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小学公民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

2014年5月12日

《中小学公民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公民教育是构成民主法治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神圣职责。

一、本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一)世界背景下公民教育演进过程

公民教育源于古希腊,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和基本的民主素养。中世纪的公民教育受控于教会,渗入宗教内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摆脱宗教束缚,但强调王权——臣民关系。至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制度以后,公民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制

度教育,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公民教育理念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具有不平衡性。至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惨剧,使得公民教育受到各国重视,联邦德国在二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民教育中心。1995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公民教育大会,成立了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组织“公民教育国际”,推出多种公民教育计划,促进公民教育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开展。2000年“世界民主论坛”在波兰召开,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一百多个国家政要在内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发表《华沙宣言》,明确把“开展公民教育”作为与会签字国追求的目标。

(二)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与公民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非常缺乏民主法治的传统和文化,“臣民意识”浓厚,这就使得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异常艰难。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教育承载着培养现代国家公民的重任。

近代中国具有真正意义的公民课程始于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但持续时间很短。不久,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实现蒋介石个人独裁,一党专政的需要,用“党义课”取代了公民课。1949年以后的中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政治教育,而没有公民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说只有公民教育研究,而没有真正意义的公民教育课程。因此,2005年8月31日的《南风窗》杂志把2005年7月在成都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开设的公民课称之

为“新公民教育:续写70年前的历史”。

一百五十多年的经验与教训告诉中国人民,政治理想的实现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个国情中最基础的内容便是国民的教育素养。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从中小学生开始,进行民主法治观念与相关技能的公民教育,使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当他们长大成人,所思所行就会像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唯有如此,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公民养成教育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共在“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报告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奋斗目标,开启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进程。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目标中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列入和谐社会六大特征。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与民主、法制不是相悖离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

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目标中,第一次将公民教育的重要地位确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这短短的一句话必将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社会转型还很短暂,学校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这就使得目前学校教育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均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且,令人不安的是,尚有一些学校对公民教育抱有偏见,认为公民教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思想。其实,早在2006年9月,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刊物《学习时报》就刊载了《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一文,该文掷地有声地写道:“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公民教育。为适应法治社会、民主社会的要求,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单位社会’向‘公民社会’的伟大历史转变,使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享有充分的社会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尽快编写《公民教育读本》,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要运用宣传、媒体、网络、社区、课堂等多种教育方式,通过政府问责制、价格听证会、基层民主选举、人大政协会议等多种社会活动,积极深入、持之以恒地进行公民教育。”

本课题研究正是基于上述国际国内背景,特别是当下中国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选取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作为研究领域,将公民教育涉及到公民知识、道德与技能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进行探索研

究,以期实现公民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

二、中小学公民养成教育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公民教育是现代西方国家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的一个以旨在培养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为目标的教育运动。美国立国之父托马斯·杰斐逊曾言:“如果我们认为人民见识不足、判断不周、不能执行决定权,补救的办法不是把决定权从人民手中拿走,而是通过教育,让人民善于判断。”公民教育运动其实就是一个“通过教育,让人民善于判断”以便于人民“执行决定权”的运动性发展教育主要指独一无二的“我”的教育,即让受教育者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个性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他人没有的禀赋和性情,因而需要自尊自强,张扬自己的个性,促进自己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迸发,依靠自己的独特成就自己的价值。公民道德教育是指公民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如:诚信、守时、礼貌等等,这些为构建一个和谐而非冲突、有序而非混乱的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底基。公民价值教育其实就是余杰所说的“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也就是公民所应守护的基本价值:爱、和平、宽容、尊重生命、具有公益心等等。公民人格教育又称公民素养教育,指的是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心理习惯和意识,包括但不限于:法治观念、民主思维、理性精神、权利意识、妥协理念等。因此,公民教育运动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通过公民教育运动,将现代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国民的心中,一点点祛除由于两千多年的帝制文化的熏染而深深扎根于国人骨子中的劣根性和传统价值中的臣民人格与奴隶意识以及前现代的诸

多落后思想,从而为我国的平稳转型和过渡,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而正义的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宪政国家构建最为坚固的底基。学校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主渠道。在中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把中学生培养成有主体意识、有国家意识、同时又有世界精神的健全的公民。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点已从以往的“崇高”道德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移”,开始和世界接轨,培养具有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好公民已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好公民的基础,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就是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讲述了学校教育是如何培养公民的,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平等的力量,看到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是多么难能可贵。任何人总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总是一定国家的公民,既享有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既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又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培养公民意识,也就是要培养人们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公民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有效参与政府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公民参与政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他们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互助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成为有社会活动的经历、知识和技能,有法制观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公民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找和发现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通过公民养成教育,初步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强化学生“公民权利”等与公民养成教育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传播公民知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

(3)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小公民意识,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参政议政的社会责任感。

2.研究的内容

(1)围绕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开展研究活动;

(2)联系学生公民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缺失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1)通过对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建立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内容体系、综合评价指标制度、形成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营造和谐校园,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

(2)通过对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辐射和全民参与,从而使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同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

(3)通过对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的长足发展。

四、课题研究重点:

本课题立足于义务教育学生的现代公民身份的教育,在现有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初步具有现代道德品质、民主政治参与技能以及现代法治观念等公民理念的现代公民。

五、课题研究过程

①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学习相关理论,理清课题思路。

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组,撰写课题实验方案。

②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5年12月)

拟定课题实施计划,并开始行动研究。

③总结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10月)

收集整理课题结题实践研究报告。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收集整理调查分析报告、校本课程、公民意识教育模式。

六、课题研究方法

1、国内外有关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经验为课题提供理论指导。

2、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5、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和研究。

6、行动研究法:注重在学生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中考察评价和探究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规律。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

1、有质量的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本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明显增强。

3、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典型案例集。

4、相关图片资料。

5、形成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公民教育经验。

6、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广、辐射意义典型的经验材料。

公民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公民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学科教学渗透、学生实践活动、学校文化建设”为主要途径,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四方协作教育为依托,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公民养成教育及责任教育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公民养成教育及责任教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1、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学校文化建设和家校沟通教育等途径,使学生了解公民知识、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掌握一定的公民技能、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知道权利、义务和责任间的关系,提高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意志和信念,养成责任习惯,达到对自己、他人(同学、老师、家人等)和集体负责,时时尽职尽责,失职主动承担责任的教育目的。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解决已存在的涉及公共政策问题,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学习社会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获得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经验和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法制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展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在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二、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主观能动作用。 2、“三贴近”原则。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中小学生实际,遵循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3、知行统一原则。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责任素养。 4、创新性原则。坚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公民养成教育和责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探寻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切合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5、榜样带动原则。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特别是伙伴榜样的力量更有效。重视选取典型的事例、典型的班级给予宣传,教师及时适当引导,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初中英语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英语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官屯中学陈爽 主持人:杜丽贺 成员:陈爽张岩李丽贤 年级课程:八年级英语 一、课题的题目 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听力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每次考试学生英语听力丢分特别多,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听不懂。尤其是听短文回答问题,这样的题学生基本都是瞎蒙。平时上课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往往都忽略了这一环节,造成学生听力较差。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解决学生听力难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在听力方面都有所提高,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听懂基本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良好听的习惯 2..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五、课题研究预期达成的目标 1.听说课时能听懂80% 2.考试时20分听力,大部分的同学能得到15分左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探究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1.培养良好听的习惯 (1)多听英文歌曲,多看英文电影。

(2)每天早上晨读5-10分钟。 2..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1)要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多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尽可能的做到不用或是少用汉语来组织教学。比方说,在授新课时,坚持先让学生听光盘发音,再让他们模仿练习;然后听课文录音,并根读。最后再打开课本,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习惯。在课余时间,多鼓励学生多进行英语进行交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听力。 (2)要借用媒介提高兴趣。研究表明,学生在听录音时,有时候听起来比较费力。如果此时,借助多媒体将教学信息通过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听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录像、幻灯、投影、简笔画、图表等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3)要创设情景巩固兴趣。情景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与情感交流畅通无阻,直接提高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新教材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下,进行对话练习,在练习时要求所有人都用英语。这样就倒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听上了,学生为了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在课下也会进行积极的练习,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听力能力。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积累教材的教学设计案例。 3、教学反思。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东海县安峰初级中学蒋秀连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不能清楚的表达概念;不会灵活的运用词汇,就势必影响思想的交流。然而有了良好的词汇识记方法就能有效的掌握大量的单词,有了雄厚的词汇量作保证就能更好的阅读、写作、交际,就能达到充分发挥英语工具性的作用。虽然词汇是如此的重要,但在农村中学对英语的教学还存在以下几点困惑: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例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近几年来,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研究的过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及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2017学年华英中英文学校缅怀革命先烈,宏扬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推进我校节日文化建设的实施,利用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清明节主题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 二、活动时间 2017年4月1日~~4月3日 三、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地点 花山烈士陵园、华英校内篮球场 五、人员分工 横幅订制:左标(两条,一条为扫墓活动时用,一条为现场比赛时用;内容为:【华英中英文学校“学先烈悼先烈”扫墓活动】【“感怀清明遥寄相思”--我们的节日.清明节诗词现场书写大赛】) 赛场场地规划:邝雯婷 赛场巡考:张继业、张起凤、王东梅、王婷婷、张影 作品评委:全体语文教师 拍照:张一博、庞肖云

宣传推文:张继业、庞肖云 作品展示栏布置:姚蜜沸、钟孟容负责,其余综合组成员协助 六、活动内容 1、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地点初定为花山烈士陵,时间是4.2星期二上午,人员:庞肖云老师、麦少够老师、邝雯婷老师、团队部学生干部)【总务处于4.1下午前采购好30~~40朵白色菊花】【校车安排:总务处,出发时间:9:00】 2、周一上午大课间时间,全体外出人员到团队室集合,进行祭奠仪式的相关教育。 3、清明诗词现场硬笔书写比赛(4.3星期三下午第七节课)【参赛的学生由班主任组织好学生本人将课桌椅搬到指定地点摆放好(第六节课课间)】 【1~2年级每班三名学生参赛,3~4年级每班四名学生参赛,5~9年级每班五名学生参赛;参赛纸张由文印室统一印制(蔡煜怡老是负责)】 4、开展一期国旗下讲话,一期校园广播,电子稿件交由麦少够老师收集。 5、奖项设置:每个年段评选出一等奖作品5份,二等奖作品10份,其余参赛作品为三等奖。 【奖品由教务处提供:作业本、奖状】 广州市花都区华英中英文学校 2019年3月29日

公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项目课题:关于海州区板浦镇美食文化的研究 项目学校: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 参加班级:六(1)班 参加人数:30人 指导教师:王永华 项目课题各步骤活动情况介绍: 一、我们的问题: 自古以来,连云港地区流传着“穿海州、吃板浦、新县出文人、南城古财主”的民谚。板浦的饮食文化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吃在板浦”成了这一古镇的重要特色、品牌、标志和传统民俗。 “五味调和皆可口,四时配合尽宜人”,板浦人“会吃”,板浦名厨巧匠制作的菜肴、食品也特别好吃。同样是普通的米面蔬菜、鸡鱼肉蛋、油盐酱醋,到了板浦厨师手里,无论是烧炒煨爆炝,还是煎熏卤渍溜,做出来就色香味俱全,特别让人心服、“口福”,凡是体验过“吃在板浦”的人,都会产生“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感觉。 直到今天,连云港的许多特色美食,比如汪恕有滴醋、香肠、豆丹等等,也都与板浦这个小镇子有关。作为“会吃”的板浦镇的孩子更应该对家乡的美食有所了解。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社会。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1、我们板浦镇的美食有哪些?2、我们板浦镇如何充分利用美食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现有的政策: 1、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06) 3、江苏省个体经营协会中的政策。 4、连云港市个体经营协会中的政策。 三、我们的方案: 1.同学们对全镇美食进行调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对全镇经营美食的人进行访问,争取获得最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3.对全镇各个美食经营店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和未来发展的设想。 4.向板浦镇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合理利用我镇美食资源,大力发展我镇美食一条街的建议》的报告。 四、我们在行动: 1、网上查找:查找有关美食的做法、历史、图片等。 2、实地考察:同学们利用双休日对当地美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拍摄。

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方案一: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题目: 解决“分组探研”中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问题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小组讨论时免不了会有声音,有的同学借机会开始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学生打着讨论的幌子,借机聊天,不参加讨论,有的纪律较差的同学干扰其他同学的正常讨论的问题,造成组内不团结,有的组内同学能力强,不参加讨论,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些问题都没有被组长的正确解决。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解决“分组探研”中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问题,使小组的合作更加密切,没有无所事事的学生,实实在在的做到“分组探研”的“和谐高效”;使生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课堂,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情景创设 2、“分组探研”时问题的设置 3、“分组探研”时无所事事的同学的各种心理及表现 五、课题研究预期达成的目标 1、能够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 2、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中,并且有的放矢 3、“分组探研”时力求做到一帮一、一帮二等互帮互助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探究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步骤:1、准备阶段,时间划分:XX年3月——XX年3月中旬。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确立课题,对课题论证,拟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对课题申报进行设计。 本阶段预期成果:前期论证、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2、实施研究,时间划分:XX年3月中旬——XX年8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中期成果。 本阶段预期成果:调查报告、教学案例、等。 3、总结阶段,时间划分:XX年8月——XX年9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报告和论文,邀请研训 员及上级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关于创建生命化教育特色学校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关于创建生命化教育特色学校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常熟市报慈小学王剑忠执笔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进程,也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需求的这一愿望,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发展”成为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是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塑造学校品牌形象的需要,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由于教育的主体是人,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必须首先尊重人,尊重个性,必须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人的关切心,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现状分析 我校建于1989年,当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于1998年撤走初中部而成为一所完全小学,又在2000年合并虞山镇菱北小学。学校通过不断地融合、提升、发展,于2002年通过验收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于2007年通过验收成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目前的规模:34个班级,1700名学生和96名教职工(其中90名专任教师)。多年来,学校注重教育研究与发展,在“十五”期间,学校开展了“以人为本,开发潜能”的研究,努力激发教师潜能,进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提升,确立了“十一五”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以“开展生命教育,构建和谐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保证,朝着努力把学校建成“管理科学化,硬件现代化,师资通才化,质量素质化,办学特色化”的一流知名学校的目标不断迈进。在刚刚进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为了秉承学校多年来的研究方向,丰富和发展学校的研究成果,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3

“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郝家桥小学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为主题,以《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大型系列专题片为基本教材,通过开展“学、诵、做”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把学习道德模范与加强中华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用道德模范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激励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见贤思齐,树立远大理想,学习雷锋精神、续写雷锋日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活动内容 1、利用主题班队会及学生课余时间,依托电视及网络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此片。 2、以中华经典名句诵读读本和大型系列专题片为参考,适时开展中华经典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诵、做”活动,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经典名句,用讲故事的形式宣传道德模范和全体学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实际行动。通过学习,激励全体学生把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与学习道德模范结合起来,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 3、定期开展“中华经典讲堂”活动。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对中华经典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模范的高尚品德进行解读,与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指导。 4、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⑴利用午读课开展“每日诵读一句经典”活动。建立中华经典学习栏,让学生每天看到一句经典,每天学习一句经典,指导学生每天诵读一句经典,每天感受一句经典。 ⑵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和举行诵读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大力营造我校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浓厚氛围。 5、开展“道德模范故事会”和主题征文活动。 用身边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激励全体学生学习道德模范,励志成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二年级公民教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加以贯彻落实。我国学者李慎之曾痛切地感到我国民众公民意识之缺乏,他认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他提出: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近几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公民教育。 2、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就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社会,促使学生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设计目标和内容 学生发展目标: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关注社会,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以自己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体验生活。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二是通过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能力。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社会、调查分析、研究问题等活动。研究的必须是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也就是本地本社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有关政策法规。也就是说,学生思考、研究的必须是社会公共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是依靠和参与公共决策的。 三、活动创意 1 、公民教育中不是强调“学生”角色,而是使学生立足于“小公民”的角色参与活动,研究问题指向社区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 2 、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但并不仅仅是道德教育,而是注重通过学生对社区的观察、实践来体验,使德育真正回归生活化,并构建家、校、社

中学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方案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要求,不断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学校决定在全校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走教育教学质量的涵提升之路等,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用,这种教、研、用一体化、系统性的行动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进行的教学研究。它从“小”处着手,在“实”字上做文章,达到了真正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它具有“小”和“实”的特征,所研究的课题全部来自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疑惑问题、实际问题,非常现实和有利于操作,教师可从整体上把握,从局部考虑,从微观入手,在实践中落实。 归纳起来,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课题实施方案

“校本研究在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中的 实践探索”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以校为本,就必须树立校本研究思想,建立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实践证明它能够较好地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对于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有较大的帮助。本课题立足于主课题《普及校本研究,科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的研究目标,寻求促进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校本研究”工作。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的研究”,是最贴近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是对学校和教师最有实际帮助的研究。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持和创新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学生而言是引导学生健康和正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课题的理论基础: 1、“教师即研究者”理论:英国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育,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1996

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建议中指出,“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中,在职培训已成为从事所有活动和专业至关重要的工作。因此,教师不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培养其学生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创造知识所需的态度和技能”。 2、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研究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教师研究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校本教研。斯皮克“校本教师发展理论”提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上。 3、“校本教研”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基于学校”,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二是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三是在学校中,即教师要置身教育教学之中,参与学校发展与改革问题的研究,围绕学校自身问题所形成的各种解决方案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由学校中人来解决。 三、课题的界定: 校本教研,是新课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

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公民教育是构成民主法治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神圣职责。 一、本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一)世界背景下公民教育演进过程 公民教育源于古希腊,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和基本的民主素养。中世纪的公民教育受控于教会,渗入宗教内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摆脱宗教束缚,但强调王权——臣民关系。至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制度以后,公民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制度教育,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公民教育理念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具有不平衡性。至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惨剧,使得公民教育受到各国重视,联邦德国在二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民教育中心。1995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公民教育大会,成立了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组织“公民教育国际”,推出多种公民教育计划,促进公民教育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开展。2000年“世界民主论坛”在波兰召开,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一百多个国家政要在内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发表《华沙宣言》,明确把“开展公民教育”作为与会签字国追求的目标 (二)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与公民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非常缺乏民主法治的传统和文化,“臣民意识”浓厚,这就使得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异常艰难。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不断探索

初中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处于世纪之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当前,素质教育全国展开,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素质培养。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就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民族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教育系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民族复兴之大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新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将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市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为了保证核心地位的确立,必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这种新局面不是从形式上、内容上的花样翻新,而是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来入手的。德育实效性的高低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德育科研。 二、理论思考 (一)社会实践与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德育途径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

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这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德育内容 近几年,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内容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选择基本的、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怎样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取得实效的保证,学校应在选择内容时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学生品德实际,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案_1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 案 调研目的: 为积极响应团区委创新年度工作思路的号召,结合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积极推进文教局团委的工作,就感恩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形成工作思路,以更好地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调研内容: 对我区中小学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研提纲: 1.全区中小学感恩意识、感恩认知现状调查 2.全区中小学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施水平 3.感恩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联系 4.感恩教育在促进中小学教育三位一体工作中的作用 5.感恩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联系 6.感恩教育在我区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特色与品牌性趋势研究 具体做法: 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

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

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教育局党委《关于开展“我的形象_闵行教育的印象”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以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促进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践行“在乐学中会学、善学;在成功中成人、成事”的教育理念,**市** 学校党支部将组织开展“新形象·莘印象”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遵循“办学理念和特色工作相结合、主题实践活动与日常工作开展相结合、夯实队伍建设与服务群众需求相结合、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与扩大品牌影响相结合”四个基本原则,通过“新形象·莘印象”系列活动开展,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全面展示**学校“廉洁从教、爱生敬业、乐学善教、践行责任、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活动主题 “新形象·莘印象” 三、活动时间 **年3-12月 四、活动组织: 组长: 组员: 五、活动内容 主要以“廉洁从教、爱生敬业、乐学善教、践行责任、求真务实”五个方面的形象展示为重点,建构统一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计划,推出一系列活动项目。 1、廉洁从教——做一名清正教师 主题活动:家长驻校民主管理;师德承诺活动;

牵头部门:德育中心、党支部 主要内容: 为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心程度,落实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加强家校合作,推进家长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监督学校规范清廉办学,制定我校“驻校办公管理制度”。驻校家长须佩戴标识在学校活动,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如升旗仪式、列席学校例会、随堂听课、检查食堂、值日护校等活动,督查学校教师上课、办公、学生活动、检查校园环境卫生、安全隐患、餐厅卫生、饭菜质量以及协助学校处理突发性应急事件等等并做好详实的办公记录。 通过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开展“不收受家长学生礼物”承诺、规范家访要求、师德论坛和征文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意识。 2、爱生敬业——做一名幸福教师 主题活动:2014年优秀班主任评选;“求实之路,我们共成长”师德案例汇编;牵头部门:党支部、德育中心 主要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各项师德活动的教育作用和带动作用,增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学校党支部梳理、总结、提炼学校几年来教师师德的优秀事迹和生动故事,征集**教师群体中的师德典型案例,编撰“求实之路,我们共成长”师德案例集,同时通过校园网、教工大会、升旗仪式、宣传版面等途径,进行宣传和弘扬,树立先进典型,努力营造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身的的良好校风。 落实《**市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精神,立足促进我校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我校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深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全校开展

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专题教育式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一、学校公民教育现状 我国的公民教育正处在萌芽阶段,学校方面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公民教育力度还不够。目前学校里的公民教育也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教育进行安排,讲授一些公民的权利、义务、规范等,并没有将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公共心、责任心、同情心等意识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公民意识单薄 学生自己也是公民的一分子,但缺乏公民感,甚至并不知道什么是“公民”,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不多,更缺少对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层面的了解,因而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职责心,做事情缺乏主动性,只是生活在个人的小圈子里面,平时只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事,而对于其他事情则很少过问。 (2)公共精神缺乏 在有些重大的事情面前,除了由政府组织的公共行为之外,很少有公民个人的声音。在民间则存在着观望、自保、冷漠、排斥等现象。这些都反应了我们现代公共精神的不足,反映了我们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我们经常会目睹或听到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事情;在学校中,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学生在校内还听从老师的安排和指令,一旦离开学校,就很少关心公共事务。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专题教育唤起学生的公民意识,增进学生的公民知识、训练学生的公共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品行,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公民:指在一个国家里,具有该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社会成员。 公民素养: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和文化的多方面的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等。 小学生公民基本素养:是指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备“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基本意识与能力。它包括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获得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品格和能力;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并且有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承担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健康生活:健康生活是人的基本权利。对于小学生来说,健康生活就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欣赏、自我激励、自我反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并能学会自己保护。有基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是新公民基本的素质要求,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与公共秩序常识。知道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规则的,无论与己、与人、与社会、与环境都是有规则可循的。遵守规则,对人的生活、工作乃至成长都会发挥

初中英语教研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

初中英语教研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1-02-16 11:18 来源:未知文字大小:【大】【中】【小】 课题:八年级英语书面表达写作法方训练及探究 实施时间:历时一年3个月,一个年级八个班,根据班级不同特点由课题研究小组特定实施计划,并由英语组备课小组具体实施。参加人员及组织机构: 八年级:郑国华(组长)吕颖刘秀峰刘欣 从二00九年四月,八年级八个班同时进行,由备课组长具体负责实施。备课小组按照自己的计划,每两周辅导一次,同时备课小组必须作好备课准备,并让学生作好笔记,收集材料,根据课任老师的援课内容由浅入深,根据自己年级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辅导,并由课任教师认真作好辅导全过程的记录。要求从口语入手,由词连句,由句组段,整理成合乎情理的文章,也可以由看图会话,分析材料,条件作文和非条件作文以及各种应用文为主,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逐步渗透写用能力的教学。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口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不同潜质,不同历史背景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都有所收获。也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奠定基础。 实施课程研究的背景: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推素质教育,真正本着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入手,且在课堂教学中以听、说、读、 写等形式,渗透作文教学,由简单入手,由浅入深,面向全体,切实改变学生会写而不会说,会说而不会写,用汉语进行思维的局面。使哑吧英语彻底远离我校学生,本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老师的写作教学和口语教学以及学生的口语学习和写作学习进行追踪研究。

从在这种背景下,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始终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兴趣入手,关爱学生,了解学性,理解学生,从研究学生入手,研究教材,讨究课改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逐步通过研究推动英语学科,新的教学意识和思路,为进一步推动课改,着力改变我校学生写作能力普遍差这一局面,真正把校本教研推向深入和向科研型发展而努力。 实施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把书面表达在口语中渗透的方法,让同学们潜移默化的训练了写作及复习了旧知识并为口语测试、中考作文以及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2、通过研究,促使了同课头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完善了课堂教学步骤,提高了课堂教学艺术,在学生中能够以点带面,以优带差,全面发展,为稳步提高所有学生的写作能力而逐步深化发展。实施课题研究的形式: 1、主阵地是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逐步渗透口语和写作训练,为有效提高学以致用,和努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打下扎实的基础。 2每个班级每周集中一次的专项训练,和辅导,且教师认真备好教案,学生要求每人有一个书面表达专项练习本,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各种类型的练习和积累。 3、每周小组的成员要及时讨论研究进程过程的得与失,并在教案后写出反思。 4、周四课题组集体计论研究过程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 5、每位教师可以利用每天上课2-3分钟让学生Freetack 加强口语训练,巩固课文知识,为写作打基础。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中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走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之路等,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用,这种教、研、用一体化、系统性的行动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降低教学基点和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指导学习方法开展校本学习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校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校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力量和教育资源,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期(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期(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教研处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