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左传选读20--邲之战

左传选读20--邲之战

左传选读20--邲之战
左传选读20--邲之战

20 邲之战⑴

(宣十二·二)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⑵。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⑶,以致晋师⑷,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⑸摩垒⑹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⑺,代御执辔,御下两马⑻,掉鞅⑼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⑽,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⑾。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⑿于前,射麋丽龟⒀。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⒁,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⒂。

⑴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包围郑国,郑襄公肉袒牵羊出降后,晋军来援,两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相峙,最终楚军大胜晋军。⑵盟有日矣,已约定盟期。⑶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依古代车战之法,许伯居中驾车,乐伯以弓矢在左,摄叔以弋盾在右。⑷以致晋师,古代战前,先使勇士犯敌,即所谓“单车挑战”。⑸靡旌,战车疾驰,战旗受风倾斜。⑹摩垒,迫近敌人营垒。摩,迫近;垒,营垒。⑺左射以菆(zōu),车左用利箭射敌。左,车左;射,射击;以,用;菆,利箭。⑻两马,使驾车之马排列整齐。⑼掉鞅:掉,整理;鞅,马颈革。⑽折馘,杀死敌人割取左耳。⑾左右角之,晋人分三路追赶,中路鲍癸,另张两角从左右来攻。⑿兴,突然出现。⒀丽龟:丽,射中;龟,背部。古人田猎,以箭着于猎物背部达于腋下为善射。⒁献禽之未至,据《周礼》,麋是夏季时物,其时当初夏,故摄叔云“非时”、“未至”。⒂既免:既,尽,全部;免,免于被俘。

楚庄王又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人答应了,已约定了结盟的日期。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御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单车挑战。许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人疾驰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敌营,然后回来。”乐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御者执掌马缰,驾车人下车,整齐马匹,整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回来。”摄叔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这三个人都按照自己所听到的完成了任务,而后回来。晋国人追赶他们,左右两面夹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晋军左右翼不能前进。箭只剩下一枝。有麋鹿出现在前面,乐伯射麋鹿正中背部。晋国的鲍癸正在后面,乐伯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他,说:“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

奉献的禽兽没有来,谨把它奉献给您的随从作为膳食。”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赶,说:“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因此许伯等三人都免于被俘。

乙卯,王乘左广⑴以逐赵旃⑵。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⑶搏之,得其甲裳。晋人使軘车⑷逆之。潘党望其尘,使骋而告曰:“晋师至矣。”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孙叔⑸曰:“进之。宁我薄⑹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⑺。’先人⑻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桓子⑼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⑴乘广,楚王的指挥车,其时有三十辆,分左广右广,每广轮值十二小时。⑵赵旃,晋大夫,赵氏族人,欲立战功,挑战楚军。⑶屈荡,楚军左广指挥车的车右。

⑷軘车(tún),古代的一种兵车。⑸孙叔,孙叔敖,时任楚国令尹。⑹薄,靠近。⑺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出自《诗经·小雅·六月》。⑻先人,抢在敌人的前面。⑼桓子,荀林父,时任晋军主帅。

六月十四日,楚庄王乘坐左广的指挥车,以追赶赵旃。赵旃丢掉车子跑进树林里,屈荡和他搏斗,获得了他的铠甲和下衣。晋国人让驻守的兵车前来接他们。潘党远望飞起来的尘土,派战车奔驰报告说:“晋国的军队来了。”楚国人也害怕楚庄王陷入晋军中,就出兵迎战。孙叔敖说:“前进!宁可我们迫近敌人,不要让敌人迫近我们。《诗》说:‘大兵车十辆,冲在前面开道’,这是要抢在敌人的前面。《军志》说:‘抢在敌人前面,可以夺去敌人的斗志。’这是要主动迫近敌人。”于是就很快地进军,战车奔驰、士卒奔跑,围攻晋军。荀林父不知所措,在军中击鼓宣布说:“先过河的有赏。”中军、下军互相争夺船只,争先恐后,先上船的人用刀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船中砍断的指头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

晋人或以广队⑴不能进,楚人惎⑵之脱扃⑶,少进,马还⑷,又惎之拔旆⑸投衡⑹,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⑴广队,战车。⑵惎(jì),教。⑶扃(jiōng),门闩。⑷还,盘旋。⑸旆(pèi),旌旗。⑹衡,横木。

晋国人有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前进,楚国人教他们抽出车前横木,没走多远,马盘旋不能前进,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这样才逃了出去。晋军转过头来说:“我们可不像大国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经验。”

赵旃以其良马二,济⑴其兄与叔父,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逢大夫与其二子乘,谓其二子无顾⑵。顾曰:“赵叟在后。”怒之,使下⑶,指木曰:“尸女⑷于是。”授赵旃绥⑸,以免。明日以表尸之⑹,皆重获⑺在木下。

⑴济,帮助。⑵无顾,不要回头看。⑶使下,让他们下车。逢大夫车不能容多人,故下其二子以载赵旃。⑷尸女,收汝尸。女,通“汝”。⑸绥,挽以上车之索。

⑹以表尸之:以,按照;表,标志;尸,收尸。⑺重获,谓兄弟累尸。

赵旃用他的好马两匹帮助他的哥哥和叔父逃跑,而用其他的马驾车回来。碰上敌人不能逃脱,就丢弃车子跑到树林里。逢大夫和他两个儿子坐在车上,对他两个儿子说:“不要回头去望。”儿子回头去望说:“赵老头在后边。”逢大夫发怒,让他们下车,指着树木说:“在这里收你们的尸首。”逢大夫就把缰绳交给了赵旃,赵旃登上战车得以逃脱。第二天,按照标志前去收尸,在树下得到了两个叠压的尸首。

【课文解读】

一、战争和友善看起来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但在人类各个时期的军事活动中也不乏友善的规范和理念,鲍癸为何弃敌不追?

二、晋军战败逃跑,追击的楚军居然教敌人以逃跑方法,这和狂狡倒戟出郑人有什么区别?

三、逢大夫为什么告诫二子“无顾”,为什么要弃子而救赵旃?你对这个人物有何评价。

四、《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舟中之指可掬也”,简练的一句话,表现了当时怎样的情况?

【文言练习】

五、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1、先人

..有夺人之心

2、亦不使一介行李

..告于寡君

3、以劝.事君者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5、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7、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8、可怜

..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左传选读-不以所恶废乡国

3 不以所恶废乡国 (一)曹刿 (庄十·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⑴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⑵谋之,又何间焉⑶。刿曰:“肉食者鄙⑷,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⑸,必以信⑹。”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⑺。”公曰:“小大之狱⑻,虽不能察,必以情⑼。”对曰:“忠之属也⑽,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⑴曹刿,鲁人,一说他是下层人士,一说他是士大夫阶层人,一说他又名曹沫。 ⑵肉食者,当时大夫以上之人,每日必食肉。⑶间焉:间(jiàn),参与其间;焉,相当“于此”,即“在其中”。⑷鄙,固陋不通。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必依礼为之,不使超过规定。加,夸大。⑹信,真诚。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任;福,作动词,赐福,保佑。⑻狱,案件。⑼。情,忠诚。⑽忠之属也:忠,忠诚尽职办事;属,类;请,请允许我。 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有吃有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公与之乘⑴。战于长勺⑵。公将鼓⑶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⑷。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⑸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⑴乘,动词,乘车。⑵长勺,鲁国地名,现已不详。根据《山东通志》说是在山东曲阜北境。⑶鼓:用作动词,击鼓。古代战争,进军以击鼓为号,收兵以鸣锣

最新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左传》选读(一)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 《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三、《春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齐、鲁、韩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 四、《左传》的作者 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魏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 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彭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后来又为(南朝陈)沈文阿《左氏义疏》所引。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中国古代文学史 左传笔记

《左传》笔记 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 “风骚”传统,又称“诗骚”传统是《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左传等,教材里面叫先秦叙事散文,但是中国传统里面没有现代的西方的文学的观念。诗、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体,这是近代西方的一般文学分类方法。中国有“四部分类”的说法,即“经史子集”。《春秋》、《左传》为经,《战国策》、《国语》为史。也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简介:《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晰,言简意赅。如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按照自然事件的顺序依次叙写,全书约一万六千五百余字。 《左传》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是解释《春秋》经文的著作,其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后人对此多存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上与《春秋》重合。成书约在战国早期 (一)史的传统,巫史,春秋各诸侯国都有史书。 ①巫史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楚国也有史书。现在保存完整的就是春秋,春秋是在鲁国史的基础上编成的,作者是鲁国史官,但具体是哪一位也不清楚。孔子删削的,基本上不符合实际。春秋即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春秋》的记事简约,每年分若干条,每条少则几个字,多则二十余字,像是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如《春秋》记录“郑伯克段于鄢”就只有这一句话,但《左传》就有一个小文章,类似今天新闻里面的要闻。 ②据传《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左传是历史,后来归入经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所以,我们看左传,要从史和经的角度去看,至于与文学上的关系,要看春秋左传对其它文体的影响。今人把左传看作是文学,实际上会忽略其中更多的意义。如果我们一昧从文学角度去思考它,也会降低左传在中国思想史和文(“文”与“文学”不同)的历史上的地位。 (二)春秋笔法:暗寓褒贬。 《春秋》的作用,让后世的“乱臣贼子惧”,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春秋笔法”的影响。 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朱熹:“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1.春秋三传:《左传》(古文),《谷梁传》和《公羊传》(今文)。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与谷梁传与公羊传不同,是以事来解释的,不是字句或意义的解释。 《春秋》的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作者一定是有史料的,传是对经书的解释,也就是做注。为什么要做注?一般是后人不懂了,不清楚了,需要做注。做注时,一定是有事实或语言上的根据的,一定要有史料。《左传》便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 陈寿、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也是类似《左传》,把当时上百种史料记载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放到注里,后来这些书都失传了,有赖裴松之的注保存下来。

左传选读4--为社稷亡则亡之

4 为社稷亡则亡之 (襄二五·二)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⑴,莒子朝于齐。甲戌,飨⑵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⑶。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⑷。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⑸而歌。侍人贾举⑹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⑺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⑻,遂弑之。贾举、州绰⑼、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至,复命。不说弁⑼而死于崔氏。申蒯,侍渔者,退,谓其宰曰:“尔以帑⑽免,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 ⑴莒为且于之役故,莒(jǔ),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且于之役发生在襄二十三年。⑵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⑶崔子称疾,不视事:崔子,姓姜,氏崔,名杼,谥武,又称崔武子。春秋齐国大夫。称疾,不办公事,欲使齐侯来而弑之。⑷姜氏,崔杼之妻,与齐庄公私通,故崔杼以她为饵诱齐庄公来。⑸楹(yíng),堂屋前部的柱子。⑹贾举,原为齐庄公侍人,遭齐庄公鞭打,故与崔杼合谋。⑺干掫(zōu),巡夜搜捕。⑻反队:反,通“返”;“队”,通“坠”。 ⑼州绰,与后面六人都是齐庄公宠幸的勇士。⑼说弁:说,通“脱”;弁,祭祀时所穿服装。⑽帑(nú),古同“孥”,妻子儿女。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都被杀死。祝佗父在高唐祭祀,回到国都,复命,还没有脱掉祭服,就在崔武子家里被杀死。申蒯,是管理渔业的人,退出来,对他的家臣头子说:“你带着我的妻子儿女逃走,我准备一死。”他的家臣头子说:“如果我逃走,这是违背了您的道义了。”就和申蒯一起自杀。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一、性质方面: 《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

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战国策》侧重记载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言行,书中围绕谋臣策色是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四、记事方面: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

读书要讲究方法

读书要讲究方法 冯友兰先生讲的:“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何谓“精其选”?先生说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精读,第二类可以泛读,第三类只供翻阅。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字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知其概要就行。翻阅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精读的书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了才读第二本。何谓“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读懂书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刘按:参看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何谓“知其意”?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以外体会其精神实质。刘按:参看语言学、文字学、诠释学、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冯先生以“明其理”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他说,“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意”和“理”不能完全相合,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作者的“意”所误。读书到这个程度,能够把死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依冯友兰先生的见解看,读书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大有学问,实实在在读懂一本书并不容易,是要学习的。刘按:参看李零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一看。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有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昨天,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重新解读四大经典的“我们的经典”丛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对《论语》由薄读到厚),《去圣乃得真孔子》(对《论语》由薄读到厚;《人往低处走》《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对《孙子》由薄读到厚),《唯一的规则》(对《孙子》有厚读到薄);李零读论语《论语》何谓“精其选”? 先生说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精读,第二类可以泛读,第三类只供翻阅。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字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知其概要就行。翻阅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精读的书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了才读第二本。何谓“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读懂书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 刘按:参看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 何谓“知其意”? 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以外体会其精神实质。 刘按:参看语言学、文字学、诠释学、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 何谓“明其理”? 冯先生以“明其理”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他说,“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意”和“理”不能完全相合,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作者的“意”所误。读书到这个程度,能够把死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依冯友兰先生的见解看,读书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大有学问,实实在在读懂一本书并不容易,是要学习的。 刘按:参看李零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一看。 金克木《书读完了》提到的书目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籍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

《左传》名篇选读

《左传》名篇选读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怎样学习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学古文字的人,最合适的古书,就是《左传》。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培养古汉语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很重要。 古代风俗,社会形态这些个东西,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根本就得从头来。古代官制,宗法制度,兵制,人情礼节,衣食住行,这些都得懂。 其它的书,像诗,书,易,礼,都不如这个左传全面。左传就是个活画卷。 读左传,主要用两种版本,一是《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 二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主要用这两种版本。 古人注疏是有一定的体例的,这个要熟悉。 另外,粗读的,《尚书》《逸周书》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和诸子 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就是那些一个个小论文,那些就是通论部分。 里面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化,讲音韵,讲训诂...... 还有就是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这像什么呢,比如你学英语,语法学得再好,也没用。 你到英国去,天天听人讲英语,和人对话,学得会很快。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王力先生的书,是一定要当圣经看的(至于将来你水平高了,他也并非不可批评)。他讲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 他杜撰啊。他搞出来古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 他也不管古汉语的语法,他就瞎想,瞎猜,这个万万不行。 什么叫训诂,就是故训,就是过去对这个字的讲法。 没有故训做基础,搞玄幻文字学,那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吧,甲骨文吧,还有乐老师常去的论语吧, 里面好多的人,都是玄幻文字学。都是误入歧途的人, 你说他,他还不听,自以为是。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通假字,不是六书里的假借。通假是用字的方法,假借是造字的方法,这个不要混。 通假,假借,这个怎么来的, 就需要古音了。 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讲这个通借,通用,通假,同源, 你得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比如,蹄,蹢, 你知道古音,这个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左传选读8--莒郑之备患

8 莒郑之备患 (一)莒国恃陃而不备 (成八·八)晋侯⑴使申公巫臣⑵如吴,假道于莒⑶。与渠丘公⑷立于池⑸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⑹?”对曰:“夫狡⑺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唯或思或纵也⑻。勇夫重闭⑼,况国乎?” ⑴晋侯,晋景公姬獳。⑵申公巫臣,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原为楚国大臣,后投奔晋国。⑶莒,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⑷渠丘公,莒国国君,即莒子朱。渠丘是地名,莒国是东方的夷国,国君没有谥号,故以地名为号。⑸池,护城河。⑹其孰以我为虞,意谓无人觊觎此偏僻蛮夷之地。⑺狡,狡诈者。⑻唯或思或纵也:思,思虑以为备;纵,放纵而不为备。⑼重闭,内外门户层层关闭。 晋景公派遣申公巫臣去吴国,向莒国借路。巫臣和渠丘公站在护城河上,说:“城太坏了。”渠丘公说:“敝国偏僻简陋,处在蛮夷之地,有谁会把敝国作为觊觎的目的呢?”巫臣说:“狡猾的人想开辟疆土以利国家的,哪个国家没有?惟其如此,所以大国就多了。不过受觊觎的小国有的思虑有备,也有的放纵不备。勇敢的人还要层层关闭好内外门户,何况国家?” (成九·十)冬十一月,楚子重⑴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 ⑴子重,芈姓,熊氏,名婴齐,字子重,时任楚国令尹,曾杀申公巫臣全家。 冬季,十一月,楚国子重从陈国进攻莒国,包围了渠丘。渠丘城池破败,大众溃散而逃亡到莒城。初五日,楚国进入渠丘。莒国人抓住了楚国的公子平。楚国人说:“不要杀他,我们归还你们俘虏。”莒国人杀了公子平,楚国的军队包围了莒城。莒城的城墙也不好,十七日,莒国溃败。楚军就进入郓城,这是由于莒国没有防备的缘故。 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⑴,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⑵之间,而楚克其三都⑶,无备也夫!《诗》曰:‘虽有丝、麻,

左传人物与战国策人物比较之烛之武

左传人物与战国策人物比较 ——烛之武 VS 触龙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有些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许多重要政治人物: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另外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以及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如烛之武、宫之奇,等等。 《战国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他们或语挟风雷,慷慨陈辞于大国之间,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诸王之中,论理叙事,进退有节,出色完成外交使命。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且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卷“示义”的冯谖(齐策四);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以及善于劝说的辞令家,如触龙,邹忌。等等。 比较:《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另外一方面《左传》与《战国策》的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1)在陈说方式上,《左》以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 (2)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则间杂鄙俚;

烛之武退秦师提纲

烛之武退秦师自学提纲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扎实掌握文本中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烛之武精妙的语言,感受烛之武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掌握重点文学常识。 2、研读并背诵一二段,积累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3、从一二段来看,浅谈你眼中的烛之武。 【作品简介】 1.《左传》左: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传:解释,解说或阐发经书的文字。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上承《春秋》,下启《史记》,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传》还是十三经之一。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3.《春秋》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鲁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4.史书体: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故事背景】 1.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左传选读12--信不由中

2、信不由中 (一)周郑交质 (隐三·三)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⑴。王贰于虢⑵,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⑶虢公政。四月,郑祭足⑷帅师取温⑸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⑹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⑺,蘋蘩蕰藻⑻之菜,筐筥⑼锜釜⑽之器,潢污⑾行潦⑿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⒀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⒁,《雅》有《行苇》、《泂酌》⒂,昭忠信也。” ⑴卿士,周王朝里的执政者。⑵王贰于虢,意周王不专任郑伯,偶亦以政务交虢公。⑶畀(bì),给予。⑷祭足,字仲,郑国大夫。⑸温,地名,在今河南省温县境内。⑹要,通“邀”,约。⑺毛,凡地所生之野草。⑻蘋蘩蕰藻:蘋,池塘浅水中小草本植物;蘩,白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蕰,聚积;藻,水中隐花植物。⑼筐筥(jǔ),皆竹器,方者曰筐,圆者曰筥,本以盛饭,此谓用其盛蘋藻。⑽锜(qí)釜:皆烹饪之器,有足者曰锜,无足者曰釜。⑾潢污,都指积水。⑿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行,道路;潦,积水。⒀羞,与上文的“荐”,都是进献的意思。⒁《采繁》《采蘋》,两诗均见《诗经·召南》。⒂《行苇》、《泂(jiǒng)酌》,两诗均见《诗经·大雅》。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所以周、郑交换人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朝和郑国彼此怀恨。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的。”

经典古籍书目

呵呵,书海浩大,楼主可选取其中的一些经典精读,下面的应该够你研究一阵子了。 经部 01.《大学》《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02.《中庸》《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03.《论语》《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04.《孟子》《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05.《诗经》《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06.《尚书》《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07.《仪礼》《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08.《周易》《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09.《春秋左传》《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0.《尔雅》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11.《孝经》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01.《山海经》战国?佚名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02.《穆天子传》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游记。 03.《国语》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04.《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0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06.《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07.《贞观政要》唐?吴兢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08.《史通》唐?刘知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09.《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10.《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01.《老子》春秋?李耳“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02.《庄子》战国?庄周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03.《列子》战国?列御寇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04.《韩非子》战国?韩非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05.《淮南子》西汉?刘安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06.《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07.《墨子》战国?墨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08.《荀子》战国?荀况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09.《孙子兵法》春秋?孙武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10.《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11.《尹文子》战国?尹文“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12.《新书》西汉?贾谊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13.《法言》西汉?扬雄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14.《鬼谷子》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15.《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16.《黄帝内经素问》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17.《九章算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18.《近思录》宋?朱熹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19.《阴符经》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古代文学阅读书目

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阅读书目提要·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阅读书目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基地建设的需要编制的。希望学生在阅读本书目后,对本专业基本文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目对指导本科生课外阅读,对资料室配置图书,对教师指定参考书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目的条目是由各教研室提供,并参考现有同类书目确定的。不少名家,不少高校,都编制过类似书目,条目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彼此差异很大,本系老师的观点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能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需要强调的是:只读语言文学方面的书是学不好语言文学的。但是,需要读哪些其他专业的书,其标准更难掌握,故本书目只好从阙,并非忽视本专业以外的书。本科生在校期间读哪些书因人而异,要求每位同学通读本书目所列书籍是不现实的。但是让每位本科生对本书目所列书籍有个大致的了解,并精读和泛读其中的一部分,应当说是能够做到的事。 联袂推荐人 徐兴无程章灿俞为民周维培武秀成许结 书目通览 中国古代神话诗经选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集释春秋左传注楚辞选史记选汉魏六朝诗选汉魏六朝赋选乐府诗选古诗十九首初探三曹诗选陶渊明集搜神记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玉台新咏唐诗选唐人小说李太白全集杜诗详注白居易集敦煌变文集唐文选花间集南唐二主词校订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宋词选释苏轼词选李清照集校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诗选注宋文选元杂剧选注元散曲选注西厢记元本琵琶记校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牡丹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官场现形记长生殿桃花扇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文心雕龙注诗品注沧浪诗话校释原诗艺概人间词话新注谈艺录 1.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著中华书局1960年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体系不整、表述零散的特征,构成了研究和了解中国神话的困难。这部著作将分散在中国上古典籍中的神话材料作了全面的整理,按时间顺序,用现代汉语概述了中国神话。书中的每句话都不出自作者的杜撰,并在每章之后配有丰富的注释,注出原始的文献表述以及诸种异说。既使人们一睹中国神话的全貌,又为神话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作者长期研究中国神话,后在此书的基础上又编成《中国神话辞典》等书。研究中国神话,还可以进一步阅读他的《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等典籍。(徐兴无) 2.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此书合余氏《诗经选》和《诗经选译》二书而成,共选诗106篇,其中《国风》78篇,《小雅》23篇,《大雅》3篇,《周颂》2篇,篇幅适中。每篇前有题解,说明篇章大旨,注释以字词训释为主,必要时串讲,简略得当,每篇后皆附有语译,便于初学。(程章灿) 3.论语译注

《左传》的选读教案设计.

《左传》的选读教案设计 2019-05-18 教学目标: 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成语名言积累: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魑魅魍魉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三、故事链接 子皮与子产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 四、作业 从《左传》中找两个经典战例,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

_左传_战国策_评论的异同及原因_陈万灵

□古代文学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27卷第5期Vol.27No.5 2011年9月 Sep.2011 [收稿日期]2011-07-25 [作者简介]陈万灵(1986-) ,女,安徽灵璧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及原因 陈万灵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叙述之后, 是典型的“叙述+评论”的形式,且评论篇幅都不是很长。也有相异的地方,《左传》的评论多假以“君子曰”的形式,作者很少直接介入评论;《战国策》中作者开始直接介入评论,极少采用“君子曰”的形式来评论。评论即“颂赞”这一文体的限制,是二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的原因;二者在评论体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均有不同,其原因主要有时代和思想根基的不同、评论对象的不同、作品本身的差异等。 [关键词]《左传》;《战国策》;评论;异同及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1)05-0049-04 绪论刘知几在《史通·论赞》中列举了唐以前史书中史评的体式,其前后承继、发展演变的轨迹赫然在焉。“《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谷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1] 从《左传》的“君子曰”到《史记》的“太史公曰”,除了“某某曰”的体式因循之外,《史记》中史评体式最大的进步在于作者司马迁这个叙述主体对评论的介入。作者的评论大量地介入史书之中,《战国策》中就已经出现了。在从《左传》到《史记》史评“论赞”一体的萌芽、发展乃至形成的过程中,《战国策》的评论介于二者之间,起着一定的桥梁架构作用。本文以《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为考察对象,试探讨二者在评论体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的异同及其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一《左传》、《战国策》评论的异同 (一)就评论体式而言,《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有异有同 《左传》的作者一般不直接介入评论,当然也有作者评论的情况,但比较少见。如《文公六年》作者在“君子曰”评论“秦穆公死而弃民”之后,叙述了古代王者知道自己命将不久于人世的做法之后,云“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委婉地表明了作者对秦穆公以三良殉葬做法的非议。但大多数情况下,《左传》的评论,多“假君子以称之”,有两种评论类型:一类直接出现评论人的姓名,如仲虺、周任、仲尼等,其中仲尼的评论则达25条(有的评论接连出现,并作一条计算)。二是不直接点明评论人是谁,而总以“君子曰”、“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四种体式,这一类的“君子曰”(统称作“君子曰”)评论竟有80余条。尤其是其“君子曰”一类的评论多引《诗经》来评论。其引《诗》评论的数据,朱闻宇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做了详细的统计,并得出如下结论:“‘君子曰’对《雅》、《颂》的引用频率要远高于对《风》的

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大学高小方教授 《左传》选读(一)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 《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三、《春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齐、鲁、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 四、《左传》的作者 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 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后来又为(南朝)文阿《左氏义疏》所引。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