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EN292-2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EN292-2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EN292-2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EN292-2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

GB/T 15706.2-1995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09-22批准1996-06-01日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ISO的2类技术报告ISO/TR 12100—2:1992《机械安全——基本概念,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制定的,在标准技术要素上与之等效,在概述要素、一般要素和补充要素方面根据国内情况有以下几点改变:

1.删去了EN292—2的前言,因为该前言只说明了标准的起草单位以及引用标准EN 60204—1的修订情况;引言只是说明欧洲机械安全标准的分类及各类标准之间的关系,都与本标准的技术内容关系不大,故将其删去。

2.删去了原“引用标准”一章中所列的所有欧洲标准和标准草案,因为对应于这些标准和标准草案,我们将陆续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因此,在本标准正文中有关引用这些标准或标准草案的地方,在文字叙述上都做了相应的修改。

3.删去了原提示的附录A至附录D,因为这些附录是针对欧共体国家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对我们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ISO/TR 12100—2:1992是等同采用欧洲标准EN 292—2:1991的,现在已发至ISO/TC 199各成员国试用。根据ISO2类技术报告的规定,自出版之日起,三年后进行复审,若复审通过,即转为正式ISO标准,若通不过,再延长三年,然后再复审,若再通不过,该项目就撤消。

本标准在《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的总标题下,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1部分:GB/T 15706.1—1995 基本术语、方法学

第2部分:GB/T 15706.2—1995 技术原则与规范

本标准自1996年6月1日开始实施。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北京第一机床厂、东风汽车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贤智、李勤、陈燕南、胡天锡、王行贤、王援朝。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各国家标准组织(ISO成员组织)在世界范围的联合体。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通常是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的。每个成员组织只要对技术委员会的议题有兴趣,都有权向该委员会提出。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都可以和ISO联系,也可以参加其工作。在电气技术标准化的各方面,ISO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是密切协作的。

ISO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在特殊场合下,技术委员会也可推荐出版下列类型之一的技术报告:

1类:当短期内不能作为国际标准出版,而需要坚持尽力去反复努力时;

2类:当项目还处于技术发展中或由于其他某种原因,将来可以成为国际标准,而目前还不能协调为国际标准时;

3类:当技术委员会从作为国际标准正规出版的那些出版物(例如“科学发展动态”)中收集不同种类数据时。

1类和2类技术报告在出版后三年内要进行复审,以决定它们是否可以转为国际标准。3类技术报告不需要进行复审,直到它们不再有效或不再适用。

洲标准EN 292—1:1991的内容,并进一步推荐该欧洲标准为ISO的2类技术报告出版,首先通过ISO/IEC 实施并尽可能广泛宣传。

该文件以2类技术报告系列出版物出版(根据ISO/IEC导则第1部分)作为机械安全领域“未来标准暂用”,因为对于如何制定机械安全标准急需加以引导,以此用于满足统一的需要。

该文件不能看作国际标准,它只能提供暂时应用,这样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收集它的信息和经验。对该文件内容方面的意见应送到ISO中央秘书处。

2类技术报告的复审工作不应晚于出版后三年,随后可再延长三年,应转为国际标准或撤消。

ISO/TR 12100在“机械安全——基本概念,设计通则”的总标题下,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第二部分:技术原则和规范

ISO/TR 12100这一部分的附录A、B、C、D是提示的附录。

正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设计机械产品时,为了保证机械安全而应遵循的技术原则与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机械产品的设计,也适用于具有类似危险的其他技术产品的设计。

2 引用标准

以下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以下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706.1—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3通过设计减小风险

通过设计减小风险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下措施:

——通过选用适当的设计结构尽可能避免或减小危险(见3.1至3.9);

——通过减少对操作者涉入危险区的需要,限制人们面临危险(见3.10至3.12)。

3.1 避免锐边、尖角和凸出部分等

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易接近的机械零部件不应有会引起损伤的锐边、尖角、粗糙的表面、凸出部分和可能刮伤身体部分或衣服的开口。尤其应注意金属薄片的棱边必须倒钝、折边或修边。可能引起“刮”伤的开口管端应包覆。

3.2 使机器达到本质安全的措施

在设计机器时应借助以下措施使其达到本质安全;

——零部件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例如;为了避免挤压和剪切危险,可增大运动件间最小距离,这样使人的身体可以安全地进入,或者减小运动件间的最小距离,使人的身体不能进入。

——将操纵力限制到最低值,以使操作件不会产生机械危险;

——限制运动件的质量(重量)和(或)速度,以减小其动能;

——限制噪声和振动;

——其他。

3.5 应用零件间的强制机械作用原则

如果一个机械零件运动不可避免的使另一个与其直接接触或依靠刚性连接件连接的零件随其一道运动,这两个零件就是以强制模式连接。它可以完全防止另一个零件的任意运动。相反,若一个零件运动并允许另一个零件自由运动(通过重力、弹力等),则第一个零件对另一个零件就不存在强制机械作用。

3.6 遵循人类工效学原则

在机械设计中根据人类工效学原则,通过减小操作者的紧张和所需体力来提高安全性。并以此改善机器的操作性能和可靠性,从而减少机器使用各阶段的差错概率。

在初步设计中分配操作者和机器功能(自动化程度)时,应注意采用这些原则。

为了避免干扰、紧张、生理或心理学危险,应注意使用该机器国家的人体尺,寸、力量和姿态、运动幅度、周期动作频率等。

“人—机”相互作用的所有要素,如操纵器、信号装置和显示装置,都应设计得使操作者和机器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清楚、明确。

设计者在设计机器时,尤其应注意以下人类工效学要求:

3.6.1 要避免操作者在使用和维修机器时的紧张状态和运动(如提供适合于不同操作者的调整机器的工具等)。

3.6.2 机器,尤其是手持式机器,要与人的体力及位移特征相适应,也要与人的手、臂、腿等人体有关部分相适应。

3.6.3 尽可能避免噪声、振动、热效应等。

3.6.4 避免将操作者的工作节奏与自动的连续循环连在一起。

3.6.5 当机器和(或)其防护装置的结构特征使得正常强度的环境照明显得不足时,在机器上应提供局部照明,以照亮工作区和调整、安装与维修区。当阳光、耀眼的光线、阴影和频闪效应会引起风险时,应加以避免。如果光源的位置在使用中需进行调整,它应位于操作者进行调整时不会引起任何危险的位置上。3.6.6 手动操纵器的设计、配置和标记应满足以下需求;

——它们必须明显可见、可识别,必要处适当加标志;

——它们必须能安全的即时操作,而且作用明确(例如操纵器的标准布置,当操作者由一台机器转到另一台具有同样操作模式的同类型的机器上工作时可以减少差错概率);

——它们的操作不会引起附加风险。

当所设计和制造的操纵器执行几个不同动作时,即它们不是一一对应的(如键盘等),所执行的动作应清晰的显示出来,并且必要时应经过认可。

考虑人类工效学原则,操纵器的布置、行程和对操作的阻力都要和执行运行的动作相匹配。应考虑由于采用必要或用可预见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鞋、手套等)带来的约束。

3.6.7 指示器、度盘和视觉显示装置的设计与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它们应在人们能察觉的参数和特征范围之内,

——信息的显示应便于察看、识别和理解,即应耐久、清晰、含义确切,并且对于操纵者的要求和预定使用明确;

——操作者在操作位置可以看见它们;

——操作者在主要操作位置应能够确认没有人面临危险区,如果不能保证这一点,操纵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应使得每当机器要起动时,能发出听觉和(或)视觉警告信号,这样使面临危险的人可以有时间采取措施防止机械起动。

3.7 设计控制系统时安全原则的应用

设计机器控制系统时,应充分注意可能导致预料不到的潜在的危险机器工况。

危险机器工况典型起因是;

——不合适的设计或控制系统逻辑的恶化(意外的或非意外的);

——控制系统的一个或几个零件暂时或永久的缺陷或失效;

——控制系统动力源的变化或失效:

——控制器的设计或配置不当。

危险机器工况的典型例子:

——无意识的(意外的)起动;

——速度变化失控;

——运动中的零部件不能停止;

——运动的机器零件或由机器夹紧的工件掉下或飞出;

——安全装置受阻。

控制系统必须具有使操作者安全而容易地进行干预的措施,这需要:

——进行起动和停止状态的系统分析;

——提供各种规定的操作模式(例如:正常停机后起动,运行过程中断后或急停后再起动,取下装在机器上的工件,在机器零件失效的情况下机器的一部分运转等);

——使用电子控制系统和视觉显示装置及时清楚地显示故障;

——考虑复杂机器的特定要求。

为了防止危险机器工况和实现安全功能,设计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这些原则和方法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

3.7.1 机构的起动或加速运动的基本动作应通过施加或增大电压或流体压力去实现,如果考虑采用二进制逻辑元件,通过由。状态到1状态去实现(假如状态l代表最高能量状态);相反,停机或降低速度的基本动作应通过去除或降低电压或流体压力去实现,如果考虑采用二进制逻辑元件,应通过1状态到。状态去实现(假如状态1代表最高能量状态)。

3.7.2 动力中断后重新接通时,机器可能会自发的再起动,如果这种再起动会产生危险,应当防止(如采用自保护继电器、接触器或阀)。

3.7.3 零部件的可靠性应作为安全功能完备性的基础。差错会危及安全功能,这一原则无论何时都适用,为了实现安全功能,在一定使用期限内,使用的零部件应能承受与在预定使用条件下所用设备有关的各种干扰和应力,而不会失效使机器产生危险的误动作。

注:应考虑诸如冲击、振动、冷、热、潮湿、灰尘、腐蚀性物质、静电、磁场和电场等环境应力。

由这些应力可能产生的干扰是,如绝缘失效、控制系统零部件的功能临时或永久失效等。

预先已知的,并总是如此的部件或系统。

3.7.5 “关键”件的加倍(或冗余)。除经多次试验证明(本质安全)部件外的其他一些部件也可以用于实现安全功能,万一一个部件失效,另一个<或其他数个)可以接替实现这种功能,这样仍能达到所需的安全水平。这时应采用与多种设计和(或)工艺相结合的自动监控,以避免共因失效(如由于电磁干扰引起)。在这种情况下,由失效风险带来的危险被大大减小(接近于故障保护状态)。因为这时只有在同一运转过程中两个(或所有)关键件全都失效才会出现危险状态。

3.7.6 自动监控

自动监控保证部件或元件执行其功能的能力减小或加工条件变化会产生危险时,安全措施开始起作用。

安全措施可以是:

——停止危险过程;

——防止由于部件或元件故障的出现,第一次停机后过程再起动;

——触发报警器。

3.7.7 可重编程控制系统中安全功能的保护

对可重编程的系统提出了更多的安全问题,这些系统包括:

——打开开关、阀门或联锁装置的圆盘、凸轮或鼓轮构件;

——影响其他“硬件基本逻辑”的选择器开关或阀门;

——卡片阅读器;

——穿孔带阅读器;

——磁带或磁盘;

——电子或光学存贮器。

在关键的安全控制系统中,使用这样的构件时,应注意采取可靠措施以防止贮存程序被有意或无意改变。这些措施可包括:

——止动凸轮;

——嵌入软件,如只读存贮器(ROM),

——限制存取(通路)闭锁装置;

——访问软件口令。

注:可能的话应采用故障检验系统来检查由于改变程序而引起的差错。

3.7.8 有关手动控制原则

a)手动操纵器应根据有关人类工效学原则进行设计和配置(见3.6.6);

b)停机操纵器应位于每个起动操纵器附近。对于通过止—动操纵器去执行起动/停止功能的地方,若松手时由于止—动操纵器自动闭合无法传送停机指令可能导致风险时,应提供单独的停机操纵器;

c)除了某些必须位于危险区的操纵器(如急停装置,吊挂操纵板等)外,一般操纵器都应配置于危险区外;

d)操纵器(尤其是起动操纵器)应尽可能配置在操作它们时可以看见被控制的部分;

e)如果通过几个操纵器可以起动同一个危险元件的话,则操纵器线路应安排得在给定时间内,只有一个操纵器是有效的。尤其对通过可随操作者一起进入危险区的携带式操纵装置(如吊挂操纵板)进行手动控制的机器更应采用这一原则。这一原则不能用于双手操纵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3.4);

f)在有风险的地方操纵器的设计或防护应做到不是有意识的操作不会动作。

3.7.9 控制和操作模式的选择

如果已设计和制造出的机械允许使用几种控制和操作模式以代表不同安全水平(如允许调整、维修、检验等),它应装备有能锁定在每个位置的模式选择器。选择器的每个位置都应相应于单一操作或控制模式。

限制某类操作者使用机器的某些功能的选择器也可以用另一种选择方式代替(例如,存取代码用于某种数控功能等)。

3.7.10 设定、示教、过程转换、查找故障、清理或维修控制模式

置必须受到抑制,并且,为了进行这些操作,有必要使机械运转时,凡切实可行处,必须采用能同时满足以下要求的手动控制模式保证操作者在操作中的安全:

——使自动控制模式不起作用(这就意味着不会由于某一传感器状态的改变而导致危险操作);

——只有通过触发起动装置——止—动操纵装置或双手操纵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3.4),才允许危险元件运转;

——为了防止连续风险,只有在加强安全的条件下(例如降低速度、减小动力、点动——有限的运动操纵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3.8)或其他适当措施),才能允许危险元件运转。

这种控制模式必须与下列某些措施相结合:

——尽可能限制接近危险区;

——急停操纵器应位于操作者立即可达的范围内;

——携带式操纵装置(吊挂操纵板)和(或)局部控制装置应使被控制部分能看见。

3.7.11 为防止危险的误动作,设计电(电气和电子)控系统的其他标准化措施。

所有机器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应与相关标准相一致。

3.8 防止来自气动和液压装置的危险

机器的气动和液压装置应按以下要求设计:

——不能超过管路中最大允许压力(如借助限压装置);

——不会由于压力损失、压力降低或真空度降低而导致危险;

——不会由于泄漏或元件失效而导致危险的流体喷射;

——气体接吸器、储气罐或类似容器(如液—气蓄能器)应与这些元件的设计规则相一致;

——所有元件,尤其是管子和软管,要针对各种有害的外部影响加以防护;

——当机器与其动力源断开时(见6.2.2),使贮存器和类似容器(如液—气蓄能器)尽可能自动卸压,如果不可能,应提供隔离措施和(或)局部卸压及压力指示措施;

——机器与其能源断开后,所有可能保持压力的元件都应提供有明显识别排空的装置和绘制有注意事项的警告牌,指明对机器进行任何调整或维修动作前必须对这些元件卸压。

3.11 通过装、卸操作机械化或自动化限制操作者面临危险

装、卸操作和更为普遍的一般搬运(工件、材料、物资等)操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减少人们在作业点面临危险,限制由这些操作产生的风险。

自动化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自动搬运装置、传动机构、推杆、高压气体等实现,机械化可通过送进滑道、手动分度工作台等实现。

自动送进和移出装置对预防机器操作者事故是很有益的,但在检修它们的某种故障时会产生一定危险。应注意保证使用这些装置不致产生装置与机器零件或被加工材料之间阻挡的危险。如果不能保赶,应提供适当的安全防护装置。

3.12 通过使调整、维修点位于危险区外,限制操作者面临危险

应通过使维修、润滑和调整点位于危险区的外面,减少操作者进入危险区的需要。

4 安全防护

通过设计不能适当地避免或充分限制的危险,应采用安全防护装置(防护装置、安全装置)对人们加以防护(见GB/T 15706.1的第5章)。

不同类型的防护装置和安全装置的定义见GB/T 15706.1—1995的3.22和3.23。

有些安全防护装置可以用于避免面临多种危险,例如:防止进入机械危险区的固定式防护装置也能用于减小噪声级别和收集有毒发射物。

4.1 防护装置和安全装置的选用

4.1.1 概述

本章给出了根据运动件的性质(见图1)和进入危险区的需要(见4.1.2至4.1.4)选用安全装置和防护装置的指南。采用安全防护装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运动件产生的危险。

对特定机器安全防护装置的正确选用应根据对该机器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选用安全防护装置的详细要求应在具体机械产品的安全标准中规定。

对于特定机械或危险区,为了选用合适的安全防护装置,首先应考虑采用固定式防护装置比较简单。但该装置应在机械正常运转期间操作者不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使用。

当需要进入危险区的频次增加,需经常移开和放回固定防护装置会带来不便时,应采用联锁活动防护装置或自动停机装置等。

注1:有时可能需要几个安全防护装置联合使用。例如,用于将工件送到机器上的机械送料装置(见3.11)与固定防护装置联合使用,从而可以消除一次接近危险区的需要。为了防止机械送料装置与固定防护装置伺可能产生二次引入或剪切危险,可采用自动停机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3.5)。

注2:对于由运动件产生危险区的防护措施的选用按图11)的规定。

4.1.2 机械正常运转时操作者不需进入危险区的场合

机械正常运转时不需进入危险区的场合安全防护装置应由以下几种形式中选择:

a)固定防护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2.1),包括送料和取料装置,辅助工作台,适当高度的栅栏,通道防护装置等。防护装置的开口尺寸应符合有关安全距离标准的要求。

b)联锁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2.4和3.22.5)。

c)自动关闭防护装置。

d)自动停机装置(见GB/T 15706.1一1995的3.23.5),包括感光屏,如光电装置或压敏垫。

注:由运动件产生的危险区其防护措施按图1选用。

4.1.3 机械正常运转时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

在机械正常运转时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安全防护装置应由以下形式中选用:

a)联锁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2.4和3.22.5)。

b)自动停机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3.5)。

c)可调防护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2.3)。

d)自动关闭防护装置。

e)双手操纵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3.4):在选用这种装置时应注意,它只能对人操作操纵装置起防护作用,对危险区附近的其他危险不能防护。

f)可控防护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2.6和本标准的4.2.2.5)。

注:由运动件产生的危险区其防护措施按图11)选用。

4.1.4 对机器设定、示教、过程转换、查找故障、清洗或维修时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

机器应尽可能设计得使所提供的安全防护装置能保证生产操作者的安全,也能保证负责设定、示教等人员的安全,而不妨碍他们执行任务。

当不能做到上述要求时(例如当机器还可能运转时就需要移开固定防护装置或使安全装置无效)。对机器应尽可能提供减小风险的适当措施,并采用如3.7.10中所述的手动控制。

注;当执行不需要机器与其动力源保持联系的任务(尤其是维修和修理任务)时,应将机器与动力源断开,并将残存的能量泄放,以保证最高程度的安全。

图1 防止由运动件产生危险的安全防护装置选择

4.2 防护装置和安全装置设计与制造要求

4.2.1 一般要求

在设计安全防护装置时,防护装置和安全装置的型式及其构造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所涉及的机械危险和其他危险。防护装置和安全装置应与机器的工作环境相适应,并且应设计得不容易被损坏。为了减少使其损坏的各种因素,应保证它们对机器运转期间的各种动作和机器寿命期其他各阶段产生的干扰降到最低限度。

防护装置和安全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结构坚固耐用;

——不增加任何附加危险;

——不容易出现旁路或变得无法操作;

——其位置离危险区应有足够的距离;

——对生产过程的视线产生的障碍最小;

——如果可能,通过只限于进入必须进行工作的地方,使防护装置或安全装置不必移开就能执行工具的安装和(或)更换以及维修等主要工作。

4.2.2 防护装置的要求

4.2.2.1 防护装置可能需要实现下列功能:

——防止进入被防护装置包围的空间;

——容纳或接收可能由机器抛出、掉下或发射出的材料、工件、切屑、液体、放射物、灰尘、烟雾、气体、噪声等。

另外,它们还要能对电、温度、火、爆炸物、振动等具有特别防护作用。

4.2.2.2 对固定防护装置的要求

固定防护装置应用以下方式固定在所需的地方:

——或借助紧固件(螺钉、螺栓、螺母等)固定,若不用工具就不能使其移动或打开;可能时,没有其紧固件它们应不能保持关闭。

4.2.2.3 对活动防护装置的要求

a)防止由移动传动件产生危险的活动防护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打开时尽可能与机械保持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铰链或导轨连接)。

——有和没有防护锁的联锁防护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2.4和3.22.5)是用于防止运动件只要可能被触及就起动,并且,只要联锁防护装置没有关闭就给出停机指令。

b)防止由其他运动件产生危险的活动防护装置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并应与机器的操纵系统相联系,使:

——运动件位于操作者可达范围时,它们不能起动,一旦它们起动,操作者不能触及运动件。这可通过采用有或没有防护锁的联锁装置来达到。

——它们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动作(如使用工具,钥匙等)才能调整。

——当它们缺少一个零件或一个零件出了故障时,仍可以防止运动件的起动或停止运动,这可以通过自动监控(见GB/T 15706.1—1995的3.14)达到。

——通过适当措施,防止抛出危险。

c)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防止其他危险的活动防护装置必须符合上述a项和b项要求。

4.2.2.4 对可调防护装置的要求

对危险区不能完全封闭的地方可采用可调防护装置,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根据所涉及的工作类型,可采用手动或自动调整;

——不使用工具就很容易调整;

——尽可能减小抛出风险。

4.2.2.5 可控防护装置

可控防护装置(见GB/T 15706.1—1995的3.22.6)只能用于:

——当防护装置关闭、操作者或其身体的某一部分不能停留在危险区或危险区与防护装置之间时;

——当打开防护装置或联锁防护装置是进入危险区的唯一途径时;

——当与可控防护装置联用的联锁装置有可能达到最高可靠性(因为它的失效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或意外的起动)时。

注:上述危险区是指通过关闭可控防护装置而起动的危险元件运行的任一区域。

4.2.2.6 由防护装置带来的危险:

应注意可能由以下因素带来的危险:

——防护装置的结构(尖角、锐边、材料等);

——防护装置的运动(由动力驱动防护装置产生的剪切或挤压区和由可能下落的重型防护装置产生的危险)。

4.2.3 安全装置的技术特征

执行主要安全功能的安全装置应根据3.7.3至3.7.6中所规定的一条或几条原则进行设计。

安全装置必须与控制系统一起操作并与其相联系,使它们不会轻易损坏。

安全装置的性能水平应与和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的控制系统相适应。

4.2.4 更换安全防护装置类型的措施

由于在机器上进行的工作会有变化,当已知需要在机器的某一部位上更换安全防护装置的类型时,该部位应备有便于安装更换类型的安全防护装置的措施。

5 使用信息

使用信息由文字、标记、信号、符号或图表组成,它们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的形式,向使用者传递信息,对专业和(或)非专业使用者都起指导作用。

使用信息是机器供应的一个组成部分。

5.1.1 使用信息应明确规定机器的预定用途,并应包括保证安全和正确使用机器所需的各项说明。

使用信息应通知和警告使用者有关无法通过设计来消除或充分减小的,而且安全防护装置对其无效或不完全有效的遗留风险(见GB/T 15706.1—1995的5.5)。

使用信息中应要求使用者按其规定和说明合理地使用机器,也应对不按使用信息中的要求而采用其他方式使用机器的潜在风险提出适当的警告。

5.1.2 使用信息不应用于弥补设计的缺陷

5.1.3 使用信息必须包括运输、交付试验运转(装配、安装和调整)、使用(设定、示教或过程转换、运转、清理、查找故障和机器维修),如果需要的话还应包括解除指令、拆卸和报废处理的信息,这些使用信息可以是分开的,也可以是联合的。

5.2 使用信息的类别与配置

使用信息的类别与配置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风险;

——使用者需要使用信息的时间;

——机器的结构。

使用信息或其中的某些部分应给出在;

——机器自身上(见5.3和5.4)

——随机文件中(尤其在操作手册中,见5.5);

——其他方式,如各种信号和文字警告等。

对重要信息,如需给出的各种警告信息,应采用标准化用语。

5.3 信号和警告装置

视觉信号(如闪光灯)、听觉信号(如报警器)可用于即将发生危险事件(如机器起动或超速的报警)时。

信号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在危险事件出现前发出;

——含义确切;

——能被明确地察觉到,并能与所用的其他信号相区别;

——容易被使用者识别。

警告装置的设计、配置应便于检查。操作手册应说明对警告装置的检查规定。

设计者应注意由于视觉和(或)听觉信号发射太频繁而导致“敏感度”降低的风险,这也可能导致警告装置失去作用。

注:用户鉴定通常是必要的。

5.5 随机文件(尤其是操作手册)

5.5.1 内容

操作手册或其他文字说明(如包装说明)应包括;

a)关于机器的运输、搬运和贮存的信息,例如;

——机器的贮存条件;

——尺寸、重量、重心位置;

——搬运说明(例如起吊设备施力点)。

b)关于机器交付试运转的信息,例如;

——固定和振动缓冲要求;

——装配和安装条件,

——使用和维修需要的空间;

——允许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振动、电磁辐射等);

——机器与动力源的连接说明(尤其是对于防止电的过载);

——关于废弃物的清除或处理建议;

——如果需要,对用户必须采取的防护措施(特殊安全装置,安全距离,安全符号和信号等)提出建议。

c)关于机器自身的信息,例如:

——对机器及其附件、防护装置和(或)安全装置的详细说明;

——机器预定的全部应用范围,包括禁用范围,如果可能,还应考虑原有机器的变型;

——图表(尤其是安全功能图解表示);

——由机器产生的噪声、振动数据和由机器发出的射线、气体、蒸汽及粉尘等数据;

——电气装置的有关数据;

d)有关机器使用的信息,例如:

——手动操纵器的说明;

——对设定与调整的说明;

——停机的模式和方法(尤其是紧急停机);

——关于无法由设计者通过采用安全措施消除的风险信息;

——关于由某种应用或使用某些附件可能产生的特殊风险信息,以及关于这些应用所需的特定安全防护装置的信息;

——有关禁用信息;

——对故障的识别与位置确定、修理和调、修后再起动的说明;

——如果需要,对有关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所需培训的说明。

e)维修信息,例如:

——检查的性质和频次;

——关于需有规定的技术知识或特殊技能的熟练人员(维修人员,专家)“专门执行的维修说明;

——关于不需要由专门技能的熟练维修人员维修,可由使用者(操作者等)进行维修的说明;

——便于维修人员执行维修任务(尤其是查找故障)的图样和图表。

f)关于停止使用、拆卸和由于安全原因而报废的信息。

g)紧急状态信息,例如:

——所用的消防装置型式;

——关于可能发射或泄漏有害物质的警告。如果可能,应指明防止其影响的措施。

5.5.2 操作手册的编制

a)印刷字体的型式和大小应尽可能保证最好的清晰度。安全警告和(或)必须小心注意的问题应使用各种颜色、符号和(或)粗黑体字加以强调。

b)使用信息应采用使用该机器的国家官方语言书写。如果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每种语言都要很容易与另一种语言区分,并应尽量使译文和相关插图放在一起。

c)可能时,文中应通过插图加以说明,插图应带有详细说明,例如手动操纵器的定位和标识,插图不应与伴随的文字说明分离,并应按顺序编号。

d)应注意给出有助于理解的表格式信息,表格应靠近相应的文字说明。

e)应考虑各种颜色的使用,尤其对需要迅速识别的部分。

f)当使用信息很长时,应给出内容明细表和(或)目录。

5.5.3 对使用信息起草和出版的建议

a)与机器型式的关系:使用信息必须明确地与特定型号的机器相关连。

b)联系原则:为了获得最好的效果,制定使用信息时应遵循“看——想——用”的联系过程,并应按顺序操作。

问题“怎样”和“为什么”应事先考虑好,并提供几种答案。

c)使用信息应尽量简短,并应用符合标准的术语和单位表达,对于不常用的技术术语,应给出明确的解释。

d)如预先已知机器将由非专业人员使用,操作说明书应以非专业使用者容易理解的形式编写。

如果为了使用机器的安全,需要个人防护装备时,应提出明确建议,并且这种信息必须在销售前显著地予以标明,例如印在机器上及包装上。

e)文件的耐久性

给出使用说明的文件应以耐久的形式制作(即它们应能经受住使用者频繁地拿取翻看)。

6 附加预防措施

6.2 有助于安全的装备、系统和布局

6.2.1 保证机器的可维修性

设计机器时,应考虑以下可维修性因素:

——内部零件的可接近性;

——容易搬动和用人力搬动的可能性;

——适当选择工作位置;

——限制专用工具和装备的数量;

——便于察看。

6.2.2 断开动力源和能量泄放措施

在设计机器时,尤其在考虑它们的维修和修理时,机器必须装备有能与动力源断开的技术措施和泄放残存能量的措施,这些措施可能通过下列活动实现:

a)使机器与所有动力源或其他供给断开。断开必须做到既可见(动力源连续性明显中断),又能通过允许检查断开装置上操纵器的位置而确认,并且还必须明确表示出机器的那些部分已被断开。

b)如果需要(例如:对于大型机器或在设施中)将所有切断装置锁定在“断开”位置。

c)采取措施保证在断开点的“下游”不再有:

——位能(如:电能、可以释放的液压或机械能);

——动能(如:通过惯性可以继续运动的部件)。

d)在c项中所述措施的效果通过工作安全系统进行验证。这些措施会使机器达到“零能量状态”。断开和能量泄放可提供很高的安全水平。

切断机器电源的措施应按相应电气安全标准的规定。

6.2.3 机器及其重型零部件容易而安全地搬运措施

不能移动或不能通过手动搬运的机器及其零部件应装有或可以安装适当的附属装置,以供借助起吊设备搬动这些零部件。

这些附属装置或措施可以是:

——具有吊环、吊钩、吊环螺栓或起重用螺孔的标准化起吊装置,

——当不可能安装附件时,采用具有起重吊钩的自动抓取装置;

——为叉车搬运用的导向槽;

——在机器上和其某些可拆卸的零部件上标明以千克(kz)表示的质量;

对在工作中可通过手动拆除的机器零部件,应提供有将它们安全拆除和更换的措施,并应标有重量。6.2.4 安全进入机器的措施

机械应设计得使执行操作和日常调整维修等所有工作都应尽可能在地面上进行。在不能这样做的地方,机器应具有机内平台、阶梯或其他设施,为执行这些任务提供安全通道,但应注意保证这种平台或阶梯不能导致操作者接近机器危险区。对于需用频次较少的通道,可采用带有扶手的固定式梯子。

在工作条件下使用的步行区应尽量用防滑材料制造,并应根据其距地面的高度提供适当的扶手、栏杆、踏板和(或)把手。

在大型自动化设备中应特别注意给出如通道、跨越桥等安全进入的措施。

6.2.5 机器及其零部件稳定性措施

机器及其零部件应设计得稳固,即它们不能由于振动、风力、冲击或其他可预见的外力或内部运动力(惯性力、电动力等)作用而翻倒和产生不可预测的运动。

如果这一建议不能通过设计(如通过稳定的质量分布)充分满足,那么,应通过采用专门的安全措施达到稳定性,如限制机器零部件的运动量,当危及到机器的稳定性时,用指示器、报警器发出警告或提供联锁装置防止倾倒,或将机器牢固地紧固到基础上。应考虑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两方面。如果需要专门的安全措施,应在机器上和(或)操作手册中提出警告。

对于有些通过底面与工件接触的手持式机械(如携带式圆锯),运转期间的稳定性是由其底面的形状和尺寸限制的。

6.2.6 提供有助于发现和纠正故障的诊断系统

有可能时,在设计阶段应考虑有助于发现故障的诊断系统。这种系统不仅可以改善机械的有效性和可维修性,它们还可以减少维修工作人员面临危险。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正式版)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了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 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及施工安全, 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施工现场。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三条公司安全部 (一)负责本规定的编制、修订、管理和解释。 (二)负责对本规定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第四条工程部 负责本公司所有机械的管理。 第三章机操人员规定 第五条特种作业人员(起重机械、起吊指挥、挂钩作业人员、电梯驾驶等)必须按国家和市劳动局的要求培训和考试, 取得市经委劳动监察部门颁发

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证”后, 方可上岗操作, 分公司的特种作业人员要取得当地的资格证书, 并按国家规定的要求和期限进行复审。 第六条实习机操人员, 必须持有实习证, 在师傅的指导下, 才能操作机械设备。 第七条在非生产时间内, 未经主管部门批准, 任何人不得私自动用设备。 第八条机管和操作人员队伍应相对稳定。 第四章机械管理 第九条新购或改装的机械设备应由公司鉴定验收, 方可投入运行。 第十_大修理的设备, 应经主管部门验收发给使用证后方可使用。 第十_大型设备)须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拆装队伍拆装。应编制拆装方案, 经公司审核后, 方可进行作业。 第十_大型设备的基础隐蔽必须组织专人进行验收, 并应有项目部工 程师和监理方验收、审批。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规定 第一章安全生产六大纪律 第一条进入工地必须戴好安全帽。

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全部)

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总则) 一、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机械设备是企业完成施工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2.严禁违章指挥及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不安全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机械 设备达到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地运行。 3.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待完全熟悉规程后方可操作机械 设备。 4.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其操作机械的构造、原理、性能及安全技术要求,做到会 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并经培训考核取得操作证后,方可操作机 械。 5.机械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机械设备的有关保养规定、认真、及时地做好各级保 养,使机械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6.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填写记录,做到清楚、准确、完整,并做好例保“十 字作业”。 7.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凡患病、酒后及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的人员,不允许 操作机械,非机械操作人员不得操作机械,操作人员只能操作指定的机械设备。 8.机械设备不得带病作业,严禁在机械运行中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发现问题立即 停机,待故障排除后方可继续使用。 9.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穿拖鞋及高跟鞋,女工应 戴工作帽,长发应束紧不得外露。 10.认真做好设备的防火、防盗、防冻、防滑为中心的四防工作。 11.设备的各种安全防护装置,照明、信号、监测仪表,警戒标记,不得随意拆除或 移作它用。 12.机械集中存放及修理场所,应有防火设施。 13.机械设备使用的油料必须符合说明书的规定。 二、电器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电器设备维修前必须切断电源并由专业技术维修人员进行。 2.电源电压必须与电器设备额定电压相同。所有保险丝必须符合规定,严禁用其他

机械工程师知识架构

机械工程师知识架构 —2018.12.15 第一大类是所有工程师的基础; 第二大类是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热处理工程师需要掌握的; 第三大类是设计工程师需要掌握的; 第四大类是工艺工程师需要掌握的,设计工程师需要了解的; 第五大类是设计工程师领导人需要掌握的,设计工程师需要了解的; 第六大类是质量工程师需要掌握的,设计工程师需要了解计量与检测; 第七大类是数控工程师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绘图所有工程师需要掌握的; 第八大类是物流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工厂布局工程师需要掌握的 一、工程制图与公差配合 1.工程制图的一般规定 (1)图框 (2)图线 (3)比例 (4)标题栏、明细表 (5)视图表示方法 (6)图面的布置 (7)剖面符号与画法 2.零部件图样的规定画法 (1)机械系统零、部件图样的规定画法(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画法齿轮、齿条、蜗杆、蜗轮及链轮的画法花键的画法及其尺寸标注弹簧的画法) (2)机械、液压、气动系统图的示意画法(机械零、部件的简化画法和符号管路、接口和接头简化画法及符号常用液压元件简化画法及符号) 3.原理图 (1)机械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2)液压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3)气动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4.示意图 5.尺寸、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标注 (1)尺寸标注 (2)公差与配合标注(基本概念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方法) (3)形位公差标注 6.表面质量描述和标注 (1)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2)表面质量的标注符号及代号 (3)表面质量标注的说明 7.尺寸链 二、工程材料 1.金属材料 (1)材料特性(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工艺性能) (2)晶体结构(晶体的特性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的结晶金属在固态下的转变合金的结构) (3)铁碳合金相图(典型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碳对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4)试验方法(拉力试验冲击试验硬度试验化学分析金相分析无损探伤) (5)材料选择(使用性能工艺性能经济性) 2.其他工程材料 (1)工程塑料(常用热塑性工程塑料常用热固性工程塑料常用塑料成型方法工程塑料的应用) (2)特种陶瓷(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氮化硼陶瓷金属陶瓷) (3)光纤(种类应用) (4)纳米材料(种类应用) 3.热处理 (1)热处理工艺(钢的热处理铸铁热处理有色金属热处理) (2)热处理设备(燃料炉电阻炉真空炉感应加热电源)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标准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及检查标准 一、起重机械的工作特点 1、起重机械通常具有庞大的结构和比较复杂的机构,能够完成一个起升运动、一个或几个水平运动。作业过程中,通常是几个不同方向的运动同时操作,技术难度较大。 2、所吊运的重物多种多样,载荷是变化的,使吊运过程复杂而危险。 3、大多数起重机械需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运行,活动空间较大,一旦造成事故影响的面积也较大。 4、有些起重机械需要直接载运人员做升降运动(如电梯、升降台等),其可靠性直接影响人身安全。 5、暴露的、活动的零部件较多,且常与吊运作业人员直接接触(如吊钩、钢丝绳等),潜在许多偶发的危险因素。 6、作业环境复杂,对设备和作业人员形成威胁。 7、作业过程中常常需要多人配合,共同进行一个操作,多个作业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存在较大的难度。 这些特点的存在,决定了起重伤害事故较多。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其中伤害事故的因工死亡人数,占全部工业气压因工死亡人数的15%左右。为了保证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因此将它列为特种设备加以特殊管理,这也是我们安全工作的一个重点。 二、起重机械分类 根据起重机械的功能和构造特点,可分为三类: 1、轻小型起重设备。如千斤顶、滑车、起重葫芦、卷扬机等。 2、起重机。我厂使用的起重机主要有双梁桥式起重机(天车)、单主梁桥式起重机、

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双梁门式起重机、单主梁门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等。 3、升降机。如电梯、施工升降机等。 三、起重机械的参数: 起重机械常用的参数有: 1、起重量(G)。 是指被起升重物的质量。一般可分为额定起重量、最大起重量、总起重量、有效起重量等。通常情况下所讲的起重量,都是至额定起重量(起重机能吊起的重物或物料连同可分吊具或属具[如抓斗、电磁吸盘等]质量的总和)。为了能表示几个幅度范围的起重量,有时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如15/5即表示额定起重量根据不同幅度分为15吨、5吨两种。 2、跨度(S): 桥架型起重机运行轨道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跨度,用字母S表示。 3、轨距(K)轨距也称轮距,对于桥式起重机小车来说,为小车轨道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4、基距(B)基距也称轴距,使之沿纵向运动方向的起重机或小车支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5、幅度(L)。主要是指臂架起重机。 6、起重力矩(M)。主要指臂架起重机。 7、起重倾覆力矩(M A)。 8、轮压(P)。是指一个车轮传递到轨道或地面上的最大垂直载荷。按工况不同,分为和非工作轮压。 9、起升高度H和下降深度h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答辩

1.综合题目 (1)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与输出功率有何不同?传动件按哪种功率设计?为什么? 额定功率是电机标定的作功,输出功率是电机实际作的功。实际输出功率,可以比额定功率小很多。设计时按额定功率。 (2)同一轴上的功率、转矩、转速之间有何关系?你所设计的减速器中各轴上的功率、转矩、转速是如何确定的? 转距(N .M) =9549X(功率KW / 每分转数 (3)在装配图的技术要求中,为什么要对传动件提出接触斑点的要求?如何检验? 装配好的齿轮副,在轻微的制动下,运转后齿面上分布的接触擦亮痕迹,沿齿高、齿长方向上有规定(数值)。一般齿轮接触斑点70%,主从动齿轮一起检,计算接触面积,该项目检验主要控制沿齿长方向的接触精度,以保证传递载荷的能力,降低传动噪音,延长使用寿命 (4)装配图的作用是什么?装配图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装配图的作用是:制定装配工艺规程,进行装配、检验、安装及维修的技术文件。主要应包括:各部件装配关系,标号,明细表,外形尺寸,技术要求 (5)装配图上应标注哪几类尺寸?举例说明。 构件的长、宽,如其中有焊缝的话,做好标出从规则一边至焊缝的距离! 如果此构件中还有小构件的话要标注小构件距离大构件边缘的具体尺寸小构件倾斜安装的话还要标出小构件的安装角度等等 (6)你所设计的减速器的总传动比是如何确定和分配的? 在初步确定各级齿轮模数后,以优化中心距,尽量减小空间浪费为原则,来分配传动比 (7)在你设计的减速器中,哪些部分需要调整?如何调整? (8)减速器箱盖与箱座联接处定位销的作用是什么?销孔的位置如何确定?销孔在何时加工? 定位作用,防止结合面错位,以达到精确的配合, 两个定位销,为了避免对称型的箱盖发生装反的情况,定位销孔不要在对称位置。定位销的销孔是最后确定的 (9)起盖螺钉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确定其位置? 减速箱分为上箱体和下箱体,上、下箱体的接合面一般都涂密封胶,长时间后,上下箱体难以分开,就在上箱体把螺栓处的地方加工螺孔,螺栓拧进去,要分离上下箱体,只要拧螺栓就可以将上箱体顶起,达到分离目的. 在上下箱体连接螺栓的分布面上,端盖上与固定螺栓同圆周上对称布置2个就可以了 (10)你所设计传动件的哪些参数是标准的?哪些参数应该圆整?哪些参数不应该圆

机械结构设计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机械结构设计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摘要:随着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产品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现行大多机械设备设计情况看,更注重以自动化、轻量化、精密型以及高效型 等为设计方向。但也有部分设备运行中在噪声、振动问题上较为严重,不仅影响 设备综合性能的发挥,也容易对操作人员带来一定的伤害。通过实践研究发现, 将动态设计方法引入其中,对提升机械结构设计水平可起到明显作用。 关键词:机械结构设计;方法;要求 引言 机械结构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所确定的原理方案,确定并绘出 具体的结构图,以体现所要求的功能。是将抽象的工作原理具体化为某类构件或 零部件,具体内容为在确定结构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公差、热处理方式和表 面状况的同时,还须考虑其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以及与其它零件相互之 间关系等问题。 1机械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的重要性 日常生产中,在对机器零件进行设计时,要求其结构不仅具体满足使用条件,而且要求结构的工艺性能良好,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只有满足机械结 构设计的工艺性,才能保障生产地顺利进行,还具有零件装载完整、成本消耗少 等优点,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机器零件的结构工艺性设计是进行 机械设计的关键,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重视对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进行分析,可以促进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合理化,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认真分析机械零件的结构对机械零件(尤其是复杂零件)的结构进行分析时,首 先要通过对图纸的详细分析,弄清各零件在产品中的装配关系和作用,再对该零 件指数(包括形状、尺寸等)和性质(如粗糙度等)进行详细分析;2)认真分 析零件加工工艺性在对机械零件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搞清楚 各形状和尺寸的设计基准,分析个表面工艺性,检查各加工面设计基准与定位基 准是否重合,避免基准链换算而增加计算工作量。 2.机械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2.1机械结构在温度变化较大时,会产生较大的尺寸变化 较长零部件或者机械结构在温度变化较大时,会产生较大的尺寸变化,在设 计时应考虑温度变化产生的自由伸缩空间,如可以采用能够自由移动的支座、自 由胀缩的管道结构等。 2.2滑动轴承采用接触式密封结构 由于滑动轴承比滚动轴承的间隙大,而且滑动轴承发生一些磨损后,轴心产 生相应的移动,因此滑动轴承宜采用接触式密封结构。 2.3同一轴上布置两个键时,根据不同的键类型,选择不同的结构方式 半圆键是靠侧面传力的,由于键槽较深,若在同一个横剖面内采用对称布置 两个半圆键,将严重削弱轴的强度,最好将两个半圆键设计在同一轴向母线上, 平键两侧是工作面,上表面与轮毂键槽底面间有间隙,工作时靠轴槽、键及毂槽 的侧面受挤压来传递转矩,不能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靠上下面压紧产生承 受载荷,连接处的偏压也承受载荷。 2.4对于带传动、链传动错误的结构设计 带传动结构设计时,由于紧边下垂较小,而松边下垂较大,应使紧边在下,

设备机械技术规范

自动化设备机械技术规范(试行) 为了在今后设备前期管理过程中,加强非标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改善设备初期状态,确保设备在生产服役过程中有良好的开动率,特制定本规范。希望参与前期管理的技术人员参照执行,使技术要求更全面、准确、严密。 一、技术要求 (一)、结构要求 1.机械机构设计需符合人机工程学,方便人员操作与维修; 2.机械结构设计需经过计算,达到正常使用的强度要求,并在安全余量之内; 3.机械结构设计需根据我方具体要求,对关键点进行FEMA分析和验证; 4.机械结构总体设计需考虑经济、环保、安全的原则。 (二)、材料要求 1.结构件、面板类钢材要求Q235,传动件、一般零部件材料要求45#、需热处理部件材料要求20-40Cr或指定其他材料,各类型材必须是国标型材,特殊要求根据设备设计需求具体提出来; 2.所有材料必需有相应的合格证或符合质量要求的检验证书; 3.对于特殊部件的材料,需同时提供检测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成分、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 (三)、钢构表面要求 1.钢结构件表面需经喷砂处理,除锈等级Sa2.5;若手工进行表面处理,需介于St2与St3之间。 2.喷砂后需喷涂底漆为红丹防锈漆一遍,面漆为醇酸调和漆两遍,总干膜厚度为125μm;附着力达到ISO等级1级或ASTM等级4B级; 3.结构件表面不能有明显的变形、划伤、撞伤、凹槽、凸现、缺失、分层等缺陷。(四)、焊接要求 1.所有焊接都需有相应的焊接规范和标准,并进行焊接工艺验证;

2.现场焊接时,需满足焊接规范的要求; 3.焊缝表面不能有裂纹、气孔、夹渣、未熔合、未焊透、虚焊、形状缺陷及上述以外的其他缺陷; 4.主梁受拉区的翼缘板、腹板的对接焊缝应进行无损探伤,超声波探伤不低于11345中的I级,并提供报告的复印件。 (五)、传动要求 1.传动设计需考虑传动效率最优化; 2.传动机构要求简单合理,以最少的环节实现功能; 3.传动设计需考虑现场噪音控制,尽一切可能降低噪音的产生; 4.变速箱(SIEMENS或SEW)、电机(SIEMENS或SEW变频电机)、轴承(SKF或NSK)等部件要求指定厂家或品牌; 5.变频电机采用的范围:风机、需调速的传动机构、需要和传动机构配合的传动系统。 (六)、液压系统 1.液压系统应确保其安全性、系统的连续运行能力、可维护性和经济性,并能保证系统的使用寿命延长; 2.系统的所有部件应在设计上或以其他保护措施,防止压力超过系统或系统任何部分的最高工作压力及各具体元件的额定压力; 3.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调整,应使冲击压力和增压压力减至最低。冲击压力和增压压力不应引起危险; 4.应考虑由于阻塞、压降或泄漏等原因影响元件安全工作的后果; 5.无论是预期的还是意外的机械运动(包括加速、减速或物体的提升/夹持),都不应造成对人员有危险的状态; 6.系统设计需尽可能减少管路、管接头; 7.液压系统需实现防尘、防爆功能; 8.所有执行元件、管接头、阀门等部件需易于接近,且方便操作;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汇总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汇总 第一部分、塑料件 1、概述: 注塑件设计的一般原则: z 充分考虑塑料件的成型工艺性,如流动性; z 塑料件的形状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有利于充模,排气,补缩, 同时能适应高效冷却硬化; z 塑料设计应考虑成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特别是抽芯与脱出制品的复杂程 度,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模具零件的形状及制造工艺,以便使制品具有较 好的经济性: z 塑料件设计主要内容是零件的形状、尺寸、壁厚、孔、圆角、加强筋、 螺纹、嵌件、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1.1、常用塑料介绍 常用的塑料主要有 ABS、AS、PC、PMMA、PS、HIPS、PP、POM 等,其 中常用的透明塑料有 PC、PMMA、PS、AS。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采用 ABS+PC;显示屏采用 PC,如采用 PMMA 则需进行表面硬化处理。日常生活中 使用的中底挡电子产品大多使用 HIPS 和 ABS 做外壳,HIPS 因其有较好的抗老 化性能,逐步有取代 ABS 的趋势。 1.2、常见表面处理介绍 表面处理有电镀、喷涂、丝印、移印。ABS、HIPS、PC 料都有较好的表面处 理效果。而 PP 料的表面处理性能较差,通常要做预处理工艺。近几年发展起来 的模内转印技术(IMD)、注塑成型表面装饰技术(IML)、魔术镜(HALF MIRROR)制造技术。 IMD 与 IML 的区别及优势: 1、 IMD 膜片的基材多数为剥离性强的 PET,而 IML 的膜片多数为 PC。 2、 IMD 注塑时只是膜片上的油墨跟树脂接合,而 IML 是整个膜片履在树 脂上。 9 3、 IMD 是通过送膜机器自动输送定位,IML 是通过人工操作手工挂。 1.3、外形设计 对于塑料件,如外形设计错误,很可能造成模具报废,所以要特别小心。外 形设计要求产品外观美观、流畅,曲面过渡圆滑、自然,符合人体工程。 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电子产品,外壳主要都是由上、下壳组成,理论上 上下壳的外形可以重合,但实际上由于模具的制造精度、注塑参数等因素影响, 造成上、下外形尺寸大小不一致,即面刮(面壳大于底壳)或底刮(底壳大于面壳)。可接受面刮<0.15mm,可接受底刮<0.1mm。所以在无法保证零段差时,尽 量使产品:面壳>底壳。 一般来说,上壳因有较多的按键孔,成型缩水较大,所以缩水率选择较大, 一般选 0.5%。 底壳成型缩水较小,所以缩水率选择较小,一般选 0.4%。

现场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范(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现场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范(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现场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范(新版) 1为了指导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确保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2施工准备 2.1施工条件 2.1.1工程施工前,应具备设计和设备的技术文件;对大中型和复杂的安装工程尚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2.1.2工程施工前,对临时建筑、运输道路、水源、电源、蒸汽、压缩空气、照明、消防设施、主要材料和机具及劳动力等,应有充分准备,并合理安排。 2.1.3工程施工前,其厂房屋面、外墙、门窗和内部粉刷等工程基本完工,当必须配合施工时,有关基础地坪、沟道等工程应基本完工,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5%;安装施工地点及附近的建筑材料、泥土、杂物等,应清除干净。

2.1.4利用建筑结构作为起吊、搬运设备的承力点时,应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核算;必要时应经设计单位的同意,方可利用。 2.2开箱检验和保管 2.2.1设备开箱应在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下,按下列项目进行检查,并应作出记录: 2.2.1.1箱号、箱数以及包装情况; 2.2.1.2设备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2.2.1.3装箱清单、设备技术文件、资料及专用工具; 2.2.1.4设备有无缺损件,表面有无损坏和锈蚀等; 2.2.1.5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2.2.2设备及其零、部件和专用工具,均应妥善保管,不得使气变形、损坏、锈蚀、错乱或丢失。 2.3设备基础 2.3.1设备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和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并应有验收资料或记录。设备安装前应对设备基础位置和基础尺寸进行复检。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机械设计基础》 一.填空题: 概论: 1. 机械设计课程主要讨论通用机械零件和部件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 2. 机械零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强度准则、刚度准则、耐磨性准则、震动稳定性准则。 3. 强度:零件抵抗破裂(表面疲劳、压溃、整体断裂)及塑性变形的能力。 结构组成及自由度|: 1. 所谓机架是指机构中作为描述其他构件运动的参考坐标系的构件。 2. 机构是机器中的用以传递与转换运动的单元体;构件是组成机构的运动单元;零件组成机械 的制造单元。 3. 两构件组成运动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两构件直接接触并保持一定的相对运动。 4. 组成转动副的两个运动副元素的基本特征是圆柱面。 5. 两构件通过面接触而形成的运动副称为低副,它引入2个约束,通过点线接触而构成的运动 副称为咼副,它引入1个约束。 6. 机构的自由度数等于原动件数是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7. 在机构运动简图上必须反映与机构运动情况有关的尺寸要素。因此,应该正确标出运动副的 中心距,移动副导路的方向,高副的轮廓形状。 连杆机构: 1. 铰链四杆机构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可能存在曲柄。其中若最短杆是连架杆,则为曲柄摇杆机构:若最短杆是连杆,则为双摇杆机构:若最短杆是机架,则为双曲柄机构;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不存在曲柄(任何情况下均为双摇杆机构) 2. 最简单的平面连杆机构是两杆机构。 3. 为保证连杆机构传力性能良好,设计时应使最小传动角Y min >[ Y ] 4. 机构在死点位置时的传动角Y=0°. 5. 平面连杆机构中,从动件压力角a与机构传动角丫之间的关系是a +丫=90°. 6. 曲柄摇杆机构中,必然出现死点位置的原动件是摇杆。

最新整理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1前言 1.1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 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所确定的原理方案,确定并绘出具体的结构图,以体现所要求的功能。是将抽象的工作原理具体化为某类构件或零部件,具体内容为在确定结构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公差、热处理方式和表面状况的同时,还须考虑其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以及与其它零件相互之间关系等问题。所以,结构设计的直接产物虽是技术图纸,但结构设计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制图,图纸只是表达设计方案的语言,综合技术的具体化是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 1.2机械结构设计特点 机械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有:(1)它是集思考、绘图、计算(有时进行必要的实验)于一体的设计过程,是机械设计中涉及的问题最多、最具体、工作量最大的工作阶段,在整个机械设计过程中,平均约80%的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对机械设计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机械结构设计问题的多解性,即满足同一设计要求的机械结构并不是唯一的。(3)机械结构设计阶段是一个很活跃的设计环节,常常需反复交叉的进行。为此,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必须了解从机器的整体出发对机械结构的基本要求 2机械结构件的结构要素和设计方法 2.1结构件的几何要素 机械结构的功能主要是靠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及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的。零部件的几何形状由它的表面所构成,一个零件通常有多个表面,在这些表面中有的与其它零部件表面直接接触,把这一部分表面称为功能表面。在功能表面之间的联结部分称为联接表面。 零件的功能表面是决定机械功能的重要因素,功能表面的设计是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核心问题。描述功能表面的主要几何参数有表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表面数量、位置、顺序等。通过对功能表面的变异设计,可以得到为实现同一技术功能的多种结构方案。 2.2结构件之间的联接 在机器或机械中,任何零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除了研究零件本身的功能和其它特征外,还必须研究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零件的相关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两类。凡两零件有直接装配关系的,成为直接相关。没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相关成为间接相关。间接相关又分为位置相关和运动相关两类。位置相关是指两零件在相互位置上有要求,如减速器中两相邻的传动轴,其中心距必须保证一定的精度,两轴线必须平行,以保证齿轮的正常啮合。运动相关是指一零件的运动轨迹与另一零件有关,如车床刀架的运动轨迹必须平行于于主轴的中心线,这是靠床身导轨和主轴轴线相平行来保证的,所以,主轴与导轨之间位置相关;而刀架与主轴之间为运动相关。 多数零件都有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相关零件,故每个零件大都具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在结构上与其它零件有关。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两零件直接相关部位必须同时考虑,以便合理地选择材料的热处理方式、形状、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等。同时还必须考虑满足间接相关条件,如进行尺寸链和精度计算等。一般来说,若某零件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结构就愈复杂;零件的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精度要求愈高。例如,轴毂联接见图1。 2.3结构设计据结构件的材料及热处理不同应注意的问题 机械设计中可以选择的材料众多,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结构设计中既要根据功能要求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又要根据材料的种类确定适当的加工工艺,并根据加工工艺的要求确定适当的结构,只有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才能使所选择的材料最充分的发挥优势。 设计者要做到正确地选择材料就必须充分地了解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使用成本等信息。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所选材料的特性及其所对应的加工工艺而遵循不同的设计原则。

各工种和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各工种和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1、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安装工、普通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电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油漆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5、起重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所有绝缘检验工具应妥善保管,定期检查、核验,严禁他

用。 二、线路上禁止带负荷接电或断电,并禁止带电操作。 三、有人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急救;电器失火,应立即将有关电源切断,使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 四、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接零。 五、电气设备所用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与其负荷容量相适应,禁止其它金属丝代替保险丝。 六、施工现场夜间临时照明线及灯具,高度应不低于2.5m。 七、动力线与照明线要分开架设。 八、机电电闸应为一机一闸。 2、电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电焊机必须接地接零良好,其电源的装拆应由电工进行。 二、电焊机要设单独开关,开关应放在防雨的电闸箱内,拉合时应倒向操作。 三、雷雨天,应停止露天焊接。 四、氧气瓶、氧气表及焊接工具上,严禁沾染油脂。 五、氧气瓶应由防震圈,旋紧安全帽,避免碰撞或剧烈震动,并防止暴晒。 六、点火时,割枪口不准对人;发现回火,应立即关闭开关。 七、操作工在电焊作业时,应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及戴防护

眼镜。 八、氧气瓶、氧气表、乙炔发生器,严禁用井架向上吊装。 3、油漆玻璃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各种油漆和其它易燃、有毒材料,应存放在专用库房内,不得与其它材料混放,挥发性油料应装入密闭容器内,妥善保管。沾染油漆的棉纱、破布、油纸等废物,应收集存放在有盖的金属容器内,及时处理。 二、库房应通风良好,不准住人,并设置消防器材和“严禁烟火”明显标志。 三、使用煤油、汽油、松香水、丙酮等调配油料,应戴好防护用品。 四、刷外开窗油漆时,必须将安全带挂在牢固的地方。刷封檐板,水落管等应搭设脚手架或吊架,漆桶必须放置平稳,防止高出坠落伤人。 五、裁割玻璃,应在指定场所进行,裁下的边角料集中堆放,及时处理。搬运玻璃应戴手套。 六、在高处安装玻璃应将玻璃放置平稳,垂直下方禁止通行。 七、安装外开窗玻璃和上玻璃油灰时,应系好安全带,禁止酒后上岗操作。 4、起重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机械类通用工程设计性的技术基础课。内容主要有: (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 (3)磨擦、磨损和润滑的机理。 (4)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和结构工艺性。 (5)联接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6)机械传动的应用。 (7)支承零部件的设计和维护。 (8)简单机械的综合实践。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正确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2.了解机器和机构的组成相关概念。 教学内容 一.机器和机构 二.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教学建议 1.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随时注意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2.讲授中注意机器各构件、零件的有机联系。 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 2.能进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掌握机械零件的强度、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 4.掌握零件材料的选择及结构工艺性,了解磨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平面机构的设计分析 第三节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准则 第四节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五节磨擦、磨损和润滑 第六节材料选择及结构工艺性 教学建议 1.讲解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时,应列举生产实际例子讲解,再以教学模型分析。

2.应强调零件的磨擦、磨损和润滑对机械零件设计的重要影响。 3.详细介绍零件材料的选择及结构工艺性的分析。 第二章键联接、花键联接、销联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键联接的类型、应用特点和平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2.熟悉花键和销联接基本概念、应用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键联接 第二节花键联接 第三节销联接 教学建议 1.应详细介绍键联接、花键联接、销联接的应用形式。 2.重点介绍平键连接的设计计算。 第三章螺纹联接及螺旋传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用螺纹的类型和应用。 2.掌握螺纹连接的结构特点及强度计算方法。 3.掌握螺旋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形式,能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常用螺纹的类型和应用 第二节螺纹联接的结构 第三节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第四节螺旋传动 教学建议 1.螺纹联接,日常生活应用实际例子太多,故应引导学生多进行观察,以增强感性认识。2.讲解重点螺纹联接的结构分析和强度计算。 第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应用。 2.掌握联轴器、离合器的结构、选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联轴器 第二节离合器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情况,应尽量配合实物、教具进行讲解。 2.重点应进行联轴器、离合器的结构讲解分析。 第五章弹性联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弹簧的类型、材料及制造。 2.掌握圆柱弹簧的几何尺寸和计算。

机械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机械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目录 一、改善力学性能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载荷分担原则... (二)均匀受载原则(载荷均布)... (三)附加力自平衡原则(载荷平衡)... (四)减小应力集中... (五)提高接触强度原则... (六)提高刚度原则... (七)变形协调原则... (八)等强度原则... (九)其它... 二、改善制造工艺性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焊接件结构设计原则... (二)铸件结构设计原则... (三)切削件结构设计原则... (四)锻件结构设计原则... (五)薄板件结构设计原则... (六)其它... 三、提高装配质量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便于运送原则... (二)便于方位识别原则... (三)方便抓取原则... (四)方便定位原则... (五)简化装配操作原则...

(六)可装配原则... (七)各装配面依次装配原则... (八)简单联接件原则... (九)便于拆卸原则... 四、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原则... (一)阿贝(Abbe)原则... (二)误差校正与补偿... (三)误差均化... (四)误差配置... (五)位置精确微调... 五、宜人化结构设计原则... (一)减小操作者疲劳的结构... (二)易于发力的结构... (三)减少操作者观察错误的结构... (四)减少操作者操作错误的结构... (五)考虑人体的振动特性的结构及减少操作环境噪声的结构0. (六)减弱工作环境光线照度的结构... (七)保证合适工作环境温度的结构... 六、其它机械结构设计要求简介... (一)减轻腐蚀的结构... (二)符合材料热胀冷缩性质的结构... 讨论题...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一、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 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 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 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 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 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 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 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 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 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 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 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 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 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 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 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 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 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 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 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 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 二、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1.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 2.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 3.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 4.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 5.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 6.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 7.润滑油箱不能太小 8.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 9.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 10.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 11.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 12.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 13.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 14.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 15.避免形成阶梯磨损 16.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 17.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 18.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 三、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 1.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 2.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 3.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 4.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 5.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 6.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陈建毅编撰日期:2009年8月30日 一、课程概述 《机械结构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属于B类),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部分内容。计划时数为68学时,本课程4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会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会分析计算一些简单力学问题。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应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机械工程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常用零部件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在本课程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对象:工业设计专业大二上学期的高职学生。 二、教学内容描述 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工程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主要内容分为静力分析和强度分析;机械设计基础分为机械零件基础、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基础。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 第一章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工程力学与工业设计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第三节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静力学公理 第五节约束与约束反力 第六节分离体与受力图 教学要求:了解力与力系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画受力图。 第二章构件与产品的静力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 第二节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三节空间力系简介超静定的概念

现场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范

现场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范 1为了指导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确保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2施工准备 2.1施工条件 2.1.1工程施工前,应具备设计和设备的技术文件;对大中型和复杂的安装工程尚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2.1.2工程施工前,对临时建筑、运输道路、水源、电源、蒸汽、压缩空气、照明、消防设施、主要材料和机具及劳动力等,应有充分准备,并合理安排。 2.1.3工程施工前,其厂房屋面、外墙、门窗和内部粉刷等工程基本完工,当必须配合施工时,有关基础地坪、沟道等工程应基本完工,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5%;安装施工地点及附近的建筑材料、泥土、杂物等,应清除干净。 2.1.4利用建筑结构作为起吊、搬运设备的承力点时,应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核算;必要时应经设计单位的同意,方可利用。 2.2开箱检验和保管 2.2.1设备开箱应在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下,按下列

项目进行检查,并应作出记录: 2.2.1.1箱号、箱数以及包装情况; 2.2.1.2设备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2.2.1.3装箱清单、设备技术文件、资料及专用工具; 2.2.1.4设备有无缺损件,表面有无损坏和锈蚀等; 2.2.1.5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2.2.2设备及其零、部件和专用工具,均应妥善保管,不得使气变形、损坏、锈蚀、错乱或丢失。 2.3设备基础 2.3.1设备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和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并应有验收资料或记录。设备安装前应对设备基础位置和基础尺寸进行复检。 2.3.2设备基础表面和地脚螺栓的预留孔中的油污、碎石、泥土、积水等均应清理干净;预埋地脚螺栓的螺纹和螺母应保护完好;放置垫铁部位营凿平。 2.3.3需要预压基础,应预压合格并应由预压沉降纪录。 3设备安装 3.1防线就位和找准调平 3.1.1设备就位前,应按施工图和有关建筑物的轴线或边缘线及标高线,划定安装的基准线。 3.1.2互相有廉洁、衔接或排列顺序的设备,应划定共

机械设计的结构要素

机械设计的结构要素 一、机械结构件的结构要素与设计方法 1、1 结构件的几何要素 机械结构的功能主要就是靠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及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的。零部件的几何形状由它的表面所构成,一个零件通常有多个表面,在这些表面中有的与其它零部件表面直接接触,把这一部分表面称为功能表面。在功能表面之间的联结部分称为联接表面。 零件的功能表面就是决定机械功能的重要因素,功能表面的设计就是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核心问题。描述功能表面的主要几何参数有表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表面数量、位置、顺序等。通过对功能表面的变异设计,可以得到为实现同一技术功能的多种结构方案。 1、2 结构件之间的联接 在机器或机械中,任何零件都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除了研究零件本身的功能与其它特征外,还必须研究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零件的相关分为直接相关与间接相关两类。凡两零件有直接装配关系的,成为直接相关。没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相关成为间接相关。间接相关又分为位置相关与运动相关两类。位置相关就是指两零件在相互位置上有要求,如减速器中两相邻的传动轴,其中心距必须保证一定的精度,两轴线必须平行,以保证齿轮的正常啮合。运动相关就是指一零件的运动轨迹与另一零件有关,如车床刀架的运动轨迹必须平行于于主轴的中心线,这就是靠床身导轨与主轴轴线相平行来保证的,所以,主轴与导轨之间位置相关;而刀架与主轴之间为运动相关。 多数零件都有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相关零件,故每个零件大都具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在结构上与其它 零件有关。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两零件直接相关部位必须同时考虑,以便合理地选择材料的热处理方式、形状、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等。同时还必须考虑满足间接相关条件,如进行尺寸链与精度计算等。一般来说,若某零件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结构就愈复杂;零件的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精度要求愈高。 1、3 结构设计据结构件的材料 机械设计中可以选择的材料众多,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 结构设计中既要根据功能要求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又要根据材料的种类确定适当的加工工艺,并根据加工工艺的要求确定适当的结构,只有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才能使所选择的材料最充分的发挥优势。 设计者要做到正确地选择材料就必须充分地了解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使用成本等信息。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所选材料的特性及其所对应的加工工艺而遵循不同的设计原则。

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参考Word)

张力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准备工作 1.1操作手必须持证上岗。 1.2首次使用前,应详细阅读本机使用说明书,掌握原理、性能及操作程序。 1.3检查冷却水、柴油、机油、液压油及各润滑点润滑油脂不得短缺,并预先加满。 1.4进行正反转试车(在低温状态下启动应预热),对各仪表、制动器、各紧固件进行检查, 发现性能不正常时,应在操作前排除。 1.5按要求平整场地,调整张力机方向,牢固可靠打好支腿、地锚,并用手刹车将张力机 制动。 1.6作业前必须确认通讯是否畅通,通讯语言要规范简练,要合理调定张力值。 2放线作业 2.1操作手必须按指挥人员的指令进行有关作业,做到先于牵引机开机,后于牵引机停机。 操作手有权拒绝一切违反机械性能和操作规程的指令。 2.2严格依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各项功能操作,作业时接通接地装置。 2.3 放线时将换向阀手柄放到张力位置,初始无张力时从小到大调整张力,导线有张力时 从大到小调整张力,有张力时不得向前传动。 2.4 换线轴压接向前传动时,先释放张力阀直到无张力,然后将换向阀手柄放到传动位置, 操纵变量杆向前转动张力轮。 2.5换线轴压接向后传动时,先旋紧张力阀,打开刹车,操纵变量杆向后转动张力轮。 2.6 停机时待张力轮转速降下来后在制动刹车,非紧急情况不得紧急刹车,每次紧急制动 后应检查制动器损伤情况。 2.7操作过程中要精力集中,严禁擅离工作岗位。

2.8做好张力机各项保养工作,认真填写运行记录。 2.9每天作业完毕,应检查刹车制动情况,必要时附加临锚。

牵引机安全技术操作规 1准备工作 1.1操作手必须持证上岗。 1.2首次使用前,应详细阅读本机使用说明书,掌握原理、性能及操作程序。 1.3检查冷却水、柴油、机油、液压油及各润滑点润滑油脂不得短缺,并预先加满。 1.4进行正反转试车(在低温状态下启动应预热),对各仪表、制动器、过载熄火装置、各 紧固件进行检查,发现性能不正常时,应在操作前排除。 1.5按要求平整场地,调整牵引机方向,牢固可靠打好支腿、地锚,并用手刹车将牵引机 制动。 1.6作业前必须确认通讯是否畅通,通讯语言要规范简练,要合理调定牵引力值,防止过 牵引。 2牵引作业 2.1操作手必须按指挥人员的指令进行有关作业,做到后于张力机开机,先于张力机停机。 操作手有权拒绝一切违反机械性能和操作规程的指令。 2.2严格依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各项功能操作,严禁设备带病作业,作业时接通接地 装置。 2.3牵引前,应调整尾车压力,调整发动机转速,缓慢扳动变量杆进行向前、向后牵引、 倒车。 2.4换线轴时,必须保证出线端有足够的张力,以免“跑线”。 2.5 停机时待牵引轮转速降下来后在制动刹车,非紧急情况不得紧急刹车,每次紧急制动 后应检查制动器损伤情况。 2.6操作过程中要精力集中,严禁擅离工作岗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