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高中历史选修3作业: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测试含解析

2018高中历史选修3作业: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测试含解析

2018高中历史选修3作业: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测试含解析
2018高中历史选修3作业: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测试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的头”和“挤牛的奶”的分别是()

A、美国和英法

B、法国和美英

C、苏联和英美

D、英国和美法

解析:选B。法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甚至要肢解德国;英国则要求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但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美国不愿意失去德国这个在欧洲的投资场所。

2、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解析:选D。一战后初期,英法矛盾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具体体现是如何处置德国。A、C两项是华盛顿会议上的矛盾表现;B项是英法与美国的矛盾冲突。

3、观察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的关键因素是()

A、中国政府对山东问题无动于衷

B、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

C、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的事务

D、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较为低下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关键因素是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

4. 在北京的古观象台,保存着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由德国归还中国的古天文仪器(如图),这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分得的唯一战利品。但该和约却使中国失去了收回山东权益的权利。这种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在弱肉强食的近代,弱国无外交

B、北洋政府腐朽无能

C、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日本国力迅速增长

解析:选A。中国作为战胜国,只能分得由德国掠夺的文物,而对于山东的权益,不但未能收回,反而又在巴黎和会上转到了日本名下,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弱国无外交。B也是说明A的,C、D与题干内容无关。

5、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尔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后巴黎和会相关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注意把握材料中的信息:会议是在巴黎召开,建立的新秩序充满了诸多矛盾。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建立的世界新秩序被称为“凡尔赛体系”,

A、B、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6、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③是法国,④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各国状况的理解。①指美国,美国是华盛顿会议上最大的赢家;②指英国,战后英国衰落;③指法国,“寝食难安”表现其担心德国会东山再起;④指苏俄(联),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排斥。

7、1946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

B、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

C、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D、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意思是国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A、B两项都属于经验。C项说法正确。D项指出了国联的实质,与题干所表达的意思无关,故选D项。

8、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陈独秀有关巴黎和会的上述评论,其前后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

B、美国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C、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

D、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解析: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对威尔逊态度的转变,而其中涉及中国的主要是山东问题,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9、1928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

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

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

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解析:选B。帝国主义列强宣称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又宣布各种保留条件,就是准备随时找借口不履行《非战公约》,这是该公约虚伪性的表现。

10、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

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

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

解析:选A。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所以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缩小,排除C;海外殖民体系受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也缩小了,排除D;A包含B。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60分)

评价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最佳答案 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秩序。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历程 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确立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之间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于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所形成的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特别是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取得了外交上的极大胜利,这对战后美国在全球势力的迅速膨胀具有重大影响。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得到了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

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是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当这场大战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本身的稳定性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条约》、《九国公约》,都是首先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的规定,又是20世纪世界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的反映。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和相对的联合,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们采取哪一种政策,取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特定形势。当涉及到不同利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不可调解时,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当战争危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时,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相对联合就会取代战争。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稳定各自国内的经济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会加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

高考历史大题万能答案及模板

高考历史大题万能答案及模板 一.原因类 01专制集权制度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02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条件 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政府扶植: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 ④经济: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⑤政治:封建政府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03手工业未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官宫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 04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05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06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 1)经济: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 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2)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3)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4)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0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兴起的原因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答题卡模板

龙湖中学高二文科水平测试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答题卡 姓名:班级:座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A】【A】【A】【A】【A】【A】【A】【A】【A】【A】【A】【A】【A】【A】【A】 选项【B】【B】【B】【B】【B】【B】【B】【B】【B】【B】【B】【B】【B】【B】【B】 选项【C】【C】【C】【C】【C】【C】【C】【C】【C】【C】【C】【C】【C】【C】【C】 选项【D】【D】【D】【D】【D】【D】【D】【D】【D】【D】【D】【D】【D】【D】【D】 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A】【A】【A】【A】【A】【A】【A】【A】【A】【A】【A】【A】【A】【A】【A】 选项【B】【B】【B】【B】【B】【B】【B】【B】【B】【B】【B】【B】【B】【B】【B】 选项【C】【C】【C】【C】【C】【C】【C】【C】【C】【C】【C】【C】【C】【C】【C】 选项【D】【D】【D】【D】【D】【D】【D】【D】【D】【D】【D】【D】【D】【D】【D】 题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选项【A】【A】【A】【A】【A】【A】【A】【A】【A】【A】 选项【B】【B】【B】【B】【B】【B】【B】【B】【B】【B】 选项【C】【C】【C】【C】【C】【C】【C】【C】【C】【C】 选项【D】【D】【D】【D】【D】【D】【D】【D】【D】【D】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选项【A】【A】【A】【A】【A】【A】【A】【A】【A】【A】【A】【A】【A】【A】【A】【A】选项【B】【B】【B】【B】【B】【B】【B】【B】【B】【B】【B】【B】【B】【B】【B】【B】选项【C】【C】【C】【C】【C】【C】【C】【C】【C】【C】【C】【C】【C】【C】【C】【C】选项【D】【D】【D】【D】【D】【D】【D】【D】【D】【D】【D】【D】【D】【D】【D】【D】题号57 58 59 60 选项【A】【A】【A】【A】 选项【B】【B】【B】【B】 选项【C】【C】【C】【C】 选项【D】【D】【D】【D】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漏选并且对得1分,全部选对得2分,其余情况 均不得分) 题号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选项【A】【A】【A】【A】【A】【A】【A】【A】【A】【A】 选项【B】【B】【B】【B】【B】【B】【B】【B】【B】【B】 选项【C】【C】【C】【C】【C】【C】【C】【C】【C】【C】 选项【D】【D】【D】【D】【D】【D】【D】【D】【D】【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结构示意图

第十二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九下第二单元) 【内容标准】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4)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一、结构提纲 二、内容解读

1.背景:1.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但是繁荣的背后却必然孕育着。 2.爆发:1929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是(1)、;(2)、 (3)、。 3.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 (2)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 2.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目的: 3. 特点:全面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根据,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郭默、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 5.新政取得的显著成效。(1)美国缓慢恢复,得到改善; (2)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明显增强。 (5)新政在上具有重要意义 (6)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范例。但由于产生危机的_______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______________,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1.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矛盾。以为首的法西斯组 织,利用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2. 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与一身,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3.纳粹党利用“”,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一切,取缔了纳粹党以外的所 有。还强化,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4.纳粹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 5.德国法西斯还掀起迫害的狂潮:他们被剥夺了德国身份;不得 ,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人通婚等等。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也先后出现了野蛮的法西斯政权。 7. 是日本法西斯的支持者和集中地。年,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了。 8.19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个集团称为“”,又称。它的形成是对的严重威胁。 三、合作探究 1、“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学家黄安年 回答问题: (1)罗斯福采取的什么对策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该对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挽救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什么总方针? (3)从罗斯福与邓小平的决策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体制++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

高中语文答题卡 (模版)

2017—2018年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的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及主观题答题思路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及主观题答题思路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 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 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 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 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1.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2.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 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3.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 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

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4.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 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5.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 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 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 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

高中历史常考大题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常考大题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必修一: 3.雅典民主制确立的过程;罗马法的开端和完备分别以什么文献为标志?各自给世界留下了什么遗产? 5.英法美德分别怎么走上民主化道路?政治文明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6.什么是代议制?近代政体有两种: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区别是什么? 7.近代中国政治史的分期及每个时期分别发生过哪些史实? 9.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历程如何?(分阶段掌握) 10.新中国成立初,采取哪些措施构建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11.新时期,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2.中国对台湾的基本立场是什么?中国收回台湾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13.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14.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极”表现在哪些国家或区域? 15.现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分别是什么?(分阶段掌握) 16.当今世界局势如何? 必修二: 1.唐代和宋代的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2.明清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分别表现在哪里? 4.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是什么? 5.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6.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燃料、动力,生产组织形式,发明,影响分别是什么?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9.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10.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及对应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1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表现在哪里? 12.苏联的经济改革有哪些内容?(几个) 14.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具体措施?(农村、城市、体制) 15.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如何形成的,特点如何? 1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17.欧洲走上一体化的背景,影响,反映了什么趋势? 18.世界上的区域集团组织有哪些?(列举) 19.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原因,全球化的表现,全球化存在哪些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认识全球化? 一、书写到位。 二、格式到位。 三、层次到位。 四、语言到位。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

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在高三的学习中,任何的科目都有其特定的答题技巧,历史也不例外,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总结历史答题的答题思路。 ? ?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历史答题的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在历史答题的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历史万能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

九年级历史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知识点整理 课 件www.5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0424290.html, 、如何正确看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 对稳定。但是这个体系实际是上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瓜分,不可能根本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2、国联≠联合国。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3、法国元帅福煦和列宁为什么对《凡尔赛和约》分别作出“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和“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评价? 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一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

顿会议,但是中国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一点的保障,反而受到严重的伤害。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此事有何认识? 答案一:弱国无外交 答案二: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5、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山东问题得到了怎样的解决?《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通过中国代表坚持不懈的斗争,会上基本恢复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九国公约》的签订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课 件www.5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0424290.html,

专题二十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影响二

专题二十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影响二 知识详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所隐含的矛盾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势力猖獗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巴黎和会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控制,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其实和会上,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的各自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与会各国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巴黎和会必然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就是“通过大战变化了的各国实力”。谁有实力,谁就在和会上说话有分量。 巴黎和会 凡尔赛和约》1919年协约国也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在这个和约中,规定了战胜国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的规定。巴黎和会签署的各种条约是以条约签订的具体地点来命名的。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 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这个和约,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对德国进行了压制,但是另一方面,它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国实力进行了保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法国,保证欧洲大陆的均势。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等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拒绝。《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体系战胜国在1919?1920年间,与德国的盟国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

高中历史答题模板

如何分析历史背景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居,制度,体质,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侧重有利条件。 注意【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分析改革,变法失败的原因 1.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改革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的贯彻。 3.新旧势力力量的对比。 4.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 2.生产关系因素。【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土地政策,农名起义等】3.上层建筑因素。【制度,政策,宗教文化等的】 4.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稳定等】 6.地理条件的因素。 等等

如何回答问题“说明了什么”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者倒退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去这股咋,而且要进一步的创造条件。 如果是必然,说明这种斗争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分析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 三个方面: 1.历史因素,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3.主观因素,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评价历史人物 两方面:积极。消极。 标准和原则7点: 1.生产力标准 2.人名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既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肯定,反之否定。非现代观点。

(完整版)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模板及例题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怎样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 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 量的大小)有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案

——战争与和平强权与公理 香山中学胡晓玲 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凡尔赛和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国际联盟成立时间、使命及其作用。 (2)理解:两次和会召开的背景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阅读文献,分析历史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体验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2)通过历史叙述,不断得出看似悖论的结论,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和多角 度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当事人言行的描述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并思考——战后人们对“和平” 与“公理”的期待与追求,对“强权”与“战争”的憎恶与抵制。 Ⅱ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凡尔赛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所包涵的战后人们对世界的期待与隐忧。 Ⅲ教学技术与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大国的博弈》、《镜厅》、《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大国崛起·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中的有关资料。 Ⅳ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呈现材料“暴风骤雨已经平息了,可是我们依旧惶惶不安,好象暴风雨又将来临一样……”“下一次世界大战的种子已经种下了。”“这不是和平,是20年的休战!” 设问:这20年间发生了什么?1919年又发生了什么? 【讲述新课】: 一、巴黎和会 呈现一战后期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计划”材料,并做简要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计划”为什么能够打动整个世界?当时人们的愿望能实现吗? (一)和会前:地点的争执 材料:“我从来不想在他(克里孟梭)的首都举行和会……在中立国举行会更好,但这个老家伙哭哭啼啼,使我们不得不让步。——劳合〃乔治” 思考: 1、美英两国为什么希望在中立国而不是法国巴黎举行会议? 2、克里孟梭为什么坚持在巴黎举行和会? 3、你认为,美英两国让步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美英的这一让步让出的仅仅是一个会议地点吗? (二)和会期间: 1、对德国的制裁 材料一: ①“双方战争目的实际上是一样的。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既没有胜利,也没有惩罚。” ②“我一生所有的恨全部给了德国”“撕碎德国这只肥猪!” ③“必须战胜德国,但不是毁灭!那……没有任何好处。” 请推断:三种主张分别出自何人之口?你的推断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有关德国方面,条约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宽大……这样就给阿道夫〃希特勒打开了方便之门。”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中的“过于严厉”与“过于宽大”说的? 2、对中国的出卖 1)创设情境,描述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的处境。 2)视频:《我的1919》,以体现顾维钧的外交智慧和报国热诚。 3)出示威尔逊材料,让学生认识并体会列强牺牲“公理”出卖中国权益的卑鄙 行径。 4)出示顾维钧日记,让学生感知到中国外交的无奈和中国人维护尊严的决心。 《顾维钧日记》:“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同时,我暗自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 思考: 1、为什么“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这种 悲惨的源头是什么? 2、为什么这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为什么会“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 3、你能否体会顾维钧当时的复杂心情? (三)和会后:国联的失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特别是掌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巴黎和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内容的分析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从而得出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重要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对华盛顿会议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两个方面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通过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中宣称的“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此大的一场战争,给我们整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 (师)一战虽然结束了,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争夺却没有结束,他们又把对世界的瓜分转移到了会议桌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起体会一下战后的国际形势。 二、展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1、了解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2、知道《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带来的影响;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

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