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演唱方法

演唱方法

论演唱方法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年青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但如何使中国声乐走向世界?如何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的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而形成中国声乐学派,这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广大的专业和业余的声乐爱好者去不懈的努力。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Bel canto。我国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将其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其实这个词的意大利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美声唱法”与“完美的歌唱”之间,在含义上是不尽一致的。“完美的歌唱”不仅仅包括声音,它还应该包括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等。而“美声唱法”很容易的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具有“美好声音”的唱法。把“完美的歌唱”理解为“美好的声音”,用田玉斌老师的话说,这种不全面、不准确的理解,使我国的声乐在发展中走了一些弯路。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只重视声音,声音高于一切,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学习。因此致使不少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在学习和实际歌唱中,要么重声不重字,要么重声不重情,甚至有的歌者非但不重字和情,就连声音也是装腔作势,唱起歌来很不感人。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

美声唱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鲁切亚诺·帕瓦罗蒂。他是意大利籍男高音歌唱家,“世界三大男高音”之首。帕瓦罗蒂音域宽广、音色明亮,他演唱的每个音都能进发出晶莹灿烂的光辉,有着强烈的自然美感。尤其是高音C,轻畅、圆润、富有穿透力,被誉为“High C之王”。

帕瓦罗蒂在4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不仅创造了作为男高音歌唱家和歌剧艺术家的奇迹,还为古典乐和歌剧的普及做出了杰出贡献。帕瓦罗蒂经常举办大型的户外演唱会,无论是伦敦海德公园、还是纽约中央公园,每次都能吸引几十万现场观众和数以百万计的电视观众。从1990年开始,帕瓦罗蒂还联手多明戈和

卡雷拉斯组成了史上最强的演唱组合和演出品牌“三大男高音演会”,从罗马古代浴场、洛杉矶道奇体育场、巴黎埃菲尔铁塔……直到北京紫禁城的午门广场,“三大男高音”的歌声响遍全球。此外,帕瓦罗蒂还以他宽宏包容的音乐态度、善良广博的爱心以及无与伦比的强大号召力,创立了“帕瓦罗蒂和朋友们”的超级品牌,与斯汀、U2乐队等众多流行音乐巨星同台演唱,为遭遇贫穷、战乱的地区和儿童筹款。帕瓦罗蒂以多种轻松、娱乐的方式,将几百年一直局限于古典音乐殿堂的美声歌唱,带到了普通大众中间,并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和欢迎,这不仅促进了古典音乐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一股新的音乐风尚,更为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2005年10月12日,帕瓦罗蒂迎来七十岁生日,从2005年初也开始了他的告别舞台世界巡演。2005年12月,帕瓦罗蒂告别舞台全球巡演到达中国:6日——上海,10日——北京。这意味着在帕瓦罗蒂44年辉煌的艺术生涯的结尾。

帕瓦罗蒂代表作《多么快乐的一天》。1972年,帕瓦罗蒂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与萨瑟兰合作演出《军中女郎》,在一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唱段《多么快乐的一天》时,帕瓦罗蒂连续唱出9个带有胸腔共鸣的高音C,震动国际乐坛,从此享誉世界。

帕瓦罗蒂去世之后,有评论称,荣耀归于上帝,财富归于老婆。比起“三大男高音”另两人,帕瓦罗蒂总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乐观和傲气。多明戈是标准的美男子,歌又唱得好,受人喜爱很正常;“和事佬”卡雷拉斯总扮演着“小丑”的角色,因为要把帕瓦罗蒂和多明戈拉在一个舞台上唱歌,那比做什么都困难。所以他必须左右逢源,不容易。而帕瓦罗蒂,这人唱歌永远面无表情。唱喜剧,人们说他“憨”;唱悲剧,人们说他“酷”;不唱的时候,人们说他心里在唱;唱的时候,人们说外星人都跟着他唱……反正,他就是应该唱歌给人听的。他嘴一张,人们便蠢蠢欲动,他闭上嘴,人们还是欲罢不能停不下来。于是,他就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开告别歌坛演唱会。因为,人们并不是想看他唱什么歌,而是想看他在那里发声音。

帕瓦罗蒂,一个响亮而辉煌的名字!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伴着在世界各地的无数的歌剧和音乐会演出,以及数以亿计的唱片发行,帕瓦罗蒂以高亢激越、具有无比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的声音,感动了世界上亿万观众的心,赢得了热烈而持久的喜爱。

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

一﹑原生态唱法

每种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区别于其他唱法,就如同某种文化不能取代另外一种文化一样,同时它也是随着地域、阶段的不同而改变。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在快速衍变,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与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人民需求相结合,我们要提倡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不同唱法的创新。原生态唱法出现在文化繁荣的今天,以其独特的形式,质朴的情感,天然的唱法独树一帜,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的产物。有人质疑原生态唱法的科学性,在笔者看来如何理解“科学性”是问题的关键,人们往往用美声唱法的标准和固有的对某种唱法的要求看作是衡量某一唱法的“科学性”。原生态唱法有自己的一

套发声技巧、发声理论。在我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保持原滋原味、浑然天成、自然直观的表现各民族的风格、特点、生活方式,这就是它作为一种唱法所特有的“科学性”。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将原生态歌唱的方法也用美声的理论来演唱,那将失去它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诠释。也破坏了它在自然层面上的美感。无异于用国外的咖啡体会中国的茶道,结果全然不是想要的滋味。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产物,原生态唱法还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拥有每个民族语言、风俗、服装等文化背景,他们都拥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和歌唱风格,也使得原生态唱法形式、内容多样,有多样的作品风格和演唱风格。这是其他唱法所不能替代的。并且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大的即兴性,歌词结构短小,通俗易懂。音乐语言凝练,往往是极为简单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同时原生态歌曲直接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加修饰地追求歌人合一。原生态唱法演唱语言是本地方言,歌唱嗓音圆润明亮,演唱的旋律优美动听。这就是原生态唱法的魅力所在。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来自于人民之中,它既继承了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吸收了美声的先进科学发声方法,根据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语言、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文化及其审美发展形成的。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在演唱和创作上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歌,民族声乐作品则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歌在目前为此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了,民族歌曲百花齐放。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格式的形成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是中国民歌和戏曲、曲艺,随着外来音乐的流入,特别是外国声乐作品和歌剧的传入,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中国的作曲家把中国的民歌和戏曲曲艺,同外国声乐作品、歌剧两者的创作手法和中国传统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民歌作品。中国民歌源远流长,风格多变,历经数千年沧桑,其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地翻新、前进,历史不断,中国民族也会随着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国民歌依然会以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采,在中华大地永远地绽放,而民族唱法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立足民族走向世界。

两种唱法在今天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会不会在一段时间后被纷繁复杂的文化形式所淹没,它们不会是大众娱乐的结果昙花一现,而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而永久绽放。社会在不断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音乐元素也更加多元化。中国音乐这个大家园在引入外来音乐的同时,也肩负着要走向世界艺术之林的重任。因此在不断前进和开放的时代面前,原生态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民族唱法的科学进步与发展也将成为必然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坚持民族语言、民族韵味、民族气派、民族情感的基础上,尊重科学,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科学歌唱的能力。注重生活的积累和感悟,提高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在一个博客的有关青歌赛的博文上发表了上面的议论,没想到,青歌赛的评委嘉宾李谷一昨晚在第二现场心直口快地说出的四个看法中,其中有一个看法跟我一样,她也认为不同的原生态唱法之间是不可相比的。她这样说也就是等于

是在说这次搞原生态唱法比赛是没有意义的,你说吓人不吓人,我看到主持人那时目瞪口呆,有点心慌手乱。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是很简单的,就象民族唱法不能跟美声唱法比,潮剧不能跟京剧比一样,一东一西,一南一北,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本民族的音乐,唱法,不同的民族的人听起来是很不习惯的,同民族的不同地区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他们也是各有所好。

唱歌这种艺术有一个“瓶颈”:语言。说跟唱是不可分的,语言不同,唱法也就不同。是的,现在外国歌曲,歌剧选段有人用国语演唱,并且唱得很好听。首先有个原因它是创作歌曲,不是“原生态”,它是后文明社会的主流音乐;歌词也是作者根据国语的特点重新改编创作的,但是你如果要参加美声比赛,肯定是要用意大利等外国语言表演。同个道理,少数民族的民歌,不管多久远,经过改编同样也可以成为人人喜欢的歌曲,现在音乐界把这些长期传唱,经久不衰(比如一百年)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叫做民歌。

我有个问题,中国戏曲能不能算是原生态呢?它历史久远,音乐,唱做等表演手法都自成系统,经历了长期各种各样现代音乐的冲击,它还保持它的“原生态”,尽管它在表演时可根据不同的剧本内容有所增减,或加入几个外来的音符,旋律,但是它的整套程式音乐始终没有变,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对它动了“大手术”,弄出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样板戏,也没有办法改变它。现在戏曲在城里的主流舞台没市场了,我们这里的市,县一级的戏班都去城乡的庙会做拜神戏,上千百年的中国戏曲又回到了发源地的起点,我每次经过那些地方都会停下,欣赏一会,感叹一番。

所以如果认真起来,原生态音乐,原生态唱法真的是很难界定?对这个问题上一届就有争论,这一届依然有人提出,也有人跟我一样在思考汉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原生态唱法有那些,在那里的问题?而今,评委对这些问题也没有给观众一个满意的答案,甚至有评委在昨晚提出一句让人倒胃口的口号:“打造的绿色原生态唱法”。说句题外话,现在国民的国语实在太贫乏了,无论什么事都用打造来说话,用绿色去形容,什么绿色食品,绿色殡葬,如果有一天有人提出“打造绿色的人类”,那才好玩呢。

总之我认为,所谓的原生态唱法最好是用全国汇演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刺激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的积极性,也可以丰富文化生活,让城里的人开开眼界,给城里的歌手们有一个借鉴的机会。原生态唱法不是没有高技巧的,它也是经过千百年锤炼出来的,有些演唱技巧,当今的拔尖歌唱家也承认很难做到(比如高音)。昨晚李谷一就谈及这个问题。

不可否认举行原生态唱法比赛的作俑者,初衷是很明确的,是为了挖掘,保护原汁原味的古老的民间音乐。其实不只是原生态音乐,对于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民间古老艺术形式,当下的紧急任务就是赶在它还没消失之前,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或录音录像,或编辑出版,进行挖掘保护,整理抢救。因为从它身上可看到人类艺术发展的源头和来龙去脉。以前政府在这方面是做了很多很多工作,而现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又好象多属于民间的“好事”者。

日出日没,时光穿梭,潮起潮落,优胜劣汰。虽然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居住条件的城镇化,有些过时的文艺形式被遗忘,被消失,这本来是很自然的自然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过分的自责,悲叹。但是我还是称赞那些至今还在努力抢救民间古老艺术的人们,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功利心是很强,我依然敬佩他们的努力,赞叹他们为中华文化所作出的贡献,我坚信,他们做出的

那怕只是只有一点点的成果也会功德无量,万世传诵!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通俗唱法”也叫“流行歌曲唱法”,由于中外语言的特点各有不同,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在西方直到1900年,古曲的“美声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虽然演唱歌剧要比演唱轻歌剧和流行歌曲需要更为丰满的声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到了1920年以后,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演唱风格,由于流行歌曲的歌唱者开始用话筒而产生了分歧,因为它不在需要把声音唱的很大的技巧,这启发了白人歌者丢开节拍稳定的音调和拍子。这种朗诵或讲读的歌唱风格,采用口语的形式和句读,对声音的炫耀也不象古典声乐歌唱者那么强调,或那么注意保持明确的旋律线,这时歌手的声音都具有轻松、圆润、亲切的色泽。在中国,通俗唱法大约出现再20年代后期的上海,它真正为广大民众喜爱,并开始繁荣,则是1980年前后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后。邓丽君温馨扑实的演唱风格,对大陆青年歌手的演唱实践,或对歌曲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在艺术成就和影响上能超越过她。可以说”通俗唱法“在表演上突破了某些正宗音乐流派的传统形式,使歌唱艺术大大放下架子,接近了那些”与音乐无缘”的没有长出“音乐耳朵”的人们。这就是为么通俗唱法已经流传就迅速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的缘故。通俗唱法总的来讲是从民间和古典的声乐传统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说话似的自然的歌唱发声形式,主张情真意切,平易近人。歌者虽然在声音上并不是特别讲究,但是他们每每具有个性和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的能力,并善于通过歌曲和听众产生交流。通俗唱法又是多类型多色彩的。从现今国内通俗歌手毛啊敏、谢小东的唱法看,在大方向上接受了民族声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优良传统,在发声方法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声原理,又吸纳了港台的通俗唱法,乃至欧美通俗唱法中表情达意的独特方法,形成了多样的类型和不同特色。至于气息的均调、起音的舒展、音流的通畅、音质的柔和、位置的恰当、吐音的自然、咬字的清晰、表情的真挚等这些歌唱的普遍原则,虽然是共同的,但是通俗唱法中其自身的特点则是显而易见的。

声乐歌唱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影响较大的首先是欧洲传统的歌唱,这种歌唱主要起源于意大利歌剧,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中叶,西班牙歌唱家卡契亚发明了喉头镜,研究如何有意识地控制发声器官,开拓了用科学态度对待歌唱的先河,对后世专业声乐发展有很大影响,而现代的通俗唱法,这是和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在欧美发展起来的通俗音乐分不开的。在这个时期美国黑人音乐从原先狭隘范围而进入了更高层次民间社会,当时影响最大的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音乐,所谓拉格泰姆是一种以较强烈的节奏,而用钢琴来演奏的音乐。除了拉格泰姆音乐以外,还有一种成为布鲁斯的歌唱。这是一种带有幽怨特色的音调的歌唱,在这个时期拉格泰姆音乐与布鲁斯音乐加上了黑人所喜爱的强烈的切分节奏,还有他们所喜爱的富有特色的管乐,慢慢结合形成了所谓今天的爵士音乐。“爵士”这个词起于何处?众说纷纭。传说中是黑人民间音乐家的一个名字的简称。这种音乐后来得到广泛的流传。如果说二十到五十年代通俗音乐是以爵士音乐作为统治的

时代,那么五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这是摇滚音乐走红的时候,它的发展是和当时的电声音响特别是电声乐器密不可分,它的轻便的演出形式以及强烈的自由奔放的风格,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爵士和摇滚两大潮流对世界各地区流行音乐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罗大佑的歌坛雅号很多,主要的有:台湾歌坛上黑色旋风;解剖社会的手术刀;情歌圣手。在台湾歌坛上,罗大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他自我作词谱曲,自我监制,自我配乐,自我出品。他的音乐,在浓郁的古典味中透出热烈的现代风味。他的作品,内容广博,几达无所不含的程度。分析这个典型,足可窥台湾校园流行音乐流行的奥秘。

罗大佑出身于一个名医之家,5岁开始学习钢琴,高中毕业后依父愿进医学院,在医学院里建了一支小乐队,并开始音乐创作。脍炙人口的《童年》写尽学子心思广为流传。

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医院放射科工作,养成戴墨镜的习惯。但终于觉得歌曲创作才是自己的生命,于是辞职,成为一名职业歌手,大概从七十年代后期走红台湾,至今威风不减,有人称罗大佑“垄断”台湾歌坛十几年实乃不世出的音乐天才。他于1988年获得美国林肯表演中心和美国艺术中心联合颁发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罗大佑的成名作摇滚乐《之乎者也》,这一首歌马上奠定了罗大佑反传统的形象,或许也正是这一点,他深受台湾学生的欢迎。事实上,罗大佑的思想相当复杂、深刻,并不能仅以“反传统”三字指之。罗大佑自己说:

这一段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足迹可寻。而现在我想果实已经成长了。因此,主有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如果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去,因为这里没有妥协。我们的音乐成长很慢,“歌曲审查之,通不通过乎?歌曲通过者,翻版盗印也”,是不是大家都得想想,处处防范心胸狭窄的执行者。……就象坐在角落里边摔玩具发脾气边啼哭的小孩子,谁也无能为力。

说这番话的时候,年轻的罗大佑正是朝气勃发。自此始,罗大佑一袭黑衣,一架墨镜,带着对社会现象的不平与愤恨,对病态的社会进行无情的鞭挞,显示了对虚假丑恶的反叛和嘲讽。被誉为台湾歌坛的黑色旋风,又被称为现代社会的手术解剖刀。这种形象,深合台湾学生的脾胃。不仅如此,罗大佑还有更为吸引人的地方:文法看似混乱而实含章法,歌词痛快淋漓而似若有所失,批判深刻火辣而实含真挚深沉爱心,旋律新奇动听而不流于肤浅。最为有意思的是,罗大佑的歌只有他自己唱才会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别人一唱便使人兴味索然;换言之,就是别的歌星唱不了罗大佑的歌。当然,罗大佑偶尔为他人写的歌除外。对此,罗大佑也隐约提到过:“其实那样的人,根本不能唱歌的,不论她用的是好人,搞男女关系,还是威胁利诱,不行就是不行。”这种具有如此独特风格的歌星,旷世难觅,台湾学生为其拍烂手掌,也不足为奇。罗大佑针砭时弊的歌,大概有上百首,著名的有《亚细亚的孤儿》、《未来的主人翁》、《盲聋》、《现象七十二变》、《超级市民》、《弹唱词》等。这些歌,台湾大学校园能出口成音者,不可计数。

罗大佑的第二类歌是以写情为主的情歌。罗大佑的情歌,悲怆凄凉婉约,轻松诙谐调侃,博大真诚深刻,花样繁多,不可胜言,致有“情歌罗大佑”之称。声名远播者有《恋曲80》、《恋曲90》、《错误》、《爱人同志》、《海上花》、《沉默的表示》、《思念》、《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暗恋》等。罗大佑的情歌,是一

种不以某一个具体的情人为对象的。他的情歌为人类而唱,为民族而唱,为生命而唱,为家园而唱,为父母而唱,为朋友而唱,为义气而唱。罗大佑在《情歌罗大佑:告别年代专辑片首语》中说:

我看着这城市,感觉她的成长,不论那些样的过程是多么的挫折、悲伤、怨愤、怒气与矛盾的爱恨,但是回头一看那历历可数的剪贴式的心灵的血泪所绘成的图案时,突然那么多年的使命感就这么无情地冒了上来。……我知道,我们都背负了那个极真的,还给她所有她原应得到而被我们摧毁掉或忽略掉的浪漫!

在这里,“这城市”是一种抽象化的具体,它代表台湾,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民众和她悠久的历史,也代表心灵放逐的沙漠上唯一的绿洲。这样的绿洲,正是台湾学生的理想追求。

罗大佑的第三类作品是台语歌曲。他开始涉猎台语歌时,最初仅用新调唱台语老歌。到九十年代,他才真正尝试台语创作。1992年到1993年,他连出《原乡》和《首都》两盘专辑,均以台语为主。罗大佑把台语视为母语,其台语歌中充满了赤子对母亲那样的深情。

相信能就一定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