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报纸消亡论2

西方“报纸消亡论2

西方“报纸消亡论2
西方“报纸消亡论2

(二)“报纸消亡论”提出的背景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深刻的报业实践背景:

1、停刊转网

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报纸经营惨淡,美国一批百年报纸甚至停止发行印刷版,转而加入网络经营的行列。拥有102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拥有147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及拥有174年历史的《安阿伯新闻报》先后转报为网。2005年,拥有多家美国日报的奈特里德公司卖掉报纸,结束了114年的历史。还有不少报业集团因陷入经济困境而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知名报纸的论坛报业公司。

2、发行量下降

据全球报纸协会提供的数字,从1995年到2003年,报纸发行量在美国下降了5%,在欧洲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和2%④。20世纪60年代,五个美国人中有四个人每天阅读一份报纸,而现在只有一半的人这么做。另据统计,全美507份报纸2009年前两季的发行量减少了4.64%。这些数据明确显示,更多的选择使得报纸的社会角色逐渐式微。

3、广告收入下降

媒体多样化使单个媒体的广告额减少,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受到冲击,报业经营出现滑坡。在美国,分类广告中的招聘广告是检验报纸经济的晴雨表,而事实是,招聘广告在大规模缩减,拿2001年来说,甘尼特公司旗下的大型报纸招聘分类广告减少20%,奈特—里德报团日报减少26%,华盛顿邮报减少31%。⑤

4、大量裁员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2004年的报业从业人员数量比1990年减少了18%。美国报业平均每个月都会辞退1000名报社员工;目前美国报社没有一家招收新员工……2008年,甘尼特公司主席迪奇在致员工信中表示,整体经济恶化令甘尼特公司盈利及运作受损,所以被迫裁员。⑥2009年11月,出版包括《时代周刊》、《财富》、《人物》等24份知名刊物的时代公司也解雇了540名员工。

5、年轻读者大量流失

据日本中央调查社MMR提供的数据,报纸订户24岁以下的普及率 1984年为90.4%,而到1999就已降至53.4%。2005年,鲁伯特·默多克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说:“报纸正在遭到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唾弃……现在十几岁、二十几岁乃至三十几岁的人‘不想让一个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的人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

重要,他们肯定不希望新闻报道像是传道’”。⑦他认为年轻一代是“数字原住民”,他们已不太接受报纸,而是习惯于靠电子媒介获取新闻。美国著名报纸发行人威廉?迪安?辛格尔顿(William Dean Singleton)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吸引较年轻的读者,在全部老读者死光后,我们将会失业”。⑧

根据上述种种迹象可见,报纸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报业整体衰败的征候。毫无疑问,报业遭遇寒潮并陷入了深度危机,这直接催生了人们对报纸未来的悲观情绪,“报纸消亡论”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 点 摘要:好的时评选题对于写好时评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研究对时评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关键词:评论员时评选题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

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 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着 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 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 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 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

纸质媒介不会消亡

纸质媒介不会消亡 李霄 20126103 城环学院给排水2班在以数字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所谓新媒体广泛出现后,不少人认为纸质媒介前景不妙。更有人预测:50年后纸质文献将在主要国家退出历史舞台。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文献了。 但是纸质媒介真的要寿终正寝了吗?在网络传播来势凶猛的当下和不断发展的未来,纸质媒介到底还有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自从东晋时期纸基本上取代了简牍到上个世纪后期新媒体的出现,纸质媒介一直是传播史上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质媒介早已超越了媒介最基本的传播功能,而是以其载体的特殊性建构着人的精神情操、审美情趣,影响着人的生存和生命,与人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读书人最喜欢自己的书斋,无论怎样布置,书是少不了的。那一架架一柜柜的书,就是书斋主人的贴身伴侣,精神性命。回到现在,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好多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就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商贾们,也要辟出一个空间,里边摆上装帧精美价格昂贵的书。为了阅读也好,附庸风雅也罢。 书本固然可以传递知识,摆脱了现实功利目的的读书却不单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出于习惯,看重读书这一行为本身蕴含的乐趣。花前树下,湖边草地,都是读书的好场所。 这类读书、赏书的精神、喜好,已经不仅仅是人的外在生活了,而是形成了习惯、品性,内化为人的生命。即不光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生存。而一旦某种行为方式形成了习惯、癖好,与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时,要改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新媒体固然发展很快,也有纸媒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但要想让读书人舍弃他视为性命的书,而从网络、从电子出版物中获取他在纸质媒体中得到的快乐,几乎是不可能的,起码是难上加难。我们无法想象书斋里只有一台电脑、一摞光盘;更无法想象一个读书人一边喝茶、抽烟,一边操作着一台现代化的阅读器。不是这种情形不可能出现,而是人难以改变他的审美兴趣、阅读习惯。 新媒体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又一次成功,是人的力量的体现,所以人们给予了它高度的评价。新媒体有着自己的传播特征:网络语言颠覆了传统纸媒的诗性叙述方式,而采用一种新型的技术性的表述话语;网络页面常常充斥着简捷直观的图像信息;复杂的社会历史现实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局部信息传递为全息式取代;传受互动模式使批评失去了沉淀的时间,成了即时性话语。 但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这在今天已经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在新媒体的裹挟中,人变得懒惰、顺从、平庸、不思考,对自己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人的灵性被传媒的魔掌遮蔽了。 与新媒体的全息性、传播迅速、储存量大、传受互动、科技含量高等特点相比较,纸质媒介确实缺乏一些现代化的优势。然而,正是这种优势的缺乏,使它具备了新媒体所不具备的长处。它是一种个人化行为,来自灵魂深处,所要揭示的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历史、现实、思想——一种颇具本质意义的深层的东西,以及对诗性生存的守护,并使自己和他人在揭示和守护中体验到生存的痛苦和快乐。他置身的不是一方狭小的屏幕之前,而是历史、现实、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记得有一位学术上颇有造诣的长辈这样说过 :“大学以前都是学习知识,而进入大学以后就是学习怎样去学习。”确实如此,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所以对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量的渴求日益增强;但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特殊时期,一般会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弱等冲突。课外阅读是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怎样学习,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课外阅读的最佳场所就是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与阅读倾向的研究,这既能改进自身的服务工作,也可以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本次调查的详细情况 笔者在图书馆从事期刊管理已经有一段时间,在新的一年报刊征订 工作开展之际,笔者在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对读者需求有更详细的了解,以便来年报刊征订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对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倾向有个比较全面的掌握,以便图书馆更准确地履行导读职能。此次调查详细情况如下: 调查方式:采取无记名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调查对象:湖南理工学院东西两院的全体学生。 调查表发放份数:一共发放调查表250份,东院因学生人数较多发放了150份,西院100份。 发放地点: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东西两院只局限于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和自习室,考虑到经常来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对报刊比较了解和熟悉,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回收情况:回收问卷调查表210份,回收率达到84%;有效问卷150张,占回收问卷的71.4%,其余为空白问卷,做无效处理。 问卷调查表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你对现在报纸和杂志的种数与质量是否满意?有何意见或建议?二是你认为明年应该增减哪些报纸和杂志(尽量给出准确刊名),理由是什么? 经过初步统计和分类,回收的150张有效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1)选择很满意的问卷有55张。(2)选择大体满意的问卷有68张。(3)选择不满意的问卷有27张。 (4)读者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一是报刊更新速度不快,尤其是时效性比较强的报刊;二是现刊要求外借,允许隔天归还;三是种类较少,精品较少,西院与东院相比差距较大。 (5)读者认为应该明年增减的报刊有:一是增加英文原文或者中英文对照的报刊;二是增加考研指导、考研信息方面的报刊;三是增加大学生就业和求职方面的报刊;四是减少广告过多又与本校专业关联不大的报刊;五是具体提出增加的报刊有《足球周刊》《考研指导信息》《大学生就业指南》《社会与平安》《心理健康》《21世纪经济报道》 《财富周刊》《疯狂英语》等。2调查结果分析和导读对策 笔者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导读方法。 2.1 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与自己前途息息相关的时事现象:报纸中翻阅最多的是《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教育报》《人才信息报》《南方周末》等时事政治性较强、新闻较全面的权威报纸。这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世界里,那种保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已经远去了。他们把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当今世界的动态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国际国内时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喜欢听别人说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 导读对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多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目前中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就业采取双向选择,所以不是进了大学就高枕无忧,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在日趋残酷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政治评论会、辩论赛,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交流和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也可以指导学生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把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运用到实践中去。 2.2很大一部分学生把阅读重点偏向一些功利性较强的科目 现象: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进大学就紧绷着一根弦,忙 着学专业知识,忙着考证,更有甚者从大一就开始为考研做准备。诚然,这都是积极的现象,强烈的危机感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逐步完善自己,尽量增加自己的知识资本,才能立足于社会。从平日的观察与此次调查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阅读的重点集中在专业参考书、计算机、外语等科目上,而忽略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对我们提倡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非常不利的。 导读对策:为了避免出现理工科学生文字功夫不强,文科学生不会基本的数学运算的“蹩脚”现象,图书馆应多宣传和提倡大学生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可以组织理工科的学生开展文学名著讨论、演讲比赛等,而文科学生可以组织参加一些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方面的学术讲座等,总之,要培养学生“不偏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成为专业出色并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 2.3一部分学生把过多精力放在休闲娱乐方面 现象:大学生群体中也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寒窗十年,终于跨进了 高等学府,觉得像是进了保险箱,以后找个工作没问题,就开始松懈下来。逃课,泡网吧,谈恋爱,整天无所事事,把学习丢在一旁,对休闲娱乐的东西情有独钟。有的学生每次到图书馆不带任何学习书籍,只是翻阅一些纯娱乐性的报刊来打发时间。当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广泛地浏览翻阅各种报刊,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取对生活的美的享受,拓宽自己的视野本无可厚非,但是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里面,不但不能达到以上目的,反而占用了大量的正规学习时间,并且会一步步泯灭自己的学习兴趣,导致精力涣散、无心读书的消极局面,这才是真正可悲的。 导读对策:针对这种现象,图书馆要协助各系部的老师纠正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爱思考、爱钻研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图书馆在征订报刊时要注意内容的健康性和积极性,坚决抵制一些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刊物,补充一些有益大学生身心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周爱萍 (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湖南岳阳,414006) 摘 要:对湖南理工学院学生的阅读倾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学生的各种阅读 倾向提出了相应的导读对策。关键词:阅读倾向;图书馆;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73

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将走向消亡

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将走向消亡 余玉玲 摘要:近年来,报纸的广告量下降,读者不断减少、读者结构老龄化,报业一片颓败的景象。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则是一路飘红,读者源源不断的流进,广告额更是节节上升。报纸自身的特点使得报纸已经再也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了,媒介的演变规律是报纸消亡的根本原因。报纸的消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受众更新换代的过程和网络媒体发展的成熟等条件。面对报纸媒体的消亡,报社要做好转型的准备。 关键词:报纸消亡原因新媒体条件出路 前言:美国时代杂志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据数据显示,中国报纸的读者日趋减少,报纸的广告额急剧下滑。对于报人来说,报纸消亡的局面简直就像噩耗一样袭来了。报纸消亡有着深层的原因,尽管老一辈的人们还习惯于阅读报纸,可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报纸自身的弊端已经暴露无疑,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以网络为代表,集视觉、听觉和阅读于一身,传播速度快,容量大,给予报纸前所未有的冲击。广告量不断减少的传统报业,其经营可谓举步维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更让报业雪上加霜。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的规律预示着报纸的消亡不可逆转。 1、报纸消亡的表现: 报纸的正常运作,包括记者的采访、纸张、印刷,行政开销,财务管理等费用主要来源于广告和发行。报纸的广告和读者都是报纸的生命线,二者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下,报纸没有广告商,单靠发行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开销;报纸如果失去了读者,可以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得到广告商的光顾。然而,目前报纸的广告和读者都在逐步地减少,也就是说报纸的两大生存支柱都在衰退,更有一些报刊已经停刊,这一切都预示着报纸离消亡不远了。 1、1报纸读者减少、读者结构老龄化 从报纸的发行量来看,报纸读者的减少集中反映在报纸的发行量的下降。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地区报纸的发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肖叶飞在《世界报业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中表示:美国日报的发行量2007年下降了3.03%,过去五年下降了8.05%,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于晚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08%;日本报纸的发行量2007年下降了0.96%,过去五年下降了2.70%。 由发达国家报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报业的衰退期比发达国家已经推迟了好几年。 从读者的流向来看,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报纸的读者逐渐被分流。报纸的读者减少的同时,网民正在迅速的增加。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 60. 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看报纸的人有30. 3%。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41岁,到2004年,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已经有11. 6%的人由过去的经常阅读报纸转变为现在的几乎不读报纸。⑴CNNIC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计算,2007年每天增加网民20万,平均每分钟新增网民数140人.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民在不断地增加,新媒体正迎来自己的春天,给传统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打击。 从读者的结构来看,报纸的读者逐步进入老龄化。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当人们想获取信息的时候,他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互联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随着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遍布的范围越来越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上网搜集信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男性、青年、高学历、学生和白领等群体。这些本来是报纸的高价值读者,最能吸引广告客户的读者,但他们读报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几乎不阅读报纸。阅读报纸的一辈正在老化,当老一辈的读报人不在的时候,

网络阅读兴起 传统阅读不会消亡

传统阅读魅力非网络阅读可比 阜南一小宋玲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电子图书、数字杂志、手机报纸等新的阅读方式不断冲击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尤其是年轻读者,几乎无人不接触网络,对传统阅读的兴趣也日渐淡化。现如今,有一台PDA(掌上电脑)、一个MP4或者一台手机,你就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电子书。而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有近1/4的读者表示,他们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正在逐年锐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6年下滑,网络阅读率6年来增加了6.5倍。 如今,网络阅读正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各种电子媒介欣欣向荣,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尽管如此,我认为,传统阅读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传统阅读魅力非网络阅读可比。 总体来说,传统阅读依然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与网络阅读相比,传统阅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较之网络阅读、读图思维,传统阅读更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觉。因此,首要的还是继续做深做好我们的传统出版,以满足最广泛人们的阅读需求。 读书会促使人们思考,缺乏思维能力的人群是无趣甚至是恐怖的。但在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到处都是混乱的逻辑。这些混乱逻辑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远离“读书”而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从而使精神生活边缘化。所以我认为在这个网络快餐时代读书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一、书,不仅仅是当下的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是逆境中的慰藉。是人文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它鼓舞着人们的智慧和心灵,帮助我们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会溺死在那里面,就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活活埋葬。 归根结底一句话,书籍就是一盏神奇的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也最黯淡的生活之路。这世上,一切都是暂时的,唯有书籍不朽! 网络正以其强大的力量,冲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里埋伏了无限可能,有的很光明,有的很阴险。有一种悲观的观点,认为终有一天,“读网”会杀死“读书”。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这些新的阅读方式对传统文本阅读方式的‘颠覆’,这种阅读方式不能细细品味,不能好好欣赏,只能算是一种点到为止的浅层次阅读,只能使我们的阅读更具功利性和目的性。从多少年的实践证明: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阅读习惯,能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起到全面提高素养的作用。因此,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还应该多读书。”是的,书籍对人的能动作用也许只能用“不可估量”来形容。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读书仍然是我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铸造人格的主要方式。

英国史-新闻史考试重点

英国史 第六章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早期的报业与封建压制 1. 威廉.卡克斯顿:1476 英国第一家印刷所英国印刷术的先驱 英国广告的创始人翻译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图解的英文百科全书《世界镜鉴》。 2. 巴特: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 《每周新闻续编》,连续出版23期以上,标志着英国报业的又一进步。 《国会新闻》的编辑工作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3.《每周新闻》: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这也是news 作为“新闻”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从此流行开来。 4. 皇家特许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才可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5. 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 ,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等。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0年,在54年间成为英国出版自由最大的桎梏。 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刊 一. 革命爆发初期(1640-1649) 1.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类相互对立的报刊,国会派报刊和保皇派报刊。而其中国会派报刊占大多说。典型代表: 《国会纪闻》主办人塞缪尔.派克被称为英国第一大记者。 《信使报》时代:保皇派这一时期出版的反击国会派的报刊都是以此为名。 3. 约翰.利尔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均派领袖,也是杰出的出版自由战士。平均派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中下层农民利益的代表 他坚信天赋人权,其著作从人权的观念出发,提出取消国王和上议院 ,呼吁自由,民主.实现信仰自由等要求。他被称为“生而自由的约翰”。 二.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49-1658) 这一时期是报业的发展低潮。皇家特许公司恢复特权。 在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下,只允许出版两种官方报纸:《政治信使报》和《公众情报者》。这两种周报的主编同为奈德海姆。他在伦敦创办英国第一家以刊登广告为主的《公共广告》周刊,被认为是广告报的始祖。 三.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 这一时期保皇派的两份报纸被指定为官方刊物,《国会情报员》和《大众信使》。 2. 1662年,又颁布“特许制法令”,严厉管制报纸,并发行新的官报——《牛津公报》。 3. 《牛津公报》:1665年创刊,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张报纸。他改变 了过去新闻书的形式,为单页两面印刷。逢周一周四出版。第 二十四期起迁回伦敦,改名《伦敦公报》。后又改为每周四次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摘要: 报纸的娱乐性是报纸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定义正在从狭义走向广义,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报道内容、报道目的和受众构成。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报纸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一些报纸娱乐化现象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本文从编排形式和内容特色上试析《南方周末》娱乐性的特色。 关键词:市场经济;普遍现象;娱乐化;《南方周末》 娱乐化作为报纸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报道灵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们的关注。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在报刊上得到自己关心的明星的趣闻逸事,找寻到最新的演艺资讯,从中得到放松和收获。与此同时,娱乐化也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绝大多数的党报、几乎所有的市民报都开辟了娱乐新闻报道的版面。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娱乐新闻,却经常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报纸之间抄袭成灾,跟风连连;记者采访不够深入,任意臆断,捕风捉影;有的内容直接转载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有的则来自演艺机构新闻发布会所准备的材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报纸如何娱乐化,从而做出新意。体现自身特色,是当前环境下许多报纸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1 《南方周末》概述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l1日,和当时很多综合性周报一样,《南方周末》也是从娱乐起步的,之后逐渐转向综合新闻。20年磨砺后,它已经形成新闻、文化、经济等几大板块的办报格局。最早《南方周末》是一份对开四版、发行量只有70010份的报纸。时至今日,《南方周末》已经成为了一个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大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方周末》开创了一个新闻周报的巅峰时代。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肯定会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在《南方周末宣言》中他们就归结出了“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副刊则佳作迭现”这三个特点。但它在逐步的转型中,娱乐类成为体现其“民主与启蒙”理念的重要载体。正是这样一个定位,文化报道作为南方周末的重要一脉,在它日后转型为一张综合类周报的过程中一直在纵深的通道上行进,便有了在今天32个版块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分量,在娱乐新闻或者新闻的娱乐性的取舍和操作上也显其独树一帜的景观,使之在中国报纸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2 报纸的娱乐性 近年来,报纸娱乐化现象开始在中国流行。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上,如超女、香港《东周刊》裸照事件、春节晚会、马加爵事件等

论印刷媒介

报纸的前世今生 ——论印刷媒介报纸的消亡与发展 姓名:梅宏跃 学号:1101020066 院系:文学院11级新闻系2班

一、目录 (一)报纸的起源与历史 1、中国古近代报业 (二)报纸的发展现状 1、《人民日报》现状分析 (三)报纸的消亡论与繁荣说之争 1、论点:报纸的前途 (四)报纸的优势与变身 1、论据:报纸优势与特点 (五)报纸的未来发展与意义 1、我的报纸观

在数字时代的电子媒介发展鼎盛的大背景下,报纸,正作为印刷媒介的带头者在受众的选择丛林中曲折前行,曾经的青少年步入中年,遭遇了顺流逆水,见证了时代的洪流奔腾而去。如今,报纸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众多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等发展势头正盛,印刷媒介呈现出心有余力不足的状态在竞争与改进中演变为受众眼中的“弱势媒体”。外国某某所谓学者专家提出了报纸消亡论,认为报纸终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退去百年以来雷打不动的位置,在下一个世纪结束之前留下惨淡的尾音。我认为,在现阶段,报纸不是消亡的节奏,只是它走到了一个过渡点,在这个点,报纸要做的就是通过改进自身谋求新的发展与出路。报纸走了百年,这个坎,它不是过不去,而是在等待创新后的厚积薄发。在我的论文中,不存在偏向与否,我将持公正的态度论述一回报纸的前世今生。 三、关键词 印刷媒介、报纸、消亡论 四、绪论 报纸,英文newspapers,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报纸与杂志、书籍、邮递广告等同属于印刷媒介的范畴。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和印刷媒介三者平行表征,各无主次,为大众传播服务。但是随着数字技术,3G时代的发展,受众明显分出了亲疏远近关系,印刷媒介尤其是报纸被打入“冷宫。报纸真的不如以前受用了吗?亲爱的小孩,将何去何从?

分析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论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 论文 2013年12月

分析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和手机日趋普及,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与此同时,新媒体与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媒介本身发生改变,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越发深远。在新媒体浪潮的影响下,媒体经营管理在媒体受众、运营模式、盈利手段、社会 生活、文化产业消费和发展等方面发生改变。 关键字: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介经营影响 正文: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所谓“新”是相对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媒体而言,以其网络、手机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形式。 (二)新媒体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组织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媒体使用者受众扩大,并从仅仅的内容消费转化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使得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例如受众能直接参与互联网的视频、人肉搜索、微博评论转发、手机的拍照、摄像、文字编辑及发送等进行媒体内容的创造。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方向具有网络化与互动性特点,传播效力更为强大。如网络传播改变了“创作—传播—鉴赏”这一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真正的双向互动和平民化需求。新媒体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点与点”的传播相连形成一张无形的、无人能躲开的天网,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 最后,新媒体更具个性化并更富有创造性。人们使用新媒体选择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且高新技术和使用环境使新媒体更具可视性、可读性、可听性,更加精致,更有吸引力。受众更具有创造空间,例如“芙蓉姐姐”网民可以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并能取得“成功”;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如“任志强”“牛刀”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 新媒体不同于以往旧式媒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于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它实现了即时性、海量性的互动式传播,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网民于网络平台之上参与的平等性为以往其他传统媒介难以企及。不仅如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赢利方式,内容开发和媒介开放度和连接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一)赢利方式

报纸消亡论

“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世界报业影响较大的一个假说。2008年11月下旬,笔者与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报纸消亡论”提出者、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就此问题进行了数次沟通,澄清了有关“报纸消亡论”的一些误解。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其争论 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1] 这两个预测,特别是“日报读者将归于零”的提法经过媒体的报道,对世界报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尔·盖茨和默多克等都曾对此加以引用;日本原《每日新闻》总编歌川令三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2];刘建明教授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于2005年11月做出了“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的预测;[3]2006年,他再次撰文提出:“在2030~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4]当然,他所说的报纸消亡是有条件的。 同时,“报纸消亡论”也引起了极大争议。《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在《在数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文中,对此表示了异议;[5]瑞典增长最快的报业集团——Metro报业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派里·汤恩伯格(Pelle Tornberg)认为:报业生机勃勃并且活得很好,这足以证明关于报纸即将死亡的报道被极度夸大了。[6]2008年11月,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每年一度的系列广播演讲中说:“太多的新闻工作者以沉思他们的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这是荒谬的。”他嘲笑那些预测报纸死亡的新闻工作者过于着急地为自己写讣告,以至于没有对面临的机会感到激动。” “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7] 菲利普·迈耶的观点是如何被曲解的? 在2008年发表于《美国新闻学评论》的《未来的精英报纸》一文中,迈耶教授认为他的书出版后,“争论是大量而复杂的。由谷歌的搜索结果判断,该书的书名已经多到泛滥,读者们已经接受了错误的信息。[8]”在发给笔者的电子邮件中他也直言,自己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了: 第一,他认为,广为传播的“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的这句话,并不是他书中的观点,而是他在200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的,一些引用者显然没有弄明白这一点。 第二,引用者往往抓住他书中的一句话,而对其他的背景置之不顾。 比如《经济学家》的说法是:“在他的《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菲利普·迈耶计算出:2043年第一季度,当最后一个精疲力竭的读者扔掉最后一张皱巴巴的报纸,那一刻将是新

媒体发展之——报纸不会消亡

论报纸不会消失 现在有很多的电子产品,比如说手机,笔记本电脑,阅读器,Mp4,Mp5、、、很多的电子产品都可以上网,看小说,浏览网页,阅读报纸。但是,我以为报纸是不会被取代的,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 我们先来看看报纸的发展趋势: 1.从传媒的发展规律看报纸的“宿命” 报纸像其他产品一样,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发育期、成长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瑞典延雪平大学的罗伯特·皮卡德(Robert Picard)教授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联系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报纸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比西方晚,但在21世纪的头几年,报纸同样进入了“衰落期”。2005年,由于全国报纸印刷总量的陡然下跌,业内惊呼“报纸印刷遭遇…寒冬?”。而在美国报纸行业陷入困境的2008年,我国报纸的印刷总量也同比减少2.45%,为16年来首次下降。 回顾传媒发展史可知,电报、寻呼机等曾先后领新的传播媒介之风骚,但在20世纪后期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作为同为传媒家族一员的报纸,恐也难摆脱传媒演化的规律。不过,消亡的是“paper”,而并非“news”。 2.从传播技术的替代性看报纸“比较劣势”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最明显的优势是方便携带、便于收藏和长于深度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前,这三大优势曾成为报纸与广播、电视竞争的“比较优势”。其后,电视和网络新闻的长足发展,使得“深度报道”这一报纸的“专利”也受到挑战。今天,随着3G手机和大屏幕电纸书的出现,其信息容量、易携带性和声画合一等诸多特色,已使得报纸的比较优势风光难再。 3.从阅读习惯变化看下一代的读者选择 菲利普·迈耶和刘建明教授预测“报纸消亡”的关键指标都是“读者”,美国著名报纸发行人威廉·迪安·辛格尔顿(William Dean Singleton)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吸引较年轻的读者,在全部老读者死光后,我们将会失业”。 但是,请您继续看下面报纸不会消亡的优势所在: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

英国期刊出版业概况

英国期刊出版业概况 英国是西方出版业起源最早、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而且出版在英国并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出版物对英国的教育制度及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在英国政府和立法机构对出版物征税、产权集中、出版物内容是否涉及个人隐私、猥亵和诽谤的规定,以及准许出版商使用个人信息数据的尺度掌握等诸多问题的立法和政策出台上左右为难、谨小慎微中可以反映出来。另外,英国人口不足6000万,土地面积也只有24万平方公里。若以面积、人口计算,仅相当于我国的一个中等省份,可是,2005年英国的GDP总量达1.14多万亿英镑。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加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传统的主导地位及在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普及运用,使英国出版业、特别是期刊出版业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作为世界期刊的出版强国,英国拥有许多大名鼎鼎的杂志出版商,如IPC传媒 (IPC Media)、Emap集团、国家杂志出版公司(National Magazines)、BBC杂志公司(BBC Magazines)、Haymarket集团、康泰纳仕国际出版公司(Conde Nast)、励德商讯集团(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鲍尔出版公司(H. Bauer)等,不仅出版有大部分的国际著名品牌杂志,如《Vogue》(时尚)、《大都会》(Cosmopolitan)、《魅力》(Glamour)等等,而且创办、出版了不少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英国本土品牌杂志,如《男人装》(FHM)、《墙纸》(Wallpaper)、《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等。各种类别、不同风格和内容的杂志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新闻、娱乐和休闲资讯,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英国期刊出版商协会(Periodic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统计,2005年,英国出版消费类期刊(Consumer magazines)和商业类期刊 (Business-to-business magzines)共8474种,其中消费类期刊3366种,占期刊总数的39.7%;商业类期刊5108种,占总数的60.3%。另外,还代理出版消费类杂志(Customer magazines)约900种。 英国国内市场对期刊不断增长的需求无疑是英国期刊繁荣和发展的推动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远程通讯和数字电视的出现与应用,在英国报业呈现衰落迹象的同时,人们对期刊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热情。英国的期刊出版商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充分利用杂志品牌的力量,向网络、广播、电视及会展、演出等媒介延伸,成功地吸引到了新生代读者,同时又将他们的兴趣引回到杂志这一平面印刷媒体。2005年,英国出版的消费类期刊的种类就比10年前增长了24%,而英国居民在期刊的消费方面继2004年首次突破20 亿英镑大关之后,2005年又攀升至21.57亿英镑,10年实际增长31%。 2004年,英国期刊业的产值达64.44亿英镑,其中消费类期刊的产值超过29.61亿英镑,商业类期刊的产值达30.98亿英镑。另外,代理出版消费类杂志的产值约3.85亿英镑。 按照收入来源分,2004年,英国消费类期刊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和发行,其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新媒体概论复习提纲 1.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主要类型是什么? 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主要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主要类型: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 2.何为第四媒体? 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在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通过全球唯一的网络逻辑地址在网络媒介的基础之上逻辑地连接在一起的,可以通过TCP/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的以上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享受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 3.门户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门户时代的特点是垄断。中国人接受新媒体是从门户网站开始的,由于信息和应用的不足,彼时刚刚开始萌发的互联网产业其特点是单一、单向、权威、大而全。用户都聚集到一个超级巨大的门户网站上去获取信息,或收费邮件,玩玩游戏,诸如当时中国的四大门户,门户上的人很多,形成大众传播的模式。本阶段走过了从“接入为王”到“内容为王”再到现在的“应用为王”的发展过程。 4.搜索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搜索时代的特点是信息对称。信息的超载造成信息恐慌与焦虑,人们如何可以快、精、准的发现并得到所需的信息,成为互联网时代受众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门户时代的海量与过剩信息,带来网络迷失的尴尬,网民参与的匿名性和自主性得以畅快淋漓的同时,对于官方和公信信息的需求,对于各方意见的甄别成为互联网的搜索时代的基本前提。 5.社区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社区时代的特点是解放网民。网民们不仅成为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和信息接受的主角,也成为互联网活动的主体。个性化和社会化是对应用Web2.0最本质的归纳,这时的网民成为被解放的自由而活跃的主体,通过虚拟的方式进入社会生活。在线生活方式让人们永远都活在圈层里:一个网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职业环境、不同的人生追求中往往阶段性的活在不同的圈层里。 6.什么是移动互联网?请阐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五大传播变化。 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与互联网的融合,将互联网延伸至随时、随地、随身。互联网将不再局限于办公室或者家里的PC,而将延伸至PC和任何可移动终端,手机、PDA、MP3、手持游戏终端等等,交流得以互联、互通、分享、开放,真正实现人类沟通和数字化生产的大解放,其特点是移动、互联、互通、随时、随身、随地、分享、开放。 五大传播变化:1.从Web到APP: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分权。 2.从媒体受众到网络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系变革。 3.从黄金时段到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时间观。 4.从“广播”到LBS: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间观。 5.从手机到“谷歌眼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拓展。 7.何为第五媒体? 手机称为第五媒体。据国际电信联盟近日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全

论报纸之不会消亡

论报纸之不会消亡 2006年,美国北卡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尔普迈尔就对报纸的“寿命”作出了预言:“到2044年,确切的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面对如今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带来的空前挑战,报纸真的会如上述所预言的那样消失于现代社会的波涛中,成为人类记忆中的一笔吗?我认为非也,报纸是不会消亡的。 众所周知,电视刚刚问世并迅猛发展时,就有人预言广播会消散在人们的视野中,因为广播只有声音而没有生动逼真的图像,电视则二者俱全,后者让人赏心悦目,从表面上看,广播好像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可当历史的车轮碾至如今,我们惊奇地发现,广播竟然在那次的较量中存活了下来,它现在仍在传播媒介领域占居着一席之地。正如广播的幸存一样,报纸也将会从看似汹涌澎湃的比拼涡流中脱颖而出,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 报纸具有阅读方便的优势。当你搭乘地铁或公交去上班、当你出外观光旅游时,你难道会随身携带一台上网本或电视,边搭车边浏览信息吗?显然不可能,因为那样太过繁琐,携带不便,而每当此时,报纸便会成为你的最佳选择,因为它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浏览,并且,当你看报纸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任意一种你喜欢的姿势,或躺或卧,而你使用电脑或电视时却没有这样的选择余地。 报纸具有可长时间阅读的优势。都市白领、金领等长期长时间在电脑前弹指如飞的人都会出现眼睛干涩,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等不良症状,由此可见,电脑网媒不可长时间使用,长时间的看电视和听广播也会使你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而报纸却能让你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摆脱这些困扰。 报纸具有使用门槛低的优势。如果你想在家中通过网络媒介了解今日要闻等所需信息时,首先你必须购置一台电脑,然后还需交纳一定的网费开通网络,而且电是必需的,此三者缺一不可,这所需的花费数额之大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观看电视节目需要买电视,收听广播还需买台收音机,电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你最多只需几元钱便可买到一份报纸,不用逾越上述那样高的使用门槛。 报纸具有信息配置合理的优势。报纸所刊载信息的数量适中,不像网络媒介上的资讯那样又多又杂,不会让你感到好像身处信息的茫茫大海而不知何去何

浅谈报纸杂志化现象

浅谈报纸杂志化现象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借用办杂志的理念来办报纸,在坚持报纸的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借鉴杂志的独特之处,实现两种纸质媒介的优势互补。 如今的报纸不管形式还是内在做法,我们的报纸越来越像杂志,“报纸杂志化”现象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为吸引繁忙的高品位读者的眼球,面对越来越多新媒体的竞争和冲击,很多报纸都或多或少地走上了杂志化“路线”。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读者的需求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渴望从报纸上获得大量新鲜、生动,有益的信息,获得能够指导他们生活并能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的丰富多彩的新闻。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报纸版面较少,内容简单划一的情况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报纸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刊载内容延伸到文化、生活、休闲娱乐、IT业、汽车、房产等。而其中的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更是突出了社会性,强调了可读性和娱乐性,变得异彩缤纷。更有些报纸成为有独特风格和个性的周刊,如《南方周末》,《楚天周末》等,这些多元素合成的副刊,彻底打破了过去报纸单一格局,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门类。甚至还有少数周刊发展为有正式刊号的一张生活类报纸,如云南日报的《大众消费》周刊,后来发展为大众消费报;昆明日报的《都市周末》发展成为都市时报等。一方面是顺应了读者对阅读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报纸自身发展,扩大影响力、吸引读者的一个有效策略。这种杂志化倾向日强而新闻性渐弱,排版也打破传统报纸的排列方式,譬如《南方都市报》是四开小报的版面,而在副刊的编辑中采用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把相邻的两个版作为一个整体设计,两个小版拼成一个完整的大版面。过去常用的一些栏目报花被取消了而代以简洁的栏目和标题,版面设计清新、明朗,注重图片的运用,富有视觉冲击力,而这都是杂志编排的经典手法。为应对电视媒体的挑战,报纸曾在深度报道和视觉新闻上狠下功夫;为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一些报纸大力发展电子版以弥补纸质媒介时效不强的缺陷。报纸的每一次“穷则变,变则通”的努力都得到充分验证。放在媒介融合共存的背景下看,所谓的报纸杂志化不过是报纸借鉴其他媒介优势的明智选择而已。 《南方都市报》在国内首创分叠出版模式,每天出版A、B、C、D等叠。这种“货架式”的分叠编排实际上是报纸借鉴杂志对新闻资源进行的二度开发,方便了读者按图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