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法理学教案(葛洪义老师)

大学法理学教案(葛洪义老师)

大学法理学教案(葛洪义老师)
大学法理学教案(葛洪义老师)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法理学的定义

第二节法理学的意义

第三节法理学的地位

第四节法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特点

第六节《法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第一编逻辑推论中的法律现象

第二章法律的本质

第一节法律的词源与词义

第二节法律的现象与法律的本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法律的特征

第一节法律的特征与法律的本质的关系

第二节法律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法律与程序

第四章法律的价值

第一节法律价值的含义

第二节法律价值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第三节法律的主要价值

第四节法律的价值冲突

第五章法律的要素

第一节法律要素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第二节法律规则

第三节法律原则

第四节法律概念

第六章法律的效力

第一节法律效力的含义与范围

第二节法律效力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第三节法律效力的来源

第四节法律效力与法律位阶

第七章法律的作用

第一节法律作用的含义与分类

第二节法律作用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第三节法律的规范作用

第四节法律的社会作用

第五节法律的局限性

第八章法律的生成

第一节法律生成的含义

第二节法律生成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第三节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的关系

第九章法律的方法

第一节法律方法的含义

第二节法律方法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第三节法律推理

第四节法律解释

第五节法律论证

第二编社会分析中的法律现象

第十章法律与社会

第一节社会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法律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法律的社会分析与法律本质学说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法律与政治

第一节法律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法律与国家

第三节法律与政党政治

第十二章法律与经济

第一节法律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法律与经济基础

第三节法律与生产力

第四节法律与市场经济

第十三章法律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法律与科学技术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科学技术进步对法律的影响

第十四章法律与文化传统

第一节法律与文化传统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法律传统与法系

第三节法律的文化解释及其影响

第四节正确认识法律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第十五章法律与道德

第一节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第三节法律与文明

第十六章法律与宗教

第一节法律与宗教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宗教对法律的重大影响

第三节当代中国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第十七章法律与秩序

第一节法律与秩序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法律本质与秩序

第三节秩序的成本

第四节法律改革与秩序建构

第三编历史视野中的法律现象

第十八章法律的产生

第一节法律的产生与法律本质学说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法律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法律产生的标志与规律

第四节法律与原始习惯的关系

第十九章法律的演进

第一节法律的演进与类型理论

第二节法律的历史类型

第三节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

第四节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

第五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

第二十章法治与法治国家第一节法治与法治国家的含义

第二节法治现代化

第三节法治与民主

第四节法治与人权

第五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法理学的定义

一、法理学的定义与特征

法理学是一门以一定的哲学方法和哲学观点为基础研究法律的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

1.法理学与其它法学学科一样,必须研究法律。

2.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的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法理学必须解决法律的各种理论问题,尤其是法律的根本性质问题,即法学的“元”问题。

3.法理学研究法律的方法和思想基础是哲学。无论是否承认法律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的本质,无论是否承认法学的“元”问题的存在,法学流派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哲学理论面对并回答法律的“元”问题——本质。所以,法理学与法哲学、法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法律解释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1.实在法。法理学要研究实在法,但是不能限于实在法。

2.法律的理论问题。法理学作为法学的一个理论学科,是通过对法律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切入法律的。

3.法律学说。法律学说是法律问题研究成果的积累,所以,也是法理学所要研究的法律问题的重要来源,可以作为衡量法理学成果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法理学的意义

一、法律思维的特点

法律思维与大众思维、政治思维等各种思维类型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1.法律思维的法律性

2.法律思维的正规性

3.法律思维的形式性

4.法律思维的程序性

二、法理学的意义

1.从理论上建构解决法治建设和法治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分析模型,帮助人们深化对法律的认识,提供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理论思路;

2.帮助学生克服习惯的普通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形成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系统的职业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思维方式,训练法律学生的法律理论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法律及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则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原理和当代法学理论的最新成就,提高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理论水平。

第三节法理学的地位

一、法理学的学科地位

法理学是一个最为古老的法学门类。在现代法学研究和教育体系中,法理学是法学的一个理论学科。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法理学的知识和原理来自于法律实践,同时,它在法律实践活动中又居于指导地位,其它法学学科和各国具体的法律实践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法理学原理基础之上的。法理学将部门法学和法学其他学科的各种知识与丰富内容抽象为一般原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和法律思维基本方法的训练。

1.法理学的理论性

2.法理学的基础性

3.法理学的总体性

二、法理学的课程地位

法理学是法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法理学是学生深入掌握其它法学学科知识所必须首先掌握的理论工具。在法学教学体系中:

1.法理学培养法律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2.法理学是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基础训练

第四节法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法理学的产生

法理学作为关于法律的一般原理的思考,它是与法律同时出现的。人类关于法律现象最古老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法理学领域。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法理学,法理学则是近代以来的学术分工的结果,是法律发展并与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分离的产物。

法理学的产生条件有:

1.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规范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产生

2.法学发达并产生了法学学术门类的分工

3.职业法理学研究群体的出现

二、西方主要法理学学派

西方法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法(理)学流派有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分析法学、批判法学、女权主义法学、解释学法学等,按其基本价值倾向,也可以分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等。

1.自然法学

2.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3.社会学法学

4.经济分析法学

5.批判法学

三、中国法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也非常发达,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学科,法理学在中国的出现则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法律文化冲击下形成的,所以,中国近代以来的法理学在学科设置上主要受西方法理学的影响。

1.中国古代法律思想

2.中国近代法理学的产生

3.新中国法理学的发展

四、当代法理学面临的问题

1.当代法理学与后现代思潮

2.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科际整合

3.当代法理学与全球化、信息化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产生于19世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组成部分。从法律思想角度,它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知识体系影响:

1.西方传统的知识论思维结构

2.法律实证主义

3.批判社会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在本体论上坚持法律的普遍本质与普遍发展,强调法律与客观规律的联系,着重分析法律产生、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2.认识论上则继承和发展了知识论思想传统,重视法律的本质问题研究并强调法律认

识与法律实践的密切关系;

3.在价值论上强调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关系,将人的彻底解放与法律的未来联结考察;

4.在法律研究方法上强调法律研究与社会分析、逻辑推论及实证分析的结合。

三、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理学取得了重大发展

1.法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学学科

2.出现了职业法理学研究群体

3.法理学教材和学术成果有了明显进步,取得了一些重大理论突破

4.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中国法治化进程

第六节《法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一、《法理学》的课程内容

《法理学》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研究法律的本体论问题的能力而设置,所以,多角度地介绍法律本质研究,特别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法律本质研究的相关情况,就构成了《法理学》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关于法律本质问题的逻辑推论,对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法律的历史考察。

二、《法理学》的学习方法

本门课程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法律的基本问题的主要知识进路,学生则需要通过不断地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要求学生尽可能广泛地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与讨论问题。

1.唯物辩证法

2.实证分析方法

3.价值判断方法

4.逻辑推理方法

第一编逻辑推论中的法律现象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延续、继承和发展了源自古希腊罗马的知识论形态上的法律思想传统,即通过对法律现象由表及里的逻辑推导过程,认识法律的普遍本质和存在规律。

本编的教学目的就在于,说明人们是如何通过逻辑手段揭示法律的本质,如何在逻辑推论中建立法律现象、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内部各个部分或环节之间的关系的,以及这种理性

主义的法律思想方式在当代的新发展与新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法律与逻辑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法律的本质

第一节法律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国古代法律的词源词义

1.中国古代“法”字的含义

2.中国古代法律思维的特点

二、西方国家法律的词源词义

1.西方国家古代“法”字的含义

2.西方国家古代法律思维的特点

3.法律的词源反映了早期人类对法律的认识。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法律”一词在西方古代和中国古代含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原则性的区别,反映出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民族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三、法律一词在现代中国的所指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所使用的“法律”一词,作为一个专有词汇,在我国是近代以后伴随着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出现的。目前,我国法学界和法律界在法律、法等词汇的使用上,并没有严格的规范的统一称呼。一般未做特别说明的时候,“法律”和“法”一词通常表达的是广义的法律或法,即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一切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第二节法律的现象与法律的本质

一、法律的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法律的本质与法律的现象是相对应的概念,是沿用哲学上的本质与现象这对认识论范畴分析法律问题的一个逻辑思路。其基本观点大体是:法律的现象是法律表面的外部的联系,法律的本质则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法律的深层次的内在的联系。

1.柏拉图的“洞穴假说(隐喻)”

2.康德对本质与现象的划分

3.黑格尔对本质与现象的整合

二、法律本质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1.法律本质研究的方法论特点表现在它的二元论上:

现象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知,而本质则必须通过理性思维的方式加以把握。事物

的本质是普遍的,现象则是多样化的。法律的产生、发展与存在具有普遍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的法律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1)本质与现象

2)理性与感性

3)普遍与个别

2.这种认识进路和知识路径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自然法理论的思想方式具有内在联系。

3.法律本质研究与知识论的难题

1)休谟问题

2)卢梭问题

3)康德问题

4)尼采问题

5)法律实用主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法律本质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思想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即把法律现象归结为社会现象,把社会现象最终归因为经济现象,把经济现象归源于生产方式,并且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认识和把握法律的本质。

具体说:现实的人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两种生产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交往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法律属于上层建筑

这个学说的特点:1.唯物的;2.辨证的;3.二元的

二、法律的本质及其层次性

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体系中,一方面,法律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另一方面,法律的内容最终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所以,法律的本质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1.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3.这个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三章法律的特征

第一节法律的特征与法律的本质的关系

一、法律的特征与法律的本质之间的联系

1.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规范。在众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范中,法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法律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

2.法律的特征是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社会规范的区别点。

3.法律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表层,即法律的现象层次,但是却反映了法律的本质。如同法律的现象与法律的本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或层次一样,法律的特征也是法律的本质的显现,是由人们关于法律的本质的逻辑推论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法律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法律特征的观点。

4.把握法律的特征有助于把握法律的现象,把握法律的独特性,进而有助于进一步论证、揭示法律的本质。

二、法律的特征与法律的作用

1.法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法律的独特性

2.法律的独特性决定了法律独特的作用

3.法律是公开的、明确的、普遍的行为规范体系,决定了法律独特的作用方式

第二节法律的主要特征

我国法学界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观点,将法律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探讨法律的特征,明显借鉴了法律实证主义的思想资源。一方面将法律理解为国家有意识的理性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将法律理解为一个规范体系——一个被书写出来的逻辑严密的文本。这反映出19世纪以来法律国家化、政治化之后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与期待。在这个基础上,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法律的主要特征是:

一、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1.法律是一个规范体系。规范——社会规范与自然法则、技术规范——社会规范的特点

2.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体系。行为与思想的区别,行为与思想的表达活动

二、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法律的普遍性的四层含义:

1.法律是一种规范性文件,与非规范性文件不同

2.法律的效力及于它的制定机关主权实际管辖范围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在法律二元论者看来,法律的普遍约束力还包括法律的超越性

三、法律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1.法律产生于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与习惯、道德等不同)

2.有权产生法律的人必须掌握公共权力(与宗教、政策、纪律等不同)

3.法律产生的方式是国家的制定或者认可(与所有其它社会规范不同)

四、法律是由国家通过法律程序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1.国家强制力就是国家暴力

2.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实施的后盾,是代表公众对抗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力量

3.国家强制必须依法进行,尤其是依据相应法律程序进行

五、法律是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的社会规范

权利义务结合,不仅规定义务,而且保护权利,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节法律与程序

一、法律与程序的一般关系

1.“序”是秩序、顺序,“程”是规程、流程、程式,程序也就是规定的办事环节和步骤。

2.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定着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程式,所以,法律与程序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程序性是法律现象的最显著的标志,没有程序,就没有规矩,也就没有法律。

二、法律程序的种类

程序在法律制度中不仅是指程序法,而且也是一切法律规则的内在要求。

1.规则中程序性规定的普遍性

2.专门法律程序: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司法程序

三、法律程序的功能

法律制度越是发达,规则就越是细密和严格,法律的形式主义色彩也就越是明显,相应地,法律程序就越规范化、正式化。法治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在于人们、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否能够严格按照程序办事。

1.目的整合功能

2.价值评判功能

3.职业自治功能

4.系统识别功能

二、法律的可诉性

1.法律的可诉性的含义。从法律与程序的密切关联可以引出另外一个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的可诉性。

2.法律的可诉性的意义。法律程序的设定,使人们可以根据实体法律规则的规定将自己与他人的法律纷争提交专门的机构加以裁决,使法律规则可以作为诉讼和人们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使法律有可能从纸面上的规定转变为生活中的现实。

第四章法律的价值

第一节法律价值的含义

一、法律价值的含义

1.价值的含义。价值经常被用在经济学中。现在,价值则主要是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对人而言,价值意味着一种好处,是外界物对人的精神愉悦所具有的一种积极意义。作为物质的人与作为精神的人之间的区别。康德关于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的观点。

2.法律价值的含义。法律价值是法律所具有的满足人的实践(追求正当行为)需要的属性和意义。1)法律价值与人作为主体的需要密切关联;2)法律的价值是人赋予的。法律价值不是脱离人的东西,而是体现在法律文本、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人的自身价值,是人的价值追求与法治追求的统一;3)法律价值是人的正当性追求的产物。法律是人的实践行动的产物,是人在追求正当行为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3.法律价值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自觉通过人的理性努力,进一步促进法律关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所以,法律价值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建构法律之外的与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相关的某种标准和尺度,作为衡量和评价现行法律的依据,作为现行法律的存在根据和正当与否的尺度。

二、法律价值与法律的价值评价

1.法律价值与法律价值评价的联系。两者都与人的主观倾向联系密切,都是人对法律的观点、看法。

2.法律价值与法律价值评价的区别。法律价值是法律与法律制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是人在创造法律的过程中的价值追求的体现;法律价值评价则是人对法律具体内容的评价,尤其侧重于对法律实施后果的评价。法律价值所说的法律是普遍的,法律价值评价所说的法律则是具体的。

3.法律价值与法律价值评价的相互作用。法律价值是法律价值评价的基础,法律价值

评价是法律价值增进的条件。

第二节法律价值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一、法律价值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1.二元论

2.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3.逻辑推论

二、法律价值与法律本质的内在联系

法律价值与法律本质存在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法学发展历史过程中,法律本质研究与法律价值研究是一致的,都是追求法律现象存在的初始原因和最终根据。从法律认识论角度看,法律本质是指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据,法律本质研究则是揭示这种根据,法律价值研究同样是要揭示这个普遍的价值准则。所以,法律价值论者和法律本体论者也都是可知论者,认为法律的本质和价值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控制的,它们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根据。因此,这个法律的根据在理论上不仅是法律的真理,而且还是一切“良法”的最终根源。真假问题与善恶问题,从法学发生学来看,是合为一体的。所以,法律本质研究与法律价值研究存在密切关联。

第三节法律的主要价值

一、法律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

由于法律的价值与人的价值关怀密切联系,与人的主观意愿密切联系,所以,对法律的价值判断与对法律的事实判断不同,前者主要依赖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把握,后者则主要依靠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二、法律主要价值的确定方式

在这个背景下,法律的价值也必然体现在许多方面,与生命个体的个体需要和情感密不可分。仅就法律的主要价值而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原因主要在于特定社会的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和具体语境不同,人们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具体环境不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就自然不同。

推理是确定法律的主要价值的基本方式,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推导出法律应该维护的基本价值。这些标准和原则历史上主要有:

1.作为自然物的人的自然需要

2.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社会需要

3.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的理性选择

4.人的自主选择权

5.人的生命与尊严

三、法律的主要价值

现在或曾经被作为法律的主要价值的有:自由、正义、公平、秩序、民主、人权等。

1.自由

2.正义

3.公平

4.秩序

第四节法律的价值冲突

一、法律价值的冲突

1.法律价值冲突的普遍性。法律的价值冲突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法律价值之间的冲突,如自由与秩序、自由与民主、公平与效率、正义与平等、正义与利益等。在各个国家法律实践中,法律价值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2.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角色不同,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区别和差异,也就决定了人们之间对法律价值的不同看法和要求。另外,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宗教、道德观念的冲突都可能构成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

3.法律价值冲突的类型。从主体的角度看,法律价值冲突一般发生在三种情况下:法律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冲突;法律价值与群体价值之间的冲突;法律价值相互之间基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价值冲突而导致的相互冲突。

二、法律价值的选择

人们必须在相互冲突的法律价值之间进行选择。尽管法律价值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任意选择需要法律维护的价值,法律价值的选择是在一定的标准、原则和程序中进行的,是建立在广泛的协商、对话、说理与论证的基础上的。

1.非强制原则

2.协商原则

3.论证原则

4.客观原则

5.共识原则

第五章法律的要素

第一节法律的要素与法律的本质的关系

一、法律要素的含义

法律的要素就是法律具体内容的逻辑构成因素,即法律文本表现法律内容的具体技术形式和思想工具。法律的要素有: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以及法律技术性规定等。

法律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依据逻辑手段建立起来的。

二、法律要素与法律本质的内在联系

1.法律是一个整体。法律体系、法律部门、法律规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逻辑系列,法律文本则是各个法律部门的反映,法律文本内部同样也是统一协调的。这种统一性不仅表现在法律规则之间的统一上,而且也反映在法律规则与其它法律构成要素之间的统一上。

2.法律的整体性是法律的本质所决定的。法律的统一性不仅是法制统一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法律观的必然产物。各个法律要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律的本质。

3.法律的整体性在理性主义与本质主义法律观中发展到了顶点。

第二节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的概念和特点

法律规则是法律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法律中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的部分。按照德沃金的观点,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共同构成法律规范。由于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义务的方式建构社会关系的,所以,在法律中,法律规则承担着规范、保护、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任务。

法律规则是具体的: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

法律规则是明确的:必须用明确简洁的文字形式加以表达

法律规则是逻辑严密的,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

法律规则的种类繁多,但是目的则是一致的,即尽可能为社会生活提供确定的行为指引并建构可靠的行为预期。

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与禁止性规则

任意性规则与强行性规则

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与准用性规则

奖励性规则、保护性规则与制裁性规则

三、法律规则的优点与局限

它的优点是对权利义务的规定比较明确清晰,操作性强,缺点是含义相对比较固定,缺乏变通,有时显得比较僵化、保守。

第三节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和种类

1.法律原则的概念: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准则的体现,具有基本性、本源性、综合性。法律原则是法律文本的精神内核,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指导作用。

2.法律原则的种类

公理性原则与政策性原则

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

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

二、法律原则的特点

1.法律原则表现形式上的不成文性。法律原则一般是以非文字的形式存在的;在当代中国,在立法技术上,通常各个法律首先都会用一定的篇幅陈述该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外法律文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涉及到对法律原则的基本看法的差异。

2.法律原则具体内容上的稳定性。法律原则的基本性决定了它的内容相对比较稳定,特别是公理性原则。

3.法律原则适用实践上的宽口径。从实际运用角度看,法律原则的优点是覆盖面宽,有弹性,适应性强,缺点则是不够具体,难以统一把握和操作。

4.法律原则实际功能上的间接性。法律原则对法律及其制定与实施的影响是潜在的与间接的。

5.法律原则存在依据上的伦理性

三、法律原则的意义与作用

1.体现和宣告法律的基本精神;

2.保证国家立法的统一;

3.弥补法律的漏洞和空隙;

4.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第四节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的含义与意义

1.法律概念的含义。这里的法律概念是指法律中的那些法律词汇、名词。

1)学习法律的媒介。法律都是人们通过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而现代法律则基本上都依赖书面语言文字加以表达。因此,人们事实上是通过法律概念学习、了解、掌握和运用法律的。

2)衡量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人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法律概念的掌握程度。

3)提高法律职业的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法律是人类学习通过语言解决分歧的产物,是为了说服人而创立的。法律的说理性建立在凭借独特的法律概念和行业语言进行交流的基础上。

二、法律概念的种类

法律概念有不同种类,不同法律也是由不同法律概念群组成与说明的。从法律概念最基本的类型看:

专门的法律术语与生活中的一般概念。后者被立法者或法律职业者借用来表达法律问题,运用于争议解决过程,从而成为法律概念。

事实问题的概念与法律问题的概念。

第六章法律的效力

第一节法律效力的含义与范围

一、法律效力的含义

法律效力也就是法律的拘束力和法律的有效性,法律效力意味着法律对一定范围的人和事的法律约束力。人们对法律效力的讨论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法律效力的根据和来源,法律文本的效力(有效)范围,法律实施的实际后果或结果。我国法理学教科书一般主要讨论法律的效力范围。

二、法律的效力范围

法律的效力范围就是指法律的适用范围,包括法律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法律对人的效力。

2.法律的空间效力。

3.法律的时间效力。

1)法律的生效时间

3)法律的溯及力

第二节法律效力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一、法律效力学说与法律本质学说的关系

法律效力与法律本质也存在密切关系。法律的效力固然离不开国家或公共权力机构的强制,但是,法律根本上不是单纯的暴力,而是合法的暴力,是说理,因此,法律的效力与法律的说理性相关。

本质是事物的根据,深入揭示法律的本质,是提高法律的说理性,进而提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方法。法律效力的有无和效力的大小也就与法律本质问题密不可分。从法律的本质力量出发,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法律效力。

对法律的本质的论证决定了法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不同的论证为法律提供了不同的合法性基础。

二、法律效力的发挥

法律本质研究越是深入,说理性越强,法律的效力就越大。

第三节法律效力的来源

一、研究法律效力来源的意义

法律效力的来源就是探讨法律强制性的根源问题。

研究法律效力的来源,根本目的是解决法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

二、法律效力的来源

由于人们对法律的本质存在不同看法,法理学关于法律效力的来源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其内容最终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所以,从表面上看,法律效力来源于国家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实际上,从深层次看,真正有效的法律必须体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深刻地反映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要求,也必须符合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

第四节法律效力与法律位阶

一、法律效力与法制的统一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统一、有序的,而统一必须建立在法律部门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制度安排基础上。所以,在法律体系内部,不同法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效力等级关系,即在不

同法律之间存在一个决定与从属的关系。原则上说,低位阶的法律的效力来源于、从属于高位阶的法律。在法律规则的规定之间发生冲突、矛盾或不一致时,低位阶法律或法律规定必须服从高位阶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也有助于体现和维护国家政权、国家权力的统一。

二、法律的效力关系

法律的效力关系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等级关系是一致的。法律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形式不仅是内容的体现,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内容的规定性,规制着内容。

法律渊源的等级关系,表现法律之间的效力关系。我国法律的效力关系,与我国法的渊源是一致的。

第七章法律的作用

第一节法律作用的含义与分类

一、法律作用的含义

法律的作用泛指法律对社会所发生的影响。

在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法律知识体系中,法律从产生的时刻起,就是服务于、服从于特定社会目的的,因此,法律的作用是人们预先设计和规划的。

二、法律作用的种类

由于法律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整作用于社会的,所以,法律在具有社会作用的同时,对人的行为也具有规范作用。

除了法律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外,法律的作用还可以分为:

法律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法律的一般作用与具体作用

法律的整体作用与局部作用

法律的预期作用与实际作用

法律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第二节法律作用与法律本质的关系

一、法律作用理论与法律本质学说的一般关系

法学理论中,法律作用理论基本上都是与特定的关于法律本质问题的学说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法律本质学说,对法律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自考5677法理学小抄.自考笔记.自考预测押题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法学绪论 1、释义: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1)法是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 (2)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 法学产生的前提,一般地说就是:第一,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第二、社会上已出现了专门研究者。 (3)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的法学有那些区别? 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与以往的法学具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义上的法并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她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2、法学是历史和国情的范畴 法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为专门的学问和学科的。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 不过,在法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或学科的问题上,至今信用证有种种歧视。同人胶所处环境和所受传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这些见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把法学同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而其差异,则主要是由两大法系的不同传统,对其法学学人产生不同影响所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法学曾经是关于刑名法术的学问,故称“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后来,中国古代法学在很长时期里主要采取了律学的表现形式,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官方注律为基本形式的律学。 在当代中国,关于什么是法学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法学,又称为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大学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 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 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 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 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 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 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 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 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作业布置:(含思考题、讨论题) 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课前还不能打印,只能课后用笔手写)

大学教案模板

大学教案模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 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 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 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作业布置:(含思考题、讨论题) 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课前还不能打印,只能课后用笔手写)

法学法理学课本笔记整理——法律技术方法

第八章法律技术方法 第一节法律技术方法的概念 一、法律技术方法的概述 1.法律技术方法,亦即常说的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 2.法律方法的特征 ⑴专业性 法律职业者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思维⑵法律性 法律方法是根据法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法律是法律职业者判断是非的标准 ⑶实践性 ①法律方法的目的指向是一种实践指向,即如何有效地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②法律方法的主体是法律实践的主体 ③法律方法的评价标准是实践标准 二、法律技术方法的分类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是通过对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条文、概念、术语的说明,揭示其中所表达的立法者的意志和法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法定权利和义务或补充现行法律规定不足的一种国家活动 2.只有被授权的国家机关才能进行法律解释,法律解释属于官方解释或有权(有效)解释 3.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⑴法律解释是抽象的行为标准,具有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而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却是具体的和千差万别的 ⑵法律词语、术语、概念经常具有多种含义,所以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就会发生分歧。为了消除分歧,就需要有权威性的法律解释 ⑶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改革时期尤其如此。有些新情况、新问题无需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或修改法律、法规来应对,可以通过法律解释来解决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是人们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判例等法律资料)得出某种法律结论的思维过程 2.法律推理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 (三)法律论证 1.法律论证是指在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法律主张的情况下,通过论述一系列理由来说服其他人接受其中最佳主张的活动 2.法律论证的特点 ⑴社会性 社会性是针对论证的性质和目的而言的,即并非自我的内心思维活动,而是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说服他人或社会公众的社会活动 ⑵说理性 说理性是指论证的内容在于通过陈述一系列的理由影响他人的思维并使他人接受 ⑶言辞性 言辞性是指论述的手段,即论证必须通过言词(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来陈述理由 ⑷论争性 论争性是指论证的过程,即为了说服对方、决策者(如法官)或公众,论证必须经过一定的公开程序,反驳和否定

[重点]法理学重点笔记

[重点]法理学重点笔记 法理学重点笔记 (约占卷面分值的10%一12%) 基本要求 应试人员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能够准确地把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念和价值;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大纲的内容,能够对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判断;能够运用法理学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法律事件、案件或现行制度;注意法理学知识与法律应用学科知识的结合。 第一节:重点难点 一、法的本体 (一) 法 1、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所谓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强制性。 (4)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 (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2、法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或根本意志,是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的反映。不仅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而且包括法本身,都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阶级意志性和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属性,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 3、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概念: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 第一,指引作用。 第二,评价作用。 第三,预测作用。 第四,教育作用。 第五,强制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具有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第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这些事务与统治阶级并无直接联系,在客观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 (4).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那种“法律虚无主义”是错误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应看到法的作用的有限性。表现在:?法只是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法的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有限性。法有主观意志性、概括性,且讲究程序,不能具体、迅速、及时地解决问题。?实施法律受人员与物质条件的制约。 (二)法律价值 1、法的价值的含义

【最新2018】法理学怎么写读书笔记-推荐word版 (2页)

【最新2018】法理学怎么写读书笔记-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法理学怎么写读书笔记 法理学怎么写读书笔记呢?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法理学读书笔记范文,仅 供参考~ 用了几天的功夫,读完了苏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并不算是新书了,早在201X年年底已经出版,但是居然一 直没有兴趣翻开来过,也是很惭愧的事,或许人和书的结缘也需要过程吧!)。 感觉除在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相关问题方面有所启发以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可以作为我阅读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最好的导读。 波斯纳的这本《法理学问题》,也是由苏力翻译的,早在1994年——也就是十年前——就已经出版。而我得到这本书的时候是1996年的春天(那是大学 时代两个朋友合送给我二十岁的生日礼物,至今翻开书来,里面当年那张小小 的生日贺卡还在,使我能时时重温青春岁月以及温馨友谊),至今也有八年之久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读完过这本书,甚至是它的十分之一都 没读完过,遭到相同命运的,还有书架上的波斯纳的一套《法律的经济分析》(不过,这套书稍微好一点,因为它要被我时时翻阅当字典,当注解的出处)。 当然,显然地有我不勤奋以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学术兴趣和热情的原因。不过,我认为还是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读不懂它。也记得曾很期盼 地打开它,但是,我先前一直认为它太零碎,和我以往的阅读经验和学习 进路相比是迥异的。因此,在好几次打开又困惑的情况下,我放弃了想通读它 的打算。 但是,这次真地不一样了。在苏力的《送法下乡》中,他所使用的经验材 料倒丝毫不使我感到惊奇。其实,我想,不止是我,任何一个稍微有些中国农 村或者小城市生活经验的人;或者任何一个还比较关注这些问题,以前曾多多 少少有过类似问题阅读经验的人都不会感到太惊奇。这些材料如果说是苏力调 查得来的,还不如说是天天都生长在我们身边的,甚至,它就是我们的生活世 界本身。真正启发我阅读兴趣的,而且,也如同苏力写作时所希望的,真正让 我感觉受到“智识的挑战”的,是他的分析,他对这些我们先前就已经很熟悉 的材料的独特解读。我不能不承认,这种解读的视角吸引了我,也打破了我的 通常的解读习惯和分析习惯。我们通常的分析习惯是什么呢?带着观点看问题,在看一个实际问题时,我们是用早已形成的观点去不断地型塑它,用苏力的批 判来说,就是“先验的”而非“经验的”。其实,我们看实际问题,是要发现 里面的问题所在,用一个早已形成的观点去看问题,恐怕实现不了我们的初衷,而只能是一遍又一遍地强化我们对头脑中已有观点的肯定,这必然造成一种认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案模板

教案 Practical College English 新认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 教研室:公共课部教师姓名:freefishwang 授课专业和班级11机电01、02、03 课程名称Practical College English 授课学时 6 授课内容Unit 1 Bill Gates in His Boyhood 教学目的Understand the main ideas of text A and text B, grasp the words, expressions, structures and word formations used in the text, and discuss the text among students and offer their opinions on the topic of learning styles and techniques. 教学重点Study the language points and know how to write a letter in English. 教学方法Student-oriented communicative teaching, free discussion and interaction. 教学过程 1.Warm-up activities (10 minutes) 2.Understanding the text (15 minutes) (Ask the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text.) 3.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text(50 minutes) 4. Grammar and exercises(30 minutes) 5. Writing skills introduction (20 minutes) 作业Assign homework: 1. how to make friends. 2. Translation and after-class reading. 辅助手段Multimedia software 教学内容 1.Warm-up activities Introductory Remarks: Step 1: Show some pictures and watch a video, discuss in groups. Step 2: 1.Are you familiar with Bill Gates?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2.Please list some other successful persons’ names and give a brief comment on them. 3.People often say that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ne’s life,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it? II. Understanding the text 1.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2. Introduc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A. Explain and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anguage points in the text.

高校教师应聘试讲教案模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教学详案 第五章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学目标: 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概念和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通过综合人才测评手段使大学生充分地、科学地认识自我;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明确个人知识、能力和德育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内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正大 学学业计划和设计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学生奋发向 上,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 教学难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如何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统计软件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及职业倾向综合测评。 五、教学课时:6课时 六、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为主,激发其学习兴趣。 1.案例导入:通过一个本专业毕业生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的重要性,使其带着问题和兴趣来学习新的内容。 2.任务设计: 通过三个调查任务的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查询,驱动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层、分组:将学生分层分组,按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将学生分为三个协作小组,各组中分别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可相互帮助,互相合作,集大家智慧去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2)分工:课下在组长的指导下去完成不同的任务。

高校教案模板范文

高校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 一、概述 1.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 2.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 3.概述学习内容 4.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体育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体育课安全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在安全的环境中参加体育锻炼。 3. 情感目标:学生乐意听讲,并能积极提问,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重点: 体育课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内容:

【精品】2019年法理学笔记整理篇汇总完整版

法理学笔记整理篇汇总 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是由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习惯法,习惯经国家机关依法认可具有法律效力后,即成为习惯法。 理论法学:指主要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法学分支学科,如法理学,法律思想史。 应用法学:通常是指在社会中实际运用的法学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法学和国内法学以及关于法律的制定,解释和实施的学问。 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有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当这些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技术法规。 技术法规:一般是指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方面的准则和标准,技术规范如被法律确认,就成为技术法规,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行为模式]:是从大量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 ①可以这样行为→授权性法律规范(鼓励性规范、容许性规范) ②应该这样行为→命令性法律规范(“令行”法律设定了积极的、行为的义务;) ③不应该这样行为→禁止性法律规范(“禁止”法律设定了消极的、不行为的义务;) [法律后果]:一般是指法律对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赋予某种结果。①肯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承认这种行为合法、有效并加以保护以至奖励。②否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认,加以撤销以至制裁。 法的概括性(一般性):法律规范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即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使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它意味着同样情况同样适用,也就是通常讲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法的评价准则:它是法的价值一个方面,它是指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

大学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大学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精品文档 大学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 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面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各岗位需求所需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该课程也作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网络基础理论和技能实践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路由协议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对象与教材 1、教学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三年级学生 2、教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 四、教学内容设计 主讲教师将该节课程主要讲授内容归纳为: 1,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 2,什么是内部网关协议 RIP 1 / 17

精品文档 五、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大多数学生对新课程还不时特别了解的特点采取以“主线三化”为前提,辅以“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以“突出课程主线, 定量问题定性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重点问题口诀化”原则作为基本授课方式,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再实施分层次教学,以优促中,以中带差,相互帮带,激发课外学习动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优秀学员的知识深度,达到共同进步。教学模式以获取理论知识为主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总体上,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思路进行讲解。 在每堂课上,大体的讲课思路是:先复习相关内容,引入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介绍新的概念、定理和方法,最后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对于基本概念,多举例阐述概念的内涵,强调术语的作用,规范用词,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多讲解,多举例,帮助学员加深理解。对于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求解,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贯彻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2 / 17 精品文档 主体”的教学方针。教法上采用引导、启发、研究、讨论、问题驱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资源等先进手段,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教学内容,将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法理学笔记下学期

第四编法的运行 第十六章法的制定本节应当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掌握以下问题,我国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权限、法律位阶划分、适用规则、备案批准程序等,尤其要掌握哪些机关能够立哪些法、某一立法居于哪一位阶及如何适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权限等问题。 第一节立法的概念 一、立法释义 立法:特定主体依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二、立法的特征 (1)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2)依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3)依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4)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5)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三、区分立法与相关概念 ●立法:与法的创制含义接近,但是不大强调发现法律需要这一环节。 ●法的创制:包括调研、草拟、提案以及讨论通过等过程,也包括了法的修改。 ●法的制定:立法中,除去法的修改和废止余下的部分。 第二节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释义 (一)概念: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要素: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运行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 (三)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类别:单一、复合、制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制约)、特殊立法体制 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划分体制 (1)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立法权属于中央,居领导地位;由中央和地方多方面主体行使。(2)多级并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3)多类结合:所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及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立法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差别。 国情根据:①国家性质要求②发展不平衡③经济:市场经济;政治:民主集中制④消除历史沉淀物 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 立法是动态的和有序的事物,是具有阶段性、关联性、完整性的活动的过程。 一、立法过程 (1)立法准备: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 (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法案——公布法律 (3)立法完善: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废止,法律清理、汇编和编纂。 二、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1)提出法案 A概念:提出法案就是由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和人员,一句法定程序向有权立法的机关提出关于制定、认可、变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提议和议事原型的专门呢活动。 B有权提案的主体: ①向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代表30人以上的代表或一个代表团、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0人以上、国务院、中央军委、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第一章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学时 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 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 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 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 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 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 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 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 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 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 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 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 民族精神的形成。

大一法理学重点归纳

大一法理学复习总结归纳用,考研也可用以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法学 一、法学的含义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研究活动和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或 知识系统。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其次,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的总称,它的 产生是法学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主要区别大致如下: 1.指导思想不同。 2.阶级基础不同。 3.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不同。 4.在一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有原则不同。 第二节法理学 一、法理学的含义 (一)法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论,是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 律性。 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有关法律运作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基本问题。 (二)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理论法学中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二)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 2.价值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方法。 (1)社会调查的方法。(2)历史考察的方法。(3)比较的方法。(4)逻辑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 除上述法学研究方法之外,由于法理学本身的特点,要学好法理学,在研究 方法上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善于从具体事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 第二,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理论。 第三,要了解法理学的发展史,从法理学的发展史来理解和掌握理论。 第四,要了解现代西方法理学,从中西方法理学的联系和比较来学习法理学。 第五,要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的讨论。 (三)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1.学习法理学是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的需要。 2.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 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 4.学习法理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法、法律的含义 一、汉语中“法”与“法律”的词义 二、西语中“法”与“法律”的含义 三、当代中国“法”与“法律”的使用 第二节法的本质

大学英语教案怎么写

大学英语教案怎么写 篇一:大学英语范本全新版《大学英语》课程名称:大学英语(一级)专业:本校05普通本科年级: 2005 学年: 2005-2006 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全新版《大学英语》板块任课教师 Course Schedule Aims: 1. Developing Ss’ability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to be automatic learners. 2. Enhancing Ss’ability in using English: improving Ss’five micro-skills—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translation —especially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o that they can communicate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Required course materials: 1. College English (Book 1) —Integrated Curs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Reading Course Note: Reading Course book is used as Ss’ self-access material. 2. One Diction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1. Keep in mind that it is YOU who have to study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If you do not study by yourself, there is no use in coming to class. In other words, just listening to the teacher and other students in class does not help you improve your English. 2. Be well prepared when you come to clas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you to preview the course materials before class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schedule. If not, you’ll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follow the class. 3. Class participation is vital. You should actively join in pair work or group discussion and do oral presentation before class. 4. It is important to turn in any assignments by the due date. If you know that you have a circumstance which will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you to turn in your assignment by the due date, you can and should come to consult with me about your problem beforehand. 5. Your essays should be done in a loose-leaf notebook so as to hand in your assignments by a loose paper. 6. Since attendance/absence is part of evaluation, keep in mind that your absence will reduce your evaluation. Useful English Learning Resources: Magazines: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English Salon, English Weekly, The world of English, English Digest, Overseas English Newspaper: 21st Century, China Daily Websit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1234335.html, (英语比萨园地); (听力快车); (普特英语听力); (英文写作网); (旺旺英语); .cn (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 Unit 1 Writing For Myself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Objective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grasp the main idea (the essence of writing is to write what one enjoys writing) and structure

我的大学经典教案范文大全合集

我的大学经典教案范文大全合集 《餐桌上的大学》介绍了“我”孩提时候所受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作者以较多的笔墨描述了某一天晚餐时家庭成员一起学习的情形,阐释了“不断学习”的道理。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我的大学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我的大学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微不足道”、“迫不及待”“聆听”“琐碎”“拯救”“正中下怀”“压轴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重点句子的理解,感悟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学习是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领悟,就会有所收获。 3、能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联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微不足道”、“迫不及待”“聆听”“琐碎”“拯救”“正中下怀”“压轴戏”。 2、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重点句子的理解,感悟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学习是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领悟,就会有所收获。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每一位同学都在你们的父母亲谆谆教导下,细致入微的关怀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位普通的父亲常这样教导他的孩子(出示句子“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指名学生读。

2、师:在这位父亲的眼里,知识是多么可贵,作为一个人,每天都必须得学到点知识,因而他规定——(引读句子:我和弟弟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在晚餐时交换。) 3、揭题:于是,每天在餐桌前的学习是孩子们一生都忘不了的,他们把这段幸福的时光称为——《餐桌上的大学》(说明:每一位学生都感受过父母对自己的关怀,课的伊始,教师的导入语能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父亲教导孩子的这句话也正是文本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主旨,通过对这句话的朗读以及教师的讲述,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餐桌上学习的情境中去。)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1) 出示词语,正音嘈杂微不足道聆听斟酒鸦雀无声琐碎拯救正中下怀迫不及待 (2) 分小节读课文,读通课文,思考:他们在餐桌上是怎么学习的?这种学习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交流思考题 3、交流思考题

大学教案模板范文图片

大学教案模板范文图片 【篇一:大学教案格式模板】 贵州理工学院 教案 20 ~20 学年第学期 学院(部、中心) 课程名称 专业、年级、班级 主 讲教师 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 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紧扣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切合学 生实际,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编写说明如下: 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每堂课一个序号)。 2、教学时数:指完成一个授课题目所用教学时间。理论课通常以学时数为单位(一般2学时),而实践课则以学时数,天数或周数为 单位。 3、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4、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5、教学目的要求。 6、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方式和手段。 6、教学过程(含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组织教学、启发思维等)。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本部分不同专业的授课 可有自己的特色。 7、讨论、思考题和作业。 8、参考资料: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9、日期的填写系指本堂课授课的时间。 授课教案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教学要求变化、学生实际水平,以及教师以往教学的课后小结、批注等进行补充、修改或重写,以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请妥善保存各阶段的教案,并配合好学院的教学检查和归档等工作。 2 编号: 教师姓名:职称:请插入日期 3 4 备注:电子版的字体为宋体。 教师姓名:职称:请插入日期 5 【篇二:高校教案模板】 教案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教学内容 【篇三:大学试讲教案教案格式】 学生试讲教案 院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2011 年 4月 (本页打印说明:“内江师范学院”图片字号为小一,“学生试讲教案”黑体不加粗,字号为小初;图片与“学生试讲教案”居中,段前段后空1行;其余内容字体为宋体,三号,段前段后空2行;) 此仅为教案打印格式样本,具体内容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 调整。 teaching plan for module x (student’s book x) (times new roman, 三号,段前段后空1行,行距为22磅) the first (second, third, forth) perio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grammar, exercises): “课文标题” 注:每个单元分为五至六个教学模块,即(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 grammar, exercises 等)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模块教学。 i. teaching objectives (一级标题顶左,小四粗体)

大学学习教案模板.doc

附件1:教案封面 山西农业大学 教案 ~ 学年第学期 学院名称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 使用教材 授课时数 年月日

附件2:表格式教案模板 教案(首页)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板书设计可在教学进程中直接用横线、浪线等标示出;3、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附件3:文字叙述式教案7模板 教案编写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要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材选择的原则: 五、教学方法建议: 六、总学时: ()学时,()学分,难度等级()。 具体的教学内容纲目和学时安排如下(讲授时,可视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序号课题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学时 ……… 关于使用教材《》的说明 一、本书的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缺憾: 三、本书特色: 第一章绪论(以普通心理学为例) 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教学内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心理学史 教学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心理学史 授课方法:讲授、实验[视(听)简单反应时,似动现象]、演示:stroop效应 主要参考书目: 1、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大出版社 2、黄希庭主编:《心理实验指导》 3、杨清主编:《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

4、李汉松主编:《西方心理学史》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 在我们周围有多种现象分别由不同的学科去进行研究从而构成了人类不同的知识领域。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恩格斯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眼看世界五彩缤纷、耳听八方优美旋律,人脑还可以贮存丰富的知识,记忆许多的信息,还可以思维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人还有七情六欲、如需要、情感、意志等等,凡此种种都属于心理现象。 无机 物质世界植物 有机 动物?高级为人 人类知识领域有两大类 精神世界?主要为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 (1)心理现象: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的心理、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现象。 (2)行为:人的心理是精神的,内在的东西,不具形体性,所以要通过外部表现—一行为来分析、观察。因而本书倾向于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