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 肥沃的土壤练习题

3 肥沃的土壤练习题

3  肥沃的土壤练习题
3  肥沃的土壤练习题

3 肥沃的土壤

一、填空题。

1、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__,____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2、随着土壤____增加,____逐渐增多。

3、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逐渐___。

4、落叶下面的土壤颜色是____的,比较____。

5、____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二、判断题。

1、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2、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3、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萎。()

4、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上层。()

5、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增加土壤肥力。()

三、选择题。

1、表层土的养分主要来自()。

A、空气

B、水分

C、土壤动物

D、腐殖质

2、____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A、青蛙

B、蚂蚁

C、蚯蚓

D、小鱼

3、腐殖质是由____变成的。

A、泥土

B、蚂蚁

C、塑料袋

D、灰尘

4、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___个土壤动物。

A、3万

B、4万

C、 5万

D、6万

四、简答题。

1、土壤的上层和下层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腐殖质?它有什么作用?

五、实验题。

一盆含有腐殖质的土壤,一盆不含腐殖质的土壤,在两盆中挖同样大小的坑,同时种上相同数量的油菜籽,几天后,含有腐殖质的土壤里的油菜籽先___,而且长得___,叶子呈绿色。而另盆油菜籽则后__

_,而且长得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6.肥沃的土壤 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6.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教学难点: 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并试着做一个肥料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塑料袋、蚯蚓、土壤、果皮、菜叶、水等等制作肥料袋的材料。 预习要求: 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表层和下层,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 指生回答: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出示上节课同学们总结归纳得出的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特点的活动报告单。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不过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的不仅仅是土壤的类型,还有土壤的肥力。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更适宜植物的生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肥沃的土壤。 板书课题。

二、比较土壤的表层和下层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我们脚下的土壤,它的表层和下层是不是一样呢?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全班交流: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不一样的,在土壤的表层,有很多的腐殖质。 板书:腐殖质 出示关于腐殖质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知识: 什么是腐殖质: 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有什么作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那么腐殖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出示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腐殖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引导:土壤的肥沃与土地中含有腐殖质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土壤的肥沃离不开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初步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与土壤肥沃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土壤中的小动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关系一: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间接的帮助了土壤通气; 关系二:小动物们吞吃和排泄食物,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关系三:小动物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 讨论: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列举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蚂蚁、蚯蚓、蜗牛、蛇、变形虫、涡虫、线虫、蜘蛛、蜈蚣等等,并大概说一说,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穷苦农民杨白劳 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到除夕的深夜才 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在除夕 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 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 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二、教学新课 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 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 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 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 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 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 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 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的意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肥沃的土壤(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的。 2.我们可以做一个,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3.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土壤颜色越深,越。 4.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过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 的。 5.土壤的分层从上到下可分为、和。 二、选择题 1.土壤中的()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A.沙土 B.黏土 C.腐殖质 2.腐殖质是由()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的。 A.石块 B.动植物遗体 C.塑料袋 3.下面不属于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的是()。 A.收集落叶沤肥 B.给土壤浇水 C.施农家肥 4.能够改良土壤,并在腐殖质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的是()。 A.蜗牛 B.蚂蚁 C.蚯蚓 三、判断题 1.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2.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 3.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4.动植物死亡后变成土壤中的沙。()

5.任何物质在土壤中都会变成腐殖质。() 6.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形成腐殖质的过程中没发挥什么作用。() 四、巧妙简答区 1.说说土壤中的小动物是如何为形成腐殖质发挥重要作用的。 2.腐烂分解后的动植物遗体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1.肥沃 2.肥料袋 3.腐殖质多肥沃 4.通气肥力 5.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 二、CBBC 三、×√√××× 四、1.略 2.腐烂分解后的动植物遗体,也就是腐殖质,可以大大增加土壤肥力,同时还能疏松土壤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使植物茁壮成长。 —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科学二》学习指导 线索理论 1,填空 -主要农艺学专业 | 2011年8月 1 9 9 2和PEDOSPHERE位于()、()、()、()、和()的中心,是它们之间交换和转换物质和能量的枢纽。 3年,土壤四个肥力因子分别为()、()、()、和()4.土壤肥力根据成因可分为()和()两种。根据有效性,它可以分为()、()2.是非问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2.()土壤不断地分布在地球表面3,()在土壤肥力的四个主要因素中,养分含量是最重要的 4,()一般来说,沙土的肥力比粘性土高,所以农民更喜欢沙土

5,()在复垦土壤中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分不出哪个是自然肥力,哪个是人工能力 3,名词解释1,土壤 2,土壤肥力 4,简答 1,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年和18世纪以来主要的土壤学派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填写问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2,根据矿物的来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3.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三种类型4.根据硅石的含量,岩浆岩可分为() 5年,岩浆岩按其成因和产状可分为()和() 6,岩石和矿物的风化根据风化因素和特征可分为() 7,化学风化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个自然因素是()、()和时间10.一个完全发育的天然土壤剖面至少有三个层次()、()和母质层11.岩浆岩一般有()结构,沉

积岩一般有()结构,变质岩有()结构,如 3 (2)真假问题 1,()高岭石是原生矿物2.()伊利石是原生矿物3.()云母的解理是非完全解理4.()花岗岩是变质岩5.()板岩是沉积岩 6,()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有最大的暴露面积,但岩浆岩有最大的重量(质量) 7,()三种不同的风化类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同时存在于一个地区,只是作用强度不同。3.名词解释1。矿物: 2,原生矿物:3,次生矿物: 4,岩石:5,岩浆岩:6,沉积岩: 7,化学或化学岩石:8,变质岩: 9,风化: 10,物理风化: 11,化学风化: 2 保留过程: XXXX年龄和相对年龄: 26,土壤母质:

3.肥沃的土壤

3.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土壤、放大镜、小铲,制作肥料袋的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每年暑假我们会开展太空种苗种植活动,给每位同学发一颗太空种子,这是两位同学种植的太空椒,你们觉得怎么样? 2.相同的种子发给大家,两位同学也是精心照顾,这是什么原因呢? 3.学生交流 4.那我们来采访一下这两位同学,种子带回家你们是怎么来种植的? 女同学:我暑假回乡下,在奶奶家的菜园里取土,黑乎乎的,奶奶说这土可肥了,长出来得辣椒肯定多,还真是这样的呢! 男同学:我就在小区附近的路边弄了一点土回去的,挖的时候很硬,回家把土壤弄碎,洒水,把种子种了下去。种子发芽后,我给他晒阳光,给他浇水。 5.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种植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从运动开始,让学生在运动中感知身体的各部分所具备的功能,从而引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二、认识土壤肥力的分布和来源 1.老师给每组准备了这两份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交流:1号土壤中树叶比较多,有些都腐烂了,比较潮湿,有点臭味,土壤是黑色的。2号树叶较少,干燥,土壤颜色浅。 3.土壤颜色不一样,为什么黑色土壤比黄色土壤肥沃呢?这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4.播放树叶的视频,树叶有些部分已经腐烂了,树叶腐烂以后能给植物提供营养。土壤里不但有腐烂的植物还有腐烂的动物的尸体,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腐殖质。播放腐殖质的视频。5.小熊和鼹鼠一起种西瓜,小熊种的西瓜又小又瘪,鼹鼠种的西瓜又大又甜,这是为什么呢?想请牛博士来帮帮忙,谁愿意?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腐殖质越少,土壤越贫瘠。可见,表层土的土壤有的肥沃,有的贫瘠。 6.刚刚我们研究的是土壤的表层土也叫上层土,这是土壤的剖面图,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又有什么发现? 7.为什么表层土壤比下层土壤肥沃? 8.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设计意图:从运动开始,让学生在运动中感知身体的各部分所具备的功能,从而引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三、如何增加土壤的肥力 1.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表层土壤比下层土壤肥沃,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壤都很肥沃,可 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呢? 农村生活过得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用来干嘛呢?粪便沤肥我们菜园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是用来干嘛的啊?落叶沤肥 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谁见过这个?梯田是来干嘛的?谁来介绍介绍。 2.你们家里有没有种植植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是怎样给植物增加营养的呢? 3.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制作肥料带 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注意提醒学生: (1)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 (2)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3)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4)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1 青岛版

土壤的种类教案与评析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目的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工具: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描述: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6《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

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了解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课的活动由“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引入到“土壤的表层土有腐殖质”。教材由四个活动构成:一、探究土壤肥沃的原因; 二、了解土壤动物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三、说一说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四、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为什么颜色不同;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土壤上层变黑和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孩子多说一说——学以至用:土壤贫瘠的原因,谈谈怎样改良土壤;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制作一个肥料袋并坚持观察。【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小学生)来说,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等改良土壤的方法显得比较“遥远”,并且三年级的学生耐心不够,很难持续观察制作的肥料袋五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但这又是我们科学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 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设计 青岛版

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并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操作提示: 1、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2、用放大镜看一看? 3、用手握一握? 4、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1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收集的《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的欲望”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学生多看一看——发现问题;多想一想——讨论猜测;多做一做——实验验证;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师以灵活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

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录像以它声、像、色吸引着孩子,激发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

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

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 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展示: 材料一:建国初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政治上进行 孤立,军事上进行威胁,企图把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民党仍在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思考: 1、建国初,国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生政权的巩固) 2、面对着这种局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 过渡:战争年代,我党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如今要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我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那么当时中国农村的形势如何呢?我们如何去争取农民的支持呢? 展示: 材料一: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 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 。 20-30%90%人口比例 10% 70-80%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材分析 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是这一课的主要目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较抽象,其条文学生不易理解,仅靠这部法律难以说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必须首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还要了解土地改革的结果,这样才能理解其意义。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农村人口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50%以上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57%以上的贫农、雇农,却只占有14%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于情于理,都必须进行土地改革。经过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基础,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意义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土地制度的概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制度数度变迁,如何讲清楚这些知识内容,必须顾及学生在这方面没有知识储备这个前提,要适量补充图文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其实质和规律。 基础 知识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 训 练过 程 方法 整理资 料 形成概 念 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 概念 讨论探 索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 态 度价 值观 爱党爱 国 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 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辩证唯 物 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 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的性质。 教法学法 教法:恰当运用课外资料进行教学;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知识的内外迁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第13页正文前面小字内容,讨论回答:许多地方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农民所有了)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做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肥沃的土壤》公开课教学设计3

肥沃的土壤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从问题出发——观察研究过程——解决问题;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课前老师布置同学采集并观察土层,。 (1)根据你课前观察采集到的土层结果并结合这幅土壤结构图,你知道了土层

是什么样的?(土壤是分层的),各层有什么特点?(书上第8页) (2)我国面积这么大,各地土壤不仅分层而且土壤的颜色也不同。先来看一段录像,了解一下我国各地土壤的颜色,看完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3)再来看这幅田野土层结构剖面图,你发现土壤的上层和下层有何不同?(颜色不同)。上层的土颜色比下层深。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可能和土壤周围及土壤里面有什么有关) 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5)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到哪里去了?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6)学生讨论、交流。(土壤的养分)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刚才有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在土里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你留心过吗?蚯蚓生活的土壤有何特点?。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我要观察蚯蚓,应如何给蚯蚓安一个家呢?读书 (5)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它们生活在枯叶下或土壤里,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土壤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1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5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 在进行《肥沃的土壤》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在上一课《了解土壤》的学习中,已经通过实验,研究和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成分,知道了土壤的三种类型的分类。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土壤肥沃的原因是由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决定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土壤里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而植物则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通过观察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腐殖质是由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最终成了土壤的一部分。而土壤里腐殖质含量少就贫瘠,为了使贫瘠的土壤变肥沃,人们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和修筑梯田的办法达到增强土壤肥力的目的。通过对比的图片和植株,学生会发现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黄,而肥沃土壤中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 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实验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从而解放孩子的眼睛;通过让他们做一个肥料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说一说实验结

论,解放孩子的嘴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制作肥料袋的实验过程,让他们进一步观察植物(香蕉皮等)变成腐殖质的过程。在肥料袋中放入蚯蚓,让学生看到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从而明白人们为什么把蚯蚓称作“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通过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和习性,学生知道蚯蚓在肥料袋中变化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学生在制作和观察肥料袋,并做好记录土壤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既要自己动手操作,还要长期观察,坚持不懈的记录,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实验,收获科学结论和成果。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里有什么.docx

最新资料推荐 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理解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 石最终变成土壤 .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形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 (小石子 ,沙,黏土 ),动物 ,植物的残留物 ,以及腐殖质 ,水和空气等 . 理解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 ,当水流静止下来时 ,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而且是重的东西先沉积 ,轻的东西后沉积 . 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 ,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能用眼 ,放大镜 ,放入水等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寻找土壤成分 . 通过实验 ,用沉积的办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 ,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从而树立保护土壤到意识 .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土壤的成分和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用沉积实验研究土壤颗粒大小,感知轻重不同物体的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 :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 ,小勺 ,塑料盒 ,报纸 ,放大镜 ,方便杯,镊子 ,水,牙签 .

教师准备 :有关图片和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交流感知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老师从双沟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 ,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 (师打开用报纸包着的土),千万别小看这些土壤,俗话说:宁要黄土,不要黄金 .不信学了这节课咱们再理论 . 2.交流 :你知道关于土壤的哪些知识还想了解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口答,老师随机评价引导 ) 3,谈话 :是啊 ,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 ,那她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 (生:土壤里有水 ,空气 ,动植物需要的营养你),认为土壤中还会有些什么 (生猜测 ,师板书 )4,谈话 :土壤里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除了这些 ,土壤还有没有其他东西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得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板书 ) 二观察实验探究新知 1,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土壤中有小石子(用眼看一看 ) 2,土壤中还有没有比沙更小的微粒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 (放大镜 ,明确 :为了观察的更仔细 ,还可以把土壤捻碎 ,用放大镜观察 ,看看里面有没有比小石子更小的颗粒.) 3,土壤中有空气吗 ,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放入水中看是否有汽泡 ) 4,师引导 :如果把放入水中的土壤再搅拌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加惊奇的发现. 5,刚才我们一起想出了这么研究土壤的方法 ,现在就各小组选择你喜欢的方法 来研究土壤 ,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实验完成的好 ,发现多 ! 6,生动手实验 ,师提醒 :填好实验报告单 . 7,汇报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