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民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境况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当时经济期刊所载文献大都偏重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其中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金融是各期刊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政策是最主要的研究热点,各期刊还促成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学习外国经验以改造中国经济的思想热潮。

(一)基本经济理论的分歧

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分为三大派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民生主义经济学。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仍然存在,但它的理论和概念已经没有了独立形态,附属于前面所述三大派。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揭露其矛盾和走向毁灭规律。陈翰笙、薛暮桥、等组织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主要学术团体。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为代表作。

中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信奉新古典经济学,他们是当时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流派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工业化),如何防止经济波动(反通胀等),马寅初《中国经济改造》为代表作。主要学术社团为中国经济学社,对学术界以及经济政策都有很大影响。

民生主义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之一,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兴起了建立民生主义经济学的热潮。信奉民生主义的经济学者主张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理论学理化,建立一个既反对马克思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新经济学。蒋介石《中国经济学说》被称为民生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该书中心旨在弘扬中国先旨的经济学问,对抗与批驳国内流行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派学说,以“树立独立自由的经济思想”。经济学家祝世康建立了民生主义经济学社,发行《经济论衡》杂志,出版民生主义经济学系列丛书。主要代表人物有立法院的陈长蘅、楼桐荪、吴尚鹰与陈伯庄等。民生主义经济学是具有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性质的经济思想。

三派之间你来我往的正面论战少,但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往往批评两种主义。比如:蒋介石批评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学都不适合中国,而许涤新自批判全体主义和庸俗经济学,早期的马寅初既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又反对孙中山节制资本说。

三派之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民生主义经济学由于有很强的政治背景,争论激烈,新古典经济学家往往采取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的研究取向,不直接争论主义。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经济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影响大大削弱,然而它并没有消失,“以农立国”派的章士钊。梁漱溟等为其代表。总体来看,传统经济思想作为潜流通过流行的经济思想而表现出来。三大流行经济思想对传统经济思想的态度不同,民生主义经济学提倡中国固有思想,提出“发扬旧道德,建设新中国”的口号;英美派经济学家马寅初等偏向于批评传统思想,唐庆增进而提出整理旧思想,建立新经济科学的主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家对传统经济思想也主要持批判态度。

除上述经济思想之间的分歧外,每种经济思想内部仍有不同。英美派经济学内部就有留学国别的不同,留学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不同国家接受了不同的经济学教育;信奉理论的不同,马尔萨斯、亚当.斯密、马歇尔、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凯恩斯、哈耶克等各种思想在中国均有宣传者、信奉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内部也有中国共产党党内与党外之分(如薛暮桥与王亚南)。民生主义经济学内部也有学者与政治家之分。因此,民国经济思想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经济制度的讨论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制度进行了持续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大致有四种倾向,即计划经济、统治经济、自由经济、混合经济。

主张计划经济的代表人物有沈志远等,他们倾向于学习苏联模式,认为计划经济可以快速工业化,社会分配也比较平均,可以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反对者认为该模式压低人民生活水平民,没有生产、消费和就业自由,计划经济与民主不能并存。国民党和共产党都主张计划经济,然而他们主张的具体内容却相差甚远。国民党主张民生主义的计划经济,即保留私有制的国家计划;共产党主张共产主义的计划经济,最终目的是要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全国计划。

主张统制经济的代表人物有罗敦伟、刘大钧等,他们倾向于德日模式,认为统制经济可以快速建设经济,国防强大,并可保留私有制。批评者认为统制经济模式容易使国家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主张自由经济的代表人物有唐庆增、蒋硕杰等,他们倾向于英美模式,认为自由经济有美妙的价格机制,有利于发展和效率。反对者认为价格机制是盲目的,建设速度太慢。

主张混合经济代表人物有谷春帆、马寅初、何廉、吴景超、夏炎徳等,他们主张结合中国国情,吸收苏联、英美、德日各国模式之长,以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制度。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混合经济制度论得到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同。王亚南却批评指出,混合经济论难以成立,因为每个社会必有一种主要生产关系,不存在混合制度。

以上代表人物仅是大致划分,一些经济学家的思想常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马寅初最初主张自由主义,30年代主张统制经济,40年代主张偏向自由经济的混合经济。

(三)人口问题的讨论

1949年前,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最贫穷的一类国家,这两种现象有没有直接关系呢,对此,中国经济学界进行了长期热烈的讨论。陈长蘅、董时进、吴景超等人认为,中国已人满为患,人均耕地太少,已无法养活当时的人口,这是中国贫穷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控制人口,中国将永远贫穷,并会出现人吃人现象。孙中山、李大钊、萧铮等人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发展潜力无限,贫穷原因在于制度不良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不存在人口与土地失衡问题,即使有此问题,也应该强调增强土地利用,而不应强调自杀性的人

口控制政策。

前一派学者均主张控制人口,但对控制人口的原因认识也有不同,陈长蘅认为中国人口压迫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原因,因此主张实施较严厉的节制生育政策。董时进从农业经济的角度认识到:中国为保持水土平衡要退耕还林,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耕地必然会不断减少,因此必须控制人口,以防止人地失衡。谷春帆认为工业化初期,资本筹集艰难,必须暂时减少人口。吴景超认为工业化初期,食品、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值率会大增,必须控制人口。谷春帆、吴景超均认为控制人口为阶段政策。

后一派观点之间也有区别,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多是优势,中国近代以来人口增加率不断下降,可能亡国灭种。萧铮认为应从增强土地利用、发展生产、改良制度方面去解决中国贫穷问题,人多不是贫穷的原因,中国江南一带人多恰恰是富裕的象征。王亚南却认为,人口与资源的多少问题是枝节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建立一个好的制度。

(四)土地问题的论争

民国期间,中国地权集中,土地改革问题成为包括国民党与共产党等多种政治力量关注的中心,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也成为经济思想界的核心问题。他们大致可分为三大派,一派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薛暮桥等人为代表,主张和宣传彻底平分土地,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一派以董时进、卜凯等人为代表,反对一切土地改革,甚至认为政府二五减租也不应该,佃农生产效率优于自耕农,中国农村经济的中心是土地利用而不是土地分配,主张完全维护地主所有制;一派以萧铮等地政学会会员为代表,主张“税去地主”,“买去地主”,实施孙中山土地涨价归公、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土地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关于它的讨论有很强的政策性。苏区和解放区实施了平分土地的政策。国民党政府号称要实施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也公布了《土地法》,宣传和部分实施了二五减租,但耕者有其田却从未实行。

(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关于国防与民生的关系。翁文灏、吴景超主张先强后富,以国防为中心。刘大钧、马寅初等主张先富后强,以民生为中心。

关于重工业与轻工业、国营与民营的关系。翁文灏、简贯三等认为应优先发展重工业,国营为主,重工业国营。马寅初等主张优先发展轻小工业,民营为主。

关于资本筹集。谷春帆、钱昌照主张利用外资,认为资本无民族之分。丁洪范、祝世康等强调以国内储蓄为主,以防止外资侵略,发展民族资本。

关于规模与速度。翁文灏、伍启元提出一五计划投资300亿元,20年左右赶上德国、苏联。藤维澡提出一五计划投资200亿元,10一15年赶日本。谷春帆设计一五计划投资135亿元,10年左右基本工业化。

(六)货币、金融的讨论

法币改革前,中国经济金融学界讨论的中心是,如何设计一种新的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

以防止中国货币受世界市场波动的牵制。刘振东提出了“有限银本位制”,即将货币的银元与货物的银两完全分开。黄元彬提出了“物银矫正策”,即中国与国际合作在伦敦设立统计局,根据输出物物价指数随时调整银价,使中国进出口商品价格保持稳定。

1934年白银大量外流后,顾翊群、姚庆三、张素民、赵兰坪等人即提出放弃银本位,实施管理通货制。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币制改革方案,如刘冕执的“能力本位制”,阎锡山的“物产证券制”,徐青甫的“虚粮本位制”,对所有这些币制改革方案,经济学界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顾翊群、姚庆三、张素民、赵兰坪等人提出放弃银本位的币制改革论,同马寅初、谷春帆为代表的以关税政策达到国际贸易平衡的主张争论激烈。1935年11月法币改革后,关于币制的讨论告一段落。

法币改革后,如何对通货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币值稳定成为学界讨论的中心。1936年出现了“物价稳定与汇价稳定孰重”的争论,上海朝鲜银行总经理服部岱三主张物价稳定,顾翊群主张汇价稳定,马寅初主张二者同时兼顾。1938一1940年,应否维持法币汇价成为讨论主题。马寅初、刘大钧为代表的维持法币汇率派,同以叶元龙、厉德寅、陈长蘅为代表的法币贬值派进行了激烈的论辩。1940年后,讨论的中心为如何反通货膨胀,包括:1.收缩与扩充信贷的论争。谷春帆等认为应紧缩生产信贷,减少货币流通,控制物价上涨;章乃器等却认为应扩充信贷以发展生产,增加物质供应,控制物价上涨。2.利率高低的论争。刘大钧、吴大业等认为应提高利息,通货膨胀情况下实际利率为负,生产变为没有效益的“负号生产”;厉德寅、朱祖晦等认为应降低利息,鼓励生产。3.物价直接管制的论争。伍启元认为应加大物价管理力度,打击投机商人;董时进认为政府定价不可能合理,破坏了价格调节机制,政府定价不可能成功。4.物价指数储蓄券的论争。蒋硕杰建议以物价指数储蓄券吸收储蓄,储户没有贬值的后顾之忧,可以减少货币流通速度;胡寄窗等人认为此办法效果不大,治标不治本,兑现时会加快货币流通。

在进行上述货币金融政策的论争时,经济学家进一步讨论了卡塞尔购买力评价论,费雪的货币数量论,凯恩斯就业论、哈耶克经济危机论等理论。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民生主义经济学以及传统经济思想等各派之间出现了百家争鸣,他们对基本经济理论、社会性质、经济制度、工业化道路以及人口、土地、货币等问题均进行了深人的探讨,有些成果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寄窗.中国近代思想史大纲

【2】孙大权.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学与经济思想

【3】孙大权.马寅初在民国时期的主要思想

【4】严清华李詹. 民国时期经济期刊的经济思想文献述评

【5】钟祥财. 1 949年以前吴景超的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特点

【6】蔡志新. 民国著名经济学家方显廷的经济发展学说

经济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及经济思想史。 一、经济史 经济史是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横跨历史学与经济学,具有双重属性。它要求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经济史研究过去的经济实绩。因此学习研究经济史可以为现实经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因而经济史分析过去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来研究经济运行的框架。并在合理的经济框架中解释现今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带来的实绩。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源泉。这样的创新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容易推动理论的创新。所以经济史可以说是经济学的“源”。并且可以为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提供基础。一部人类经济史,是市场和市场经济产生、发育的历史,是走向市场化和市场化演变的历史。市场化将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相互贯通,从中可以看到经济现代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凯恩斯的通论。如今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建国后,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经济史研究的骨干,尤其是明清经济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论著数量成倍增长,伴随着正本清源,回归学术本真,经济史学界对既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拓宽了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经济史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告知历史条件和历史的真实状况,还能借助于历史综合分析的方法推知一些不同于经济学方法的结论。前者对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偏好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后者可以引发经济学家作更深和更全面的思考。总之,经济史不能替代其他研究方法,但也决不是可以忽略的经济分析方法。 一、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 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地域, 产生某一种的经济环境, 便随着产生某一种特殊的经济思想。换句话说, 就是产生某一种的经济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见解、主张、政策方案,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等,其中不但包括早期人类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原始观念、见解和主张,也包括以后各个时代产生的比较成型的系统理论化的经济学说。任何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 经济思想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总是受到社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从理论上总结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管理实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主体(组织)、管理方法(工具)、管理对象(人和物)等方面;而我国管理学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尚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在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互有借鉴。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深层挖掘去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在它们看来完全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展开论述: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对理论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大家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它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为有效。 在管理方法方面,体现出显著的量化特征。就决策工具而言,它必须能够实际做出或建议做出决策,将真实世界中现有的那些种类的经验数据作为它们的输入,用量化的方法做出评估。在这种严格条件下的模型设计,选择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保留最优化;第二个方向是设计满足模型,以合理的计算成本提供足够好的决策。这两个方向共存于管理理论的世界中,不论组织行为理论、决策理论,还是后起的系统分析学派、选择学派有、权变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两个方向徘徊。 关于人在组织中作用的认识,是管理理论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从而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管理学派完全走向了人作为“经济人”的极端,事实上,不仅科学管理学派中的甘特、吉尔布雷斯等人有较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论述,就是泰罗本人关于“精神革命”和培训工人的见解,以及雇主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工人并了解其真实思想与感情的主张,都表明了他还是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

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试卷

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试卷 一、简释: 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3、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4、民主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5、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6、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简答: 1、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名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4、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的内容: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三者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含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尚未解决的大问题。 三、论述: 1、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特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装饰》2005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所刊载的有关服饰的内容,总结归纳出其对现代上海服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从中概括出当时上海兼容并蓄、趋新善变、崇尚洋派的时尚特征。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西风东渐 《良友》画报由伍联德先生于1925年8月在上海创办,至1945年10月停刊,是一本民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画报。其大量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学工商各界人物肖像、社会风貌和歌舞电影等内容,紧扣时尚生活,间接传播了服饰时尚的理念;又另辟专栏不定期刊登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发表画家兼设计师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具有“准时装杂志”的意义。 一、《良友》对当时上海服饰的推动作用 1. 专业性报道的时尚指导作用 首先,《良友》画报不定期地刊登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其主要通过摄影图片和文字来报道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各大时装中心的时尚动态。如《良友》总第60期发表的193 1年“欧美流行夏季时装”,以两幅版面介绍当季的连衣裙、套装等,并配有说明:“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再如总第36期在“欧美时装”栏目中,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几种简单而美观之服”,也有说明:“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简便美观春夏咸宜中年妇女喜用之”。这对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接受洋派文化的中国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良友》画报经常刊登上海本埠“新装会”的消息。在总第103期发表的“夏装新案”,由当时的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担任模特展示应季新装,其中有旗袍,更有西式套装与连衣裙。值得玩味的是,总第106期发表的“夏季新装”是由永安公司“为提倡国产丝绸起见,最近特举行一时装表演会”,但其款式也多为西式,即使旗袍也被披上西式披肩,佐以高跟皮鞋。 再次,《良友》总第13期发表“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由繁而简之变迁”,介绍了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由繁而简的规律。现在看来,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的时尚报道,而应奉为具有教科书般指导意义的设计启蒙。 2. 设计作品的审美启蒙作用 《良友》画报还经常发表兼任“服装设计师”的画家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通过时装画的形式来体现。画家们把他们对外国时尚信息的把握,对当时的消费观念的感受,转化成具体的服装样式和穿着理念。当时引领服饰潮流的画家叶浅予、方雪鸪、万氏兄弟、张令涛、胡亚光等人都常常以《良友》为园地发表新作。将叶浅予1927年的“实用的装束美”与192

(整理)经济管理理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温斯洛·泰罗等人,在早期管理理论先驱的思想的影响下,对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的。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一书发表,标志着管理学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此被誉为“管理学之父”。 2、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只是整个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把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概括为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霍桑实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进行的。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与工人谈话试验;(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的研究。 4、社会人的假设。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即认为人都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理性动物,梅奥等人则把人假设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人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感等。 5、人的需求是分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前两项是人的基本需求,后三项则是高层次的需求。 6、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所谓计划,通俗的讲,就是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计算和筹划。具体的讲,就是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抉择,并设计其步骤、方法、环节、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7、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任何管理者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数量。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管理者本身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个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管理层次。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特别是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层次将会不断的增多。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是反方向关系,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就越小,反之亦然。 8、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9、超Y 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莫尔斯和洛希共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是对麦格雷戈的X —Y 理论的试验和研究的总结。其结论是:不能笼统地说X 理论正确还是Y 理论正确。有的组织适合应用X 理论,有的组织可能适合Y 理论,关键在于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据此,他们提出了超Y 理论,其要点是:(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成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摘要: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文章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如何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管理创新 一、引言 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 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 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 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1.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IBM 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 W. 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 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张英进发布时间:2004-8-25 13:20:40 一电影与「知识考古学」 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的成功,使中国电影研究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成为在西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与此相反,1949年以前的电影却罕有问津者。本书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将学者的注意力转移到1910-40年之间的中国电影。对民国时期城市文化语境下的早期中国电影进行持续的研究,将大大地扩阔中国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除此之外,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是将电影建构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力量,并将电影研究与正在发展的上海文化史研究联系起来。本书将论证,电影文化作为特定社会政治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能为现代中国知识考古学提供丰富资源的据点。 我在这里引用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的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首先,民国时期的大众电影文化还没在中国研究领域得到深入探索,大量文献研究还有待于电影与历史学者去做。其次,由于大批原创电影流失,早期中国电影的探索就像考古学一样旨在挖掘人文遗迹。它必然根据那些繁杂的资料来源,像广告、影迷杂志、电影说明书、海报、影评、传记等,来描述这些文化现象在早期历史文本中的构造和功能。第三,由于文献不能被彻底描述,这些被考古研究所披露的信息有待进一步提炼甚至修改。而新文献的出现将对那些文化遗迹的制作、管理、发行、流通、运作的种种假设提出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本书在方法论上与知识考古学相连接,系统地研究那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是被现代中国的标准化的社会政治历史书籍所埋葬和草率处理掉。 本文将简述本书所集论文,并把它们分为三大主题:机构与革新、再现与实践、建构与争辩。最后,我将通过对某些文献来源的概述,指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二电影与城市文化:机构与革新 本书的第一部分,「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侧重于1910-30年间城市电影观众所感兴趣的家庭罗曼史。张真的〈茶馆、影戏、《劳工之爱情》〉,讨论1922年的由郑正秋所写的这部尚存的最早电影短片。该文叙述了20年代传统中国戏剧的巨大影响渐渐被电影手段和情节处理所取代的过程。在重构茶馆文化气氛的同时,张真指出电影从戏剧的外在性(滑稽戏的表演)到情节的内在性(心理动机)的转变留下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在当时需要以阶级和性别的观念来解释。 从机构的历史来看,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不只是张真所说的茶馆文化,还包括文明戏。郑正秋早期的影戏中就体现了文明戏的模式。二十世纪初,文明戏本身的改变很大,由清末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创作转化为家庭伦理剧。郑正秋的文明戏传统,尤其是它对城市文化和流行趣味的重新重视,被后来的电影投资者和制片人所采用。因此,它也可以说是20年代上海电影观众和电影工业定型的重要因素。

经济管理学学习心得总结文档6篇

经济管理学学习心得总结文档6篇Summary document of learning experienc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经济管理学学习心得总结文档6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经济管理学学习心得总结文档 2、篇章2:经济管理学学习心得总结文档 3、篇章3:经济管理学学习心得总结文档 4、篇章4: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范文 5、篇章5: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范文 6、篇章6: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范文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管理学学习心得总结,供你参考!

篇章1:经济管理学学习心得总结文档 这学期我选择了管理经济学这门学科,刚刚开始有点不习惯,因为别的课程都是有书本的,而选修课却没有课本。并且,在我的认知中,文科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上到这门课程的时候,我才发现里面的内容各种各样,不仅仅是一门文科,更是一门综合课程。学习方法全变了样,管理经济学这门课让我颇有感触。 首先,我对这门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自我感觉众多理论中,我对企业理论听得最多。当然里面包括了成本理论,生产理论等等。 因为我对企业方面比较热衷,毕竟我们即将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在进入企业之前,必须要对企业有一定的理解。到时候对我们的收益必然相当的可观。 其次,学习了管理经济学之后,我对金钱有了更多地认知。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出去打工,兼职。还有人花了更多地时间在学校周围上网,泡吧。这都是浪费了自己学习的机会成本。作为一名理性人,做事必须考虑其收益。有人在考试时作弊,但是在考试过程中所承受的煎熬是多么的难受。这种过程和看一点书相比,哪一个收益更高,大家自然明白。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第二课南方地区 第六单元(6)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班级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等因素,并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2学会描述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学习难重点:重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 难点: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三、课前预习: 1.上海地处________之滨,以富庶的_________为依托.。这里地势___________,河湖_____ 气候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相连成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从地理区域看,上海属于_________;从温度带看,上海属于_________;从地势阶梯看,上海属于_________。 3.上海的市河,把上海分为浦东、浦西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 4. 如今,浦东已是万商云集,发展成为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_____中心。 5.除了金融业、制造业外,_____________在上海经济中战友相当比重。 6.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辐射效应,促进了__________地区的成长,带动了着____________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一)基础训练: 1.有关上海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的是: A. 位于长江三角洲 B.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C.河湖众多 D. 地势崎岖高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港口中,既是河港又是海港的是() A. 秦皇岛、天津 B.大连、青岛 C.广州、上海 D. 连云港、南京 3.关于上海的称谓和定位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经济中心 B.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C.中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D.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4.集中体现上海竞争力,成为上海浦东经济增长点的是() ①旅游业②金融业③高科技产业④工厂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关于两座城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B.北京市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心 C.上海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D.上海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6.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上海市濒临黄海,是我国第一大港 B 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我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金融系《西方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霍翠凤、王超)

《西方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霍翠凤王超2012年1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40L171Q-0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选修 3.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4.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 5.适用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及其主要发展脉络,从中了解到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学会比较和分析各种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关系,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经济理论与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与解决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问题的能力,以便以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较好地理解我国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方针。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绪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思想史》课程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和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课时分配:2 个学时 教学内容 一、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经济思想史的特点突出表现为: 1.属于社会经济发展史和人类认识史的共同产物——或者说,是主观认识的主体(人),不断研究和认识经济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客体的产物。 2.经济思想的延续有很强的传承性、或者说很强的关联关系。每一代人都从上一代人的思想中学到和吸收一些东西。 二、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意义及必要性 1.学习经济思想史有助于了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2.有助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史与经济思想史的关系,把握经济思想演变的脉络和方向。3.有助于从前人的智慧结晶中获得启迪。 三、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线索 可以概括为“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第一次革命,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革命,以1776 年出版《国富论》为标志;第一次综合,是约翰·穆勒的综合,以1848 年穆勒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标志;第二次革命,是开始于19 世纪70 年代的所谓“边际革命”,主要是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瑞士洛桑的法国人瓦尔拉斯等人推动的;第二次综合,以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第三次革命是凯恩斯革命,以1936 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标志;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1948 年出版《经济学》(第一版)为标志。以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的内容为线索,有利于我们从全局观念和整体高度把握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的大致脉络。 第一章欧洲奴隶社会的经济思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古代奴隶社会的一些关于商品经济的早期经济思想,从而认识到任何一种比较成熟的经济体系都有其最初的萌芽阶段,了解这些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联系。 课时分配:2 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希腊的经济思想 一、古希腊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奴隶制社会,也有大量小生产者。商品货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经出现。 二、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财富观;价值观;对农业的重视;对分工的看法;对价格变动的看法;对货币的看法三、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对于社会分工的看法;对交换的看法;对高利贷的看法。 三、亚里斯多德的经济思想 对“经济”和“货殖”的区分;对货币职能的认识;对交换行为的看法。关于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 四、古希腊文化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 主要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古希腊三段论逻辑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假设、论证、验证。其中,前提假设最为关键。前提假定条件的变化足以导致不同的理论分野乃至理论的变革。包括经济学在内的这种研究范式直接起源于近代科学、理性主义的兴起,但更根本更深层次的渊源却是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一、古罗马经济产生的背景 奴隶制社会,但有了大商业和高利贷,政治和法律思想有较大发展,经济思想包含其中。 二、古罗马农学家的经济思想:对于农业的重视。 三、古罗马哲学家的经济思想:西塞罗对大商业的重视。 四、古罗马法学家的经济思想 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

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经济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多种经济管理的方法都进入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当中。现阶段,企业也开始注重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维持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解决我国经济管理当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把握现代经济管理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优势,将现代科技和创新技术都融入到经济管理当中。本文论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以期提高今后企业经济管理成效,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中国特色 社会经济和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的作用。经济管理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也要逐渐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革新经济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结构,使企业迈向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道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该吸取国外优秀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1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方针 1.1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当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相较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上参与全球化过程,这也要求我们走出国门,放眼整个世界。我国只有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脚步,才能逐渐向世界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靠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时世界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也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想要赶超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就必须要学会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然后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西方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经济管理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我国还处在起步

大上海时期和四大家族

大上海时期和四大家族 说到上海,总是给人一种在经济上无与伦比的气势,不管是鸦片战争以后还是民国解放后一直到现在,上海都是我国的经济重镇。大上海时期也能够概括民国时期的一部分,因为它代表的是那个时期中国经济的辉煌。民国时期的上海在当时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当时的日本东京,香港,新加坡等等跟上海相差不是一点点。当时的大上海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落户了上海,上海也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着中国钱包的美誉。民国政府还将上海建为上海特别市(其实就是直辖市),当时外国人在上海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很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称那段时期为大上海时期,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四大家族的大部分经济政治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四大家族也是在大上海时期迅速的发家致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依赖政治地位,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立夫、陈果夫攫取了巨额财富,形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庞大力量,被合称为“四大家族”,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通过联姻等,四大家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蒋家: 蒋介石,孙文爱徒,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国家党、政、军核心领导人,也是四大家族的政治核心。 宋家: 宋嘉澍: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和宋子文 宋子文: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历任国民党政府财长、外长及行政院长等职,后改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并兼任蒋介石广州行营主任等职。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的经济实权。 孔家: 孔祥熙,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操纵国家机器疯狂的榨取国家财富,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 陈家: 陈氏兄弟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陈氏兄弟之叔父陈其美为早期革命党人,青帮大头目,与蒋介石、黄郛为结拜兄弟,故陈氏兄弟称蒋介石为三叔,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 陈果夫,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CC系首脑,负责国民党党务及监察工作,掌管以“中统”为核心的特务组织。利用其在国民党政府中数任要职,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后担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土地开发公司理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与宋家、孔家瓜分中国的金融业。抗日战争期间在川、云、桂等省兴办和投资许多企业;抗战胜利后主持经营“党营生产事业。 陈立夫,中国国民党政治家,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 由此可以看出四大家族在民国时期显赫的地位,而上海在当时又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民国政府的所有经济政策能否成功,就看在上海能否成功,足可见上海对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说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首都都不为过。因此,在经济上,上海就是四大家族控制的重点。四大家族控制着当时中国的财政大权 四大家族掠夺全国人民膨胀官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的手段: (一)发行公债。(二)增加捐税。由于工业、商业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关税、盐税、统税三税收入大为减少。国民政府便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增加税率的办法,来弥补减少的税收. (三)通货膨胀。抗战开始后四个月,国民政府决定用增发纸币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滥发钞票的结果,使四大家族的财富迅速集中,而广大人民则越来越贫困。 (四)外汇管制和买卖黄金。四大家族利用特权,以官价买进大量外汇和黄金,以黑市价格抛出,转手之间,牟取暴利。 (五)实行专卖制.对食盐、糖、卷烟、火柴、茶叶、酒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国民党官员和有关机构乘机营私舞弊,套取专卖品转投黑市,从中牟取暴利。 (六)统购统销。1937年9月,在国民政府之下成立贸易委员会,对国统区的丝、茶、桐油、猪鬃等主要出口物资,实行统购统销。 总之,国民政府用种种手段对人民实行公开的掠夺,使官僚资本在抗战期间迅速膨胀起来。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在抗战前即已开始,抗战中不但金融垄断更为加强,而且将垄断扩展到工商业的各个部门。民国后期,全国财富集于上海,四大家族掌控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在农村,四大家族是最大的高利贷主。四大家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劳动人民的最大剥削者,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极大障碍。由于官僚资本残酷剥削所激起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是中国革命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富国之学” 以富国为目标的“富国之学”,这是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早在西周建国之时(约公元前1100年),尚父姜太公就提出要实现“国富而家娱”。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00年),齐相管仲明确提出“富国安民”的经济目标。儒家的创始人孔丘,把“富国富民”看成是治天下的重要任务。这是中国古代“富国之学”思想的雏形。 “富国之学”的成形是在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2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商鞅,二是苟况。 商鞅的“富国之学”是以“农战论”为核心的。他说“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这就是说,国家要富强,一是抓农业,二是抓战备。在农与战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农是战的基础;在富与强二者的关系上,主张富不离强,富是为了强;在富国与富民二者的关系上,他认为重点是富国,要富国就要限制富民。可见,商鞅的“富国之学”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严格说来还未完全形成“富国之学”。 苟况的“富国之学”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论,是对先秦思想家关于富国富民思想的综合和发展。其基本观点为:a.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b.提出“上下俱富”,把富国与富民统一起来,把民富作为国富的基础;c.认为“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窖仓库者,财之

末也。”即认为农业生产是财富的本源,而物资的储备只是财富的“流”,从而提出“开源节流”的财政方针;d.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主张“强本”(即发展农业生产),又强调“节用”(即节约消费)认为只要强本节用,则天下不能贫。西汉时期,“富国之学”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突出反映在桑弘羊的富国思想和政策上。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理财数十年,推行了一套富国之策。主要有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统一币制、经营公田和边境屯田等。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一些进步思想家们在继承古代的“富国之学”时,都与奋发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时代总任务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富国之学”以新意。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理念和向往。我们在讨论各家学说对构建我国管理经验的积极影响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我们在积极运用的同时要坚决摒弃墨守成规的惰性思想,而更加要注意到创新与发展。正是这些矛盾所造成的张力,使这一文化现象不仅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动力,最终也促成其自我解构。 通过对古代管理思想中蕴含的价值辩证的进行分析看待,可以更好地扬弃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当今的文明建设寻求合理的思路,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

民国上海滩(图文)

这是一个充斥着自由因子的城市,人们在这里交换香烟、大米和情报。这里曾是租界,却因祸得福,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金融霸主。如今,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的消息让人期待,自由的氛围将再次回归。 现代上海"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租界带来的市政管理和公用设施,科技发展带来的电报、电话,加上电影、舞会等西式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共同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上海。图为1902年,万国商团沿着南京路前进,参加检阅游行。万国商团成立于1853年,目的是保护外侨免受战乱威胁。(图片来源:《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后浪出版)

图为1906年,上海的商业街。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最繁华的一个城市,贸易发达。 出于贸易沟通的需要,加上电报技术的发展,上海的金融业发展迅速,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成为远东地区的金融枢纽之一。图为1913年,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万国储蓄会内景。万国储蓄会由法国人于1912年10月设立,它一直经营到1937年被国民政府取缔之时。

在经受租界带来的诸多不平衡感之外,上海本地人也接受了租界带来的红利。这里成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发展最快的一个城市,这里逃过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浩劫,这里的人们也最先感受真正的现代城市,接触媒体、广告、电影、高等教育等。图为二十世纪初的上海,虹口菜场附近,每天都有很多当地渔民、农民和屠户到这里出售货物。 1907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雇佣的工人们在南京路上铺设电车轨道。这是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沿线为主要商业街,从静安寺到上海总会,全长6.04千米,主要的站点设在上海总会。

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在混乱的全国局势下,租界的局势相对稳定。一直到1936年,上海租界都处于高度繁荣期。图为1910-1912年间的上海怡和丝厂,经理和她的妻子在成排的缫丝机间摆姿势拍照。这家丝厂和后来的棉纱厂是上海早期工业产出的重要部分,作为怡和洋行最早的产业之一,向世界各地出口生丝。 20世纪初期,电影是上海人最重要的娱乐之一。20年代,上海拥有4万影院座位,上座率极高,最受欢迎的电影是武侠和家庭伦理剧。图为1922年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的办公室。这家公司制作了很多当时最成功的影片,也造就了一批上海滩最耀眼的明星。

论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

论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 班级:104 学号:35 姓名:许雯 摘要:王安石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富国,通过鼓励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税,不耽误农民农忙季节,从而保证劳动时间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的事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助于解决政国家积贫的局面。但是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就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关键词:均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王安石(1021—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因生性倔强,时人戏称“拗相公”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朝的社会问题有一些感性认识。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变法过程中矢志不渝。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庆历四年(1044年)获得进士第四名及第,其后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