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21

(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21

(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21
(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21

(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21

1.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及成因。(重点)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难点)

3.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阅读教材P41~P43第6段,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产生热岛效应。

(2)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城市重要的污染源。

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

(2)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

(3)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5)影响和改变着地方文化。

正误判断:

(1)城市化过程中,填埋河道降低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

【提示】(1)×城市化过程中填埋河道,破坏了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易造成城市内涝,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并非都是不利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城市化过程可以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从而改善环境。

教材整理2 城市环境问题

阅读教材P43第7段~P46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病

(1)成因: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2)表现

2.城市××区化

(1)概念: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区或卫星城迁移。

(2)表现:居民由市中心区向××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造成市中心区的衰落。

正误判断:

(1)解决城市拥堵要靠修建更宽阔的道路。( )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

【提示】(1)×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要靠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对道路的管理。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不合

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城市,有效管理城市,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教材整理3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阅读教材P46第3段~P47,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协调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六个趋势。

正误判断:

(1)我国人口众多,应大力发展大城市,使大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

( )

(2)为控制环境污染,应从中心区大量外迁人口。( )

【提示】(1)×我国人口众多应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协调发展中小城市。

(2)×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环境问题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而不是外迁人口。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讨]

2015年11月23日报道,武汉开发区和××区一体化融合以来,以下东垸排水系统工程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起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速明显,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

探讨1: 下东垸排水系统工程的建设对武汉开发区(××区)有什么影响?

【提示】利于及时排除城市积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探讨2: 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速发展对当地产业活动有什么影响?

【提示】当地产业活动逐渐变为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核心点击]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体验评价]

1.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意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据此完成(1)~(2)题。

(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2)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B.工业区

C.交通区D.住宅区

【解析】第(1)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城市环境不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净化造成的。第(2)题,生态城市一般环境优美,是因为生态城市多在环境问题严重的市中心布局面积较大的绿地。

【答案】(1)B (2)A

[合作探讨]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问题,2015年党中央专门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探讨1:我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过度集中。

探讨2:常见的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探讨3:未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最有可能大量增加哪部分土地利用?

【提示】绿地。

[核心点击]

1.城市环境问题

2.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可以从人口流动方向、城市功能和地位变化、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出现时间等方面去辨析两个概念。简图表示如下:

(2)联系:两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逆城市化是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体验评价]

2.比较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64490038】

(1)A、B两图反映的是________进程,其中________图为发展家的一般趋势,________图趋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A类国家城市高、中收入者由商业中心迁往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B类国家城市高、中收入者一般住在________区,一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在城市边缘居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中,随城市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图主要表达的是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工业、资本、技术日益向××区扩散,出现××区城市化。B图表达了二战后发展家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畸形发展,这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极易带来城市化问题,产生“城市病”。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人口膨胀,城市环境质量差,城市边缘有许多简陋木屋,是农民进城后无钱买房而临时搭建或租用居住。

【答案】(1)城市化 B B (2)××区城市中心区环境污染严重中心商业城市边缘地租最低,生活费用低

(3)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序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第1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2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答案】 1.D 2.B

对点训练2 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截止到2012年2月15日,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01.7万辆,购车摇号限购政策让500万辆的出现推迟了11个月,2016年,机动车已突破600万辆。据此回答3~4题。

【导学号:64490039】3.车辆增多对城市的最大影响是( )

①造成交通拥堵②破坏城市绿地③污染城市大气

④造成能源浪费⑤占用城市大量空间⑥加快人口的迁移和流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4.为缓解××市车辆增多带来的交通拥堵状况,除材料中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的现实措施是( )

①积极发展公共交通②增大车速③限制高峰期外来车辆进入市区④拓宽马路⑤适当发展地铁、高架桥等交通方式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解析】第3题,破坏绿地、能源浪费、加快人口迁移和流动不属于车辆增多对城市的影响。第4题,本题考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现实措施”分析即可。

【答案】 3.D 4.C

我还有这些不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读“我国某市市中心和郊外平原降水、径流、蒸发量对比表”,回答1~2题。

【导学号:64490040】

1.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的降水量比郊外平原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中心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

B.城市中心区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C.郊外平原区空气水汽含量小

D.郊外平原区蒸发量大,不易成云致雨

2.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径流远远小于郊外平原区。城市化影响了水循环的环节是( )

A.降水B.蒸发

C.下渗D.蒸腾

【解析】第1题,城市中心区由于“热岛效应”,气流上升且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故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于郊外。第2题,地下径

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地表水下渗后形成的,由于城市建设地面硬化,导致市中心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

【答案】 1.B 2.C

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3~4题。

3.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④城市环境恶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城市面积越大,人口越多,城市气温越高,城市人口越多,反映了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第4题,由图示无法判断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城市环境恶化等现象。

【答案】 3.A 4.D

下图为“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读图,回答5~6题。

【导学号:64490041】5.1982~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6.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解析】第5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总体上,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6题,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答案】 5.D 6.C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7~8题。

7.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8.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第7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看,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数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第8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答案】7.A 8.A

9.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64490042】

(1)将下列环境污染源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

A.工业“三废”;B.建筑工地;C.汽车;D.居民炉灶;E.生活垃圾;F.生活污水

(2)图中甲、乙、丙、丁四类污染治理的措施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________和人工改造的环境。

(4)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________很多,缺少足够的________和分解者。因此,对废弃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城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此图尚未反映出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治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类填出各种污染源类型,甲、乙、丙、丁四类污染治理要体现出污染类型的不同特点。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改造的环境,因此消费者多、生产者少。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生产与生活规模扩大和不合理的城市发展,导致城市生态破坏。

【答案】(1)从甲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AEFBCD

(2)除综合利用外,进行外运、焚烧或掩埋改造设备,增加除尘设备,消除烟尘,通过化学手段消除废气中的SO2、CO、氮氧化合物等减少、减弱噪声,制定噪声标准,并加强管理建污水处理厂

(3)自然环境(4)消费者生产者无法自净

(5)人口迅速增长、工业大量集中、缺少合理规划和有效的环保措施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绿化面积少等

[能力提升]

10.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

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B.b增加

C.c减少D.d减少

【解析】

【答案】B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据此完成11~12题。

1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1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区不再扩大

【解析】第1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1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区租房,故选B。

【答案】11.D 12.B

13.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4490043】

材料××市区(不含萧山和余杭)1991~199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km2)。

(1)根据材料,简述××市区(不含萧山和余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析杭州城市化过程中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判断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占用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导致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第(2)题,杭州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工业企业的增多,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导致酸雨增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导致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加重。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机动车排放控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量;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加强环保宣传等措施。

【答案】(1)特点: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

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占用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导致这些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减少。

(2)不利影响:工业企业增多,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导致酸雨增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导致大气中悬浮颗粒增多;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加重。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机动车排放控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加强环保宣传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十二讲第一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枣庄一中东校高三 赵娟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探究总结、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诱导点拨】: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高考案例】

1、(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 ②人类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典型题目】 2、图 12-7 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 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 的( ) A .①箭头中 B .②箭头中 C .③箭头中 D .④箭头中 (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A .公 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D 公开性原则 考点三:环境问题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 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 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 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 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 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 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 处理后再排放。

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问题: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空间组织,是人地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反映。 一、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二、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

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的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可以从“费用、效用”角度来加以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即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即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②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③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第三种情况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往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近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快速增长阶段,1978—2009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46.6%,年均提高0.93%。大量人口在短时间内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无疑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人口发展的要求,工业进程化加剧,产业不断升级和改造,人口的空间集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内涝,水污染,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中国城市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专家学者们只能探究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在研究基础上的建议。本文基于10篇有关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论文,对城市化对大气,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出一些总结分析。 一.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主要通过下垫面的改变。下垫面改变,其上方的大气的动量,热量,物质交换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大气环境的气象要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大气环境受到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这篇论文中,陶玮等是通过城市下垫面地—气作用模式的其中的4 套主流的不同复杂度的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UCM)阐明地气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且由这种内在作用机理推测出城市下垫面改变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具体影响,辅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下垫面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个案研究。这个个案研究是用了气象—化学“在线”耦合模式即数值模拟工具的其中一种叫WRF/ChemV3.5的工具来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分布的变化对城市下垫面的扩张是敏感的。这体现在在人为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得近地面和1~3 km 高处的O3,以及距地面1~2 km 高处的CO 体积分数增大;但近地CO 体积分数下降。在我国城市下垫面显著扩张的背景下,这个研究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规律十分重要。这可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格局部署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规律可以为具体的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全面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方面,不足以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重要的要素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在《中国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研究》这篇论文中,运用2001—2010年2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共计2353个样本,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对回归分析的变截距模型进行筛选,将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年平均浓度,综合污染指数4个空气质量指标与均GDP,人口密度,第二产业结构,建成区面积4个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倒U 型曲线,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10年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空气中SO2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到达拐点,符合倒U型曲线; 而对于NO2,PM10浓度及综合污染指数,10年间与经济发展之间呈U型关系,即现阶段呈现污染继续加重的态势。此外,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比例和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探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环境污染特征和演化规律,不仅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并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得到完全体现。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将非常突出。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

我的家乡文化亮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家乡的文化亮点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我的家乡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辖牡丹区、开发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二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地下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地热和矿泉水等。开发条件优越,可利用前景广阔。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和“雷泽”简称,遗址在菏泽市定陶县东北,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与济水相接。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菏泽是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之中”,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菏泽具有“菏泽牡丹甲天下”的美称。菏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顷,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是温带地区的牡丹重要产区。菏泽市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已负盛名。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后又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称。目前,菏泽市牡丹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品种多至600余个。历史上形成的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民俗学等多科在内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菏泽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学会、国花研究会,系

统研究开发、利用牡丹资源,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剧种繁多,异彩纷呈。因菏泽地处多省交界处,南北文化的缓冲地带,文化交流融合。故曲艺有菏泽花鼓、菏泽落子、莺歌柳书、菏泽琴书和河南坠子等。早在50年代,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看过菏泽的地方戏曲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历届全国及菏泽戏曲汇演评比中多次捧取大奖。 菏泽是文明遐迩的“武术之乡”。历史上曹州为中原重镇,位于多省交界处,流民多,暴乱多又加上农业是其主要产业,历史上因饥荒而受冲击,于是人民便练武以强身自卫。故菏泽市人民崇文尚武,武术历史悠久,自古名人辈出,如孙膑、宋江等,水浒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就发生在菏泽市郓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武术事业有了较好的发展,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以国家、集体、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各类武术组织以及社团。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郓城宋江武术院、单县民族武术馆、东明东方武术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从菏泽走出较有影响的武术、体育明星有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和篮球健将穆铁柱等。特别是郓城宋江武术院的武术舞蹈“狗娃闹春”闹响了全国,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菏泽是饮誉海外的“书画之乡”。齐鲁儒家文化的腹地,儒家文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1 引言 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 2.1 城市降水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地区的局部气候条件,又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降水条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表的改变使其上的辐射平衡发生了变化,空气动力糙率的改变影响了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制冷以及机动车量增加了大气中的热量,而且燃烧把水汽连同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送入大气层中。建筑物能够引起机械湍流,城市作为热源也导致热湍流。因此城市建筑对空气运动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强风在市区减弱而微风可得到加强,城市与其郊区相比很少有无风的时候。而城市上空形成的凝结核、热湍流以及机械湍流可以影响当地的云量和降雨量[1]。 1984-1988年,上海市水文总站在上海老市区(不含宝山、闵行区)149 km2内设置的13个雨量点和原有分布在郊县的55个雨量站进行平行观测,研究城市化对上海市区降雨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其研究结论包括[2]:(1)市区降雨量大于近郊雨量,平均增雨为6%;(2)市区和其下风向的降水强度要比郊区大;(3)降水时空分布趋势明显,降水以市区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小;(4)城市化对不同量级降水雨日发生频次具有影响:城市化后会使暴雨雨日增多,由于大暴雨、特大暴雨时,城市化影响相对较弱,当雨量达暴雨级后,市区雨日不再增加。 2.2 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也使相当部分的流域(例如小的河道、湖泊和湿地)为不透水地表所替代,减少了蓄水空间。由于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 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 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 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末复习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压力过大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大搞农田水利建设④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下列做法,不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 A.荷兰围海造田B.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限产 C.非洲国家进口粮食弥补口粮不足D.日本为保护本国森林大量进口木材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元。据此回答4~6题:4.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5.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 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 ) A.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D.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8.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生态服务的是( ) ①空气和水的净化②旱涝的缓解③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④臭氧的减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导致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特别大。中国饮食文化包括:粤菜文化、湘菜文化、川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所组成。中国饮食文化不光包括了各地菜系,同时它也融合了各地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接下来就由小编我向大家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

(完整word版)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题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 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 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 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第1页共4页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阐述了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解决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衡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来开展工作,并且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衡阳市;城市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替代的载体。高度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本省经济重心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良好。其生态环境建设对湖南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对衡阳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是衡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本文着重探讨在城市化背景下衡阳市生态环境所受到的影响,目的是为了了解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提供理论基础。 1 衡阳市城市化概况 1.1 衡阳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1.1.1 经济现状 2000年衡阳市城市人口80.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0.77%,而市区gdp为0.82×105只占9.56%,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8.86%,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1%,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衡阳市经济飞速发展,gdp总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截止至2007年,衡阳市区gdp总值达到1.75×106万元,人均gdp达到1.22万元,经济发展持续稳定。 1.1.2 城市化水平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87%上升到2007年的41.22%。设市城市从1个增为3个,建制镇由80个增为111个,城镇规模有大幅度的增长。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幅, 2000-2007年衡阳市城市人口与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快,2000年全市非农人口为80.6万人。从2000年以来,衡阳市城市化发展速度逐年增快,城市人口由2000年的85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95万人,gdp突破千亿。 2 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对生态产生的影响 2.1 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违规排污企业、违规开采煤矿的泛滥,直接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1回答1~2题。 图1 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 图1 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

量、历史文化 [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 [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6~7题。 图3 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题目: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院系: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2级环境科学 姓名:田成龙 学号:1200602036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在积极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水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城市化;水环境;影响 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流量最大、流速最快的物质之一,它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无论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改造、美化城市环境以及增强城市防火保卫能力都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的水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小城市同样面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局面。 一、城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用水量增长过快,水资源严重紧缺 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生活用水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部分城市已存在严重缺水问题。据调查,我国目前缺水城市达300多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 多个。 我国城市用水量的逐年增长,城市人均用水量为219L/d,而中国农村人均用水量仅为89L/d,城市人均用水量是农村的两倍以上,其中,上海市每人每天的平均用水量为350~500L,是德国的3 倍多,更是农村的4~5 倍以上。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加上近年来大多数地表水存在不同程度污染;许多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不均匀沉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致使大量污水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截止2014 年,西宁市取水生产的水源包括5座地下水源和1座地表水源,设计供水能力为66.8万吨/日,实际供水输配能力为35万吨/日。供水范围以西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 境的关系研究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 【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 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 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 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 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 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