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辩论

辩论

1.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是坏人一定没好报。事例吗,有很多,像有人看见有人被撞倒了,好心的人将他送去看伤,他还说是好心的人给撞的,并要求赔偿。正因为有这种"好人不一定有好报"的事发生,才使好人越来越少。又像搞捐款的,捐到最后自己的母亲生病没钱治时,被帮的人也没有帮那人。能算好报吗?终使自己的“心”流泪。所以,你做了好事不一定要别人报答或者要人记住你成为公众人物,而是要从另一个方面去开导人家。

2.好人好报只是人们一个唯心的愿望,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当这一愿望不加区分的付诸于行动时,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就是很好的例证,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愿意做好人,我们赞赏助人为乐,但我们不承认好人就一定会有好报。南京的彭宇好心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结果却被判罚十三万余元的赔款。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件件昭示着好人没得好报,在现实生活的很多纠纷当中,受伤害的永远是诚实的人,遵纪守法的人,他们都是好人。诚实守信的人永远不回去欺骗别人,却有可能成为被骗者,善良的人永远不会去伤害别人,却很容易受到伤害,安分守己遵纪守法的人不会违法乱纪危害他人,却不能保证自己不受不法者的攻击。那些见义勇为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他们的好报是什么?难道就是留给亲人无尽的痛苦和思念吗。
古语说:施恩莫图报。要我说:图报莫行善。以好人有好报为出发点来做好人,就不能算做真正的好人,好人有好报是唯心主义人生哲学,她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好人是出自天性的善良,并不是图好报才去做好人。

3.社会上有这样的言论,“好人没好报,祸害万万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真理!也许每个人都心存善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心存善举!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是好人有好报,可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并不如此!我们所提倡的,和我们所见到的,常常事与愿违!是麻木的社会造就了麻木的我们,还是麻木的我们造就了麻木了社会?真的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吗?好人好事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和尊重的!然而,当前的社会现实景况却不得不让人思索所谓的“好人好事”究竟是否应该继续坚持或者说发扬光大呢?各式各样的大众媒体透露传达的信息也足以说明问题深度,所谓的好人好事做起来着实不太容易!甚至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梦想罢了!所谓“好人难做”!而“好事就更是难做”则成为一个让人迷茫的事实!无从选择和实践!一个人想做好人或决心做好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单纯思

想。甚至可以说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导致不公平的机遇和竞争而让人心显恶!种种例子似乎也揭示这点,好心未必一定是有好报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良心在拷问社会道德标准!


有句俗话:“好人不长久,祸害一千年”意思是中国好人没好报。
一种善恶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佛家的慈善、助人为乐演变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一种社会互助;另一种善恶则反应于经济活动中,如市场竞争、生产管理、流通与交易,此时效率成了衡量善恶的尺子,因此变成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只要不跨越了法律约束的底线,“效率优先”成了必然。一切经济学研究都恰恰是要解决“效率”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也来自于“效率”,有效率的就是善,无效率的就成了恶。经济学并不看效率的出发点是否好心或善,而更注重于结果有效率还是无效率。只有那些有效率的才能有好报!
“好人有好报”几乎只沦为宗教用语了,很多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态度就是很自然的了。我想做好人,可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太可能做好人,更没有胆量做英雄,因为我越来越发现,做一点小小的善举如让座给老人也需要一份坦然处之的胆量,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事例:
1. 在公车上,我看到两位老人上车了,我让开座位,但仍有一个没有座位,我四处为他寻找着座位,没有人起来,老人坐在了横杆上,看着周围冷漠与怀疑的目光我很失望,虽然我做了好人,可是没有得到好报。
2. 有时,我们虽然想做好人,但没有机会,即使有机会了,也许会让人误解为神经病,比如:如果你在几场,看到有人拎着大包小包的走出来,你去帮人拎包不仅会使人骂你神经病,还会认为你有什么企图,有人甚至会报警。这就是好人未必有好报。
3. 闹的沸沸扬扬的南京彭宇事件,一个叫彭宇的年轻人去年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去医院,不想,老人及加人得知要话费数万元医药费时,异口同声指其撞了人,要他承担数万元的医疗费,索赔未果之后,老人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13万多元。2007年9月5日此案一审判决,彭宇一次性付给原告人民币四万余元,这样不就是好人没好报么?
4. 做好人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特别是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的事迹总是在事发后做做专访就完了,可后续呢?当英雄的代价呢?不死不伤也就罢了,如果死了,留下一家老小如何善终?如果受伤,社会有一种健全的救助机制可以为英雄养老送终么?所以,好人未必有好报。
5. 有个古老的故事,讲的是农夫与蛇之间,爱的付出却没有得到爱的汇报。告诫人们要小心爱心用错

了地方。而今这种“好心未必有好报”的事情仍在我们生活中日日夜夜的发生着。
6. 面对市场的竞争也同样,竞争是一种血腥的争斗,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拼搏,仅仅用善意或恶意的好心都可能被竞争中的另一方所利用,好心未必有好报。
7. 土地招拍挂的制度初中是为了防止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国有资产的土地变成以权谋私的工具,让土地自愿可以在公开,透明的市场化中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本事件好事,但土地自愿的垄断无法形成市场化的竞争,反而让土地成为了地方政府获取暴利的资本与来源,变成了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垄断性掠夺,让土地的价格扭曲并暴涨。
8. 为防止中国的经济增长超速,就不得不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于是严格控制压缩房地产业的投资以防止过快增长,本意是好心的。但压缩土地和紧缩房地产信贷的结果则是加大了供不应求的矛盾冲突,反而使消费需求无所满足,供不应求又导致地价与房价的失控,好心仍未得到好报。
9. 政府出台的各种调控措施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许多是专门有针对性的解决博弈中明显暴露出的法律漏洞。但非系统化的调控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同时,违背了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规律让为维护民众利益的好心成为了增加民众负担、所害民众利益的工具,并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好报。
10. 总之对市场可能让利润最大化的限制性措施大多未能给民众带来收益。就连政府买单的经济适用住房最初也因没有合理的建立准入准出的良好制度而变成了让一部分人发财的工具和权利机关腐败的福利,好心未能有好报。



没有激励就没有执行:有好报,才有好人



小时候,马路边经常有人进行耍猴表演,现在广州的街头偶尔也能看到。猴子们表演着一个个让人发笑的动作:一会儿给人敬个礼,一会儿翻个跟头……猴子们之所以这么卖力气,是因为它们知道,它们表演完一个节目,耍猴人会给他们食物,而如果它们不表演或表演不到位,耍猴人马上就会用鞭子抽它们。实际上,耍猴人的逻辑就是执行的逻辑:要想执行到位,就必须让执行者提前知道奖惩规则。通俗地讲就是:有好报,才有好人。

“有好报,才有好人”,是一种果因关系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与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背道而驰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而这一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执行力的角度来看,是经不起考验的。现实社会中,为什么大家感到见义勇为的英雄越来越少,因为现实常常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没有好的结

果,谁去做英雄?

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抛弃传统的因果关系思维模式,而用果因关系的思维模式强化我们的执行理念,设计我们的执行制度,这样不仅能使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并且还能改造一个人、成就一个人,因为果因关系在这里永远强调的都是结果:好的结果说明你是好人,没有好的结果,就要有恶报,这也可以帮助你做好人。

很多公司,在年底时,老板觉得某几位员工忠诚度比较好,没有犯什么错误,交给他们的工作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于是在年终的时候给他们发红包。老板说,因为这些员工一年来表现都非常好,所以给他们一个10000元的红包。可是老板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年终红包的标准以及怎么样可以拿到红包的考核方法在年初就和经营计划一起公布出去,让所有员工在年初就知道怎样做能拿到什么样的红包,公司的奖惩条例也明文规定什么该奖、什么该罚,那么公司的经营效益会不会增加一点?大家的努力程度会不会高一些?当然会!这就是果因关系的思维方式。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大家可能觉得,孔子如果遇到雷锋那样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的好人,一定会大加赞赏,但真实的孔子不一定会这样做。

话说孔子那个时候,鲁国有一条规定,谁在其他国家把做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政府就给他一笔钱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爱做好事,就花钱赎回了一个奴婢,但他却拒不接受政府的奖励。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子贡这属于“做好事不留名”,或者叫做“行善积德不求回报”,是高风亮节,值得提倡。可是孔子听了很不高兴,说,子贡,你小子做错了呀!今天你不接受奖励,觉得自己很高尚;可是以后有人做这样的事情时,他们就不敢接受奖励了。因为一接受,人家就会说子贡都不要奖励,你为什么要奖励呀。而别人不像你子贡那样有钱,如果不接受奖励又承受不起赎人的成本,这样最终就没有人去做赎人这样的好事了。

而孔子另一个学生的做法却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个学生叫子路,也爱做好事。有一次,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人牵了一头牛送给子路,感谢谢他救命之恩,子路高兴地接受了。按照一般人的观点,子路这样做不是很好,不值得提倡。但孔夫子知道了很欢喜,赞叹子路说: “从今以后,鲁国人有急难的时候,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为什么?因为被救的人一定感谢,而救人的人能得到感谢,这是一种社会互助、交换行为,容易推广。

为什么孔子批评子贡,却表扬子路呢?这是因为子贡做好事不为自己的利益,这种

行为所形成的规则是“圣人”的规则,而圣人毕竟是少数。“圣人”的规则,在社会上推广不开,产生的社会利益很小。而子路的规则是大众的规则:你想获得牛吗?那么,你就给别人做好事吧。你做好事,取得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最大的社会利益。

执行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众规则之下。激励也不是写道德文章,必须有利益机制作保证。因此,作为管理者,就必须时刻记住:有好报,才有好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