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教案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代号A-5)

第 2 页

一、饮食文化的起源(导入部分)

1、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2、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

二、夏商周饮食文化

1、(约公元前 2070至约公元前 1600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

2、周朝(公元前1046-前256)由周族人(古代华夏族的一氏族)建立,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存在将近800年,共传30代、37王。

三、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

?伊公说味:伊尹名挚,从小由庖人抚育,夏末商初辅佐商汤建商。美味要靠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来烹调。

?酒池肉林:

?钟鸣鼎食:九鼎八簋、八珍百馐、尚食天官、饮食礼仪

?五味调和与诸子食教:

?青铜文化

?铁器烹饪阶段

四、课后小结

1、饮食文化发展简史

2、饮食文化产生经历朝代

五、板书设计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

一、饮食文化的起源

二、夏商周饮食文化

三、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代号A-5)

第 2 页

一、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导入部分)

1、齐民要术

作者北魏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寿光)人,曾任北魏高阳郡(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

《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农学巨著。它虽属农书,但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醋酸”。因此,对《齐民要术》,既要从农业科技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从饮食烹任方面去探索。

从饮食烹任的角度看,《齐民要术》堪称中国古代的烹任百科全书,价值极高。

全书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烹任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反映了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少数民族人民的饮食习惯。菜肴的烹任方法,多达二十多种。详细记录的两种面点发酵法,记载由曹操所献的“九酝酒法” ,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

二、隋唐两宋饮食文化

1、能源出现新突破

从秦汉到唐宋时期,制食物的能源主要是直接燃烧树木、杂草、木炭等获得,总出一定的经验,桑树等质地硬的树木火力最烈而持久,宜炖煮质地老韧之物;杂木火力足,适宜煎炒菜肴等。能源新突破是用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的国家,秦汉时已用煤来炼铁,唐朝时煤的使用在全国普及,不仅直接用于烹饪,还进一步加工后使用,如金刚炭、“黑太阳”都是合成炭。

2、炊餐具新突破

铁制炊具开始使用。

漆器和瓷器的使用。

3、食物原料来源更加丰富

新原料大量引进,张褰出使西域后,中外交流有很大发展,引进了苜蓿、葡萄、石榴、大蒜、黄瓜、胡荽、胡桃、胡葱、胡豆、西瓜、南瓜、海枣、海芋、莴苣、菠菜、丝瓜、茄子、占城稻等。

4、烹饪工艺不断发展创新

5、特色菜点大量涌现

6、饮食市场渐渐兴盛

7、饮食著述迅速增多

三、元明清饮食文化

1、新原料的开发

2、新原料的引进:从国处引进了番薯、番茄、辣椒、吕梁芒果、洋葱、马铃薯等,影响最大的是辣椒。

辣椒产于秘鲁,15世纪传入欧洲,明朝传入我国称为番椒。最初作为花卉,后用作调料,明末徐光

启《农政全书》指出了它的食用价值。清朝在中国南部、西部广泛种植,对川、滇、黔、湘的烹饪

有划时代意义。

四、现当代饮食文化

1、中国传统宴席制出现了改良趋势。与中国的饮食方式不同,西方流行分食制和自助餐。这种饮食方式,卫生节俭是一个方面,同时也是为了社交的需要,如自助餐很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要求,从饮食方式中反映出了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所形成的不同国民性格。

2、烹饪更注重科学。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比较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具体分析,带有浓郁的中国哲学的调和色彩。

3、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舶来,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如啤酒、汽水、奶茶、蛋糕以及各类西式快餐,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欢迎,同时也加快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另外,西菜中做,中菜西做,中西合璧也为人们所接受,如“铁扒牛肉”、“华洋里脊”、“西法大虾”、“西洋鸭肝”等菜,均是西菜中做、中菜西做的佳品,常出现在20世纪初中国的食单上。

四、课后小结

1、隋唐两宋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2、现当代饮食文化变化

五、板书设计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

四、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

五、隋唐两宋饮食文化

六、元明清饮食文化

七、现当代饮食文化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代号A-5)

第 2 页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导入部分)

1、“饮食文化圈”的概念

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

2、“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城内民众——中华民族大众为创造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

3、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嗣,是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4、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黄洒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地域上大致包括陕、晋大部以及豫、陇、青、宁诸省区的饮食文化风格接近的地带。

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5、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固大致包括山东以及晋、豫、冀、皖、苏部分地区,主要依托现今的山东省.古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春秋时代这里曾为齐国、鲁困所在地,故又称齐鲁。

6、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在区域上大致包括今之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境内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地处亚热带,有着雨热同季、光照协调的气候资源,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热最、雨茸充沛,物产丰富。

二、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

第一层“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

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的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7%、4%;“贵族层”和“宫廷

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

别是 4.5%、5.5%。这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

史实基本一致。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

上下为条件。

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3)一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

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

文化特征。

5)各层次间交互影响,高层次的辐射作用要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

三、中国饮食文化社会性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饮食成语、俗语、谚语

四、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1、诗经中的饮食文化

2、唐诗宋词中饮食文化

3、明清小说中的饮食文化

五、饮食文化代表人物

1、饮食之神—厨神、酒神、茶神

2、中国名厨—御厨、家厨

3、名人美食家:孔子、杜甫、苏轼、陆游、李调元、袁牧

四、课后小结

1、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

2、饮食名人美食家历史

五、板书设计

中国饮食文化现象

八、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

九、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

十、中国饮食文化社会性

十一、中国文学作品中饮食文化

十二、饮食文化的代表人物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代号A-5)

第 2 页

一、居家日常食俗(导入部分)

1、主食

万盛的居民主食以大米为主,兼食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盛的土著先民也是一日三餐,早餐为稀

饭或酸汤(发酵发酸后的肉菜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玉米干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

先将玉米磨成细粒,放入锅内蒸熟或半熟,然后摊开碾碎、拌水,再蒸两次,软香可口;另一种是将玉米磨成

小粒,用水浸淘一次,直接入锅煮成半熟后捞出蒸熟食用。部分山区居民还将红苕、南瓜蒸软作为主食。

2、菜肴

万盛的居民肉食以猪肉为主,以鸡、鸭、鹅、鱼等为辅。苗族喜食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以

猪肉制成熏腊肉、灌香肠、酸腌肉和做血豆腐等都是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一般情况下,每户人家每年都会养

一头过年猪,在春节前一个多月宰杀,即“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杀过年猪的当天会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吃饭,

称为吃“刨猪汤”。杀过年猪后会把猪肉中较肥的部分熬油罐装,其余做成腊肉以备逢年过节时招待客人。

3、饮料茶万盛境内茶园面积广阔,茶的品种丰富,有优良品种福鼎茶、云南大叶茶、四川母牛子叶种、

早白尖等24个。目前已形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牌。

酒万盛居民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苗族人家喜欢用玉

米为原料,自酿白酒。在客人来时会奉上大碗的酒,直到客人喝到舒服满意为止。苗族同胞还会自制咂酒。

二、中国年节食俗

1、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2、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

3、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汉代定为“禁烟节”。唐代诗人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

就是“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 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到宋代, 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 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民国元年, 规定: 以元旦为春节, 以端午为夏节, 以中秋为秋节, 以冬至为冬节。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古时候,还设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神) 。

三、人生礼仪食俗

1 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l)诞生礼仪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通过诞生礼仪,婴儿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2)成年礼仪又叫成丁礼或冠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成年礼的最终目的是使年轻人能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婚姻礼仪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方面。

男女双方经过合法结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婚后所生子女的权利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的合法财产也能受到国家的保护。

(4)丧葬礼仪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

四、课后小结

1、中国日常食俗习惯

2、人生礼仪食俗

五、板书设计

中国饮食民俗民风

十三、居家日常食俗

十四、中国年节食俗

十五、人生礼仪食俗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代号A-5)

第 2 页一、背景(导入部分)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0多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二、蒙古族的服饰

1、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妇女

头上的装饰多有玛瑙、金银、珍珠制成。

2、蒙古人爱穿长袍,俗称为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比较肥大;女袍比较紧身,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3、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人认为,袍子的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白色是最为圣洁的颜色,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蒙古族的代表颜色;红色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平时常穿;黄色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除了活佛和王公贵族,一般人是不能穿的。

三、“那达慕”大会

1、那达慕大会是我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

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2、"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

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四、饮食

1、奶茶:煮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

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2、奶酒:马奶酒也称蒙古酒,也可以唤作奶酒和畜酒。蒙古语称“耶苏克”或“乌斯克”。

汉语叫熟乳或马奶子。

五、宗教信仰习俗

1、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主

要传播于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

北美、非洲以至澳洲等地区迅速传播。

2、基督教是一种信仰神和天国的宗教,发源于中东地区。在人类发展史中,基督教扮演

非常重要的角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尤甚)世界各地遍布为数众多的教堂。基督徒相信耶稣为神(天主或称上帝)的圣子、人类的救主(弥赛亚,即基督)的一神论宗教。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为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

六、少数民俗习俗

1、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是由

中国国内及国外的波斯、阿拉伯、中亚各族人等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

2、维吾尔族(维吾尔语:?????? / Uyghur / Уй?ур),古代北亚民族回鹘和中亚中

世纪各穆斯林民族的后裔(由九姓乌古斯、葛逻禄、回纥后裔发展而成,维吾尔族的民系有塔兰奇人、吐鲁番(哈密)人、喀什噶尔人,外加萨尔特人),“维吾尔”是“联合、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说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3、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使用藏语的民族,主

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素有“世界屋脊”

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七、课后小结

1、了解宗教习俗

2、了解少数民俗习俗

八、板书设计

少数民俗食俗

十六、宗教习俗

十七、少数民俗习俗

十八、蒙古族

十九、藏族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代号A-5)

第 2 页一、刀工刀法(导入部分)

二、烹调技艺

三、烹调方法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

1、食物原料广泛

2、进食选择丰富

3、菜肴制作灵活

4、区域风格历史传承性

5、文化通融

五、课后小结

1、中国烹饪技艺发展历程

2、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

八、板书设计

中国饮食烹饪文化二十、刀工刀法

二十一、烹调技术

二十二、饮食文化特点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代号A-5)

第 2 页一、中国菜品属性及构成(导入部分)

所谓菜肴属性,就是衡量菜肴的质量标准。具体内容包括:色、香、味、形、器、质、养量、洁、意。

1、色传统认为是菜肴的色泽,就是构成菜肴主、辅料颜色的调和及菜肴成品汁、

芡等色彩的纯净。

2、香指菜肴上桌时,人们嗅觉感受到的气味和在口中的感觉,此外,还有个别用

煲、铁板等盛装的菜肴在上桌时,汁液浇淋在上面所产生声响及所散发出来的

香气。

3、味指菜肴能嗅到的气味和尝到的滋味。还有客人就餐时环境所影响的心理味觉,

对菜肴滋味的感觉。

4、形指组成菜肴的各种原料的形状及成品装盘后的整体形态。

5、器泛指器皿,包括盛器的形状、颜色、质地(金、银、陶、瓷、木、玻璃、竹、

铁、石头、玉等)等。

6、质菜肴的质感。这个质感是比较难形容的,它特指各种原料自身所具备各种

性质或特性。

7、养指构成菜肴的营养搭配。

8、量指组成菜肴的各种原料的配比、总量与盛器规格的配合。

9、洁指菜肴的感官清洁卫生。

10、意指寓意。

二、中国菜的构成

1、燕窝贺字锅烧鸭子著名清宫菜

2、官府菜

3、谭家菜

4、寺院菜和素菜

5、民间菜

6、民族菜

三、风味流派划分

如京馆、南京馆、扬州馆、镇江馆、宁波馆、广东馆、福建馆、徽州馆、四川馆等”。抗日战争前后的武汉、重庆、西安等城市饮食店的帮别也很多,除当地菜馆外,分别有京帮、豫帮、鲁帮、扬帮、徽帮、粤帮、湘帮、苏帮、宁帮等。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为川、鲁、苏、粤菜,也就是人们习惯称之为的“四大菜系”。

四、课后小结

1、了解菜品属性及构成

2、流派划分

五、板书设计

中国饮食烹饪文化

二十三、菜品属性

二十四、风味流派划分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4)

共 2 页

审阅签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