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2013--光学多道与氢氘光谱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2013--光学多道与氢氘光谱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2013--光学多道与氢氘光谱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2013--光学多道与氢氘光谱

光学多道与氢氘同位素光谱

作者:北师南乡子 实验日期: 2013年9月 指导教师:王海燕 【摘要】本实验先利用CCD 光学多道系统,通过对已知波长的氦、氖光谱进行定标测量氢光谱巴耳末系的谱线,然后用单色仪测量氢氘同位素光谱,得到氢氘光谱的波长值;利用这些测得值计算出了氢、氘的里德伯常量分别为R H =109685.07cm -1和R D =109715.98cm -1,同时通过计算得出了质子与电子质量之比为/p e m m =1783.18,与理论值1836.15相比误差为2.88%。 关键词:光学多道 、CCD 、氢氘光谱、光电倍增管

一、 引言

光谱学在原子分子物理、天文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物理和材料物理等物理学科中有重要作用。纵观整个光谱学史,氢光谱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耳末就发现了巴耳末公式,即可见光区氢光谱谱线波长的规律。1892年美国物理学家尤雷等发现氢的同位素氘(D )的光谱。氢原子和氘原子的核外都只有一个电子,故光谱极为相似,但由于原子核质量的不同波长也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同位素位移”。

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从巴尔末公式出发研究氢氘光谱,了解其谱线特点, 并学习光学多道仪的使用方法及基本的光谱学技术。

二、 实验原理

在原子体系中,原子的能量状态是量子化的。用1E 和2E 表示不同能级的能量,ε表示跃迁发出光子的能量,h 表示波尔兹曼常量,ν表示光子的频率,对于原子从低能级到高能级的跃迁我们有:

21h E E εν==-,其中21

E E h

ν-=

(1) 由于原子能级的分立,频率ν也为分立值,在分光仪上表现为一条条分立的“线性光谱”,这些频率由巴耳末公式确定:

H 原子:

22121

11H H R n n λ??

=- ??? (2) 其中1n 和2n 为轨道量子数,H R 为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当1n =2,2n =3,4,5……时,公式(2)对应氢原子巴耳末系。

同理,D 原子:22121

11D D R n n λ??

=- ???

(3)

其中1n =2,2n =3,4,5……时对应氘原子巴耳末系,D R 为氘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氢原子和氘原子巴耳末系对应的波长差为:

1

2211112H D H D R R n λλλ-????

?=-=-- ? ??

???,

n =3,4,5……, (4)其中p H p e

m R R m m ∞=+,22p D p e

m R R m m ∞

=+,R ∞=109737.31cm -1

(5)

由公式(5)可得:

(6) 因此:

111

2e H D p e D

m R R m m R -=+ (7) 有: (8) 由于p m >>e m ,所以:

2e

D

p

m m λ

λ?≈

(9)

2p D

e m m λλ

=? (10)

测出对应谱线波长及波长差便可通过公式(10)计算出出质子和电子的质

量比。

三、 实验内容

1. 实验仪器

1

122p e H

p e D

m m R m m R ??+= ? ?+??1

2211222e

e D D p e p e

m m R m m n m m λλ-??

???=

-= ???++????

光学多道分析仪(Optical Multi-channel Analyzer简称OMA),主要由光学多色仪,电荷耦合器件(CCD)或光导摄像管和数据处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是一种采用多通道法检测和显示微弱光信号的光电子仪器。本实验所用光学多道分析仪由光栅多色仪,CCD接受单元,电子信号处理单元,A/D采集单元和计算机组成。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

平面光栅多色仪的光路图如图二所示,通过入射狭缝S1的光经平面镜M1反射后,被凹面准光镜M2反射为平行光投射到光栅G上。由于光栅的衍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被反射到不同的方向上再经凹面物镜M3反射,成像在CCD 感光平面所在的焦面S2上,或由可旋入的平面镜M4反射到观察窗S3上。

CCD(电荷耦合器件)可以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学“图像”,即电荷量与该处照度大致成正比的电荷包空间分布,因此,它可以“同时”探测到空间分布的光信号。我们实验所用的是具有2048个像元的线阵列CCD器件,感光像元将信号光子转变为信号电荷,并实现电荷的存储、转移和读出。

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与超快响应时间的光探测元件,一般光电倍增管在其响应范围最佳的近红外光区到紫外光区,可以将只有数百个光子的光讯号转换为有用的脉冲电流,进而利用此脉冲电流来做讯号的分析。在本实验作为单色仪的接收系统,能够检测微弱的光谱信号。

2.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

a)准备

根据公式估算氢和氘光谱巴耳末线系中n2=3,4,5几条谱线的波长,打开稳压电源,待工作正常,做好开机的准备。

b)用CCD光学多道系统测量氢光谱

选择光谱仪处于CCD的工作模式,并进入“WDG-8A-CCD”软件,等待初始化。

在软件中依次单击“运行”、“实时采集”,使计算机进入光谱采集状态。

图一实验装置图

图二多色仪光路图

将多组灯中的氢灯置于狭缝前,以氢谱巴耳末线系的波长分布作为参考,调节CCD 的中心波长位于某一条谱线附近。

调节氢灯光源的位置,确认能够观察到氢谱线,然后根据估算的待测谱线波长换上标准氦(氖)灯,进行波长定标。反复调节CCD 中心波长的位置,使得在同一个摄谱范围内即可观察到待测氢谱线,也可以观察到至少两条氦(氖)谱线。在这一前提下,分别测量n=3,4,5的三条谱线的波长。

测谱:不改变摄谱范围的前提下,重新放上氢灯,通过已定的标测出氢谱线的波长值。再将中心波长定在另一条氢谱线附近,重复上述测量。

c) 用光电倍增管测量氢氘光谱

在CCD 的工作方式下放上氢氘灯,调节各参数如光缝宽度,使谱线的强度尽量强并且氢谱线和氘谱线能明显分离,然后退出CCD 工作状态。

将工作方式改为光电倍增管,点击“WDG-8A 光电倍增管”操作系统,等待系统初始化。

调节光电倍增管的负高压至600V~800V 。选择工作范围在某条氢谱线附近,通过软件扫描观察谱线强度是否合适,氢氘谱线是否分离。如果不能符合要求则需要重新调节参数,进行定位过程。

参数调节完毕后,使仪器的扫描范围为400nm 至660nm 。扫描,获得氢氘光谱。

将第2步中测量的氢谱线波长对现在的数据进行修正,测出氢氘光谱线的相应波长。

d) 数据处理的要求

①实验室波长和真空中的波长关系。

计算真空中的波长乘于与空气的折射率。空气的折射率 由下式决定:

01

111g n p be

n at p at

--=

?

-

++ …………………… (11) 式中()t C 是室温, p 是气压, e 是水蒸气压力,g n

是标准大气压(0t C ?=0p p =0

e =)下群速度折射率, 2

4

3

5

1g n A B C λ

λ

=++

+

(12)

其中72876.0410A -=?,7216.28810B m μ-=?,740.13610C m μ-=?。在这里

,因为实验是在室温、室压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需要计算n ,p=p 0,t=25

?

C ,经查找计算可得水蒸气压力近似为1kpa 。

②计算氢和氘的里德伯常量。

③计算质子和电子的质量比,并与公认值比较。 ④以波数为单位,按比例画出氢氘的能级图。

四、 实验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

1. 利用公式, p H p e

m R R m m ∞

=+计算出R H = 109677.58cm-1。

表1 氢光谱巴耳末系的估算值

2. 用CCD 光学多道系统测量氢光谱

用Ne 的653.29nm 和659.90nm 的波长定标,得到n=3时H 的波长为656.24nm

用He 的486.09nm 和492.19nm 的波长定标, 得到n=4时的H 的波长是486.09nm

用He 的438.79nm 和447.15nm 的波长定标, 得到n=5时的H 的波长是434.00nm

3. 单色仪结合光电倍增管测量氢、氘光谱

表2 氢氘光谱光电倍增管测量值及其修订/单位(nm )

222212211

11112λλ==

????-- ? ?????

D D D R n n n 22221221111112λλ=

=????-- ? ?????H H H R n n n

注:修正值=光电倍增管测量值?λ?

4.数据处理

表3 氢氘光谱相关数据处理

注:真空中波长0

n λλ=*;群速度g n 和空气的折射率n 通过公式Matlab

编程计算得到。室温t=25℃,气压取标准大气压1.01kPa ,水蒸气压力近似为1kpa ,里德伯常量2

11

4

1

()H

n n R λ=

-

表4 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计算

由实验测得的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与理论值的误差为2.88% 5. 氢、氘的能级图

波数v /×104c m

-4

A

H 原子的能级图

图1 氢原子的能级图

波数v /×104c m

-4

A

图2 氘原子的能级图

数值 (e )

波长 (nm)

图3 氢、氘原子的谱线图(H =434.48nm )

6. 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出氢氘谱线的分裂间距和狭缝的宽度有关,狭缝越

窄,通过狭缝的波长宽度越窄,分裂现象越明显,分裂间距越大。

?用不同的能级计算的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有一个特点:随着能级的增大

m m的数值也随之增大,波动比较大。求平均后的结果比较接近理/

p e

论值。

?误差分析:第一,实验仪器在波长定标和测量的过程中有系统误差;第

二,在数据处理时多次采用近似处理,造成实验误差。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此次实验得出了氢原子和氘原子的光谱波长,利用这些测得的值计算出了氢、氘的里德伯常量,与理论值符合的很好;同时得到了氢氘光谱的各光谱项及巴耳末系跃迁能级图,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之比。由于测量出的波长差只有两位有效数字,使得质量比的计算存在比较大的实验误差,因此波长差的测量精度需要提高。

本实验操作中用到了光学多道分析仪,它的内光路很重要,如果可以调节,就会更加准确的得到实验结果。实验中对于外光路的调节,保证狭缝得到均匀的照明对于光谱定量分析非常重要,但实验使用的氢氘灯方向稍有偏差且不可调节,给实验操作带来很大不便,应该设计一个光具座对氢氦灯进行方向和位置的微调,同时可以固定调整好的位置,这样会得到比较理性的效果。

本实验分两步进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修正操作,这样造成比较大的误差,希望可以通过方法的优化使得进行一个过程的测量就可以得到结果。

六、参考文献

[1]熊俊. 近代物理实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

[2]氢氘光谱与光学多道实验说明. 北师大物理系近代物理实验室

红外光谱(FTIR)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仪调查及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红外光谱仪调查 1.1 简介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全名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 Spectrometer),是基于对干涉后的红外光进行傅里叶变换的原理而开发的红外光谱仪,主要由红外光源、光阑、干涉仪(分束器、动镜、定镜)、样品室、检测器以及各种红外反射镜、激光器、控制电路板和电源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不同于色散型红外分光的原理,可以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地矿、石油、煤炭、环保、海关、宝石鉴定、刑侦鉴定等领域。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以滤光片作为分光系统,即采用滤光片作为单色光器件。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可分为固定式滤光片和可调式滤光片两种形式,其中固定滤光片型的仪器时近红外光谱仪最早的设计形式。仪器工作时,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滤光片后得到一宽带的单色光,与样品作用后到达检测器。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分光元件可以是棱镜或光栅。为获得较高分辨率,现代色散型仪器中多采用全息光栅作为分光元件,扫描型仪器通过光栅的转动,使单色光按照波长的高低依次通过样品,进入检测器检测。根据样品的物态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测样器件进行投射或反射分析。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简称为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它利用干涉图与光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测量干涉图并对干涉图进行傅里叶积分变换的方法来测定和研究近红外光谱。其基本组成包括五部分:①分析光发生系统,由光源、分束器、样品等组成,用以产生负载了样品信息的分析光;②以传统的麦克尔逊干涉仪为代表的干涉仪,以及以后的各类改进型干涉仪,其作用是使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后,造成一定的光程差,用以产生空间(时间)域中表达的分析光,即干涉光;③检测器,用以检测干涉光;④采

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 1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指导老师: 乔旭升 成绩: 实验名称: 光谱分析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 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 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当光波与某一受体作用时,光子和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通常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地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又称为电子光谱。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 ,吸收光强度为Ia ,透过光强度为It ,则有I0=Ir+Ia+It 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 T=It/I0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化合物时,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专业: 材料0902 姓名: 王应恺 学号: 3090100481 日期: 11.29 地点: 曹楼230 装 订 线

动能量或转动能量。此时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以红外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者透过率百分数为纵坐标,把该谱带记录下来,就可得到该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不同的化合物均有标准特征谱,将实验所得的光谱与标准谱对照,就可进行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化合组成的分析。可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按照特征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当分子吸收来自光辐射的能量后,其本身就由处于稳定的基态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M+hν→。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M+荧光(或磷光)。任何能产生荧光(或磷光) 的物质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荧光(或磷光)为光致发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这可通过激发光谱曲线来确定。选择荧光(或磷光)的最大发射波长为测量波长(监控波长),改变激发光的波长,测量荧光强度变化。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获得激发光谱。激发光谱形状与吸收光谱形状极为相似,经校正后的激发光谱与吸收光谱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波长位置一致。这是因为物质吸收能量的过程就是激发过程。 发射光谱:将激发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然后扫描发射波长,测定不同波长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即可得到荧光(或磷光)发射光谱。 三、仪器简介 1.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PE公司的Lambda20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光谱围190-1100nm;杂散光0.01%T;波长精度0.1nm;最高扫描速度2880nm/min。该仪器的整个操作过程可完全由计算机控制,随机提供的UV-Winlab窗口式操作软件,使样品测试、结果处理、图形变换

用光学多道分析器进行光谱定性分析实验讲义

用光学多通道分析器进行光谱定性分析 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分子和原子结构、运动状态和相应的能级分布,物质运动状态变化时会形成该物质所特有的分子光谱或原子光谱,称特征光谱线。通过光谱观测获取物质内、外信息,就是光谱分析。 根据光谱形成的机理,光谱分析可分为发射光谱分析、吸收光谱分析、散射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等几大类;从分析目的来看,可分为光谱定性分析、光谱半定量分析和光谱定量分析。本实验仅进行光谱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光学多道分析器; 2.学习光谱定性分析的实验方法; 3.利用氢光谱测量里德堡常数。 实验仪器 WGD—6型光学多道分析器,由光栅单色仪,CCD接收单元,扫描系统,电子放大器,A/D采集单元,计算机组成。该设备集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光学系统采用C-T型,如图1所示。 入射狭缝、出射狭缝均为直狭缝,宽度范围0-2mm连续可调,光源发出的光束进入入射狭缝S1,S1位于反射式准光镜M2的焦面上,通过S1射入的光束经M2反射成平行光束投向平面光栅G上,衍射后的平行光束经物镜M3成像在S2上。 M2、M3 焦距302.5mm 光栅G 每毫米刻线600条闪耀波长550nm S2 CCD接收单元S3观察窗 M4 转镜转动M4可实现S2和S3之间的转换 实验原理 1.单色仪简介 单色仪是用来从具有复杂光谱组成的光源中,或从连续光谱中分离出“单色光”的仪器。所谓“单色光”是指相对于光源的光谱形成而言,其波长范围极狭窄、以致可以认为只是单一波长的光。 世界各国生产了种种不同类型的单色仪,为了结构设计和使用方便,极大多数单色仪

都采用恒偏向系统,因而仪器的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都可安装在固定不变的位置,只要旋转色散棱镜、光栅或自准直反射镜即可实现波长调节,从出射狭缝射出不同波长的单色装束。 单色仪的基本性能指标 (1)工作波长范围 工作波长范围表明单色仪输出的、能满足工作要求的单色光束所能覆盖的波长范围。 (2)线色散率和光谱分辨率 与仪器配用的色散组件的角色散率与光谱聚焦物镜的焦距决定单色仪的线色散率,通常以线色散率倒数形式给出仪器的色散能力。在棱镜单色仪中,线色散率是随工作波长变化而有明显变化的,所以必须在给出线色散率数值时标明波长数值。 单色仪的光谱分辨率表明该仪器在较严格的工作条件、较窄的狭缝宽度时所能达到的最高分辨率。对于一般性能单色仪,常常不给出具体分辨率数值,而指明仪器可以清晰分辨开的某些元素光谱线(例如钠元素的D光双线);对于高分辨单色仪,则常需给出具体的可分辨波长间隔值。 (3)波长精度和重复性 这两个指针表明单色仪出射光束的真实波长值与仪器指示值之间的偏差,以及多次重复时的重现程度。 单色仪的波长精度和重复性由仪器的波长调节机构或波长扫描机构及波长示数机构的工作精度决定。波长重复性还受到机械传动空间、摩擦力、电子系统噪声等随机因素的影响。 在大多数单色仪中,仪器的波长精度值大致与其分辨率数值相近(但带±号,即容许双向偏差),而波长读数的重复性数值(取若干次重复测定中的最大偏差值)则等于波长精度的绝对值。 (4)杂散光 单色仪的杂散光是指出射光束中所需光谱宽度范围以外其它波长的光辐射量,这种不需要的“杂光”辐射混在所需波带的辐射中输出,不但使出射光束的单色性降低,而且形成光度测定工作中的背景光,降低检测信噪比,甚至“淹没”微弱的有用光辐射信号。 通常,以达到辐射探测器的“杂光”通量与选定的所需波长通量之比作为杂散光强度的度量,实用上以百分数表示。由于散射光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所以单色仪的杂散光强度随工作波长范围不同而不同,因此给出杂散光强度时应同时标明波长值。 WGD—6型光学多道分析器规格与主要技术指标: 波长范围300—900nm 焦距 302.5mm 相对孔径 D/F=1/7 分辨率优于0.2nm 波长精度≤±0.4nm 波长重复性 ≤±0.2nm 杂散光 ≤10-3 CCD(电荷耦合器件)接收单元 2048 光谱响应区间 300—900nm 积分时间9档(每档53毫秒) 重量20kg 2.光谱定性分析 光谱定性分析是根据物质的光谱中是否存在某种元素的特征光谱线,以判断该物质中是否含有该元素。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实验技术 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 4.掌握几种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三、【实验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的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样品制备方法;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的解析。 四、【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8~3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μm(波数在12820~

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μ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μ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wavenumber)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 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因此,特征吸收

光谱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指导老师: 乔旭升 成绩: 实验名称: 光谱分析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 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当光波与某一受体作用时,光子和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通常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地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又称为电子光谱。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 ,吸收光强度为Ia ,透过光强度为It ,则有I0=Ir+Ia+It 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 T=It/I0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化合物时,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此时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以红外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者透过率百分数为纵坐标,把该谱带记录下来,就可得到该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不同的化合物均有标准特征谱,将实验所得的光谱与标准谱对照,就可进行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化合组成的分析。可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按照特征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当分子吸收来自光辐射的能量后,其本身就由处于稳定的基态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 M+h ν→。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 →M+荧光(或磷光)。任何能产生荧光(或磷光)的物质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荧光(或磷光)为光致发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这可通过激发

光学多道和氢氘同位素光谱

光学多道和氢氘同位素光谱 【摘要】: 本实验主要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研究氢氘光谱并得到氢氘光谱的能级图。使用已知波长的氦光谱进行定标测量了氢光谱,并在此基础上测量氢氘同位素光谱,修正获得了氢氘光谱的波长值;利用这些测得值计算出了氢氘的里德伯常量分别为H R =109811.87cm -1,= 109840.39cm -1。利用氢氘光谱的波长差计算得出 了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为 =1906.84。 关键词: 光学多道分析仪、氢氘光谱,CCD ,光电倍增管 一、实验引言: 光谱是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按照波长的有序排列。光谱学是研究各种物质的光谱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研究物质结构、物质成分和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以及光谱产生和测量方法的科学。 光谱学在物理学各分支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很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光谱学史上,氢光谱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885年,巴耳末(J.J.Balmer )发现了可见光区氢光谱线波长的规律。1892年,尤雷(H.C.Urey )等发现氢(H)的同位素氘(D)的光谱,氢氘原子对应的谱线波长存在“同位素位移”。 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从巴尔末公式出发研究氢氘光谱,了解其谱线特点, 并学习光学多道仪的使用方法及基本的光谱学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一、)在原子体系中,原子的能量状态是量子化的。用1E 和2E 表示不同能级的能量, ε表示跃迁发出光子的能量,h 表示波尔兹曼常量,ν表示光子的频率,对于原子从 低能级到高能级的跃迁我们有:

21h E E εν==-,其中21 E E h ν-= (1) 由于原子能级的分立,频率ν也为分立值,在分光仪上表现为一条条分立的“线性光谱”,这些频率由巴耳末公式确定: H 原子: 22121 11H H R n n λ?? =- ??? (2) 其中1n 和2n 为轨道量子数,H R 为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当1n =2,2n =3,4,5……时,公式(2)对应氢原子巴耳末系。 同理,D 原子:22121 11D D R n n λ?? =- ??? (3) 其中1n =2,2n =3,4,5……时对应氘原子巴耳末系,D R 为氘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氢原子和氘原子巴耳末系对应的波长差为: 1 2211112H D H D R R n λλλ-???? ?=-=-- ? ?? ???,n =3,4,5……, (4) 其中p H p e m R R m m ∞ =+,22p D p e m R R m m ∞ =+,R ∞=109737.31cm -1 (5) 由公式(5)可得:1 122p e H p e D m m R m m R ??+= ? ?+? ? (6) 因此: 111 2e H D p e D m R R m m R -=+ (7) 有: 1 2211222e e D D p e p e m m R m m n m m λλ-?? ???= -= ???++? ??? (8) 由于p m >>e m ,所以: 2e D p m m λ λ?≈ (9) 测出对应谱线波长及波长差便可通过公式(9)计算出出电子和质子的质量比。 (二、)仪器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名称: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5~1000μm 。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 (波数在13300~4000cm -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 2.5~50μm (波数在4000~200cm -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 (波数在200~10cm -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10)(4 1 cm cm λσ=-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 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检测器样品室干涉仪光源?→??→??→??→?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红外光谱仪并稳定大概5分钟,同时进入对应的计算机工作站。 2、波数检验:将聚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 -1进行 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分析得到最吻合的图谱,即可判断物质结构。 3、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 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 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 ),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 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 -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 4、结束实验,关闭工作站和红外光谱仪。

实验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使用方法 2.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某一位置样品浓度 3.定性判断和分析溶液中所含物质种类 二、实验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在200~400,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波长在400~800,两者都属于电子能谱,两者都可以用朗伯比尔(Lamber-Beer’s Law)定律来描述 A=ε bc 其中A为吸光度;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mol/L; b为吸收层厚度,单位cm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 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其中 包括有形成单键的σ电子、 有形成双键的π电子、有未 成键的孤对n电子。外层 电子吸收紫外或者可见辐 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E 大小顺序为σ→σ*>n→σ*>π→π>n→π*

三、实验步骤 1、开机 打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开关→开电脑→软件→联接→M(光谱方法)进行调节实验需要的参数:波长范围700-365nm 扫描速度高速;采样间隔:0.5nm 2、甲基紫的测定 (1)校准基线 将空白样品(水)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基线”键,进行基线校准 (2)标准曲线的测定 分别将5ug/ml、10ug/ml 、15ug/ml 、20ug/ml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键,进行扫描,保存 (3)测定试样 将试样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 键,进行扫描,保存 3、甲基红的测定 (1)校准基线

将空白样品(乙醇)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基线”键,进行基线校准 (2)测定试样 将试样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 键,进行扫描,保存 四、实验结果 1.未知浓度的测定 分别测定了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和未知浓度的甲基紫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谱图如下: 甲基紫在580nm是达到最大吸收见下表: 浓度/μg*ml-1吸光度 50.665 10 1.274 15 2.048 20 2.659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环科10-1 姓名:王强学号:2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样方法及技术关键。 3.学会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火焰原子吸收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是目前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种方法。相对而言,前者虽然具有振作简单、重现性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法由于雾化效率低、火焰的稀释作用降低了基态原子浓度、基态原子在火焰的原子化区停留时间短等因素限制了测定灵敏度的提高以及样品使用量大等方面的原因,对于来源困难、鹭或数量很少的试样及固态样品的直接分析,受到很大的限制。石墨炉原子化法由于很好地克服了上述不足,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 石墨炉原子吸收方法是利用电能使石墨炉中的石墨管温度上升至2000 ~ 3000 ℃的高温,从而使待测试样完全蒸发、充分的原子化,并且基态原子在原子化区停留时间长,所以灵敏度要比火焰原子吸收方法高几个数量级。样品用量也少,仅5 ~ 100 uL。还能直接分析固体样品。该方法的缺点是干扰较多、精密度不如火焰法好、仪器较昂贵、操作较复杂等。 本实验采用标准曲线法,待测水样品用微量分液器注入,经过干燥、灰化、原子化等过程对样品中的痕量镉进行分析。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由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生产的WFX-1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镉元素空心阴极灯 容量瓶 50 mL(5只)微量分液器 ~ mL及5 ~ 50 uL

2.试剂 100 ng/mL镉标准溶液(1%硝酸介质) 2 mol/L硝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测定条件 分析线波长: nm 灯电流:3 mA 狭缝宽度: nm 干燥温度、时间:100℃、15 s 灰化温度、时间:400℃、10 s 原子化温度、时间:2200℃、3 s 净化温度、时间:2200℃、2 s 保护气流量:100 mL/min 2.溶液的配制 取4只50 mL容量瓶,分别加入0 mL、 mL、 mL、 mL浓度为100 ng/mL的镉标准溶液,再各添加 mL硝酸溶液(2 mol/L),然后以Milli-Q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供原子吸收测定用。 取水样500 mL于烧杯中,加入5 mL浓硝酸溶液,加热浓缩后转移至50 mL 容量瓶,以Milli-Q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待测水样供原子吸收测定用。3.吸光度的测定 设置好测定条件参数,待仪器稳定后,升温空烧石墨管,用微量分液器由稀到浓向石墨管中依次注入40 uL标准溶液及待测水样,测得各份溶液的吸光度。 五、数据记录:

多道光谱仪测光谱并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使用光学多道测量光谱与光谱分析 班级:物理学061 姓名:任军培 学号:06180130 指导老师:方允樟 2008年11月21日

一、摘要: 本实验通过使用光学多道测量光谱了解和学会使用光学多道分析仪,并学会了通过光学多道分析仪分析氢、氮、氦、氖等光谱。测量了氢光谱的巴尔末系中Hα、Hβ,Hγ,Hδ四种谱线的波长和里德伯常数。 二、关键词:光学多道分析器里德伯常数光谱 三、引言:常用的光谱涉及的波段从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到射频波段。所以光谱技术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生物,化学,地质考古,冶金等许多场所。光谱实验的数据为了解原子、分子和晶体等精细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光学多通道分析器是用平面光栅衍射的方法获得多级衍射光的仪器,用它可对给定波长范围的单色光进行光谱分析,与单缝,双缝衍射相比,平面光栅衍射具有衍射本领大,衍射光线亮,分辨率高等特点。因而在特征谱线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实验通过测量各种气体灯光的原子在可见光波段的发射光谱使大家了解光谱与微观结构(能级)间的联系和学习光谱测量的基本方法。 四、正文: 1、实验原理 衍射包括单缝衍射,双缝衍射和光栅衍射。它们都可用来测量光波的波长,但由于单缝衍射,双缝衍射在各级衍射的分辨率与亮度存在矛盾,而光栅正好解决了两者间的矛盾,所以实验中大多采用平面光栅来做实验。光栅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透射式(见图1),另一类是反射式(见图2)。透射式光栅是在一块平面透明的玻璃板上刻上平行,等间距又等宽的直痕,刻痕部分不透光,两刻痕间能透光,相当于狭缝。相邻刻痕间的距离d称为光栅常数。反射式光栅是在镀有金属层的表面上刻划斜的平行等间距刻痕,斜面能反射光。本实验用反射式平面光栅。 图1平面透射光栅图2平面反射光栅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接收和处理某一波长范围内光谱信息的光学多通道分析与检测系统的基本框图如图3所示。 图3光学多通道分析与检测系统的基本框图

固体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KBr压片法测定固体样品的红外光谱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3、掌握用KBr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的技术和方法。 4、了解基本且常用的KBr压片制样技术在红外光谱测定中的应用。 5、通过谱图解析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 二、仪器及试剂 1 仪器:美国热电公司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HY-12型手动液压式红外压片机及配套压片模具;磁性样品架;红外灯干燥器;玛瑙研钵。 2 试剂:苯甲酸样品(AR);KBr(光谱纯);无水丙酮;无水乙醇。 三、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400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图1 仪器的基本结构 四、实验步骤 1. 红外光谱仪的准备 (1)打开红外光谱仪电源开关,待仪器稳定30 分钟以上,方可测定; (2)打开电脑,选择win98系统,打开OMNIC E.S.P软件;在Collect菜单下的Experiment Set-up 中设置实验参数; (3)实验参数设置:分辨率 4 cm-1,扫描次数32,扫描范围4000-400 cm-1;纵坐标为Transmittance 2.固体样品的制备 (1)取干燥的苯甲酸试样约1mg于干净的玛瑙研钵中,在红外灯下研磨成细粉,再加入约150mg干燥且已研磨成细粉的KBr一起研磨至二者完全混合均匀,混合物粒度约为2μm以下(样品与KBr的比例为1:100~1:200)。 (2)取适量的混合样品于干净的压片模具中,堆积均匀,用手压式压片机用力加压约30s,制成透明试样薄片。 3.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 (3)小心取出试样薄片,装在磁性样品架上,放入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中,在选择的仪器程序下进行测定,通常先测KBr的空白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1、红外光谱法特点: 由于许多化合物在红外区域产生特征光谱,因此红外光谱法广 泛应用于这些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别是对聚合物的定性 分析,用其他化学和物理方法较为困难,而红外光谱法简便易 行,特别适用于聚合物分析。 2、红外光谱的产生和表示 红外光谱定义: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的振动能级跃迁和转动能级跃 迁而产生的吸收信号。 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的能量对应光波的红外区域分类为: i.近红外区:10000-4000cm-1 ⅱ.中红外区:4000-400cm-1——最为常用,大多数化合物的化键振 动能级的跃迁发生在这一区域。 ⅲ.远红外区:400-10cm-1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必要条件: 1)分子振动:只有在振动过程中产生偶极矩变化时才能吸收红外辐射。 ⅰ.双原子分子的振动:(一种振动方式)理想状态模型——把两个 原子看做由弹簧连接的两个质点,用此来 描述即伸缩振动;

图1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模型 ⅱ.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简正振动,依据键长和键角变化分两大类) 伸缩振动:对称伸缩振动 反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面内弯曲:剪切式振动 (变形振动)平面摇摆振动 面外弯曲振动:扭曲振动 非平面摇摆振动 ※同一种键型,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大于对称伸缩振动频率,伸缩振动频率大于弯曲振动频率。 ※当振动频率和入射光的频率一致时,入射光就被吸收,因而同一基团基本上总是相对稳定地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出现吸收峰。ⅲ.分子振动频率: 基频吸收(强吸收峰):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分子振动 的振动频率。 倍频吸收(弱吸收峰):基态到第二激发态,比基频高一倍 处弱吸收,振动频率约为基频两倍。 组频吸收(复合频吸收):多分子振动间相互作用,2个或2

凃逍羽 用光学多道分析器研究氢原子光谱

用光学多道分析器研究氢原子光谱 凃逍羽 武汉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基地1班 学号:2011301020019 摘要:使用光学多道分析器测定氢原子巴尔末系中H αH βH γH δ波长,并利用所测的波长拟合计算出氢 原子的里德伯常量。 关键词:光学多道分析器 氢原子光谱 巴尔末系 里德伯常量 the Study of Hydrogen Atomic Spectrum with Optical Multichannel Analyzer Tu Xiaoyu Wuhan University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 Basic physicsclass 2011301020019 Abstract: By using the OMA, this article will measure out the wavelength of H αH βH γH δ in the Balmer spectrum, and work out the Rydberg constant of hydrogen atom by using the wavelength above. Keywords: Optical Multichannel Analyzer, Hydrogen atom spectrum, Balmer spectrum, Rydberg constant 0.引言: 下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能级公式为: (34-1) 式中称为约化质量,m e 为电子质量,M 为原子核质量.氢原子的等于1836.15。 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发射的光子能量h ν为两能级间的能量差 如以波数 表示,则上式为 ()() ()()E m E n T n T m hc σ-= =- 221 1H R n m ??=- ??? 式中R H 称为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单位是m -1 ,T(n)称为光谱项,它与能级E(n)是对应的.从R H 可得氢原子各能级的能量 式 中 - 4 .-1 h=eV s m s c ? ?= ?? 从能级图可知,从3≥m 至2n =的跃迁.光子波长位于可见光区.其光谱符合规律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10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μm(波数在1330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50μm(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

1、波数检验: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室环境应该保持干燥; 2、确保样品与药品的纯度与干燥度; 3、在制备样品的时候要迅速以防止其吸收过多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4、试样放入仪器的时候动作要迅速,避免当中的空气流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溴化钾压片的过程中,粉末要在研钵中充分磨细,且于压片机上制得的透明薄片厚度要适当。 六、数据处理 该图中在波数700~800、1500~1600、2800~2975左右有峰形,证明了该物质中可能有烯烃的C-H变形振动,C-C间的伸缩振动,同时也拥有烷烃的C-H伸缩振动,推测为聚乙烯的红外谱图。 谱带位置/cm-1吸收基团的振动形式 )n—C— n≥4) (—C—(CH 2

物理实验报告_光学多道与氢氘光谱

光学多道与氢氘同位素光谱 摘 要: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研究氢氘光谱。首先使用已知波长的氦光谱进行定标测量了氢光谱,并在此基础上测量氢氘同位素光谱,修正获得了氢氘光谱的波长值;利用这些测得值计算出了氢氘的里德伯常量分别为H R =109717.82cm -1,=109747.00 cm -1。得到了 氢氘光谱的各光谱项及巴耳末系跃迁能级图;通过计算得出了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为 =1881.40,与理论值1836.15的相对误差为2.46%。 关键词:光学多道分析仪,氢、氘同位素光谱,CCD ,光电倍增管 1. 引言 光谱是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按照波长的有序排列。光谱学是研究各种物质的光谱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研究物质结构、物质成分和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以及光谱产生和测量方法的科学。光谱学在物理学各分支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生物学、考古学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光谱学史上,氢光谱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885年,巴耳末(J.J.Balmer )发现了可见光区氢光谱线波长的规律。1892年,尤雷(H.C.Urey )等发现氢(H)的同位素氘(D)的光谱,氢氘原子对应的谱线波长存在“同位素位移”。 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从巴尔末公式出发研究氢氘光谱,了解其谱线特点, 并学习光学多道仪的使用方法及基本的光谱学技术。 2. 实验原理 2.1物理原理 在原子体系中,原子的能量状态是量子化的。用1E 和2E 表示不同能级的能量,ε表示跃迁发出光子的能量,h 表示波尔兹曼常量,ν表示光子的频率,对于原子从低能级到高能级的跃迁我们有: 21h E E εν==-,其中21 E E h ν-= (1) 由于原子能级的分立,频率ν也为分立值,在分光仪上表现为一条条分立的“线性光谱”,这些频率由巴耳末公式确定: H 原子: 22 1 2 1 11H H R n n λ?? =- ??? ……………………………………………………(2) 其中1n 和2n 为轨道量子数,H R 为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当1n =2,2n =3,4,5……时,公式(2)对应氢原子巴耳末系。 同理,D 原子:221 2111D D R n n λ?? =- ??? (3)

光谱测定实验报告

地物光谱测定实验 实验报告

学院: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班级:2017******班 姓名:王不二 学号:2017****** 序号:15 2019年11月 一、实习时间 2019年11月5日下午 二、实习设备 AvaField-1型地物光谱仪、USB数据线、标准探头、探头控制线、野外用白板、笔记本电脑 三、实习目的 1.练习地物光谱仪的使用。 2.通过对地表典型地物类型光谱特性的测量,进一步加深对遥感理论基础 的理解。

四、实习内容及光谱分析 1.地物光谱仪的使用 1)安装并打开电脑上的AvaField-EDU软件,用USB数据线连接光谱 仪,然后再将数据线连接电脑。旋开光谱仪探头处的螺丝。 2)将光谱仪探头对准参考白板,使用鼠标点击“单帧”按钮,开始采集一 次光谱。 3)然后使用鼠标点击“参考”按钮,将当前光谱作为参考值。 4)使用光闸挡住探头,再次使用鼠标点击“单帧”按钮。 5)然后使用鼠标点击“背景”按钮,将当前光谱作为背景值。 6)打开光闸,将探头对准标准白板,再次使用鼠标点击“单帧”按钮,这 时软件会自动切换到反射比(亮度比)模式。 7)将探头对准被测物,使用鼠标点击“单帧”按钮,采集反射光谱。 8)使用鼠标点击“保存”按钮,保存数据。 2.实习数据采集、处理及光谱分析 本次实习共采集3种典型地物,其分别为:草地、瓷砖地面、水泥地面。 每种地物分别采集3次数据,并求均值得平均光谱曲线。 1)草地

光谱分析:根据草地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在可见光波段550nm (绿光)附近有反射率为0.18的一个波峰,草地对500nm之前的电磁波段反射率较小,在近红外波段690nm~740nm之间有一个反射率增长的陡坡并在760nm~920nm间有一个反射率为0.96的峰值。在680nm(红光)附近为其光谱曲线的一个谷值。 2)瓷砖地面 光谱分析:由瓷砖地面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可知,瓷砖地面的电磁波谱反射率在电磁波长为690nm(红光)之前一直随着电磁波长的增大而增大,并在690nm时达到峰值0.86,而后其反射率随波长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在波长为750nm~930nm之间其反射率一直保持在0.68附近小幅波动。在波长大于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索引: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数据处理 思考题 实验原理 1、根据玻尔的原子能级理论以及适当的近似可以得到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为: ) 1(Z e Z m m R R += ∞ 所以氢和氘的混合气体的谱线相近,较难区分。 2、由公式 )1()1()1(D H H D H H H D H D H R R -=-=- =-=?λσσλλλλλλλ 可以通过实验测得氢和氘的巴耳末线系的前几条谱线的谱长及其波长差,可求得氢与氘的里德伯常数R H 、R D 。 3、由公式 D e H e H D m m m m R R /1/1++= 得到: ??? ? ??--???? ??= 11H D e H H D H D R R m m R R m m 将实验测得的 H D R R 代入上式,可求得氘与氢原子核的质量比H D m m /。 返回首页 实验内容 说明:实验的条件参数详见原始数据,其中 表1是测Hg 光谱所得的数据 表2是测HD 光谱所得的数据

返回首页 数据处理 根据氢和类氢原子的巴耳末线系对应光谱线波数 )121( )1()4(22 2320242n m m c h Z e m Z e e -+ = πεπσ 可知Z m ∝σ ,故而双线之中波长较短的是D 的谱线,较长的是H 谱线。又由公式 ?? ? ??-=22121n R H H σ 及 ??? ??-=2212 1n R D D σ 可得: n=3时,H λ=655.67nm ,H R = ) 3121(122-H λ=7 100981.1? D λ=655.47nm ,D R = ) 3121(122-D λ=7 100984.1? n=4时,H λ=485.97nm ,H R =) 4121(122-H λ=7 100975.1? D λ=485.83nm ,D R =) 4 121(122-D λ=7 100978.1?

SLL光学多道

光学多道与氢、氘同位素光谱 实验日期:2013/12/27指导老师:王海燕 【摘要】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通过已知波长的氦、氖光谱进行定标测量了氢光谱,并测量氢氘同位素光谱,得到氢氘光谱的波长值;利用这些测得值计算出了氢氘的里德伯常量分别为11R ,10967144.4210970060.R 73H D m m --==,得到了氢氘光谱的各光谱项;除此之外,还通过计算得出 了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为45.3210e p m m -=?,与理论值45.4510-?相比误差为2.35%。 关键词:光学多道分析、CCD 光电探测器、光电倍增管、氢氘光谱 一、 引言 光谱学在原子分子物理、天文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物理和材料物理等物理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整个光谱学史中,氢光谱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耳末就发现了巴耳末公式,即可见光区氢光谱谱线波长的规律。1892年美国物理学家尤雷等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光谱。氢原子和氘原子的核外都只有一个电子,故光谱极为相似,但由于原子核质量的不同波长也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同位素位移”。 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研究氢的同位素光谱,了解氢氘原子谱线的特点,学习光学多道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及基本的光谱学技术。 二、 原理 在量子化的原子体系中,原子的能量状态为一系列分立的值,每一个能量状态称原子的一个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原子的基态,高于基态的其余各能级称为原子的激发态。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总是会自发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出光子。设光子能量为ε,频率为υ,高能级为2E ,低能级为1E ,则: 21 21,E E h E E h ευυ-==-= (1) 由于原子能级的分立,所以当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发出一些特定频率的光,这些光在分光仪上表现为一条条分立的“线性光谱”。这些频率由巴耳末公式确定。对H 原子有: 22121 11H H R n n λ?? =- ??? (2) 式中H R 是H 原子的里德伯常量。当122,3,4,5n n ==时,光谱大部分位于可见光区,对应线系 为巴耳末系,即: 22111,3,4,52H H R n n λ??=-= ??? (3) 与H 类似,D 的巴耳末系的公式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