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本章重

点)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

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选、判)

认知学习观: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判)学

习包含的三个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

的转化(3)评价(多选)

结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的

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判)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4个):(1)动

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

2、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

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

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

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

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

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判)

接受学习的性质是在教师指导下,接受者(学

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念同

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判、单选)

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

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

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判)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

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信息流是加涅提出的。(判)

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3种):(1)知识

观(2)学习观(3)学生观(多选)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大)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有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

功能(3)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

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多选、判)

☆3、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

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

驱力。(判)

4、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

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也叫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

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

一种需要。(多选、判)

5、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

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

成分,两者密切相关.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

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判、选)

6、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

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

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

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远景

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

相联的。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

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

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

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

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

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多选)

8、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

条件。(判)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

关系.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1、强化动机理论(由行为主义学派提出)认

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

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

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2、成就动机理论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1)力求成功

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

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的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

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

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

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3、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

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

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

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

态、外界环境等。P75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4、自我实现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多选)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判)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判)第三节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1、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1)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分化的学习需要(2)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第四节学习动机的激发☆(04年出过简答论述)

1、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判)

3、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判)

☆学习动机的激发(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1、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判给例子判断是正、负迁移)

(1)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2)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3)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4)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3 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 (判)

4 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判)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

1、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无条件的。(单选)

2、相同要素说(反对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有条件的):

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3、经验泛化说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

4、关系转换说

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

5、认知结构说

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的影响是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知识的组织特征、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6、经验整合说

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多选、简答)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3、认知技能与策略

4、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单选、判)

定势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

可能起阻碍作用。(单、判)

☆第四节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简答、论

述)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或

者结合具体学科,谈谈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大,论,简)

第一节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言语。

1、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

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简答)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

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3、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

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判)

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

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五方面。(多选)

4、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1)言语前思维阶段(0—1岁);(2)知

觉行动思维阶段(1—3岁);(3)具体形象思维

阶段(3—7岁);(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也叫

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小学时期是形式逻辑

思维的形成期,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

维。(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理论型)辩证

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

☆5、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简答)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

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

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

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元认知即对认知活动的认知。)

☆第二节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1、(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

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

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

动。

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

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多选)

☆2、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简答、论述)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①实物直观和

模像直观的选用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

物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

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

的观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

(1)感性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只是

知觉水平的概括,又称为直觉的概括。

(2)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思

维水平上的概括。

2、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多选):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

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

综合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

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

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

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

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

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

与思想。

★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

(论述题、简答)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单、判)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

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指包含了

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

证。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判、单)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

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

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

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小)

第一节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1、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存贮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

事物的反映。(判)

☆2、“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

和回忆。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保持是第二

个环节,再认或回忆是第三个环节。(选、

判)

3、记忆的类型:(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

(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

4、瞬时记忆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

—2秒。

短时记忆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为5秒到

1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

个组块。

长时记忆记忆保持的时间从1分钟以上

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多选)

☆5、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1)逻

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敏

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知识的记忆与信息编码

1、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

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2、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是感觉记

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

(2)语音听觉编码语音编码或听觉编

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

(3)语义编码对于人类长时记

忆系统中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主要以语义

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

(4)语言中介编码这种编码方式,在

识记无意义材料和离散语言材料时经常使用。

★3、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简

答、论述)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

系的材料效果要好;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

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

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像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

的言语材料效果好;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

好。

(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

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

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

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

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

记方式。

(6)觉醒状态

(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1、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

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

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

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2、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1)空间

组织(2)系列组织(3)联想组织(4)网络组织

(5)更替组织

3、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

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

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暂

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判、选)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

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

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

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

忘。(判)

★遗忘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

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判、单选)

4、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

(1)衰退说(2)干扰说干扰主要有

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

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

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判)

(3)同化说(4)动机说

★5、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简答、论述)

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遵循“及时复习”

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

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

复阅读。(判)整体复习指每次复习整篇材

料;部分复习指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复习;

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一般综合复习

效果最好。如果材料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采

用部分复习法。如果材料是彼此具有联系的,必

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安排:材料比较短,可以采

用整体复习法;材料比较复杂、冗长,则宜采取

综合复习法。

(3)复习次数要适宜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

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

忆效果最好。(判)

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小)

第一节知识、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

1、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

的信息及其组织。

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

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判)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判)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

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

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

或过程性知识。(判)

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

广义的知识

智慧技能(狭义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

★2、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

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选)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

的意识。(选、判)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

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①计

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

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3、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

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

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

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

和简缩性.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

的活动方式.

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认知策略:(1)注意策略(2)编码与组织策

略(3)精细加工策略(4)复述策略(5)认知策

略的教学原则

1、编码与组织策略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

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网联策略。对于复杂知

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

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 (多

选、判)

2、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

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

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简单知识的精细

加工,记忆术是典型的精细加工技术。复杂知

识的精细加工,做笔记是复杂知识精细加工。

要想通过复述真正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

宜采用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方法.

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

材料的重点,难点要用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

将其突出.

3、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1)在进行认知策

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

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

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

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

策略

第三节心智技能及其培养

☆1、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多选)

(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多选、简答)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

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

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

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

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第十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论,简)

第一节问题解决及其早期模型

1、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

情境。

三个成分:给定、目标、障碍

★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

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其基

本特点如下(4个):(多选)

(1)问题情境性(2)目的指向性(3)操

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3、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教育心

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选、判)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盲目的,渐进的,是在没有推理和判断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是尝试错误也是有规律的,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苛勒的顿悟模型

(3)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

杜威认为问题解决一般包括5个步骤:①失调②诊断③假设④推断⑤验证

(4)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提出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四个阶段为:①准备期②孕育期③明朗期④验证期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

1、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

问题解决就是搜索问题空间,寻找一条从起始状态通向目标状态的通路,或应用算子(即操作)使起始状态逐步过渡到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

★2、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多选、简答)

(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3、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多选、简答)

(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4、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简答)(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计划并给予反馈。

第三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型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判)☆

2、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选、判)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1)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它有三种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4、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地想象。

☆5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简答、论述05年考过)

联系实际或结合具体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小)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涵义与结构

☆1、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判、单选)

☆2、自我意识的结构(多选)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1)自我中心期从出生到3岁,生理自我萌芽(2)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社会自我(3)主观化时期

☆2、自我意识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肯定型这种类型属于积极的统一。

(2)自我否定型这种类型属于消极的统

一。

(3)自我矛盾型这种类型难于统一。

(4)自我扩张型这种类型也属于消极的

统一。

(5)自我萎缩型这种类型也属于消极的

统一。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简答)

(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

发展。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

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大学一、二、

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大三学生的自我体

验最为强烈,大一、二、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①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②自我

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③自我概念的变

(3)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①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②自我体

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③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4)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

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第三节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简答)

1、(怎样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

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

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

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6)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完善自我

(1)确立正确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

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小)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

选择的内部状态。(选、判)

☆2、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

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

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

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

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

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多选、

判)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态度与品德的相互关系(了解)

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它们的结构是

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两者的区别如下:(1)涉及到的范围不同态度

涉及的范围大(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

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 6

——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10岁以后的

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选、判)

★2、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

展阶段论。(选、判)

价值观辨析在理论上强调学生在道德教育中

的主体地位.

观察学习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

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

接产生的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为社会学习

5 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

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引起个体的观察学习.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选、判)

(1)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

众。

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

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2)认同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

仿。

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

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

☆2、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多选、判)

(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巩固与稳

定阶段

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第一节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

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

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

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

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

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

提高。(判)

☆4、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判)

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

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

5、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

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

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6、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

式。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

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

态.

7、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一致性(2)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在群体中地位高的人,

不易出现从众行为,而地位低者容易出现从众行

为。判)(3)个性特征(自我意识发展水

平低、不自信、缺乏自尊的人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服从有两种情况(1)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

响下的服从(2)对权威人物的服从

8、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

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

行为类似的行为。模仿有两种:有意识的模仿

和无意识的模仿。

9、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

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

同的情绪和行为。

第二节大学班集体心理

1、班集体,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

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

集体是群体的最高层次,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

而结合到一起的人们的联合体.

2、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

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3、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

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

同,最终将认识模块化、固定化的结果。

4、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

5 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

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改善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多选)

人际交往两方面涵义动态角度:指人与人之

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

静态角度:指人与人之

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交

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

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2、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4个)

(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

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3、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多选)

(1)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自

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4、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简答,建立

与维护连在一起,若拆开为多选)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①建立良好的第

一印象②主动交往③移情移情就是指站在别

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

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①避免争论②不

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

误④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

容。(判、选)

2、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

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

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判)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多选,简

答) 6个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

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

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

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神经性情绪

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问题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

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

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1、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简答) 4个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

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

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简答) 5

(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

注意用脑卫生(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3、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简答) 4

(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

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

泄型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

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

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

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2、了解职业发展

3、发

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求职技巧指导

第十五章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

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

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类型:宏观设计、微观设计

2、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

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两大类:1、智育(狭义的教学)目标和德育

(狭义的教育)目标

智育:做事德育:做人

3、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

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

1、步骤安排

2、师生交往系统

3、反馈方

式4、支持系统

种类:

1、行为矫正模式

2、信息加工模式

3、个

人发展模式4、社会作用模式

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

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第十六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

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

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

教学评价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

1、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

程度。(判)

2、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

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

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

(判)

3、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

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

比来表示。

4、区分度又称为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

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叫项目的效度。项

目效度越高,区分度越大,鉴别力越强。(判)

5、教学测验的类型:(判)

(1)根据测验目的划分:①常模参照测验②

标准参照测验。

(2)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划分:

①准备性测验②形成性测验③总结性测验(如单

元结束后的测验)

(3)根据测验的来源划分:①标准化学绩测

验(如资格考试、中考、高考)②教师自编测验。

试题的类型:自由应答型试题、固定应答型试

题。

5、6、7、8重点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解读

1.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为手段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内涵

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道德唯一的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道德的功能(多)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并非是人类社会已经形成就有的,而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出现了社会分工才逐渐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着.(判)

5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判)

6 职业道德的特征(多)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7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老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因素构成。

8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简多)

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严格的标准性。

9 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

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0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含义:

它贯穿于教育劳动的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可从下四方面来理解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职业道德的标志

(2)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判)(3)是教师道德的理论和实践的概括总结。(4)是教师调整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

11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重点)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是教师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

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

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关系: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心,它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道德规范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人们立身处世和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范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情中,是反映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向的一些基本概念。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都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

12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简) (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

(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13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

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4 新时期,我们怎么做到教师职业道德

基本原则的要求

(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

15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多)

16 (为什么)依法执教的必然性(简)

(1)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2)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

(4)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7 (如何做到)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简)

(1)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

(2)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简)

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

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

学工作任务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

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

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再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全体学生,尊

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

最后,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

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

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8 礼仪是人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和气质等

内在因素的外部表现,是每个人道德的示范,

交往的枢纽和文明的标志(判)

19 教师的个人礼仪(多) 仪容,举止,表情,服

装和佩饰等

20 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

影响的深远性

☆21 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简) (1)努力学习

礼仪知识和理论(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

的礼仪原则(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22 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人与人相处的公德,

人与社会相处的公德人与自然相处的公德

☆23 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简)(1)有利

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的一贯性(2)有利于增进

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育

人氛围(4)有利于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

和职业幸福感

24 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

(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主动交往,相互勉

励(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

25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教育

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

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热爱学生的意义:(多/简)

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为教师的施教提供

了感情基础,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

了契机,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

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26 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简)(1)要深入了解

学生(2)要充分尊重学生(3)要始终信任学生

(4)要严格要求学生(简)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特定的道德特征1)严而

有理2)严而有度3)严而有恒4)严而有方5)

严而有情

(5)要平等对待学生

27 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28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29 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简)

(1)明确教书内容(2)把握育人方向(3)教书育

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教书育人的途径: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要有奉献教育事业

的精神,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将道德教育

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30 严谨治学的重要意义

(1)是教师必备的素质(2)是教师自我完善的

重要途径(3)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1 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怎样严)

(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

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4)要

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做到严谨治学的途径:

老师要夯实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科学文化知

识,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老师职业活动对老师的

起码要求,是必备的首先品质。

32 (为什么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利于促

进学生的发展(简多)

(1)对学生认知的启迪作用(2)对学生情感的

向导作用(3)对学生意志的培育作用(4)对学

生行为的示范作用

33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简)怎样做到?

(1)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2)拥有健全的人格

(3)要身体力行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

☆教师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简)

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

要有广泛的兴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道德品质具有哪些特征?(简)

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

表现的结合。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凝结。是教师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具有动态的稳定

性。

34教师健全人格的表现(多)

(1)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身体(2)教师要有良

好的人格心理(3)教师要有对高层次人格的追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领域

☆35 (为什么说)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

道德的新要求?(简)

(1)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

业道德的新要求(2)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

业道德的新要求(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

业道德的新要求(答上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

作用)

实践教育创新的师德规范有哪些?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具备独立获

取、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

力。

☆36 如何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

1)教师要有更新教育观念2)教师要敢想敢做,

不断探索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

☆37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表现出新的特点

(简)

(1)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2)善恶难辨(3)美丑

难识

38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环境道德具体包括几个方面:

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使用物质资源,坚持可

持续发展。

☆39 如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

教育(简)

(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2)加强对学生

的环保知识教育(3)扩大环保教育内容

第六章教育职业道德范畴

40 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公正,荣誉等

41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反映教

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

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

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观

42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简)

(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是教师职业

道德范畴的基础,统率和制约着教师职业道德

范畴

(2)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规范发挥作用

的必要条件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

则,道德规范都是调节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

从个体道德心理机制来说,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高于其他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判)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

规范向教师道德意识形式转化,形成教师职业

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判)

(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

43 教师义务既是社会,教师集体用以调节教

师行为的手段,也是从教师个人自身的责任,

良心和荣誉的角度出发,调节教师教育行为的

手段

44 教师义务的内容(简)

(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

平(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

归宿(判)

(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45 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

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

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1)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2)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3)是

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

46 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

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

觉履行其职责的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

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

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

统一.

☆47 教师良心的特点(简多)

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

48 公正即公道,正义,他表示人的品德,之为

人处事没有私心,不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公

平合理的原则

49 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

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

一个学生

50 教师公正的内容坚持真理秉公办事

奖惩分明

51 荣誉是指一定社会整体或行为当事人,以

某种赞赏性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形式,对一定义

务和相应具有的道德价值所表示的肯定性判

断和态度.

52 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

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

价值的自我意识.

53 教师荣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

有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和表达方式(判)

54 教师荣誉的内容

(1)光荣的角色称号(2)无私的职业特性(3)崇

高的人格形象

第七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55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简单说,

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

育的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

2、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在教师自身

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判)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

义风尚

56 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是构成

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

57 新时代怎样能形成教师道德(简)

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意志,

培养行为习惯

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师德行为规范及其执

行意义的认识。

58 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

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的情感体验

59 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

荣誉感和幸福感等

60 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要履行教师道德原则

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

障碍,作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61 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

的最终结果

第八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62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

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

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的搜集各方面信

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

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63 教师道德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64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简)

(1)影响的深刻性(2)空间的广泛性(3)时间的

持久性

6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简)

(1)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

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3)有

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66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多)

指挥定向教育发展分等鉴定督促激励问

题诊断等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原则是在进行教师职业

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67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多)

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

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6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简多)

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社会评价法加减

评分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69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简)

(1)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

为主(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

评价为主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

为主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

为主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

性评价为主

(6)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以动机评价

为主(7)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以他人

评价为主

第一章教育法规导论

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1、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2、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教育法规的特点: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法规的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

3、教育法规的作用(多)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3、具有教育作用

4、具有保障作用

5、制裁作用

6、奖励作用

第二节教育法规的渊源

1、教育法规的渊源:由不同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我国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有:(多/简)1、宪法2、教育法律(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选))

3、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4、教育行政规章

3、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A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颁布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实施;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颁布实施;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实施;E《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颁布实施;F《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颁布实施;G《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颁布实施;H《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颁布实施;I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颁布实施。

第三节教育法律规范

1、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2、教育法律规范由三个要素组成(多):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行为准则是教育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选/判)法律后果(教育法的后果)分为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多/判)

3、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选/判):

一、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二、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序: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

三、按法律后果: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案例分析依据☆)

1、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法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多)

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

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社会关系;

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或产生总是以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存在为前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有教育法律规范所决定。

3、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判/选):

一、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

二、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

三、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4、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判):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也是就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

组织也是教育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组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通常须具有法人资格。

5、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不是简单的指某个人)

6、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多):物、行为、精神财富。物分动产和不动产。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

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的实

现依赖于义务人对义务的承担,义务人如果不承

担义务,权利人就不能享受到权利;权力和义务

的相会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其双方之间不可能一方

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任何义务,另一方只承担义

务而不享有任何权利。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从其主体的数量上来看不一定是对等的,即可能

不是一对一的。

7、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需要一定

条件或根据。条件或根据指教育法律事实(表现

为行为和事件两种形式)

第二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的特点(多/简):

一、目的性与可行性二、稳定性与可变性三、权

威性与实用性四、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2、教育政策的功能:(多)

一、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二、教育政策的协调功

能三、控制功能

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

教育政策的内容:

教育体制政策2、教育质量政策3、教育经费政策

4、教育人事政策

5、国家学制政策

6、课程与教

学政策7、学历与学位政策8、教师教育政策9、

考试与评价政策10、招生与就业指导政策11、学

校语言文字政策

教育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多)

1、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教育政

策。

2、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教育

政策。

3、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联合发布的文件,

共同做出的决议、决定

4、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发布的教

育政策性文件

5、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

单独或联合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第二节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简)

教育政策制定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

进行选择的过程,其程序大致分为认定教育政策

问题、确定教育政策目标、拟订教育政策方案、

选择教育政策方案等几个基本环节。

2、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选):1、党的机关2、

国家权力机关3、国家行政机关

☆教育政策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

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程度

2、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3、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

中的统筹协调

4、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督导检查

5、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研究

第三节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重点)

☆1、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联系(共同点):一、

两者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二、教

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

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三、教育政策

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

政策四、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

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2、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简):

一、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

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

三、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

四、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

相对于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

性,所以其调整的范围要相对小一些,主要是教

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关系,如教育的

权利与义务等。

五、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

第三章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1、教育立法是指由特定的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立

法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教育法的活动。

2、教育立法的程序的四个步骤(法律的立法也是

一样):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

表决和法律的公布。(多/简)

(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只有依法享有立法提

案权的机关或者个人才能向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提出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律的议案。享有教

育法律议案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团或30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等。(和新

书上不同)P55

(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

(3)教育法律案的通过

通过法律的方式或途径: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

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其它均为半数。

(4)教育法律的公布。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一律由国家主

席公布,并刊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报和《人民日报》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要

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命令,刊登在国务院公报

和《人民日报》上。

3、教育立法的原则(简)

一、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二、必须反

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三、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

政策保持一致四、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五、必

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第二节教育执法

1、教育法规的效力问题,是指法律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域、对什么人有效的问题,即法律规范在

时间、地域、对象(人的效力)等方面的效力问

题。

2、教育执法的原则:一、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

方教育法规的原则二、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

教育法规的原则三、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

育法规的原则四、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

法规的原则

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大致可概括为:正确、合法、

及时。

第三节教育守法

1、教育守法的概念:教育守法亦称教育法规的遵

守,是教育法规实施的一个基本形式,它指公民、

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自觉遵守教育法规的规定,

按照教育法规的规范要求去行为。

2、教育违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教育法律关系

主体做了教育法规所禁止做的事情,即有教育法

规所禁止的行为;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不做教

育法规所明确要求做的事情,即没有做教育法规

规定的行为。

教育守法的条件:

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

意识

2、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

3、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

法规的严肃性

第四节教育法实施的监督(多/单/简)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叔(地位最高)

2、国家行

政机关的监督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4、社会力

量的监督

第五节教育行政法治化(简)

1、教育行政主体法治化:教育行政主体是指依法

成立的代表国家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行政机关,

即教育行政机关。即指教育行政主体的编制和行

政职权必须依法设定和授权,这是教育行政法治

化的前提。

2、教育行政行为法治化

3、教育行政监督法治化

4、教育行政救济法治化(P71零碎

第四章学校

1、学校的法律地位: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

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

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学校具备法人的条件,依

法取得法人资格。独立设置的学校一般具有法

人资格。

2、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多)一、办学自主性

二、财产独立性三、机构公益性

3、学校的设置: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分别实行

登记注册制度和审批制度。

登记注册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审批制

度一般适用于各级各类正规学校、独立设置的职

业培训机构等,包括审核、批准和备案等环节。

4、根据我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

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组织机构和章

程二、教师三、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四、办学

资金和经费来源

第二节学校的权利和义务(重点)

1、根据《教育法》第28条的规定,学校应享有

以下权利(9点):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

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

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根据《教育法》第29条的规定,学校应履行以

下义务(6点):

(1)遵守法律、法规;

(2)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以适当方式为受教

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

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

目;

(6)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节学校管理体制

1、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学校实行的内部管理体

制主要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

责制”、“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几种。

2、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体

现。

学校规章制度的意义:

是学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实现

依法治校的前提;学校规章审批制度是建立现代

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

民主化、制度化的基础工程;是学校保持发展特

色,实现稳定、维持发展的保证。

3、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多):

(1)明确与规范作用(2)约束与激励作用(3)

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4、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了解):制度系统、

制度观念系统、制度执行系统、制度教育系统

5、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要求:(多)

整体性原则、重点突出原则、适量适度原则

第五章教师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

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

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选择,判断):

第一,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

第二,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

育教学。(选择)

第三,就教师工作目的而言,教师的使命是教书

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

民族素质。

教师的法律地位:专业性,身份定位,。。。

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重)

1、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作为教育教

学专业人员,享有以下基本权利,教师的权利与

义务(简述)重要!!!

我国《教师法》第7条对此做出了具体规定,我

国教师享有以下基本权利(简答):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简称教育教学权。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

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

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

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

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我国《教师法》第8条专门对教师的义务做了具

体规定。我国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简答):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

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

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

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

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

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

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一种特定职业的法律权

利和义务。作为教师,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

义务的承担者。

第三节教师基本制度

1、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分类:A 幼儿园教师资格;B 小学教师

资格;C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

专业课教师资格;D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E 中等

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

业课教师资格;F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

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G 高等学校教师

资格(大专以上)。对于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而言,

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

机构担任教师。

教师资格条件(了解):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热爱教育事业;(3)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4)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6)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教师资格认定程序:提出申请,受理,颁发证书

高校教师资格应由省一级或以上教育部门颁发。

教育资格丧失。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禁止);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

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

1、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大大推动未达到资格标准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吸引其他行业优秀人才通过取得教师资格到学校任教,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2、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地位。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可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制度与教师地位相当的待遇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改善教师待遇。

3、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教育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只有经过严格选择和专门培训,才能担任教师工作。

2、职务制度

3、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的形式(多选)

(1)招聘;(2)续聘;(3)解聘;(4)辞聘。

4、考核制度:教师考核的内容、原则和结果。考核的内容(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多选)

教师考核的原则: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多选)

第四节教师的法律责任(了解)

第六章受教育者

1、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简答)

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做出了概括性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享有申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的义务(简)

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根据学生就读学校的类别和学生年龄,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具体义务做出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表现为:(多选,判断)(1)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

(2)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平等关系。

案例分析:家长送学生到学校上课,学校是否是学生的监护人?

(1)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

(2)学生家长若无暇顾及,而以委托代理,但必须签协议。学校只是履行监护职责,而不是监护人。

(3)学校应对在校学生承担“教育、管理、保护”职责。

学生违法行为,按性质和情节轻重分三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

第三节受教育者权利的保护1、家庭保护

2、学校保护(简,四点)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的要求:

一、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

培养各种人才。二、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

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行为。三、

学校应当保护未成年人身安全和健康。四、工读

学校作为教育挽救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

年学生的学校,应当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业首要

任务。

3、社会保护

4、司法保护

第七章教育法律救济

第一节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1、法律救济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程序裁决社会生

活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受到法

律上的补救,其保护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

括贫弱残者。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

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

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

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2、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具有如下特点:(判断,选

择,简答)

(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

(2)以受损害为前提;

(3)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3、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多选)

教育法律救济主要有三种渠道,即诉讼渠道(司

法救济渠道),即打官司、行政渠道(行政救济渠

道)和其他渠道。

第二节教育申诉制度

1、教育申诉,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

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

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法》和《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申诉制度

和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即属于非诉讼上的申诉制

度。

2、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

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

理的制度。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

部门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3、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多)

一、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二、是一

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三、是非诉讼意义上的

行政申诉制度

4、申诉参加人:

(1)申诉人:是认为其权益受到侵害有权依据教

师法提出申请的教师本人。

(2)被申诉人(判):指教师认为侵害其合法权

益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当地人民政府有关

行政部门。

(3)受理机关:受理机关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有权

受理教师申诉的有关行政部门。

5、教师申诉的管辖(多选)

教师申诉的管辖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

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隶属管辖是指教师提出申诉时,应当向其所在学

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隶属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

5、教师申诉程序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

“不告不究”原则。

学生申诉制度

1、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

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处理的

制度。

2、学生申诉分为两种:一、校内学生申诉(校内

申诉)二、教育行政申诉。

3、学生申诉制度作业一种权利救济,特征:

(1)法定性。(2)行政性(3)准司法性(4)准

独立性(5)非诉性

4、申诉的范围:

教育法第42条“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

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

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论”(两

个)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对学校

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

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

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

讼。”

5、学生申诉制度的参加人(选择,判断)

(1)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

包括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学生本人及其监护

人。

(2)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中的被申诉人

一般包括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

构、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

(3)受理机关,未规范。

第三节教育行政复议

1、教育行政复议,是指个人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

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他教育法所规定的

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机关或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对该行为进行审查,

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受理申请的机关依法定程序

复查并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

2、复议受理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部门,同级人

民政府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复议一般为一次性

的。对于国家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做出的决定不服的,还必须到原部门复议,

但若不服,可到国务院,并对决定不能再复议。

3、教育行政复议的特征:(简)

一、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带有司法性质的特殊的

行政行为。

二、是一种依(赖于)申请的行政行为。

三、复议的对象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是

抽象行政行为。

四、教育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

相对人(包括教师、学生和其他公民、组织等),

被申请人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

其他行政机关。

五、教育行政复议执行不适用调解的原则。

4、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多)

(1)申请。相对人向主管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可

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法

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选择,判断)

(2)受理。

(3)审理。复议机关应当在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

复议申请书副本或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

请人。被申请人在接到复议申请书副本或复议申

请笔录复印件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

(4)决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60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

外。

(5)执行。

第四节教育行政诉讼

1、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

教育行政机关或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

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

诉,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或教育法律、法规

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

侵权的具体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

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

2、教育行政诉讼具有以下特点(简/多)

(1)主管恒定:教育行政诉讼的主管机关只能是

人民法院;(判/单)

(2)诉讼专属:教育行政诉讼只能由教育行政管

理相对人,如教师、学生或学校提起,不能由教

育行政机关提起。

(3)被告举证:作为被告的教育行政机关或或教

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负有举证责任。

(4)不得调解。

3、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了解)

(1)起诉/受理

(2)审理/判决

(3)执行。

第五节教育行政赔偿

1、教育行政赔偿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

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侵害,依照法

律规定,由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制度。

2、教育行政赔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简/多)

一、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二、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三、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

法行政。

四、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五、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3、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多选,感觉以前版

本的比较好,故未改)

(1)损害事实存在;

(2)职务行为主体确定;

(3)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

(4)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4、根据《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3、4条),

我国行政赔偿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1)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2)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

5、根据《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3、4条),

我国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包括:

一、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

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

三、委托的行政机关

四、行政复议机关

五、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第一章教学方法概述

第一节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第一,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第二,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的特点。

教学方法是由若干的教学方式构成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而同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之中。

表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意义:(简)

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纽带;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第二节教学方法的历史演变

P5杜威:活动教学布鲁纳:发现法

第三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国内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

愉快教学法(倪谷音)、情景教学法(李吉林)、尝试教学法(邱学华)、成功教学法(刘京海)国外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

1发现法(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布鲁纳提出)、2范例教学法(德,瓦根舍因)、3目标教学法(美,布卢姆)、4程序教学法(美,斯金纳)、5“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6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乔治。洛扎诺夫)、7非指导性教学法(促进教学法,美,卡尔。罗杰斯)

折☆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多简)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2、重视教学中学生智力与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整合

3、加强学习方法的整合

折☆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是物质设备的现代化,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和网络一体化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己成为教学方法现代化最为明显的标志。

2、教学方法的心理化P28

3、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4、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第二章教学设计方法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法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生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选择)

1、指导性

2、统整性

3、操作性

4、预演性

5、突显性

6、易控性

7、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教学设计的最高表现)折☆教学设计的依据(多/简)

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依据学生的特点

5、依据老师的教学经验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折☆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

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

2、为达到预期目的,应选择怎么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

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4、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内容: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起点设计3、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设计等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有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是分层次的,是由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组成的具有递进关系的系统。

教学总目标即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中最具一般意义的目标,是期望教学达到的最终结果。

它由实质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教育性目标等三种分项目标构成。

实质性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教育性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

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发展性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

康地发展。

课程目标是由学校教学中各门学科目标组成

的目标系统。

单元指各门课程中相对完整的划分单位。

课时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的功能(多):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的分类:

美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

作技能三个领域。

1、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分

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

2、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或注意、反

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五级

3、动作技能教育目标:辛普森,知觉、准备、

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

应、创作七级。

折☆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四方面)

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

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折☆教学起点的设计:

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业的描述,而

是指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要设计出合适的

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对学生的

起点能力进行分析,即确定教学的起点。

1、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

2、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3、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主要是老师认真分析教

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

容的表达和呈现的过程。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

2、通览教材,鸟瞰全局

3、疏通教材,清除障碍

4、熟悉教材,重点记忆

5、分析教材,把握三点(重点、难点,关键

点)6、精心设计,妥善安排7、阅读资料,吸取

营养

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专注

学习时间的多少。

增加学生的专注时间,是提高教学时间效益

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

我国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其外部形态和这种形

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分为五大类:以语言

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为主的方法;引

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第一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

法。

有四种: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

导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

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整个

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方法。

主要特点:教师以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

媒体,向学生单向输入信息,学生经过思维把知

识储存在自己头脑中。

优点: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主

动积极性,不宜于因材施教,单向输入信息,容

易造成“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

具体方式:1讲解,2讲述,3讲读,4讲演

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这是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

求,把教材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向学生一一

提出,引导他们根据己有知识经验,通过答问、

质疑、反问、补充和讨论,使学生从所得结论中

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谈话法的结构分为“问题”和“回答“两部

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

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

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

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

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阅读能

力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

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

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

知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

体性和真实性。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1、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

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

的感性知识,以促进其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的

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在各科教

学中广泛采用。它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常常配合

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组织学

生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与演示

不同,参观是把学生带到自然和社会现实的环境

中去观察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

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

技巧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

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三种。

1、实验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行

独立作业,并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知识,

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2、实习法

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

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

学方法。

实习法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体现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

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的特点在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

巧,达到学了会用的目的。

第四节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

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

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

第五节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

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布

鲁纳)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

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实例和问

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

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

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方法。

特点: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

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第六节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总体把握原则

指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总体把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和

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2、师生共明原则

3、“双效“统一原则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

启发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

想,它是相对于注入式而言。

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

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

结合。

第四章教学组织方法

第一节教学组织概述

教学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

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

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

式、结构与程序。

教学组织的特点:

1、特殊的师生互动

2、特殊的时空安排

3、

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教学组织的历史发展:个别教学、群体教学、

班级授课(书上详细)

第二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现代社会条件下,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

级授课制度。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

式,以课外教学和现场教学为辅助形式,并演变

出了复式教学的特殊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大体分三种:全班上课,班内

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课堂教学是进行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

式,是学校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课外

教学是指进行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

现场教学组织的次数不能过多,它只能是教

学的辅助形式。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

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

学的交往互动4、探求个别化教学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组织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四个)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

和批改4、课外辅导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而上

课又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五章多媒体教学方法

第一节教学媒体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媒体,

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分类:

1、按教学媒体发展的先后分类

2、按媒体的印刷与否分类

3、按感官分类:

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视听型媒

体、相互作用型媒体。

第二节现代教学媒体的开发与运用

一、现代教学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技术性原

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学习者的学

习方式。

☆第六章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

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

信息的基础上,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

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

1、导向与激励功能,

2、鉴定功能

3、改进提高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判: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是教学评价的

主要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1、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

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种。(判/单)

2、根据评价的标准分类,可分为相对评价、

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种。

3、根据评价主体来分,可分为自我评价和

他人评价两种。

4、根据评价方法来分,可分为定性评价和

定量评价两种。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是教学评价方案

设计的中心环节。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简)

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客观性原

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第三节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测试: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三种类型。

学习契约:是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的一

种契约,此契约界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怎样达成

其学习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以及评

定学习法动的标准等。

☆第七章教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研究概述

教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指的是创造知识

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

活动。

教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教

学实践检验的教育观念系统。

教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按照研究的目的可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

究、发展研究、比较研究和预测研究等。

按照采用研究方法来分,总体上可分为定量

研究和定性研究。

按研究的性质分:现状研究、差异研究、因

果研究。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归纳为:

选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制定

研究计划或方案、实施研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研成研究报告。

选题的原则: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

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教育文献按加工程度不同:一级文献、二级

文献、三级文献。

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

案类、专家询问和现代信息技术。

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四个方面)

1、研究什么

2、为什么研究

3、如何研究

4、

预期成果

☆无论使用何种研究方法,搜集资料是研究

工作的核心。

第三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行

动研究法、比较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

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

种方法。通过观察来积累关于所研究的教学现象

的具体资料是教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研究者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

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问题,运用问卷、访谈、

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类型: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调查的实施是整个调查研究的中心工作。

常用的调查方法:

问卷法,访谈法,调查表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教学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从性质和目的上划分,可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推扩、验证性实验三种。

4、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指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工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任务。

6、比较法

第一章教学技能概述

教学技能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技能。

第一节教学技能的涵义和分类

什么是教学技能,五种观点:

1、活动方式说

2、行为说

3、结构说

4、能力说

5、知识说

由上,将教学技能界定为: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三层涵义:

1、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

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3、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微格教学的创始人德瓦特。爱化,,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是“微格教学”

第二章备课技能

第一节备课技能概述

备课,指教堂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备课的类型:

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根据时间先后: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备课的内容:(简/选)

1、备课程标准

2、备教材

3、备学生

4、备教法

5、备学法

第二节钻研教材技能

钻研教材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

2、有助于教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3、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简)

1、通览教材,全面理解(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

2、精读教材,深层领会(分析学科的基本结构、领会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

3、精细加工,再创教材(教材语言的转换,教材内容的取舍,教材内容的增补,教材内容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再加工)

第三节了解学生技能

观察法和谈话法是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

第四节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技能

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

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有不同层级:学期(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表述由四部分组成: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和学习程度。

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是教师在开学前对所教学科作出的一个学期(学年)的全面计划和通盘安排,是完成一个学期(学年)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工作范围和教学进程的实施方案。

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一般由标题、说明部分和教学进度三部分构成。

第五节编写教案的技能

教案内容主要由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

教案类型: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两种。

☆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简)

1、要高度重视,端正态度

2、要切合实际,

坚持“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

性和实用性)3、要优选教法,精设课程4、要重

视”正本“,关注“附件”5、要认真备课,纠

正“背课”6、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

第三章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

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运用的

稳固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

技能的核心。

主要根据课堂教学技能的功能和作用不同,

把课堂教学技能分为课堂导入技能、课堂讲授技

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倾听技能、课堂对话技

能、课堂板书技能、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结课

技能、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

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

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

作用:集中注意力、引发兴趣、进入课题

导入类型9种: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直观

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审题导入、故事导

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

课堂导入的要求:

导入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恰当把

握导入的“度”、艺术性

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

课堂讲授是教师运、用系统的口头语言,通

过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

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方式。讲授是课堂

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课堂讲授的类型:讲述、讲解、讲读、和讲

演四种类型。

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简)

1、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

2、要时刻关注

学生的反馈信息3、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4、

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

第三节课堂提问技能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

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

为方式。

课堂提问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

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六种类型。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简)

1、合理地设计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要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

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

要及时评价总结。

第四节课堂倾听技能

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感官、感

性和智力综合起来,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

类语言涵义的智力和情感过程。

倾听内容:

1、学生的回答与讨论

2、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3、学生的需要和情感

4、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倾听类型:介入型倾听、非介入倾听

第五节课堂对话技能(新的技能)

课堂对话的涵义: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

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

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

开放性、倾听性

课堂对话的作用:

1、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课堂对话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对话类型:

人与客体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身

的对话。

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简)

1、营造对话的气氛

2、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

3、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

4、提高对话质量

第六节课堂板书技能

课堂板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配合讲授,把设计好的教

学要点书写在黑板上的教学行为。

板书特点:

1、直观形象性

2、高度概括性

3、艺术性

板书内容:

1、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

2、教学的重点

和难为3、公式及其推导过程4、教学内容的补充

知识

板书类型:

1、文字板书:纲要式板书、证词式板书、表

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演算式板书

2、图画板书:示意图、简笔画

3、综合式板书

课堂板书的要求:

1、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2、要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3、形式灵活,布局合理4、要文字精当,

科学性强5、书写规范,示范性强6、把握时机,

适时板书

第七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

反馈是系统控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教学反馈是完成教学进程的重要环节,是强

化和调控目标检测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馈的作用:激励、调控、媒介和预测。

教学强化持能的涵义:

教学强化指教师通过一定方法促进和增强学

生某一行为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教学行为。

强化的类型:

1、语言强化

2、标志强化

3、动作强化

4、

活动强化

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强化目标要明确、强

化态度要诚恳、强化时机要恰当、强化方式要灵

活。

第八节结课技能

结课的作用:

1、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使之

系统化

2、结课有助于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3、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4、结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结课具有教学过渡作用

结课方法:

1、归纳结课

2、比较结课

3、活动结课

4、

悬念结课

结课的基本要求:

结课要有针对性,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

要简洁明快,要有趣味性。

第九节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

☆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简)

1、内容要精心选择

2、难易要适度

3、数量

要适当4、题目要有启发性5、形式要灵活

第四章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第一节课堂观察技能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光,

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获得学生的

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以便有效地调控

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的方法:

1、目视法:扫视法、巡视法、注视法、凝视

法2、提问法

第五章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第一节教学口语表达技能

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

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教学口语的功能及分类:

1、教学口语的功能:

传递信息、调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

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提供语言示范、美育教育

2、教学口语的分类:

说明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论

证式语言、抒性式语言、评价性语言、演示性语

言、概述性语言

教学口语表达技能提高的途径:(简)

1、提高内在修养水平

2、强化语言外化能力

3、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第二节教态语言表达技能

教态语言的涵义及特征:

辅助性、连续性、表情性、动作性、情境性

第六章学法指导技能

对学生新型学习能力的指导主要包括信息

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

学习指导四方面。

第七章说课和听评课技能

第一节说课技能

☆说课作用(简):

1、说课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提供

了平台2、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说课与备课的区别:

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不同

说课的类型:研究性说课、示范性说课、检

查性说课、评比性说课

说课的内容: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

情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练习的内容与

方法

说课的基本要求:

语言简明,重点突出;关注教学创新,突出

自身特色;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

的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

第二节听评课技能

听评课是听课和评课的简称,听课是指教师

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促进对教学的认识

以及自身成长的一种方法。评课是教师对课堂教

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评论,进行学习

交流、总结经验的一种方式。

听评课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体现在两方

面:

1、听评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学习

2、听评课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

听课的基本要求:

听课前要先定计划;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

备,要“听”重点内容;要认真记录;要善于思

☆评课的基本要求(简):评课标准要多元

化、坚持评课之道评课之德,要有激励性。

第八章教学反思技能

第一节教学反思概述

教学反思的特点:

超越性、实践性、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教学反思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经验

2、有利于提

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3、有利于教师形式自己的

实践性知识体系4、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教学反思的过程:

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

极的验证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反思的内容:

观念与情感、教学行为过程

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日志、教学案例、行动研究、教师成长

档案袋

教师成长档案袋的意义:

是一种教师成长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实质性

的文档;是一种学习工具。

第三节教学反思的途径与要求

教学反思的途径:

1、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

2、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

3、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

反思

4、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

教学反思的要求:

要对教学反思有正确的认识;要有反思的意

识和习惯;从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出发,循序渐

进提高反思水平。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不定向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符号填写在题干的括号里。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分,共30道小题。) 1. 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具有()的作用。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答案:ABCD 解析:心理学对实践的作用就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也具有这四个基本作用。因此,答案为ABCD。 2. 人的心理现象不包括( )。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 答案:A 解析: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动机、心理过程、个性。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此,答案为A。 3. 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 )为主。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概括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B 解析: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着感知动作思维方式,幼儿后期开始产生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因此,答案为B。 4.心理是人脑对( )。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答案:C 解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因此,答案为C。 5.()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A、兴趣 B、爱好 C、需要 D、性格 答案:C 解析: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性格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因此,答案为C。 6.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 A、对物的操作活动 B、与人的交往活动 C、心理活动 D、游戏活动 答案:AB。 解析: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答案为AB。 7. 皮亚杰认为( )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A.2~3岁 B.4—5岁 C.5—6岁 D.0—2岁 答案:D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2016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结构化试题 1.结合教师工作岗位。说一下你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题策略】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有一点困难的,但关键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回 答.不要胡乱吹嘘或贬低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成为优点。同时可借题发挥说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进取 精神.面试官在意的不一定是应试者的内容而是态度。 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就好像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最 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了他们的购买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自我介绍呢? 巧妙而自然的介绍顺序。是考生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它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 不可或缺的。那么又如何达到巧妙而自然的效果呢? 第一,突出重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教师考录的要求与测试重点来组织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就是说。 考生不仅要把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信息传递给考官。更要把考生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信息传递给考官。这就要求考生做 一个有心人。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做到重点突出0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你引以为荣的强项.也要毫不客气地舍弃。 第二。层次分明。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知道从优点和缺点两个大的方面来向考官展示自己,但是很多 考生在向考官介绍自己的时候,处理不好各个优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使整个答题过程显得杂乱而没有条理。还有的考生,优点和缺点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也就是说,在优点和缺点之间缺少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者过渡性的句子。直接表述缺点,显得非常突兀。 2.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必要时你会更换跑道吗? 【参考答案】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比起某些高收入的行业,确实是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但是既然选择 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 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我会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行业,这里有可爱的学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们是人生路上不可 磨灭的一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裕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很欣慰.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去研究讨论问题,我觉得很愉快。 其次.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父母的教诲以及 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我从小就有了做教师的梦想。 第三.我觉得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善用教师职业优势,教师一样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比如教师.与许许多多高 风险的职业相比,老少无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太稳定的生活让人觉得单调寂寞.但是有位哲人说?真 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教师要善待稳定。心平气和地工作与生活。所谓善待,一是 珍视?现在?,享受工作乐趣;二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样就不再会觉得寂寞。。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暑假做过 教师兼职,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还有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老师,我有耐心,并且做事认真,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孩 子们。我想我是不会更换跑道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做一平常人、做一寻常事,尽心而为。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做一个老师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当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 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 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 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 重身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4-2.r-作是否做到位,将会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 位学生: 其次,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 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育心理学 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义工了新的可能性。 (2)、自然环境因素。 1、空气质量 2、噪音。 3、社会密度。 4、自然灾害。 (3)、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传统。 2、拷贝世界。 3、学校教育。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精选教材。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5、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要有助于学习的近移。 三、知识理解的标志。 1、知识“是什么”: 明确知识的表面含义,能正确描述知识的内容。 2、知道“为什么”: 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了解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本质联系。 3、能举例复述: 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合理的复述知识,举出实例。 4、融合贯通: 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旧知识是随机联系。 四、促进只是理解的条件。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理解必须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新学习的知识只有被纳入己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时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巩固。 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或感性经验是知识理解的基础。 3、利用变式和比较。 变式是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是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比较是以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这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对活动定向。 2、物质活动于物质化活动阶段: 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运用实物的代替进行的活动 3、有声音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

知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知 面试考试xx: 一、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的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 二、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的迟到考生,不得参加面试,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理。 三、考生可携带必要文具(如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等)进入“抽题室”、“备课室”、“面试室”,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 四、考生自进入候考室起,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令与安排,进入指定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五、考生备课时,须将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便核验。“备课”时间为20分钟。 六、考生须在考点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面试室”。面试时,试讲须按照“讲课”形式进行,“说课”形式不予给分。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向考官提交抽取的面试试题及备课纸,在得到考官许可并领取“出场证”后方可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考官询问面试分数和结果,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33号令)等规定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面试注意事项: 一、形象要好。

青年人要xx、正派,xx、活泼; 洋溢xx气息,有自信,充满正能量。 二、试讲要有兴奋点和亮点。 其中,最好有一、两分钟要有点“激情”,带有艺术性(有限度的、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表演和夸张),这是得分点。结构完整,不是片断。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不可以省略,但必须简化,保留核心要素。这是教学的设计的得分点。 三、教学语言要自然流畅规范 普通话要尽可能标准些; 声音要xx,但是不能喊。 语速近似于演讲,绝对不可以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必须多加演练。这是教学语言关键得分点!讲话不要半推半就、含混不清,防止自说自话。 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但绝对不可以嘻皮笑脸。 四、面试时要衣着得体、打扮朴素,切记:不要佩带饰物。行为举止大方,不拘禁,也不能太嚣张,要给人留下稳重端庄的印象。 注重礼仪: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门前,要敲门,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不要轻视答辩: 答辩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就是针对你讲课过程中不尽如任意的地方进行提问的,不要轻视,要仔细思考怎样挽回试讲时的失误。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评估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评估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评估及其意义,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等方面。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实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实行分类的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能够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仅仅实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而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水准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即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疾病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 病的类别实行诊断。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水平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注重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水准,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水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心理评估是有针对性地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制定准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这包括必须准确

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理解世界的独特的观点。 2.心理评估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实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水平测验、创造力测验及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及态度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标准化的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的施测与解释,都要求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施测人员来实行。教师在选择测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测验的意图、测验的适用年龄、测验的方式和性质等,特别是在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上,更是要谨慎从事,不能迷信测验分数,更不能把某一次测验的分数当做教学决策与评判儿童的重要依据。而理应把测验看成是一种检测学生某个方面特点的工具,它只有与其他信息来源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测验的功能。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会谈既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所以,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但二者很难截然分开,与其他方法比较起来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能够当面澄清问题,以提升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200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200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 学知识汇总(背诵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