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森林资源价格与市场交换

第七章 森林资源价格与市场交换

第七章 森林资源价格与市场交换
第七章 森林资源价格与市场交换

7 森林资源价格与市场交换

7.1 林木价格

7.1.1林木价格的概念

林木价格是指为取得林木采伐利用权而支付的价格,它是以林木市场均衡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林木均衡价格是指林木商品的需求价格(指林木资源的需求者,如木材生产、加工商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林木商品资源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供给价格(指林本资源经营者为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林本商品资源所愿接受的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林木商品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相平衡时的价格,表现在供需曲线图上即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上的价格水平值,如图7—1。

图中,OY轴表示林木商品资源的需求或供给价格,OX轴表示林木商品资源的需求量和供给量。DD是林木需求曲线,随林木价格的增加其市场需求量逐渐地减少,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下.林木需求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惟一确定的。SS为林木供给曲线。随价格增加,林木市场供给量逐渐地增加,在一定的林木供给条件下,林木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也是一定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曲线DD和SS的交点处,林木供给者和需求者才可能达到销售和购买林木的协议,因此交点E处的价格户即为林木的市场均衡价格,E处的供给(或需求)量即为林木资源市场均衡(成交)数量。林木市场的交换是以均衡价格为基础实现的,因此,林木的市场均衡价格即是林木的交换价格。

7.1.2 林木价格的确定方法

美国林业经济学家威廉·A·鲁斯克纳曾介绍了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林木价格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把预期的销售同现行市场相比较来计算和确定林木的市场价格.因而也称为市场比较法和直接法。另一种方法是计算林木销售的收益价值,然后由这个收益价值来估算林木的市场价格,这种方法也称为间接法或分析法。

7、1、2、l 市场比较法

这是一种广泛使用于美国南部国有林,州有林和其他公共林地。以及私人部门的林木销售和购买中的林木估价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个人直接观测相同类型林木的现行市场销售价格,把要估价的林地及其林木的销售情况与现行市场销售情况相比较。再根据这个比较的结果宋确定他要销售的林本的价格。其基本的确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观测、确定现行市场上同类型林木市场价格。由买卖林木的个人,如工厂的采购人员、代理商、林业咨询工作人员或纸浆材商人,根据已占有的资料和他们以往的经验来估价类似销售(或购买)的林木的市场价格。这个估计价格应随着年内时间的不同,销售的特点如单位材积和采运作业条件的好坏的不同,以及影响林木供求变化的各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价格的高低也取决于购买者对未来市场条件的预测情况,因为现在购买的林木要生产成木材,必然有一个生产时间过程,在这个时期内,市场情况很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对一些销售和购买期特别长,如尚未进入采伐利用年限的中、幼林的销售和购买,应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趋势适当地提高或压低林木的价格,这些变动的经济条件通常也称为价格变化条件,它一般是以物价指数为基础考虑的。

第二步,进行销售比较。它是将要估价销售(或购买)的林木各种影响销售价格的因子与平均销售因子特征值相比较,从而了解各因子的变化程度.再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确定要销售(或购买)林木的价格。可能考虑这样一些因子,距工厂(或木材市场)的距离、坡度、下木、单位面积上的出材量等。

根据销售(或购买)林木规模大小的不同和估价人员的素质差别,市场比较法可能是非正式的个人估价,或正式的书面比较两种形式。当销售(或购买)者对本地市场情况了如指掌,同时销售(或购买)林木数量规模也不是太大时,就可能采取非正式的个人估价方法。由销售者<或购买者)实地视察一下要销售(或购买)的林木情况,在头脑中把它与主观掌握的平均价格,采运作业条件及到制材厂或装运点的距离等平均情况加以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上下调整并确定林木价格。正式的书面比较要比较下列三个方面的差别:

①采运的困难度。采运生产的难易程度不同木材商木材生产成本影响较大,一般包括坡度、地被物、道路修建物以及集材距离等差别的估计,销售者对林地保留树及采伐基地清理状况的要求也可能对采运条件造成很大的影响。

②运材到工厂(或市场)的运输费用。运输费用的估价不仅包括距离因素,而且也包括可能使用的道路类型和道路等级,因为不同类型的运输方式和不同等级的道路运材成本是不一样的。

③林木质量,从简单地估计所要销售(或购买)林木的平均质量水平到立木的每木检尺,所使用的方法是不相类同的。质量的重要性随着购买者生产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而不同。例如,胶合板材对径级的要求就比纸浆材重要得多。在采运作业条件差的情况下,还应估算出每公顷的出材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正式地写出一个书面报告,从而能准确地估价和确定所要销售(或购买)的林木价格。在美国,当购买价值超过10000美元时,一般都采用正式的书面报告比较形式。

7.1.2.2 转换收益价值估算法

转换收益价值是从由林木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转换产品)的销售价格中减去生产费用之后所余金额。转换收益包括原材料成本、工厂的生产利润和风险报酬,即生产的”边际收益”。转换收益可以表示为:

CR=P—C=M+S (7—1)

式中:CR——转换收益;

P——市场上林木产品销售价格;

C——市场上林木产品生产费用;

M——利润、风险、资本收益及所得税等的边际收益;

S ——单位林木产品消耗的林木资源价值,即单位产品的原料成本价。

为减少必须估算的费用和估算工作,从而减少发生误差的机会,提高计算确定价格的准确性,林木产品的销售价格户,即以林木生产的产品估价(转换产品的估价),应尽可能应用靠近山场、井以原始状态出售的初级产品(原木)估价计算,以减少对运输和再加工工序投入产出的估算。生产费用C 包括伐木、打枝、造材、集材以及将产品运输到销售地点的所有费用(包括各项工序应分摊的固定费用在内)。只有充分考虑木材生产商在生产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才能保证木材生产的必要成本得以补偿,使木材生产商在一定的利润收入水平下继续从事木材生产业,以保持林木供给和需求的平衡。M 是利润和风险的边际收益,它包括四个因素,企业主的利润、投资资本的利息,不可保险的营业风险收入以及所得税。

由7—1式可知,单位林木产品消耗原料价值S 的计算公式为

S=CR-M=P-(C+M ) (7—2)

再结合考虑到一定的林本资源出材率r ,则单位林木资源价格Pt 为

()()r C M P r M CR r S P t ?--=?-=?= (7-3)

初级林木产品的价格可通过市场调查的方法获得,林木生产费用可以按采运生产的各项作业进行估价。而边际收益M 的计算则比较复杂,美国林业经济学家戴维斯在1966年提出了以下四种计算方法。

(1)费用收益比率法

费用收益比率(用符号η表示)是收益M 与生产费用C 的比率,即

C M /1=η (7-4)

一般地,生产中没有必要计算特定的林木的生产和销售的费用收益比率。同其他许多比率一样,费用收益比率也是作为反映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平均费用收益水平使用的,因而计算费用收益比率的变量M 和C 应是整个行业或企业前期的平均值。对已有确定转换收益价值CR 的林木销售,其生产费用C 必是可求得的,在已知(或确定)的费用收益比率的条件下,如采用整个森林工业的平均值,即可利用公式(7—4)求出边际收益价值M 。利用公式(7—3)即可求出林木价格。即

C M ?=1η (7-5)

例1 假设某湿地松纸浆材生产费用和销售价格资料如表7—1所示,又假设确定森工行业费用收益比率为0.20,出材率为0.67,试计算单位林木价格。

由表中已知数据可得,生产费用为:

C=15+4+15+10+16=60(元/m3)

则转换收益为:

CR=P —C=160—60=100(元/m3)

由公式(7—5)可求碍,利润、风险边际收益为:

M=η1·C=0.20 x 60=12(元/m 3)

则由公式[7—3]可求得单位林木价格:

P1= (CR-M)·r=(100—12)x0.67=58.96(元/m3)

这一计算方法的缺点是未考虑转换产品的销售价格P 的波动可能给林木购买者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测算费用收益比率的不包括林木费用在内的整个森工行业的总费用资料的取得有一定的困难。

(2)损益比率法

损益比率(用符合η2表示)是指边际收益M 与生产费用C 林木成本S 之和的比率。即:

η2=M/(C+S) (7—6)

损益比率同费用收益比率一样,是作为工业平均值计算使用的考察本行业或企业总费用收益情况的指标。有时也可主观地由使用者指定。

将公式(7—6)与公式(7—2)联立解得:

M=η2·P/(1.0+η2) (7—7)

在已知或确定了η2的条件下,即可求出边际收益M ,从而求林木的单位价格。如例1中,若假定森工企业的平均损益比率为0.20,其他资料不变,则:

M=0.20x160/(1.0+0.20)=26.679 (元/m3)

由公式(7-2)可得林木价格:

()[]()[]()

3/13.4967.067.2660160m r M C P P t 元=?+-=?+-= 这种计算方法的一个突出优点是,由于计算损益比率的分母(C+S)恰好是包括林木费用在内的森工行业总成本。这个数据比较容易取得。

(3)售价收益比率法

售价收益比率(用符号V ,表示)是指边际收益"与转换产品销售价格户的比率.这是财务分析人员用来分析计算本经营单位盈利能力的一个常用比率,有时也称作“销售利润边际”比率

P M /3=η (7—8)

售价收益比率是由整个森工行业范围内的或其他与估价的林木不相关的外生数据来计算的,售价收益确定以后,边际收益即可求出,即

p M ?=3η

进而即可求出林木价格。

如例1中,假设确定的售价收益比率为0.20,其他条件不变,则:

()3/3216020.0m M 元=?=

()(

)()

31/56.4567.03260160m r M C P P 元=?--=?--= 售价收益比率的计算数据均是财务账表上已有的数据,较易取得,计算也较为简便。另外,森林工业的售价收益比率,通常都是基本掌握的。

(4)营业比率法

营业比率(用符号η4表示)是总费用C+S 与销售价格P 的比率。营业比率的实质是转换产品的成本在销售价格中所占的比例。即 ()P S C /4+=η

与公式

C S M P ++=

联立求解得:

()P M ?-=40.1η

售价收益比率与营业比率之和等于1,即:

()()0.1///43=++=++=+P S C M P S C P M ηη

由此可知,公式(7—9)中的(1.0—η4)实际上就是售价收益比率η3,同时,它也是指边际收益M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因此,用营业比率计算与用售价收益比率计算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如假定例1中,森工行业营业比率为0.80(与售价收益比率η3=0.20互余),则由公式(7—9)得:

()()3/

M元

?

-

=

=

32

160

80

0.1m

.0

从而可得林木价格:

Pt=45.56(元/m3)

由于各比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其计算数据的可获得性,而大多的计算数据都是较难准确获得的,因而使用这些比率指标计算转换收益价值在边际收益与林木价格之间的分配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林木资源销售者对木材生产商森工生产成本费用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这些比率都有一个缺点,它们都未反映用来投资去生产边际收益的资本金量。它们量大的优点在于都是使用简便的经验方法。

7.2 我国林木资源价格

7,2.1 我国林木资源的价值构成和价格构成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商品的生产过程得以进行需要消耗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物化劳动消耗是指商品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消耗,即对原材料、燃料、设备、工具、运输车辆,厂房等的消耗。活劳动消耗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支付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化劳动消耗与活劳动消耗构成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

作为特殊商品形式出售的林木资源的价值形成同一般商品一样,也是在林木的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包括林木生产必需的土地占用价值、其他固定资产占用价值以及生产资料投入价值。这些价值在生产林木资源的过程中逐渐地转换到新产品中去,是过去劳动的凝结,形成转移价值,用符号c表示。活劳动消耗的靛结,是构成林木商品的新创造价值部分,相当于林木生产者为维持自己和家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是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即为林木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的积累和为国家提供的积累(利润与税收)。以上两部分分别用符号。和m表示。林木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木材生产领域)之前,还必须经过流通领域。林木流通中消耗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包括物化劳动的价值,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些都将追加到林木商品价值中去,成为林木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林木商品价值构成的货币表现就是林木商品的价格构成。与林木商品价值构成的三部分对应,林木商品价格构成分为:

(1)物质消耗支出。林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的货币表现;

(2)劳动报酬支出。林木生产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的货币表现;

(3)盈利,包括利润和税金。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的货币表现。

上述林木商品价值构成的货币形态转化为价格构成,即为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四部分。生产成本相当于生产过程中物质消耗支出加上劳动报酬支出,是林木商品价值的主体部分和货币表现形态。流通费用指森林资源经营企业或从事林木商品购销的部门为了顺利地实现林木商品的价值,销售林木,在林木交换中发生的经营费用。它是林木流通领域中追加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利润和税金相当于林本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盈利,是林木生产领域活劳动消耗中的剩余劳动部分。林木商品的价格构成可由表7—2表示。

7.2.2我国林木价格确定的理论依据

林木价格一般简称林价,是森林内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由生产和再生产林木产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确定林价,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7.1.2.1 营林生产成本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出售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规定的,如果商品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生产资本中已经消耗的组成部分,就不能全部由出售价格得到补偿。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预付资本价值就会消失。”成奉是价格的最低界限。由于林木生产具有较长周期.从提高资金消耗和占用的使用效果,鼓励发展林业的原则出发,成本价值中必须包括生产资金占用的时间价值.即利息部分。同时,在漫长的林木培育过程中,森林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这部分损失价值也应计入(或以森林保险费用的形式计入)成本。营林生产的成本及其利息和森林资源保险费用,是确定林价的主要经济依据,由此决定了林木的“基础价格”水平。

7.2.2.2 收益状况

合理的林木价格,必须以成本为基础,同时也应高于林木成本基础价格。因为全面反映林木商品价值的价格中还应包括为社会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盈利部分,这是林木资源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盈利又可分为利润和税金两个组成部分。林价中利润的计算有三种方法可以使用,即采用工资利润宰、资金利润率或成本利润率计算。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特别是营林生产的经济核算尚不健全,其生产耗费又基本上是以工资为主的生产成本,所以,采用成本利润宰来计算林价中的利润比较合理。为了扶持林木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国家应对林木资源的生产采用减税或免税的经济扶持政策。

7.2.2.3供求关系

确定林木资源的价格,必须考虑供求状况,这也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利用,一般情况下,当林木资源供过于求时,价格应适当低一些;反之,价格就应高一些。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动态以及林木产品的产销及库存情况等多方面客观影响进行分析,按照林木供求规律进行测算的价格来作为供求价格。在国家对林木生产约束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利用价格这个杠杆来协调林木供求的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林木资源供不应求矛盾相当突出,这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解决,如果确定并应用同林木价值大体相同甚至高于其价值的林木价格来调节关系,必将会起到一定的缓解矛盾的作用。

7.2.2.4 森林资源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

森林资源虽然可以再生产,但其再生产的条件是相当关键的,而且再生产周期较长。因此,确定林价,必须考虑森林资源状况,使价格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同时,国家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经济政策、资源政策、分配政策,也是我们确定林木资源价格的一个依据。通过价格一定程度地偏高价值来体现政策的要求,保证计划的实现,从而起到凋节生产指导消费的作用。森林资源状况影响和左右着国家的资源政策,根据国家资源的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在“基础价格”基础上,参照“供求价格”测算的价格,叫做“决策价格”,也叫“目

标价格”,它是制定林价计划的目标。合理的林木价格,必须有利于促进林木生产和再生产,有利于指导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消费,有利于国家、集体、个人各方利益的调节。

7、2、3 关于林木价格确定的两个理论问题

7、2、3 、1 天然林林价的价值基础及其计价

在市场上,无论是采用天然林还是采自人工林的木材,只要树种和材种相同,总是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的。因而天然林也就和人工林一样,具有了相同的价格。

严格意义上的天然林,是一种没有人类劳动凝结的自然资源,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应具有价值。但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又指出:“如果交换价值不过是一个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那么,不包含劳动的商品怎么会有交换价值呢?换句话说,纯粹的自然力的交换价值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将在地租学说中解决。”在地租学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资本化地租的实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提示了地租的来源——使用土地的生产者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产生于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关系,即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农产品价值中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而土地私有权及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又阻碍了社会资本自由投入农业部门,从而农产品按其价值出售而不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多实现的超额利润就成了地租的源泉。使用自然瀑布作动力的生产者和采伐天然林的经营者同样获得这样的超额利润。因为天然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有较高的自然生产力。天然林资源的有限性和经营上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这部分超额利润表现为级差林地收益。这个收益与营造等量人工林的劳动耗费相等。因而,天然林林价的实质来源于林地的级差地租收益。天然林计价以相同条件下的等量人工林来比拟进行,这是由的目标。合理的林木价格,必须有利于促进林木生产和再生产,有利于指导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消费,有利于国家、集体、个人各方利益的调节。采伐人工林的劳动耗费水平来决定整个林业部门的价值量的,在这个前提下,来自于天然林的林木同人工林的林木一同构成了满足社会需要的总商品量,因而等量的天然林也就具有了与人工林等量的价值和价格。

7.2.3.2林木社会价值的确定

在通常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所确定的,即由社会生产该种商品的中等生产条件和所需劳动时间确定的,但由于林木生产的特殊性和我国林木市场供求平衡缺口较大,决定了我国林木资源的社会价值只能由劣等条件的林地生产林木的价值决定。因为林木的生产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林木为劳动对象,通过林木的生理机能摄取、蓄积和转化太阳抵获得达到工艺成熟的林木资源。立地条件和土地肥力的不同对投入林木的劳动的积累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它使得投放在不同等级的土地上的等量劳动的效果差别很大。由于生产林木的土地有限性,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林木资源的需要,必然会将劣等条件的林地电纳入林业生产的领域。这就决定了林木的社会价值必须以劣等林地上生产林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否则在劣等林地上从事营林生产投入的劳动量就得不到完全的补偿,从事劣等林地经营的生产者也就只能退出林业经营,而这是我国林木资源现状所不允许的。因此,以劣等地生产林木价值作为林木的社会价值也就成为必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几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马克思说:“如果需求非常强烈,以致当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凋节时不也能降低,那么,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这种情况,只有在需求超过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给低于通常的供给时才可能发生。当然,这里所指劣等地,是指一个等级的林地,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指定的某块具体的劣等地林地。

所谓劣等地的标准也是相对的,它随着条件更差的林地被纳入森林生产而降低,也可能随着条件太差的林地退出营林生产而提高。

7.2.4 我国林木价格的计算方法

我国林价问题已讨论多年,关于林价计算有多种意见,尚无定论,但多数倾向于采用按

成本法计算,只有在计算公式中所包括的各个要素有所不同。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较有代表性的、孔繁文先生提出的序列林价计算方法。所谓序列林价,是指由于各年度上投入林木的生产费用和林木蓄积量变化数不同,根据林价计算模型计算各年度的确定的林价也是各不相同的,将这些确定的林价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的林价序列。各年度林价计算公式为:

()()()()C S V P L F T n

+?++?+=1111 (7-10) 式中:T ——林价(元/m3);

F ——各年度投入的费用和(元/hm 2);

L ——利息率(按国家规定的农业贷款利率计算);

P ——利润率(按20%计算);

C ——税率(按5%计算);

S ——林木损失率(按15%计算)(或森林保险费);

V ——林分的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

n ——加权平均年龄。

按加权平均年龄计算利息,这是由于营林投资规律决定的。在林木培育过程中,早期

发生的费用多而集中,中后期投资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从造林到某一年龄时期内的加权平均年龄通常小于该林分的年龄,这样可以使林价水平误差减小,从而趋于合理。林分的加权平均年龄计算公式为:

()()∑∑==--+-=++++?+?+-?+?=n i i n i i n

n n n F i n F F F F F F F n F n F n 11121121

1...1

2...1 (7-11) 式中:i F ——第年度投入的生产费用,2/hm 元;

n ——计算林价的年龄。

例2 某林业局人工林造林经营费用资料如表7—3,该片人工林总面积为100hm2,20

年成熟林蓄积为220m 3/hm 2。国家规定利息率按3.6%计算,求林木价格。

根据已知数据,求出每年单位面积费用如表7—4,再根据表7—3数据和公式(7—11)

计算出林分的加权平均年龄n 。

则可求出林木价格为:

()()()()

()()()年5.145000/725005000

12 (89101213141517181005161930011600200015)

10060030030030020001234100...1213141510016300171810019300202000111==+++++++++++?+++?+??=?++++++++?+++++?+?++?+?+?=

+-=∑∑==n i i

n

i i

F

i n F n 则可求出林木价格为:

()()()()()()()()()

35.14/40.5605.0115.012202.01036.0150001111m C S V P L F T n 元=-?-?+?+?=+?++?+= 7.3森林资源估价

7.3.1 森林资源价格的具体内容

除提供木材外,森林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排除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效益。它们之间的价值比例关系,据科学家测算,提供木材的价值仅占全部价值的1/4还少些。按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森林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其价格全面地反映出来,并从不同受益单位获得补偿。因此,从宏观经济范畴来考察,广义的森林资源价格是指森林各种效益的全部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的内容包括:①构成森林的不同树种、材种的林木价值,也就是上节讨论的林木价值,是构成森林资源价值的主体内容;②源于森林的各种资源和林产品的价值,包括森林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资源产品的价值;森林存在对社 会的公益效能价a ,主要表现在生态效益价位上。这些价值有的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有的却不能直接用货币宋计量。森林资源的价格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即可以用货币表示的价值和不可以用货币表示的价值的总和。从微观经济来考察,狭义的森林资源价格仅指森林中活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即林木价格,这是目前森林资源价格讨论和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概念。

根据森林资源林种(用途)不同,森林资源可划分为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经济林及特种用途林。与之相对应,森林资源的价格也可分为用材林价格、薪炭林价格、防护林价格、经济林价格及特种用途林价格。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风景林、纪念林、绿化林等).虽然有时也能提供木材,但经营这些林分的主要目的或其主要用途,在于利用其特殊使用价值,也就是非木材效益的发挥。这类林分的价格评价已经不再是价值的计量问题,而转化成为使用价值效益的评价问题。除少数老化换代的经济林最终能提供少量用材和烧材外,经济林每年都要提供大量的桐油、茶油、生漆、橡胶以及各种果实等林产品,而且其价值大小也主要由其经济林产品产值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取其成熟年份5—10年内平均产量来估算。用材林和薪炭林主要提供木材产品,同时,还要提供大量的林副、特产品以及多种效益。本节主要从用材林人手,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广义的森林资源的价格估价。

7.3.2森林资源估价方法

前面在第四章中利用净现值法讨沦了林地的估价,在西方国家,森林资源的价格也同样地使用净现值来估价,对林分起源和结构不同的同龄和异龄林.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分述如下:

7.3.2.1 同龄林的估价

同龄林分的估价与无林地的估价相同,除了轮伐期起始年份不是从建立年份时开始,而是在建立林分之后某年开始,即无需造林,并且经营期缩短了之外,所有的训-算,都同计算土地期望值(即可支付的土地价格)一样。

例3 假如某投资者决定购买一个15年生湿地松林分,已知该带有林分的土地价格为1000元/hm 2,林分每年的经营管理费100元/hm 2,15年后成熟采伐可获木材为200m 3/hm 2,每立方米木材价格为300元,伐后土地原价出售,设目标收益率为12%,那么,为购买该林分可支付的最高价格(即林木估价值)是多少 ?

该林分单位面积价格即为投资者可以支付的购买林分的最大现金量,它在数值上同用目标收益率计算净现值相等。首先按项目列表计算出第15午后将被收到的收益报酬的现值Vo ,见表7—5。

在不发生整地造林费用项目情况下,以目标收益率12%计算的该林分15年主伐后每公顷净收入为9463.39元,因此,林分购买者为达经营目标收益,最多只能支付购买林地上林分的价格为9463.39元/hm 2。

7.3.1.2 异龄林的估价

异龄林的估价使用NPV 和两个特殊假设:①土地将永远作林地使用;②经营森林的现金流量永远相同。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些林分每年是有收入的,并且对一年以上的时期,这些林分有周期性收入。有了以上假设以后,则可以利用求净现值的方法,来计算异龄林的估价值。

例4 假设某异龄林分每10年进行择伐一次,可获木材80m 3/hm 2, 每年经营管理费用为100元/hm 2,木材价格为30元/m 3,选择目标收益平为12%,那么,该林分估价值是多少?

首先利用有限期年金的终值计算公式:

()i

i a SA n n 0.10.1-+?= 将每年发生的经营管理费用复合到第10年,则:

()()21010/87.175412

.00.112.00.1100hm SA 元=-+?= 由10年后的择伐木材净收入为:

SA SV EN -=

式中SV 为木材销售收入,则

()2/13.2224587.175480300hm N 元=-?=

然后利用永续定期年金公式,以这个收益贴现为年金,进行贴现。

()

0.10.10

.10-+?=n n i a SA 得()()

2109/50.1056310.10

.113.22245hm i SA 元=-+?= 这是一个收益价值,它表现,按照12%的目标收益卓计算,如果要想每10年获得22245.13元/hm 2的木材收益,在林分上最多只能支付10563.50元/hm 2的价格方能实现。也就是该林分的估价值为10563.50元/hm 2。

7.3.2.3 森林估价

对一个大片森林的估价,可采用将这片森林按林龄和林分结构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同龄林、异龄林的组合进行计算的。计算时,首先按林分状况独立地估价每个林分的价值,然后把所有林分的价值合计起来就是该森林的价值。当然,在计算各林分的总合价值时,各林分的估价值必须是同一时间点上的价值。在所有林分价值均已求出的情况下,即可采用林分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出整个森林的平均单位估价值。

7,3.3 我国现行森林资源估价方法

我国现行森林资源的估价是按照可用货币计量的各价格内容分项计算总和的。

7.3.3.1 林木资源的估价

一般地,按上节讨论的林价计算方法来计算森林中林木资源的估价值。

7.3.3.2 非木资源价值的估价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主要组成部门,森林的公益效能是多样的,但森林资源的价值同森林所发挥效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森林的效益价值计量,是指森林群体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

的各种效益,用货币指标计量的具体表现。效益的大小决定于经济活动中许多因素,主要是森林的结构类型和受益的具体对象,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因而,森林资源公益效益是森林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森林资源价值。非木森林资源价值的估价,主要包括对森林范围的各种野生经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资源的估价。这些资源均是可以直接用货币计量的资源。实际估价中,都是以资源调查实际数量和现行市场价格来计算的。

例如,通过资源普查,查得甲林业局全林区范围内的非木资源统计资料及价格如表7—6到表7—8。已知全区森林资源总面积为201589hm2,,由此可计算出甲林业局单位面积上的非木资源估价值为:

S

T T T S T S T S T M 321321///++=

++= 式中:1T ——统计野生经济植物总价值;

2T ——统计野生飞禽总价值; 3T ——统计野生动物总价值;

S ——森林资源面积。

.·.M=15 871 900/201 589+3 151 574/201 589+2 197 330/201 589

=105 27(元/hm 2)

7.3.3.3 森林资源的估价

有了林木资源的估价值和非木资源的估价值,就可能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森林估价值,从而求出每立方米蓄积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林木资源的价值是对每一块林地分别进行估价的,而且计算的是单位蓄积的价值。非木资源价值是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价值。在求大片森林资源的平均价值上,对不同林分的林木资源林价,要采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求出平均林价,再与单位面积上的平均非木资源价值求总和。但是,这时所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包括林地资源的价值。

7.3.4 影子价格理论在森林资源价格上的应用

影子价格又称效率价格,日本称之为计算价格,苏联及原东欧国家则把它叫做最优计划价格。名称虽然多样,叫法不一,但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是指具有高效能的稀缺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每单位资源所能带来的级差收入。考察影子价格的目的是为了使资源得到最优分配和利用。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投入生产物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要满足两个附加条件:第一,在质的方面,它必须具有高效能;第二,在量的方面,它必须具有稀缺性,即它的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充分满足所有生产者的需要。凡是在技术上有条件采用这种高效能稀缺资源的生产者,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较高生产率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样他就能获得一个超额利润。由于这种超额剩余价值是因为采用了高效能的稀缺资源所带来的,所以,最终将转归资源所有者所有,即成为资源的级差收入。人们为了从经济上对这种高效能稀缺资源做出一种恰如其分的评价,把这种级差收入称为影子价格。因此,影子价格的实质是超额利润在资源的使用者和资源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价格,反映了资源使用者和资源所有者的一种经济关系。影子价格理论,实际上是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在我国现有森林状况下,森林资源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森林资源投入社会生产

的某些方面和领域,也是较高的生产效能。因而,森林资源属于高效能稀缺资源。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必然能产生一个级差收入,也就是森林资源的影子价格。森林资源的市场价格,就是由森林资源价值加上影子价格决定的。

影子价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光靠一般的数学方法是很难求得的。一般采用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建议使用的线性规划对偶求解法求解,其数学求解过程如下:

假设某企业利用m 种资源1G ,2G ,…,Gm ,生产n 种产品1W ,2W ,…,Wn ,生产条件如下:

(1)在一个生产周期中Gi 供给量最多只有j b 单位(i=1,2,…,m ;j=1,2,…,n);

(2)已知生产每单位的1W 产品需要Gi 资源ij a 单位(i=1,2,…,m);

(3)生产每单位的1W 产品可获得j t

规划目标是使利润Z 最大,设j x 是产品Wj 的生产量,则可得如下线性模型:

i n j j x t Z ∑==

1max

()m i b x a

St i n j i ij ,...2,1,1=≤∑=

()n j x j ,...,2,1,0=≥

模型(Ⅰ)的最优解(1X ,2X ……Xm )就是给定条件下使得利润最大的虽优计划。与模型(Ⅰ)相联系的对偶问题:

i

n

j i y b Z ∑=='1min ()()?????=≥=≤∑=m i y n j f y a ST i n

j i ij ,...,2,1,0,...,2,1,1

1

其最优解(1y ,2y ,…,m y )即为资源(1G ,2G ,…,Gm )的对应影子价格。 由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可知,资源i G 的影子价格i y ,就是在模型(Ⅰ)中,当i b 增加一个单位,而其他生产条件不变时目标函数的增加量。如果利用单纯型法求解模型(Ⅱ),那么。在最优表中相应于第i 个不等式的松弛变量所对应的检验数的值,恰好等于i G 的影子价格i y 。

例5 设某林场利用森林资源生产原木和原条两种产品。生产立方米原木需人力5

个工时,资源蓄积3m3,机车2台时;生产每立方米原条需人力1个工时,资源蓄积2m3,机m3车1台时。已知原木价格为400元/m 3,原条价格为300元/ m 3,森林资源价格为50元/ m3,且在一年内该林场可提供劳动力140000工时,机车120000台时,资源蓄积消耗控制在1000000m 3/年,则可建立最佳生产模型进行最佳生产计划。

设分别生产原条X1千m3,原木工X2千m3,以净产值为目标的目标函数为(单位万元):

()212121252015104030x x x x x x Z +=+-+=

则使得净产值最大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212520max x x Z +=

()()()???????≥≤+≤+≤+0,12021003214052

1212121x x x x x x x x St 机车约束资源约束工时约束 引入松弛变量543,,x x x .用单纯型法求解得最优表如下:

由最优表可以看出.当生产原条11430m 3、生产原木25700m 3时,净产值Z=871.1万元最大,此时,资源影子价格为107156元/千m 3,即107元/m 3。

影子价格在森林资源价格方面的应用可以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宏观经济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价格的制定上,也就是.国家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森林资源分配计划时,一定要把森林资源分配计划的制定与价格的制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的价格,一定要影子价格在内,即

森林资源市场价格二森林资源影子价格+资源原价值

从微观经济方面看,影子价格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经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上,旨在求得产品总利润最大化。对于森林资源经营企业来说,当:

(森林资源影子价格+森林资源原价值)—森林资源市场价格<0时,出售资源,企业不但可以得到平均利润,而且可以得到超额利润。对于森林资源利用企业来说,当:

(森林资源影子价格+森林资源原价值)—森林资源市场价格)>0时,此时购进森林资源,扩大生产有利。

7.4森林资源市场及森林资源交换

7.4.1 森林资源商品及森林资源市场问题

森林资源生产是商品生产,这是由森林资源生产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说:“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森林资源的生产过程即是培育森林的过程,是在人类劳动和自然力作用下进行的。人们通过采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护等项活动培育出森林产品{林木种子、苗木、活立木、森林动物及森林多种效益},通过对产品的转让和销售,取得森林资源再生产资金,用于维持和扩大森林资源,从而使森林资源的再生

产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周而复始地进行。整个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商品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的产品也完全具备一般商品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交换。首先,森林资源产品凝结着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一种劳动产品。即使是目前尚存在的天然林,人们为了管理和保护它们,也投入了一定的劳动。第二,森林资源具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森林资源的价值同样的是凝结在森林资源商品中的—般人类劳动。同时,森林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它除了森林的公益效益的使用价值外,还可以向社会提供不同树种、材种的用材和其他林产品。第三,森林资源产品除少量自用外,主要为了交换,以满足社会需求。即使是多种公益价值的发挥,也是为社会所提供消费的。当然,由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使得公益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过程比一般商品更为复杂和隐蔽,也极易使入产生误解。

弄清森林资源是一种商品,森林资源生产是一种商品生产后,我们必须会想到与之相对应地应有一个具有一定形式的森;资源交换市场存在,这是进行森林资源商品交换的客观要求。什么是森林资源市场?要弄清这一概念,首先必须了解市场的含义。就其原意来看,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引申为泛指商品交换的经济范畴。即广义的市场是指进行商品交换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现象。它不仅包括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涉及一定范围内商品交换中的供求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即市场是实现商品相互转让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正如列宁所说:“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即马克思说的‘任何商品生产(我们加上一句,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共同基础’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开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以后,市场作为整个社会商品货币关系的体现,反映着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状况。因此,可以说,森林资源市场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资料市场中分离发展起来的,反映森林资源交换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的总和,也就是指森林流通过程。

7.4,2 我国森林资源市场的形式及交换方式

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交换过程的实现是在商品市场上,通过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让渡得以完成的,同时,使用价值也只有消费者在向商品生产者偿付了他生产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以后,才可能得以实现。这种强制性就迫使商品的买卖双方必须在相互自愿、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使用价值的转让,以保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而森林资源的交换则不是这么简单。由于森林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具有一些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性,使得森林资源市场和交换具有了自己的特殊形式。

7.4.2.1 有形市场中的货物交换

森林的使用价值,总的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或称有形效用和无形效用两大方面。有形效用主要是指森林能被用来生产木材和其他林副特产品,直接地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效用。因而具有有形效用的产品大都是有形产品,如立木.林内药用植物、珍贵动物,以及林副产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林木及其他林副产品等有形使用价值的转让与一般商品使用价值的让渡相同,消费者(这里的森林资源消费者同时又是森工产品的生产者)只有在补偿生产者生产它们所创造的价值以后才能利用或消费,因而交换的方式也呈直接地由买卖双方,即森林资源生产经营者(企业)和森工产品生产者(企业)根据购买森林资源商品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以及生产条件的好坏,共同协商定价。因此,有形效用的交换同一般商品的交换,即以货(币)易物的交换过程是基本相似的,所不同的是,由于森林资源的定位性,森林资源的交换不可能到一个固定市场上出售,四面不能表现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贸易过程。森林资源市场也仅仅是表现在通过一系列的合同契约的形式,实现森林资源在相同所有制或不同所有制之间进行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如东北国有林区森林

资源从营林(资源)部门转移到森工采伐部门的伐区拨交;南方集体林区由社队集体经营的森林卖给国营采伐单位;家庭承包林分卖给集体采伐生产,买卖青山、林木折价转让等。这些转移和让渡是由森林资源商品的特点所决定的特殊的商品交换形式。交换的基础价格是由核算的森林资源价格决定的。

7.4.2.2 无形市场中的价值转换

如前所述,森林资源的使用价值是除具有直接有形效用外还具有间接无形效用。无形效用或称之为森林资源公益效益使用价值,它是指整个森林群落对环境的反作用功能所发挥的有益于人类的多种效益。例如森林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效用。森林的这种公益效益使用价值从森林郁闭成林起,就开始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它们通过对人类所处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反作用,抑制或阻止生态环境发生不利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促进环境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面转化。因此,森林资源无形使用价值间接地,但却实实在在地满足着农业和其他社会生产部门以及人们生活对环境的多种需要。并且它可以不需要经过森林所有权发生转移,甚至不需经过生产者同意就为周围的消费者所利用,使消费者对它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不管它的生产者是否满意,以及消费者是否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向生产者偿还了为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森林公益效益使用价值这种特点,就是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失去了一般商品交换那种只有经过等价交换以后消费者才能消费的那种直接强制性。森林资源公益效益使用价值的让渡和森林群落的价值的实现不可能像一般商品那样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交换关系。而是通过国家强制保证,即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得以实现的。使用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是相分离的,是通过中间的许多无形的传递来完成的。其交换的过程是,首先森林公益效益的使用价值被工业、农业、旅游业等所用,从而使工农业生产的产量和旅游业的收入得以增加,这部分增加量是生产经营者利用和消费了森林资源公益效益的结果。由于森林资源生产者同这些生产部门没有直接的经济关系(就公益的转移而言),这部分因森林公益效益作用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不能转化为森林价值的级差收入。当然也不能由森林公益效益的消费者所独享,而应是以调节税收或其他诸如森林资源公益税(费)的形式为国家所控制。其次,国家再将这部分收入返回森林资源经营企业,或直接地投资在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风景林等服务性林业,或按一定的比例在国家和森林公益效益生产者之间分配。这样,从表面上看,森林资源公益使用价值似乎没有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发生交换,但其使用价值的消费和价值的似乎没有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发生交换,但其使用价值的消费和价值转移却是通过一个无形的中间市场过程得以完成。这种没有任何市场特征,看不见任何商品交换痕迹却又实实在在地实现了商品价值转移的过程,即是我们所说的无形市场。森林资源无形使用价值的交换过程即是在这个市场上得以实现和完成的。

7.4,3 待培森林资源商品化问题

待培森林资源是指那些尚未进入经济成熟,不能采伐利用的中、幼龄林资源。待培森林资源中林木资源的价格,一般是按序列林价公式计算序列林价,它是指根据林价计算模型(即公式7 —]o)和各年度生产费用和林本蓄积的变化计算的各年度时点上的林木价格。有了序列林价.再来讨论待培森林资源的交换价格,也就不困难了。

需要说明的两点是:第一,由于在森林资源培育过程中,早期发生的费用多而集中,中期和后期投入相对较少,而中幼龄林刚进入蓄积生长期,蓄积量较少,且林木材积、径级小,使用价值小.或根本没有使用价值。因此,中幼龄林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熟林木的价格。为计算准确和反映真实,待培中幼龄林更应如此。第二,由于待培森林资源尚不具备或只有很少部分使用价值,因而,其购买者(企业)不是也不可能是为消费而购买,购买者购买它的目的是为继续地培育它,以进行森林资源的生产c由于森林资源的生产是土地经营事业,而待培森林资源购买者不可能将这一产品转移到别的生产基地上重新建立林地,这就决定了待培森

林资源的销售(或购买)必将是连同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同时进行的。因此,此时的待培森林资源销售价格为:

待培森林资源销售价格=林木资源价格+土地购买价(或土地租赁价)+非木资源价格 在我国,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公有性质不能改变,因而待培森林资源购买者连同林木资源一起买进的只能是林木生长期内的土地使用权。目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各地土地租赁价格的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按黑龙江省1987年颁发的土地管理条例规定,林地的土地租赁价以林区附近农村最近三年平均每公顷产值(三年之和)计算,借以推算林地租赁价。例如,黑龙江省甲林区的农田种植玉米,平均三年每公顷产玉米0.5万kg ,单价为0.22元/kg ,农田每公顷三年产值平均为3 300元。如种植大豆,平均三年每公顷年产量为2000kg ,单价为0.60元/kg ,每公顷三年平均产值为3600元。综合确定甲林业局林地基本租赁价为3400

元/hm 2。同时,由于土地地力和生产能力的不一致,在实际计算林地地块的租赁价格时,应以土地生产力系数加以调整。

一般地,确定以下地位级I a 、I 、Ⅱ、Ⅲ、Ⅳ、V 、V a 林地的生产力等级为1、2、3、4、5、6、7。同时,由于购买的待培森林资源已经具有一定年龄,后期的培育期已不够一个轮伐期,因此,应使用轮伐期系数加以调节。因此,林地租赁价(待培森林资源)的确定公式为:

n D

A L '?= 式中:L ——待培森林资源培育期林地租赁价;

A ——林地基本租赁价(以附近农地平均三年产值计算的价格);

D ——待培森林资源林地生长生产力等级;

n '——轮伐期调节系数.其计算方法为:

n

t n n -=' 式中:n ——待培森林资源轮伐期;

t ——待培森林资源的林龄。

待培森林资源的商品化是我国森林资源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它的出现将更加有利于把营林生产纳入商品生产的轨道,运用价值规律,来调节和指导森林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各环节,促进营林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正确评价营林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效果。

数据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1. 概述 在我国,政府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公众提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信息盲区、加强廉政建设 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五”计划纲要要求“政府行政管理 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都面临着利用 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科学化、高效率的新局面。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数据,如何建立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的机制和规程,实现分布在各类政府部门和各级政府机关 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交换、共享和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更高级的阶段和核心任务。 信息资源只有交流、共享才能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而只有打破信息封闭,消除信息“荒岛” 和“孤岛”,也才能创造价值。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进行政务资源数据的“整合”,但“整合”什么? 如何“整合”?“整合”后做什么?将是摆在政府各级领导面前的首要问题。 北京华迪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凭借自身丰富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优势,为各级政府机构的实际需求提供了政务资源整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华迪宏图数据共享 交换平台。 2. 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华迪宏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总体框架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华迪宏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交换体系共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安全和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层和展示层。 (1)展示层 通过建立综合信息集成门户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信息和应用通过门户层实现统一的访问入口和集中展现。 (2)应用层

第十章 互换与互换市场

第十章互换与互换市场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互换市场以及互换的定价方法。 第一节互换市场概述 1.1 利率互换与货币互换 一、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s)是指双方同意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同种货币的同样的名义本金交换现金流,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出来,而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互换的期限通常在2年以上,有时甚至在15年以上。 双方进行利率互换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假定A、B公司都想借入5年期的1000万美元的借款,A想借入与6个月期相关的浮动利率借款,B想借入固定利率借款。但两家公司信用等级不同,故市场向它们提供的利率也不同,如表10.1所示。 表10.1 市场提供给A、B两公司的借款利率 从表10.1可以看出,A的借款利率均比B低,即A在两个市场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固定利率市场上,A比B的绝对优势为1.2%,而在浮动利率市场上,A 比B的绝对优势为0.7%。这就是说,A在固定利率市场上有比较优势,而B 在浮动利率市场上有比较优势。这样,双方就可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为对方借款,然后互换,从而达到共同降低筹资成本的目的。即A以10%的固定利率借入1000万美元,而B以LIBOR+1%的浮动利率借入1000万美元。由于本金相同,故双方不必交换本金,而只交换利息的现金流。即A向B支付浮动利息,B向A支付固定利息。 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互换,双方总的筹资成本降低了0.5%(即 11.20%+6个月期LIBOR+0.30%―10.00%―6个月期LIBOR―1.00%),这就是互换利益。互换利益是双方合作的结果,理应由双方分享。具体分享比例由双方谈判决定。我们假定双方各分享一半,则双方都将使筹资成本降低0.25%,即双方最终实际筹资成本分别为:A支付LIBOR+0.05%浮动利率,B支付10.95%的固定利率。 这样,双方就可根据借款成本与实际筹资成本的差异计算各自向对方支付的现金流,即A向B支付按LIBOR计算的利息,B向A支付按9.95%计算的利息。 在上述互换中,每隔6个月为利息支付日,因此互换协议的条款应规定每6个月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差额。假定某一支付日的LIBOR 为 11.00%,则A应付给B5.25万美元[即1000万′0.5′(11.00%-9.95%)]。利率互换的流程图如图10.1所示。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刘莉信息学院2010202455 [摘要]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展的短短十几年里,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其迅速、健康和持续地发展,必将在林业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论述了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并提出一个结论:从目前来看,建立森林资源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是既能保护森林资源,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好方法。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 1 关于森林旅游资源 1.1 森林旅游资源的定义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和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1】简言之,森林旅游资源指存在于有林区,能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能被森林旅游者群体重复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2】 1.2 森林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保护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2年1月,中国共有37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森林公园 中国的森林公园分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等三级,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由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设立的行政许可决定。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747处(包括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总面积1706.31万公顷。【3】 (3)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设计方案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 设计方案 1.1应用场景 ?场景一:电子业务统一平台与其它单位的信息交换 由于各单位信息化进程不同,特别是一些垂直管理单位已经建立起了自己专门的网上办公系统,这些单位如果要接收市公文,都必须通过手工录入,无法进行信息的自动交换,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结合简单的接口开发,能使市电子业务统一平台与已有业务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自动对接和交换,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人为错误。 ?场景三:基础信息库 基础信息库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企业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基础信息库、地理基础信息库。这些基础信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但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独立存储,信息不全,也不具备权威性. ?场景四:领导决策支持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级**的重要理论指导依据,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求有科学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需要有科学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但现阶段大量的数据分散在各个单位业务系统中,各自通过纸质进行报送,一方面这些数据缺乏准确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不同单位数据之间无法产生在的联系,不利于正确的决策。要建立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自动从各单位系统中采集数据,然后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比如房地产,涉及国土、税务、房管、银行、运输、电力等。利用数据交换平台可很好的从不同系统中采集信息,使开发者不需要关心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问题,只需要解决与决策有关的业务问题。 ?场景N:…… 随着电子业务的深入,数据交换平台的利用会越来越多,好比是经济发展需要修建高速公路一样……

1.2术语介绍 (1)企业基础信息 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涉及到企业注册登记、变更、注(吊)销、年检、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登记等业务容的基础信息,具有跨部门共享需求的特征。 (2)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 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之间进行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的通讯、传输与管理系统。 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是指成熟的应用集成和数据交换中间件产品。 (3)交换前置机 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中与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交换节点进行信息交换连接的交换前置服务器。 (4)信息交换桥接 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业务应用信息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信息安全交换的连接通道。 (5)企业基础信息库 存储、管理企业基础信息的数据库。 (6)前置交换信息库 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与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之间共享信息双向交换的中转数据库。 (7)业务数据库 业务数据库是指各个委办局保存业务数据的数据库,运行在委办局的网中。如税务部门的税务征管数据库,工商部门以“经济户口”为主要容的工商业务数据。 (8)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指本项目开发的部署在各委办局节点前置机上的桥接系统、中心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比对和整合系统等应用的总称。 (9)中心数据管理系统 中心数据管理系统是指本项目开发的实现交换数据查询和管理等功能的应用系统。 (10)数据比对整合系统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资源交换平台解决方案v1

方案概要 本方案主要描述湖南省政务资源交换平台的建设要求而制作的。方案充分结合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标准制订,针对政务资源交换平台的具体需求,利用Java EE应用开发技术、Webservice技术等,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 方案共分为8章,其中: 第2章,项目背景,主要描述本项目的整体应用背景 第3章,需求分析,项目总体实施需求以及各个部分的需求进行了描述 第4章,总体设计,针对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详细说明了整个应用系统的架构以及各个应用子模块的功能,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应用流程。 第5、6、7章,分别对目录体系管理平台、交换体系管理平台、共享数据库建设等应用系统进行了设计。 第8章,对部门应用系统对接方式进行了设计。 项目背景 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

之一,以政务信息资源为基础,依托技术总体架构,通过提供目录服务,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作为基础设施与电子政务的业务应用相对独立,其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的定位如图2-1所示。 图0-1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定位 依托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通过构建覆盖中央、省、市、县的多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技术总体架构,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共享模式,提供全国范围内跨部门、跨地区的普遍信息共享,方便用户发现、定位和共享多种形态的政务信息资源,支持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中心之间通过互访接口实现互联互通。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以支持跨部门业务协同为目的,实现部门间横向按需信息交换与共享,满足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围绕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确定部门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 18005-1999)》中规定的评价体系及计分方法,森林风景资源采用打分、分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评价由调查组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完成。 ?一、评价原则 ?1、以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详细调查为基础,按风景资源的特性和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分级。 ?2 、通过定量评价,进行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的综合性评定。 ?3、评价应能反映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善和环境特征,重点分析以森林为主体的风景资源的相对地位和开发森林旅游的可行性。 ?二、评价内容 ?1、对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30分) ?2、对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10分) ?3、对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评价(10分) ?三、评价方法 (一)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满分值为30分 (由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组合状况分+特色附加分构成) 森林风景资源类型:地文、水文、生物、人文、天象。 ?评价方法: ?第一步:计算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 ?先通过对五类风景资源的评价因子(包括典型度、自然度、多样度、科学度、利用度、吸引度、地带度、珍稀度、组合度)评分值加权计算,获得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值(满分26.5分)。 ?每类资源各包括五项评价因子,按评价因子间的相互地位和重要性确定评分值,评分值之和为该资源类的权数。 ?风景资源评价因子: ?(1)典型度:指风景资源在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典型程度。 ?(2)自然度:指风景资源主体及所处生态环境的保全程度。 ?(3)多样度:指风景资源的类别、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4)科学度:指风景资源在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 ?(5)利用度:指风景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难易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6)吸引度:指风景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程度。 ?(7)地带度:指生物资源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的典型特征程度。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产业集聚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学术论点 罗纳德·科斯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比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低。 交易费概念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的这一思想为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理论界所忽视,直到60年代才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 纠错:交易费用理论不是科斯本人提出的,他的著作里只是有这种意思,但未明确提出。 1969年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这个术语。威廉姆森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假设和重要结论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技术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平台设计

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 1.1 平台功能结构 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 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

顺德区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SD09050) 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现状 我区于2005年开发完成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并于2008年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功能。平台目前运行在区信息中心机房,有公安局、计生局两个节点与之相连,运行正常。 二、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调研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开发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建设顺德区数据共享资源体系,推进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顺德区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使数据共享平台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本次建设内容分为三部分: 1)对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开展调研 完成对12个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数据集成方面的需求调研,完成以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需求的梳理和分析。 2)数据共享规范与标准接口和政府资源目录建设 通过调研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并逐步完善。 3)数据共享平台开发和完善 提供数据发布、目录维护、系统配置等界面,增强系统易用性;改善数据传输性能,支持不同级别数据量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集成数据共享申请、申请审核、数据共享目录编制等业务功能;实现全区、区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增加共享数据分析统计功能,监控共享数据的访问量、数据状态、共享数据业务办理状况等。

四、建设原则 (一)开放性 数据源和目标数据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文档、Word文档、XML文档。通过JDBC、ODBC支持所有JDBC和ODBC数据库,并为部分主流数据库提供了专用的数据库接口。目前应该满足Sybase、Informix、Oracle、DB2、SQL Server等异构数据库双向数据传输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扩展。 整体开发遵循J2EE平台标准和XML交换标准,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可以应用于Windows、Linux和Unix系统。 (二)安全性 数据中心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做好系统的安全设计,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确保数据中心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数据中心必须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体系结构,采用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容灾功能。 (三)实用性 完善友好的定制开发环境支持不同技术层次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安装简易,使用简单,有完善的系统参数配置工具和管理控制台。 (四)可伸缩性 可以合理地定制数据共享交换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特色和技术要求特点,量身定制相应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五)可扩展性 能够方便的加入交换节点以及增加交换共享服务。能够根据需要,通过增加硬件配置的方式对交换平台进行扩容。 (六)相对独立性 根据数据共享平台的目标定位,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必须保持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为此采用松散耦合方式,通过在业务部门统一配置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实现数据资源整合。

第4章 自由交换市场的效率

第4章 自由交换市场的效率 经济福利的度量 价格管制对福利的影响 税收对福利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福利的影响 一般认为,进入市场的买者一旦有了购买,他必然从中得到了“好处”。同样地,只要卖者出售了商品,也必然意味着卖者从中得到了“好处”。作为一种规范的表达,经济学中把这种“好处”称之为福利或经济福利。也就是说,参与市场买者和卖者都各自或多或少地得到了福利,所有买者和卖者得到了福利加总起来则称为交换带来的社会福利。 交换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大小是经济学评价市场交换结果的基准。本章要讨论的问题之一是,依靠供求规律调节下的自由交换是否最大化了社会福利?由于某些交换也受到来自政府的干预,譬如价格管制和征税,所以也将讨论此类干预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最后,还将考虑市场范围扩大如何影响社会福利。 §1 经济福利的度量 进入市场的买者和卖者从交易中得到的好处不仅是用其所有换来所无,主要指从交易中得到的额外利益。以第2章提到的“鲁滨逊和星期五”为例,由于对鲁滨逊来说20斤鱼和20个椰子等价(各自都要花费一天时间得到),如果他用20斤鱼换来20个椰子,它从这个交易中没有得到剩余,

与他不进行交易的利益一样。但是,如果鲁滨逊用20斤鱼换来25个椰子,他会感到高兴,因为与不进行交换相比,交换使他额外获得了5个椰子的利益。 从交换中得到的额外的利益在经济学上又称为剩余。对于买者或消费者来说,当他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时,他得到的额外利益称为消费者剩余。对于卖者或生产者来说,如果他实际得到的价格高于他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他得到的额外利益称为生产者剩余。市场交换带来的社会福利总额就是所有买者得到的消费者声誉和所有卖者得到的生产者剩余的加总。 1.1 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购买物品时实际支付的价格通常低于他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或他得到的消费者剩余非负。实际支付的价格可以理解成市场价格,或均衡价格。所谓愿意接受的价格,是指基于他自己对物品的评价给出的最高可以接受的价格。譬如,在想买椅子的李四看来,那把椅子的价格如果200元可以考虑,高于200元就不买了,这就表明他给这把椅子的评价或愿意支付的价格是200元。对于同一件物品,不同人的评价一般来说不一样。特别口渴的人对得到一瓶水的评价会很高,在沙漠上的口渴者甚至愿意用自己的金表换来一杯水。因此,对任何人们来说,只要他购买了某个物品,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一定不会超过他愿意支付的价格。 回想一下第3章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曾经把需求表(表3-1)中的每一对应数字解释为不同价格下对应的购买数量,反过来看,他也表示卖出某一数量所对应的买者原意接受的的价格。因此,需求曲线是对所有买者的评价的一种表示。根据需求表不仅可以计算每个买者得到的消费者剩余是多少,并且能够加总计算市场总的消费者剩余是多少。比如,当苹果的市场价格为2.5元时,愿意支付5元的那四个人每个人得到2.5元的剩余,愿意支付4.5元那两个人,每个人得到2元的剩余,…,有两个人最多只愿意支付2.5元,这两人得到的剩余是0。将每个人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进行加总,得到总的消费者剩余是:4×(5-2.5)+2×(4.5-2.5)+2×(4-2.5)+2×(3.5-2.5)+2×(3-2.5)=21。 一个市场的总的消费者剩余很容易用供求曲线图表示出来。如图4.1所示,当价格是0P 时,需求数量为0Q ,所有买者的实际支付是00Q P (此为图中矩形的面积) ,而所有买者意愿的支付是以需求曲线为上边界围成的梯形面积,意愿支付与实际支付之差是那个三角形的面积,它就是消费者剩余。 现实世界的情形如同上面假设的例子那样。无论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买者中的大多数都得到了剩余。也可以说,虽然买者群体都支付同一个价格,大多数人应该会感到“便宜”。出门乘座公交车或许有人觉得“价格高”,可如果没有了可乘坐的公交车,他恐怕会愿意为成此行支付更多。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人不会以高于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购买商品,那就等价于承认绝大多数买者得到了剩余。如此可以确信,市场的扩大和交易的便利,大大增进了买者群体的福利。 图4.1 消费者剩余

交换和消费专题(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知识点)

四、交换和消费专题(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知识点) 1、市场、市场竞争(经济学上册):(1)市场的含义(广义市场和狭义市场)(2)市场的作用(配置资源: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48页);资源优化配置(47页)(3)分类:(按交换内容分,分为消费品市场等;按活动范围分:分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4)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的特征、优点和缺陷(及危害)、宏观调控 2、商品服务市场:(1)含义、类型(或内容、构成)及各自特点(64-68页) (2)地位和作用(68页)(3)市场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作用、意义)(69-73页)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与交易行为。(违背这些原则会损害消费者利益,损害合法经营者权益,扰乱市场交易秩序,使正常的交 ①自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经营者、消费者)自主性的要求与反映。 ②平等是市场交易平等性的要求与反映。这一原则要求市场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③公平:就是要使买卖双方的正当利益都得到保护。 ④诚实信用:可以带来效益。“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是诚实信用的效应。 市场交易原则重要性:(作用)市场交易原则是规范市场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的基本准则。市场交易活动之所以要遵守一定的交易原则。是因为交易活动是商品服务市场上的基本活动市场交易原则能够规范市场上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护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否则,就会破坏市场交易秩序,损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意义)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必然性) 3、家庭消费:(1)含义、对象、结果(74页) (2)分类:①按消费内容可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②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 :消费水平和结构) 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收入)、物价水平和人口数量(77-78页)(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或生活质量越差。)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 摘要: 对旅游资源和游憩环境的价值评估在国外已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 而且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在评估技术方面已取得较长足进步, 其中最突出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旅行费用法、费用支付法和条件评价法。在中国此类研究开展较晚,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意义。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 本文分析了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 阐释了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意义。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 本文构建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非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旅游资源的非经济性资产评价, 主要是一种开发条件、开发潜力评价以及非经济性效益评价, 为旅游资源的经济性评估提供依据。而旅游资源的经济性资产评估则是通过其产品的预期收益指标与成本指标来间接核算出旅游资源的经 济价值。最后运用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分析旅游资源资产的价格构成, 构建了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模型, 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资产评估; 指标体系; 评估模型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是旅游资源市场化开发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有利于使旅 游资源和资金投入达到优化配置, 促进旅游开发健康有序地进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时, 特别是市场化开发时, 必须正确把握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不 能只顾经济价值而不顾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 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 对于像旅游资源此类资源的资产评估, 国外环境经济学家对评估的理论、方法以及实例发表过许多著作和学术论文, 如伦敦环境经济中心、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 RFF) 等单位的学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John V Krutilla 等对美国墨尔斯峡谷和白云峰等地的娱乐价值进行了评估。D.M. Donnelly 用旅行费用法(TCM) 和条件评价法(CVM) 对爱德华州钓鱼和鹿狩猎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其后, 英国、泰国等国家先后应用TCM 技术成功地揭示了森林、海滨、风景河流、峡谷、国 家公园等旅游资源和游憩环境的户外娱乐价值。在评估技术方面, 自20 世纪50 年代起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其中最突出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旅行费用法(TCM) 、费用支付法( EM) 和条件评价法(CVM)。此外, 在评估旅游资源和游憩环境价值时还有用到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假想市场法、区别参数法、综合评估法、替代花费法、机会价值法等. 在我国, 类似的研究开展得较晚。国际上流行的TCM和CVM 技术在90 年代才逐步引入中国。近年来, 随着/ 国家风景名胜资源上市0 现象的发生以及旅 游资源开发及景区的经营权转让在一些省市地区的相继展开[ 9] , 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地关注。在学术界, 也引发了人们对旅游资源价值问题与资产评估相关问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精选.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1、概述 目前,政府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公众提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信息盲区、加强廉政建设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五”计划纲要要求“政府行政管理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都面临着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科学化、高效率的新局面。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数据,如何建立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的机制和规程,实现分布在各类政府部门和各级政府机关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交换、共享和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更高级的阶段和核心任务。信息资源只有交流、共享才能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而只有打破信息封闭,消除信息“荒岛”和“孤岛”,也才能创造价值。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进行政务资源数据的“整合”,但“整合”什么?如何“整合”?“整合”后做什么?将是摆在政府各级领导面前的首要问题。 2、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由上图可以看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交换体系共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安全和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层和展示层。 (1)展示层 通过建立综合信息集成门户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信息和应用通过门户层实现统一的访问入口和集中展现。 (2)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满足面向各类用户依据实际需求开展业务的需要。如支撑城市应急联动应用、辅助领导决策应用、城市管理应用、社会救助应用等。 (3)共享交换平台层 共享交换平台层为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所在位置,连接各类应用和应用所需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整合各类数据、组件和服务。

互换市场

一、互换市场的发展历程 互换(Swaps)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按照商定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 互换市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货币交易商为了逃避英国的外汇管制而开发了货币互换。而1981年IBM与世界银行之间签署的利率互换协议则是世界上第一份利率互换协议。从那以后,互换市场发展迅速。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名义本金金额从1987年底的8656亿美元猛增到2002年中的82,3828.4亿美元,15年增长了近100倍(如图15.1所示)。可以说,互换市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金融产品市场。 注:2002年的数据为年中的数据,其余均为年底的数据。 二、互换市场的发展现状 当前许多互换市场的参与者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互换市场是否已经达到顶峰,这么好的市场行情还能持续吗?这已成为ISDA成员的一项议题,如果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与货币当局决定禁止互换或限制它的使用,那么对标准文本格式的认可就变得毫无意义。 ISDA有两大初始目标:首先是游说管理当局增加互换这一风险管理工具,其次是通过建立整套标准化的文本格式为创始成员及其他市场参与者提供服务。这两个目标在整个框架内制定,以促进互换市场的交易活动,激励市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互换的大众知名度。 人们曾担心,互换会被禁止,但这种担心并没有成为现实。中央银行和管理当局虽然担心包括互换交易在内的所谓表外产品会导致金融体系崩溃,但中央银行认为,这种系统风险靠单一辖地行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例如,要是美联储或英格兰银行禁止互换,那就可能会导致交易或者交易者离岸化,所以10国集团联合起来,在英格兰银行行政官员的领导下,成立了库克委员会,对银行为避开金融规制而可能采取的降低风险的套利方法进行检查。 引入第一资本充足率要求是解决问题的良策,银行按照要求必须为每一笔执行的交易分配一定数量的资本,互换不再是表外业务,每一笔交易都涉及一定的资本成本。 在银行中的“中央银行”——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帮助和监督下,各国金融管理

交易费用讨论

诺斯第二悖论的思考 1. “诺斯第二悖论”的由来 交易费用是整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可以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在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首先“发现”了交易费用,并首次将交易费用运用到经济分析中。在科斯看来,交易费用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成本。也正因为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才导致了企业对于市场的替代。科斯之后,诺斯、威廉姆森、张五常、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等新制度经济学家都把交易费用看作是人类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损耗,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摩擦力”。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看来,制度的产生及其变迁的方向就是要节约交易费用。自然,交易费用也就成为衡量制度效率的核心指标。从理论上讲,伴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交易费用会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也将提高。 然而,在考察总量交易费用的过程中,诺斯和瓦利斯的《美国经济中交易行业的衡量:1870—1970》一文显示,从1870年到1970年这一百年里,美国经济中的交易费用已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上升到1970年的45%。在另一篇文章中,诺思也曾估计到,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交易费用大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张五常先生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诺斯和瓦利斯由此得出结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交易部门会随之扩大,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会下降,但是总量交易费用占GNP得比重会越来越大。 这样,矛盾就出现了。交易费用既然是经济运行的“摩擦力”,是社会资源的消耗,制度变迁的目的正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那么总量交易费用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都应该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而下降,为什么会出现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下降而总量交易费用上升的矛盾呢?或者说,一方面,从边际意义的短期来看,交易费用总是在下降;另一方面,每一个时期的下降最后带来的是长期交易费用的增长!前者的推论是经济不断增长,后者的推论是经济陷入停顿。反正无论经济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用相同的原因加以解释。 韦森(2001,2002)可能是国内学者中最早“发现”这一矛盾的,在《交易费用与交易惠利——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点补充》一文中,韦森写道:“……诺斯似乎在这里明显地犯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错误,因为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史,我们只能得出与诺斯相反的结论:交易费用的增加,是历史上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欧美社会的近现代经济增长来说,更是如此。”这里,韦森所言的“重大理论错误”,实际上与后来被李建标、曹立群(2003)命名的“诺斯第二悖论”意义完全相同。之所以将这一矛盾称之为“诺斯第二悖论”,是为了区别所谓“诺斯悖论”(国家悖论),但这绝不仅仅是诺斯的悖论,而是整个新制度经济学的悖论。 2. 国内学者对于“诺斯第二悖论”的破解及其评述 对于“诺斯第二悖论”,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破解。综合国内学者对于“诺斯第二悖论”及其破解的各类文献来看,这些学者的观点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方向:第一种基于诺斯悖论存在的基础上给出破解的思路;第二种的观点则认为所谓“诺斯第二悖论”并不

二手货交换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 1市场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购买的物品也随之增多。但是,并不是每一件买回的东西都是满意的,退货,换货这种行为也越来越多,但结果并不让人满意。现如今,中国已进入过剩时代,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购买力越来越强,导致家里的闲置物品越来越多。而新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处理掉现有的限制物品或者非新品,这必然会影响人们进一步消费。 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有闲置物品的消费者高达96%,而拥有很多闲置物品的人更是达到51%。这么高的比例更显示出人们对用不到或者不喜爱的物品的处理问题相当伤脑筋。这可以从另一个调查中找到根据:对闲置物品的处理途径中,有72%的人选择放在柜子里不去理睬,21%的选择了送给别人,然而,仅有2%的人选择了把他们卖给别人。再者,在问到是否了解“换客”一词时,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对其相当了解,而大部分人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将“换客”这一思想传递给消费者的话,可见关于物物交换的市场潜力相当巨大,市场容量也大得惊人。 加之,受金融危机、绿色消费的影响,人们对消费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品牌周刊今年10月份针对1000名成年人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91%的人会考虑购买二手物品。当然,中国的消费者中也会有占相当大份额的人会选择了绿色消费,节约消费。这既是一个很恰当的理财方式,更是一个很好的节约资源的途径。所以,有理由相信,物物交换平台不可或缺,xxx公司的成立也有其积极地意义,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2市场细分 所有的全新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闲置物品,小到一张CD、一支钢笔,大到一部汽车、一座房子。我们简单地对二手物品做了总结归类,但是由于本公司的规模限制,运营范围有限,在公司成立初期将进行以下物品的交换,如图1。

交易费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交易费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提要]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它实际上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是使用市场机制时发生的“制度费用”。本文经过对交易费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属于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但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它也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两者关系的深刻认识,将使我们正视交易费用的存在,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交易费用;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 一、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发展 (一)交易费用的概念。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的各种与交易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最早是在1937年由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哈里·科斯提出的,并用它分析了组织的界限问题。其目的是,说明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可以减少市场交易者数量,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降低交易费用。 (二)交易费用的发展。自科斯把交易费用概念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手段以来,交易费用概念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在不断拓展。但作为一个概念,只有当其能被证伪和可测量时,才具有科学的意义。而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基本经济概念,也要求其能被应用于实证研究。因而交易费用的核算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更科学地衡量经济效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合理变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新制度经济学家在交易费用的可测性理论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1986年,华列士和诺斯第一次对美国1870~1970年间的交易费用进行了衡量,证实了经济增长与交易费用增长间存在着正相关性。两作者在20世纪九十年代进一步展开了这一方面的研究,指出了交易费用衡量在长期经济增长、技术和制度变迁、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交易费用与信息革命和企业管理变革间的关系,使这一基本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二、交易费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交易费用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正相关性 1、交易费用的提高与城市化进程显著相关。城市化割断了生产和消费的直接联系,导致市场交易的增加,特别是非人际交易的增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一些专业性的交易中介机构不断产生扩张,使原来的不可观察交易费用转化为可观察交易费用。这一转化不但不会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反而能增进社会福利。中国的体制转换也使原来的隐性交易费用转化为显性交易费用,但这并不增加社会总交易费用。 2、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交易活动的增加。产量的增长得益于生产效率的

第七章-森林资源价格与市场交换

7 森林资源价格与市场交换 7.1 林木价格 7.1.1林木价格的概念 林木价格是指为取得林木采伐利用权而支付的价格,它是以林木市场均衡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林木均衡价格是指林木商品的需求价格(指林木资源的需求者,如木材生产、加工商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林木商品资源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供给价格(指林本资源经营者为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林本商品资源所愿接受的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林木商品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相平衡时的价格,表现在供需曲线图上即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上的价格水平值,如图7—1。 图中,OY轴表示林木商品资源的需求或供给价格,OX轴表示林木商品资源的需求量和供给量。DD是林木需求曲线,随林木价格的增加其市场需求量逐渐地减少,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下.林木需求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惟一确定的。SS为林木供给曲线。随价格增加,林木市场供给量逐渐地增加,在一定的林木供给条件下,林木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也是一定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曲线DD和SS的交点处,林木供给者和需求者才可能达到销售和购买林木的协议,因此交点E处的价格户即为林木的市场均衡价格,E处的供给(或需求)量即为林木资源市场均衡(成交)数量。林木市场的交换是以均衡价格为基础实现的,因此,林木的市场均衡价格即是林木的交换价格。 7.1.2 林木价格的确定方法 美国林业经济学家威廉·A·鲁斯克纳曾介绍了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林木价格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把预期的销售同现行市场相比较来计算和确定林木的市场价格.因而也称为市场比较法和直接法。另一种方法是计算林木销售的收益价值,然后由这个收益价值来估算林木的市场价格,这种方法也称为间接法或分析法。 7、1、2、l 市场比较法

供应链管理与交易费用

供应链管理与交易费用 供应链管理与交易费用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它为我们理解企业是用何种方式进行组织及在不同组织结构下做到“提高效率”提供了许多视角。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在许多专业中都有运用,例如:市场学,经济学,逻辑学。本文叙述了交易费用(TCA)的起源与发展,并解释了该框架中的关键概念。并讨论交易费用对科层及供应链管理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纵向一体化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像学者,从事商业管理之类的人对这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市场学,经济学,逻辑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某些方面对人们理解“不同供应链管理管理协调方式出现的方式及原因”和理解“工业效率”与“竞争”的协调结果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进行任何分析时,若存在一个理论框架,我们能在其中进行研究并能从中得出一些可以进行测试的假设,对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一个理论框架能对不同的商业战略和公开政策的各种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它能观察商业行为并进行评价,从而对各公司的行为动机和一个供应链中的效率影响提供更好的解释。本文主要讨论从经济文献中形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交易费用分析(TCA)是理解和评价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TCA可能与市场学,逻辑学和组织行为学文献中的一些观点相结合形成一个跨学科的概念。 二、经济学与供应链管理 商人,研究管理者的学者们和其他对供应链的运行感兴趣的人们往往感到受挫,觉得经济学中提供的观点太少,因为公司的新古典理论很少谈到公司本身,该理论并不能对公司的存在提供一个解释,也不能解释公司的经济增长及分析公司的内部组织,公司反而被看做一个黑盒,一个简单的把输入变成输出的工具。所以当许多新古典理论总结出它的主要假设时,大家进行分析时觉得该理论框架提供的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