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从杜威的这本《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民主主义理念与教育思想。我总结以下四点来阐述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的开展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2.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每个人都有生长的可能性。

(二)、经验与课程的关系

杜威提出了“课程教材心理化”,强调课程应该以儿童现有生活经验为根基,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即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经验;杜威从他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出发,在教学上提倡“从做中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师应当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从做中学”原则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强调在教学活动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和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

此外,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的有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应改变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教师应该改变以教室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3、教师课堂教学既要注意该课程本身的纵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

4、教师应改变以固定、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方式,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

5、教师应改变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四)、思维与教学的关系

杜威从“思维五步”出发提出“五步教学法”:第一,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实际经验有关系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活动是连续的,他们对活动本身是感兴趣的;第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并由此而引发他们积极思维;第三,学生根据自己已

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第四,由学生把自己所想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排列,条理明晰;第五,由学生尝试运用提出的设想来解决问题,直到问题解决。

针对不同的教学,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强调教学活动应该唤起儿童的反思性思维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这种发现式的学习,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要的方法。

二. 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杜威由于受到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的限制,他的一些观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在教育本质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等观点,某种程度上抹煞了教育和生活两者以及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的界线,从而轻视个人直接以外的显存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结论,忽视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规律和职能。

(二)在教学原则方面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尽管合理批判了传统教育“静听”方式的缺陷,但是盲目的宣扬“做”,而否认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在理论上是反科学的,强调“从做中学”,只能偏重于手的活动和技能训练,而轻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三)在学校与学生方面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观点虽尖锐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儿童本性的问题及症结,但是任何教育都要有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制约,而不能以儿童的本能为中心,过分强调儿童及本能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以致听任儿童自由活动而忽视应有教师的主导,从而不能正确解决儿童与教师关系的问题。

(四)在思维与教学方面

杜威提出了“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的观点,在儿童的思维活动和学校的教学中有可能存在这样一致的步骤,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因此,在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儿童获得的主要是个人直接经验的重新组合,养成的仅是怎样去获得个人直接的习惯和能力。

(五)在教育目的论方面

教育无目的论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前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了本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下面,结合大师们的研究,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

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 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如果还是老方式,如何能为祖国培养“实用”人才。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纵观杜威的一生,其出生与青少年经历平淡无奇,才资平平。他在小学与大学却也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意义的东西,倒是在这期间的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书籍有大量阅读。因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深陷窠臼,走向僵化机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当前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老式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成绩为了上好学校在学校里机械的学习,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作用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3、《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1)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外国教育史思考题

外国教育史思考题 第一章古代教育制度 一、远古和东方古国的教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教育的起源论 综合运用:述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 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演进 (一)填空题 1、学校产生于_____社会初期。 2、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___的需要。 (二)改错题 1、学校产生于原始社会初期。 (三)选择题 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____的宫廷学校。 A.古代埃及 B.两河流域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_____。 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3、古代埃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____。 A.生动活泼 B.直观有趣 C.严肃认真 D.简单粗暴 4、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__等。 A.神庙学校 B.教区学校 C.文法学校 D.修辞学校 (四)解释概念题 1、古代埃及的“宫廷学校” 2、古代埃及的“祭司学校” 3、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4、古代埃及的“神庙学校” (五)简答题 1、古代埃及“宫廷学校”的产生。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教育。 3、简单运用:说明古代印度的佛教教育。 (六)论述题 1、述评教育的起源论。 2、试说明学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二、古代希腊的教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斯巴达、雅典教育及其异同点 1、识记:“五项竞技活动”、“教仆”、“三艺”等概念。 2、理解:斯巴达、雅典教育各自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3、简单运用: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各方面说明斯巴达、雅典教育差异的原因。 4、综合运用:比较斯巴达、雅典教育的异同,得出可供借鉴的结论。 重点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例题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论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论 赵广平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庸》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传习处世方法的重要典籍,内在地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开展工作的方法途径,应当辩证分析,为当代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5]05—0102—04 《礼记》第三十一篇《中庸》,相传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的著作,宋人朱熹将之收入《四书五经》中,尊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数千年来,《中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中庸”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清末民初,随着中国社会的日趋衰败与腐朽,中国传统思想普遍受到矫枉过正式的激烈抨击,“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代表首当其冲地被全面否定,以至于其合理的成分也被抹煞。当前,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理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辩证分析,为我所用。本文是笔者研读首都师范大学邓球柏教授的专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子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基础上,对《中庸》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方法途径与价值目标展开论述,既作为对自己学习结果的梳理,也期望能对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有所启发。 一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中庸》载:“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说,诚是天道,追求诚是人道。既然如此,追求人道就是追求天道。这说明,天道与人道是合而为一的。《中庸》中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这是本能的天人合一,是天生的诚实善良;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这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本能的天人合一,是学成的诚实善良;三是凡人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在困顿中悟得的天人合一,是困成的诚实善良。正如《中庸》所言:“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中“生而知之”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同时又肯定人能够“学而知之”,能够“困而知之”,并认为人有“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三种境界,则是符合人们的知行规律的辩证思维,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庸》天人合一思想的第二个层次是天命与天性合一。《中庸》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之谓性”,将天命与天性合而为一。《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其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说,天下的人们能够彻底实施那特别诚实的道德原则就算是尽了天性;能够尽天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人性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人性的作用,就能够充分发挥物的本性;能够发挥物的本性,就能够参与天地造化生育万物的功德了;能够参与造化生育功德,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天命与天性合一的结晶。《中庸》天人合一思想的第三个层次是理性与非理性合一。《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这里,《中庸》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主张用理性的理智控制非理性的情感,有用情感去充实理性,使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自己的情商,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人天关系、人地关系。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中庸》又明确提出了“人性善恶合一”论,从而奠定了《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学基础。《中庸》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导读:一、教育即生长 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本章到这里为止,很少谈到教育。我们一直在讨论生长的条件和含义。但是,要是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它们就带来明确的教育结果。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全看对发展一词怎样理解。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1)当我们用比较的术语,即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解释发展时,所谓发展就是使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括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但是比较的观点并不是最终的。儿童具有特别的能力;忽视这个事实,便是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他的环境,因此引起许多新的刺激,这些新的刺激又指导他的各种能力,使它们不断发展。忽视这个事实,发展就受阻挠,成为被动的适应。换言之,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关于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儿童应该向成人方面发展。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成人应该成长得像儿

童的样子。这两句话都是同样正确的。 我们在本章已经评论过三种思想,这就是:一,把未成熟状态仅仅看做没有发展;二,把发展看做对固定环境的静止的适应;三,关于习惯的僵硬性。这三种思想,都和关于生长或发展的错误观点有关——都认为生长或发展乃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的运动。它们把生长看做有一个目的,而不看做就是目的。这三种错误思想在教育上相应的错误就是: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作为儿童的标准,使儿童成长到这个标准。 人们不是无视自然的本能,就是把它们看做讨厌的东西——看做应该受压制、或者无论如何应该遵守外部标准的可憎的特性。因为把遵守看做目的,所以青年人的个性都被忽视,或被看做调皮捣蛋、搞无政府主义的根源。同时,又把遵守等同于一律,从而导致青年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进步表示反感,害怕不确定的和未知的事情。由于生长的目的在生长过程之外,就不得不依靠外部力量,诱导青年走向这个目的。当一种教育方法被污蔑为机械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这就是依靠外部的压力来达到外部的目的。 (2)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与生长相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的要害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为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修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20xx年4—11月渝中区教委、渝中区教育学会在渝中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重点推广教师阅读,开展“阅读阅快乐”读书交流及展示活动。该活动得到工作室主持人的大力推崇,收到50余份学员读书心得。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带给用户借鉴与启发。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杜威认为: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

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的有名无实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是达到别人隐藏着的目的的手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外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起源于劳动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4.青年之家5.《吠陀经》6.楔形文字 二、填空题 1.外国教育史是以自古迄今的外国教育理论和()及其()为研究对象的。2.在原始社会的教育过程中,传递()经验和传递()传递()经验,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3.在东方文明古国,()学校设立在国王所在地的皇宫里,()学校设在大寺庙里。 4.文士学校是在古代()国出现的一种学校;古儒学校是在古代()国出现的一种学校。 5.奴隶制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是()、()和()完全脱节。 三、选择题 1.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

A.孟禄B.达尔文C.利托尔诺D.汤姆逊 2.主张“教育心理起源说”的是() A.利托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汤姆逊 3.学校教育产生在人类的()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晚期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最早发生于人类社会的()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四、判断题(认为对的,打“√”;认为错的,打“ⅹ”) 1.外国教育史是以欧州教育发展为中心的。() 2.一般认为,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 3.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4.动物界存在着教育现象,例如大猫教小猫捉老鼠。() 5.学校是在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 6.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这是奴隶社会教育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哪些? 5.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六、论述题 1.简述外国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主线。 2.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 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形式、内容与基本特征。 4.简述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类型及其教育特征。 5.论述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智者派2.荷马史诗3.精神助产术4.《理想国》5.《雄辨术原理》

朱迪思·博顿的艺术教育思想述论

朱迪思·博顿的艺术教育思想述论 朱迪思·博顿博士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她的艺术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关于艺术教育是终身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地位、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艺术对教育的挑战等理论,是她经过艺术教育工作实践后总结形成的,也反映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对博顿博士艺术教育思想的研究一定会使我国艺术教育改革工作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标签]朱迪思·博顿艺术教育思想 1990年,她应邀主持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的艺术与艺术教育专业,是该院的艺术与人文系的系主任。其研究重点是艺术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贡献,发表了一系列题为《发展的大脑》的文章,这组文章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阅读材料。1997年,她对艺术学习和通过艺术学习对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以《艺术教育研究》(Studies in Art Education)为题发表。2002年,博顿博士应邀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并在“全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研修班”举办了讲座。博顿博士说:“我希望这个系列讲座将能满足你们的好奇心和引发你们的兴趣,增强你们解决在中国从事艺术教育改革的决心。”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今天,研究博顿博士的艺术教育思想,对于审视我国的艺术教育,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是终身教育 朱迪思·博顿说:“在美国,艺术教育可以被描述为终身教育,它是艺术、文化和经验的结合,从中产生了我们的智力和文化资本。”在美国,许多儿童在2~6岁间将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通常强调的是通过游戏探索和发现而进行积极的学习,包括特别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美术、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博顿说:“世界各国的孩子都有创造艺术形象和符号的能力。从非洲到阿拉斯加的儿童在2岁到4岁都会堆木块、捏泥巴,然后宣称他们做了‘东西’。这种现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很重要但也很神秘的一步……打开了他们自我以外世界的认识的大门。”一旦进入小学,他们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继续艺术创作,有些学校聘用了访问艺术家来校与儿童一起进行诸如书籍制作、壁画绘制等创作,或者是为学校创作针对某个场地的装置或雕塑。在中学,第一年用于一般艺术的继续学习,之后被要求选择是否继续他们的专业艺术学习或将艺术作为选修课来学习。在美国,不是所有高中都提供艺术课程的,只有所谓“磁铁学校”(即特殊教育学校)等部分学校才提供专业艺术教育。这种学校的学生非常可能达到很高的造诣。对于那些不把艺术作为一门主课的普通高中采说,课程尽管可能少一些,但学生还是可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关于青年期艺术教育,博顿博士说:“我曾经用了‘可能性宝库’这一词汇来描述学校教育的最后几年中的艺术成长。这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更个人化,更持久,但并没有终结的形式。”博顿认为,早期艺术学习是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应当关注每一个人,并不是只关心那些极少数的天才。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其天赋和文化背景如何,均有权利享受具有丰富内容的艺术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内容

7.方法从来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教学的情境性) (1)反对“教材与方法的二元论,“反对忽视经验的”具体情境。“教法与方法并无区别”。 (2)方法有两种:一是长期积累的、相当稳定的方法,并为过去经验和理智分析所认可的。一是个人的方法,是发挥个人主动性、创造性的方法,是个人做事的方法,是“直接的指南”、“最有效的方法。” 8.选择教材必须以改进我们共同生活为目的(教材生活化、实用化) (1)教材先由供给学生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价值所构成,它“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2)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保证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此外,还必须把社会最基本的事物放在第一位。 9.兴趣是有目的行动的动力,兴趣和训练是相联系的(内部动机的培养) (1)兴趣(爱好、关心、动机等)表示个人的选择态度,个人对某对象所持的态度——对所遇见事物的态度。兴趣是有目的行动的动力,看兴趣可以估量其推进某种工作的积极性。(2)兴趣与生长是一种过程,兴趣有开始的阶段和完成的阶段,中间阶段需要意志、努力。(3)兴趣与训练是彼此相连的,而非对立的。儿童对功课的反映,既取决于材料所引起的兴趣,又取决于各人的天性及正确经验。 10.从经验中学习(“做中学”)(重视直接经验) (1)“经验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要素”,即“尝试的行为”、试验、实验的要素和承受结果的要素。教师应把学生的“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结合起来, (2)所谓反思思维是指:辩别“所尝试的事”与“由此发生的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思的经验”有五个步骤,简单地表述为:疑难、问题、假说、推论、验证。 11.打破两类科目的牵强划分(整体的知识观) 自然科目与人文科目牵强划分是二元论,目前教育仍把科学视为是讲物质的专门知识,把文学视为属于人本的性质,这是不对的。要认识到“自然科学的材料在人事方面也占有他的地位”,“利用自然科学可满足社会的需要,解决很多的社会科学的问题,教育应使两类科目互相增加彼此的效果。” 12.个人必须有他自己的目的和问题(主体性和个性) 教育所重视的个性有两个含义:第一,一个人必须有他的目的和问题,并能自行思考。第二,个人的见解,个人所喜欢学习的对象,个人应付问题的方法等都不同。凡是一个进步社会都视个人的变异如珍宝,因为社会进步依靠个人的变异。所以杜威主张:民主社会如要与它的理想相符,必须在他的教育规划里容许个人的自由,使特异的天才与兴趣各得发展。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民主主义与教育心得体会 在这本书中,有着哲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杜威用睿智的话语来阐述教育与民主,简单的话中潜藏着深刻的含义,将教育的相关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激发我们很多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新的想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只要生物能忍受,它就努力为它自己利用周围的力量。它利用光线、空气、水分和土壤。所谓利用它们,就是说把它们变为保存它自己的手段。只要生物不断地生长,它在利用环境时所花费的力量得大于失:它生长着。”“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其实生存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更好的生存,如何使生活变得体面,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得到他人的敬重和赞扬。尽管现在就业难,但是找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还是不难的,找不到体面的非体力劳动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还是很好找的,比如车间女工,再比如餐厅服务员,超市营销员等,但是这种工作会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不想穷其一生在这种枯燥琐碎劳累的工作上,因为这种工作,不被人敬重,没有我们一直追求的价值感,所以难以忍受。我曾经在小学实习过,通过实习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和小学生在一起,或许小学教师是我真正向往的工作,同学的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心,还有学校老师的尊重,都让我体会到

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虽然小学老师也需要耗费脑力,甚至需要熬夜备课,但是我还是很快乐,一堂成功的授课就让我无比自豪。 “事实上,初生的孩子是那样不成熟,如果听任他们自行其是,没有别人指导和援助,他们甚至不能获得身体生存所必需的起码的能力。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仔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所以教育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或者长辈的示范或教导,我们才能知晓,不学习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是未开化就是愚昧无知。因为个人的天生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具备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不管是初生的孩子还是世故的成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极限的,只有继续学习才能进步,不思进取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积极向上,树立终生学习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而更好的生存。 “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我十分赞同杜威的这种看法,沟通能创造奇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灵感的激发,也是来自于沟通,通过相互交流,就能帮助我们产生新的创意。很多作家写书没有灵感时,就会到人群中,朋友中去寻找灵感,往往朋友的无心的一句话就能激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外国教育史》复习试题库(2011秋)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库一、名词解释 1、产婆术 2、哲学王 3、骑士教育 4、教师大学 5、城市学校 6、《大教学论》 7、泛智论 8、绅士教育 9、双轨制 10、《爱弥儿》 11、星期日学校 12、导生制学校 13、新大学运动 14、城市学院 15、赠地学院 16、德意志中学 17、集体教育原则 二、选择题 1.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 A.孟禄 B.达尔文 C.利托尔诺 D.汤姆逊 2.主张“教育心理起源说”的是() A.利托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汤姆逊 3.学校教育产生在人类的()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晚期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最早发生于人类社会的()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在古代埃及,设在宫廷,旨在培养王室、贵族及朝臣子弟的学校类型是() A.宫廷学校 B.寺庙学校 C.职官学校 D.文士学校 6.在古代埃及,为培养政府机构所需要的各级基层官吏的学校类型是() A.宫廷学校 B.寺庙学校 C.职官学校 D.文士学校 7.在古代埃及,为社会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会计和计算工作而设立的学校是() A.宫廷学校 B.寺庙学校 C.职官学校 D.文士学校 8.古代的阿加德米学园是()创办的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9.智者派提出了古希腊课程中的() A.“前三艺” B.后四艺 C.《荷马史诗》 D.《伊索寓言》 10.斯巴达教育要把氏族贵族子弟训练成为() A.公民 B.绅士 C.武士 D.骑士 11.以下属于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共同点的是() A.教育性质 B.培养目标 C.教育内容 D.师资队伍 12.“智慧即美德”由古代教育家()所提出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3.柏拉图最终的培养目标是()

19世纪汉学家萨默斯的《汉语手册》及其汉语教学思想述论

摘要:詹姆斯·萨默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曾在香港圣保罗书院任教,其代表作《汉语手册》于186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萨默斯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汉语的诸多事实,其中对汉语音节结构的描写以及对汉语词类和句类的分析非常精到。萨默斯语言教学思想的精华部分包括:应重视本土教师;词汇教学应区分频度,先学常用词汇;词汇应在句子当中学习。这些对当今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外语教学都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语手册;萨默斯;对外汉语;汉学;国别化中图分类号:H195.1(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3)05-0085-05 19世纪汉学家萨默斯的《汉语手册》及其汉语教学思想述论* 于海阔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于1863年的《汉语手册》是英国汉学史、英国汉语教育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作者詹姆斯 ·萨默斯集十余年的汉语研习与教学心得编写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获得了更多的在华利益。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来到中国旅行、经商、传教,汉语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当时的汉语教材大多不能满足学习者需要,要么偏难,要么专注于某一方面。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萨默斯编写了《汉语手册》,用来满足初学者学习汉语的需要。 英国为扩大中英交流,迫切需要大量合格的汉语人才。《汉语手册》问世后,引起了当时汉学界的密切关注。该书在 19世纪英国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虽然后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编写的汉语教材,但萨默斯的《汉语手册》仍被看成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资料。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值得关注的汉语研究著作。 一、詹姆斯·萨默斯生平介绍 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 ,1828-1891,亦译苏谋斯、詹姆士 ·岑马士、萨默等),是19世纪英国汉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1828年6月生于英国肯特郡的里奇菲尔德(Richfield ),自幼家境贫寒,萨默斯是家中独子。父亲是雕刻家,只供其读完小学。萨默斯自学成才,学习了古典文学,精通多门外语。1848年受聘于香港一所学校(圣保罗书院①前身)担任教师,这个时期萨默斯有志于从事外交工作。 然而1849年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1849年6月7日(星期四)是罗马天主教的“圣体节”。天主教是葡萄牙的国教,澳门当天举行了圣体巡游活动。另外,由美国驻港领事发起的国际性赛船活动也在澳门水域同时举行,大量游客和参赛者齐集澳门。傍晚5时左右,20岁的萨默斯乘轮船由广州抵达澳门,上街时巧遇圣体巡游的队伍。由于萨默斯是基督教徒,他未按天主教习俗脱帽致敬,经两次提醒均予拒绝,澳门总督亚马勒(Don Joa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 )下令将其关进拘留所,并于次日送入监狱,同一个葡萄牙诈骗犯关在一起,整晚及次日上午均未提供食物、床及如厕安排。 [1] 萨默斯在狱中给澳督写信请求将 其释放,在没有回音的情况下,致函来澳时在船上认识的英国舰长Staveley 寻求帮助,Staveley 随即向应邀担任赛船裁判的海军高级将领Henry Keppel 舰长进行说明。Keppel 立即去找澳督请求放人。出人意料的是,亚马勒总督并未强调宗教因素,表示萨默斯入狱是因为不服从命令,可以考虑送个私人人情放人。但Keppel 则认为将萨默斯投进监狱不合法,因其行为尚不构成犯罪,要求释放他不是要“人情”。[2]双方各持己见,不欢而散。Keppel 趁澳督登船参加赛船活动之际,带兵到市政厅武装劫狱,救出了萨默斯,造成一名葡方士兵死亡,多人受伤。事件最终由英萄两国政府通过外交层面交涉才得以解决。②这一事件影响很大,被称为“岑马士 ③ 事件”,当时香港和英国的多家报纸均作了详细报道。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149)。 作者简介:于海阔(1975年—),男,吉林双辽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 ①圣保罗书院(St.Paul's College ),港英政府首任殖民地牧师(Colonial Chaplain)史丹顿(Rev.Vincent John Stanton)于1843 年筹建,1848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核准“圣保罗书院章程”,1849年正式创立学校,1851年学校命名为圣保罗书院。 ②葡方认为萨默斯藐视宗教礼仪、违抗命令,因而监禁合法,而Keppel 带兵劫狱,理当严惩。英方认为不脱帽是礼仪问题,并 不构成犯罪,因而监禁非法,并且葡萄牙不拥有澳门主权,葡方法律在澳门没有理据性。1849年8月澳督亚马勒遇刺身亡。 1850年英国海军经过调查宣布不同意Keppel 舰长的做法。英国政府正式向葡萄牙政府作出道歉并赔偿。③岑马士,即萨默斯。

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生平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柏林顿市人口近一万五千人,其中约半数为本地人,半数来自爱尔兰和魁北克。本地出生的人包括在佛蒙特州或新英格兰其他地方居住很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杜威在柏林顿市上公立学校,毕业后入本地的佛蒙特大学。大学第四年,他学习了基本的政治、经济、哲学和宗教理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三年。1882年进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来自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他发现,这个哲学强调宇宙的精神的和有机的性质,正是他一直在模糊地探索着的东西,他热切地信奉这个哲学。 1884年,杜威获得霍布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受聘为密歇根大学哲学和心理学讲师。除1888~1889年曾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哲学教授以外,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杜威对教育的兴趣始于在密歇根的年代。他发现多数学校正沿着早先的传统路线进行,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变革中的民主社会秩序的需要。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成了杜威主要关切的事情。 1894年,他离开密歇根,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的成就使他获得全国的名望。进化论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在他的思想中越来越占优势,导致他抛弃黑格尔的理论,接受工具主义的认识论。他和同事的论文集《逻辑学理论研究》(1903)的发表,宣告一个新的哲学学派——芝加哥学派的诞生。詹姆斯热情地为这本书欢呼。他在1896年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使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得到检验,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 1904年,由于对大学的教育计划管理和财务方面的意见和芝加哥大学校长不一致,改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他和哥伦比亚的联系达47年之久,先是任哲学教授,后任哲学退休教授。在任教的25年中,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学生,成为美国最闻名和最有影响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民主社会的教育 一、著作背景 1.写作背景 19世纪末,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革新运动。美国传统教育的问题有两点:一是脱离社会,二是脱离儿童。这次教育革新运动要代之以全新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2.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柏林顿。1875年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1882年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896年他创办杜威实验学校,用以检验教与学和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直至退休。其主要著作有:《学校与社会》(1899)、《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哲学的改造》(1920)、《经验与自然》(1925)、《作为经验的艺术》(1934)、《经验与教育》(1938)等。 杜威于1894年至1904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系主任。这十年是他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杜威顺应当时的新教育潮流,围绕两大中心进行探讨:一是使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二是使学校和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896年,他创立了实验学校,进行课程、教材和教法上的实验,把教育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他把以粉笔和口讲为形式的课堂改变为儿童由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根据教育改革的实践,他于1897年发表《我的教育信条》,1899年发表《学校和社会》,1902年发表《儿童和课程》,虽都篇幅简短,但发人深省。之后因与芝加哥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分歧,杜威离开芝加哥大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经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他于1916年才著成《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著作。 3.写作意义 该著作全面地阐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方法。杜威

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1.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一)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