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

第一章综述 (2)

1.1 现状概况 (2)

1.2 岷江新区起步区规划编制历程 (2)

1.3 发展条件分析 (2)

1.4 规划依据 (4)

1.5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4)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5)

2.1 规划指导思想 (5)

2.2 规划原则 (5)

第三章功能定位与规模 (5)

3.1 功能定位 (5)

3.2 城市规模 (5)

第四章用地布局 (5)

4.1 城市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5)

4.2 规划结构和布局 (6)

第五章居住用地规划 (6)

5.1 居住用地现状 (6)

5.2 规划原则与目标 (6)

5.3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7)

6.1 规划原则 (7)

6.2 公共设施布局 (7)

第七章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7)

7.1 商业服务设施布局 (7)

第八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8)

8.1 工业仓储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8)

8.2 规划原则与目标 (8)

8.3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布局 (8)

第九章综合交通规划 (8)

9.1 规划原则与目标 (8)

9.2 对外交通规划 (9)

9.3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9)

9.4.公共交通规划 (14)

9.5 货运交通组织 (15)

9.6 静态交通设施 (15)

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17)

10.1 规划原则和目标 (17)

10.2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17)

第十一章景观系统规划 (18)

11.1 规划原则 (18)

11.2 规划布局 (18)

第十二章控制性规划编制单元基本要求 (18)

12.1 编制单元划分与总体控制要求 (18)

第十三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8)

13.1 给水工程规划 (18)

13.2 污水工程规划 (21)

13.3 雨水工程规划 (23)

13.4 电力工程规划 (23)

13.5 通信工程规划 (25)

13.6 燃气工程规划 (26)

13.7 环卫工程规划 (28)

13.8 综合管线规划 (30)

第十四章四线控制规划 (32)

14.1黄线规划 (32)

14.2绿线规划 (32)

第十五章综合防灾规划 (33)

15.1 抗震工程规划 (33)

15.2 消防工程规划 (34)

15.3 人防工程规划 (34)

15.4 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34)

第十六章地块开发控制 (34)

16.1土地使用控制 (34)

16.2 地块控制指标 (38)

16.3建筑管理 (40)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 (42)

17.1规划管理 (42)

17.2规划实施 (42)

表一现状用地汇总表 (43)

表二城乡用地汇总表 (43)

表三规划土地利用汇总表 (43)

表四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44)

表五居住配套公共设施一览表 (48)

第一章综述

1.1 现状概况

1.1.1地理位置

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地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宜宾作为成渝经济区次一级中心城市及规划中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正面临着发展崛起的空间机遇。

岷江新区包含旧州组团、象鼻组团、空港组团、菜坝组团,通过乐宜高速、内昆高速快速便捷地对接成都、内江,是宜宾市的北向门户。空港组团功能拓展以空港物流和配套加工为主,象鼻组团以大宗物流为主,旧州组团以高端白酒生产、展销和酒文化传播为主,菜坝随着新机场的建设将释放较大的土地储备空间,结合良好的山水条件发展水上运动、文化娱乐等特色化公共服务功能。

岷江新区起步区位于宜宾市岷江新区偏东区域,是宜宾市北部门户区域。西侧与五粮液酒厂以高速路为邻,东侧紧邻催科山、观斗山山系,南侧为宜宾市高客站,北侧为象鼻物流园区。地块内植被葱郁,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地块外围东西两侧被山体所包围。

1.1.2行政区划

现状建设包括方碑村,大麦村,大地村,方水井村,龙泉村四村,吊黄楼一社区共计21社,1个征地安置居民居住小区。房屋多沿沟谷背靠山丘,面临池塘修建。

1.1.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旧州片区是宜宾主要的工业区之一,以五粮液酒厂为主体,兼有大小工业企业有50余家,现状居民也以各企业的职工为主。在2002版控规中,建议大多数小型工业企业搬迁,保留了一些大型企业,但限制其发展。本区域是旧州片区仅剩的未开发的非工业用地(五粮液酒厂配套居住除外)。

1.2 岷江新区起步区规划编制历程

1.2.1《宜宾市旧州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年)

2002年《宜宾市旧州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规划把岷江新区起步区定为行政、科教、商务和居住功能为主的组团,高速公路岷江新区起步区两侧控制200米绿化带。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岷江新区起步区面临新的开发机遇,为了更好的推动学院路的开发建设,需要对《宜宾市旧州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岷江新区起步区部分进行规划调整,特编制本规划。

《宜宾市旧州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旧州组团定位和其他地块规划是本规划的规划前提和条件,也是本规划的编制参考。1.2.2《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年)

2008年至今宜宾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目前总规纲要已基本完成。在新一轮总规中,岷江新区起步区以行政、商业和居住功能为主,道路体系顺直。

新一轮《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是本规划的重要依据,该规划对岷江新区的最新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更加符合目前建设的需要。

1.2.3《宜宾岷江新区起步区城市概念规划设计》(2013年)

2013年4月宜宾市翠屏区城市规划与建设局委托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岷江新区起步区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希望将该片区进行高起点的开发。岷江新区起步区位于宜宾市的北部门户地区,处于岷江新区的东侧区域,紧邻五粮液酒厂和宜宾学院两大城市触媒点,翠屏区政府拟搬迁至该片区,目前片区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这些都成为岷江新区起步区高起点开发的重要优势,也成为本次规划设计重点考虑的要素。

本次设计过程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进行了城市概念规划设计编制工作,本阶段在城市概念规划设计基础上编制《宜宾市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宜宾岷江新区起步区城市概念规划设计》(2013年)是本规划编制的基础,在其中进行了用地构成、经济发展、景观生态、道路交通等多项重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和论证,并且将城市形态具体化和形象化,对每一地块进行了建筑景观设计,成为本规划制定各项控制指标的重要依据。

该规划编制已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评审意见详见附录。

1.3 发展条件分析

1.3.1区域发展条件

(1)《岷江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解读

●本项目以宜宾市委的“2365”战略布局为指导,倾力打造产城相融的、智慧型、生态型活力新

城。

●规划构想一:城市空间整合——落实城市发展框架,整合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构想二:结构构成——核心引领、纵轴推进、横向延展、点轴片块;

规划构想三:功能构成优化——依托基础产业,实现服务功能集聚,多元功能复合;

规划构想四:生态保障实施——强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典范

●总体定位:产城相融,休闲核心

打造一张响亮的名片——宜宾北向发展门户区

构建一个璀璨的明珠——宜宾北部新城核心区

描绘一幅绚丽的蓝图——宜宾生态休闲示范区

创建一个复合的基地——宜宾产业配套服务区

(2)岷江新区起步区的战略意义

岷江新区依托新型工业综合带动,处于西部发展轴跨江向北发展的区域,未来将会成为宜宾中心城区发展的重要地区。

岷江新区起步区将成为宜宾城市未来的北部门户,区域次中心。

新区起步区未来将发展成为岷江新区核心区,承担重要的城市职能,是产城一体的城市新区。

1.3.2历史文化条件

宜宾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滇、黔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并因“五粮液”而拥有“名酒之乡”的美誉。本规划区并无历史遗迹。由于尚未开发,整体人文环境并未形成。

1.3.3自然条件

(1)现状地形地貌

本区域地形以浅丘为主,最高点高程为458米,最低点高程点为300米。东南部分是本区域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区,西北部分是本区域相对较低的地区。

本区域沟谷纵横,浅丘众多,沟谷地带坡度大多在15%以下,山体坡度在20%以上,但山顶较平坦。

本区域浅丘以东北向和西南向为主。与周边山脉走向一致。

(2)自然景观

本规划区域自然环境良好,地形以浅丘为主,较易改造利用。现状用地大多为农田、经济林以及原生植被,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塘无数,环境优美。相对宜宾市其他地段来讲,本地块地形稍复杂。但两条高压线穿过本区域,用地划分较破碎。

(3)气候

该区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39.5℃,最低温度-3℃,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降水量1166.3毫米,区内平均风速1.2米/秒,最大风速1.5米/秒。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静风频率为25%。

1.3.4社会环境条件

规划区现状共有9个村社,村社中又分为生产队和居民小组。

红坝社区含有5个生产队和6个居民小组,辖内户籍人口5600人。

大地村含有6个生产队,辖内户籍人口1800人。

方碑村含有10个生产队,辖内户籍人口2568人。

沙坝村含有6个生产队,辖内户籍人口1540人。

元水村含有4个生产队,辖内户籍人口800人。

方水村含有8个生产队,辖内户籍人口1982人。

大麦村含有7个生产队,辖内户籍人口1760人。

振兴社区含有12个居民小组,辖内户籍人口35000人。

龙泉社区含有6个居民小组,辖内户籍人口2068人。

1.3.5市政公共设施条件

(1)给水设施

宜宾市旧州岷江新区起步区现采用二水厂供水。沿学院路现敷设有DN200的给水管,主要供宜宾学院。规划区现状管网较少。

(2)排水设施

规划区内无污水排放管道,村镇居民生活污水通过散排进入河沟,雨水通过自然沟渠排除,无污水处理设备。

(3)供电设施

本规划区现状10KV用电由就近110KV方水变电站、110KV吊黄楼变电站和35KV旧州变电站馈线。

本规划区现状有同塔双回220KV黄沙北线、220KV黄沙南线及同塔双回110KV架空电力线从规划区北部穿越而过,另在规划区内沿高速公路东侧正在平行架设220KV环线高压架空电力线。这几回架空高压电力线路对规划区用地影响较大。

规划区内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力线路也均为架空敷设方式,对规划区景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可靠性较差。

(4)通信设施

规划区内现有通信线路以架空电力线路为主。安全可靠性较差,对城市景观有一定程度影响。(5)燃气设施

宜宾市生产、生活能源主要为煤、液化气、天然气。宜宾天然气来自城市附近的各采气井。江北天然气公司是中石油下属单位,供气范围包括旧州工业开发区,象鼻镇,沙坪镇。

1.3.6土地使用条件

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区用地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形态。基地东南高,西北低,其中沟壑、浅丘众多。北临内昆铁路,东南以催科山脉为界。基地南面为旧州组团老城区,西面为五粮液酒厂,

北至内昆铁路,东面为观斗山,催科山山系。基地内部众多高压线通过,同时相当大一部分处于现状机场净空限高地段。

现状建设包括方碑村,大麦村,大地村,方水井村,龙泉村四村,吊黄楼一社区共计21社,1个征地安置居民居住小区。房屋多沿沟谷背靠山丘,面临池塘修建。

表1-1 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

1.4 规划依据

1.4.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1.4.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

1.4.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1.4.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1.4.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03)

1.4.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4.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1.4.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

1.4.9《四川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2007年

1.4.10《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年

1.4.11《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年

1.4.12《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

1.4.13《建筑间距与退距技术管理规定》

1.4.14国家、四川省有关的法规条例和技术规范

1.4.15《宜宾市岷江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设计》(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3年

1.4.16《宜宾市旧州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

1.4.17《宜宾市旧州吊黄楼物流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宜宾市城乡规划勘察设计院)2002年

1.4.18《宜宾市五粮液产业园区红坝路南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宜宾市城乡规划勘察设计院)2012年

1.4.19现状地形图(电子文件)

1.5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5.1规划范围

基地北至规划中东西向快速路;东面为观斗山催科山山系;西面为五粮液酒园区,南面紧邻旧州老城区。

1.5.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3-2020年。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2.1.1 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提炼新城各片区规划方案的先进理念,做好与区域总体规划和各类规划的衔接工作,在体现总体规划意图的前提下进行深化和局部调整。

2.1.2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着力于协调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近远期关系,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2.1.3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合理安排区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公共资源、城市人文形象等核心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2.1.4注重规划实施管理创新。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使其能有效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同时也为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提高管理效能,从而保证总体规划的全面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2 规划原则

2.2.1 区域协调原则

从区域的角度协调岷江新区起步区与主城区以及宜宾市的功能定位,从整合周边资源的角度,协调起步区与周边其他城市组团的功能关系,明确起步区作为新区核心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功能定位;

2.2.2 经济性原则

合理配置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加强对土地经济效益的分析,充分体现岷江新区中心区用地的使用价值,注重城市新区土地开发与建设的投资和效益,为土地有计划招标、成片出让、综合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2.2.3 合理性原则

遵循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布局结构和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作好用地的调整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2.2.4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改善和保护现有的山水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居住区;

2.2.5 弹性原则

考虑经济发展的市场可变因素、行政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影响,在根本性原则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土地兼容性、开发强度的弹性控制、总量控制等弹性原则,保障实施的可操作性;

2.2.6 差异化、特色化原则

分析市场竞争对手,差异化选择产品布局,发掘地域特征,形成特色化新城;

2.2.7 灵活性原则

用地发展远期与近期相结合,使规划具有可操作的弹性。

第三章功能定位与规模

3.1 功能定位

构建一个璀璨的明珠——宜宾北部新城核心区

描绘一幅绚丽的蓝图——宜宾生态休闲示范区

3.2 城市规模

3.2.1 用地规模

基地北至规划中东西向快速路;东面为观斗山催科山山系;西面为五粮液酒园区,南面紧邻旧州老城区。总用地927.75公顷,约9.2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785.65公顷,非建设用地142.1公顷。

3.2.2人口规模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宜宾位于第三气候区,按照第三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23.0㎡-36.0 ㎡,居住用地为183.57公顷,可计算出容纳居住人口7万人左右。

第四章用地布局

4.1 城市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4.1.1建设现状

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区用地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形态。基地东南高,西北低,其中沟壑、浅丘众多。北临内昆铁路,东南以催科山脉为界。基地南面为旧州组团老城区,西面为五粮液酒厂,北至内昆铁路,东面为观斗山,催科山山系。基地内部众多高压线通过,同时相当大一部分处于现状机场净空限高地段。

现状建设包括方碑村,大麦村,大地村,方水井村,龙泉村四村,吊黄楼一社区共计21社,1个征地安置居民居住小区。房屋多沿沟谷背靠山丘,面临池塘修建。

4.1.2现状用地存在主要问题

(1)用地条件较差,基地可建设用地相对缺乏

除浅丘众多的自然条件增加了基地的开发建设成本外,基地内方向不一的高压走廊,管道等工

程设施也占用了大量城市有效建设用地。另外,基地处在尚未搬迁的机场净空限高范围内,也对建筑高度带来了极大的限制。

(2)与外界联系困难

用地位于旧州组团北面,相对于宜宾旧城区较为偏远,需要有便利的交通与中心城区,南岸新城区,及基地西面的五粮液酒厂连通。而狭长形态用地,加之西面内宜高速公路,东边山脉及铁路,阻碍了与外界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的形成。

(3)现状建设缺乏特色

宜宾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基地内的自然条件也同样具有特色,而现状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在进一步的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景观的塑造进行考虑。

4.2 规划结构和布局

本次规划设计结合旧州组团建设现状,利用其地处宜宾北部门户区域的独特优势,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和岷江新区功能结构布局形成“两横三纵、六大功能片区、三心多点”的规划结构,打造绿色宜居、生机繁荣的综合服务功能区。

4.2.1两横三纵

两横——两条东西向联系轴线

三纵——城市空间主轴线+两条南北联系轴线

4.2.2六大功能片区

六大功能片区——行政文化区、生态核心区、商务商业区、居住区、教育科研区、物流产业区4.2.3三心多点

三心多点——市民中心、生态公园、商务商业中心、多个社区中心。

第五章居住用地规划

5.1 居住用地现状

现状建设包括方碑村,大麦村,大地村,方水井村,龙泉村四村,吊黄楼一社区共计21社,1个征地安置居民居住小区。房屋多沿沟谷背靠山丘,面临池塘修建。

本规划只保留南侧安置居民居住小区,其他农村用房均纳入征地拆迁范围。

5.2 规划原则与目标

5.2.1规划原则

(1)遵循完善新城社区发展的原则,按照社区发展的理念建设住宅区,使住宅区能够满足与适应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努力创建社区文明,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2)坚持居住区规划建设高标准、高起点,以小康型住宅建设为标准,结合周边自然环境条件,为城市居民创建环境优美、舒适安全、设施配套现代化的生活居住环境。

(3)按照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和不同层次需求,合理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服务居民生活。

(4)对居住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改造和保护。

5.2.2规划目标

本规划充分考虑宜宾城市建设现状,结合周边地区发展要求,本区域居住定位为中高档住区,把岷江新区起步区内居住区建设为高起点、高品质、生态环境良好的住区。

由于岷江新区起步区地处丘陵地带,在居住区建设中应充分尊重地形地貌,进行分台建设。

本规划把岷江新区起步区居住用地主要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应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各项用地占总用地的百分比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本规划居住配套设施严格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03)》(2002年)和相关国家及四川省规范进行规划。

5.3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5.3.1指标控制

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183.57公顷,人均26.2平方米,占总用地范围的23.49%。

5.3.2征地安置居民居住用地

本规划927.75公顷规划范围内,涉及到6村21社的征地拆迁居民安置问题。目前在规划区南部已建成1个征地安置居民居住小区,名为龙泉小区。

在本规划中充分考虑居民安置问题,规划地块A02-01(面积2.45公顷),A03-04-02(面积2.99公顷),A03-04-03(面积1.32公顷),A13-04(面积0.34公顷),B04-02(面积2.73公顷),C07-02(面积2.27公顷), E09-05(面积0.70公顷),为征地安置居民居住用地。

5.3.3教育用地规划

幼儿园:按照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不超过300m,每一万人设置一所幼儿园,规划设计7所幼儿园。位于地块A03-02、A07-01、B06-01、B07-01、C06-01、D02-01、D08-01。

5.3.4社区服务

规划社区服务中心3处,一般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服务规模一般1—1.5万人/处,建筑面积300㎡,位于地块A04-02、B04-02、D05-01。

规划居委会8处,服务半径300米,服务规模一般0.45—1.5万人/处,位于地块A02-03、A04-02、B06-01、B07-01、C06-01、D02-01、D08-01、E09-11。

规划文化活动站7处,服务规模一般1—1.5万人/处,位于地块A06-01、A10-03、B06-01、B07-01、C06-01、D05-01、E09-10。

规划卫生服务站4处,服务规模一般1—1.5万人/处,位于地块A08-01、C06-01、D02-01、D06-01。

第六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6.1 规划原则

6.1.1结合现状的间发展布局,围绕组团各级中心构建不同等级、分工各异、层次明确的公共服务体系。

6.1.2规划区的公共设施配置和建设不仅要满足本区生产、生活需要,还要综合全区,特别是为岷江新区的发展提供支持。

6.1.3对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公共设施应予以优先考虑和政策支持,并给与充分的规划用地保障。

6.2 公共设施布局

6.2.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1)规划设想:宜宾市翠屏区政府及相关行政办公部门拟搬迁至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

行政办公用地位于生活性景观大道西侧,既丰富景观大道的景观层次,同时结合文化用地构成新区的行政文化核心。

规划区内设置派出所2处,A02-03、A09-03,设置标准为服务人口3~5万人。

规划区内设置街道办事处2处,位于地块B02-01、C06-01,设置标准为服务人口3~5万人。(2)控制指标:规划行政办公用地21.3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73%。

其中,宜宾市翠屏区党政机关用地为C02-01(面积10.67公顷);其他行政办公部门用地为A09-03、B05-02、C01-01、D04-03、E09-06。

6.2.2文化娱乐用地规划

(1)规划设想:规划的文化娱乐用地与行政办公用地相邻,和行政办公用地共同形成岷江新区起步区政治和文化中心。

规划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各一处,位于地块C03-01(面积5.75公顷)。

规划设置影剧院1处,结合大商场设置,位于地块A07-01。

(2)控制指标:规划文化娱乐用地面积6.11公顷,占总用地面积0.78%。

6.2.3体育活动场地规划

规划设置体育活动场地6处,位于地块A01-04、A12-04、A14-01、B03-01、B07-01、E10-05。6.2.4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1)规划设想:保留上轮规划的一处中医院(面积2.91公顷),位于地块A01-01。

规划一处250床位综合医院(面积2.91公顷),服务规模6—7万人,位于地块B04-03。

规划一处疾控中心(面积1.42公顷),位于A12-03。

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服务规模3—5万人/处,位于D05-02、E09-07。

(2)控制指标:规划医疗卫生用地面积8.17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05%。

6.2.5教育科研用地规划

(1)规划设想:规划现状南部为宜宾学院,总用地为83.58公顷。

小学:按照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每2.5万人设置一所小学,规划设计4所小学,位于地块

A04-01、C04-01、D07-02、E10-02。

初中:按照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米,每5万人设置一所初中,规划设计1所初中,位于地块C04-01。

高中:按照每5万人设置一所高中,规划设计1所高中,位于地块C04-01。

(2)控制指标:规划教育科研用地102.6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3.14%。+

6.2.6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必须配套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详见“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和“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第七章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7.1 商业服务设施布局

7.1.2用地规划

(1)规划设想:旧州组团目前已建成中心商业用地主营建材,其他类型商业金融未成规模。在本规划范围外南侧振兴大道两侧目前规划商业金融用地两片。

本规划结合旧州组团建设现状,在南部开发规划商业中心,位于地块A05-01(面积10.71公顷);商业、商住混合中心,地块A07-01(面积19.73公顷)。在两地块中配套与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有关的设施。两地块与规划范围外南侧振兴大道两侧商业共同构成旧州组团商业中心。城市级商业配套用地位于地块B04-01(面积2.32公顷)。

结合宜宾市城市建设现状,在城区内纯粹商业用地相对较少,多数是商业和居住混合用地。在本规划中,除集中的商业用地之外,沿主要道路规划了为区域服务的商混用地。

在规划区分别规划5个超市,服务半径500米,分别位于地块A07-01、B04-01、B05-01、C07-01、

E09-12。

在规划区分别规划4个集市,服务半径500米,分别位于地块A04-03、B06-01、D02-01、D05-01。

规划农贸市场2处,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位于地块D03-01、E01-02。

规划邮政所、储蓄所各5处,与每期开发的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分别位于地块A07-01,B05-01,B07-01,D05-01,E10-01。

规划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新建加油站2处,位于B01-02、E06-04。

(2)控制指标: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用地51.6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6.61%。

第八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8.1 工业仓储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8.1.1工业仓储用地现状

现状建成区现有工业仓储企业约有36家,主要工业企业有三江机械厂、宜宾卷烟厂、宜宾烟叶复烤厂、思瑞纸业、岷江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19家;主要仓储企业及单位仓库有中油四川宜宾配送中心,天原集团公司仓库,复烤厂仓库等17家。

其中规模较大的工业,仓储用地有:三江机械厂、宜宾卷烟厂、宜宾烟叶复烤厂、思瑞纸业、中油四川宜宾配送中心,天原集团公司仓库,复烤厂仓库等。

现状工业用地占地28.84公顷,占总用地的30.8%。

现状仓储主要分布在川云中路沿线包括吊黄楼油库、丝绸公司仓库、日杂105仓库、蚕茧公司仓库、天原化工公司仓库、粮油批发市场等。

现状仓储用地占地16.49公顷,占总用地的17.6%。

8.1.2工业仓储用地存在问题

1)土地使用功能及结构不明确,布局混乱;

2)土地使用随意性较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差;

3)基本配套设施严重缺乏,不符合生产,生活需要;

4)道路线型,等级较低,不适合长远发展;

5)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除现状建成区外可用地较少,规模限制大;

6)功能定位及服务对象受现状制约大;

8.2 规划原则与目标

8.2.1规划原则

1、以宜宾市总体规划和旧州控规为依据,在城市整体结构分析基础上,确定物流中心的性质及发展方向。

2、完善物流中心在旧州组团的功能,适应宜宾经济发展战略。

3、协调发展思路,处理好物流中心建设和城市环境,城市空间之间的矛盾,注重可持续发展思想。

4、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和实施性,具备弹性和可操作性。

5、立足现状条件,严格控制土地使用,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

8.2.2规划目标

集工业生产、物资储备、商业批发、交通运输、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型片区物流中心。8.3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布局

物流中心主要功能为储存,运输和配送,辅助功能有包装加工,物资流通等,本次规划在依据上述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注重功能完善性和实施操作性

(1)、工业用地:

保证较大型工业企业的完整性,考虑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原则“保大弃小”———保留较大的工业企业,拆迁规模效益差,布局混乱的小型企业。

(2)、仓储用地:

在原有仓储用地条件下,形成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仓储体系,依据其功能,分为四类仓储用地。

普通仓库——单位专用仓库和统一的仓储企业,规划应鼓励独立的仓储企业统一来进行开发,建设,管理,经营。

危险品仓库——单位专用仓库,因危险品仓库对周边用地影响较大,在本次规划中应尽量限制其用地规模和仓储容量。

堆场——主要考虑沿铁路以西布局,作为铁路站场专用货场设计,将来可作为吊黄楼铁路站场的拓展空间。

配送中心——主要为大型商业企业和专业市场服务,为其提供专业的物资储存配送服务。

第九章综合交通规划

9.1 规划原则与目标

贯彻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及基本政策,以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为理念,根据一体化交

通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构筑一个以大容量、快速交通网络为骨架,多通道对外辐射,多式联运,内外衔接有序,符合现代化新区发展要求的、协调的、可持续的、人性化的、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区域交通以干路网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快市域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本区域的延伸和覆盖;加强对外交通和区域内部交通的衔接,建设客运换乘枢纽和停车场,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客运交通基本政策,形成以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密切衔接,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9.2 对外交通规划

9.2.1规划原则

深入研究,科学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流向。从区域公路网络出发,合理构建对外交通结构,提高对外的可达性,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合理安排各种交通方式,使轨道交通、公路交通和水运等交通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9.2.2对外交通规划

(1)为了提高片区与周边组团尤其是已建成城市区的联系,建立的对外道路系统在机动车时效性上满足如下目标:

10——片区内任意地点10分钟内进入快速路网

20——片区内20分钟互达+与片区其它片区间20分钟互达

40——与宜宾市中心城区任意点40分钟互达

(2)对外道路系统以服务组团间出行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接入全市性的快速路系统。在区内体现在“三横四纵”的主干路骨架道路上,三横为主三路、主四路、主五路:四纵为:红坝路、主干一路、主一路—主二路、主六路。“

9.3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9.3.1现状概况

(1)内宜高速公路从基地中间穿过;内昆铁路及S206省道穿越基地东南侧;

(2)基地南部与内宜高速的高差为40米,基地无法直接到达内宜高速,现状通过高速公路连接线可达内宜高速;

(3)基地内部北侧部分城市道路已建成

9.3.2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与目标

原则

根据规划目标,制定规划理念,即“生态的交通+智慧的交通”。

其中“生态的交通”体现在交通出行方式和道路设施的建设上,遵循“节能、低碳、宁静”的理念。

“智慧的交通”体现在对交通管理的智能化上,遵循系统体现“可预知、多选择、可掌控”上。目标

根据片区的功能定位,确定与之相适应的道路交通系统,支撑片区发展。具体实现以下目标: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创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高服务品质,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典范。

(2)道路网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应该与城市内部交通的分布相配合,使主要交通流向有直接的道路联系,并使其流量大小与道路的等级相一致。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应以城市用地规划布局为基础,按短捷、分散、均匀组织交通的要求,并且充分考虑城市环境整洁、宁静和美观的要求,形成与全市路网能有效衔接的道路交通系统。

规划道路系统结构是“一横一纵”的快速路+“三横三纵”的主干路、纵横成网的干路结构。

规划区域内道路总长度约为40.6公里,道路网密度约为4.38公里/平方公里,总道路面积率为14.4%。其中主干路19.33公里,次干路11.35公里,支路9.94公里。干道网密度为3.31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为1.07公里/平方公里。等级结构干路偏多,局部增加支路网密度。

(3)道路等级及断面

依据上位规划《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将区域内的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其中快速路主要为对外联系通道;主干路为规划区域主要对外和建成区之间联系的通道,确保本区域与空港组团、象鼻组团、白沙组团、莱坝组团以及老城的便捷联系;其它次干路主要保证内部功能片区之间的有机联系;支路系统则主要满足片区内部的短距离出行。

(1)主干路

城市主干路主要包括纵向:主干一路、红坝路、主一路—主二路、主六路;横向:主三路、主四路、主五路。

根据规划道路的功能,确定片区主干路一般为两块板形式,红线宽60-32米。

主干路设计车速为60-40公里/小时。

主干路可分为公交走廊主干路和一般主干路两类:公交走廊主干路是以满足大容量公共交通线

路优先的功能性道路,在车道布置上增加公交专用道,保障公交车辆行程车速不低于20公里/小时。一般主干路是以满足城市小客车运输要求为主要功能的道路。

(2)次干路

由于岷江新区起步区规划起点高,加上小汽车交通进入家庭的普及化要求,城市次干路规划较密,并与片区的主干路网系统进行良好的衔接,形成完善的城市干路系统,满足生活性交通的要求。

次干路断面以一块板形式为主。红线宽度42-24米。

设计车速为40-30公里/小时。

(3)支路

支路作为到达性道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区和承担短距离交通的道路。规划中应注重支路的连贯性,有利于公交线路进入居住区设置站点,方便自行车出行。在不影响路段交通和交叉口交通的前提下,部分路段设置路边停车带,市路内停车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支路红线宽为24-12米。

表9-1 规划道路一览表

(4)道路控制要求

不同功能的道路与“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类型进行叠加,形成道路控制与设计导引。道路设计时原则上应当满足本规划提出的要求,如有特殊情况难以达到控制要求的,应做相应的交通规划并得到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

表9-2 道路控制要素表

(5)道路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分类体系

道路交叉口主要分为两大类,立体交叉和平面交叉。根据功能和设计要求将立体交叉分为枢纽立交(立A)、一般立交(立B)和分离立交(立C)三大类;根据管理方式将平面交叉分为信号控制交叉(平A)、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环形交叉(平C)三大类。分类关系图示如下:

图9-1 交叉口分类图示

1)立体交叉

枢纽互通立交(立A)

立交特点:一般为全互通立交,立交规模较大,占地大。主要转向匝道具有较大的平曲线半径,从而可以较快的车速通过;转向流量较小的匝道可以采用如苜蓿叶式匝道较小的平曲线半径。

交通特征:各方向主线、转向匝道交通均为连续流,两个方向主线交通无冲突交织,各转向匝道交通无冲突和明显交织。

适用范围: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交叉;

快速路-快速路交叉。

一般互通立交(立B)

立交特点:主要的直行及转向流量通过立交工程进行分离,其余方向交通通过平面交叉口信号灯组织交通或交织运行,一般可以达到各方向互通。立交规模较小,占地也较小。匝道的设计车速要求不高,平面线形要求也不高。

交通特征:两个方向主线或主要交通方向主线交通无冲突,一般为无交织或无明显交织,次要方向主线交通可为间断流,各转向匝道交通可为间断流或交织运行。

适用范围:

高速公路-各级非收费城市道路交叉;

快速路-快捷路交叉;

快速路-一般主干路交叉;

快速路-次干路交叉;

主干路-主干路交叉;

主干路-次干路交叉。

分离式立交(立C)

立交特点:立交直行交通通过工程措施进行分离,且两个直行方向中央分隔带均不开口;可设右转匝道,不设左传匝道。工程规模小,占地少。

交通特征:两个直行方向交通均为连续流,但交叉口交通不能直接左转,需通过路网绕行,可以直接右转。

适用范围:

高速公路-快速路交叉;

高速公路-一般主干路交叉;

高速公路-次干路交叉;

高速公路-支路交叉;

快速路-一般主干路交叉;

快速路-次干路交叉;

快速路-支路交叉。

2)平面交叉

(1)信号控制交叉口(平A)

平交特点:交叉口设信号灯组织交通,进、出口道全部或部分进行展宽以增设车道,达到渠化交通、增大通行能力、提高交通安全的目的。交叉口需适当增加用地。

交通特征:交通流为由信号灯控制的间断流,交叉口全部或部分进口道交通渠化通行,出口道全部或部分通过展宽增加车道以提高交通安全性。

适用范围:

主干路-主干路交叉;

主干路-次干路交叉;

主干路-支路交叉;

次干路-次干路交叉;

次干路-支路交叉;

支路-支路交叉。

表9-3 信号控制交叉口典型图例

信号控制展宽式

2)非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

平交特点:交叉口不设信号灯,进、出口道全部或部分进行展宽以增加车道。交叉口需适当增加用地。

交通特征:交叉口由于不设信号灯控制,各向交通流可能成为连续流;在T型交叉并且直行交通为单向行驶情况下车流不产生冲突;适当展宽进、出口道增加车道可以提高交通安全。

适用范围:

一级主干路(单向)-次干路交叉(平B);

一级主干路(单向)-支路交叉(平B);

二级主干路(单向)-支路交叉(平B);

辅道(单向)-次干路交叉(平B);

辅道(单向)-支路交叉(平B);

3)环形交叉口(平C)

平交特点:交叉口一般不设信号灯,亦可设置信号灯;不设信号灯时进、出口道不需展宽。交叉口需增加用地。

交通特征:不设信号灯时交通由交叉口环道交织运行,环道通行能力收到限制;经特殊设计,设置信号灯并适当增加进口道车道数,可以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干道一般不宜采用。

适用范围:辅道-支路交叉(平C),支路-支路交叉(平C)。

道路交叉口选形原则

(1)根据路权优先的原则保障主要道路交通流的畅通;

(2)交叉口的用地要满足未来交叉口改善的要求,实施上分期,逐步完善;

(3)慎用立交,以降低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费用,立交的规划必须从系统整体考虑,最大限度发挥立交的效益,避免孤立地进行立交设计,将交通矛盾转移;

(4)具体交叉形式参照下表1-5形式确定方法。

表9-4 立交应用类型

平面交叉口展宽

展宽段车道数

根据交叉口形式和用地紧张程度区别展宽车道数。基本原则如下表1-6所示。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内进、出口道拓宽1根车道;新城区内(用地较宽裕)进口道拓宽2根车道,出口道拓宽1根车道。

表9-5 平面交叉口展宽段增加车道数

展宽段及渐变段长度

进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长度如表1-7。

出口道展宽段最小长度应不小于:支路60m,次干路65m,主干路80m;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再加上站台长度。出口道展宽渐变段最小长度应不小于:支路30m,次干路40m,主干路50m。

表9-6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长度

基地内展宽交叉口包括:红坝路—主三路交叉口、红坝路—主四路交叉口、次三路—主四路交叉口、主二路—主三路交叉口、次三路—主四路交叉口、主二路—主四路交叉口。其中主四路由于现状道路西侧埋有乙二醇管,根据五粮液要求,乙二醇管需在道路红线外,顾次三路—主四路交叉口、主二路—主四路交叉口的主四路部分均不进行展宽。

交叉口周边地块出入口设置原则

为了使交叉口更好的运行,对周边地块机动车交通出入口进行规划控制,减少进出地块车流对交叉口进出口段车流的干扰,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也是本次交叉口规划控制满足交通功能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具体设置原则如下:

(1)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原则上不应设置在主干路或者次干路上,确需在干路上设置时,不应设置在交叉口展宽段和渐变段范围内;

(2)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时,主干道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80m或在地块离开交叉口的最远端;(3)次干路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50m或在地块离开交叉口的最远端;

(4)支路上距离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宜小于30m,距离与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宜小于20m;

(5)干路上地块出入口的交通应采取与干路交通同方向行驶的管理措施。

9.4.公共交通规划

9.4.1规划原则

(1)结合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公交枢纽,建立良好的公共交通环乘体系。

(2)建设新城公共交通环线,加强新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满足新城居民快捷舒适的出行要求。(3)开辟公共交通走廊,强化规划区域其他地区的联系。

(4)合理布置公交站点,在土地使用中优先保证公交设施发展用地。

9.4.2公共交通规划

(1)大容量公交系统规划

规划地区将形成由大容量公交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城市公交客运交通体,实现客运走廊优势突出、均衡线网负荷、减少复线、填补空白、合理站点、完善换乘的目标。

依据上位规划《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并结合宜宾城市发展规划和功能片区定位,片区将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和BRT)。

依据上位规划《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轨道交通三号线在地块南部边界穿过,串联南岸东区以及老城区,在地块南端设轨道站。

规划沿主一路—主二路布置BRT线路,规划站点两处,平均间距为1.4公里。

(2)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常规公交依托枢纽,“锚固”在大容量公交站点周围,形成公交出行的主体。

(1)长途客运站

在基地南部主二路—主五路—支九路—次六路所包围地块内规划一个长途客运站,等级为(核实)。在此,同时布置大容量公交中途站和常规公交首末站、出租车蓄发车场、自行车租赁点、小汽车停车场,形成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面积7.5公顷。

(2)公交场站

包括公交枢纽、停车保养场、首末站、停靠站。

基地内共设有公交枢纽站一处,结合长途客运站设置,配置公交首末站、出租车蓄发车场、自行车租赁点功能。规划面积1.5公顷。枢纽内设P&R停车场,实现基地与市中心区的停车换乘。

基地内设公交停车保养场一处,与公交枢纽位于同一地块内,规划服务能力400高保,200低保,规划面积3.5公顷。

设首末站1处,每处规划面积1200平米,保障每条线路有不少于2个停车位和1个发车位。其中公交枢纽、停保场处的首末站不另规划用地。

公交停靠站一般设于平交路口的出口段,间距为300-500米。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300米半径服务地区面积率不小于80%,500米半径服务地区面积率达到全覆盖。

(3)公交专用道

规划在主一路—主二路道路路侧式公交专用道,加强对公交路权专有的控制,提高通勤公交的时间可靠性。

(3)出租车规划

构筑出租汽车营业站、候客站和扬招点三级规划网络的建设和先进的智能化卫星定位调度系统,逐步转变出租汽车经营模式,以“路泊、电调”替代“扬招”,全面提高出租车行使里程的有效利用率,做到设施平衡、运行协调。

在公共交通枢纽内规划出租车蓄发车场。在各个片区的中心区域设置候客站。

9.5 货运交通组织

9.5.1规划原则

(1)与区域发展功能和目标相协调,制定符合规划区发展需求的货运通道规划和货运交通管理措施;促进货运车辆厢式化发展;构筑现代化捷运系统,使新城交通“集卡有序、客货分流”。(2)规划区内货车往外环与郊环方向梳理。

(3)货运交通方便规划区内工业区的出行。

9.5.2货运交通组织

(1)货物流通中心

货物流通中心是组织、转运、调节和管理物流的场所。其功能包括集货、分货、配送、转运、储调、加工等组成部分。对于本次规划范围的规模,规划一处城市生活性货物流通中心。服务半径3-4公里,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考虑为了减小货物运输车辆对片区生活服务区的影响,可结合基地南部物流区设置。

(2)货物运输通道

为了减少货运车辆对片区内部交通的影响,保障路网运行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规划横八路为货运通道,承担货运对外联系通道。

9.5.3 交通组织安排

(1)单行交通组织

基地中部分路幅较窄的路段,考虑组织单行交通+路边停车,包括:支十三路、支九路、支十六路、支十七路。

(2)货运交通路线组织

基地除了东南部物流区域外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6:00-20:00分时段禁止2吨以上货车通行,全日禁止5吨以上货车通行。货车可行驶两条快速路。

9.6 静态交通设施

9.6.1设置标准和原则

规划参照相关城市的研究成果,提出岷江新区起步区几类主要用地的配建停车泊位的建议指标,供进一步研究停车问题或制定停车政策时参考。同时,满足《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规定的建筑工程配置停车位指标要求,并适当提高配置停车车配建指标以满足小汽车进入百姓家庭的停车需求。

表9-7 停车位配建标准表

公共停车场:结合本轮规划用地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组织的需要,规划停车设施力求均衡分布,并与城市道路网有机结合。

根据国内外规划经验,千人泊位数取200个/千人,片区规划停车总泊位1.4万个。公共停车泊位数按照“以配建为主,公共为辅,其中公共停车又以路外为主、路内为辅”的原则以及《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关于重要组团停车设施供应结构的要求设置。配建、路外公共停车泊位以及路内公共停车泊位数量按照80:15:5的比例规划,即配建停车泊位总数为11200个,公共停车泊位为2800个,其中路内停车泊位400个,路外停车泊位2400个,其中结合枢纽布置700个。路内停车带长度约2800米。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8处,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

表9-8 公共停车场规划一览表9.6.2停车场规划

结合基地南部长途客运站公交枢纽和宜宾铁路北站处各布置1处社会公共停车库,分别提供400、300个停车泊位,实现P&R换乘。基地东南角(主六路旁)停车场由于周边为物流用地为主,顾其中布置客车位600个,其余空间可为大货车提供400个车位,

停车库的建设可以结合地块的开发同时进行,并且充分利用集中绿化的地下空间,以达到节约利用城市空间的目的,建议在主二路、次二路中间的中央绿地增加地下停车场的布设。根据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某些支路路段可以允许路内停车。

停车管理

根据道路的功能等级采取不同的停车管理措施。停车占路是严重阻碍交通运行的行为,应限制干道路内停车;各类公建及居住区内的建设应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指标;在局部地区的支路单侧可划出一定长度的路边停车带,但必须不影响车辆行驶,并采用计时器管理收费,且收费要高于路外公共停车场的收费,以提高车位周转率。

规划社会公共停车场8处:位于地块A01-03(面积0.18公顷)、A10-01(面积0.28公顷)、A12-05(面积0.92公顷)、B01-01(面积0.88公顷)、B01-05(面积0.65公顷)、C05-03(面积0.83公顷)、D03-02(面积0.53公顷)、E04-02(面积0.98公顷),地面社会公共停车场面积共计5.25公顷。

9.6.3慢行系统规划

(1)慢行道路分级

慢行廊道:慢行区之间、高标准建设的慢行通道,以服务休闲、娱乐慢行交通为主,路权上慢行相对优先,选线宜选择干道布设,连续、贯通性好,串联核心发展区域及主要景观、绿地。

宁静步道:慢行区内舒适、优先的行人步行空间,限制机动车,促进社区活力、商业繁荣、文化发展,路权上慢行优先,选线应选择远离干道、车流量低的支路

(2)立体过街与地下空间慢行系统

建议在人行交通流量较大的路口设置高架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重要地区的地上建筑之间结合功能需求,宜建立便捷的地面、地下和空中步行廊道系统。

图9-2 慢行廊道断面布置示意

9.6.4广场规划

广场是市民活动,人流集散和交通组织的重要场所,分公共游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广场上一般结合城市中的重要建筑物和设施布置,集中地表现城市的艺术风貌,并与绿化协调规划。

新规划城市广场2处:地块C03-02(面积2.03公顷)、地块D04-04(面积0.30公顷)。

在商业金融用地A05-01、A07-01地块内部也应形成通透的人行界面。

9.6.5加油站规划

规划加油站2处,位于地块B01-02(面积0.51公顷),地块E06-04(面积0.21公顷)。

表9-9 交通设施用地规划一览表

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10.1 规划原则和目标

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与植被,调整植被构成,控制空间形态,绿化与环境形象协调,满足景观、游憩、休闲、社交等多功能需求。

绿地系统规划遵循生态平衡原则,从植被的生态习性、环境条件入手。绿地系统与规划建设用地系统有机结合,为全体居民提供满意的绿化开敞空间。

10.2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10.2.1公园绿地

规划区内公园绿地布置在三个片区,由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形成层次丰富、功能明确的绿地景观系统。公园绿地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社区公园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等级,面积不小于0.5ha,居住区公园服务半径为0.8千米,小区游园服务半径为0.4千米。

带状公园的用地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园内应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植物配置应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及园外行人、乘车人对公园外貌的观赏效果。规划带状公园主要位于三条主干道两侧。

街旁绿地的用地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绿化占地比例应不小于65%。

其他地块根据城市设计导则要求设置。公园绿地范围可根据地形做适当调整,但不得减少面积。

10.2.2防护绿地

规划的防护绿地主要临近位于快速路两侧和规划区内高压线两侧。

沿快速路两侧布置不小于20米的防护绿化带;

将通过城市组团的高压电力线保护走廊规划为防护绿地。220KV高压走廊控制宽度为40米,110KV高压走廊控制宽度为25米。

10.2.3绿地指标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112.8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4.44%,人均用地16.12平方米。

其中公共绿地53.49公顷,防护绿地57.02公顷,广场用地2.33公顷。

其他用地中的绿地率控制详见《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道路绿地率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

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的相关规定:各级道路不得小于20%。

10.2.4绿地控制

规划区内公园绿地边界可根据地形做适当调整,但不得减少面积。

规划区内公园绿地必须严格保护,不得任意置换,若确需置换,应严格按程序报批,并不得减少面积及降低质量。街道绿化严格按规定执行,不得侵占。

第十一章景观系统规划

11.1 规划原则

尊重自然、保护和强化宝山的自然环境特征。充分考虑河流、水系湿地对城市景观塑造的重要作用,强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创造“滨江新城”景观特色。

尊重历史和重视城市文化时序、文脉的延伸,塑造具有浓厚文化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

根据城市布局,通过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合理确定景观新城。通过景观要素的分析,确定重要的景观通道、界面与节点。增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突出重点地段的控制和引导,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实体环境。

11.2 规划布局

11.2.1 绿地景观系统

绿地景观系统强调绿色系统的形态和环境功能,提高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品质,结合不同的用地性质、功能及空间特征,创造一个层次丰富而相互呼应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强化连续的步行系统贯穿整个绿色系统,提供丰富的、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绿地景观系统划分为三类进行设计引导: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

公园绿地在本区域内主要分为城市公园、组团公园、街头绿地,向公共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具有休闲、生态、美化、防灾等具有城市公园功能。

防护绿地在本区域内主要分为道路防护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两大类,出于卫生、隔离、安全要求,针对自然灾害及城市公害,有一定防护功能。

广场绿地在本区域内主要是供公共休闲,环境较好,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11.2.2 街道景观系统

街道景观系统通过不同的景观元素,结合周边的用地功能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来明确一般道路和特色道路系统的特征;街道景观应与两侧建筑、开放空间相协调,形成整体街道空间形象;道路景观设计要符合用地者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作为开放空间系统的一部分,提供丰富的、多样的人性尺度空间作为休闲空间。

街道景观系统划分为三类进行引导:城市景观大道景观、架构性街道景观、一般城市街道景观。

城市景观大道景观在本区域内主要指内宜高速改线快速后的交通性景观大道和穿越基地,连接象鼻至旧城的生活性景观大道的景观。在规划区内结合城市综合功能引导景观流线的特色景观。

构架性街道景观在本区域内指S206省道和城市主干路,构成了规划区内绿廊骨架,多考虑整体景观效果,注重大尺度景观的延续感。

一般城市街道景观在本区域内主要包括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街景和景观设计主要考虑人的体验与参与。

第十二章控制性规划编制单元基本要求

12.1 编制单元划分与总体控制要求

12.1.1 编制单元划分

本次规划以城市道路、自然界限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行政界限,将岷江新区起步区南片划分为五个控制性规划编制单元,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及用地性质规划,将用地进一步细分为地块,全区总计可分为183个地块。

12.1.2 控制性规划编制单元的强度划分

开发强度对单元规划所确定的性质除绿地与广场用地外且未获规划批准的开发地块进行控制。

开发强度控制要求是依据起步区总体开发定位与开发规模的研究,通过起步区区强度分区规模,建立六级强度分区,主要用于指导控详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在遵照编制单元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从城市功能布局、空间景观等角度出发,提出个别地块的开发强度或高度的优化,并在规划说明中做具体阐述。

第十三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3.1 给水工程规划

13.1.1给水现状及问题

规划区地形以浅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场地标高位于330~400米之间。宜宾市旧州岷江新区起步区现采用二水厂供水。二水厂位于岷江东岸,水源取自岷江,取水口位于大佛沱,水源水质为Ⅲ类。二水厂设计规模为3.0万立方米/日,现状实际供水2万立方米/日。

规划区现状管网较少,且多为枝状管网,供水安全性较差。

13.1.2规划原则

(1)在上位规划指导下,依据规划区用水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预测用水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2)充分利用现有供水管网系统,完善给水管网系统,保证用水安全可靠。

(3)重视水资源节约和水污染防治,科学规划再生水利用系统,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

(4)满足规划区开发近、远期用水需求。

(5)以低碳、节约用水为目标,构建本规划区给水网络系统和设施。

13.1.3规划目标

水质目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水压目标:>0.25兆帕;

水温目标:常温。

13.1.4规划依据

城市需水量预测依据及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国家各级行政管理单位颁布的规划和标准;

(2)地方政府或相关管理单位建议或采用的定额;

(3)其他相关规划所采用的指标;

(4)规划地区历年实际供水量统计资料。

其中,国家及规范标准主要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第2.1节对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用水量预测指标做出了建议。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第二章对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和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做出了建议。

《城市用水定额管理办法》(建设部国家计委以建城字第278号文)对用水定额的制定与管理做出了规定。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将全国分为三个大区,按城市规模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类,制定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量指标。其中,《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中建议的用水量指标如下:

表13-1 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万m3/(万人·d)]

注:本表用水人口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人口数(下同)。指标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下同),已包括管网漏失水量。

表13-2 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万m3/(km2·d)]

注:本表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水量。

表13-3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L/(人·d)]

注:综合生活用水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之和,不包括浇洒道路、绿地、市政用水和管网漏失水量。

工业用地用水量应根据产业结构、主体产业、生产规模及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确定。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可依据下表选用表。

表13-4 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万m3/(km2·d)]

注:本表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水量。

各类城市的日变化系数可采用表中的数值。自备水源供水的工矿企业和公共设施的用水量应纳入城市用水量中,由城市给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

表13-5 日变化系数

13.1.5需水量预测

(1)人口规模

规划区人口约有7.0万人。根据《宜宾学院修建性详细规划》(2005)宜宾学院由城市给水管网供水。规划区内的宜宾学院约1.9万人,故本规划区总人口约为8.9万人。

(2) 预测方法及用水量规模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宜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宜宾市将来的发展趋势,采用不同用地用水量指标以及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对规划区用水量进行预测。

1) 不同用地用水量指标预测法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确定规划区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确定如下: 单位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采用:1.8万立方米/ 平方公里·天; 公共设施用地用水指标采用: 1.0万立方米/ 平方公里·天; 道路广场用地用水指标采用: 0.3万立方米/ 平方公里·天;

市政设施用地用水指标采用: 0.35万立方米/ 平方公里·天; 绿地用水指标采用: 0.3万立方米/ 平方公里·天。 经测算,规划区用水总量为5.89万吨/天,计算结果见表1。

表13-6 规划区用水量计算表

2) 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法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以及《宜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规划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6万立方米/(万人?天)。根据预测,本规划区人口为8.9万人,由此预测规划区用水量为5.34万立方米/天。

从预测结果上看,以上两种预测方法的结果相近,水量相差不大。本规划设计采用两种用水量指标预测的结果的平均值,故规划区总用水量为5.6万立方米/天,为保障供水安全性,规划水量应考虑一定富余量,本次规划富余量取约10%,规划区总需水量定为6万立方米/天。 13.1.5供水水源及规划

参考《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宜宾市第二水厂作为规划区主要的供水水源,二水厂现状供水能力为2万立方米/天,设计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天。根据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扩建二水厂,使其供水规模达到8.5万立方米/天,占地4公顷,水源取自岷江,供水范围包括岷江新区起步区及象鼻片区(不包括五粮液和空港片区)。根据总体规划,扩建后的二水厂供水能力能满足本规划区供水需求,因此规划近期本规划区供水取自二水厂。远期用水不足部分由规划区西南部的菜坝水厂供水。菜坝水厂规划到2030年供水规模20万立方米/天。通过过江隧道输送江北,然后沿规划中的道路输送到规划区。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图标准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及成果归档数据标准 (NJGBBC 03-2005) 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2005年9月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及成果归档数据标准 目录 第一章: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 (1) 一、设计标准 二、支撑系统 三、制图精度 四、坐标系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五、地形图1 六、图层管理2 七、配套设施标注符号管理 八、城市规划用地汇总表格式 九、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格式 十、文字标注 39 33 33 35 35 37 37 38 38 40十一、图形规则 十二、图纸版式 十三、出图设置 第二章:规划成果数据归档标准 一、文件存储标准 二、图纸数据归档标准

第一章: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 一、设计标准 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标准与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9月3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5年) 《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2005年) 二、支撑系统 硬件要求:Pentium450及其以上等价处理器;内存64MB以上。 软件平台:Windows2000及其以上;AutoCAD R14及其以上;Microsoft Office 2000及其以上。 三、制图精度 以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四、坐标系 采用南京92地方坐标系统; 坐标系应为世界坐标系(WORLD坐标系),基于坐标系的所有成果数据采用模型空间; 禁止对坐标系和成果数据进行旋转、平移、缩放。 五、地形图 地形图单位: 1个单位代表1米;

横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横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简介) 一、规划依据——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 7.《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引》 8.《珠海市城市规划条例》 9.《珠海市土地管理条例》 10.《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 11.《珠海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 12.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管理规定——上层次规划: 1.《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3.《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4.《珠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珠海2030)》 5.《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 6.《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7.《横琴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二、规划范围 东隔十字门水道与澳门相邻,南濒南海,西临磨刀门水道,北与珠海南湾城区隔马骝洲水道相望,规划总面积106.46平方公里。 三、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新平台。 2.发展目标: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四、发展规模与空间结构 1.发展规模:规划2015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空间结构: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紧凑发展、紧密关联的“三片、十区”的功能布局。“三片”为商务服务片、科教研发片、休闲旅游片。“十区”为商务服务片中的口岸服务区、中心商务区和国际居住社区;科教研发片中的教学区、综合服务

XX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XX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 (公示文件) XX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九年七月 一、总则 1、规划目的 2017年XX县完成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编制工作,为XX 县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

称城乡规划法)进行了修订,为有效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各建设项目的落实,实现管理活动的全程监管,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受XX县人民政府的委托编制《XX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规划范围 控规编制范围为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富林镇萝卜岗半岛、富泉镇富泉社区、流沙河大桥至寨子山之间省道306以内滨湖地区、寨子山及山前滨湖用地以及部分汉源湖区。总面积约18.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5.5平方公里。 3、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修订)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6) ?《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2)标准规范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GB50180-93) ?《XX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3)相关规划 ?《XX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XX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年)》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4)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瀑布沟水电站汉源库区移民安置文件汇编》 ?《XX市XX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海口市金沙湾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海口市金沙湾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金沙湾片区位于西海岸粤海铁路火车站西侧,规划用地面积1536.5公顷。目前已完成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的编制工作 功能定位 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总体发展目标,依托滨海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精品旅游度假和时尚海岸居住,建设旅游度假与城区相融的滨海旅游新区。 规划结构 根据规划区功能定位及道路网结构,规划形成“一带七区”的功能结构。 “一带”是指沿滨海发展的海岸。 “七区”是指七个功能组团。 海湾度假区----布局于滨海第一层面,充分发挥临海优势,发展旅游度假相关的酒店、度假设施以及商业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 商务社区----规划于片区北部,以铁路西广场大道为轴线,发展商务、贸易、酒店、会务,以及酒店式住宅、商业配套等功能,形成综合型的商务社区。 国际社区----规划于内河北段周边,发展面向国际的高档居住社区,配置国际医院、国际学校以及多元化的商业文化服务,吸引国际化人群的居住度假需求。 游艇社区----布局于琼海大道南部、临海路东南侧部分,利用内湖两岸的水域和空间资源,建设游艇社区,并配置相关配套设施。 安置社区----规划于滨海大道以东,琼海大道两侧,设置集中的动迁安置小区,配备完善的社区及教育设施,提供良好的社区生活水平。 风情小镇区---位于片区中部,规划碧海路、荣山路周边,通过丰富多样的商业文化设施格调独特,别具风情,建筑风貌和空间布局,形成具有活力和特色的滨海休闲游览区域。 生态保育区----位于片区南部,规划作为结构性的生态用地,并通过高尔夫等以绿地为主的开发,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国际度假功能互为结合。

金沙湾片区功能分区规划图

浅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一)

浅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一) 论文关键词: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指标体系 论文摘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1.1.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11076840.html, 一、规划范围 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2-7-5] 审批依据 审批内容 审批条件 审批程序 申报要求 公开方式 办理部门 审批依据 关于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更好地执行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调整控规的程序,以及实行社会公众参与,经市政府批准,决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区范围内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二OO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实施<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细则(试行)》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 审批内容 根据《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的规定: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拟改变《市区控规》规定的规划控制指标的,可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审批条件 有土地使用权的、申请调整控规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申报单位),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综合处申报大厅收件窗口申报。申报前须填写"控规调整审批申报表"。申报时提交由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控规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纸文件一式5份,电子文件2份,图示展板1套。论证报告内容必须符合《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中有关要求。综合处经审查后认为可以受理并发给申报单位"控规调整立案表"。 审批程序 综合处在受理申报单位申报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论证报告转到重点处,进入预审、公示程序。 进入预审、公示程序后,由重点处进行论证报告图纸文件初步校核工作及公示材料准备工作,期限为5个工作日。之后组织论证报告预审工作及公示工作。公示与预审工作同时进行,期限为15个工作日。 预审与公示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重点处将预审意见及公示汇总意见整理后,请示委主管副主任及相关领导安排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将预审意见及公示意见与论证报告一并报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范本

第一章总则 一、项目名称和规划范围 1、项目名称 樟树市閤皂山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规划范围 (1)规划范围的原则:旅游区的界线范围,是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旅游发展构想,确定合理的旅游区管辖范围而划定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完整性是划定旅游区范围的主要依据,首先考虑到以自然的地貌、水文、植被等环境单元为基础,同时,为方便于管理,适当参考行政界线,并尽量少包括村镇建成区。 (2)閤皂山旅游区的边界与面积:閤皂山旅游区规划范围为樟树市京九铁路线以东,含福地景区、梦湖景区(店下水库)和玉华景区三个景区,面积约6860公顷,以福地景区为规划重点。涉及到閤山乡(含閤山林场)、店下乡、店下水库管理局,共20 个行政村,总人口35275人。其界线范围为:北以京九铁路为界,东部与丰城市接壤,西南与新干县交界。 二、规划编制依据 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 2、《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 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GB/T17775—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0、《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11、《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 12、《江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3、《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4、《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赣府(2003)60号); 15、《樟树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 16、樟树市相关政策、规定和文件等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依托閤皂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绝佳的生态环境和山水灵气,将閤皂山建设成为樟树市的龙头景区,全国一流的养生保健旅游、生态旅游、疗养旅游的著名旅游区。 2、旅游发展目标 全面构筑环境资源保护系统、游览服务系统和经济支持系统。 近期目标:到近期末(2010年),閤皂山旅游区接待旅游者人数达到31万人,旅游收入18600万元。 中远期目标:到远期末(2020年),閤皂山旅游区接待旅游者人数达到40万人,旅游收入40000万元。 3、总体形象目标: 药都福地,养生佳境。 閤皂山是一座集道教文化与中药文化为一体的古代名山,是“药都”的奠基之山。道教关于天人相符的观点,促进了我国中医药学和人体科学的发展。以閤皂山和“药都”为依托,道教养生健身和中医药有机结合,为樟树发展养生健身保健旅游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资源保护目标

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研究_齐奕

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齐奕      摘 要:旅游度假区规划介于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包含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双重职能。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规范控制指标体系较为单一,缺乏对旅游度假区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指引,使得规划实施过程难免出现规划失效,早期建设的大部分度假区面临城镇化趋势,旅游度假职能发展受限。本文探讨了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提出度假区控制指标体系应包含基本指标控制、旅游设施控制、城市风貌引导三个方面内容,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指标细分尝试提出控制指标体系的构成。本文以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控规为例,阐述了通过多层次、多类型控制指标体系妥善处理山水城的融合,旅游度假功能的完善和休闲度假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旅游度假区控规编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武夷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 前言  旅游度假区是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单位面积投入产出大的旅游开发形式,是最小单元的旅游目的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开发区,集中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刘爱利,刘家明,刘敏,郑斌,2008)。我国旅游度假区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1992年开始建设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  早期我国的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据,通常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结合,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2003年2月国家旅游总局发布《旅游规划通则》,其主体借鉴了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并界定了旅游区规划的层次及内容,首次规定了旅游区控规的具体内容和适宜程度。意味着旅游度假区规划第一次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但《旅游规划通则》在具体控制指标体系方面与一般城市规划类似,主要包括针对土地利用和环境容量的一般性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缺乏对度假区的特色要素有针对性的控制和引导。  控制指标体系是控规中的核心内容,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范针对旅游度假区而言控制指标体系较为单一,难以体现规划的实效性。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考虑度假区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诉求,在控规中建立有针对性的控制指标体系,有效引导其发展。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功能定位。根据旅游区的发展目标,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包括目标市场定位、接待功能定位、“旅游产品”档次定位和旅游区特色定位等。 (2)旅游区形象规划是在特色定位条件下的营销口号策划、风格选择及视觉体系规划。形象应反映主题,惟我独有的内容和形式、鲜明独特的个性和服务风格是提高旅游区吸引力、保持旅游地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修建性详细规划层次的形象规划主要是针对视觉形象而言,强化旅游吸引物体系的差异性、服务设施体系的地域性。对重点地段的吸引物场地及设施应在平面布局、立面、剖面等方面做一些意象性的设计,如果仅靠文字说明,其视觉形象是很难控制的。 (3)旅游项目规划要对旅游项目的活动方式及其组合进行具体安排。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旅游资源进行规划;二是依托现代技术进行规划。前一种规划是在对旅游区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对人文资源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组织和活动秩序的编排,为游客创造特殊的旅游经历。这样的旅游项目丰富多彩、优势明显,就体验程度而言有观赏型、参与型两种类型,就项目性质而言有生态型、文化型两种类型。后一种规划则主要依托现代技术和资金,创造一系列“新、奇、特”的旅游项目,一般出现在主题游乐园。 (4)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旅游服务设施体系是为旅游者的游憩、观光以外的活动提供服务所需的物质条件。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确定用地规模、建筑面积、空间布局、立面风格等要素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应配合游览线路的组织、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原则及和谐统一的原则,并努力达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尽量应用环保技术、洁净能源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本土化材料技术、生态建筑技术,将建筑工程设施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5)游览线路与道路交通规划。游览线路与道路交通设施决定着旅游者进入旅游区的方式,规划应因地制宜地运用进而不入原则、安全可识别性原则、游旅结合原则、地方特色原则和自然美原则。在旅游区内,游览线路发挥着纽带功能,将各旅游项目、娱乐设施和服务点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每条游览线路应有效地组织第一印象场域、最后印象场域、光环效应场域、主题场域等,并根据旅游项目和环境的不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

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图则内容的分类、图则说明的要求、图件的内容与形式等,如表1所示。

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VIP专享】

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文本 (公示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1)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2) 第四章道路交通规划 (2) 第五章公共服务设施 (6) 第六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7)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加强石家庄高新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落实有关上位规划的要求,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标准,促进石家庄高新区合理地开发与 建设,特编制《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第1.2条: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规划及建设活动,均应遵照本规划执行,下一层次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 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1.3条:规划范围:北至北二环路东延,南至南三环,西至现状京珠高速公路,东至东三环,规划面积为74.68平方公里。 第1.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3.《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2012.3); 4.《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12);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08-93)(2002年版);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0.《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11.《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12.《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1); 13.《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09.6); 14.《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试行)(2009.7.1); 15.《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12.1); 16.《石家庄市城乡规划条例》(2014.6.1); 17.《河北省城市红线管理规定》(2012.12.1); 18.《河北省城市黄线管理规定》(2012.12.1); 19.《河北省城市蓝线管理规定》(2012.12.1); 20.《河北省城市绿线管理规定》(2012.12.1); 21.《河北省城市紫线管理规定》(2012.12.1); 22.《石家庄都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2012.5.1); 23.《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3); 24.《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程序规定》(2015.3)。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第2.1条:功能定位:集优良的生态环境、前沿的新兴产业、活跃的创新氛围和优质的生活服务四位一体的产城融合的科技创新城。 第2.2条:发展目标 1. 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2. 河北省自主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示范基地; 3. 石家庄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建设标杆。 第2.2条: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规划居住人口规模为50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范围总用地规模为74.6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 60.10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规模14.58平方公里。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索引号]CBA08G-0303-2008-00073 [信息名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信息种类]规划信息---区域规划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建设发展局 [发布时间]2008-01-31 [内容描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规划包括:规划范围、规划原则与目标、规划的作用和地位、规划单元的确定。 [正文] 一、规划范围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范围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即由泰达大街(北),南海路(西),北海路(东),津塘四号路(南),所围合的各项城市用地,用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一) 规划原则: 1. 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利用控制为重点,协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需求与物业开发三者的关系,使规划管理实现规范化、法制化; 2. 根据目前开发区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与可能对规划范围内各类用地进行优化利用的调整; 3. 完善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公用)和公共设施的载体能力和服务水平;

4. 通过土地、利用的规划调整,改善规划范围的环境质量、景观面貌,实现开发区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机平衡; 5. 遵循开发建设的时序性,坚持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调整好各开发阶段的关系,更好满足土地拨划的要求; 6. 应有利于开发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开发区当前与长远的有序发展。 (二) 规划目标 1. 形成完善、统一、和谐的中心区商务系统,营造高效、高质、高水平的商务运作体系,营造轻松、舒适、娱乐的商业休闲体系; 2. 形成若干具规模的高档住宅区和住宅小区,并形成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3. 通过对规划范围内绿地率的严格控制,扩大绿色开敞空间,从而改善建筑景观与风貌; 4. 严格控制建筑退后红线及街面设计,形成具有韵律感、亲切感的街面景观; 5. 通过城市设计有重点的控制第一、第二、第三大街沿线的建筑景观、风貌及建筑细部小品的处理; 6. 保证规划范围内长期发展所需要的交通、市政、公用配套基础设施的用地与合理位置,确保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高标准承载能力,满足开发区可持续有机发展的需要; 7. 形成条例化、指标化、图则化的控制体系,强化规划的控制、引导功能,保证中心城区合理有序的进行发展,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规划管理、土地出让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具体工作的实施;

龙栖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附件: 龙栖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一、规划概况 规划区范围和面积:东起乐东与三亚交界的石柱岭,南到海滨,西至望楼河,北靠九所镇区,规划控制范围面积约2470hm2。其中建设用地约1660.49hm2。 规划目标: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别具特色的热带海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社区。 总体布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布局,形成“一带、两廊、四轴、五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主要内容包括: 一带:滨海岸线形成的休闲旅游带。 两廊:由清塘河和抱套河等两条河流及沿河防护林带形成的景观廊道。 四轴:由东西向的滨海路,南北向的九龙大道——滨海路、九所公园——滨海路、西线高速公路——海榆西线等四条道路形成的交通轴线。 五区:以望楼河、清塘河、鸭母溪、抱套河、石柱岭等自然地貌互相分隔形成五个各具特色的功能区,规划区内由西至东依次为西部的望楼港组团、北部的罗马组团、南部的龙栖组团、中部的抱套组团、东部的石柱岭组团。 规划区内总人口控制在6.80万人。 二、区域环境现状 (1)该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物SO 2、NO 2 、TSP、PM 10 浓度均符合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中一级标准限值要求,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评价区内的主要地表水望楼河、鸭母溪及抱套河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内的主要地表水体已受到严重的污染,水体环境现状质量已达不到相对应的水体功能,造成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一是河道内有大量的畜禽养殖;二是水体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等有很大的关系。 地表水各监测点中多菌灵、百菌清、毒死蜱、甲胺磷均未检出。 (3)地下水各监测点中多菌灵、百菌清、毒死蜱、甲胺磷均未检出。其中1#监测点氯化物、氨氮、硫酸盐、锰、总大肠菌群超标、2#监测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锰超标、3#监测点氯化物、总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余监测因子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造成以上几个监测因子超标的原因主

溧水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附件1: 《溧水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设计任务书 一、工作背景和编制目的 溧水是南京的南大门,距南京45公里,是百里秦淮的发源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经济区的西缘。溧水区位优势明显,周边方圆2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40多个大中型城市。距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南站、新生圩港分别为14公里、28公里、59公里,是沟通苏、沪、浙、皖的重要交通节点。溧水境内丘陵起伏,河湖纵横,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目前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县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 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为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大力改善城市面貌,现我局组织编制《溧水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该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规划范围 东至秦淮路,西至宁高高速,南至金蛙路,北至中山河,总面积约为10.6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应适当放大。 三、主要规划依据与参考 (1)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报审稿)及相关专题专项 (2)《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在编) (3)《南京市永阳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在编) (4)《溧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溧水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溧水永阳新城防洪规划》 (7)《溧水县城区道路专项规划》 (8)《溧水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9)其他相关规划编制成果及已有规划审批资料 凡本要求未做具体规定的,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规范执行。 四、总体要求 1、规划应在《溧水永阳新城总体规划》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2、规划应充分解读老城区在永阳新城中的定位,分析其与永阳城南新城、城北开发区、城东片区的关系,明确自身的地区特色,统筹考虑老城区的功能定位与布局。 3、应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对老城区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布点、用地规模与形态及可实施性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配套要求,并促进现状工业的外迁,统筹安排各项城镇建设用地和空间布局,注重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应加强规划的经济性分析。结合用地权属,建设现状,发展时序等因素,重视对地块规划指标的经济测算,提高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 5、规划应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宝塔公园地块予以保护和控制,明确紫线控制范围。 6、规划应对老城交通系统进行梳理和调整,实现道路网的系统化、规整化和功能明确化。充分挖掘现有路网的潜力,结合旧城改造完善次干道和支路系统,明确道路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形成多元化的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系统,改善整体交通环境,以减轻老城环境和交通的压力。 7、规划应加强对老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针对日益紧张的用地形势,超前预控和规范管理地下空间资源,促进老城区空间资源集约利用。 8、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注重对规划范围内空间特色的分析和研究(如天际线、建筑色彩、建筑形态、重要道路界面等),充分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 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 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 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关于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关于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了严格执行和完善、深化《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市区控规》),依据《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及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区控规》的规划范围。市区其他地区陆续被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市区控规》实施的主管部门。各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权限负责本区行政区域内《市区控规》的实施管理。 第四条《市区控规》实施应坚持严格执行的原则,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深化和调整,实行《市区控规》调整的社会参与及监督。 第五条凡在《市区控规》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依照《市区控规》和本办法进行规划建设,服从规划管理。 第六条《市区控规》文件、图纸及图则,应在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拟改变《市区控规》规定的规划控制指标的,可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申请前应进行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由申请方委托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本规定附件《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进行论证。技术管理要求应在实施中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补充、完善。 第九条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在审查前应进行预审,预审工作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 第十条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应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十五个工作日,公众建议和意见,作为审查内容,随论证报告报审。 第十一条由市规划、环保、国土房管、文物、园林、交通管理等部门组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审查组,对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审查,审查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审查意见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收集、汇总《市区控规》每年的执行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第十三条市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的工作机构应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市区控规》进行综合修订。

旅游区控制性规划编制要求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4.1规划编制的依据、范围与技术指标 4.1.1规划编制的依据 在旅游区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参照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划技术依据。 4.1.2规划范围的确定 根据旅游区实际情况,确定旅游设施与建筑重点布置的区块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范围。 4.1.3规划技术指标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性质控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旅游综合环境质量控制三个方面。 土地使用性质控制须明确旅游区内各地块的利用功能、规模与具体位置,必须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定性即明确地块的使用方向,定量即确定旅游项目与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量,定位即确定建设项目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即限定建设地块的建筑规模与容量,以减少对旅游区内良好自然环境的破坏,使旅游区开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旅游综合环境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内外道路关系控制、环境景观控制、工程管线控制。 主要控制指标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等。 4.2规划文本的表达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主要以条例化、指标化、图则化的形式反映规划说明的各项控制指标与控制要求。 4.3规划图则的内容与要求 431规划图则的基本要素

规划图以地形图为底图,现状地形图比例为1/2000。规划图纸要标明项目名称、图名、图例、风玫瑰、比例尺、规划期限、规划日期、编制单位等内容。规划图纸应与规划内容相一致,要素表示必须明确无误。 4.3.2基本图件及要求 规划用地区位图:表示规划用地与周围环境、城市及主要交通干道的关系。规划用地现状图:展示现状地物要素,比例 1: 2000。 规划总平面图:标注各类建设项目与设施的空间布局、建设规模等,比例为1:2000~1: 5000。 道路交通规划图:表示旅游区内的路网结构,标注道路坐标、标高、道路断面形式,比例为 1: 2000~1: 5000。 绿化规划图:特色景观的展示与培育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比例为1:2000~1:5000。 工程管线规划图:标注各类工程管线的管径、平面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比例为1:2000~1: 5000。 土地利用规划图:标注土地使用性质与使用强度,包括使用密度与容积率,比例 为 1: 2000~1: 5000。 局部效果图:形象展示主要建筑与设施的空间关系。 4.3.3备选图件 旅游资源评价图、市场分析图、功能分区图、游览线路组织图、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图、景观分析图、景象构思图、环境小品示意图、建筑方案选样图等。 4.4规划附件的内容与要求 4.4.1规划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主要应反映以下内容: (一)旅游区现状 (二)规划依据、性质、范围 规划构思与空间布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