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yanjiu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yanjiu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yanjiu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yanjiu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摘要】学前儿童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学龄前儿童的告状举动不过是诸多偏差行为的一种,基于此,本文首先界定了学龄前儿童告状的内涵和出发点,然后说明儿童告状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儿童告状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儿童告状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儿童告状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儿童告状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儿童告状告状的方法,促使儿童告状心理方面健康成长,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

【关键字】: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对策

一、前言

对告状行为进行人际交往维度和心理学角度的阐释,即人际交往时存在某种矛盾,这种冲突无法通过自行协商解决时,由第三方介入处理纠纷的人际关系行为。儿童告状行为指儿童在其认为个体利益受他人损害或发现同伴行动与规则和教师要求不符时,与教师进行的互动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4~6岁学前的幼儿特别爱告状,因为这一阶段的幼儿的独立处事能力,是非判断能力都比较欠缺,所以他们会经常向成人告状。不少老师简单地采用“哦,老师知道了”,“我待会去批评他”这样的策略应付了事,显得有些冷淡,有的老师不知如何应对,甚至被搞得心烦意乱。从教师成长的角度看,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儿童告状的原因、表现、类型等,从而提高自己处理告状行为的能力。事实上,一位老师对告状行为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评价之后,“深度即广度”,再次接触告状行为时心理就会比较有数。幼儿告状原因很简单,如被人不小心碰到,与人争吵,争夺东西,受人指使,被人拒绝,打架等。教师处理方式大致有:倾听,不理会,告诫,处罚,自行解决,找第三者调解,劝导等。因此,我们必须先要清楚地了解学前儿童告状的原因、动机,并且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一些有效措施,化解消极因素,强化积极因素,使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

幼儿的告状行动中,主要可根据动机不同划分为两类:前者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如XX欺负我;后者与个体利益无关,如XX欺负了某某。我们知道,学龄前儿童的道德具有较明显的盲从和模仿特点,他们通常会将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作为个人评估是非对错的基准。前者的告状动机很好理解,是幼儿的自我保护本能在进行反应。而后者的告状动机却值得我们关注,这种告状行动是建立在幼儿对老师教导的行为规则、道德准则内化吸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道德体验。这表明幼儿道德评价标准在逐渐建立。

幼儿告状的频率和重复次数都处于较高水平。频率过高的告状行动会让老师感到疲倦,甚至导致时间上的荒废,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而且部分儿童爱告状的行为还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障碍,和其他幼儿无法融洽相处,遭到其他同学的排斥,长此以往,不利于学龄前儿童身体和心理的良性发展,无法对儿童高尚

人格和美好品德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人们普遍都认为,应当有效地控制和制止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学龄前孩子告状也不全是坏处,这是他们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表明他们正在对行为规范形成认知、个体道德评价标准正在形成。学龄前儿童告状举动对学前教育发展以及儿童个体的成长存在积极作用。对于这一点,很少人会认识到。

(一)告状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儿童与同龄人的交际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就会出现,直至第二年这种交往能力快速发展,2岁以后,儿童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就是游戏。游戏时,儿童间互相提出要求,互相商议讨论,共同进行某项活动或处理游戏中的问题。然而,当个人意见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因社会经验和处理技能尚未掌握,幼儿无法妥善解决纠纷,化解冲突,甚至可能使冲突升级,从而引发告状行为。游戏时,孩子的告状举动是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我们不能过于武断地将这一行为视为孩子本身的错误而横加指责,甚至将其作为儿童犯规行为而斥责,这样做只会带来负面效果。

(二)告状行为是幼儿自我评价的表现

幼儿期的孩童,还停留在意识到个人存在的层面,对于个人品质、能力和水平尚未形成清晰认知,因此往往会从个人愿望考虑事情,并且依据与他人的比对进行自我评估。如,儿童在寻求帮助或试图受到关注和认可时,多采用告状的方式,通过他人的错误展现自己的良好表现。儿童因身心发展阶段的局限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其自我评估总会存在各种问题。儿童自我评估体系的显著特征就是具体而片面。所以,进行自我评估时,儿童更多地关注个体实际行动,而缺乏全面分析能力。当他人没有像自已一样表现良好时,就会用感知的方式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听话懂事。

(三)告状行为中表现出每个年龄阶段的特征

1. 小班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

小班幼儿仍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告状动机多是出于维护个人利益考虑,告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成年人的帮助。

比如,小班的娜娜平日话并不多,表现也很好,但有时候会向老师小声地告状:“老师,冬冬画画时一直乱动,还碰到我了?”“老师,陶陶抢走了我的雪花积木。”娜娜的这种告状行为很好理解,她希望老师能帮助自己说服冬冬不要碰她,帮她向陶陶讨回积木,而不是希望老师惩罚他。

心理学研究显示,三至四岁的孩子要求公平对待的愿望相当强烈。这种对公平的追求源于儿童社会交往的需要。在社交活动中,为了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孩子会要求其他伙伴公正地对待自己。因此,儿童进行同辈交往时,始终将公平视为个人行为准则。但是,小班幼儿的行动具有情绪化特征,他们对公平的追求也时刻表现出一种情绪化,他们的情绪则主要受个人要求是否被满足而影响,而且他们的模仿意识较强,别人有什么玩具,自己也想要有;别人有什么好看的衣服,自己也想要穿;别人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自己也想要吃。因此,小班幼儿的告状目标主要是想获得以老师为代表的成年人的帮助。

2. 中班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

中班的孩子告状动机逐渐从为我向为他转变,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形象,告状一般都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

进入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的认知能力、判断是非能力以及道德评价标准进一步发展,告状内容也转变为对小伙伴行为规范的关注,通常告状涉及内容都和自己无关,如:XX抢了别人的东西,XX不遵守课堂纪律。伴随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社会性需求变得强烈,他们更加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评价,尤其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叶华个性活泼开朗,但却总是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自从老师和她谈话后,他表现良好甚至获得了小红花。可他的表现又爱告状:“老师,彭彭抢走了妞妞的玩具。”“老师,叮叮把皮皮惹哭了,因为叮叮捏他的鼻子”。叶华如此热衷于向老师告发小伙伴的行为,更多的是想吸引老师的关注,时刻提醒老师,自己没有在犯错,没有惹恼其他小朋友,希望老师继续表演我,继续奖励小红花。因此,中班孩子告状不需要成年人作出好坏评价,对结果也没有苛求,他们只是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们回应,哪怕只是一个点头,他们也会感到满意。

3. 大班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

大班的孩子观察周边事物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告状涉及内容多与意见不同相关。

例如,在集体活动表现中谁好,谁不好;哪位同学更应该获得小红花的奖励,而哪位同学不应该被奖励;谁担任小组组长,谁负责值日卫生,但是没有积极完成任务等等。幼儿园部分老师可能会告诉孩子:小事情不要告状,遇到大事情再来告诉老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眼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大人的眼中总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无伤大雅,没有告状意义。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事非常重要,同伴间存在意见分歧应该是必须告诉老师的重要事件。随着孩子知识不断增加,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他们完全有能力处理比较小的分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理智性尚未形成,处理问题容易被情绪控制。因此当小伙伴之间意见无法统一,或者不符合个人期待时,为了解决分歧,处理问题,孩子们通常会选择向老师告状这种行为方式。

三、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类型

(一)“试探型”告状行为

案例:某次手工劳动课上,雯雯只完成一半就和其他同学窃窃私语,还玩别人的玩具。芳芳看到后,向老师告发:老师,雯雯不做作业和别人讲话,还乱拿别人的东西!”而在上课前,老师已经明确指出不允许说话,不允许打扰别人等要求。分析:布罗非和衣伏特逊在对课堂管理进行研究时,将其明确划分为四大阶段: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管理、小学中年纪管理、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管理阶段。幼儿阶段,儿童关注的焦点是怎样上学,他们即将成为社会化的新成员,这一时期,老师的任务主要是直接讲授课堂规范和程序。上述案例中的雯雯已经对课堂规范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表明他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雯雯的告状举动只是单纯地向老师明确课堂规则,她希望教师对被告状对象的行动作出解释,如果老师对这种不守规则行为没有任何反应,那么她可能也会加入到违反规则的行列中去。

(二)“寻求保护型”告状行为

案例:课间休息时,阳阳突然向老师告状:“强强打我!还抓我的手!”而强强也不甘示弱:“是洋洋先抓我的!”

分析:这种类型告状行为显示出孩子的攻击性倾向。攻击性行动即侵犯性行动,是对他人造成伤害或破坏他人物品的行动。依据布朗芬布伦那的生态环境理论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幼儿

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非常有可能是幼儿通过模仿而产生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电视上播放的动画片中,都会经常性地看到打斗画面,这种外界刺激很大程度上会诱使孩子将告状行动转化为变相的攻击性行动,他们希望老师能严厉处罚那些被告状的同学,从而达到他们对同伴造成伤害的目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并不是伴随清晰的敌意去攻击他人的,而是以对别人造成伤害这一手段达成其他的目的,其行为动机都比较单纯,一般都只是想引发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上述案例中,两个孩子都采取了向老师告状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行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年人的帮助和保护,这种行动方式表明阳阳和强强的社会交往技巧有待练习。对社会表现亲近的行为以及具有攻击性的行为都不是天生的。随着年龄渐长,亲近社会行为逐渐增加,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这种理所当然的认知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这些都需要适当的教育和后天的培养才能实现。

(三)“寻求融入群体型”告状行为

案例:早晨,幼儿都陆陆续续地来到幼儿园,可是没过多长时间,诺诺就一手拉着老师一手指着多多说:“他不理我,还把我的玩具也拿走了。”

分析:社会性强调孩子在幼儿时期,因受到社会文化熏陶和教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使得个体在对待自己和看待他人行动时随着年龄增加而渐渐发生改变的过程。部分学者提出,社会交流与沟通能力、表现出对社会亲近的行动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能力构建起来的三个基本指标。幼儿没有正确掌握交往的策略,不知道怎么样去接近别人、与人相处,这可能就是他们喜欢告状的原因。上述实例中,诺诺的告状举动完全没有思维逻辑性可言,给成人的感觉就是孩子只是随口一说,没必要太过关注。而实际上,诺诺并不是真的想向老师打小报告,只是希望通过老师的介入,使自己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达到正常交往的目的。

(四)“嫉妒或报复型”告状行为

案例:某次绘画课上,韩韩的画和漂亮,老师当即表扬了她,雷雷对此很不高兴,他告诉老师,韩韩在画画时抢了他的画笔,她画的一点都不好。韩韩得知雷雷向老师打小报告后,也立刻对老师说:“磊磊才不好呢!他不认真画画!他不好!”分析:上述案例中,雷雷因韩韩表现优异,而自己暂时无法超越不能得到老师表扬时,产生了不安、烦躁、愤恨等负面情绪,从而引发妒忌心理;而涵涵的告状却是因为报复心理。这种心理对于孩子的精神状态、身心发展以及社会行动方面都会产生不利效果。机能主义者认为,为较快适应现实生活和周边环境,如控制个人神经机能、认知水平和社会行动那样,儿童应当学会掌控个人情绪。(五)“自我表现型”告状行为

案例:某次手工课上,老师正在巡视,一孩子说:“老师,静静把浆糊粘的到处都是,你看我,东西摆放的都很整齐。”

分析:相关研究显示,儿童想当乖孩子的愿望与生俱来,当发现小伙伴存在不守规范行为是,孩子会自觉向老师告状,也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关心和认可,从而提升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

(六)“求赏型”告状行为

案例:午饭时间,教师让孩子们在饭前排队洗手,庭庭洗完后跑来告诉老师:“刚刚洗手的时候,欣欣没有好好洗手,还把地板都弄湿了。我有好好洗了,你看我干净么?”老师首先给她盛了饭菜,庭庭就向其他孩子炫耀:老师第一个给我盛菜!

分析:上述事例中,庭庭告状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赞扬,更是为了获得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认可。尽管求赏型与表现型存在相似点,但是这种类型的孩子一般比较渴求物质奖励或老师的口头嘉奖。

(七)“检举型”告状行为

案例:课间休息时,亮亮突然告状说:薇薇和冬冬不好好休息,偷偷在下面打架。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告状是为了打抱不平或维护规则,证明他拥有了一定的正义感,同时对于正义也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了,能正确分辨谁是谁非,道德责任感也萌芽。儿童道德评价体系逐渐建立,具体表现孩子将老师教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与他人行动进行对照,且产生了道德体验。亮亮的告状行动最终目的是获得教师的帮助,改正他人不守规则行为,这也表明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步。

(八)“逃避责任型”告状行为

案例:在课下时间,伟伟将黑板上的字擦掉了。老师问他时,他辩解说:“不是我想擦得,是雯雯让我干的。她自己也擦了,老师怎么不批评她!”

分析:科尔伯格作为著名心理学专家,就人类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人类道德发展阶段具体分为三个水平六种阶段:最基础的是前习俗阶段,然后是习俗阶段,最高级的是后习俗阶段。九岁之前人类的道德水平维持在前习俗阶段,该阶段显著特征就是逃避惩罚。在该阶段加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道德教育内容涵盖个人品德、公共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幼儿阶段主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即调整孩子个人生活的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上述事例中,孩子并非主动告状,甚至对他说话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孩子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也是想逃避老师的惩罚,这也反映了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

四、正确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事件本身不值得关注,但事件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当对这一行为予以高度重视。对此提出下列建议以供参考:(一)加强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知

从积极层面思考,幼儿的告状举动说明孩子们正在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走进社会交往的大门,因此老师和家长应当理性看待孩子的告状行为,不要过度担忧惧怕。首先,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见孩子告状,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并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不可以在未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武断地进行裁判或者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可以选择静止三秒钟,努力微笑缓和自己的急躁情绪,同时让孩子放松,教会孩子正常文明的社会交往技巧,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和茁壮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当孩子告状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意见,试图去了解她们的思维方式,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有时孩子向大人告状别人的缺点,也是孩子自身可能存在缺点。老师则应当从启发引导的角度进程教育,使孩子们吸取经验教训。

最后,淘气、活泼、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应当摆正心态,正确对待。教师对待每一位幼儿都应该是公平的,虽然调皮的幼儿犯错的机率可能会相对高一些,但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动机后,会发现不一定都是他们的错。告状是幼儿渴望获得父母或老师肯定、认同的一种方式,也说明了幼儿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老师,绵绵又在掐花骨朵儿。”在我们的古老传统文化中,对循规蹈矩的幼儿老师和父母一贯都是鼓励的。但是幼儿常常都是先看

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是一样的。这也是该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之一。他可能会想

——“如果我摘了花,妈妈会生气的”。所以,孩子总是会选择打别人的小报告,用他人的不好衬托自己表现良好。

(二)了解告状原因,对症下药

幼儿告状有着多方面的动机,有的告状是寻求融入群体,有的告状是为了逃避责任,有的告状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等。关于怎样理性看待孩子的告状举动,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弄清楚孩子告状的内容性质,这里所说性质强调的是孩子告状的目的动机。当孩子告状时,先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讲述,对告状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地了解,分析孩子告状的内在动机,根据不同问题的实际情况寻求正确的处理方式,有针对性地作出合适处理。

嫉妒或报复型的告状行为,教师必须要让他们学会自觉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要针对幼儿正确的情绪抒发和调节进行培养,以避免伤害自我价值感。当然孩子个体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影响,日常教学中,老师应当对孩子多加观察与了解,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检举型的告状,”老师应当正确引导,可以和告状的幼儿一起商量如何解决问题,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能使孩子树立是非对错挂念,促进儿童道德评价认知逐步建立。

寻求融入群体型的告状,教师应对那些不太容易融入群体的幼儿要多加关注。幼儿教育实践中,老师应当恪守以下准则:情感上支持、行为上实践以及树立榜样作用。老师应当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只有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孩子才能进行知识的消化和行为规则的学习。通过实践儿童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认知,并将其转化为实践行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由此形成,将之内化成为一种品质;老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模仿作用,注重培养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幼儿告状绝大部分是希望老师或家长能给他们一个公正的判断,而有一些胆小、依赖性强的幼儿,常常误认为告诉老师,就是解决问题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幼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如幼儿之间发生了冲突,教师一般不直接参与,只顾保护弱者,使事物简单化的处理办法,而是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学会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如通过小组商讨的方式正确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商量出确切的办法,孩子就会积极地去实施。老师对孩子寻找到的处理事件的方式,应该予以尊重,并且给出肯定意见,促使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育幼儿学会欣赏与分享

大多数儿童告状,是因为无法共同分享某一事物。所以,培养孩子分享的品德定能有效减少孩子告状次数。教师尽己所能地为孩子营造自由交往的氛围,游戏活动中尽量启发激励孩子们进行交流、协商,教导孩子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或玩具。冲突发生时,要纠正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要求他们多为他人考虑。儿童美好品德养成的过程中,同辈群体的榜样力量不可忽视。因为榜样就在自己身边,他的形象具体而不抽象,可以模仿、可以学习,为孩子形成认知提供了便利,儿童能够很快地理解并接受这种榜样行为,甚至进行效仿。实践证明,榜样

不但能诱发孩子奋进向上的行为动机,而且可以促使他们抵抗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干扰。

(五)稳定情绪加强教育效果

安抚儿童不稳定情绪,使其心理上得到平静。如:蹲下身,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温柔地说:“别哭了,来让‘妈妈’抱一抱,别着急,没关系,慢慢说”等。让孩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感到放松与安全。又如:对哭闹不休,情绪亢奋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帮助他整理整理衣服、擦擦眼泪、摸摸头、搂一搂、拍一拍的动作,进行安慰,待幼儿的情绪基本稳定之后再进行解决。应该真诚倾听告状儿童的讲述,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当幼儿向你叙述事情的经过时,一定要放下手里的事情眼睛看着幼儿,让幼儿完整的叙述下去,不要插话或打断幼儿的叙述,造成幼儿思路的混乱与不清,这样我们可以完整地了解事情的经过,以便我们进分析解决问题。在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要同幼儿进行分析,让幼儿了解正确与错误,感受其关系,有必要时可以让幼儿进行体验。引导儿童告状行为向正确方向发展时,教师应该注意言传身教。因为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让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加的适合幼儿,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结论

儿童告状行动暴露出诸多方面的问题,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或家长与幼儿之间也同样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不管幼儿是以什么动机而告状,都要重视,要以尊重、理解幼儿的态度认真倾听。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可能会导致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也可能会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而幼儿的告状行为同时也会影响到教师或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面对幼儿告状举动,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处置,为幼儿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作出应尽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孝玲编著.教育统计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朱家雄等编著.学前儿童卫生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高玉祥著.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 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 祝士媛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6] 梁志〒编著.学前教育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7] 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8] 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M].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

[9] 黄风娟. 浅谈如何运用自主性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33)

[10] 张云香. 幼儿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探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11] 顾荣芳. 农村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探析[J]. 时代金融. 2012(36)

[12] 顾荣芳. 会计计量属性的税务调整[J]. 财经界(学术版). 2013(09)

[13] 张世义,顾荣芳. 从问题关注的视角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04)

[14] 顾荣芳. ZZ9900/29.5/50型支架护帮装置限压阀板的改进[J]. 同煤科技. 2012(01)

[15] 顾荣芳. 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12)

[16] 顾荣芳,冯桃,何锋,陈艳,陈巧玲. 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知[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7] 顾荣芳,陈巧玲,陈艳,何锋,冯桃. 幼儿对身体生长相关概念的认知[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7)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编号 2013381108 毕业论文 (2017届本科) 论文题目: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 2013级学前一班 作者姓名:陈倩倩 指导教师:何国宏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7年 5 月16 日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7年月日

目录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 3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2) (一)幼儿自身原因 (3) (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4)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4) 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4) (二)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6) 五、总结与反思 (7) 致谢 (8)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陈倩倩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同伴受到的欺负向教师或家长转述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由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幼儿频繁的告状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同伴间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本文根据笔者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幼儿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老师告状,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时该使用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举措有助于幼师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作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将这些案例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告状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这是从人际关系和心理学角度上来说的。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某种行为和幼儿园集体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

幼儿教育研究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作者:郑艳琼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育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幼儿园里, 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教师担心孩子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有的则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上述对幼儿告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再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快要吃午饭了,小朋友们有序地进入卫生间洗手准备就餐。当大部分孩子坐到位子上时,老师开始分饭菜,这时兜兜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菲儿在卫生间玩水。”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我知道了。”继续忙着给孩子们分饭菜。我分完后才想起菲儿在卫生间玩水这件事。当我走进卫生间一看,只见兜兜和菲儿一起玩水,玩得很开心。 分析:兜兜向老师告状,说明他了解洗手时不可以玩水的规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告状是想向老师再次确认规则,他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结果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他也加入“不守规则”的行列。 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类似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我想,当时我若马上处理此事,兜兜就不会跟着玩水了。从此以后,当我再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我总是按照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案例二: 韩瑞是班里最爱告状的孩子。平时总是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打人。”“XX把美工区的纸带回家了。”……常常能听到韩瑞告状的声音。一次,韩瑞奶奶来接时,韩瑞正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把玩具藏起来不给别人玩。”奶奶见了就劝说韩瑞少管闲事,并告诉韩瑞:“你要是老向老师告小朋友的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 分析:奶奶担心韩瑞告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敌视,从而制止韩瑞告状。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失去那刚刚萌芽的道德责任感,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私的人。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

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 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 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 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多样 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基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案例,结合与教师、 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时所采用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策略的类别界定与量化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别界定 借鉴刘晶波在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中现场获得数据的具体方法,〔2〕笔者在一所幼儿园的一个大班和一个中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和 记录,共获得231个幼儿告状行为有效事件,其中大班115个,中班116个。通过编码,初步归纳出5~7岁幼儿的12种具体告状策略。 1.消极评价〔3〕:指幼儿指责同伴的行为,对他们的活动作出 负面评价。如:“老师,他有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不给我们玩?小气鬼!”“老师你看,他画得乱七八糟!” 2.神态示意:指幼儿借助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方式向教师示意,以达到告状的目的。如长江①笑嘻嘻地看着教师,同时用手指着 乱蹦乱跳的方昕,以此向教师告状。 3.嘲笑:指幼儿看到同伴的行为异常或者听到同伴的言语怪异、 夸张,便以嘲弄、取笑等方式向教师告状。如:“哈哈,老师,他说 他一说话小椅子就会跟着走……” 4.撒娇:指幼儿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但只凭自己已 有的条件无法做到,因而借助于语言、动作取悦于教师,以博得教师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告状的界定 (一)告状的界定: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界定: 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 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说,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从幼儿陈述对象看,多是向老师告状。 三、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产生告状的心理原因 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同时,幼儿经常告状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他们对于什么是好坏的理解带有自己直观具体的特点“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孩子们会根据具体的小事、个别的现象、直接的利害去看待事情,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往往就是由于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矛盾与纠纷也就多了起来,幼儿“告状”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检举和揭发他人为目的,更多的往往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等等,所以“告状”也就多了起来。 (一)幼儿告状的简析 幼儿的告状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那么幼儿告状有哪些类型?他们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产生这种告状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资料与实际的下园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 1、求赏型告状 案例:,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 简析:即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产生这种告状多半是在幼儿园中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特别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 2、辩解性告状 案例:如“幼儿甲每次玩玩具时,总是为抢东西而打架,一次;玩积木,她面前已经有许多积木了,却把别人的积木抢过来占为己有,当那个孩子哭着向他要时,他一拳把人打倒在地,看见老师来走过来,他却告状说‘她抢我积木’。这是怕老师责怪自己而进行辩解的告状。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告状是幼儿园里的普遍现象,从小班到大班,存在频繁、复发等特性。幼儿爱告状一种是内在需求,另外幼儿爱告状也受其生活环境及周围人的影响。处理幼儿告状有时确实令人犯难,但若对幼儿的告状置之不理,对幼儿全面发展难免会有影响。所以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提出合适的指导策略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在短短两个月的实习中,笔者发现幼儿园小朋友有个共同的“爱好”——告状。想想小时候也常常把“告诉老师”挂在嘴边,在孩子们眼中老师就是“正义的使者”。当然,对于执教多年的老教师来说,也许对幼儿的告状已经厌烦了,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幼教事业的年轻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告状颇感兴趣,因为这能更加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心,融入他们这个大集体。 但是在感兴趣的同时,面对孩子们的告状必须有正确的对策解决问题,其实幼儿告状的内容无非是一日活动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如果这些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根据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有可能误以为老师不重视他们。幼儿告状可能不像成人世界的告状一样是为了谋取某些利益。 一、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原因 (一)寻求自我保护 案例一在一次课间自由活动时,鞠鞠和轩轩不知为何打起来了,两个人谁也不让谁。老师发现了扭成一团的两个人,把他们分开。老师还没问缘由,轩轩首先告状说:“他先拉我头发了。”鞠鞠说:“老师,他先撞我的。” 此类情况在幼儿园常有发生,是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造成的。在幼儿间的相互争执得不到解决时,经常模仿电视剧、动画片里面的情节,用武力解决问题,而这种武力并不带任何敌意。当被老师发现后,幼儿内心萌发一种委屈,想要得到老师的注意并且希望老师能帮他主持公道,所以首先会采取告状寻求得到自我保护。 (二)跟风 案例二升升是小班长,在小朋友上厕所时他会在厕所“值班”,监督小朋友是否遵守纪律,能否讲卫生等等。在这期间,总是发现有小朋友洗手后不关水龙头,于是升升就把这件事告诉老师,老师正在处理这件事时。接着,从厕所出来

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最近发现班里孩子的告状行为十分的频繁,让我觉得很头痛。刚开始孩子出现告状行为时,我会觉得很开心,因为一方面这说明孩子已经信任你了,当他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向你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已经学会关注别人,会对别人的行为表现做出反应。但是,面对孩子们越来越频繁的告状行为,我觉得有些难以应对,生怕自己失了公正,伤害个别孩子。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也翻阅了一些教育杂志,明白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其告状行为频繁发生的一个原因之一。告状是小班幼儿心理年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正常行为,也是小班幼儿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更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契机。小班幼儿,尤其是新入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以及言语水平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还主要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面对问题往往会用行动或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也即所谓的“直观行动思维”。如,面对桌子上摆放的一筐玩具,小班幼儿会不顾一切(如游戏规则、取放顺序等)先抢一些过来,尽管抱在胸前不玩,也还要再去拿。其他同伴看到了,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也会有相应的模仿行为出现,也去抢玩具,争抢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告状行为。 认识到了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有助于让我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保持头脑的清醒,通过细微观察、冷静处理幼儿间发生的纠纷。同时我也发现不同性格特点幼儿出现的告状行为,我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要给班里的弱势儿童更多的帮助。这里的弱势儿童主要是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比如我们班里的小丹,她是一个非常善良、老实的小女孩。记得刚开始时她一天要跑过来好几次,跟我说:“吴量打她了。”可能说一次两次,我会很有耐心的寻根究底,问个明白。但是如此频繁地告状行为,也曾让我不堪忍受,尤其是有时自己正忙着做事时,我会从最初的耐心转变为忽视,让他们俩自己解决。但是通过后来的细心观察,我发现小丹频繁地告状行为是在情里之中的。因为刚来上幼儿园的吴量由于年龄较小,他不会跟别人好好商量着解决问题,一旦别人的行为违背或侵犯了他的意愿时,他就要用自己的小手去攻击别人。所以在玩玩具时,小丹想和他一起玩,但他不愿意时,就要频繁地用手去打小丹。小丹很内向,也很老实,不会主动去还手,她只能依靠老师的权威,让老师帮忙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对于像小丹这样的孩子,我想我以后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培养她们自己解决问题、纠纷的能力。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温江区鱼凫阳光幼儿园干田甜摘要: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而被家长们娇生惯养的幼儿们则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来反对他时会很不高兴,当两个幼儿发生冲突时,势弱的那一个幼儿就要寻求帮助,而被幼儿选为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就是教师。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和成人不同的地方。 关键字:幼儿;告状;频繁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1、概述 我们应该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而且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娇惯他们,使他们不懂的为他人着想,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2、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告状的高峰期是在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告状行为消退甚至消失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那是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老师来解决。不过在幼儿告状的高峰期四年的时间,他们都是矛盾都会找老师来解决,这要求老师处理

[小班,幼儿,行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摘要告状是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告状的特点和原因有所不同。本文运用事件取样法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观察,总结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根据观察结果显示,小班幼儿以“求助型”告状为主,告状原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和原因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告状研究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Complain LI Yu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Sichuan 635000) Abstract Kindergarten complai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ifferent age classes of children complain of different. In this paper,event sampling method complain to observe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complain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showed small children to "help type" complain main reason to complain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Finally, the guidance policy for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Key words small class; children; complain; research “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幼儿告状行为”是指: 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①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在幼儿园的每个时刻、遍布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幼儿告状的类型繁多、原因多样,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本文通过在幼儿园中的观察收集到的多例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总结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从而提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以期能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轻小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保证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1 以“求助型”告状为主 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得比例最大。②根据观察结果显示,以“求助型”告状为主的特点同样体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小班幼儿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权威的老师请求帮助,以揭发同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 童告状行为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格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这个问题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生活世界。 关键词: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纠正方法 引言 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由于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在学前教育的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性质,意义等反面探讨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处理。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内涵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类

幼儿告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告状行为的使用策略来分,告状行为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请求,撒娇,耐心等待,反复告状,炫耀)。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包括消极评价,嘲笑,诉苦)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解释说理,神态示意,抱怨,提示)。 从告状行为发生的动机来分,可以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告状(学前儿童受欺负后为寻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求赏型告状行为(企图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求罚型告状行为(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试探型告状行为(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和陈诉型告状行为(为明辨是非和说明情况)。 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的原因也特别复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一是,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和幼儿的特点找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针对不同的幼儿做出不同的处理,这样才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二·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析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中,解决小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这种行为就是幼儿园里常见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这种行为,能让教师在无暇顾及各个幼儿时,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情况,但同时也极让教师在处理上头疼,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个别教师甚至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感到厌烦。而此时, 老师更像一名法官, 对他们进行"案件"处理,有时在几分钟内会处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和建议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和建议 朱晨丽最近发现我班的一部分幼儿在入中班以后,变得越来越爱告状。告状在一整天的师生互动中占的比例,甚至已经高过了课堂中的问答互动,成了发生频次最多的一种师生互动。为什么幼儿变得越来越热衷于告状?他们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种种的问题,我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一些思考。 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成人的态度。 2)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3)有的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4)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告状。 这里所指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 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种: 一、求助型告状 当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而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时,就会向老师告状。实际上,这种告状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自己的意愿。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陆立范跑到我身边告状说”老师,施天齐他抢我的积木,我搭积木的时候还老碰我。”实际上,他是希望通过老师的权威帮助他重新拿到积木,并且希望施天齐不要一直碰他,而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 从此类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向教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可见,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借助教师的权威行使一些凭自己的能力还无法行使的特权。这也是幼儿一遇到困难就向教师告状的原因之一。 二、求赏型告状 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告状。这往往是幼儿为了让教师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例如:班里的何婕就经常会告这样的状”老师,顾文泽把纸的两面都画了,还画在桌面上了,都不会小心一点。”说着就会紧接一句”我没有画两面,也没有画到桌面上。”还有班里的陶张杰也会经常告类似这样的状,”老师,龚佳雪把擦过的纸巾丢在地上了。”说着马上弯下腰捡起纸巾丢进垃圾桶说,”你看我每次都会丢到垃圾桶里的。”其实这种告状行为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 三、求罚型告状 这类告状既不是寻求帮助,也不是表现自己,更不是关心他人,而是在“告发”。这类告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被告受到教师的惩罚。此类告状的主要动机是出于报复或嫉妒。 例如:在一次自由活动中,陈熙文把盛佳瑛带来的玩具弄坏了,两人发生了争执,盛佳瑛生气的说“明明就是你弄坏的,你要赔给我啊,我去告诉老师。”

万文静: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沭阳小太阳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通过此研究,了解中班幼儿各种高中行为的心理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 关键词:表现形式;心理因素;处理方法 "告状"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种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然而幼儿的告状行为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每一个告状行为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一、幼儿告状因为的原因分析与案例佐证 (一)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案例一:在睡午觉时王怡然小朋友刚到小床上盖被子,这时,小俊把王怡然手上的被子抢走了,王怡然哇哇大哭起来,文文看到了这种行为,文文对小俊的这一行为感到很气愤,于是文文安慰了王怡然并向老师告状,老师立即过去阻止了这一行为,并对文文进行了表扬。文文的表现说明当她遇到其他小朋友受到欺负时就会产生同情心和正义感,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并向老师报告。 这种行为表现是由幼儿的同情心驱使其告状。幼儿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幼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怜悯心理,出于同情,就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告状。 (二)因嫉妒、好胜而告状。案例二:有一次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俊熙看到另一幼儿小超的玩具比自己的多,这时俊熙心里很不平衡,想要拥有玩具的这种好胜心里而产生了嫉妒,而向老师告状说小超不给我玩具

浅谈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浅谈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当他们处于被侵犯或者发现伙伴的某种行为违反了 某种规则而产生的,指向老师的言语行为。这种行为是中班幼儿非常热衷的,为什么这种行为会普遍发生在中班幼儿身上?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告状所表现的特征是怎样的呢?为了能更清楚更深入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结合本班幼儿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适宜的方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告状动机;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中班为的现状分析: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见,根据长期地调查和记录,在本园中,中班幼儿有的每人每天的告状次数有5次之多,另老师们应接不暇。在每天的工作中,经常听到幼儿的告状声如:“老师,小阿于撕书了”;“老师,凝凝拿辰辰的橡皮泥”;“老师,承承没有坐好……各种的告状声每天都萦绕在我们耳边。其实,幼儿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件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对幼儿的人格、个性及各方面情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不容小视,应该认真对待,好好分析其原因,以及更深入地分析其特征才能更好地提出面对的策略。 中班幼儿告状的原因 中班幼儿爱告状,跟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有非常大的联系。中班幼儿的年龄大多在4-5岁左右,此时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点,在考虑问题时总是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加上语言能力发展不是很完善,遇到事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友好的和同伴讲话,解决他们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中班幼儿刚刚结束小班的学习生活,摆脱小班时的依赖,但是相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又缺乏一些成熟和独立性。所以,遇到一点点的事就想要告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 中班幼儿如此的爱告状,然而他们告状的行为反应了他们的种种动机,这些动机也映射了他们告状行为的特点。根据我的一学期的观察,把幼儿的告状行为归结为: 1.单纯的反应情况 现在幼儿对于老师的话非常的听任,像是“圣旨”一般,所以在班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好多这样的告状:“老师,浩岳说脏话了。”“老师,小岩不好好站队。”“老师,思远乱丢垃圾”……这些告状直接反应了一些幼儿违反了规则产生的不良行为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给予纠正。 2.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 这种告状行为在班里也特别普遍,由于他们自己的无能为力,不得不向老师告状。有好多幼儿会这样告状:“老师,小阿于他打我。”老师,凝凝拿我的书“。老师,承承推我”。他们之所以告状是由于他们受到了别人的欺辱,想向老师告状,从老师那里得到安慰。这些告状者多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告状”行为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大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强,社会性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告状行为动机也相对复杂。 关键词:大班;告状行为;动机;应对措施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 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它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一、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动机分析 根据“告状”行为的发生的动机,可把“告状”行为按发生频次的多少分为以下几类: (一)求助型“告状“ 【案例1】绘画活动中,孩子们正专心致志的画画。莹莹和巧巧在一组,当开始涂色的时候,巧巧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莹莹抢我的画笔!“

这是班级中最常见的告状行为,幼儿对于自己受到来自同伴的侵扰向教师发出了“告状“,希望教师能提供援助以制止同伴的行为,使自己免受侵犯。这是一种在自身的安全或利益受到同伴行为威胁的情境下发生的,目的是使自己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 (二)自我表现型“告状” 【案例2】手工课上,老师正在巡视,一幼儿对老师说:“老师,西西把剪下来的碎纸弄得到处都是,你看我,都把自己的垃圾扔到垃圾桶了。” 有研究显示,每个幼儿都是天生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为了表现自己、获得教师好感、关注和认同而向老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幼儿园,常规教育贯穿于各项活动中。这种自我体验对幼儿适应社会、实现成功的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而“告状”恰好满足了希望老师认可他是“好孩子”的心理需要。 (三)检举型“告状” 【案例3】在体育活动中,帅帅在玩滑梯的时候,后面的凯文推了他一下,帅帅毫无防备的滑下来,很生气的说:“你推我干嘛”,雯雯经过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凯文把帅帅从滑梯上推下来了。” 大班是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

浅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

浅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杨柳琴 摘要:通过对大班幼儿陆子涵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发现现在普遍幼儿园都存在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里时家长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到了幼儿园却发现教师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使幼儿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对比整个幼儿园情况,我们采取与家长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促进的措施,初步使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一些无用的告状行为转变为一些有用的告状行为,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告状行为、动机、措施 According to the children's heads behavior class case studies (The jinhua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YangLiuQin preschool education ) Abstrac t:Through to the children's heads LiuZiHan class the behavior of the cas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now common kindergarten children's heads behavior appearanc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is the children in home parents around a man turns, to find the teacher not to kindergarten he a person, young children in psychological happened on a qualitative change. Contrast the whole kindergarten, we take and parent communicate, parents and teachers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measures, preliminary young children from some heads of behavior of useless heads of behavior change for some useful sued behavior, reducing the children's heads behavior. Key words: Sued behavior motivation measure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发表时间:2019-06-24T11:28:27.983Z 来源:《成功》2019年第1期作者:黎兰英 [导读] 幼儿告状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普遍存在,当你走进教室,至少有2分钟孩子在告状,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怎么让告状行为得到升华,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呢? 仪陇县大风乡小学校四川南充 637611 幼儿告状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普遍存在,当你走进教室,至少有2分钟孩子在告状,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怎么让告状行为得到升华,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呢? 幼儿告状的含义:它是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的事情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义。再次,从幼儿陈述的对象来看,多是向教师告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3~6岁幼儿的12种具体告状策略: 1.消极评价。如:“老师,他有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不给我们玩?小气鬼!”“老师你看,他画得乱七八糟!” 2.神态示意如长江笑嘻嘻地看着教师,同时用手指着乱蹦乱跳的方昕,以此向教师告状。 3.嘲笑。如:“哈哈,老师,他说他一说话小椅子就会跟着走……” 4.撒娇这种策略在求助行为中出现得较多,而且以女孩为主。 5.解释说理。如:“老师,你看别人都下楼了,他还在这里。”“老师你还没请我们呢,他就要走!” 6.请求。如:“老师,你就过去看看吧!” 7.耐心等待。如:幼儿站着不走,直到教师对此事作出某种回应为止。 8.反复告状。 9.抱怨。如:“老师,你看他老是乱跑,刚才又把我的笔碰掉了,也不给我捡起来!” 10.提示。如:辛辛向忙于准备教具的王老师告状:“老师,你看他不好好地坐着,把椅子搬来搬去!” 11.炫耀。如:“我得了第一名,他最笨了,什么都不会写,哈哈!” 12.诉苦。如:“老师,你看他老是抓我,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教师该怎么做呢?又该提出怎样的策略呢? 一、因情况而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方法 如上述2,应该让孩子懂得这样做是不对的,然后再根据他告状的内容对被告状的小孩进行引导教育。对于上述8的情况教师的态度应该是: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样子,但其实可以“忽略”幼儿告状内容。于“伸张正义”这类告状,教师应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幼儿都希望自己是“好宝宝”,得到鼓励和赞扬是对幼儿最大的认可,这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满足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新《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遇到问题时,教师给孩子留有余地,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可在一日活动中组织不同的活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良好品质,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二、给幼儿提供更好的活动场所、优化教学设施 有些“告状”事件是由于材料不足或活动空间狭小而诱发的。于是在活动区,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尽可能多准备一些玩具和材料,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进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趋同性”心理。区域活动时,如果教室空间不足,可以安排部分幼儿在走廊活动,以免幼儿在活动中,因为拥挤和无意的碰撞而引起纠纷,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三、换个角度看孩子 当我们在为某个孩子操心时,觉得这个孩子一天咋那么多事的时候,我们换个角度看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评价意识非常幼稚,道德概念和道德意识也比较贫乏,他们对事情的认识比较直观、肤浅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当你想明白后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挺可爱的,有爱心,爱帮助人,有正义感等。 幼儿的告状行为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教师们不可忽视之。以上几个方面仅仅是笔者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策略,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翠美.刘晶波.《 5-7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时间:2009-4-17.谭湘.《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幼教博览》.2004年第2期. [2]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山东教育》1999.(6). [3]郑名.《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5.(1).郑明.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网上资料: [1]小精灵儿童网站《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处理》. [2]《幼儿喜欢告状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好幼儿的告状行为》. [3]《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处理》.《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幼儿的告状心理》.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调查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调查 —以河北省永年县某公立幼儿园为例 摘要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有效解决幼儿告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访谈法,对永年县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大班幼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班幼儿中出现的告状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告状内容最多;三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内容在不同性别的幼儿中普遍存在;集体教育活动背景下,大班幼儿中出现的告状行为所占的比重最大;同时也发现了该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教师提供一定的教育参考。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for Children Complaint Behavior in the Top Class of Kindergarten with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Yongnian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for Example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s compl aint against others is not only good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independence and forming the habit of resolving by themselves, but also helping teachers re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s effectively.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preschool children of a Yongnian County Public Kindergarten by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many children in the top class of kindergarten safeguard their own interests to complaint others;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omplaint content widely exist in the different gender; in collective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complaint behavior of top class children accounts for the main propor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complaint behavior in top class children. The study also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provide some education reference for teachers. Key words: Top class children, Complaint behavior, Current situation 一、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幼幼关系和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告状行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