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作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2.和于术数:之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

3.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劳作

4.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并存。

5.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

6.恬淡虚无: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

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到病邪和早衰的危害

7.通神明: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相统一

8.欲如运枢:指项背及肢节因寒邪外来而不能转动自如

9.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的烦躁。气喘息息喝喝有声

10.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像燃烧的炭火一样

11..汗出而散:出汗则可使邪热随汗祛除

17.四维相代:四时邪气更替伤人

18.煎厥: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相和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

19.薄厥: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

大偻:形态佝偻难以直立的症状陷脉为瘘: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

20.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

21.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22.嫃胀:胸膈胀满

2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化生的精气升散上行奉养头面官窍饮食化生的糟粕沉降下行经下窍二阴排出体外

24.清阳发奏理浊阴走五脏:指清阳之气发散与奏理精血津液归藏于五脏

25.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饮食代谢之糟粕传入六腑

26.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经充足体力强劲精巧多能

27.藏象:藏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象是内脏功能活动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象两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藏在内但在体表有其特定相应的象。

28.阳道实,阴道虚:六腑属阳,阳病的规律是多外感多实证;五脏属阴,阴病的规律是多

内伤多虚证,道,规律。

29.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接不解,阴精被夺,阴不制阳而阳邪亢胜的一种危重病候

30.行痹:风邪偏胜引发的以肢体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症

31.痛痹:寒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痹症

32.着痹:湿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或麻木不仁为特点的痹症

33.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指气的性能。水谷精微中之清气清纯柔和其性柔顺故为营水谷精微中之悍气剽悍滑利其性刚悍故为卫

34.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手太阴主营气循行足太阳主卫气循行营气循行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手太阴卫气循行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足太阳

1.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原则:顺应外界四时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方法:①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调养身心②和于术数锻炼身体保精养神③食饮有节五味和调滋养气血④起居有常按时作息睡眠充足怡养神气⑤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养形气

2.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优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肾主藏的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功能及形体盛衰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之本,但肾之先天之精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方能源泉不断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依赖相互为用。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养后天治疗原则来源于此。

3.人体阳气的作用:①气化温阳作用人之阳气温养脏腑经脉,化生和温运精气血津液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②卫外御邪功能央企具有固护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病理的七个方面:阳亢阴竭导致煎厥阳气上逆导致薄厥阳气偏阻导致偏枯阳气阻遏导致痤痱查皮阳热蓄积导致疔疮阳虚邪恋诸病丛生人体阳气蓄积所致病证

4.治病必求于本: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①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②在病因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③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④从病机上,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⑤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要疾病发生的本质就是人体阴阳是去了相对协调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必须从阴阳入手

5.外感邪气的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

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体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阴精不断化气以充实体表的阳气成为阳气的物质基础而体表的阳气有固密阴精的作用使阴精内守而不妄泄。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概括

7.外感邪气的发病特点。发病迅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8.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阴阳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纲领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通过察色按脉问所苦视喘息听音声等,以阴阳为纲诊断疾病既可把我病情又抓住疾病的本质。

9.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揭示了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调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

10.脏腑藏泻理论的运用:脏腑藏泻理论为临床辨治脏腑疾病提供了依据脏病多精气不足的虚证腑病多传导迟滞的实证。脏病多用补发腑病多用泻法。

11.水肿的治则治法。总治则: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具体治法:①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以祛除水邪②缪刺其处即用针刺之法使经络疏通以祛除水邪③微动四极即轻微活动四肢以疏调气血振奋阳气④温衣即添衣保暖以保护阳气有利于消散水饮之邪体现了扶正祛邪的思想

12.诊法常以平旦。平旦阳气由阴从阳,人刚醒寤尚未劳作阴气未动阳气未散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此时诊脉能真实地反映脏腑经络气血盛衰状态。诊病时应排除非疾病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以获取准确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13.脉以胃气为本。脉气源于胃气脉气依赖于胃气的供养胃气充足则脏腑气血旺盛在脉象上则反映出有胃气的脉象反之胃气衰败则脏腑气血虚衰甚至竭绝脉象则显见藏真之气独现的真脏脉。

14.五实证五虚证的转机。若身汗得后利则提示表实已解里实已除故病可好转。五虚证预后转机之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复原化源充足外在表现即浆粥入胃泄注止实证治疗当以发汗攻下为主以驱邪外出虚证的治疗当以补益五脏精气为主尤其要重视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15.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以自然界而言,凡事物居于阳者具有刚悍充实向外的特点凡事物居于阴者具有柔弱不足内向的特点。外感邪气伤阳分传于阳腑故阳经阳腑之病多热多实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先伤阴分,病发于内,脏气受损,故阴经脏之病,多寒多虚。以脾胃言之,脾为阴藏,其病多虚;胃腑为阳其病多实。阳明胃经之病津液易伤病多从燥化热化故以实证为多见

16.不同性质邪气损伤人体不同部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邪伤害人体,往往上部先受到侵袭

17.脾病而四肢不用。由于脾胃经脉表里关系密切故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指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将通过胃腐熟消化而产生的水谷精气传输至四肢。以致四肢失于充养日久痿而不用

18.外感热病的预后取决于正邪盛衰。外感热病的预后取决于人体正邪盛衰,若寒束体表,正气强邪气盛,邪正交争,热甚而正未衰,预后良好故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病病邪内传伤及脏腑气血邪盛正衰则预后较差

1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发病学说。从整体观触发,揭示了咳虽为肺的病变但其他脏腑功能失常,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因为肺主气,受百脉朝会,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如脾虚生痰肝火上冲。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20.咳的病因病机。①外有风寒所伤:因肺与皮毛相合故风寒之邪袭表从其合而内伤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致咳②内有寒饮停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寒凉饮食入胃导致

中焦寒寒气循手太阴肺经上入于肺中,导致肺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内寒邪并聚于肺,则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生咳嗽

21.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观点。原文指出咳虽与五脏六腑相关但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外邪伤人或从皮毛而入内舍其合或从口鼻直接伤肺致使肺失宣降而咳。若久咳不已,影响三焦气机,水液内聚,积多成痰称饮而聚于胃,上逆犯肺则咳多涕唾面浮肿而气逆

22.营卫之气与痹症的关系。营卫之气由水谷所化营气精专而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之间温煦肓膜布散于胸膜故营卫失常则奏理皮肤疏松静脉涩滞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温煦若此时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则发尾痹症。痹症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侵袭也有营卫气血失调。

23.“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

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六淫病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本篇属火者多达5条。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栗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栗;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

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属热邪次之,共有4条。凡出现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亦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由于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24.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与汗同源两者关系密切汗乃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两者均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津液有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两者同源。在病机上血与汗两者相互影响若汗出太多必然伤津使化血无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津液亏损使汗出无源而少汗在治疗上对失血和血虚患者不能妄夺其汗对于脱汗者也不宜用动血之品或针刺放血等疗法。

25.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朝则正气始盛邪气始衰故病情减轻日中正气旺盛正气盛则能胜邪气故病情相对稳定夕则正气渐衰正气衰则邪气渐胜故病情加重夜半则阳气潜伏于内邪气独盛于身故病情严重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医学思想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

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

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

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

2019尔雅走进黄帝内经最新答案期末考试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一)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3 【单选题】《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4 【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保留至今的医学经典有()。 ?A、 ?B、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 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分 3 【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我的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三)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 ?A、 ?B、 ?C、 ?D、 我的答案:A得分:分 2 【单选题】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A、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3 【单选题】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A得分:分 4 【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分 《黄帝内经》概论(四)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 ?A、 ?B、 ?C、 ?D、 我的答案:A得分:分 2 【单选题】《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内容是由唐代医学家()重新编纂《素问》加进去的。() ?A、 ?B、 ?C、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汇总 治则 定义: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 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因人制宜: 定义: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正治法(逆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反治法(从治法) 定义:针对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的情况,采用与表面症状性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与常规相反的方法。 调理阴阳(调整阴阳) 定义:利用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性能、情志的属性、针灸补泻的作用等,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 内治法 定义:通过给病人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的各类治法的统称。 治病求本

定义: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同病异治 定义: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定义: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 定义:针对寒性的病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寒因寒用 定义:针对真热假寒证应采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虚者补其母 定义: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解表法 定义:用发汗、宣肺的方药祛除肌表之邪,治疗表证的治法。古称汉法。 急则治标 定义: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

智慧树知到《黄帝内经》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下列哪两部书构成了《黄帝内经》 A. 脉学和素问 B. 灵枢和脉学 C. 素问和灵枢 D. 针经和难经 E. 道藏经和脉经 正确答案:素问和灵枢 2.【单选题】《灵枢经》之名最早出自于 A. 晋朝皇甫谧 B. 唐朝王冰 C. 东汉张仲景 D. 西汉刘向 E. 南朝全元起 正确答案:唐朝王冰 3.【多选题】下列哪些西汉文化特征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A. 黄老之学 B. “天论”观点 C. ”重土“思想 D. ”重阳“思想 E. 气化理论 正确答案:“天论”观点###”重土“思想###”重阳“思想

4.【单选题】《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何书 A. 伤寒杂病论 B. 针炙甲乙经 C. 神农本草经 D. 脉经 E. 史记 正确答案:伤寒杂病论 5.【单选题】《黄帝内经》认为,学习经典的方法可概括为 A. 诵 B. 解 C. 别 D. 明 E. 彰 正确答案:诵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此处“本”指 A. 阴阳 B. 五行 C. 精气 D. 五脏 E. 病机 正确答案:阴阳

2.【多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A. 出上窍 B. 走五脏 C. 发腠理 D. 归六腑 E. 实四肢 正确答案: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 3.【单选题】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煎厥的主要病机是 A. 阴虚阳亢 B. 气血上冲 C. 风中经络 D. 痰迷心窍 E. 热闭心包 正确答案:阴虚阳亢 4.【单选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生肝”的含义是 A. 髓生血 B. 肝内多髓 C. 肾生肝 D. 髓养肝 E. 髓赖肝养 正确答案:髓养肝 5.【单选题】在五行相克理论中,“土”的“所胜”之“子”是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0.10.28整理 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0分,每空1分) 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分,每题1分)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A、基 B、本 C、楯 D、根 E、标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主传导糟粕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白 E、腰膝痠软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 A、肾不化气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A 风池 B 风府 C 百会 D 大椎 E 阳维脉 11、《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12、《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A、张志聪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寿 13、《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 A、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 C、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D、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1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筋痿 B、骨痿 C、脉痿 D、肉痿 E、痿躄 15、《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 A、肠蕈 B、石瘕 C、石水 D、鼓胀 E、皮水

尔雅选修课 走进《黄帝内经》 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 ()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 窗体顶端 A、夏目漱石 B、村上春树 C、山田庆儿 D、渡边淳一 我的答案:C 2 由于夏天出汗过多,引起汗腺发炎,皮肤表面生出来的小红疹,叫做()。 窗体顶端 A、疮 B、渣 C、疿 D、痤 我的答案:C 3 下列和听声音诊断有关的症状中病因属于中气不足的是()。 窗体顶端 A、说话语无伦次,不避亲疏,胡言乱语

B、声音沉闷,其声不扬,说话瓮声瓮气 C、说话声低微,有气无力,断续 D、以上都不是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4 养生的最高原则是()。 窗体顶端 A、补药 B、掌握方法 C、锻炼身体 D、顺应自然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5 六淫邪气中不包括()。 窗体顶端 A、风 B、寒 C、雨 D、暑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6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窗体顶端 A、224 B、216 C、220 D、196 我的答案:B 7 ()时期强调阳气的重要作用。 窗体顶端 A、汉朝 B、唐宋 C、元朝 D、明清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8 ()写的《针灸甲乙经》。 窗体顶端 A、张仲景

B、华佗 C、皇甫谧 D、刘向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9 银翘散中淡竹叶的作用是()。 窗体顶端 A、利尿 B、除湿 C、发汗 D、排毒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10 只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才能避免虚邪贼风。窗体顶端 A、各从其欲 B、心安而不惧 C、避之有时 D、气从以顺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1 其生五,其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窗体顶端 A、一 B、三 C、五 D、七 我的答案:C 12 对于人身体来说,清扬之气应该在()。 窗体顶端 A、中窍 B、下窍 C、上窍 D、全身上下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3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窗体顶端 A、《神农本草经》

内经习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 2、涌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阴阳异位(《素问·太阴阳明论》) 4、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5、开鬼门,洁净府(《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灵枢·天年》:“以(1)为基,以(2)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3)也;阳在外,阴之(4)也。” 3、《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5),并精而出入者谓之(6)。” 4、《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7)之官,(8)出焉。” 5、《素问·咳论》:“此皆聚于(9),关于(10)” 6、《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11)乃生,(12)乃成积也。”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13)之,因其重而(14)之,因其衰而彰之。”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15)则养神,(16)则养筋。” 9、《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17),逢热则(18)。” 10、《素问·五藏别论》:“胃者,(19)之海,(20)之大源也。”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 B. 岐伯 C.黄帝和岐伯 D.古代众多医家 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天癸至”的年龄是() A.八岁 B. 二七 C.二八 D.三八 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的养生,人的生活起居宜() A.夜卧早起 B. 早卧早起 C.早卧晚起 D.夜卧晚起 4、《灵枢·天年》指出,人在十岁左右的生理表现特征是() A.好坐 B. 好趋 C.好卧 D.好走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 B. 阴阳 C.正气 D.五脏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是指() A.痰饮水湿 B. 水谷精气 C. 精血津液 D.寒湿阴气 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辛甘者,其作用是() A.涌泄 B. 发散 C. 补气 D.发热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其中“壮火”的本义是指() A.药食气味的纯阳作用 B. 相火 C. 君火 D.病理之火 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是()

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概论 复习思考题 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3. 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复习思考题 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 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 3.理解: (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 复习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 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复习思考题 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 二、背诵: 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 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 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灵枢·本神 复习思考题 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2.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试述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试述情志致病的机理、症状及一般规律。 5.试述五脏虚实的病候及治疗原则。 6.解释:(1)本于神;(2)经溲不利;(3)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 生气通天、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偏枯、足生大丁、肠澼 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凡阴阳之要—发为痿厥。” 3.理解: (1)试述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如何理解阴精和阳气的关系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含义? (3)怎样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及其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病机、掉眩、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暴注下迫、瞀瘛。 2、背诵:病机十九条。 3、理解: (1)分析病机十九条?

黄帝内经练习题与答案

黄帝经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阴在,();阳在外,()。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冲脉盛,(),故有子。 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实则()。 4、怒则气逆,甚则()及飧泄,故()。 5、肝者,(),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6、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实则()。 7、恐则精却,却则(),闭则气还,还则(),故气不行矣。 8、心者,(),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 9、《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则复,多食则(),此其禁也。 10、形不足者,温之(),精不足者,补之()。 11、《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病为本,(),标本不得,(),此之谓也。 12、《素问·举痛论》曰:惊则(),神无所归,(),故气乱矣。 13、《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之官,()出焉。 14、《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故精自生,()骨肉相保,()。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浊气在上,则生()。 二、单选题 1、《黄帝经》书名最早见于() A、《白氏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 E、传精神、服天气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黄帝内经》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试题 一、单选题 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风掉眩 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 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躁狂越 D.诸气膹郁 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 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乱 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 A.伤藏 B.伤上 C.伤下 D.伤脉 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 A.外感风寒 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 C.外感热病的总称 D.外受寒邪 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 A.心 B.肝 C.脾 D.肺

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B.其下者,引而竭之 C.因其重而减之 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 A.气缓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佳时间是( ) A.夜半 B.日中 C.平旦 D.黄昏 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 )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 A.鼻能知香臭 B.舌能知五味 C.目能辨五色 D.口能知五谷 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15、据《素问·痹论》所述,肝痹的症状特点是() A.烦满喘而呕 B.烦则心下鼓 C.多饮数小便 D.善胀 16、《素问?举痛论》所记载的“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因寒邪客于( )

中医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六腑: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以及三焦的总称。六腑大致相同的形态,中空有腔,有共同的生理功能,即受纳和转化水谷,六腑之间相通,具有出纳运输和消化水谷的功能。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人体正气不足或抵抗力下降无法适应气候变化时,六气才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时“六气”即被称为六淫。 七情: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范围和耐受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也是中药配伍时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正气: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及其演变的过程中,正邪相争,正能胜邪则不发病,证不能胜邪则发病。) 正治: 正治就是指逆其征候性质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例如:寒病见寒象则以热治寒;热病见热象则以寒治热;虚病见虚象则用补益法补其虚;实病见实象则用补邪法泄其实。 八法: 八法是指治疗打发所概括的八种主要治疗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 四气: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疗效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同时也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 升降浮沉: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的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出的趋势相对而言的。 经络: 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共同组成了一个经络体系。经络能够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奇经八脉: 奇经是十二经络以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于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以及阳维脉的总称,故称为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作用。一源三歧: 一源三歧是指八脉之中,任脉、督脉以及冲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 腧穴:

超星 走近黄帝内经 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根据《黄帝内经》中篇目论述内容的不同划分的五个医学流派,其中少师和()被合称为前期二派。() 1.0分 ?A、 黄帝派 ? ?B、 伯高派 ? ?C、 岐伯派 ? ?D、 少俞派 ? 我的答案:A 2 “气以壮胆,邪不可干,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出自()。 1.0分 ?A、 《脾胃论》

? ?B、 《五脏别论》 ? ?C、 《医参》 ? ?D、 《六节藏象论》 ? 我的答案:C 3 按照阴阳学说的说法,云出自于阳化的()。 1.0分 ?A、 地气 ? ?B、 天气 ? ?C、 混沌之气 ? ?D、

? 我的答案:B 4 藏(脏)的功能是()。 1.0分 ?A、 储藏精气 ? ?B、 传化饮食物 ? ?C、 制造经血 ? ?D、 以上都不是 ? 我的答案:A 5 《黄帝内经》的内容不包括()。 1.0分 ?A、

? ?B、 养生观 ? ?C、 诊法 ? ?D、 面相 ? 我的答案:D 6 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1.0分 ?A、 《旁篇》 ? ?B、 《神农本草经》 ? ?C、 《温病》

? ?D、 《伤寒杂病论》 ? 我的答案:A 7 拿五脏和五行象类比,()象土。 1.0分 ?A、 心 ? ?B、 肝 ? ?C、 肾 ? ?D、 脾 ? 我的答案:D 8 现在最流行的诊法是()。

1.0分 ?A、 十二经脉遍诊法 ? ?B、 独取寸口法 ? ?C、 人迎、气口诊法 ? ?D、 三部九候诊脉法 ? 我的答案:B 9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1.0分 ?A、 《史记》 ? ?B、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作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2.和于术数:之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 3.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劳作 4.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并存。 5.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 6.恬淡虚无: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 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到病邪和早衰的危害 7.通神明: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相统一 8.欲如运枢:指项背及肢节因寒邪外来而不能转动自如 9.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的烦躁。气喘息息喝喝有声 10.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像燃烧的炭火一样 11..汗出而散:出汗则可使邪热随汗祛除 17.四维相代:四时邪气更替伤人 18.煎厥: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相和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 19.薄厥: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 大偻:形态佝偻难以直立的症状陷脉为瘘: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 20.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 21.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22.嫃胀:胸膈胀满 2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化生的精气升散上行奉养头面官窍饮食化生的糟粕沉降下行经下窍二阴排出体外 24.清阳发奏理浊阴走五脏:指清阳之气发散与奏理精血津液归藏于五脏 25.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饮食代谢之糟粕传入六腑 26.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经充足体力强劲精巧多能 27.藏象:藏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象是内脏功能活动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象两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藏在内但在体表有其特定相应的象。 28.阳道实,阴道虚:六腑属阳,阳病的规律是多外感多实证;五脏属阴,阴病的规律是多

内经题目

内经讲义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B )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史记》 D、《针灸甲乙经》 E、《脉经》 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D )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 ) A、阳气致密于外 B、阴精充足 C、精神清净 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C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5、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C ) A 脉 B 脑 C 魄门 D 髓 E 女子胞 6、《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B ) A、主传导糟粕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7、《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C )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白 E、腰膝痠软 8、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B ) A 风池 B 风府 C 百会 D 大椎 E 阳维脉 9、《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B ) 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 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C、烦满喘而呕 D、夜卧则惊, 小便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10、《素问直解》的作者是(C ) A、张志聪 B、王冰 C、高世栻 D、全元起 E、滑寿 1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之“两虚”是(B ) A 、自然界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B 、虚邪贼风和人体正气虚 C 、异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 D 、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虚 E 、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12、《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B ) A、肠蕈 B、石瘕 C、石水D 、鼓胀E、皮水 13、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C ) A、得炅则痛立止 B、痛不可按 C、按之痛止 D、按之无益 E、腰与背相引而痛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精不足者”的治则是(E ) A、滋养胃阴 B、滋养肝肾 C、补之以阴 D、温之以气 E、补之以味 15、《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损者”宜采用的治疗方法是(E ) A、行之 B、收之 C、通之 D、益之 E、温之 16、《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惊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B ) A、行之 B、平之 C、缓之 D、散之 E、润之 17、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A ) A 、《黄帝内经太素》B、《素问吴注》C、《黄帝素问直解》

皇帝内经名词解释

1. 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 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 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 3. 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 为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与法度 4. 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 形,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 5. 不知持满《素问?上古天真论》 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 6. 不时御神《素问?上古天真论》 为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7. 发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推陈出新 8. 蕃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繁茂秀美 9. 容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10. 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生机潜伏,阳气内藏 11. 苛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重病 12. 内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格拒 13. 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 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14. 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 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15. 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事物变化的根源 16. 神明之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 17.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生阴亦生 18. 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胸膈胀满 19. 清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出上窍之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卫气; 清阳实四肢之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20. 浊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浊阴出下窍之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走进《黄帝内经》》期末考试(20)

《走进《黄帝内经》》期末考试(20) 姓名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8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现在我们对《上古天真论》的理解需要借助()思想。 1.0 分 窗体顶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2 《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提到的针刺的阴阳法则体现了一种()观点。 1.0 分 窗体顶端 A、 阴阳相克 B、 阴阳相生 C、 阴阳互根 D、 阴阳相引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3 《黄帝内经》一书主要总结了()时期的医学成就。() 0.0 分 窗体顶端 A、 汉代 B、 秦汉及其以前 C、 上古 D、 春秋战国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4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1.0 分 窗体顶端 A、 《史记》 B、 《脉经》 C、 《汉书艺文志》 D、 《七略》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5 春脉表现为()。 1.0 分 窗体顶端 A、 下浮 B、 沉脉 C、 浮脉 D、 脉骨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6 对于人身体来说,清扬之气应该在()。 1.0 分 窗体顶端 A、 中窍 B、 下窍 C、 上窍 D、 全身上下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7 ()药物可用作发散药物。 1.0 分 窗体顶端 A、 辛味 B、 甘味 C、 酸味 D、 A、B两项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8 煎厥和()是中风病的两个类型。 1.0 分 窗体顶端 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B、 薄厥 C、 脑出血 D、 脑血栓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9 ()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1.0 分 窗体顶端 A、 刘向 B、 班固 C、 司马迁 D、 班超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10 《黄帝内经》的内容不包括()。

(精选)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

黄帝内经期末考试知识整理 名词解释 1.和于术数: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蹻、吐纳 等;和于术数,即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2.形与神俱:形,形体;神,精神;俱,全也,一也。引申作健全、和谐。形与神俱, 即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3.中正之官:中正,正直刚毅、不偏不倚、准确无私之意;中正之官,此指胆。比喻胆的 决定判断功能。 4.使道:指十二脏相互关系的通道。 5.怵惕:指惊恐不安。 6.破(月囷)脱肉:月囷,隆起的大块肌肉。全句形容肌肉极度消瘦。 7.煎厥:古病名。指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所制阳气 上逆昏厥的病症。 8.薄厥:薄,迫也。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血阻绝不通 所致的昏厥病症。 9.气立如故:立,犹行也。气立如故,指脏腑经络之气运行如常。 10.阴平阳秘:互文句,即“阴阳平秘”,阴阳平和协调之意。 11.尻以代肿:尻,尾骶部;踵,足后跟;指足不能站立行走,以尻代之。 12.去菀陈莝:应作“去菀莝陈”解释。“去”,“莝”同义,即除去、祛除之意;“菀”,通 “郁”,郁积之义;“陈”,陈旧、陈腐;在此“菀”、“陈”同义,指恶血而言。整句指去除郁久的恶血(指用放血疗法去除血脉中的瘀血) 简答题: 1.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P2-Q34):(论述题要写出自己的观点) ①天人合一,五脏一体------整体的把握生命规律; ②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辩证的对待生命活动 ③候之所始,道之始生------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 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P12-Q 104) ①喜怒,指五志太过:寒暑,2六淫 ②因喜怒等五志太过,直接损伤五脏气机,故说喜怒伤气;寒暑等六淫伤人,首先侵犯形 体肌表,故说寒暑伤形。 3.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P20- Q 99) ①这是强调胆的功能既特殊而又重要。 ②胆主少阳春升之气,胆气的生发对五脏六腑气机均有调节作用,且胆为中正之官,决断 出焉,精神活动,系于五脏,称之为五神藏,然决断在胆,胆虚则谋虑不决,必影响精神魂魄意志,而致五脏不安。 ③因此经文提出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4.用原文回答《灵枢-本神》关于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人的认知思维的过程。 (P28-T89/90)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5.结合《素问-营卫生会》试述营卫的生成。(PP28-103) ①经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 者为卫

2017尔雅走进黄帝内经答案+期末考试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一)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着作不包括()。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金匮要略》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A、书中的官名 B、书中的修辞用法 C、班固的考据 D、书中使用的历法 我的答案:D得分:分 3 【单选题】《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史记》 B、《七略》 C、《脉经》 D、《汉书·艺文志》 我的答案:D得分:分 4 【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保留至今的医学经典有()。 A、《扁鹊内经》 B、《扁鹊外经》

C、《白氏内经》 D、《黄帝内经》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 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 A、 《伤寒杂病论》 B、 《神农本草经》 C、 《旁篇》 D、 《温病》 我的答案:C得分:分 3 【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我的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三)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 A、北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沿海地区 D、农业民族地区 我的答案:A得分:分 2 【单选题】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A、《九卷》 B、《八十一难经》 C、《阴阳大论》 D、《胎胪药录》 我的答案:D得分:分 3 【单选题】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 A、 《素问》 B、 《八十一难经》 C、 《黄帝内经》 D、 《九卷》 我的答案:A得分:分 4 【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我的答案:×得分:分

《医学史》大题及名词解释

医学史整理 选择题 近代西医外科的奠基者:巴累 细胞病理学奠基者:维尔啸(魏尔啸) 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王叔和《脉经》 《诸病源候论》作者:巢元方 《针灸甲乙经》作者:皇甫谧 校正医书局成立于:北宋 提出“阳有余,阴不足”:朱丹溪 最早的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法医专著:《洗冤集录》 最早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的是:《颅囟经》 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李杲 第一步图文并茂的诊断著作《察病指南》 临床大胆使用中西医并用的:张锡纯 最早注释《内经》的医家是:全元起 注释《内经》影响最大的是:王冰 现存中国最大的方书:《普济方》 创立中医外科“消、托、补”三法的是:《刘涓子鬼遗方》 天花又称:虏疮,记录在《肘后方》 王孟英(王士雄)的著作:《温热经纬》 叶天士(叶桂):(1)学说:卫气营血学说(2)著作:《温热论》吴鞠通(吴瑭):(1)学说:三焦辨证(2)著作:《温热条辨》 山中宰相是指:陶弘景 “悬吊复位法”首次记载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外台秘要》:王焘(唐)编撰:整理保存了古籍文献,并注明出处《神农本草经》的药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最早系统提出整体观的是:《黄帝内经》 最早的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针灸甲乙经》所记录的穴位共有:349个 《本草经集注》的主要成就为: 增加药物品种至730种(2)首创按药物天然来源分类法 加强了对药物产地、功用、炮制等内容的阐述 (4)创立了“诸病通用药”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主要成就为 阐释小二生理、病理特点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体现儿科用药制方特色 《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陈自明 藏医的主要著作为:《四部医典》 被称为“开明中医”的是:朱沛文

尔雅走进《黄帝内经》课后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一) 1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艺文志》 D、《新唐书》 正确答案:C 2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A、《伤寒杂病论》 B、《金匮要略》 C、《温病》 D、《脉经》 正确答案:A 3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 B、《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温病条辨》

C、《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 D、《难经》、《中藏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正确答案:A 4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史记》 B、《脉经》 C、《汉书艺文志》 D、《七略》 正确答案:C 5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八十一难经》 正确答案:B 6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A、该书中的官名? B、修辞用法 C、书中使用的历?法方式

D、有真实的作者?考证依据 正确答案:D 7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正确答案:× 8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正确答案:√ 9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正确答案:√ 10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正确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二)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