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接本——古代文学笔记

专接本——古代文学笔记

专接本——古代文学笔记
专接本——古代文学笔记

中国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古老歌谣和神话传说

《吕氏春秋》中《侯人歌》“侯人兮猗”

《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二、诗、乐、舞相结合

三、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著作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如:巫史合一《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甲骨卜辞,也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

《尚书》中《盘庚》等篇,经过史官的文字处理,可以看作是早期的文章。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在语言方面越来越成熟,具有显著的文学性。

《史记》臻于极致。

(二)作者、时代难以确定

(1)创作过程漫长或非一人一时所作

(2)传承过程中的损益

(3)先秦典籍经历秦火

四百家争鸣的文学意义

(一)文学影响

1 立足现实,关注人生

2 尊重个性,自觉创新

(二)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或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

二、神话的产生:

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得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自然和社会的秩序体现了神灵的意志。神话也由此产生

三、神话的发展:

1)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2)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四、神话的留存

《山海经》《吕氏春秋》

《淮南子》: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山海经》18卷,31000多字《山经》五卷,《海经》十三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

《山海经》最具有神化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五、中国神话的类别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二)始祖神话:女娲造人后稷神话

(三)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四)战争神话:黄帝蚩尤大战

(五)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

其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六、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忧患意识

(二)厚生爱民意识

(三)反抗精神

七、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神奇的幻想、生动的故事情节、神奇的艺术手法对后世作家的想象力和构思产生影响。(二)神话所包蕴的情感内涵对后世作家人格、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如:乐观主义、英雄主义、抗争精神及悲剧精神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一《诗经》概说

(一)第一部诗歌总集。

(二)原名《诗》,或“诗三百”,305篇

(三)《诗经》的时代: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四)《诗经》的作者:贵族到平民

二、《诗经》的编定

(一)采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

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二)献诗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国语·召公谏弭谤》)

(三)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

班固:“……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

三、诗经的体例

(一)“六诗”、“六义”、“四始”

1 大(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周礼·春官·大师》

2 《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

3 《毛诗序》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

(二)关于风、雅、颂

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160篇,十五国风;

雅,105篇,小雅31篇、大雅74篇;

颂,40篇,分周、鲁、商颂

.2、风、雅、颂分类的依据

1)内容,《毛诗序》

2)作者身份,朱熹《诗集传·序》

3)乐调上,郑樵《通志·总序》《毛诗序》的说法最有代表性本教材采用乐调之说

3、《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A、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B、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乐。

C、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四《诗经》的应用、流传

(一)应用

1、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2、赋诗言志或以讽谏劝戒,或以评论抒情。

《左传》对此记载颇多。

(二)四家诗——齐鲁韩毛

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这三家诗属于今文,在西汉被立为学官。

鲁人毛亨(大毛公)和赵人毛苌(小毛公)的古文“毛诗”晚出,自郑玄作笺,使毛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独传。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五、《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祖颂歌

1.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是歌功颂德之作。

2.《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二)农事诗

1、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

《周颂》的《噫嘻》、《丰年》,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

2、直接描写劳动的诗篇

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

《七月》:农事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它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

文献价值:这首诗提供了极可贵的历史资料,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

从艺术上看,《七月》用赋的手法,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三)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四)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五)战争徭役诗

战争徭役诗有30首。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思乡恋亲。如《王风·君子于役》

(六)婚恋诗

1、表现纯洁、真挚、热烈爱情。如:《静女》

2、怨恨封建礼教束缚,要求婚姻自主。受母亲干涉而呼天顿地的女子《鄘风·柏舟》

3、弃妇诗:表现不幸婚姻《卫风·氓》

4、反映婚嫁场面《周南·桃夭》

七、《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开创了文学中“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二)成功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特征重要标志,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赋:最基本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多见于《大雅》和《颂》,《国风》中也有,长诗如《七月》,短诗如《静女》、《君子于役》、等都是单纯用赋来表现诗歌内容。

A、《七月》可以看作是一首具有风俗画卷色彩的长诗,按季节物候的变化描绘古农家生活,并以对比的手法反映阶级社会的对立。

B、《静女》用戏剧性的场面和细节描写来写人物和人物的心理、情感。

2、比就是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

《相鼠》、《硕鼠》用老鼠比喻统治者的贪婪,可憎可鄙。

《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妻爱情婚姻的变化。

3、《诗经》“兴”

a、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

b、《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秦风·蒹葭》

(三)重章叠句的结构和四言句式

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八、《诗经》的地位与影响

(一)地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诗经》也几乎成了士人必读的政治、生活的教科书。

(二)影响

1、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为我国文学开创一条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留恋光景、消遣闲散的东西。

3、文学变革常以恢复“风雅”而号召。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

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

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有其人。

4、比兴的垂范

屈原《楚辞》发展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甲骨卜辞

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叙事简洁,不成系统。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

(二)《尚书》

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总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汤誓》《盘庚》

“周诰殷盘,诘屈聱牙”(《进学解》)

(三)《春秋》:鲁国的编年史,16000字

时间: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凡242年,

体例:编年史。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叙事:语言过于简单,缺乏具体描写

主题: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暴行

手法:“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微”、“讳”

二、《左传》

编年体史书。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共260年。与西汉初年写定的《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一)《左传》的名称和作者

1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古文》,汉哀帝时刘歆引传文解《春秋》经,改称《春秋左氏传》。

2 《史记》与《汉书》都说是鲁太史左丘明。

3 唐以后多有怀疑。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1、站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历史评价

2、民本思想

3、爱国思想。记载表现爱国主义事例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1、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画卷,并鲜明地表示作者的主张。

2、善于在叙事中写人

(1)编年史所限,很少集中描写人物。

(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3)善于运用行动、对话等手法刻画人物。如曹刿论战。

3、善于描写战争

(1)描写了众多著名战役。如城濮之战、长勺之战、崤之战。

(2)把战争看成复杂社会现象来叙述

4、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

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着重叙述或描写,而不是平铺直叙。如写重耳逃亡。

5、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富有表现力,堪称散文的典范。如: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崤之战中先轸:“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三《国语》

(一)《国语》概述

1 体例与内容:《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2 影响

(二)《国语》的特点

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由注重天命转而对人事重视,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四、《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250年间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按国别整理为十二策,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凡三十三载,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一)《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1、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2、宣扬争名逐利的人生观。张仪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曾被视为“畔经离道之书”。

(二)《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1、长于说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3、运用譬喻、寓言增强论者说服力。

五先秦叙事散文影响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如记述历史事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特点,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后世史传文学影响巨大。

(二)先秦学识散文的语言、文风等对后世叙事散文的影响。如唐宋以来古文家

(三)对小说的影响

1.褒贬鲜明的倾向性。如《左传》“君子曰”

2.叙事结构

3.叙事手法:多言行、细节,少心理描写

4.题材渊源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第二期:战国中期

第三期:战国后期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二、孔子和《论语》

《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篆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一)孔子的生平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与“仁”。

1、孔子关于“仁”的论述

2、“仁”与“礼”的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

3、政治上,孔子主张德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4、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三、《孟子》散文艺术成就

(一)孟子生平及其思想主张

1 性善论。

2 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反对兼并战争和暴政。

(二)《孟子》的文学成就

1、长于辩论

2、善用寓言和比喻如: “揠苗助长” 、“五十步笑百步”、

3、气势磅礴、感情激越《公孙丑·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三)《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四、荀子

(一)荀子的生平和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他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1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提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2 政治上提倡以礼法治国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论》

3 人定胜天的进步观点。在《天论》中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

(二)《荀子》的文学成就

1.长于论辩。其文多长篇大论,论点鲜明,论辩透辟,逻辑周密,层次清楚。

2.多用比喻。如《劝学》

3.句法整炼,词汇丰富。如多用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抒情描写

五、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一)庄子,名周,宋国人,漆园吏。著有《庄子》10余万言,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三)庄子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1、庄子的人性论和人生哲学:

提出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不以物害己”“物物而不物于物”。齐物论主张无为

(三)《庄子》的文学价值/艺术成就

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寓言十九” 如:郢匠运斤、庄周梦蝶、丑人效矉、“儒以《诗》《礼》发冢”、庖丁解牛

2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如《逍遥游》是用四五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并虚构了大量人物及其对话方式来表现思想观点。

3 结构奇特,变化无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4 语言生动、准确、丰富、新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六、韩非子

(一)、韩非的生平

约前280-前233。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及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师承荀子。

(二)韩非的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文艺思想:“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也”

《韩非子》是先秦说理散文中使用寓言最多的。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滥竽充数。

八、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二)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三)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据此注本,屈原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卜居》、《远游》、《渔父》,正二十五篇,与《汉书·艺文志》著录相合。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有两次飘荡在外的经历。一次是汉北,另一次是江南。

思想:儒家:讲民本、颂德政、颂圣君贤臣

法家:推求法度、绳墨,要求以新法治国

(二)“楚辞”含义

1.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体,它是《诗经》三百篇之后的一种新诗体,也是先秦文学的新

高峰。

2.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编辑而成的一本诗集。

(三)“楚辞”的产生

1 楚国的民歌

2 楚地巫风乐舞

3 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的交流融合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四)《离骚》

屈原代表作。古典文学中最长抒情诗,一篇浪漫主义的千古杰作。370多句,近2500字。

一)题名的涵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班固《离骚赞序》

1、内容

第一部分是回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坚定信念。

第二部分借女媭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第三部分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终于不忍心离开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五)《离骚》的主旨:忠君爱国

表现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与祖国休戚与共、共存亡的深挚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了光辉纯洁的人格。

爱国的前提是忠君。君主贤明与否是其美政理想能否实现的前提。

(六)《离骚》的艺术成就

1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2 比兴手法的运用独具特色。

3 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

4 语言精练又吸收楚国方言,虚字运用灵活

汉代对屈原评价出现了矛盾方面:

既看到了屈原的忠,同情其不幸遭遇,肯定其人品;

也看到了屈原的“怨”,对其人生道路和之死持不同甚至否定的态度。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君子道穷,命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扬才露己,竞争危国群小之间,以罹谗贼。然数责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班固《离骚序》

六《九歌》

一、《九歌》概述

1《九歌》的名称

2 十种神灵的类型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

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九歌》十一篇:

天神五曲:

首篇《东皇太一》:太一神或言祭舜(迎神之曲)

《大司命》:主寿命之神;

《少司命》:主子嗣之神;

《东君》:太阳神;

《云中君》:云神。

地祇四曲:《湘君》《湘夫人》

《河伯》:河神——冯夷

《山鬼》:山神——“巫山神女”

人鬼一曲:《国殇》:阵亡英灵

末尾:《礼魂》:送神之曲

《山鬼》内容: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

七、《九章》概说

名称:最早出于西汉末年刘向。

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性质:屈原两次流放期间作品的汇辑。除《橘颂》确为早期作品外,其余各篇是屈原遭谗见疏后。

艺术分析

写实文字清丽忧郁哀苦

恳挚缠绵情景交融

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如:西汉贾谊作《吊屈原赋》

屈原的艺术成就深为后人所推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想伟辞,卓绝一世”

一屈原作品的特点

二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

1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 屈原对后代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思想方面。

3 屈原用整个生命所谱写的伟大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宋玉

一宋玉生平

二宋玉作品

《汉书·艺文志》载宋玉赋有十六篇。其中《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六篇比较可信

三赏析《九辩》

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

四宋玉的文学地位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一、《吕氏春秋》

(一)成书过程及体例

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思想庞杂、多用寓言。

“法天地”的体系:《八览》:论述治国之道

《六论》:论君臣、伦理之道等

《十二纪》:按四季12月安排内容,表示顺应天道论人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吕氏春秋》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如“盗亦有道”“齐人之勇”“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

李斯的散文

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他的主要作品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李斯身为法家人物,行文却辩丽可观。此文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末尾做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帝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汉代政论散文

(一)汉代政论散文的发展过程

1、西汉初年

一般都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

(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书》《陈政事疏》

(2)晁错:《论贵粟疏》

2.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这一时期,政论文相对衰落。

(1)王充《论衡》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2)王符《潜夫论》愤世嫉俗之作

3.东汉后期

政论文复兴,但缺乏汉初政论文的气势和文采。

(1)崔寔《政论》

(2)仲长统《昌言》

三、贾谊的政论文

(一)生平:

洛阳人。33岁病死。

所著文章58篇,刘向编为《新书》。贾谊政论文代表着汉初政论文最高成就

(二)思想:

提倡“农本”,反对富人奢侈浪费;消弱诸侯权利;限制豪强商贾的非法活动;完善以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

(三)作品:

1.专题论文。如《过秦》、《大政》等。

2.针对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如《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3.杂论。

四、西汉其他散文

(一)《淮南子》刘安

共21篇,十几万字

论说博奥深宏,有一套完整思想体系重点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 ,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

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二)董仲舒天人三策

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言治国大要,董仲舒连上三篇对策。

这三篇文章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三)西汉散文的演变

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缺少了思想表达自由却显得严谨质实。武帝后政论文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发展。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叙事抒情均富有感染力。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汉赋概述

(一)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1.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 统治者提倡。如汉武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

(二)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1.汉赋的形成阶段

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

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正式形成

2.汉赋的兴盛阶段,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1)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2)扬雄《甘泉赋》《羽猎赋》

(3)班固《两都赋》(长安、洛阳)

(4)张衡《二京赋》

———上述四人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3.汉赋的衰微阶段

反映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短篇小赋

(1)张衡《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2)蔡邕《述行赋》

(3)赵壹《刺世嫉邪赋》

(4)祢衡《鹦鹉赋》

二、贾谊赋

骚体赋:偏重抒情;篇幅短小《吊屈原赋》《fu鸟赋》《吊屈原赋》多用排比句式,《fu鸟赋》采用主客问答式。

贾谊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整齐,这是新赋的特点,显示了从楚辞向新体赋的过渡痕迹。

三、枚乘

1 内容: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七发”:刘勰以为“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

李善也认为“说七事以启太子”。

吴客分述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事。

2.形式:标志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

《七发》为代表的新体赋进一步散文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如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但根本目的在于为帝王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

3.影响:

主客体问答形式的七段式的文体,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

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四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一)汉大赋的特点

1.专事铺排

《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内容上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2.劝百讽一

3.篇幅较长

4.多采用主客问答。

(二)司马相如简介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与枚乘等为梁孝王门客,著《子虚赋》。琴挑卓文君。后被武帝召见,改赋天子游猎之事,即今所传的《子虚赋》(《文选》分“亡是公”以下为《上林赋》)。后出使西南,著《难蜀父老》文,晚年因病免官,卒于家。

(三)司马相如作品

1、《子虚赋》《上林赋》

子虚、亡是公、乌有先生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王、楚王、天子田猎之事。

作品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王朝的气魄和声威。

赋末委婉致讽,认为过度奢侈“非所以继嗣创业垂统”,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

2、艺术特点:

(1)大肆铺张,大量使用连词、对偶、排句,层层渲染,增强文章词采。

(2)采用主客问答形式。杨雄《长杨赋》“子墨客卿”、“翰林主人”

张衡《二京赋》“凭虚先生”、“安处先生”

(3)“劝百而讽一”。杨雄所说“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而曲终奏雅”。

其它作品:《长门赋》《难蜀父老》

3、对汉大赋的评价

反映出封建王朝全盛时期宏大规模和气象。铺陈夸张的描写,丰富的词汇,语言的锤炼等方面具有一定成就,对后世有积极影响,给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开了先路。

(四)杨雄赋作

1.《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2.《甘泉赋》写宫殿之奢华;

《河东赋》写于随天子巡游;

《羽猎赋》《长杨赋》写天子游猎,都寄寓讽谏之意,驰骋想象,铺排夸饰,又典丽深湛,词语蕴藉

(五)赵壹与抒情小赋

一、小赋的特点

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 形式上篇幅较大赋短小, 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别的也用楚辞体句式。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成书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一)司马迁生平

10~20岁:长安读书

20岁:壮游天下。

35岁:游历西南

38岁:继任太史令。

42岁:主持修订太初历。

48岁:“李陵之祸”

(二)司马迁经历

1.家庭的良好影响

2.广泛的阅历和交友

3.为太史令

4.遭李陵之祸

1.家庭影响:

司马迁先代“世典周史”,

司马谈“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

——(《太史公自序》)

2.为太史令: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38岁),开始搜集材料,做写作上的准备。

武帝太初元年(42岁),着手起草。

3.三次漫游:

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

4.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事件,

天汉三年,遭受宫刑。

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夫人情莫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古之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泰,《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三)《史记》的创作心态

1.润色鸿业,立言不朽

2.发愤著书,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抑郁和不平。

(四)《史记》创作的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自然、人事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这种观点与儒学“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2、通古今之变: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主张当权者要适应变化的形势,采取恰当的措施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3、成一家之言:

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创造地写出了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形成了自已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体例: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结构框架

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始终和帝王本人的事

十表:记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八书:书是文化史、典章制度史。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三十世家:世家是围绕本纪展开的。如:陈涉世家

七十列传:独传;合传:屈原贾生列传、樊郦滕灌列传、魏其武安后列传

类传:刺客、游侠、循吏、酷吏、儒林、货殖

少数民族列传:西南夷列传、匈奴列传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本纪为纲,世家、列传补充,表将本纪与世家列传联系起来

(2)列传部分:以时间为序又以类相从

如:韩长孺—李广(《匈奴列传》)—卫青、霍去病—公孙弘、主父偃—《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叙事中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

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失败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三、《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抓住典型事件,写出人物性格。

《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性格刻画重点写了三大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二)闾巷之人的入传

司马迁在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1.突出人物个性

结合人物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表现人物的个性萧何陈平樊哙

2.展现共性

(1)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苏秦之于宗族,韩信之于漂母,王陵之于张苍

(2)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

(3)富贵还乡

项羽、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

(四)善于运用“互见法”

项羽:本纪叙其功业,通过韩信陈平等人揭示弱点和失败原因

(六)善于在矛盾中表现性格特征

如《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七)精粹的语言表现人物

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大多数人物传记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如:陈平(二)浓郁的悲剧气氛

1.塑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如: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的贾谊、晁错;义士公孙杵臼、程婴;刺客游侠;伍子胥李广

2.揭示悲剧的原因

(1)天意《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

(2)人性弱点吴起

(三)强烈的传奇色彩

高祖发迹:刘媪感蛟龙而生子,醉斩巨蛇等

窦姬本欲入赵王府而宦官误赐代王,她却阴错阳差成了皇后。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

后代正史无一不是纪传体

(二)传记文学的开端

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

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发展达到高峰

(三)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暢淋漓的风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

(四)人文精神的弘扬

《史记》渗透的人文精神: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五)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的影响

1. 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方面;唐宋八大家,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

2. 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手法多样;唐传奇到明清小说

3.成为后代戏剧小说的取材对象

鲁迅《汉文学史要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一、乐府和乐府诗

(一)乐府和乐府诗

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汉乐府”由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诗体名称。

(二)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梁·沈约编纂的《宋书·乐志》

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两汉乐府主要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谣歌辞中(三)乐府含义的演变

两汉:音乐机关

魏晋六朝:乐府所唱的诗,着眼于音乐

唐代:批判现实的讽刺诗,着眼于社会内容

宋元以后:词、曲的雅称,着重其入乐

二、两汉乐府诗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创作精神。

(一)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社会最底层平民百姓的呻吟呼号。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

(二)描写战争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三、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三)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表达爱与恨大胆泼辣。

《上邪》:女子热恋中的自誓之词;《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陌上桑》

(四)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1、对死亡的厌恶之情

如《薤露行》、《蒿里行》——死亡被写成是无法回避而强加于人残酷事件

2、《汉乐府》的影响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精神

(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四、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1 对话形式:《东门行》、《上山采蘼芜》

2 独白形式:《孤儿行》、《上邪》

3 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画:《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二)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1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如《十五从军征》

2 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如《孔雀东南飞》

3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三)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汉乐府诗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而且饱含感情。如《孤儿行》、《陌上桑》。

(四)形式自由多样

汉乐府诗的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等,句式多样,有助于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五)叙事视角的变化

乐府民歌中出现了第三者叙述作品,出现了人物对话和有一定性格人物形象,有的客观写出一个生活片断,有的写一个完整故事。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一、《汉书》

(一)班固与《汉书》的成书

班氏家族以边疆豪富入仕

1.武帝之前取自《史记》

2.借鉴刘向等15人相继撰写的《史记》之后历史

3.班彪著《后传》65篇,《元帝纪》《成帝纪》

4.永平三年写《汉书》。五年后入狱后赦,召为兰台令史。二十余年。

5.和帝永元元年随窦宪出征匈奴,窦败连坐免官,家奴不法,连坐入狱,冤死,61岁

6.妹班昭和同郡马续写补写八表及《天文志》

(二)《汉书》的体制

体制上全袭《史记》,130篇,

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称“四史”

(三)《史记》和《汉书》比较

作者的思想方面司马迁有批判精神和反抗性。班固的封建正统观念比较浓厚。

《艺文志》贡献:

A 对古代典籍做全面总著录,按照不同门类学派做系统区分,论述源流,总结得失。

B 总结了学术流变和师承传授关系,为过我学术史发展开拓道路。

C 目录学的典范。将西汉典籍整理成596家,13269卷。并分成六大类:文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每一类又分若干种,共38种。

(五)《汉书》的内容

1.士人的人生遭际

《汉书》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构成一幅幅维妙维肖的画面。

2.以家族史的变迁折射社会的变迁

《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等。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

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3.悲剧人物的塑造

悲剧人物写得酣暢淋漓,悲剧气氛很重。李陵苏武

三、《论衡》

(一)王充字仲任,会稽人,家以农桑为业。细族孤门。

(二)《论衡》的思想

发愤之作,“疾虚妄”1 前14篇,从《逢遇》到《物势》。选取热点阐述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等论题。

(三)强调文章的价值

1“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教育任务

“文人文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

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善人愿载,思勉为善;

邪人恶载,力自禁哉”

2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统一

“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

3 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一致,主张用明白易晓语言写文章。

4 主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一、五言诗的发展

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经过长期发展过程。

《诗经》已有五言形式楚国《孺子歌》。秦始皇时期《长城歌》。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成帝时期:

邪径败良田,馋口害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汉武帝后五言歌谣大量被采进乐府

二、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1.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五言诗班固《咏史》,张衡《同声歌》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

2.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赠妇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

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三、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1.郦炎

《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蕴。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二、《古诗十九首》内容

(一)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基本内容。如:《涉江采芙蓉》

(二)人生哲理的揭示

诗作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如:《驱车上东门》

三、《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和地位

1 长于抒情。

2 以其情景交融构成浑然圆融艺术境界

3 语言朴素自然又富有韵味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的自觉

1 文学成为独立的门类。

2 对文学各种体裁及其体制、风格认识成熟

3 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一)文学的自觉

1 文学成为独立的门类。

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儒学、玄学、史学,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

2.对文体的特点有了更深刻认识。

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诗赋欲丽”《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文心雕龙》上篇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

《文心雕龙》论述文学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等许多方面。

(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萧统《文选》

1.刘勰《文心雕龙》

标志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共50篇,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

(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外部规律: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内部规律:通和变(继承和创新)

(2)形成创作论:总结创作经验,揭示创作活动

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想象、艺术风格、艺术构思。

3.萧统《文选》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李善注《文选》60卷。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等37大类,在大类之下再按题材分若干小类,如赋又分为“京都”等小类。其中诗占了将近13卷的篇幅,共334首。

二、动乱中文人命运与文人风尚

(一)乱世与乱世文学

战乱和分裂成为300多年基本特征,文学的悲剧性,以及作为悲剧性之补偿的放达。

(二)文学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三、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一)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

(二)门阀制度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

四、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崇尚自然

“自然”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所谓“自然” 是一种状态。确立了文学中以“自然”为上的审美理想。陶渊明,以及嵇康、阮籍。

(二)言意之变

(1)言不尽意论

(2)得意忘言论

(3)影响

言不尽意论对创作论有所启发,得意忘言论对鉴赏论有所启发。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在《文赋》

(三)玄言诗

枯燥寡味

玄言诗包蕴理趣,玄言诗融入了山水,谢灵运使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

(四)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阮籍、嵇康、陶渊明等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文学:

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指“三祖”时期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生平

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诗:反映汉末动乱,慷慨悲凉。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古代文学魏晋笔记整理

一、建安文学 (1)古乐府诗的杰出代表:曹操,中国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观沧海》《蒿里行》。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足,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曹丕《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4)1、曹植:背诵《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起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着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尘路。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和依? 2、简答:曹植前后诗的对比: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特点:主要歌唱他的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写了游侠儿的豪情与壮志。“白马饰金给,连翩西北驰”白马骁勇健美,少年勇武潇洒;“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宿昔秉良弓····性命安可怀”表现了他愿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心愿。因为曹植少年时很有文学才华,颇受曹操赏识,曾一度欲立为太子。他为人不饰雕饰,流放不羁,过着贵公子的豪逸生活,具有满腔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四类: 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中写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幻想结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②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旨在抒发自己的失意。如《七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以孤妾自喻,表失意之情。 ③述志诗。如《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表示愿意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慷慨之音。 ④游仙诗。如《远游篇》中所描写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的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建安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王粲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七子”的创作风格共同特点体现为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内容上包括反映现实、渴望建功、对动乱之中人生的哀叹以及高扬个性;诗文以慷慨悲凉为主体风格;语言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等。 (5)“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6)竹林七贤:指魏正始年间(240~249)的七位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有阮籍的《咏怀诗》(咏怀诗82首)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

一、传统神话对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的作用与思维特征 (一)、共同心理作用 1、深沉的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先民的反抗精神 (二)、思维特征:象征性、隐喻性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而形象 3、浓厚的情感体验 二、采诗的目的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三、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四、断章取义 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五、流传:四家诗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六、变风变雅 诗经学名词。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凡讥刺时政者皆属“变风”、“变雅”。 七、《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八、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九、《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4)、善于写人。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十、《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代文学笔记

重点考察 《蒹葭》《秋水》《上山采蘼芜》《项羽本纪》《短歌行》《白马篇》《归田园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新婚别》《张中丞传后叙》《长恨歌》《无题》《浪淘沙》《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声慢》《水龙吟》《西厢记》 一般了解 《采薇》《有所思》《使至塞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阁夜》《送李愿归盘谷序》《过华清宫》《金铜仙人辞汉歌》《八声甘州》《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九月十六日夜》《聊斋》《红楼梦》等 TIPS: 1.建议同学们可以在第一遍复习时将自己的心得,或是资料上缺少的部分,自己补充在资料旁边,以形成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复习资料。 2.某些较短的诗歌篇目,以及课文上可以直接用来复习的名篇赏析,我都一一附在文中,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减少麻烦,特别是复习后期,可以脱离书本,只拿资料进行复习。 名词解释 1 《诗经》(考察篇目《蒹葭》,《采薇》)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总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四行为主,隔行用韵。 2 风雅颂(04) 风:是各诸侯国采集而成,大多是风土歌谣。(160) 雅:主要是周王朝贵族作品,歌颂其祖先功绩,展周民族史诗。(105) 颂: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乐歌,是祈福,歌功颂德的作品。(40) 3 赋比兴 前人从《诗经》中归纳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 《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赡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且善于塑造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国语》(了解)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朴素平实。 6 《战国策》(了解) 是一部国别史,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文笔恣肆,善于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7 《论语》(02 06) 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篇。《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仁”和“礼”。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 8 《庄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书,它那出人意外的构思,诡异恢弘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9 诸子十家(了解) 儒,道,法,墨,名,农,杂,阴阳,纵横,小说家,各家均以散文著述,陈说主张。 10 楚辞(00)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是经《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11 《九歌》(03)(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采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共11首。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 《九章》(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9篇诗歌的总题,即《情诵》《惜往日》《抽思》《思夫人》《涉江》《怀沙》《哀邹》《橘颂》《悲目风》。除《橘颂》外,各篇均为屈原一生生活片段的写照,表现诗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感情。 13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结合诗人大半生的斗争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品

古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汉赋 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 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 一、汉赋的起源 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 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 1、渊源 (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 (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 (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 《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 《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 2、兴盛的原因 (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 (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大赋的内容) (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 (5)小学的发达。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 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 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 2、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并形成了“七体”。) 司马相如《长门赋》(一首杰出的骚体抒情小赋) (二)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 1、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等生活。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主题上以宣扬帝国的声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托一些讽谕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劝百讽一”或说临终奏雅。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P31 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P54 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P55 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62

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P67 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P78 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P80 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P90 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P99 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P112

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P123 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P137 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P139 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P193 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P205

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P212 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P216 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P220 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P227 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P234

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P248 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270 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P17 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P25 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P33 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P36

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P54 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P67 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P89 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P108 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P110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背诵: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携藏。 二汉赋 赋 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悟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 赋之创始人:荀子、宋玉 荀子又称为“赋祖”、“赋体之父”。著有《礼》、《知》、《云》、《蚕》、《箴》 宋玉的《九变》开悲秋之先河,称为“赋之先导”。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多以问答形式。 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归田赋》、《两京赋》 杨雄《甘泉》、《河东》 古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背诵: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渊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凉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丗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三魏晋南北朝 类别:诗、文、赋、小说、文论 文论:曹丕《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之后有陆机《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建安文学以五言诗为主、次之赋 建安风骨:1、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感时、伤乱、惜民。 2、抒发了为国家统一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悲凉慷慨,表现一股昂扬奋发的时代感。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正始文学: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背诵: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