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EPA方法551(中文版)

EPA方法551(中文版)

EPA方法551(中文版)
EPA方法551(中文版)

方法551液液萃取GC-ECD测定饮用水中氯化下毒副产品和氯化溶剂1.0范围和应用

1.1这一方法用于测定处理好的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饮用水以及源水中的下列化合物。

分析物CAS NO.

溴氯乙腈BCAN 83463-62-1

溴二氯甲烷BDCM 75-27-4

溴仿75-25-2

四氯化碳56-23-5

水合三氯乙醛CH 75-87-6

氯仿67-66-3

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CP 76-06-2

二溴乙腈DBAN 3252-43-5

二溴氯甲烷DBCM 124-48-1

1,2-二溴-3-氯丙烷DBCP 96-12-8

1,2-二溴乙烷EDB 106-93-4

二氯乙腈DCAN 3018-12-0

三氯乙腈TCAN 545-06-2

四氯乙烯127-18-4

1,1,1-三氯乙烷71-55-6

三氯乙烯79-01-6

1,1,1-三氯-2-丙酮918-00-3

1,1-二氯-2-丙酮DCP 513-88-2

1.2 这一列表包括12个常见的氯化消毒副产品和6个常用的氯化有机溶剂-四氯化碳、1,2-

二溴-3-氯丙烷、1,2-二溴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和三氯乙烯。

1.3 在分析三卤甲烷或上述列表化合物总值时本方法倾向于使用单点程序。使用简单的技

术用于三卤甲烷分析,在8.0部分有除氯/保护两种不同的模式。既然使用相同的除氯试剂,在三卤甲烷模式下可以分析6种试剂。

1.4 表2提供了上述列表中化合物的方法检测限。实际的MDL依赖于分析的特定基体和使

用的仪器设备而不同。

2.0 方法摘要

2.1 用2mlMTBE萃取35ml水样。2ul萃取物用毛细管柱分离,GC/ECD分析。按照萃取模式进行水样的标准物分析来补偿因萃取造成的损失。使用初始色谱柱(见6.8.2.1)典型的萃取和分析时间在40~50min。使用不同的色谱柱(见6.8.2.2)或GC/MS对流出物进行确认。

3.0 定义

3.1 内标(IS)——一个纯净的分析物,加入样品,萃取物或已知量的标准溶液用来测定方法中其它分析物和代用品的相对响应因子。组分与样品或溶液相同。内标物必须是样品中不含的组分。

3.2 代用品(SA)——一个纯净的分析物,不同于样品中所存在的任何物质,在萃取或其它处理过程前加入水样中并用与样品组分相同的程序进行测定。代用品的目的在于检测每个样品的方法绩效。

3.3 实验室平行(LD1和LD2)——在实验室中准备两份相同的样品。每份样品进行萃取、衍生和使用特定程序分别分析。LD1和LD2的分析结果指示了实验室程序相关的精密度,但不

包括样品的采集,保护和储存程序。

3.4 野外平行(FD1和FD2)——在特定环境下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分别采集两份样品,并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处理野外和实验室程序。FD1和FD2的分析结果指示了样品的采集,保护和储存以及实验室程序相关的精密度。

3.5 实验室试剂空白(LRB)——用试剂水或其它空白基体准备一份水样,按照与其它样品相同的操作进行处理包括在所有用到的的玻璃器皿、设备、溶剂、实际、内标和代用品。实验室试剂空白用来监测实验室环境、实际或设备是否对目标物产生干扰。

3.6 野外实际空白(FRB)——在实验室中准备一份试剂水或其它空白基体在样品容器中并按照与样品相同的过程进行处理,包括运输和采样场所,采样场所条件下的暴露,储存,保护以及所有的分析程序。野外试剂空白用来监测野外环境是否对目标物产生干扰。

3.7 实验室空白加标(LFB)——实验室中在试剂水或其它的基体空白中加入已知量的目标分析物。空白加标的分析同样品,其目的在于监测方法是否可控以及实验室是否有能力准确测定样品。

3.8实验室样品基体加标(LFM)——实验室中在环境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目标分析物。实验室样品基体加标的分析同样品,其目的在于监测样品基体对分析结果引起的偏差。应单独再准备一份样品测定样品中分析物的背景浓度用来校正实验室样品基体加标的测定值。

3.9 储存标准液——实验室中准备的含有一个或多个分析物的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可以使用分析标准物质或认可的商业购买的标准溶液。

3.10 初级稀释标准溶液(PDS)——使用实验室准备的含有分析物的储存标准溶液进行稀释用来准备校准溶液和其它所需的分析物标准溶液。

3.11 校准标准(CAL)——使用初级稀释标准溶液和内标、代用品的储存标准溶液准备的溶液。校准标准用来校正分析物对仪器的响应值。

3.12 质控样(QCS)——用来加标到试剂水或样品基体的已知分析物浓度的溶液。质控样不同于校准标准的来源,为实验室外部来源。用来通过外部的测试物质检查实验室的绩效。

4.0 干扰

4.1 萃取溶剂的不纯通常是最主要的分析问题。在每瓶溶剂使用前均需做试剂空白。无干扰的溶剂是指在分析物的保留时间内不产生峰或不产生大于等于MDL(表2)的色谱峰。每天直接注入萃取溶剂可以用来检查实验室的试剂空白(见10.2)。无论何时在样品空白中出现干扰物。分析者需要分析其它的试剂空白。低浓度的干扰可用蒸馏和柱色谱除去。

4.2 商业购买的MTBE萃取溶剂通常含有可以观察到的含氯溶剂的不纯物,例如氯仿、三氯乙烯、四氯化碳。一旦存在,通常使用重蒸馏法净化。

4.3 这一液液萃取技术可以萃取宽沸点范围的非极性和极性组分。这样确认就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低的分析物浓度。确认柱(见6.8.2.2)的目的就在于此。此外,更有力的技术是GC/MS确认。

5.0 安全

5.1 本方法中的每个试剂的毒性和致癌性没有准确定义;然而,每个化学品应按照潜在健康危害物处理。从这一观点,应尽可能小地暴露这些化学品。每个实验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有责任对OSHA的化学品安全处理条例保持警惕。分析者也可以附加实验室可用的安全信息。

5.2 下列物质暂时被定义为已知的或可疑的对人和哺乳动物具有致癌性。

氯仿、1,2-二溴-3-氯丙烷、1,2-二溴乙烷。

5.3 萃取溶剂MTBE的毒性未定义。敏感个体可能会在皮肤接触或蒸汽呼入时产生不良反应。因此,需要使用防护服和手套,并只能再通风橱或手套箱。同样的保护适用于纯净物质。

6.0 仪器设备

6.1 样品容器——40ml配特氟龙衬垫螺帽玻璃瓶。

注意:一些商品化40ml瓶在加入盐时(见11.1.4)体积不够。在使用前,用洗涤剂和自来水清洗瓶子和隔垫,然后用蒸馏水冲洗。让瓶子和隔垫在室温下干燥,将瓶子放在烘箱加热到400℃30min。在取出瓶子前在无有机试剂的区域冷却。

6.2 小瓶——1.8ml自动进样小瓶。配特氟龙衬垫螺帽或钳口瓶。

6.3 微量注射器——10ul,25ul,50ul,100ul和250ul。

6.4 移液管——2.0ml,玻璃。

6.5 容量瓶——10ml、100ml和250ml,玻璃塞。

6.6 巴斯德移液管——玻璃,一次性。

6.7 标准溶液储存容器——15ml棕色玻璃瓶,配特氟龙衬垫螺帽。

6.8 GC系统

6.8.1GC-ECD,分流/不分流毛细管或直接进样,温度程序,差异流量控制以及所需附件包括微量注射器,分析柱,气体和记录仪。建议用数据系统测量峰面积。建议使用自动进样器提高分析精密度。通过ECD的气流应通过实验室烟道放空。

6.8.2 建议两个色谱柱。柱A用作初始分析柱除非在常规的分析中发生分析物不能充分分离。当不能使用GC/MS确认时使用柱B进行确认。

6.8.2.1 柱A——DB-1或等效交联柱30m×0.32mm×1.0um。35℃氦气线速度23cm/sec。温度程序为35℃保持9min,1℃/min升至40℃,保持3min,6℃/min升至120℃,并在120℃下保持到所有预期化合物流出。然后升至150℃保持5min。进样口200℃,检测器290℃(见表1的保留时间数据)。

6.8.2.2 柱B——DB-210或SP-2401,30m×0.32mm×0.5um。氦气线速度27cm/sec。温度程序为30℃保持11min,10℃/min升至120℃,并在120℃下保持到所有预期化合物流出。然后升至150℃保持5min。(见表1的保留时间数据)。

6.9 pH计——准确测量pH4~8,精度±0.2.用于实验室或野外样品pH测定。

6.10 pH试纸——窄范围,pH3~5.5和pH6.0~8.0.用于在野外测量初始或野外样品的pH值。

7.0 试剂和消耗品

7.1 试剂

7.1.1 MTBE,高纯——如果纯度不够或观察到有共流出物需要进行重蒸馏。

7.1.2丙酮,高纯——需验证不含分析物和干扰物。

7.1.3 氯化钠,ACS级——使用前研成粉末,在马沸炉中400℃加热30min,储存在具盖玻璃瓶而不是塑料瓶。

7.2 试剂水——试剂水定义为不含任何可测量到的干扰物质或目标分析物出峰的水。

7.2.1 密理博的Super-Q系统或相当的系统可用来产生去离子试剂水,蒸馏水通过颗粒状碳

也可使用。

7.2.2 按照11.2每天测试每天所使用的试剂水。

7.3 标准储备液——这些溶液按照下述程序由纯净物或认证的标准溶液准备。

7.3.1 准确称取大约0.05g的纯净物质准备三卤甲烷和6种溶剂的标准储备液。用甲醇在10ml容量瓶中稀释定容。为使得标准物质更加准确,使用下述方式配置更易挥发的标准储备液。

7.3.1.1在10.0ml容量瓶中加入9.8ml甲醇。直立容量瓶,打开塞子,保持10min左右,称重精确到0.1mg。

7.3.1.2 立刻使用100ul注射器加入2滴以上标准物质。确保标准物质直接滴入甲醇而不要碰到容量瓶内壁。

7.3.1.3 重新称重,稀释,盖上塞子,翻转容量瓶混合若干次。从净得到的质量计算浓度,单位mg/ml。

7.3.2 准备8种氯化副产品(见1.1)的标准储备液(5.0mg/ml),准确称量0.0500g纯净物质。用丙酮溶解并在10ml容量瓶定容。使用丙酮的原因在于发现二卤乙腈、三氯硝基甲烷和1,1,1-三氯丙酮储存在甲醇中会分解。

7.3.3 分析者应慎重考虑准备大体积的标准储备液。当化合物纯度在96%以上,在计算浓度时直接使用称重结果,不需要校正。也可使用商业购买的标准物质,如果制造商或其它中立来源进行过验证。

7.3.4 将标准储备液转移到具特氟龙内衬的螺口棕色瓶。4℃避光保存,标准储备液应经常检查下降或蒸发液面,特别是在准备用它来制备校准标准前。

7.3.5 甲醇中三卤甲烷的标准储备液可稳定保存达6个月。甲醇中的溶剂标准物可至少稳定保存4个月。除三氯乙醛,其它丙酮中的标准物可至少稳定保存4个月。一般,新配的三氯乙醛可保存一周,除非其稳定性得到了验证。

7.4 初级稀释标准液——用甲醇(对于三卤甲烷和溶剂)或丙酮(对于残留消毒副产品)稀释混合的标准储备液准备初级稀释标准液。初级稀释标准液的准备应当很容易用来制备校准标准(9.1部分)所包括的工作范围。这一初级稀释标准液应在4℃下尽可能少的顶空保存并经常检查下降或蒸发液面,特别是在准备用它来制备校准标准前。其储存的稳定性方面的信息同7.3.5。

7.5 方法分析物

(因均来源美国,故略过)

7.6 盐酸溶液,0.2和1.0N——用于调节样品PH值,有ACS级盐酸稀释制备。

7.7 内标储存溶液——准备0.5~1.0mg/ml的内标储存液,溶剂甲醇。用甲醇按照合适的因子(例如1:100)稀释用作准备校准标准(见9.1.2)或水样加标(见11.1.3)。

8.0 样品采集,保存和储存

8.1 样品采集、除氯和保护

8.1.1 根据1.1部分的分析物列表可以方便地分成三级:4个三卤甲烷,6个卤代溶剂(见1.2部分)和8个残留的有机消毒副产品。卤代溶剂在采集后的保存过程中相当稳定的,不会存在任何问题。而像三卤甲烷需要额外加入一些除氯试剂,硫化钠或硫代硫酸钠,抗坏血酸,

氯化铵。如果样品只需要做三卤甲烷和/或溶剂,可以忽略8.1.3的酸化步骤而只需要按照8.1.2加入除氯试剂。硫代硫酸盐、硫化物和抗坏血酸会对第三级的一些化合物有促进降解的作用,例如二卤乙腈和氯化苦,在这些化合物的分析中可能不能够用作除氯试剂。此外,这些化合物需要按照8.1.3进行酸化用来提高保存稳定性。

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按照8.1.8的部分对三氯乙醛单独采样。

8.1.2 在运输到野外采样前在4oml样品瓶中立刻加入除氯试剂。试剂量为4mg硫代硫酸钠或硫化钠或氯化铵或25mg抗坏血酸。。此外,对于钱3个试剂,在采样(8.1.4)前也可加入100ul新鲜配制的40mg/ml的溶液。这些试剂可用作三卤甲烷的保存,而当需要分析1.1中的全部化合物时必须使用氯化铵。按照8.1.8的描述,三氯乙醛需要单独取样,加入硫化钠或抗坏血酸作为除氯剂。

8.1.3 调节样品pH值——采样前,需要加入一定量盐酸来降低样品pH值,控制在4.5~5。将40ml样品倒入装有10mg氯化铵的100ml烧杯。用精密pH试纸6.0~8.0,或pH计测定样品初始pH值。用巴斯德滴管滴入0.2N盐酸调节样品pH值到4.5~5,在加入盐酸期间,用pH计或3.5~5精密pH试纸测量pH值。如果超过10滴(约0.1ml),需要使用1.0N盐酸来酸化样品。注意不要将样品pH碳酸酸点一下,pH≈4.2.在这之下,随着滴入酸液,pH会迅速下降。一些化合物不能在pH=4.0一下稳定保存。在采样前(见8.1.4)立刻在40ml采样瓶中加入所需体积的盐酸溶液。

8.1.4 充满样品瓶刚好不要溢出防止保护剂流出。将样品倒入容器和密封容器时不能有气泡。

8.1.5 当样品来源于水龙头,打开阀门冲洗系统直到水温稳定(通常10分钟)。调节流量约为500ml/min,收集双样。

8.1.6 当采样在开放性水体进行,在相应区域将样品放入1夸脱或1L烧杯,再从容器中仔细地充入样品瓶采集平行样。

8.3.1 分析前样品必须在4℃保存。野外样品如不能当天返回实验室,需要加入足够的冰块以确保整个运输过程保持在4℃。

8.1.8一些基体在加入了氯化铵做除氯剂,三氯乙醛的加标回收率可能降到预期值的50%以下,而使用抗坏血酸和硫化钠作为除氯剂的基体,回收率正常。而产生差异的原因还未确定。任何分析者在使用氯化铵基体的样品分析三氯乙醛的时候,必须按照10.6部分的实验来验证三氯乙醛在该基体的回收率。如果确实存在问题,需要单独取样,除氯剂为100mg/L硫化钠或625mg/L抗坏血酸。有限的数据表明使用硫化钠作为除氯剂比之抗坏血酸对于三氯乙醛的分析来说可以获得更好的精密度。

8.2 样品储存

8.2.1 样品在4℃下保存直到分析。样品储存区域必须没有溶剂蒸汽。

8.2.2所采集的样品在14天内分析。未分析期间不得丢弃和更换样品。

9.0 校准

9.1 准备校准标准物

9.1.1 至少需要准备3个校准标准。一个的浓度应当接近或略大于MDL(表2),其它浓度点在所预期的样品浓度范围内。例如,如果MDL为0.1ug/L,样品预期分析为1.0ug/L,液态标

准物应当准备的浓度为0.2ug/L,1.0ug/L和2.0ug/l.

9.1.2 为了准备校准标准,在40ml瓶中用适量初级标准稀释液加入35ml试剂水中。在水样中间部位,使用25ul注射器迅速加入标准物质。注入后尽快拔出注射器。如果需要用同样方法加入适量体积的内标。计入的内标物所产生的峰面积应当相当于分析物中间浓度点。翻转样品瓶3次但不要振摇以混匀样品。水溶液标准应当天准备并马上萃取分析。

9.1.3 此外可以在100ml容量瓶中加入合适体积的标准和内标并定容。取35ml样品到40ml 样品瓶。

9.2 外标曲线程序

9.2.1 按11.0萃取和分析每个校准标准并用峰高或峰面积对浓度做图。此外,如果在工作范围内浓度的响应因子稳定(RSD≤10%),线性认可,并可以使用平均响应因子代替校准曲线。

9.2.2 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单点法代替校准曲线。通过初级校准标准准备单点校准标准。单点校准标准的响应应当接近未知样所产生的响应值(±20%)。

9.3 内标校准程序——使用这一程序需要准备一个或多个与分析物化学性质接近的内标物。分析者需要额外证明这些内标物对于方法或基体没有干扰。本方法没有推荐特定的内标物。13.0部分所报告的有效数据采用的是外标校准程序。

9.3.1 校准标准的萃取和分析按照11.0部分进行。对每个化合物和内标物的峰高或峰面积与浓度列表。按照方程1计算每个化合物的响应因子(RF)。

方程1

RF=(As)(Cis)/(Ais)(Cs)

As=分析物响应值

Ais=内标响应值

Cis=内标浓度(ug/L)

Cs=分析物浓度(ug/L)

如果RF值在工作范围内稳定(RSD≤10%),可以认为RF变化很小,能够使用平均响应因子法计算。由此,结果可以使用校准曲线的响应与分析物的比值,(As)(Ais)vs(Cis)(Cs)。

9.4 通过分析1个或多个校准标准,每天需要对校准工作曲线、校准因子或RF进行确认。如果任何分析物的响应偏差超出预期值的±20%,需要使用新的校准标准重新测试。如果新的校准标准响应偏差仍然超出预期值的±20%,需要准备新的校准曲线。

9.4.1 对于使用外标校准程序来说,日常校准需要两个检查点,一个在每天开始一个在结束时。这些检查的校准标准应该使用两个不同浓度。对于较长的分析时间(超过8小时),在分析期间强烈建议插入不同浓度的检查标准。

9.4.2 对于内标校准程序至少要执行日常校准检查并确认内标物响应是否符合准则10.4部分的要求。

10.0 质控

10.1 每个实验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都需要走一个正式的质控程序。最低的质控要求需要监测实验室绩效检查标准,初始的实验室能力验证,方法检测限的绩效研究,实验室试剂空白和实验室样品基体加标分析,每个样品、空白中代用品回收率的测定,每个样品、空白、连续校准样品和质控样中内标物的峰面积或峰高。可能还需要附加的质控操作。

10.2 实验室试剂空白(LRB)——在处理任何样品前,分析者至少需要分析一次试剂空白来验证所有的玻璃器皿和试剂的干扰在控制范围内。此外,每批萃取溶剂和试剂更换,也需要做空白。如果试剂空白分析在任何分析物的保留时间窗内有干扰峰必须测定污染来源,并在样品处理前消除干扰。

10.3 初始能力验证

10.3.1对每个分析物选择相应的有代表性的加标浓度。浓度可以接近表4的推荐值。对于所选浓度用丙酮或甲醇准备1000倍或更高浓度作为实验室控制(LC)样。控制样的准备必须不同于基准标准,需要单独准备。将100ul质控样加入4~7个100ml的试剂水样中,使用11.0的方法分析样品。但是校准曲线使用10.3.2部分的非萃取标准曲线。

10.3.2 计算平均回收率以及回收率的标准偏差。回收率用来测定测量浓度与实际浓度的比值。现对于萃取标准物,测量浓度必须基于绝对的非萃取标准的曲线的计算浓度。准备校准曲线的方法是注入已知浓度的MTBE中的,范围覆盖所需测量的加标浓度。对于每个分析物,平均回收率值用真值的百分率表示应当落在±30%内,标准偏差±3。如果范围过大,使用表4中的值。对于那些符合这些准则的化合物认为绩效检查合格,可以开始样品分析。对于不符合的化合物,需要重新准备5个新的样品进行分析直到验证绩效检查符合要求。

10.3.3 初始能力验证常用来防止实验室在没有获得任何经验之前用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方法来分析未知样。一旦实验室人员通过这一方法获得分析经验后,在这里所提到的数据质量应当有所提高。

10.3.4 分析者可以改变色谱柱、色谱条件,内标物或代用品。每次改变方法后,分析者应重新进行10.3.1的程序。

10.4 评价内标

10.4.1 在每天分析期间分析者应检查所有进样的内标响应(峰面积或峰高)。平均峰面积响应由五点校准曲线测定。任何分析的内标响应不得超过平均内标响应值的30%。

10.4.2 如果个别萃取物偏差较大,优化仪器绩效并再次进样该萃取物。

10.4.2.1 如果重新进样结果符合内标响应要求,报告该次进样结果。

10.4.2.2 如果萃取物重新进样偏差仍大于30%,需要重新从11.0萃取另一份样品,并且样品仍然有效。否则报告重新进样的萃取物数据但要注明可疑。

10.4.3 如果内标响应连续不符合要求,立刻分析校准检查标准。

10.4.3.1 如果检查标准的响应因子在预期值的20%以内,那么按照10.4.2逐个处理每个内标响应不符合的样品。

10.4.3.2如果检查标准的响应因子超出预期值的20%,分析者需要重新校准。

10.5 实验室空白加标(LFB)

10.5.1 每20个样品或每一个批次的样品(24小时内的萃取物)实验室应至少做一个空白加标。加标浓度可以用表4的推荐值。加标样品必须用标准混合物准备,但是要与做校准曲线的标准物分开准备。基于萃取物标准曲线计算平均回收率。如果任何分析物的准确度超出控制限(见10.5.2),分析判定为失控,必须再重新分析开始前找出问题来源并解决。

10.5.2 定期收集准确度和精密度数据,准备控制图定义控制限的上下限为R±3Sr。在回收率数据相对于准确度偏差纠正后,初始能力验证(见10.3)可用来估计初始的限值。每完成

4~6个新的准确度测量,用所有数据重新计算R值和Sr值,并绘制新的控制限。当总数据点达到20个,刷新控制限并使用最近的20个数据点重新计算R和Sr值。至少每个季度实验室需要做空白加标平行来检查实验室测量的精密度。将这些结果加入质控图来归档质量数据。

10.6 实验室样品基体加标

10.6.1无论样品量多少,实验室必须对每批样品至少10%加入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加标浓度应当等于或大于样品检测值的背景浓度。理想上,浓度与实验室空白加标浓度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常规样品来源应被合适加标。

10.6.2 计算平均百分准确度,R,在减去平均测定浓度后每个分析物的回收率;A,背景浓度下加标样的值;B,未加标样品的测定值。例如:

R=100×(A-B)/C

C:加标浓度。将这些值与在同样方式下试剂水中所得到的控制限相比较。

10.6.3 如果未加标样品显示未测得背景浓度,那么加标的浓度按照10.5的定义,同样也适用于10.5的控制限。

10.6.4 如果样品含有分析物的背景浓度,在减去背景浓度后计算加标浓度的准确度。

R=100×(A-B)/C

将这些值与试剂水准确度数据R*相比较,相应的加标浓度见表3-5.如果测定结果落在相对应的范围内被认为符合要求。

R*±3Sc

Sc为测定加标浓度所估测的相对百分标准偏差。同测定试剂水或无背景值的中准确度值相比较,相对标准偏差Sc必须使用两个来源的偏差统计数据来表达,总浓度的测量值和背景浓度的测量值。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定义为S2,叠加的Sc可以表达为

Sc2=Sa2+Sb2或Sc=(Sa2+Sb2)1/2

这里Sa和Sb相应的为总浓度和背景浓度的标准偏差。Sa的值可由类似表3-5的浓度测量值来估算。Sb值可用背景浓度或从表3-5的类似浓度估算值来测量获得。

10.6.5 如果分析物的准确度超出设定范围,该分析物的实验室绩效显示为在控制范围内(见10.5),加标样品的准确度问题与基体相关,而与系统无关。未加标样品的分析结果标注为可疑/基体,数据使用者考虑结果可能受基体影响。

10.7 质控样(QCS)——每年至少四次分析外部来源的质控样。如果测定结果不符合准确度要求,检查整个分析程序,查找错误来源。

10.8 在使用本方法时,实验室可以采用附加的质控措施。依赖于实验室需要和样品属性特殊的操作更加有效。例如,可以分析野外平行双样来评价环境测量的精密度或用野外试剂空白来评价在作业场所,运输和储存期间的污染情况。

11.0 程序

11.1 样品准备

11.1.1 将样品从储存室拿出并在室温下平衡。

11.1.2 打开瓶盖,弃去5ml样品。更换瓶盖并称重精确到0.1g,记录重量用于之后测定样品体积(见11.2.4部分继续称重计算实际样品体积)。另一个办法是进行预先校准,加入35ml 水在瓶中记录弯液面。这样可以省去11.2.4中的称重步骤。

11.1.3 样品中注入内标溶液加标。加标浓度必须与校准标准相同。

11.1.4 打开样品瓶盖,加入8g氯化钠。盖上瓶盖,翻转剧烈振摇(大约20秒)使氯化钠溶解。

11.2 样品萃取

11.2.1 打开瓶盖加入2mlMTBE。重新盖上瓶盖,手振摇1min。倒转瓶让两相分离(大约2分钟)。

11.2.2 使用一次性移液管将溶剂相转移到进样小瓶。确保小瓶底部没有水。如果存在两相,底层水可以使用巴斯德移液管轻松移去。剩余的MTBE相转移到另一个进样瓶进行随后的分析。最初的2ml溶剂大约有1.5ml可以被转移出。

11.2.3 弃去样品瓶中残余物。抖动手腕轻松甩掉残余液滴。

11.2.4 盖上一开头的瓶盖,重新称重精确到0.1g并计算样品量。净重相当于萃取的水样体积,Vs。

11.2.5 如需要样品萃取物在分析前4℃下最多可保存7天。

11.3 样品分析和定性

11.3.1 建议的气相色谱操作条件和基本柱以及确认柱见6.8.2.1和6.8.2.2。表1提供了保留时间数据,图1和图2显示了分离的示例。如果符合10.0的要求,也可使用其它色谱柱和色谱条件。

11.3.2 系统的日常校准见9.0部分。标准和萃取物溶剂必须为MTBE。

11.3.3 注入1~2ul样品萃取物并记录峰面积。强烈建议使用自动进样器和数据处理系统优化方法绩效和精密度。

11.3.4通过对比校准分析标准的保留时间对样品组分进行定性。如果未知峰的保留时间在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限制(见11.3.5)内,定性结果为阳性。

11.3.5制定定性所用的保留时间窗的宽度应当基于日常标准物质的实际保留时间变化范围。对于每个化合物建议使用3倍保留时间标准偏差来定义时间窗宽度。然而,在处理有干扰的色谱图时,分析者的经验更加重要。

11.3.6 当色谱出现不能解析的峰时,需要进行专家判断,例如存在色谱峰含有超过1个样品组分(例如带肩峰的宽峰或有两个最高点的谷峰)。无论何时对色谱峰的定性存在怀疑,需要用不同的色谱柱或GC/MS进行确认。

11.3.7如果响应超出系统的工作范围,用MTBE稀释萃取物并重新分析。

12.0 计算(略)

13.0 方法绩效

13.1在某个实验室,得到了试剂水中3个浓度点的回收率和精密度数据见表3-5。对于自来水、源水和地下水的加标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数据见表6-8。

14.0 参考文献(略)

表1 保留时间数据

分析物柱A保留时间(min)柱B保留时间(min)

氯仿 5.25 3.09 1,1,1-三氯乙烷 6.37 2.04 四氯化碳7.29 3.41

三氯乙腈7.59 5.03

二氯乙腈8.72 9.09

溴二氯甲烷9.02 4.21

三氯乙烯9.13 4.38 水合三氯乙醛9.70 6.56

1,1-二氯-2-丙酮10.73 11.19 氯化苦15.80 39.94 二溴氯甲烷16.40 6.40

溴氯乙腈16.77 14.43

1,2-二溴乙烷17.40 9.71

四氯乙烯19.57 6.94 1,1,1-三氯-2-丙酮21.36 15.66

溴仿23.54 10.73 二溴乙腈24.03 17.45 1,2-二溴-3-氯丙烷32.32 20.35

柱A:DB-1,30m×0.32mm×1um

柱B:DB-210,30m×0.32mm×0.5um

表2 方法检测限

加标浓度平均浓度标准偏差RSD MDL 分析物

溴仿0.029 0.028 0.0035 12.7 0.012 四氯化碳0.020 0.019 0.0014 7.2 0.004 水合三氯乙醛0.035 0.037 0.0091 24.8 0.026 氯仿0.005 0.005 0.00063 12.7 0.002 三氯硝基甲烷0.029 0.030 0.0033 11.2 0.012 二溴乙腈0.080 0.072 0.0097 13.5 0.034 二溴氯甲烷0.023 0.023 0.0034 14.8 0.012 1,2-二溴乙烷0.028 0.028 0.0017 6.0 0.006 1,2-二溴-3-氯丙烷0.043 0.041 0.0027 6.6 0.009 二氯乙腈0.032 0.036 0.0063 17.6 0.019 1,1-二氯-2-丙酮0.021 0.020 0.0013 6.7 0.005 四氯乙烯0.022 0.022 0.0013 5.9 0.004 三氯乙腈0.143 0.135 0.0307 22.7 0.092 1,1,1-三氯乙烷0.032 0.033 0.0025 7.7 0.008 三氯乙烯0.018 0.023 0.00076 3.4 0.002 1,1,1-三氯-2-丙酮0.043 0.044 0.0033 7.6 0.012

分析物实际浓度

ug/L

平均浓度

ug/L

相对准确度

ug/L

RSD

%

溴氯乙腈0.14 0.134 96 3.7 溴二氯甲烷0.86 0.852 99 2.7 溴仿0.20 0.218 109 0.7 水合三氯乙醛 1.60 1.03 64 4.6 氯仿 2.00 1.60 80 2.4 三氯硝基甲烷0.16 0.132 83 3.8 二溴乙腈0.14 0.134 96 5.8 二溴氯甲烷0.77 0.804 104 1.5 二氯乙腈0.21 0.185 88 3.1 1,1-二氯-2-丙酮0.10 0.082 82 3.0 三氯乙腈0.25 0.179 72 5.3 1,1,1-三氯-2-丙酮0.18 0.150 83 2.8

分析物实际浓度

ug/L

平均浓度

ug/L

相对准确度

ug/L

RSD

%

溴氯乙腈 1.5 1.67 111 2.7溴二氯甲烷11.6 12.4 107 2.7溴仿 1.9 2.19 115 0.9四氯化碳 2.3 1.98 86 6.9水合三氯乙醛23.4 17.1 73 1.6氯仿15.0 15.5 103 3.2三氯硝基甲烷 1.8 1.62 90 8.9二溴乙腈 1.5 1.62 108 5.6 二溴氯甲烷10.7 12.2 114 2.0 1,2-二溴乙烷 5.0 5.15 103 4.8 1,2-二溴-3-氯丙烷 5.0 5.60 112 4.7 二氯乙腈 2.7 2.56 95 1.5 1,1-二氯-2-丙酮0.92 0.74 80 1.7 四氯乙烯 2.3 1.99 87 6.6 三氯乙腈 3.6 2.50 69 6.8 1,1,1-三氯乙烷 2.3 2.18 95 8.3 三氯乙烯 2.3 2.07 90 10 1,1,1-三氯-2-丙酮 2.3 1.95 85 1.9

分析物实际浓度

ug/L

平均浓度

ug/L

相对准确度

ug/L

RSD

%

溴氯乙腈7.7 7.83 102 5.5 溴二氯甲烷27 27.0 100 5.4 溴仿7.6 7.99 105 1.4 四氯化碳Tetrachloride 11 9.13 83 水合三氯乙醛Hydrate 42 36.1 86 氯仿54 49.4 91 1.5 三氯硝基甲烷10 8.37 84 11 二溴乙腈7.9 7.60 96 7.9 二溴氯甲烷42 42.2 100 3.5 1,2-二溴乙烷10 10.1 101 7.5 1,2-二溴-3-氯丙烷10 11.3 113 7.5 二氯乙腈11 9.7 88 4.5 1,1-二氯-2-丙酮 4.3 3.19 74 2.7 四氯乙烯11 9.46 86 12 三氯乙腈16 12.1 76 3.7 1,1,1-三氯乙烷11 8.80 80 11 三氯乙烯11 9.24 84 11 1,1,1-三氯-2-丙酮11 8.5 77 1.6

背景浓加标浓总测定浓度净浓度准确度RSD 分析物

溴仿 5.83 8.0 13.41 7.58 95 2.5 水合三氯乙醛 2.72 10.0 9.09 6.37 44 7.2 氯仿19.4 15.0 30.3 10.9 70 2.2 三氯硝基甲烷0.26 4.0 5.23 4.97 124 2.6 二溴乙腈 2.18 6.0 10.35 8.17 136 1.6 二溴氯甲烷8.69 20 30.9 22.2 111 3.8 二氯乙腈 5.35 6.0 11.90 6.55 109 2.7 1,1-二氯-2-丙酮0.43 2.0 2.36 1.93 98 5.3 三氯乙腈0.02 4.0 4.10 4.08 102 3.8 1,1,1-三氯-2-丙酮 1.61 4.0 5.82 4.21 105 3.0

背景浓加标浓总测定浓净浓度准确度RSD 分析物

溴仿0.13 8.0 9.14 9.01 111 1.7 水合三氯乙醛10.0 11.72 11.72 117 1.6 氯仿 2.08 15.0 19.34 17.26 109 2.7 三氯硝基甲烷 4.0 4.60 4.60 116 4.8 二溴乙腈 6.0 5.66 5.66 94 4.8 二溴氯甲烷0.04 20.0 23.18 23.14 111 2.2 二氯乙腈0.04 6.0 6.28 6.24 103 1.5 1,1-二氯-2-丙酮 2.0 1.88 1.88 94 1.3 三氯乙腈 4.0 4.55 4.55 114 6.9 1,1,1-三氯-2-丙酮0.03 4.0 3.96 3.93 98 2.2

分析物实际浓度

ug/L

平均浓度

ug/L

相对准确度

ug/L

RSD

%

溴氯乙腈 2.0 1.55 78 4.8 溴二氯甲烷12 13.2 110 1.9 溴仿 2.0 2.03 102 1.9 水合三氯乙醛12 14.3 119 5.5 氯仿16 18.6 116 1.3 三氯硝基甲烷 2.0 1.29 65 7.7 二溴乙腈 2.0 1.53 77 1.0 二溴氯甲烷 5.0 4.75 95 3.0 二氯乙腈 3.0 2.68 89 1.8 1,1-二氯-2-丙酮 1.0 0.90 90 2.1 三氯乙腈 4.0 5.58 140 2.6 1,1,1-三氯-2-丙酮 2.0 1.82 91 2.5

图1 氯化副产品色谱图——DB-1基本柱

3 二氯乙腈 2.

4 8 氯化苦10.0 13 溴仿11.9

图2 自来水色谱图

4

3 二氯乙腈0.5 7 二溴氯甲烷30.3 11 二溴乙腈 2.9

4 溴二氯甲烷30.1 8 溴氯乙腈 3.6

美国EPA通用土壤筛选值

美国EPA通用土壤筛选值

美国EPA通用土壤筛选值

CAS 号污染 物 土壤(mg/kg) 地下 (μg/L 居 住 备 注 工 业 备 注 基于 地下 水保 护 饮用 水 1 +04 E+0 5 +00 +04 75-86- 5 丙酮氰 醇 2.0E +02 n 2.1 E+0 3 n 1.2E -02 5.8E +01 75-05- 8 乙腈 8.7E +02 n 3.7 E+0 3 n 2.6E -02 1.3E +02 98-86- 2 乙酰苯 7.8E +03 ns 1.0 E+0nms 1.1E +00 3.7E +03

CAS 号污染 物 土壤(mg/kg) 地下 (μg/L 居 住 备 注 工 业 备 注 基于 地下 水保 护 饮用 水 -8 -01 E-0 1 -06 -02 79-06- 1 丙烯酰 胺 2.3E -01 c 3.4 E+0 c 9.1E -06 4.3E -02 79-10- 7 丙烯酸 3.0E +04 n 2.9 E+0 5 nm 3.7E +00 1.8E +04 107-13 -1 丙烯腈 2.4E -01 c* 1.2 E+0c* 9.9E -06 4.5E -02

CAS 号污染 物 土壤(mg/kg) 地下 (μg/L 居 住 备 注 工 业 备 注 基于 地下 水保 护 饮用 水 60-8 +00 E+0 1 -04 +00 116-06 -3 涕灭威 6.1E +01 n 6.2 E+0 2 n 9.1E -03 3.7E +01 1646-8 8-4 涕灭威 砜 6.1E +01 n 6.2 E+0 2 n 8.0E -03 3.7E +01 309-00 -2 艾氏剂 2.9E -02 c* 1.0 E-0 c 6.5E -04 4.0E -03

美国环保局 EPA 试验 方法 3520c

METHOD 3520C CONTINUOUS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1.0SCOPE AND APPLICATION 1.1This method describes a procedure for isolating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queous samples. The method also describes concentration techniques suitable for preparing the extract for the appropriate determinative steps described in Sec. 4.3 of Chapter Four. 1.2This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the isol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water-insoluble and slightly soluble organics in preparation for a variety of chromatographic procedures. 1.3Method 3520 is designed for extraction solvents with greater density than the sample. Continuous extraction devices are available for extraction solvents that are less dense than the sample. The analyst must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y such automatic extraction device before employing it in sample extraction. 1.4This method is restricted to use by or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rained analysts. Each analyst must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acceptable results with this method. 2.0SUMMARY OF METHOD 2.1 A measured volume of sample, usually 1 liter, is placed into a continuous liquid-liquid extractor, adjusted, if necessary, to a specific pH (see Table 1), and extracted with organic solvent for 18 - 24 hours. 2.2The extract is dried, concentrated (if necessary), and, as necessary, exchanged into a solvent compatible with the cleanup or determinative method being employed (see Table 1 for appropriate exchange solvents). 3.0INTERFERENCES 3.1Refer to Method 3500. 3.2The decomposition of some analytes has been demonstrated under basic extraction conditions required to separate analyte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may dechlorinate, phthalate esters may exchange, and phenols may react to form tannates. These reaction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pH, and are decreased by the shorter reaction times available in Method 3510. Method 3510 is preferred over Method 3520 for the analysis of these classes of compounds. However, the recovery of phenols may be optimized by using Method 3520 and performing the initial extraction at the acid pH. 4.0APPARATUS AND MATERIALS 4.1Continuous liquid-liquid extractor - Equipped with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or glass connecting joints and stopcocks requiring no lubrication (Kontes 584200-0000, 584500-0000, 583250-0000, or equivalent). CD-ROM3520C - 1Revision 3 December 1996

美国EPA200种潜在致癌物的危害等级

潜在致癌剂的危害等 级 致癌性是筛选优先污染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下表列出了美国EPA公布的200种致癌剂的危害等级。其中的参数含义为: 1、证据的充分程度(Degree of Evidence) 化学品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之充分程度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证据充分,指致癌剂和人体癌症之间有因果关系。 (2)证据有限,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致癌性证据,但证据尚有限,还需作进一步补充。 (3)证据不充分,可能有3种情况,①能获取的致癌性数据很少;②与证据有关的研究尚不能排除偶然性、误差及混淆等情况;③研究结果无致癌性证据。 根据动物实验取得的致癌性证据的充分程度可分4级。 1级,致癌性证据充分。 2级,致癌性证据有限。 3级,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4级,无致癌性证据。 2、IARC标准分组 国际癌症研究所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简称IARC)将人类的肿瘤风险分为3组。 1组:列在此组内的化学品属致癌物,流行病学和暴露实验均已肯定,基致癌证据是充分的。 2组:化学品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其中有的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几乎是“充分的”,另一类的证据不够充分。证据程度较高的为A组,较低的为B 组。例如,2A指对人体的致癌性至少存在着有限证据。当动物证据充分而人体数据不充分时,归入2B。 3组:列在本组中的化学品对人类没有致癌性。

3、潜力因素值F(Potency Factor Estimate) 潜力因素值F定义为1/ED 10。ED 10 等于10%终身致癌风险的致癌剂剂量。 F可以和致癌性的确认证据一起,用来划分化学品潜在致癌性的危险等级。 4、潜力因素分组(Potency factor Grouping) 由于潜力因素值F可表示致癌危险性的相对大小,因而,可将潜在致癌剂的相对潜力因素分为4组。潜力因素最高的化学品分在1组,中等潜力因素的为2组,低潜力因素的为3组,最低潜力因素的为4组。 5、致癌危害等级(Cancer Hazard Ranking) 根据人和动物试验所取得的致癌性证据,结合潜力因素分组数据,可将化学品致癌危害等级分为高、中、低3级。

美国EPA标准方法

DETERMINATION OF ETHYLENE THIOUREA (ETU) IN WATER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A NITROGEN-PHOSPHORUS DETECTOR Revision 1.0 December 1992 D.J. Munch and R.L. Graves T.M. Engel and S.T. Champagne Battelle, Columbus Divis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S LABORATORY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INCINNATI, OHIO 45268 509-1

DETERMINATION OF ETHYLENE THIOUREA (ETU) IN WATER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A NITROGEN-PHOSPHORUS DETECTOR 1.0SCOPE AND APPLICATION 1.1This method utilizes gas chromatography (GC) to determine ethylene thiourea (ETU, Chemical Abstracts Registry No. 96-45-7) in water. 1.2This method has been validated in a single laboratory during development. 1 The method detection limit (MDL) has been determined in reagent water and is listed in Table 2. Method detection limits may vary among laboratories, depending upon the analytical instrumentation used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analyst. In addition to the work don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ethod and its use in the National Pesticide Survey, an interlaboratory method validation study of this method has been conducted. 1.3This method is restricted to use by or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nalysts experienced in the use of GC an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as chromatograms. Each analyst must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acceptable results with this method using the procedure described in Section 9.3. 1.4When a ten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ETU is made using the recommended primary GC column (Section 6.7.1), it must be confirmed by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qualitative technique. This technique may be the use of the confirmation GC column (Section 6.7.2) with the nitrogen-phosphorus detector or analysis using a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GC/MS). 2.0SUMMARY OF METHOD 2.1The ionic strength and pH of a measured 50 mL aliquot of sample are adjusted by addition of ammonium chloride and potassium fluoride. The sample is poured onto an Extrelut column. ETU is eluted from the column in 400 mL of methylene chloride. A free radical scavenger is then added in excess to the eluate. The methylene chloride eluant is concentrated to a volume of 5 mL after solvent substitution with ethyl acetate. Gas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 are described which permit the separ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TU with a nitrogen-phosphorus detector (NPD). 3.0DEFINITIONS 3.1Artificial Ground Water -- An aqueous matrix designed to mimic a real ground water sample. The artificial ground water should be reproducible for use by others. 509-2

美国EPA 第三阶段法规介绍

重庆润通2008-12-18 1 美国通机EPA 第三阶段法规新 要求介绍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第一研究室 贾滨

重庆润通 2008-12-18 2 III, IV, V 类发动机 string trimmer chainsaw edger leaf blower Sales: 12 million/year+

重庆润通2008-12-18 3 generator walk-behind mower zero-turn mower riding mower pressure washer generator Sales: 10 million/year+ Sales: 4 million/year+ ? I 类发动机 II 类发动机

重庆润通2008-12-184 美国EPA 检查出的不符合满足法规要求 的主要方面 –标签上没有写明EPA 发动机系族名称和发动机制造商的名称; –发动机的型号没有包括在认证申报文件中; –催化器的问题:缺失或者性能达不到要求; –标签可以被完整的撕下来;– 排放标签内容有问题

重庆润通2008-12-18 5 美国EPA 对于不符合要求进口产品的策略 ?Outreach 联手 ?Target most significant violators 将目标锁定在显著违反法规的情况?Inspect and test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engines and catalysts 检查和测试有代表性的发动机和催化器样品 ?Leverage resources with Customs, Regions, States, Manufacturers, and Retailers 使用海关,地区,州,生产商和零售商的资源 ?Address the Flow of noncompliant Products 搞清楚不符合要求产品的流向 ?Upcoming North American auditing program 即将到来的北美稽查计划 ? 美国EPA 于2007年12月已经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签署合作备忘录, 将加强进出口产品的检验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美国EPA Method TO-1

METHOD TO-1 Revision 1.0 April, 1984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MBIENT AIR USING TENAX? ADSORP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1.Scope 1.1The document describes a generalized protocol for coll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ertai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which can be captured on Tenax? GC (poly(2,6- Diphenyl phenylene oxide)) and determined by thermal desorption GC/MS techniques. Specific approaches using these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1-3). 1.2This protocol is designed to allow some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procedures currently in use. However, such flexibility also results in placement of considerable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user to document that such procedures give acceptable results (i.e., documentation of method performance within each laboratory situation is required). Types of documentation required are described elsewhere in this method. 1.3Compounds which can be determined by this method are nonpolar organics having boiling points in the range of approximately 80E - 200E C. However, not all compounds falling into this category can be determined. Table 1 gives a listing of compounds for which the method has been used. Other compounds may yield satisfactory results but validation by the individual user is required. 2.Applicable Documents 2.1ASTM Standards: D1356Definitions of Terms Related to Atmospheric Sampling and Analysis. E355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Gas Chromatography Terms and Relationships. 2.2Other documents: Existing procedures (1-3).

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EPA

《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EPA) [标题]:《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 [颁布者]:美国 [编号]: [颁布日期]: [实施日期]: [有效性]:有效 国家一级饮用水规程(NPDWRs或一级标准),是法定强制性的标准,它适用于公用给水系统。一级标准限制了那些有害公众健康的及已知的或在公用给水系统中出现的有害污染物浓度,从而保护饮用水水质。 表1将污染物划分为:无机物,有机物,放射性核素及微生物。 表1

国家二级饮用水规程:

二级饮用水规程(NSDWRs或二级标准),为非强制性准则,用于控制水中对美容(皮肤,牙齿变色),或对感官(如嗅,味,色度,)有影响的污染物浓度。 美国环保局(EPA)为给水系统推荐二级标准但没有规定必须遵守,然而,各州可选择性采纳,作为强制性标准。 表2 注: ①、污染物最高浓度目标MCLG-对人体健康无影响或预期无不良影响的水中污染物浓度。它规定了确当的安全限量,MCLGs是非强制性公共健康目标。 ②、污染物最高浓度-它是供给用户的水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MCLGs它是强制性标准,MCLG是安全限量,确保略微超过MCL限量时对公众健康不产生显著风险。 ③、TT处理技术-公共给水系统必须遵循的强制性步骤或技术水平以确保对污染物的控制。 ④、除非有特别注释,一般单位为mg/L。 ⑤、1986年安全饮水法修正案通过前,未建立MCLGs指标,所以,此污染物无MCLGs值。 ⑥、在水处理技术中规定,对用铅管或用铅焊的或由铅管送水的铜管现场取龙头水样,如果所取自来水样品中超过铜的作用浓度1.3mg/L,铅的作用浓度

0.015mg/L的10%,则需进行处理。 ⑦、如给水系统采用丙烯酰胺及熏杀环(1-氯-2,3环氧丙烷),它们必须向州政府提出书面形式证明(采用第三方或制造厂的证书),它们的使用剂量及单体浓度不超过下列规定; 丙烯酰胺=0.05%,剂量为1mg/L(或相当量) 熏杀环=0.01%,剂量为20mg/L(或相当量) ⑧、地表水处理规则要求采用地表水或受地面水直接影响的地下水的给水系统,(1)进行水的消毒,并(2)为满足无须过滤的准则,要求进行水的过滤,以满足污染物能控制到下列浓度: 贾第氏虫,99.9%杀死或灭活 病毒99.99%杀死或灭活 军团菌未列限值,EPA认为,如果一旦贾第氏虫和病毒被灭活,则它就已得到控制。 浊度,任何时候浊度不超过5NTU,采用过滤的供水系统确保浊度不大于是NTU,(采用常规过滤或直接过滤则不大于0.5NTU),连续两个月内,每天的水样品中合格率至少大于95%。 HPC每毫升不超过500细菌数。 ⑨、每月总大肠杆菌阳性水样不超过5%,于每月例行检测总大肠杆菌的样品少于40只的给水系统,总大肠菌阳性水样不得超过1个。含有总大肠菌水样,要分析粪型大肠杆菌,粪型大肠杆菌不容许存在。 ⑩、粪型及艾氏大肠杆菌的存在表明水体受到人类和动物排泄物的污染,这些排泄物中的微生物可引起腹泻,痉挛,恶心,头痛或其它症状。 岳宇明译 岳舜琳校

美国EPA气体污染检测方法TO-14和TO-15的比较

Analytical Methods TO-14a and TO-15: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Determining the presence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ir can be complex given the many choices available. Many options exist for sample collection (sorbent tubes, bags, filters, and canisters),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To assist in providing technical assistance with the options for the organic compounds EPA has available a compendia of methods in the Compendium of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xic Organic Compounds in Ambient Air -- Second Edition (EPA/625/R-96/010b, January 1999)1. Specifically this guidance document includes two methods using the specially-treated canister: Method TO-14a and Method TO-15. Method TO-15 is a new method available in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compendium and Method TO-14a is a revision to Method TO-14 available from the 1987 compendium. Although Methods TO-14a and TO-15 are similar, there are differences that may impact the outcome of the desired results. For sampling, Method TO-15 and Method TO-14a are identical; therefore, the analyte list and detection limit become the deciding factors when selecting the method of choice. Method Specifications Non-polar VOCs (e.g., toluene, benzene) Polar VOCs (e.g., methanol, alcohols, ketones) GC/MS instrumentation Sample collection by prepared canister (holding time = 30d) Sample collection by sorbent tube Wat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avoid loss of polar compds) Enhanced provis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Method performance criteria Selected Ion Monitoring (SIM) Specific Cleaning procedures Air sample concentrated onto solid sorbent trap Use of other detectors for GC (e.g., GC/MD) Detection Limit 0.2 – 25 ppbV √ √ √ √ √ √ √ TO-14a √ TO-15 √ √ √ √ √ √ √ √ √ √ √
1
The Compendium of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oxic Organic Compounds in Ambient Air and updates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EPA’s OAQPS Technology Transfer Network website at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0233667.html,/ttn/amtic/airtox.html.
Page 1 of 5
Quality Assurance Team October 14, 2004

美国 EPA 方法5

METHOD 5 - DETERMIN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S FROM STATIONARY SOURCES NOTE: This method does not include all of the specifications (e.g., equipment and supplies) and procedures (e.g., sampling and analytical) essential to its performance. Some material is incorporated by reference from other methods in this part. Therefore, to obtain reliable results, persons using this method should have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at least the following additional test methods: Method 1, Method 2, Method 3. 1.0 Scope and Application. 1.1 Analyte. Particulate matter (PM). No CAS number assigned. 1.2 Applicability. This method is applic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M emissions from stationary sources. 1.3 Data Quality Objectives. Adherenc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method will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obtained from air pollutant sampling methods. 2.0 Summary of Method. Particulate matter is withdrawn isokinetically from the source and collected on a glass fiber filter maintained at a temperature of 120 ± 14E C (248 ± 25E F) or such other temperature as specified by an applicable subpart of the standards or approved by the Administrator for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The PM mass, which includes any material that

美国EPA重新审定空气质量标准

8期朱文转等:惠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891 [3] 王政权.地统计学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1999. [4] 周慧珍,龚子同.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 [J]. 土壤学报, 1996, 33(3):232-241. [5] Lin Y P. Multivariate geostatistical methods to identify and map spatial variations of soil heavy metals [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2,42:1-10. [6] Brit L S, Tome A, Eirik F, et al. Heavy metal surveys in Nordic Lakes: concentrations, geographic patterns and relation to critical limits [J]. AMBIO, 2001,30(1):2-10. [7] 郑袁明,陈同斌,陈煌,等.北京市近郊区土壤镍的空间结构及 分布特征 [J]. 地理学报, 2003,58(3):470-476. [8] 王铁宇,罗维,吕永龙,等.官厅水库周边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 特征及风险分析 [J]. 环境科学, 2007,28(2):225-231. [9] 胡克林,张凤荣,吕贻忠,等.北京市大兴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 间分布特征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4,24(3):463-468. [10] 朱建军,崔保山,杨志峰,等.纵向岭谷区公路沿线土壤表层重金 属空间分异特征 [J]. 生态学报, 2006,26(1):146-153. [11] 钟晓兰,周生路,赵其国,等.长三角典型区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 协同区域化分析、空间相关分析与空间主成分分析 [J]. 环境科学, 2007,28(12):2758-2765. [12] 李飞,易卫东.原子荧光光谱法代替传统方法同时测定汞和砷 [J]. 工业水处理, 2003,23(10):54-56. [13]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 2000. [14]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S]. [15]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朱文转(1970-),女,河南镇平人,高级工程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污染生态和环境管理等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美国EPA重新审定空气质量标准 2009年2月24日,联邦政府下达了一份行政裁定书,使美国环保局(EPA)制定更加严格的有关细颗粒物的空气质量标准. 在裁定书中,美国华盛顿特区巡回法院要求EPA重新审定前总统布什于2006年下达的“继续使用1997年制定的细颗粒物标准”的行政法令,即每立方米空气中允许含有15mg的细颗粒物(15mg/m3). 粒径≤2.5mm的颗粒物被称为细颗粒物,暴露于这种颗粒物中,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或过早死亡.细颗粒物的排放源主要来自电厂、工业部门、汽车尾气和森林火灾. EPA于1997年制定的细颗粒物排放标准为15mg/m3.根据《清洁空气法》的规定, EPA于2006年对该标准限值进行了重新审定.审定期间,EPA的清洁空气科学顾问委员会提出,以1997年的研究为基础,出于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应将细颗粒物的排放标准下降至13~14mg/m3. 2006年9月,布什任命的EPA最高领导人Stephen L. Johnson,决定不采纳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提议,继续使用15mg/m3的排放标准.美国法院指责EPA没有对现有排放标准(15mg/m3)是否能保护人体健康进行解释.法院认为:“考虑到短期暴露的危险和长期暴露的发病率问题,EPA没能充分地论证现有排放标准是否足以保护公众健康.” 目前,美国法院再次要求EPA重新审查这一标准.因为他们认为奥巴马的环境政策会促使EPA考虑提高该排放标准. 李英杰摘自《C & EN》March 2(2009)

503 美国EPA的PART503原文(中译)

美国污水污泥利用与处置标准 环境保护 第一章 美国环保署 第0节污水污泥 503部分——污水污泥利用与处置标准 A 总则 503.1 目的与适用性 503.2 遵守阶段 503.3 许可及管理实施力 503.4 与其它法规的关系 503.5 附加及更为严格的规定 503.6 不属本法规的内容 503.7 对污泥制备者的要求 503.8 取样与分析 503.9 总体定义 B 土地利用 503.10 适用性 503.11 术语与定义 503.12 总体要求 503.13 污染物质的极限 503.14 管理实践 503.15 操作标准——减少病原体和对病媒的吸引 503.16 监测频率 503.17 保存记录 503.18 报告 C 地表处置

503.20 适用性 503.21 术语与定义 503.22 总体要求 503.23 污染物质的极限(不同于生活腐泥)503.24 管理实践 503.25 操作标准——减少病原体和对病媒的吸引503.26 监测频率 503.27 保存记录 503.28 报告 D 减少病原体数量和对病媒的吸引 503.30 范围 503.31 术语与定义 503.32 病原体 503.33 减少对病媒的吸引 E 焚烧 503.40 适用性 503.41 术语与定义 503.42 总体要求 503.43 污染物质的极限 503.44 操作标准——总烃 503.45 管理实践 503.46 监测频率 503.47 保存记录 503.48 报告 附录A 全年污水污泥总利用率的确定过程 附录B 病原体处理过程

4.1 总则 503.1 目的与适用性 目的 (1)本法案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的最终利用和处置建立了标准,该标准包括:总体要求、污染物质的极限、管理实践和操作标准。本法案还包括污水污泥土地利用标准、地表处置标准、焚烧标准以及在土地利用和地表处置过程中如何减少病原体数量和对病媒吸引的要求。 (2)另外,本标准还对在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地表处置和焚烧过程中的监测频率和记录保存提出了要求。同时对Ⅰ类污泥管理装置的报告,日处理能力达到和超过100万加仑或者服务人口达到和超过1万人以上的公共所有的处理设施的报告提出了要求。 适用性 本标准适用于以下这些人:污水污泥的制备者,将污泥土地利用的人,焚烧污泥的人和地表处置场地的所有者或者操作者实施者。 本标准适用于以下过程:污泥的土地利用、地表处置和焚烧。 本标准适用于污泥焚烧装置排出的烟气。 本标准适用于以下场地:污泥土地利用的场地、污泥地表处置的场地和污泥焚烧的场地。 503.2 遵守阶段 (a)本标准应当尽快实施,不得晚于1994年2月19日,实施过程中需要建造新的污染控制设施的,最晚不得晚于1999年2月19日。 (b)本标准中关于污泥焚烧炉内排出总烃的监测、记录和报告频率的要求从1993年2月19日起生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建造新的污染控制设施的,从1995年2月19日起生效。 (c)本标准中所有其它关于监测、记录和报告频率的要求从1993年7月20日起生效。 (d)除了E部分中特别指出的外,1999年9月3日对以下内容进行了修改,

美国EPA排放法规

美国高速公路摩托车排放法规介绍 尹涛(天津大学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Yin Tao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ical center) 高速公路摩托车排放法规自1980年生效20多年来未做过修订,2002年7月,美国环保署提出了重新修订高速公路摩托车排放法规的议案,2005年正式推出了法规的修订本,其法规排放试验限值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高速公路摩托车排放限值第1阶段(2006年执行) 表2 高速公路摩托车排放限值第2阶段(2010年执行) 从表中看到,新的排放法规对排量小于50 mL的摩托车提出了限值要求,并规定测试循环与原Ⅰ类摩托车测试循环相同,均为505秒的冷起阶段,864秒的过渡阶段,600秒的热浸阶段及505秒的热起阶段;Ⅰ类摩托车测试循环相对II、III类摩托车而言,最高车速要低,为58.7 km/h(36.5mph),而II、III 类摩托车测试循环最高车速为92 km/h(57.2mph)。美国环保署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排量小于50 mL的摩托车最高车速不能达到58.7 km/h,因此在很多摩托车制造商的要求下,2006年对于排量小于50 mL的摩托车,允许采用修正的Ⅰ类摩托车测试循环,即每个试验点的速度值乘以摩托车最高车速(km/h)与58.7 km/h 的比值,见图1所示。高速公路摩托车燃油蒸发限值如表3所示。 图1 高速公路摩托车测试循环

表3 EPA燃油蒸发标准(2008年执行) 以证明高速公路摩托车符合蒸发排放标准,二是通过设计声明40 CFR 1051.245(e)来证明可以达到蒸发排放标准要求。试验流程图如图2所示,设计声明格式如表4所示。 表4 设计声明符合标准 *备注:根据耐久试验情况可 以缩短静置时间 全部试验流程利用劣化系数的试验 流程

美国EPA200种潜在致癌物的危害等级

美国EPA200种潜在致癌物的危害等级 致癌性是筛选优先污染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下表列出了美国EPA公布的200种致癌剂的危害等级。其中的参数含义为: 1、证据的充分程度(Degree of Evidence) 化学品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之充分程度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证据充分,指致癌剂和人体癌症之间有因果关系。 (2)证据有限,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致癌性证据,但证据尚有限,还需作进一步补充。 (3)证据不充分,可能有3种情况,①能获取的致癌性数据很少;②与证据有关的研究尚不能排除偶然性、误差及混淆等情况;③研究结果无致癌性证据。 根据动物实验取得的致癌性证据的充分程度可分4级。 1级,致癌性证据充分。 2级,致癌性证据有限。 3级,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4级,无致癌性证据。 2、IARC标准分组 国际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简称IARC)将人类的肿瘤风险分为3组。 1组:列在此组内的化学品属致癌物,流行病学和暴露实验均已肯定,基致癌证据是充分的。 2组:化学品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其中有的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几乎是“充分的”,另一类的证据不够充分。证据程度较高的为A组,较低的为B组。例如,2A指对人体的致癌性至少存在着有限证据。当动物证据充分而人体数据不充分时,归入2B。 3组:列在本组中的化学品对人类没有致癌性。 3、潜力因素值F(Potency Factor Estimate) 潜力因素值F定义为1/ED 10。ED 10 等于10%终身致癌风险的致癌剂剂量。F可 以和致癌性的确认证据一起,用来划分化学品潜在致癌性的危险等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