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中医耳鼻喉科总结版

(完整word版)中医耳鼻喉科总结版

(完整word版)中医耳鼻喉科总结版
(完整word版)中医耳鼻喉科总结版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内经》关于耳鼻咽喉口齿方面的论述相当丰富,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脏的外候,五脏通过经络联系将五官与全身连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病理变化,可循经反应与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内经》中所记载的耳鼻咽喉口齿之病证有多种,并总结了一系列治疗原则与方法,还记载了不少针刺治疗耳鼻咽喉口齿疾病的方法。《内经》中的脏腑与官窍相关学说及有关耳鼻咽喉口齿生理病理的论述为后世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旋耳疮是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其病因病机为:①风热湿邪上犯:因脓耳之脓液或邻近部位黄水疮蔓延至耳部,或因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毒邪聚集耳窍,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犯,风热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②血虚生风化燥:患病日久,阴血耗伤,耳窍失养,加之血虚生风化燥,以致耳部瘙痒,缠绵难愈。耳异物症状:根据异物形态异物、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小而无刺激性异物,可留存日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疼痛。昆虫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鸣响,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耳疼痛较甚。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诊断要点:病史:多有挖耳史。临床症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严重者牵引同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检查: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肿甚者可堵塞外耳道。脓肿溃破后外耳道可见脓血。

·症型:1.风热邪毒外侵: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2.肝胆湿热上蒸:清泻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脓已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诊断要点:病史:耳胀者,多有感冒史。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久新不同,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耳胀的辩证类型及方药: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风寒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姜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风热外袭者,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金芥穗牛蒡子桔梗

甘草淡竹叶芦根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参苓白术散加减:炒扁豆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老葱生姜麝香红枣柴胡升麻耳鸣: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自觉耳中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实:外邪侵袭,芎芷散。痰湿困结,涤痰汤。肝气郁结,逍遥散。虚:脾胃虚弱,益气聪明汤。肾元亏损,肾气丸。心神不宁,归脾汤。耳聋:因实邪蒙蔽清窍或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的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实: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开郁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方药:清气化痰丸。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虚: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方药:耳聋左慈丸。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方药:归脾汤。耳鸣耳聋的诊断:要点:由于耳鸣,耳聋常为多种耳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必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有关检查,找出其可能的原发疾病。病史:如耳外伤史,爆震史,噪声接触史,耳毒性药物用药史,耳流脓史,其他全身疾病史,治疗史等。临床症状:(耳鸣)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起病;既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呈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耳鸣的音调可呈高音调,如蝉鸣声,汽笛声,口哨声等,亦可呈低音调,如机器声,隆隆声等;一般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及对生活,工作,情绪产生干扰;多数耳鸣患者伴有听力下降。(耳聋)轻者听音不清,重者完全失听。突发性耳聋以单侧为多见,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少数亦有双侧同时发生者,缓慢发生的渐进性耳聋多位双侧,部分耳聋可呈波动性听力下降。耳眩晕的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立体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深知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脓耳:临床表现:急发者,以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小儿急性发作者,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并伴有呕吐,泄泻或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全身症状缓解。病久者,主要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性流脓,听力下降。耳眩晕:是指由风邪痰饮上犯耳窍、脏腑虚损、耳窍失养所致,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甚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风邪外袭:疏风散邪,清利头目。方药:桑菊饮。2.痰浊中阻:燥湿健脾,涤痰止眩。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3.肝阳上扰: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4.寒水上泛:温壮肾阳,散寒利水。方药:真武汤。5.髓海不足: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方药:杞菊地黄丸。6.上气不足:补益气血,健脾安神。方药:归脾汤。1、病史:本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部分患者可有应用耳毒性药物史或感冒史。2、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可诱发或加重眩晕,但神志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眩晕持续时间可长可短3、检查(1)自发性眼震: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眼球震颤快相向病侧或健侧,发作过后眼震逐渐消失。必要时可性体位诱发试验。(2)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多无异常发现(3)听力检查:部分患者可显示波动性感音性听力减退,即眩晕发作期听力减退,间歇期听力好装,但听力检查正常不能排除本病,必要时可考虑行甘油实验、耳蜗电图、耳声发射等检查。(4)前庭功能检查:初次发作者,可显示病侧前庭功能亢进,或有向病侧的优势偏向。多次发作者,则病侧前庭功能减退甚至消失,或有向健侧的优势偏向。部分患者虽有多次发作,前庭功能可正常。耳胀耳闭与外耳道异物,及鼻咽肿物压迫咽鼓管引起的鼓室积液的鉴别。耳胀耳闭:多有感冒史。胀闷堵塞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

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耳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外耳道异物:多有异物入耳史。可通过外耳道检查,有异物存在,既可作出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根据外耳道异物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小而无刺激性异物,可留存日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皮肤红肿,糜烂,疼痛;昆虫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响鸣,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耳痛较甚。鼻疔:是指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单个多见。可转为疔疮走黄重症。1.邪毒外侵,火毒上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无味消毒饮。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泻热解毒,清营凉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鼻窒:是指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清热散邪,宣肺通窍。方药:黄芩汤。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补益肺脾,散邪通窍。方药:肺气虚—温肺止流丹,脾气虚--补中益气汤。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行气活血,化淤通窍:通窍活血汤。鼻槁:是指因阴津不能滋润鼻窍所致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1.燥邪犯肺:清燥润肺,宣肺散邪。方药:清燥救肺汤。2.肺肾阴虚:滋养肺肾,生津润燥。方药:百合固金汤。3.脾气虚弱:健脾益气,祛湿化浊。方药:补中益气汤。鼻鼽: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药:温肺止流丹。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药:补中益气汤。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药:肾气丸。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药:辛荑清肺饮。鼻渊:是指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鼻渊的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1.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2.胆腑郁热:清泻胆热,利湿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3.脾胃湿热:清热利湿,化浊通窍。方药:甘露消毒丹。4.肺气虚寒:温补肺脏,散寒通窍。方药:温肺止流丹。5.脾气虚弱:健脾利湿,益气通窍。方药:参苓白术散。鼻窒与鼻渊,鼻息肉等所致鼻塞向鉴别鼻窒: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可有嗅觉减退。鼻渊:可有伤风鼻塞史。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鼻息肉:多有鼻鼽或鼻渊病史。一侧或两侧鼻窍渐进性鼻塞,逐渐呈持续性,嗅觉减退,多涕,头闷头痛。鼻渊与鼻窒的鉴别鼻渊:可有伤风鼻塞史。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鼻窒: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可有嗅觉减退。鼻衄:是因热伤血络或气不摄血所致的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1.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药: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凉膈散。3.肝火上逆: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4.心火亢盛: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泻心汤。5.肝肾阴虚:滋补肝肾,阳血止血。方药:知柏地黄汤。6.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药:归脾汤。鼻衄的外治法:对于正在鼻出血的病人,要遵照“急则治其标”

的原则,立即“止血”。1冷敷法:取坐位,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以达凉血止血的目的。2压迫法:用手指紧捏双侧鼻翼10-15分钟,或用手指掐压患者人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以达止血目的。3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或用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于同侧足底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以协助止血。4滴鼻法:香墨(药墨)浓研,滴入鼻中。或用血管收缩剂滴鼻。5吹鼻法:选用云南白药,蒲黄,血余炭,马勃粉,田七粉等具有收涩止血作用的药粉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亦可将上述药物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6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少量出血能找到固定出血点者。用30%--50%硝酸银或30%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应避免烧灼过深,烧灼后局部涂以软膏。此外还可以用电灼法或YAG激光烧灼出血点。7鼻腔填塞法:用上述方法未能止血者,可用此法,以持续加压达到止血目的。另外,还可在局麻下行冷冻止血法或微波凝固治疗,对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者,可行术结扎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等。乳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咽部疾病。1.风热外袭,肺经有热:疏风散热,利咽消肿。方药:疏风清热汤。2.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泻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药:清咽利膈汤。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滋养肺肾,清利咽喉。方药:百合固金汤。4.脾胃虚弱,喉核失养:健脾和胃,祛湿利咽。方药:六君子汤。5.痰瘀互结,凝聚喉核:活血化瘀,祛痰利咽。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乳蛾的诊断:病史—常有受凉,疲劳,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临床症状—急骤发作者,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迁延日久者,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咽痛,发热反复发作。检查:起病急骤者,喉核红肿,连及舌腭弓,咽腭弓,喉核上可有黄白色脓点,重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但不超出喉核范围,且易拭去,颌下有核。迁延日久可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红,上有白星点,挤压喉核,有白色腐物自喉核隐窝溢出。喉关痈:发生于喉关,扁桃体间隙。多有乳蛾发作史。乳蛾发病数日后发热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似口中含物,汤水易从鼻中呛出,甚则张口困难。检查见急重病容,张口时表情痛苦,头偏向一侧,患侧腭舌弓上方红肿隆起,软腭红肿,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如患处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示已成脓,此时穿刺可抽出脓液。会厌痈:发生于会厌。可有外感,异物,创伤或邻近器官急性炎症史。起病急骤,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张口流涎,言语含糊,甚则呼吸困难。检查见急重病容,有呼吸困难表现,口咽部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充血肿胀,或肿如球状,则见有局部隆起,其上有黄白色脓点,喉部X线侧位片显示会厌肿大。里喉痈:多生于喉底,咽后间隙。可有感冒或咽部异物及外伤后感染史。发病较急,畏寒,高热,咳嗽,咽痛拒食,吞咽困难,吸奶时啼哭或呛逆,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鼾声大,易惊醒。检查呈急性病容,咽后壁一侧隆起,粘膜红肿,脓肿较大者,可将患侧腭咽弓及软腭向前推移。患侧颌下核肿大,压痛明显,颈侧位X线片,可见咽后壁隆起之软组织阴影,有时尚可见液平面。颌下痈:生于颌下,咽旁间隙。可有乳蛾,喉关痈,里喉痈或咽旁组织损伤史。咽痛及颈侧剧烈疼痛,吞咽障碍,言语不清,张口困难,全身可伴高热,畏寒,食欲不振,头痛,乏力等。检查见急重病容,颈部僵直,患侧颈部,颌下肿胀,明显压痛,成脓后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患侧喉核及咽侧壁向咽中线突起,但喉核不红肿,颈部B超或CT扫描可显示脓肿大小。喉痹:指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1.外邪侵袭,上犯咽喉:疏风散邪,宣肺利咽。方药:(风热)疏风清热汤。(风寒)六味汤2.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方药:清咽利膈汤。3.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滋养阴液,降火利咽。方药:(肺阴虚)养阴清肺汤(肾阴虚)六味地

黄丸。4.脾胃虚弱,咽喉失养:益气健脾,升清利咽。方药:补中益气汤。5.脾肾阳虚,咽失温煦:补益脾肾,温阳利咽。方药:附子理中丸。6.痰凝血瘀,结聚咽喉:祛痰化瘀,散结利咽。方药:贝母瓜篓散。喉痈:是指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1.外邪侵袭,热毒博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2.热毒困结,化腐成脓:泻热解毒,消肿排脓。方药:仙方活命饮。3.气阴耗损,余邪未清:益气养阴,清解余毒。方药:沙参麦冬汤。喉瘖: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虚损、喉失濡养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喑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窍闭而喑”。虚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开音。方药:三坳汤。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利喉开音。方药:疏风清热汤。3.痰热壅肺:清热泻肺,利喉开音。方药:泻白散。4.肺肾阴虚:滋阴降火,润喉开音。方药:百合固金汤。5.肺脾气虚:补益肺脾,益气开音。方药:补中益气汤。6.血瘀痰凝:行气活血,化痰开音。方药:会厌逐瘀汤喉风:因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的咽喉危急重症。。。主要症状:吸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吸气期喉鸣、声音嘶哑、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咽喉疼痛、汤水难下等。喉源性呼吸困难的分度:一度:患者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和鼻翼煽动,吸气时出现三(四)凹征二度:安静时亦出现上述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无明显紫绀。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并因缺氧而出现紫绀、烦躁不安、自汗、脉数等,三(四)凹征显著。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神昏,濒临窒息。梅核气:指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散结解郁。方药:逍遥散。2.痰气互结:行气导滞,散结除痰。方药:半夏厚朴汤。本病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有关。1.肝郁气滞情志所伤或平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肝气循经上逆,阻结于咽喉而发病。2.痰气互结思虑伤脾,或肝郁日久,横逆犯脾,以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互结阻于咽喉而发病。骨鲠:是指各种骨类或其他不同的异物哽于咽,喉或食道等部位而言。本病的治疗以及时取出异物为基本原则,根据梗阻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外治法,如黏膜损伤,外感邪毒,则配合内治。1.咽部异物可用镊子取出。部位较低者,可在间接喉镜下或内镜下用咽异物钳取出。2.食道异物在食道镜检查时或电子胃镜检查时取出异物3.喉异物在直接喉镜下取出异物。4.较小尖锐异物若较小的尖锐异物存留部位隐藏,检查时未发现,但咽喉疼痛、吞咽更甚者,可用软化、松脱骨鲠法。具体方法:威灵仙30g,水两碗煎成半碗,加醋半碗徐徐咽下,口服1~2剂。旋耳疮是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耳瘘:因先天禀赋不足、耳部皮肤腠理失养而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等处的瘘管。耳疖:指因邪热搏结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耳疮:指因湿热邪毒搏结耳窍所致的以外耳道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脓耳:是指因脏腑失调、湿浊邪毒停聚耳窍所致的以鼓膜穿孔、内耳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耳眩晕:是指由风邪痰饮上犯耳窍、脏腑虚损、耳窍失养所致,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甚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耳聋:因实邪蒙蔽清窍或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的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耳鸣: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自觉耳中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鼻疔:是指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单个多见。可转为疔疮走黄重症。鼻窒:是指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鼻槁:是指因阴津不能滋润鼻窍所致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鼻鼽:

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鼻渊:是指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鼻衄:是因热伤血络或气不摄血所致的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喉痹:指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乳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咽部疾病。喉痈:是指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喉瘖: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虚损、喉失濡养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喉风:因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的咽喉危急重症梅核气:指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苍耳子散:苍耳子,白芷,薄荷,辛夷花。通气散:柴胡,香附,川芎。六味汤(荆防、僵蚕、桔梗薄荷甘草)中医诊断:耳鸣、耳聋西医诊断:感音神经性耳聋证型:肝火上扰证候分析:肝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火循经上扰耳窍,则耳聋耳鸣;情志抑郁或恼怒则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故使耳鸣耳聋加重;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头痛或眩晕;肝火内炽,灼伤津液,则口干口苦、便秘溲黄;肝火内扰心神,则夜寐不宁;肝经布胁肋,肝气郁结,则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数主热证,脉弦主肝病。治法:清肝泄热,开郁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木通、柴胡、生地、当归、甘草、丹皮、石菖蒲。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苦寒直折,清泻肝阳;柴胡疏肝解郁,车前子、木通、泽泻利湿清热,导热下行;生地养阴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更加石菖蒲通窍、丹皮清泻肝热。外治法:1、滴鼻:兼有鼻塞者可用宣通鼻窍药物滴鼻。2、咽鼓管自行吹张:伴耳闭者可用此法。鼻鼽西医诊断:变态反应性鼻炎证型:脾肺气虚证侯分析:肺脾气虚,清阳不升,卫外不固,鼻窍失养为本,风寒、异气趁虚而袭,停聚鼻窍,故鼻塞、涕多而白粘;脾胃虚弱,受纳、腐熟、输布之功能失职,平素食欲不佳,吃油腻的食物后易出现腹胀,大便稀溏;头昏头胀,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嗅觉迟钝,口不渴,活动后常感体力不支,易出汗,均是脾肺气虚的表现。治法:补益脾肺,升阳通窍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扁豆茯苓外治法: 1.滴鼻可用芳香通窍的中药滴鼻剂 2.吹鼻可用碧云散吹鼻护理和预防: 1.避开一切可知或可疑的变应原。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的发生。3.避免过食生冷和高蛋白食品12、西医诊断:急性喉炎中医诊断:急喉喑证型:风寒外袭症候分析:风寒遏肺,肺气失宣,故猝然声音嘶哑,咳嗽,鼻塞;气血遇寒凝滞,经络运行不畅,故咽喉疼痛,咽部轻度充血,声带色淡红;风寒外袭,卫气被遏,不能温煦肌表故恶寒;正气奋起抗邪,故发热;肺气被遏,气不布津,故流清涕。治法:辛温散寒,宣肺开音方药:六味汤荆芥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甘草外治法: 1.吹药可用冰硼散、珠黄散吹喉。 2.含法可含服六神丸或铁笛丸。 3.含漱可用具有辛温开音的中药煎汤含漱或泡水含漱。 4.蒸气吸入可用苏叶、藿香、佩兰、葱白各适量煎水做蒸气吸入预防与护理 1.锻炼身体,预防感冒。2.注意声带休息,避免用声过度。 3.戒烟酒,少吃辛辣炙煿之品,避免烟尘及有害化学气体的刺激。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 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部位外伤:皮、肉、筋、骨、脉损伤 内伤: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性质急性损伤: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慢性劳损:劳逸适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损伤时间新伤:是指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受损部位破损情况闭合性损伤: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受伤程度轻伤、重伤 职业特点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 理化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 损伤的病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 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 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三章诊断 一.损伤的症状体征 1. 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 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二.骨病的症状体征 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 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 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重点超准总结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还最早记载了使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 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悍止,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 5、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关节活动度测量 中立位0°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邻肢夹角法:以两端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第四章、治疗方法 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内治法 1)初期:攻下法或消法:攻下逐瘀,行气活血,清热凉血 2)中期:和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3)后期:补法: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 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 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 4.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再发生移位,特别是在2周内要经常检查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7.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骨牵引:股骨髁上和胫骨结节看一看 第五章、创伤急救(急救技术、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现场急救五大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急剧增高,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多见胫腓骨骨折、桡尺骨干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伤者有肢体骨折、脱位或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史。 5P征:疼痛、苍白、无脉、瘫痪、感觉异常。加上肿胀、骨筋膜间隔区组织压增高 8、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少伤残率,避免并发症。 骨折的病因病机: 外在因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积累应力 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骨骼本身的病变。 骨折的分类: 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接:闭合、开放、潜在开放性 骨折线形态:(横断、斜形、螺旋形、粉碎、青枝、嵌插、裂缝、压缩)骨折、骨骺分离 骨折合并伤:骨折的同时合并有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者称之。 最常见的是脑、脊髓和肺部,其次为周围神经、泌尿系统、血管和腹腔内脏。 骨折并发症: 早期: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衰竭等。 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治疗:复位、固定、药物治疗(瘀祛,新生,骨合)、功能锻炼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外感六淫致病特点: (1) 风邪致病,其肿宣浮,痛无定处 (2) 寒邪致病,不红不热,痛有定处 第一单元: 中 (3) 暑邪致病=湿+热+耗气+伤津 医 外 科 疾 病 (4) 湿邪致病=“流水” (5) 燥邪致病:干 的 病 因 病 机 (6) 火邪致病:热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助理不考) 2、外来伤害致病: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 3、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4、常见病因: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中 医外科疾病 辨证 (助理不 考)
2、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 多风温、风热 3、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整理人:duanyuen 第 1 页 共 16 页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4、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寒湿、湿热多见 5、局部辨肿:(记忆秒杀词) ①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③ 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④ 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⑤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⑥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 ⑦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⑧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⑨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⑩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6、局部辨痛:(记忆秒杀词) ① 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③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④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⑤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⑥ 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⑦ 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⑧ 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7、局部辨痒:(记忆秒杀词)最常见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① 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 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③ 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 ④ 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 ⑤ 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 ⑥ 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⑦ 溃疡作痒: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 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整理人:duanyuen 第 2 页 共 16 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月度个人工作总结word版

2020公司员工个人月度工作总结 工作做得好,能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公司员工个人月度工作总结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公司月总结(一)在这一个月里,我们财务部的员工能够任劳任怨、齐心协力... 人气3 时间05-14 2020公司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每一年都有自己的进步,每一年都会有自己的成长。公司月度工作总结范文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公司月总结(一)一、主要工作情景1、重视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念,?... 人气3 时间05-14 公司员工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相信很多人都有写过月工作总结的经历,那么我们下面同样推荐员工月工作总结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公司月总结(一)转至_部工作至今已有一月了,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忙指导下,透过?...

人气2 时间05-14 2020公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 总结按时间分,有月份总结、季度总结、半年总结、年度总结、一年以上的时期总结等。下面是为您精心整理的公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公司月总结(一)时间飞逝,转眼间,做为一名... 人气1 时间05-14 2020个人工作总结的范文简短 坚持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爱岗敬业,把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必经之路,让理想和信念在岗位上熠熠发光。为大家带来了个人工作总结的范文简短,欢迎大家阅读。个人... 人气2 时间05-14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经典范文 只有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沟通协调,才能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为大家带来了员工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个人总结范文(一)我叫_X,于__年度开

始担任我_公司财务部副部长一... 人气3 时间05-14 销售业务员月工作总结范文 销售业务员月工作总结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销售业务员月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销售月工作总结(一)来新单位报到转眼就?... 人气4 时间05-13 2020销售人员个人月度工作总结 热爱本职工作,事业心强,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搞好总结的基础。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销售人员个人月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销售月工作总结(一)回顾整个7月,我学会?... 人气3 时间05-13 销售岗位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新伤:是指2~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诊断 1、望诊:选择题 2、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中立位0 °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即0°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2)邻肢夹角法:以两段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重点: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Eaten 'test)(做法、临床意义) 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 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 ' sign )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加强试验) 5、骨盆挤压试验(Pelvic compression test )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 嵴。如果该处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6、搭肩试验(Dugas sign ) 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 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即为搭肩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7、疼痛弧试验(Painful arc test ) 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 °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8、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 test)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重点9、抽屉试验 (Drawer test ) 又称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坐位或卧位,双膝屈曲90。,检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明显向后推1cm即后抽屉试验 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第四章、治疗方法 1、内治法分期: 1)初期: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 2)中期: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 活络法; 3)后期: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 多提示可能发生走 黄。 三、疾病辨证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 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 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 的部位,谓之掺药,古 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 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 箍围药 疡:又称外疡, 疮疡: 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肿疡: 溃疡: 广义: 狭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疖 V 3cm 横向痈3~ 9cm 疖:表皮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 B 超。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绪论 一:概念 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 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7、辩证论治——病、证、症 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3、“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 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 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 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 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 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 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 ④王士雄——《温热经纬》

中医骨伤科学总结复习重点讲解.docx

.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 第一章: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1、新伤:是指 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诊断 1、望诊:选择题 2、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中立位 0 °法:每个关节由中立位(即0°)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称之为关节活动度。 2)邻肢夹角法:以两段肢体的夹角计算关节最大活动度。 重点: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en' test )(做法、临床意义) 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 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直腿抬高试验( Laseque's sign)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 高 70°~90 °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加强试验) 5、骨盆挤压试验( Pelvic compression test )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嵴。如果该处 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6、撘肩试验( Dugas‘sign ) 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肘部能贴近 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即为撘肩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7、疼痛弧试验( Painful arc test ) 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 由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8、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 ‘test)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重点 9、抽屉试验( Drawer test ) 又称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坐位或卧位,双膝屈曲90°,检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 1cm ,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明显向后推1cm 即后抽屉试验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 ,即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第四章、治疗方法 1、内治法分期: 1)初期:伤后 1~2 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 ,治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 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 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 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 、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 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 3.)前臂.. 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 或 脐—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大腿.. 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6.)小腿.. 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 或 腓骨头—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15<30>.中立位...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1。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 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 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伤科内治法的初期...... 治法有: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表1—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得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得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得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得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得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得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得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得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得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得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得痈:相当于中医得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得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得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得疔得基底根部得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就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得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与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与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得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得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得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与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 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 ⑨洗剂:三黄洗剂 6.箍围药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