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语文复习

大学语文复习

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四)

泛读课文

《国殇》

作家作品:

1.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

2.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了“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

3.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

4.屈原诗歌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文体知识:

1.《国殇》选自《楚辞?九歌》。

2.《国殇》原为战国时楚地的民间祭歌,本诗用于祭奠卫国捐躯的将士。

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诗前十句对战斗的进程和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3.本诗后八句是诗人对阵亡将士的深情礼赞。

4.本诗善于运用渲染铺垫的手法。

5.语言质朴平易

一、单选题

1.《国殇》选自( B )

A.《九章》 B.《九歌》 C.《天问》D.《招魂》

2.诗句中多用“兮”字的诗体是( B )

A.诗经 B.楚辞 C.乐府 D. 律诗

3.《楚辞·国殇》的主题是(B )

A.祭奠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死去的人

B.祭奠为保卫国家而捐躯沙场的楚军将士

C.祭奠神灵以保佑楚军打胜仗

D.祭奠鬼神以超度楚军将士灵魂

4.《楚辞·国殇》的前十句属于( C )

A.环境描写 B.人物描写 C.场面描写 D. 心理描写5.《楚辞·国殇》的战争场面描写中,极力渲染敌军的凶猛残暴,这对刻画楚军的集体英雄形象来说,其作用是( C )A.对比 B.类比 C.反衬 D. 渲染

二、多选题

1.《楚辞》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有(ABDE )

A.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B.采用大量民间神话传说

C.格律严谨

D.文采华丽

E.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2.《楚辞·国殇》是一首(BCE )

A.民歌 B.挽歌 C.颂歌 D. 军歌 E.祭歌

3.《楚辞·国殇》的战争场面描写中,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有(ACDE )

A.侧面烘托 B.象征暗示 C.场面描写

D.气氛渲染

E.细节描写

三.简答题

1.说明屈原以“国殇”为诗名的意义。

古代称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死去的人为“殇”。屈原以此诗来祭奠卫国捐躯的楚军将士,故名“国殇”。“国殇”浸透了诗人对卫国捐躯将士的无限哀悼,也寄托着他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耻洗辱、振兴楚国的美好愿望。

2.《国殇》主要歌颂了什么精神?

歌颂了楚军将士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

3.概括本诗前十句与后八句的大意和特点。

本诗前十句描写战斗场面,层次井然,场面真切;后八句祭奠将士亡灵,哀思深沉,礼赞热情。

4.诗的末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对突出主题、表现英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两句由爱国志士的生为人杰,推想到他们死为鬼雄,热烈赞扬他们威武不可屈服的精神,他们虽死犹生。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卫国

将士的由衷崇敬,对突出主题、表现英雄形象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家作品:

1.司马迁,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体知识:

1.这是一篇记叙文。

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本文要点:

1.主旨

2.善于选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

3.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4.善于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

一、问答题:

1.本文写了哪几个故事?这体现了本文在写作上的什么特点?

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

2.作者在描写蔺相如与廉颇这两个人物时,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对话不仅是情节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3.蔺相如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蔺相如具有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智勇双全,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等性格特征。

4.廉颇负荆请罪,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

表现了廉颇勇于改正错误的品格。

5.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击缶?

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山居秋暝》

作家作品:

1.王维,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2.王维的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3.王维的作品集是《王右丞集》

文体知识: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2.这是一首山水诗。

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诗的层次

3.首联的”空”字表现作者什么心情

4.“秋”字在诗句中起的作用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描写景物上有什么特点

6.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7.写景纯用白描,轻描淡写,笔致简约

一、单选题:

1.作品以融诗情画意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而著名的唐代诗人是( A )。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李商隐2.在《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当时作者心境的一个字是( C )。

A.秋

B.留

C.空

D.歇

3.在《山居秋暝》中,流露隐居山中之意的诗句是( D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山水田园诗具有苏轼说的“诗中有画”特点的诗人是( A )

A.王维

B. 王昌龄

C.李商隐

D.白居易

二、多选题:

1、《山居秋暝》的文体是(BC )。

A.古体诗

B.近体诗

C.五言律诗

D.五言绝句

E.五言歌行

2、在《山居秋暝》第二联中渗透诗人高洁志趣的景物有(ABCD )。

A.明月

B.石

C.松

D.清泉

E. 竹

3、《山居秋暝》的主要艺术特点有(ABCDE )。

A.景物白描

B.以动衬静

C.视听交错

D.诗情画意

E.风格清新

二、简答题:

1.本诗的前三联与第四联的抒情方法有何不同?

前三联是借景抒情,第四联是直抒胸臆。

2.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一是陶醉于秋天傍晚山间的空静景象;二是流露出隐居山间的向往。

3.本诗中最能体现以动衬静手法的是哪两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指出本诗中的对偶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出塞》(其一)

作家作品:

1.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派的的代表人物, 其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2.王昌龄的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曾被称为“七绝圣手”,其

七绝多用乐府旧题

文体知识: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近体诗)。

2.这是一首边塞诗。

3.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语言知识:

1.还:返回。

2.但使龙城飞将在:但,假若。

3.不叫胡马度阴山:教,使,让。度,越过。

本文要点:

1.主旨

2.诗歌层次及抒情方法

3.写作特点:

(1)时空拓展,境界开阔。

(2)借用典故,寓意多重。

一、单选题:

1.下列诗人中属于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是( B )

A.王维

B. 王昌龄

C.李商隐

D.白居易

2.唐代诗人王昌龄最为擅长的诗体是( B )

A.五言绝句

B. 七言绝句

C.五言律诗

D.七言律诗

3.下列诗句中,运用互文手法的是( A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万里长征人未还

C. 但使龙城飞将在

D.不教胡马度阴山

4.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龙城飞将”指的是( C )

A.廉颇

B. 卫青

C. 李广

D. 霍去病

5.“但使龙城飞将在”,“龙城飞将”李广生活的时代是(A )

A.西汉

B. 东汉

C. 西晋

D. 东晋

二、多选题:

1.这是一首(ABCD )

A.近体诗

B. 乐府旧题诗

C. 七绝诗

D. 边塞诗

E. 七律诗

2.诗中后两句蕴含的多重对比因素有( ACDE )

A.历史与现实对比

B. 将领和士兵对比

C. 汉将和唐将对比

D. 有能和无能对比

E.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

二、问答题:

1.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主要情意。

诗作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2.说明这首诗各句的抒情方法。

第一句借景抒情,第二句借叙事抒情,第三、四句借典故抒情。

3.为什么说诗的后两句中包蕴着多重寓意。

这两句既歌颂了历史上李广,又讽刺了现实中的唐将;既对当前边将的无能,边患不断表示失望,又希望今后出现有所作为的将领,边关得到安宁。

《游子吟》

作家作品:

孟郊,中唐诗人。

文体知识:

1.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2.这是一首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

语言知识:

1.游子:出门在外的人。

2.寸草心:即指小草抽出的嫩茎,又喻指子女对母亲的心意。

3.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

本文要点:

1.主旨

2.诗歌层次分析

3.写作特点

(1)选择感人的细节歌颂母爱。

(2)比喻与象征的运用。

一、单选题

1.孟郊《游子吟》的体裁是( A )

A.新乐府

B. 五律

C. 五绝

D. 七律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A )

A.《游子吟》

B. 《山居秋暝》

C. 《春江花月夜》

D. 《登金陵凤凰台》

二、问答题: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的含义是

什么?

这里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从子女的角度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诗人以春天的阳光喻指母爱,以寸草心来比喻子女的心意。小草在春天的阳光下萌发,象征子女在慈母的爱抚下成长,小草不能报答春阳的恩德,象征子女也难于报答母爱于万一。

2.说说这首诗前四句与后四句之间的关系。

前四句刻画形象表现母爱,后二句从子女的角度赞美母爱伟大。

3.“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意?

“密密缝”的动作,“以外显内”寄托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怀;“意恐迟迟归”的担忧,正是希望儿子早日归来的拳拳心意。

《前赤壁赋》

作家作品:

1.北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被列在“唐宋八大家”之中,称为“三苏”。

2.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全面的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3.苏轼的作品集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文体知识:

1.这是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

2.本篇具有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散句与

骈句交错使用;用韵时密时疏,极尽变化之能事。

本文要点

1.主旨

(见提示第一段)要点:通过景物描写和主客问答,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时,由苦闷到自我解脱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线索

文章以记游和游览中的主客问答为外在线索,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内在线索。根据人物“乐——悲——乐”的内在感情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江上清风明月之景,引发出遗世独立之情,羽化登仙之感。这是因泛舟江上故作的旷达、乐观。

第二段(2、3自然段):写因箫声而生悲,由此展开主客问答。“客”即景生情,怀古伤今,由赤壁之地、曹操其人发出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议论。

第三段(4、5自然段):阐发作者“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否定“悲”,转悲为喜,启迪人们在大自然中得到解脱。

作者谈变与不变的道理的目的: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倡导遵循自然常道、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

第一层:用江水流逝、月亮盈虚为喻来说明变与不变的相对性,意在消除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二层:阐发物各有主、不可贪得的道理,倡导在大自然的常道和“无尽藏”中乐观自适的人生态度。

3.全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形式。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客”反映作者政治失意遭贬谪时苦闷、消极的一面;“主”则反映了他旷达乐观、积极对待人生的一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方式,使读者能透视到作者遭到巨大打击之后的复杂深微的内心世界。

4.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融会统一。

如第一段写秋景,先描绘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画面,再由眼前的美景触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而水、月、风这些景物又为下文说理作了形象的铺垫。第二段“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紧紧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表达出“客”的消极、悲观。第三段,先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针锋相对,继而以水和月作譬喻,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作者用“江山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这些自然界美好的景物,来表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全文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议论赋予了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内涵;写景又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这样,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5.作为一篇文赋,本文的句式运用上也很有特点。

本文作者将骈句与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整齐中又有变化,用韵也时密时疏,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穿插一些对偶句,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也有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似整而散,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用韵上,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

6.字词句法

(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凭借,依靠。

山川相缪。缪:通“缭”,缠绕,缭绕。

(2)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均是使动用法,使……舞,使……泣。

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处在独木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3)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朋友。

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被动用法;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在此表被动。

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所困厄的地方吗?

一.单选题:

1.苏轼《前赤壁赋》的主旨是( D )

A.抒写遭贬后的苦闷

B.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C.在山水之乐种寻求解脱

D.表现政治失意中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D )

A.时间的推移 B.想象的展开

C.事理的逻辑 D.感情的变化

3. 《前赤壁赋》中,作者借以抒情说理的主要事物是( B )

A.江水、明月、扁舟 B .江水、明月、清风

C. 明月、清风、洞箫

D.江水、飞仙、清风

4.《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中的“客”所代表的是( C )

A .苏子本人 B.吹洞箫者

C.思想矛盾中的消极面

D.思想矛盾中的积极面

5.《前赤壁赋》中,苏轼用来解脱精神苦闷的哲理是( C )

A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C.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D.“登仙”、“长终”都是不可能的

6.《前赤壁赋》的内在情感变化过程是( B )

A. 悲—乐—悲

B.乐—悲——乐

C.悲—乐—更乐

D. 乐—悲—更悲

7.《前赤壁赋》中主客最终适意清风明月,这流露的思想感情是( D )

A.消极的遁世思想 B.积极的反抗情绪

C.失意时的悲观失望

D.失意时的乐观旷达

二、多选题:

1.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所体现的文赋的特点有(ACE )

A.主客问答,以客伸主 B.语句骈俪,对仗工整

C.骈散相间,平易自然

D.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E.用韵自由,时疏时密

2.下列各句中,体现苏轼于一时情绪消极的语句有(BC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E造物者之无尽藏,吾与子所公适

《声声慢》

作家作品: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是我国宋代的女作家、女词人。

2.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风沉哀凄苦。

3.她的词集是《漱玉词》

文体知识:

1.这是一首词,《声声慢》是词调或称词牌。

2.《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慢词。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词通过残秋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愁情,并层层推进,将愁情推向高潮,读来荡人心魄。

3.语言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4.这首词的现实意义

一、单选题

1.《声声慢》的主要抒情方法是( A )。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直抒胸臆2.《声声慢》的总体情感基调是( D )。

A.秋愁

B.家破人亡之思

C.人老珠黄之哀

D.孤苦无依之悲

3.《声声慢》中引发故乡之思的景物是( C )。

A.晚风

B.淡酒

C.过雁

D.黄花4.《声声慢》中体现家破人亡之痛的词句是( B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声声慢》中,抒写昔盛今衰,身世变迁的词句是( C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声声慢》中,词人自喻的事物是( C )。

A.晚风

B.过雁

C.黄花

D.梧桐

7.《声声慢》中,火上浇油,引发“怎一个愁字了得”呼告的景物是( D )。

A.淡酒

B.晚风

C.黄花憔悴

D.梧桐细雨

8.《声声慢》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此时作者流落于( D )。

A.山东青州

B.江淮之间

C.湖南湖北

D. 江浙一带

二、多选题:

1.《声声慢》中所渲染的愁情有(ABCE )。

A.秋愁

B.家破人亡之思

C.身世变迁之哀

D.羁旅行役之苦

E.孤苦无依之悲

2、《声声慢》中借以抒情的事物有(ABCDE)。

A.淡酒

B.晚风

C.过雁

D.黄花

E.梧桐细雨

3.《声声慢》中的错觉有(AC )。

A.酒淡

B.乍暖还寒

C.旧时相识

D.黄花无人摘

E.细雨点点滴滴

4.《声声慢》中的“黄花”具有以下意义(ABCDE )

A. 实写菊花

B.以黄花自喻

C.寄托身世之感

D.象征自己晚年的孤苦无依

E.抒发盛衰之感

5.《声声慢》中,词人的主要行为有(ABCDE )。

A.寻寻觅觅

B.借酒浇愁

C.望雁思乡

D.看菊自怜

E.听雨呼告

6.《声声慢》中的呼告句有(DE )。

A.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乍暖还寒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E.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声声慢》的主要语言特点有(BE )。

A.对偶工整

B.连用叠词

C.排比造势

D.辞藻华丽

E.善用口语

三、简答题:

1.说明“寻寻觅觅”句的统领作用。

“寻寻觅觅”写行为,统领词人喝酒、望雁、看菊、听雨等行为线索;“冷冷清清”指向环境,统领气候、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线索;“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统领秋愁、家破人亡之思、身世变迁之哀、孤苦绝望之悲等情感线索。这三条线索的相辅相成,就是全词的整体建构。

2.说明“三杯两盏”句的表现意义。

表现意义:一是借酒浇愁;二是晚风带来秋愁;三是浇愁的酒力敌不过添愁的风力,见出愁情深重难解。

3.由“过雁”所引发的思绪中主要包涵哪些情景?

由过雁引发的思绪中的情景有:寒秋残景、往昔故家美盛情景、今日国破家残情景、往昔夫妻唱和情景、今日夫亡身孤情景等。这都是由雁过引发的“象外之象”。

4.“满地黄花”句寄寓着什么感慨?

寄寓感慨: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人老珠黄、孤苦无依。

5.“梧桐更兼”句有何作用?

作用:一是强化“秋愁”,二是火上浇油,将孤苦无依之悲导向绝望的顶峰。

6.两个呼告句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是绝望情绪的必然喷发。

《都江堰》

作家作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