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寓言与生命悲歌_茶馆_与_窝头会馆_审美精神之比较

政治寓言与生命悲歌_茶馆_与_窝头会馆_审美精神之比较

政治寓言与生命悲歌_茶馆_与_窝头会馆_审美精神之比较
政治寓言与生命悲歌_茶馆_与_窝头会馆_审美精神之比较

内容提要:《茶馆》与《窝头会馆》在艺术风格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其审美精神存在本质差异。《茶馆》是一部讲述政治寓言的正剧,寄寓着老舍的政治理想;《窝头会馆》是一部诉说生命悲歌的悲剧,蕴育着刘恒的生命叩问。但是作为正剧的《茶馆》和作为悲剧的《窝头会馆》都不纯正,前者正中有悲,后者悲中有正。其创作目标与审美实现之间的落差,体现出戏剧家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与官方意识形态博弈的艰辛与挣扎。

关键词:《茶馆》《窝头会馆》正剧悲剧

同样的老北京生活,同样的小人物悲喜人生,同样的浓郁醇厚,同样的京味儿十足。刘恒的话剧处女作《窝头会馆》一经上演,就引起了人们的诸多遐思:是《茶馆》的回声?是戏剧的回暖?是话剧风格的返璞归真?是人艺气质的历久弥新?对这诸多遐思,我们或许可以从对《茶馆》与《窝头会馆》的比较中找到一种阐释的维度。那么,就让我们重新走进老“茶馆”,沏上一杯浓茶,来细细品味这“窝头”的醇香与苦涩吧。

《窝头会馆》是一次向经典致敬的艺术创作,其间闪烁着《茶馆》的影子和老舍式的智慧与情趣,从形貌、情态到色泽、芳香,“窝头”上都渍满了“茶馆”的韵味。这是很自然的,刘恒与老舍同是北京人,都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了然于心,对老北京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满怀激情与理解;二人都是小说家转向话剧创作,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不以冲突见长,而以语言制胜,不重讲述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而以精细的语言描绘直接塑造人物;同样经由气质鲜明、个性浓郁的北京人艺精心打造,《窝头会馆》被视为《茶馆》的回响一点也不奇怪。但是,刘恒当然不会满足于庇佑在大师的光环之下,他自然希望端正自己的身姿,求得与大师对话的权利。因为“窝头”毕竟与“茶”不同,它可以浸溢茶的醇香,但唯有熏出自己独特的味道,才可显示自己得以延续的价值所在。这价值,主要在二者不同的审美精神的传达中体现出来。

一、政治寓言与生命悲歌

《茶馆》以极其精彩的底层叙事,传达了一个并不太深刻的政治寓言,在一个切实的政治框架中展示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埋葬三个旧时代”的主旨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与社会现实性,这就决定了《茶馆》的价值判断立足在世俗伦理的层次上,合乎政治取向的道德标准成为其主要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杆。不管是精明能干的王利发、果敢仗义的常四爷、由踌躇满志到抑郁满怀的秦仲义,还是寡廉鲜耻的人贩子、心狠手辣的敌特务、卑鄙变态的老太监,归根结蒂寄托着老舍清醒的道德剖析、伦理判断与政治认定。在茶馆式的社会中,看似三教九流、熙熙攘攘,实则只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政治场域与道德空间。充斥其中的,是好人与恶人的差别、穷人与富人的对立、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对峙,每个人都在一个世俗化的价值体系中充当某种道德的棋子与政治的符号。在这个社会中,是非美丑一目了然,善恶忠奸泾渭分明。老舍要做的,就是以他那深厚的艺术功力,赋予这是非美丑、善恶忠奸以更加鲜明的外在表现,将其二元对立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叙事中,其实《茶馆》主要是描摹了老北京人的躯体和人与人之间外在的被单纯化了的关系,至于老北京人自身灵魂深处的所思所想,以及更深一层的人之为人的根本处境,则被搁置了。换句话说,老舍笔下的北京生活是被鲜明倾向性过滤过的,通过非本然化的道德处理而体现其政治寓言的所指。这样的做法,如果换作一般作者,可能只会写出概念化的作品;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可以以他生花的妙笔,力透政治与道德的表层,在某种程度上触及老北京人

政治寓言与生命悲歌

——

—《茶馆》与《窝头会馆》审美精神之比较穆海亮

的精神空间,这才成就了一代经典。老舍本人的褒贬美刺十分强烈地蕴育其中,他寄望于读者与观众的,也是毫不含糊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一个善恶分明的社会,一个由政治腐败导致黑暗的生存空间,不管它暂时多么黑暗,总归会有光明到来的那一天;因为人们就终究可以用政治的利器划开这黑暗,让天边透出的一线光明扫去人们心灵的苦痛。所以,老舍一方面浓墨重彩地渲染着这夜的黑暗,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甚至让人感到无与伦比的揪心和痛入骨髓的愤恨;另一方面,则始终以高高在上的智者的眼光审视着这无尽的黑暗和一切的不合理,最终不动声色地将远天的晨曦指给观众,“西山”就是划破黑暗、重见天日的利器所在,屋外进步学生的口号声就是冲出黑暗的号角与先声。《茶馆》初版本中,剧末出场的那个只会“蒿”(好)来“蒿”(好)去的沈处长,又是跳梁小丑终将覆灭的暗示。

在老舍止步的地方,正是刘恒继续前行的起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问题,老舍早已以道德的方式解决了;政治黑暗带来的压抑,老舍也明确了以新代旧的道路。刘恒无须沿着老舍的脚印再走一遍,他以政治与社会的外在纷扰为起点,叩问人性内部的纠葛;于是,《窝头会馆》成了一曲悠远深邃的生命悲歌。《窝头会馆》写些什么,刘恒是这么说的:“主题是一个字——

—钱!这是直白的说法,文绉绉的说法应该是——

—困境。外在的困境是资源短缺……内在的困境是欲望不灭。性是大欲,钱是大欲之欲,没有了想有,有了想更有,惦记狠了就把别人的当成自己的了。”1导演林兆华这么说:“这个戏如果能像一面镜子,无论有权势的人、有文化的人,还是普通的百姓,看过之后都能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一点思考,并由此对国民性和国家的未来有一个思索,如果演出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就足矣了。”2不管他们的审美目标实现了多少,该剧确是对困境的思索。金钱保证人的物质需求以取得生命的延续,而只要生命得以延续,欲望就永远无法消除。在金钱和欲望面前,人永远是个失败者,人性的种种龌龊也都暴露无遗。争权夺利、利欲熏心的种种勾当就同生命力本身一起喷薄而出,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就有了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等龌龊。另一方面,人之为人的本质不仅在于必须承受欲望的折磨;而且在于不管这种折磨多么痛入骨髓,多么不可避免,人也不会就此屈服,都要做着拼死的挣扎,在挣扎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哪怕其挣扎终究是徒劳的。在这种情势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相通是绝对的。所谓的善恶忠奸、是非美丑,相对于人自身欲望的不可泯灭和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挣扎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窝头会馆》虽也涉及政治,但其骨子里与政治无缘,剧中人物的政治印迹是极其模糊的,更无法贴上道德的标签。房主苑国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剥削者,他嘴上虽贫而心里厚道,善良软弱而视钱如命。为了钱,他收房租时死乞白赖;为了钱,他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掴一耳光;为了钱,他用牺牲的革命者的钱财买下这个会馆。但他有什么办法呢?没有钱他的生活无法维持,他的儿子就要丧命。他终于被逼得走投无路,会馆被人霸去,自己也倒在了黎明前的枪声中。厨子妻田翠兰表面得理不让人,其实是一个善良、体贴、勤劳的女人,并从骨子里有种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为了养活刚刚生下的女儿,她可以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了有个正常的家,她可以跟一个窝囊而阳痿的男人过一辈子;为了享受性爱的快乐,她也可以与苑国钟私通。对于她的选择,谁能指责什么呢?她的不幸中蕴育着坚强。此外,迂腐而风趣的前房主古月宗、胆小怕事的中医周玉浦、由格格沦为贫民的金穆蓉,哪个不是为了求得一点生存的权利和意义而极力挣扎呢?就连那个圆滑而凶悍的肖保长,绞尽脑汁搜刮街坊邻居的钱财,最后也免不了被自己的儿子端了老窝。他的儿子肖鹏达,带着满箱的黄金却没能赶上逃走的飞机,傅作义的投降对他这样的特务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整部《窝头会馆》中的人物,不管高低贵贱、穷富美丑,不管如何竭力反抗,都无法躲开金钱的暗礁,无法跳出欲望的陷阱,无法摆脱生命的纠葛。没有金钱和欲望,人就不成为人;而人从其为人那天起,就无法摆脱金钱和欲望的折磨,任何的抗争都无益于改变这种处境。这是人类永恒的困境。

二、现实的“茶馆”与虚设的“会馆”

《茶馆》作为一则政治寓言,也触及了人生的困境,但开一剂政治药方是相对容易的,且可药到病除。因为一切的纷扰,只要可以从政治层面加以剖析,它就还只是外在的。为这外在的纷扰开一剂药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既然一切困境源于政治的黑暗,那么取而代之的新政权就是解决问题的药方了。不管老舍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正因为传达的是一个政治寓言,他为观众指明方向是完全自然合理的,并不显得矫揉造作与故意迎合。老舍以极其精细的笔触为观众指出了解决的途径,其感情是真诚的,其意图是清晰的。清晰的意图因感情的真诚而获得了审美的价值,所以对于《茶馆》指明的道路,我们没有过多的苛责。问题在于,不管是何种困境,只要还能找到解决的路径,它就不再成为困境;故而,《茶馆》看似充溢着悲剧气息,并在结构安排上渲染着一幕重似一幕的压抑感,但在精神实质上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正剧。正剧表达着人类自身的理智与自信,以道德的或伦理的方式寻求着人生困境在世俗社会中的解答,往往拒绝在哲理的更高层次上探求人类的精神本质。它对世俗问题的阐释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现实环境,对现实困境的解答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物理支点。老舍要描述一个现实

的世界,在现实的世界中展示人事的纷扰、人生的困苦、人世的抗争,并暗示着胜利前景,寄托着政治理想,就必须找到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动作支点和展开描述的物质空间。这空间必须能够容纳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能够让主要人物坚守在此、贯穿始终,让次要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茶馆”无疑是最恰当的所在。晚清至民国,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实业家的踌躇满志、阴谋家的丧心病狂、权势者的仗势欺人、贫苦人的卖儿鬻女,都能在此集中展现。所以,对于老舍的故事展开而言,“茶馆”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政治寓言中的象征性寄寓,也必须是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实体性存在。可以说,“茶馆”这一空间的成功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茶馆》一剧的审美意蕴。《茶馆》构思的精巧、结构的娴熟、主题的鲜明,无不与此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选择一个实体性的茶馆作为审美空间的时候,老舍就把他的题材和人物完全具体化了。具体化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主旨呈现得更为鲜明,方向的指明更为自然,这对政治寓言来说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也使其失去了普遍性的价值,因而更坚守了正剧的立场,而远离了悲剧的空间。

《窝头会馆》所揭示的人类困境是本质的,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抗争而找到答案,更不是通过世俗政治或道德伦理可以解决的;所以从整体精神上讲,《窝头会馆》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悲剧艺术对待人类困境的态度有二,或是直面这种困境,以坦承人类自身的渺小来超越于这种渺小之上;或是鼓励人类不懈的抗争,在最终难免失败的抗争中体现价值的存在和意志的永恒。这二者,《窝头会馆》均有所体现。如果说古月宗的迂腐而风趣体现了直面困境、超越渺小的解脱感,田翠兰是以身体挣得生存意义的抗争者;那么苑国钟则是兼而有之的,前者是他生存的智慧,后者是他求生的本能,所以他的悲剧意味最为强烈。悲剧艺术对永恒困境的关注,决定了它至少具有两个特质。一是普遍性,这是尼柯尔最为看重的悲剧性因素。尼柯尔这样描述普遍性的作用:“在悲剧中,使观众心灵产生某种印象,只有通过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时方能获得——

—这个主题由象征和含蓄的手法所暗示出的普遍性,可以把一组事件提高到一个广泛的水平之上,而这即是引起悲剧印象本身的主要成分之一。”3《窝头会馆》的主题显然以“象征和含蓄的手法所暗示出的普遍性”,把这组事件“提高到一个广泛的水平之上”了。二是超越性,正剧关注现世而悲剧注重精神,现世是具体的而精神是超越的。正因为《窝头会馆》的悲剧性是有普遍性意义的,它并不需要像《茶馆》一样必须在这样一个特定空间展开。苑国钟的困境并不是因为发生在窝头会馆才成为困境,这个困境在会馆是这样,在酒馆也如此,在北京是这样,在上海也如此;所以,“会馆”只是一个虚设

的存在,只要有其能指提供一个空间就够了,所指在何处是无关紧要的。相对于“茶馆”的现实性,“会馆”是超越的;所以,剧中人物命运的辗转、情节的推进、主题的呈现,并不十分依赖于会馆本身。它在剧中除了作为一种场景设置供故事展开,作为权钱的象征,实现了由古月宗到苑国钟再到肖保长的传递之外,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将会馆换成四合院、合租房、大客栈、小胡同,对该剧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茶馆”,《茶馆》将不再成其为《茶馆》;如果没有“会馆”,《窝头会馆》依旧可以成其为《窝头会馆》。《窝头会馆》,其实与“会馆”无关。

三、正剧之“悲”与悲剧之“正”

《茶馆》与《窝头会馆》审美精神的基本差异是正剧与悲剧之别;但其中情形还要复杂得多,至少前面的描述与我们的观剧直感有着不小的出入。其实,作为正剧的《茶馆》同样带来丰富的悲剧快感,而作为悲剧的《窝头会馆》带给观众的悲剧美感也始终未有登上高峰之巅的满足感。这自然与两剧的场面设置均是悲喜交融有关,老舍的幽默与刘恒的风趣,都让观众忍俊不禁;老舍的温情与刘恒的感伤,都令人为之动容。也与二者的语言功力有关,刘恒尽管圆熟老到,可相比老舍的炉火纯青毕竟还欠着些火候;但这都不是影响一出戏悲喜感受的决定性因素。以北京风情构筑政治寓言的《茶馆》,其出发点就决定了是一出正剧,可老舍的艺术良知与卓越才华使他不经意间写出了具有悲剧气息的人物与场景。刘恒本想写悲剧,但《窝头会馆》从人物塑造、语言呈现到结局处理方面均有瑕疵,并因此损害了该剧原本充沛的悲剧意蕴,且存在使精神悲剧沦为非正常的世俗正剧的潜在危险性。

其中缘由或许十分复杂,但有一点是撇不开的,这就是官方意识形态对艺术家创作自由的干扰和创作空间的渗透,或艺术家对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动迎合。1949年后,老舍满怀激情地歌颂新政权,但几部直接图解政策的作品的创作令他十分苦恼。写《茶馆》时他痛定思痛,要回归历史,回到自己熟悉的题材,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曲折地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在1950年代那个特殊的语境中,题材选择的历史化是老舍所能做出的仅有的让步,其初衷仍然是歌颂政权交替的合理性和现有制度的优越性。但老舍毕竟是语言大师,当他以饱满的激情使笔下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的时候,这些人物的实际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政治寓言的范畴,获得独立的精神意蕴。而且,但凡政权交替的时代,不管得势者还是失势者都同样有种沉重的失落感,老北京人在老舍笔下流露出委婉的悲剧气息是丝毫也不奇怪的。有人以《茶馆》为旧社会唱挽歌批评老舍,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在那个敏感的年代,敏感而惶惑的老舍对

与影视话语权力比较论》,《艺术广角》2009年第5期。

11刘恒:《刘恒自选集·白涡》,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12刘恒:

《刘恒自选集·黑的雪》,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209页。

13陆贵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79页。14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15卡维尔:《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文体论的思考》,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16朱国华:《电影:文学的终结者?》,《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17梁振华:《媒介迁徙:通途或迷津———影像时代中国作家的文学立场与身份认同》,《文艺争鸣》,2009年第2期。

18张弘:《刘恒:技术主义时代更考验作家》,《新京报》

,2006年11月16日。19[苏]C ·格拉西莫夫:《电影导演的培养》,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页。

责任编辑牛寒婷

(上接77页)

待悲剧的态度是有意味的,虽小心翼翼,但并不暧

昧。针对当时悲剧创作绝迹的情形,老舍说了如下一段话:“我并不想提倡悲剧,它用不着我来提倡。二千多年来它一向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描写人

在生死关头的矛盾与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

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因此,

它虽用不着我来提倡,我却因看不到它而有些不安。是的,这么强有力的一种文学形式被打入冷宫,的确令

人难解,特别是在号召百花齐放的今天。”

4联系老舍1957年写的这些话,

《茶馆》中的悲剧意味不是很容易理解了吗?政治寓言的结尾前是三个老人撒纸钱的场面,这带给观众极强的悲剧震撼力。这体现了老舍先生洞彻一切的智慧,还是大智若愚的无奈?

《窝头会馆》的情形更容易理解。这是一部向新中国60年“献礼”的剧作,对于这样的奉命文学,刘恒自然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当他试图在新政权的颂歌与生命的悲歌之间寻求交汇点时,出现隔阂与裂

痕几乎难以避免。

《窝头会馆》有两个遗憾。一是结局令人失望,它以一个婴儿出世的俗套和开往新中国的火车作为光明的暗示,不仅在技术上有蛇足之嫌,显得人为造作,而且与全剧风格并不统一。导演林兆

华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这里的问题,他直言不讳:“凭心而论,如果不是主旋律的剧目,我会改掉。”

5他试图做出弥补,但要改变

“光明”的主旨是不可能的,可以改变的唯有

“光明”的方式。于是我们看到了结尾处完全不同于此前写实风格的表现手法。林兆华如是说:“戏的最后重要章节叫它飞跃一下,穿透现实!如果用常规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过于真实的表演

细节,就很容易变成虚假的煽情。

要几滴观众的眼泪很好调动,让观众思考是要费些脑筋的。目前的处理就是不让观众想到这是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在那个

时代,每个人都是苑国钟那样的命运。”

6话虽堂而皇之,其实是无奈之举。即便如此,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出现了新的裂痕,当最后一刻,垂死的苑国钟突然直面观众侃侃而谈,别的演员僵在舞台上的时候,我们感到的分明是一种过分的矫情和

尴尬。此外,

既是“献礼”,刘恒就必须为新生活找到一个形象的寄托,因此苑江淼和周子萍的出场必不可少。

这两个青年大学生在为了新中国冒死奔波着,但他们恰恰由于被抽空了生命的本质而成为悬置起

来的抽象理念,成为全剧最为苍白的角色。其实,

刘恒能够在欢迎新政权的颂歌中传达出生命本身的悲

剧感,这已经难能可贵了。对此,

我们还能再苛求什么?有意味的是,作为新中国铺路者的苑江淼,却是

一个身患绝症的大学生。

光明的气息近在眼前,但父亲苑国钟的死其实已经注定了苑江淼的命运,这对志在写一出悲剧的刘恒而言,是有意的暗示还是无意的巧合?

《茶馆》与《窝头会馆》,在极为接近的艺术风格背后,存在着审美精神的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又体现着艺术家创作目标与审美实现之间的落差。从这种差异和落差中,我们可以看到官方意识形态渗入艺术创作带给艺术家的压制与扭曲,看到艺术家主动迎合时自我流失与审美失衡的困境,也可以看到艺术家为求得独立的精神空间,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

中与官方意识形态博弈的艰辛与挣扎。

富里迪有言,真正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并不是在外部压力的要求下,或者作为对外部压力的回应而创造的,而是通过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特定文化场的相互作用而创

造的”

7。个中滋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个中经验,更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戏剧

戏曲学专业2009级博士生

)注释:

1

刘恒:《编剧感言》,刘章春主编《〈窝头会馆〉的舞

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第4页。

256林兆华:

《〈窝头会馆〉的导演阐述》,刘章春主编《〈窝头会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第27页、24页、23~24页)。3阿

·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徐士瑚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老舍:《论悲剧》,《人民日报》1957年3月18日。7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责任编辑牛寒婷

《西游记》现实批判指向与政治寓言说

《西游记》现实批判指向与政治寓言说 中文0701 0 唐欣欣纵观《西游记》学术史,可以发现《西游记》思想主题的争议非常激烈,主要有宗教寓言,心学寓言,滑稽小说,政治寓言几类,我更多地赞成滑稽小说这一观点。当然分析一部《西游记》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从现实精神上分析可以发现《西游记》具有现实批评指向,但是这样现实批评与政治寓言说有着根本的区别。 《西游记》中具有的现实批评指向是与它带有的玩世主义分不开的,从这点上可以说《西游记》是具有深刻现实精神的滑稽小说。 《西游记》的“玩世主义”问题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在一九二三年写的《〈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为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有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他还说:“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胡适的这一观点受到了鲁迅的肯定。胡适在《〈西游记〉考证》结尾部分说:“我不能不用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指出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探求。”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大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些社会现实生活的材料在经过作家的个性加以溶化,并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出来,就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但是对于《西游记》在胡适那里“玩世主义”主要还是归结为“滑稽意味”,甚至说《西游记》的“好处全在他的滑稽”,这是不符合事物的本质的。从《西游记》的创作实践来看,“玩世主义”只是作家为了实现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段,透过现实主义我们才能看到它真正的内涵——现实主义精神。 《西游记》在玩世不恭的基调下通过每个事件、每个细节,几乎都充满了玩世不恭的意趣,从而曲折地揭示出社会的真实。《西游记》中对于三界的神、仙、佛都不曾表现出顶礼膜拜的卑躬心理,对于玉帝、如来、寿星等权威者,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揶揄嘲弄。如孙悟空在如来手指间撒下一泡猴尿,还把如来称作“妖精的外甥”,而那些神仙哪一个都要卖悟空几分面子。当唐僧师徒到了西方的雷音寺,如来竟要钱再给真经,这让人觉得开始时他们感化悟空几人去护送唐僧取经以渡众生的善举有些恶心。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统治着的嘲讽。 在玩世主义的背后,作品也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腐朽。红孩儿用真火烧伤了悟空的眼睛,护法伽蓝点化庄院,为悟空治好了眼睛,次日忽然没了人家,八戒道:“想是射门户的,恐怕里长晓得,却就连夜搬了。”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剥削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对于车迟国国王、比丘国国王等封建帝王的描写,更直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与荒淫。 作品中不经意间的一笔,就十分传神地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世态人

管理寓言故事几则

管理寓言故事 一座破旧的庙里住着两只蜘蛛,一只在屋檐下,一只在佛龛上。一天,旧庙的屋顶塌掉了,幸运的是,两只蜘蛛没有受伤,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地盘上忙碌地编织起蜘蛛网。没过几天,佛龛上的蜘蛛发现自己的网总是被搞破。一只小鸟飞过,一阵小风刮起,都会让它忙着修上半天。它去问屋檐下的蜘蛛:“我们的丝没有区别,工作的地方也没有改变。为什么我的网总是会破,而你的却没事呢?”屋檐下的蜘蛛笑着说:“难道你没有发现我们头上的屋檐已经没有了吗?” 感悟:修网自然很重要,但了解网破的原因更重要。经常会看见忙得团团转的管理者,这些在管理中充当救火队员的管理者就像那只忙碌的蜘蛛一样,没有考虑过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三只青蛙和一桶牛奶》 有个牧人将刚挤的一桶鲜奶放在墙下,墙上有三只小青蛙打闹时不小心全部掉进了奶桶里。就这样三只小青蛙游也游不动,跳也跳不起。 第一只青蛙说:" 难怪早上眼皮就在跳,好端端掉进牛奶里,我的命好苦啊!" 然后它就漂在奶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第二只青蛙试着挣扎了几下,感觉到一切都是徒劳,绝望地说"今天死定了,我还不如死个痛快~长痛不如短痛" 于是它一头扎进牛奶深处,自己淹死了。 第三只青蛙什么也没说,只是拼命蹬后腿。 第一只青蛙说,“算了吧,没用的,这么深的牛奶桶,再怎么蹬也跳不出去啊。” “也许能找到什么垫脚的东西呢!”第三只青蛙说。 但是桶里只有滑滑的牛奶,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支撑的东西,小青蛙一脚踏空,两脚踏空……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小青蛙几乎想放弃了,但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支持着它一次又一次地蹬起后腿。它感到牛奶越来越稠,越来越难以游动…… 然而,慢慢的,奇迹出现了,它们下面的牛奶硬起来了--原来牛奶在它拼命搅拌下,变成了奶油块。待到等死的那只小青蛙发现这一点,它兴奋地叫起来,这时它的同伴已经差不多精疲力竭,然而两只小青蛙还是奋力一跳,终于都跳出了奶桶。而它们的另一个同伴,却没能出来。 感悟:如果不是第三只青蛙的努力,大家只有一起死,但因为它坚持了努力了,连同等死的同伴也因它获救。那么,有什么理由不服从第三只青蛙,拜它为王呢?管理亦如此理。

现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5 分,每空 0.5 分) 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讲述的是一个 __________ 的故事,主要人物是 ________ 、 _________ 。 2 、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作者是 __________ ,小说《波动》的作者是 __________ 。 3 、“三十万言书”是 195 4 年 3 月至 7 月, __________ 在其支持者的协助下写成的。 4 、臧克家的诗歌《 __________ 》是为了纪念 __________ 而作。 5 、“小腿疼”、“吃不饱”是作家 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 》当中的两个“落后”人物。 二、选择题: {5 分,每线一分 } 《桂林山水歌》欧阳山 《龙须沟》邓拓 《红豆》宗璞 《三家巷》贺敬之 《燕山夜话》老舍 三、解释概念:(共 20 分,每题 4 分) 1 、第一次文代会 2 、《关汉卿》 3 、干预生活 4 、文艺黑线专政 5 、革命历史小说 四、简单阐述:(共 35 分,每题 7 分) 1 、小说《百合花》的人性美表现在那里?

2 、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在什么地方? 3 、 17 年散文“复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4 、天安门诗歌运动及代表作品。 5 、《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五、论述题:(共 35 分) 1 、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15 分) 2 、比较赵树理、柳青、周立波、李准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2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昆剧《李慧娘》的作者是()。 A、吴晗 B、孟超 C、曹禺 2、《贫贱夫妻》的女主人公是()。 A、钟台妹 B、钟平妹 C、刘淑华 3、《于无声处》的作者是()。 A、柯岩 B、刘心武 C、宗福先 4、宋宝琦是刘心武小说()中的人物。 A、《我爱每一片绿叶》 B、《班主任》 C、《立体交叉桥》 5、《白鹿原》的作者是()。 A、陈忠实 B、张炜 C、张承志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下列作品张炜创作的有()。 A、《九月寓言》 B、《心灵史》 C、《家族》 D、《古船》 2、沙叶新的剧作有()。 A、《马克思秘史》 B、《报春花》 C、《陈毅市长》 3、陈奂生系列包括()。 A、《李顺大选屋》 B、《陈奂生上城》 C、《陈奂生转业》 D、《陈奂生包产》 4、台湾的现代派诗歌团体有()。 A、现代诗社 B、蓝星诗社 C、草根诗社 D、龙族诗社 5、下列人物中属于《创业史》的有()。 A、梁生宝 B、姚世杰 C、郭振山 D、郭世富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三突出” 2、新体验小说 3、《白玉苦瓜》 4、《随想录》 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0分。 1、“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特色是什么?

浅谈《与往事干杯》中肖蒙的生命悲歌(女性文学)

浅谈《与往事干杯》中肖濛的生命悲歌 小说《与往事干杯》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主要讲述了一个女 孩肖濛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小说从总体上看可 分为三部分:童年的废墟、畸形之恋、死于华年。整个故事围绕这个忧郁、多思、瘦弱而且胆怯的女孩徐徐展开,她在一个有着废墟颜色的童年中成长,从 小就莫名地害怕离异的父亲。在她长大后,两个男人的先后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一个是大她近二十岁、足可以做她父亲的宋医生,一个是大洋彼岸英俊、 羞涩的少年老巴。一段是青春年少时对爱情胆怯、朦胧地浅尝辄止,一段是美 好年华里甜蜜、浪漫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恋,两段看似毫无关联的往事,然而命 运却将它们可耻地连在了一起,往事挥之不去,让她在这近乎于乱伦的感情漩 涡里挣扎、窒息、直到精神死亡。 在小说的开端,一个赫然的标题“生命钟”就给人以震撼的效果,以“生命”这一厚重而又宏大的主题作为故事的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全篇小说沉重、 沧桑,而又略带悲伤的感情基调。作者一开口就是:“生命是一只漫长的钟。 我看到了夜的尽头,那是生命的尽头。”故事还未真正开始,主人公“我”就 已经在为那未知的生命尽头而慨叹和哽咽了,而她为乔琳腹中未出世的小生命 所讲的故事竟然是“死于华年”,仿佛在濛濛看来,生命虽如此漫长,但只要 一开始,就应注定了要走向尽头,不论你愿不愿意,它都义无反顾地走向尽头。这对生命如此沉重的理解,怎奈却出自于一个花季少女之口,可见生命并没有 仁慈地给予她应有的幸福年华,在这青春岁月中她所背负的痛苦往事太多太多,让她不能坦然的面对生命。于是,小说就这样开始了,从濛濛对老巴的回忆开始,但那回忆却是“一片玻璃之隔,我与他已是两个世界,海角天涯了。” 在这一段倒叙回忆之后,笔锋一转,故事回到了主人公濛濛的童年时代, 看到了那“尼姑庵绿色的天”。她从小就是个忧郁、多思、瘦弱而且胆怯的女孩,初长成的青春期的惶惑与躁动慢慢笼罩着她的内心,甚至她还比同龄的女 孩更加早熟,更早的开始思考生命,这也源于她不幸的家庭生活。在她看来,

感悟生命与死亡_750字

感悟生命与死亡_750字 我喜欢读书,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它是我的精神食粮,我如饥似渴地汲取书中丰富的知识,如同鸟儿期待长出丰满的羽翼,振翅高空。读书伴我成长,使我视野开阔,见识增长,使我在各方面都得到巨大的提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于我来说是一大乐事。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天蓝色的彼岸》,正是它给了我一次温暖的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启蒙,让我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虽然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距离死亡还很遥远,但很多同学都对死亡感到非常害怕,我也一样,对那无从探测的世界,充满一种莫名的恐惧。最初,我也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死了一切也就消失了。然而,读完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哈里的经历告诉了我:死了并不一定是无尽的黑暗,谁都不知道自己死后该做什么,我们完完全全可以把自己的死后想像的比现在还好。死了,可以选择走向天蓝色的彼岸。书中描述了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死并一定是冷漠的、无助的,我们可以想像死是温暖的,也可以充满温情和友爱的,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对待。如果有勇气坦然面对,那么死就不会让人感到恐惧。但我并非有让人们觉得生命不美好的意思,恰恰是因为天蓝色

彼岸,让我懂得我们应该更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更应该把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得有滋有味,活得精彩非凡,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积累起来,把所有的酸甜苦辣、所有的欢乐悲伤、成功失败、骄傲失意……,都一一收藏,珍存。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惊喜和希望,我们大可不必因一点烦琐的小事而钻入死胡同,也许换个角度你就是大赢家。生命如此美好,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我们堂堂正正地活着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学会如何去爱和珍惜,享受季节轮回、繁花似锦,感受人世间所有的美好……;当我们要告别时,不再有遗憾,不再有怨恨,带着一颗安详的心灵走向天蓝色的彼岸。 读书,给了我许多人生理念的启示,让我受益匪浅。现在的我读懂了:生活,生活,就是生命中的每一刻你都可以活得神采飞扬! 我愿意在广袤的书海之中继续遨游,获取更多的力量源泉。

管理寓言故事: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3A-管理/生活小故事》 第319期 亲爱的朋友,您好!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本期与您分享的主题是:《管理寓言故事: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祝工作顺利! 编者:杨仁伟 2013年01月29日星期二 管理寓言故事:徘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某一天,当一位久经沙场的管理者,猛然间觉得自己的管理方法过时的时候,其实问题的真相往往不是管理方法本身落伍,而是管理者的前提和假设错了,因为外面的一切都变了。 科学管理有错吗?没有错。问题是,如果应用到现今的企业,至少要考虑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假设是:人有比生理、安全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叫做自我实现。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这也注定 了科学管理本身的边界,那就是其作为提升管理效率的一种方法,最大化资源使用率,而如果超越了效能本身就追求效率,科学管理应用的结果是:血汗工厂。 组织管理有错吗?没有错。问题是,如果过分强调流程、机制与职能,人的创造性就会被压抑,很难想象,在一个满眼全是规则的组织里,会有突破性的成就出现,人们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 了随行就市,人就成为组织的附属,铁打的硬盘有了,但流水的兵却没了,这同样会让企业丧失斗志和绩效。 人本管理有错吗?没有错。问题是,如果人文关怀本身替代了企业的制度规范,那么依赖人的自觉性是不是可以成就伟大企业,是不是可以规避机制管理所带来的“硬伤”,所有这些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不能带来高产出与高业绩,那么再多的人文关怀也无法让员工满意。 由此,我们也就懂得,管理的秘密之一就在于边界。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更确切的说,如果没有了边界,就不存在管理的效能,而管理从来不追求绝对真理,它追求的是相对真理,不是对错,而是得失。 所以,对于那些总在纠结的管理者们来说,当内心总是叩问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的时候, 其实是我们自己走进了管理的死胡同。毫无疑问,业绩、利润以及持续增长的业绩与利润,永远 都是管理的衡量标准。就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般,如果没有业绩和利润,那么管理的

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

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人性寓言。 书中写的是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他想念着他的亲人、朋友、老师,他想知道没有他的日子,他们会怎么办。于是他跟一个叫阿瑟的幽灵偷偷溜下凡间,而哈里看到的情况却出乎他的预料:自己一辈子的死敌竟和自己一辈子的好朋友一起踢足球,他们把自己的大衣挂钩给了别人,自己的座位上没有鲜花,没有蜡烛,没有条幅,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新的男生坐在那里,那个男生还夺走了自己在足球队的号码,夺走了属于自己的情人卡。老师和同学也没有一丝悲痛。生活还在继续,就像人们常说的,离你地球就不转了?你不存在了,但生活还在。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解脱,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死后就会失去许多东西:他将感觉不到风吹到脸上的感觉,失去爸爸,妈妈以及很多很多爱你的家人和朋友。失去了所有你熟悉的东西,电脑、电视、书籍等等。他们死后才能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做完。死后才懂得了对他人的谅解与宽容,以及学会了如何去告别与爱。 所以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要珍惜在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要珍惜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死亡会忽然出现带走你或你身边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多交知心朋友,要懂得顽强地前进,要勇敢,有错误就承担,不要怕说对不起,

要学会倾听,但不能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 而我读完这一本书,觉得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是对死亡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方式。有些人面对死亡十分害怕,而有些人却十分放松,因为这些人把自己在生活中该做的都做了。书中也好几次提到一句话——“绝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意思就是: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上就再也起不来了。 有时候,人就像树一样,一片叶子的凋零,代表另一片树叶的繁茂;一个生命的逝去,代表另一个生命的诞生。作者希尔还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不必要畏惧死亡,面对生命一定要乐观,死亡并不可怕.对于我们来说,就当人生是一场虚幻泡影,总有一 天会破灭,但我们不必不舍,因为我们已经曾拥有过了,生命.美好.亲情.友情。

寓言:狼与羊,民主之后的秘密

寓言:狼与羊,民主之后的秘密 一、民主革命 狼遇到一大群羊,想占为己有,但怕他们不听招呼,于是,心生一计,对羊群说:“如今倡导和谐了,我也将与时俱进,不再随意杀生。我会帮你们铲除败类,实现和谐。再说我见多识广,知道哪儿的草好,只要你们跟着我,保证衣食无忧,其他人也不敢再欺负你们!” 听完狼的话,众人将信将疑。忽然,羊群中闪出一只老羊,怒斥狼:“你这头胡说八道的恶狼!你吃了多少羊,少在这儿糊弄人!” 大家一看,原来是羊国王!“是呀,狼改不了吃羊的本性,我们不要轻信他!”羊丞相接着说。 狼有点害怕,因为他小时候差点被羊国王踩死,但看到国王老态龙钟,冷笑一声:“人生而平等,人人都享有民主、自由、人权,这是普世价值,你这老东西凭什么生来就当国王,凭什么永享富贵?你想对抗普世价值,做千古罪人吗?” 几句话居然把国王问的哑口无言,是呀,普世价值可是新玩意,他从没见过,也从没想过。正当他迟疑之际,狼猛扑上去咬死国王,紧接着又咬死了丞相,然后望着惊呆的羊群,高呼“同志们,自由了,造反吧!”,众羊见大势已去,也跟着高喊:“造反了!民主万岁!自由万岁!”,羊兵也迅速起义,王室家眷和几个大臣刚想溜走,就被众人活捉献给老狼。羊王国瞬间覆灭了! 二、除暴安良 革命推翻了旧政权,却引起羊群大乱:有人打家劫舍,有人欺男霸女,有人强占强吃。狼却不管不问,只管独享美食。 几天后,局势更加混乱,许多人请狼出山维持秩序、匡扶正义,狼却以“能力有限、难堪大任”为由婉拒。其实,狼并非真的无动于衷,他现在需要混乱,因为这样才能抬高身价,赢得羊群认可。 又过了几天,局势接近崩溃,大家心急如焚。突然有一天,狼召开“全民大会”,在会上,他真诚坦露心迹:“许多人请我出山,我能力有限,多次拒绝。可眼下局势危急,只好将就一下,等大家选出合适的领导人,我立刻退位,绝不贪恋权势,搞历史倒退,做民主罪人!” 话音未落,会场里掌声雷动。老狼摆摆手止住掌声,接着说:“我老狼说话算数,现在我来做主,你们可以发扬民主,大胆揭发这几天为非作歹的恶徒,不要有任何顾虑”。 狼的话迅速点燃了羊群的民主热情,饱受欺压的羊民大着胆子检举了几只作恶多端的羊霸。狼二话不说,起身咬死一只民愤极大的羊,舔舔嘴上的血,望着惊魂未定的羊群吼道:“看今后谁敢侵犯人权!” 众羊见状,立刻热血沸腾,充分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民主良机,大胆揭批羊群恶霸。羊霸

简论讽喻体小说_格列佛游记_及其文学地位_伍厚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及其文学地位 伍厚恺 关键词: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讽喻体小说 反讽 戏拟 斯威夫特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许是因为他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只有《格列佛游记》一部,而更多的创作是讽刺故事、散文和诗歌,所以他往往被视为“一个`过渡性的'和不完全的小说家”①。本文拟结合其有关创作,透过《格列佛游记》的独特小说形式来探讨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并说明它在西方小说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一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在1720—1725年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时期创作的,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此前,斯威夫特已不仅在长期的诗文写作中锻炼淬砺出了锐利圆熟的讽刺锋芒,而且在讽喻性故事写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1704年,他发表了写于几年前的《桶的故事》(A Tale of a Tub),其主要部分是一个寓言故事,讲一个父亲临终前给三个儿子每人一件外衣,要求他们保持外衣的式样,不得改变,而三个儿子对此则态度不一,行为各别。叙述者开场便宣称这是个古老的真实故事,以小说的标准来衡量,它不仅具有比较生动的情节,而且人物性格非常鲜明。如长子彼得的虚荣骄纵、二子马丁的温和持重、三子杰克的暴躁偏激,都跃然纸上,他们和同时期《旁观者》上的罗杰爵士(Sir Roger)等形象一样,都已经具备了小说人物的雏形。作品采用影射手法,以父亲的遗嘱和三个儿子分别暗示基督福音、罗马天主教、路德教和英国国教、加尔文教和英国非国教教派,并借助含混手法,使人误以为是在捍卫英国国教,却把矛头指向了整个宗教。此外,故事各部分中还插入了许多“离题话”(digression),对当时流行的学术论著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在《格列佛游记》里都成为重要的反讽手法。 同年发表的另一部讽喻故事《书籍之战》(the Battle of Books)则对史诗作滑稽模仿(burlesque parody),描绘了“圣詹姆士图书馆里上星期五在古今图书之间发生的一场故争”,让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希罗多德等和当时“古今之争”的两派主将如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威廉·沃顿(William Wotton)以及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等相互间展开混战。两军对垒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斯威夫特在继续采用寓言形式时还特别运用了拟人手法,在《书商致读者》中他声明参加战争的实际上是书而不是人,在战争的间隙中又插入了关于图书馆里一只蜘蛛和一只蜜蜂的故事,以“蜘蛛”代表单凭个人观念营造学问的现代学者,“蜜蜂”则象征古代文化传统。这是一则伊索式的动物寓言,最后也由伊索出来作了总结。这段故事中最精彩的是蜘蛛和蜜蜂的生动对话,前者

生命的悲歌作文-生命悲歌

生命的悲歌作文|生命悲歌 生命是宝贵的,但在这个世界上,当动物威胁到人类时,人类往往会对动物采取一些措施,这是对自己的保护,却是对动物的伤害,是动物的厄运,也往往是生命的悲歌。 在我所在小区一幢大楼的地下室里,静静地卧着一只狗妈妈,旁边还有五只正在吸吮母乳的小狗。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主人是谁,总之,故事是在它们的身上发生的。 自从狗妈妈生下小狗之后,它已经身心俱疲,无法再喂养小狗。还好,这栋楼里有很多好心人,他们看到狗妈妈可怜,就时常给它些吃的。 而狗妈妈呢,吃东西时从来不会奢求过多,别人给什么它就吃什么,因此人和狗之间也就相安无事。可谁成想,这样平淡的日子不久就被人给打破了。 一天中午,有三个小孩无意中经过这个地下室,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竟会有这么可爱的小狗,便想抱走几只带回家里养,可却又顾忌有狗妈妈护着孩子,就商量着晚上过来偷小狗。 那个夜晚,在地下室昏暗的灯光下,出现了三个黑影,他们把贪婪的手伸向那几只小狗。这时,一只小狗由于被吵醒而发出了“汪-呜,汪-呜”的叫声,接着,狗妈妈也被吵醒,看着这素不相识的三个人和他们怀里自己的孩子,它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愤怒地奔向他们。而那三个小孩撒腿就跑。 安静的黑夜里,只留下了慌乱的脚步声与狗妈妈的狂叫声。可惜,狗妈妈还是失去了一个孩子。 第二天,人们看见的是一只失去理智的、看见人就狂叫的狗妈妈。没有人再敢接近他它,也没有人再喂给它食物。它就这么一直饿着,却还寸步不离地守在小狗的旁边,眼睛里发出仇恨的光。在人们的眼里,它已经疯了,彻底的疯了。 又过了一天,一个老奶奶去地下室拿东西,无意中,她看见了那条趴在地上的狗妈妈,感到很好奇,便上前去一探究竟。 这时,狗妈妈猛地扑了上去,冲着那位老奶奶的大腿就是一口,压抑在心里的愤怒,几日以来的饥饿,终于在此时爆发了。 救护车来了,警车也来了,从警车上下来了一群特警,手里还拿着防爆盾牌和防暴钢叉。人们很快把老奶奶送往医院,而特警们留下来处理这只狗妈妈。 无论特警们恐吓还是引诱,可狗妈妈就是不出来,死死地守在它的孩子旁,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瞪着人们,发出阵阵怪叫声。 相持了一段时间后,一个特警用防暴盾牌挡住了狗妈妈,另一个特警则用防暴钢叉死死地卡住了它的脖子,直到把它打死…… 狗妈妈倒下了,尸体也很快被运走,地上还留下了一摊血迹。这时,小狗们正瞪大眼睛,惊恐不已地看着人类,可它们怎么也看不透。一声声的“汪呜,汪呜”就是它们对母亲的呼唤…… 谁该为这件事负责?谁该为这只狗的死买单?No one at all! 相比于动物,人是幸福的。我们如果伤害了动物,付出的代价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而动物如果伤害了人,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固然,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可是,对于那些嗷嗷待哺的狗崽们来说,狗妈妈的死无疑是母爱的绝唱,生命的悲歌! 注:这是发生在我们小区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我为狗妈妈的死而泪流满面,也为老奶奶

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寓言

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寓言 ——《天蓝色的彼岸》《天蓝色的彼岸》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 言。 这本书描写了小主人公哈里作为幽灵在世间游荡的经历,其间既有好笑的场景,恶作剧,也有感人的亲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教会我要学会关爱,珍惜生命。 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意指“轮回”)。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已死了150多年的,却依旧是死时的年龄的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 哈里在出车祸前跟自己的姐姐——婷娜大吵了一架。为此,他很后悔,很想亲口跟姐姐道歉。于是,他回到了家。 哈里看到,自己的家人现在都很悲痛——因为失去了哈里。他们想念哈里,每天都会去墓地拜祭他。为这,哈里很感动。他跟姐姐去了房间,但姐姐看不到他。于是,哈利用自己的意念控制了一支笔。让这支笔写下自己要说的话。可幸的是,在哈里用完力气之前,这些话写好了,哈里告诉婷娜:“对不起,请原谅我。我很后悔跟你吵架。婷娜,我爱你……”

“谁都不明白自己死后应该做点什么——就像人们不知道自己活着应该干什么一样。”这是哈里在另一个世界里漫无目的地行走时所讲的。他完全没有目标,没有做事的概念、模式。我想,我们活在这世上,就应该有一个生活的计划,有条有理地去做每一件事情,逐步完成自己的目标。 “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风吹在脸上。”哈利成为了一个幽灵,可以随意地在人世间穿梭。但当他看到树叶被风吹得摇摆,自己却感觉不到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想,我们活着的人,也许根本没把这当回事。而对于哈里,对于和他一样变成幽灵的人,他们是很怀念这种感觉的。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本富于幽默和感人至深的书。它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呈送给人们最真切的的感动和最伟大的爱,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

论柳宗元的寓言

论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摘要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寓言创作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诣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把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现实生活带入寓言中,寄寓了作者关注社会生活的政治责任感和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是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柳宗元寓言创作文学价值意义影响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有故事情节,二有比喻的性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物喻人,使得抽象或深奥的道理从具体而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柳宗元是第一个较多的把前人当做论据使用的寓言扩展成独立作品,化零金碎玉为完璧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寓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寓言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善于体情察物,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像和夸张,创造生动的形象。应该说,柳宗元是很好地继承了前人寓言的成就,特别是先秦寓言的成就,并且又开拓创新,使寓言能居于文学作品之列,其功最著。 一、柳宗元寓言创作的思想根源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为吏者人役也”(见《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即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可以说这是柳宗元参与当时政治革新活动的政治思想基础。后来他又在《送薛存义序》中进一步发挥了“为吏者人役也”的思想,认为做官是给老百姓办事的,应当“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做到“讼者平,赋者均”。但现实与他的民本思想相悖。元和以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真正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受到生动的社会教育,这一切都充分显现在他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他贬官永州以后的作品,就更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寓言小品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之作。 二、柳宗元寓言创作的风格特色 柳宗元寓言创作的代表作品在严格意义上只有七篇:《行路难》三首、《跂乌词》、《笼鹰词》、《放鹧鸪词》、《三戒》。在柳宗元的寓言中,高度的哲理性与强

经营管理寓言故事

经营管理寓言故事 经营管理寓言故事 战争期间,一个士兵用大麦精心地喂养他的马。然而战争一结束,那马便被拉去服苦役,搬运沉重的货物。后来战火重燃,军号吹响了,吹响了,主人备好马鞍,全副武装骑着马去迎敌。这时,马却毫无力气,不断摔倒,他对他主人说:“你还是赶快再去找一匹战马吧。因为你已把我变成一头驴子,又怎么还能把我当战马骑呢” 寓意:这是说,和平、舒适的日子里不能忘记了灾难。 管理评论:有些人的眼光只限于眼前利益,对于长远利益却从不去想它。对东西的用处也是一样,有用的时候,就当宝贝一样供起来,不用的时候,就把其当“烂草鞋”一样扔在一边。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也有类似的做法,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把员工当廉价劳动力一样的使唤的现象,既在企业普遍存在,就是对待公务员也一样。不懂尊重人才,不懂使用人才,很多人才白白浪费,产生不了价值,实在是很可惜。 有管理者常叹企业内没有人才。但现实的情况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稀缺。就算管理者知道企业有千里马似的人才,也会只是敬而远之,供着奉着,而不会正确使用人才与重用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一天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百年一巨变。企业面对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如果麻木不仁,并且麻痹大

意的话,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什么原因。 不在变化中生存,就会在变化中灭亡。变化所带来的危机,如同“温水煮青蛙”般地进行着,让企业所有人都很舒服,并不知将有大难临头。如果企业不能随着变化的节拍而行动的话,那么就会被煮死掉。忽略变化,没有确实的应对措施与方法,危机会成为杀机。把握变化,让企业政策与变化相匹配、相适应,危机终将成为良机。面对变化,面对潜在的危机,企业要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不是杞人忧天。忧患意识,是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忧企业的是否盈利,忧企业的员工是否过得幸福,忧产品是否能畅销,忧企业能否度过各种艰难险阻。忧患中的企业员工,能知进取。安乐中的企业员工,只知骄奢淫逸。企业管理者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性,扫描企业内外部可能出现的危机与潜在危机,思考出应对措施,做到有备无患。企业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到心中有底,胸中有策。企业在增加忧患意识时,要解决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问题,要解决好优待员工的问题,要解决好育人才与用人才的问题。

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2014-02-21xinfuke (本篇是刘明慧老师的文章,上一篇我写到了人生的意义,文风比较的理性和冷酷,那么现在看看刘老师的文章应该会非常有有感触,好好问问自己,你认真活过吗?) 作者:刘明慧 苏格拉底说:“死亡并不让人悲伤,让人悲伤的是,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活着。” 一、你的生命是否取悦了你生活的世界?

“活过”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是踏踏实实地让生命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生活过”。简单地说,生命是用来取悦自己,或者取悦别人(周围世界)的。最起码也要先取悦自己吧? 按道理,这个目标并不难,很多动物都做得到:比如:猪为了自己,享受了一生被人服侍的舒服懒惰的生活,悠然自在地过了一生,并最终缴纳上自己的肉体,作为对自己一生生活成本的“支付代价”。 可以说,认真地为了自己的生命和繁衍而活,是连动物都能够做到的东西。他们每一天都在这样做。 人一开始,还是“活过”的。小孩从吸允母亲的乳汁开始,每天都在认真地成长,认真地认识这个世界。他们把很多大人认为不能吃的东西放进嘴巴里,试图了解东西的味道。那些东西有可能是从地上捡的一个小垃圾袋,也有可能是自己制造的排泄物等等。在大人的狂呼乱叫当中,他们不露声色,静静的观察大人们夸张的表演---他们在真实地体验自己的生活。

再大一些,他们会来回的走动,会把小手伸进灰暗的角落里,捞到的任何一个小物件,都会成为点燃兴奋的“奇迹”。他们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藏起来,会躲在床底下吃东西------就好像一只抓到老鼠的小猫,躲起来享用美食。 他们认真的观察大人的脸色,用哭声和笑声,装病或装乖,用“不理人”或“大吵大闹”等等手段,来与大人谈判,交涉。一招无效后,他们很快又想出新的招式,无穷的乐趣和想象力,远超他们的对手。。。 他们总是能快乐的活在当下。他们会正在大哭的同时,看到好玩的东西就挂着泪水哈哈大笑。也会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因为某种原因就大哭。他们的情绪,随着当下发生的事情而转变,让人叹服---因为他们真实地在活着---为取悦自己而活。 他们会为自己耍的小小计谋得逞而偷偷的笑,也会在围着他转的大人面前神气十足的展示自己的“权威”,要求大人们为他们做一些事。

绩效管理寓言故事之:兔总经理的困惑

绩效管理寓言故事之:兔总经理的困惑 南山住着一群兔子,在兔总经理的领导下,过着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生活。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兔总经理发现兔子采摘回来的食物越来越少了——原来很多兔子在偷懒。 兔总经理很生气,它发现偷懒的兔子不仅自己消极怠工,而且对其他兔子还宣扬“干多干少都一样”的负面思想。于是兔总经理决定奖励那些表现好而且不乱说话的兔子,给它们最爱吃的胡萝卜。 一只小灰兔得到了兔总奖励的第一根胡萝卜,结果引起了兔群的轩然大波。几只老兔子在把小灰兔嘲弄了一番之后,还责问兔总奖励小灰兔的理由。兔总说:“我认为小灰兔表现优秀,很听话,如果你们积极表现,自然也会得到奖励。” 兔总此话一出,兔子们开始研究获取胡萝卜激励的秘诀,几乎所有的兔子都认为:只要善于在兔总面前表现得好一些、多说一些好话,就能得到奖励。于是,日久天长,在兔群中兴起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变脸式工作作风——当面是兔子背后是魔鬼,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势、弄虚作假的风气盛行。 兔总请来了咨询公司,从咨询公司的调研分析报告中知道了兔群的现状,很受不了,为了改革弄虚作假的作风,兔总废除了按照“是否听话是否表现好”进行奖励的做法,让咨询公司制定了一套有据可依的激励办法。办法规定:兔子们采集回来的食物必须经过验收考核,按照完成的数量来进行奖励。一时间兔子们的工作效率为之一变,食物采摘大丰收。 兔总经理没有得意多久又犯愁了:兔子们的积极性在盛极一时后很快又变差了。兔总经理感到奇怪,调查发现,原来最近一直干旱,南山的食物早已被过度

开采得差不多了,兔子要到很远的西山才能采摘到食物,有兔子指责他的政策——不考虑爬山的因素、不考虑干旱的因素,激励没有增加,只考核食物采摘量的方法是短期和片面的。 兔总觉得很有道理,陷入了沉思,难道用咨询公司制定的考核方案也不行吗?有一天兔总发现小红兔虽然没能完成月度采摘任务,但小红兔是多次带病去采摘食物的,兔总经理对小红兔带病工作的行为大加赞赏,给了小红兔双倍的奖励。此例一开,兔子们又开始大吵大闹,一到月底考核,说情者有之,抱怨者有之,辞职者有之,弄得兔总经理烦躁不安。 兔总经理想用时间来消化这些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面越来越恶化了,如果月底没有高额的奖励,谁都可以抱怨,谁都可以说上自己有多辛苦干得多好得到的太少之类的废话,谁都可以把咨询公司的考核方案大骂一顿。 无奈之下,兔总经理宣布:不用考核了,取消咨询公司的咨询方案,制度一出,兔子们很高兴,一些老兔子拍着胸脯纷纷向兔总经理表示,一定会努力工作,而且会干得比以前更好,并赞扬兔总是一个善于创新、人性化管理的高手。 一个月后考核时,兔总发现所有的兔子居然没有一个如期完成任务的——不是有很多兔子向他保证会干得更好吗?兔总经理气坏了!兔子们私底下嘲笑他说:“这个傻瓜,既然已经提前把奖金发给我们了,还不用考核,谁会费劲爬山头去折腾呢?谁去不是傻瓜吗?” 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绩效管理的寓言故事,兔公司的考核系统:从无——有——无,从失败——成功——失败,这个生动的演绎过程说明了哪些问题? ——为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总经理开始激励表现好的员工

福师《大学语文》第三章现代戏典小说教室笔记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 ◆知识点掌握程度 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杂记,戏曲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应重点掌握经典曲目,对古代小说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主要知识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 中国古代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宋代之前,戏曲的各种因素从无到有,平行发展,渐至成熟。宋代之后,戏曲的各种因素开始融合,并由猝朴到精致,历经元明清,直至现在,中间有着长时间的繁荣昌盛阶段。 先秦时期除了音乐歌舞之外,还有以说白为主的表演艺术。古代的帝王为了娱乐与消遣,常常豢养一些以插科打诨、调笑滑稽为职事的宫廷演员,被称之为“俳优”、“弄人”与“倡优”。俳优(古代指演滑稽杂耍的艺人)的表演纯粹是为了娱人,当时曾经出现过将说白、化装、表演、歌唱融合在一起的表演事例,这就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孟优衣冠”的故事。 汉代的表演艺术称为“百戏”,它泛指民间各种技艺,其中主要的有角抵戏与歌舞戏。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为《东海黄公》。该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两个扮演固定角色的演员,有化妆,而且必须按黄公必败、白虎必胜的规定情节来演出。 宋代是戏曲的形成时代。由于宋代统治者鼓励工商业活动,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说话、戏曲、曲艺等市民文艺应运而生。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叫“瓦舍勾栏”。一座瓦舍内设有几座或十几座勾栏,各个勾栏演出不同的技艺,如说唱、杂技、竞技、戏弄、乐舞等。在宋之前,无论是歌唱、宾白,还是舞蹈、音乐以及化妆等,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但融合的艺术种类不多,深度不够。而在宋代,各种技艺都在瓦舍、勾栏内演出,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便孕育出一个新的、有数个角色以代言体说唱并运用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时人称之为“杂剧”。 北宋及金辽时期,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诸宫调这种讲唱文艺形式。鼓子

digao生命的悲歌——唐寅《落花诗》赏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生命的悲歌——唐寅《落花诗》赏析 盛敏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唐寅的三十首《落花诗》以绮丽的语言书写生命寂寥的感伤,记录了一个美好的生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挣扎与奋进的过程。该组诗是对知己友人的唱和,它真实地袒露诗人内心的隐秘情感,隐隐传出梦醒之后的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哀伤。《落花诗》与《葬花吟》情绪格调极其相似,二者之间实传递了某种共同的时代精神。唐寅的人生追求渗透了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江南才子对传统人生道路的怀疑与否定,对新的价值实现的个性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实现了文人的真正自由。关键词:唐寅《落花诗》感伤颓放与自由 [正文] 唐寅,明代中后期江南极具个性的文学家,兼擅书画。惜其流传下来的诗文作品不多,七律《落花诗》三十首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传世经典。唐寅对自己所作的落花诗十分喜爱,曾多次书写,诗与书相得益彰,带给世人一份华美的感伤。 《艺圃撷馀》有云: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首。1 沈石田即沈周,苏州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唐寅的老师。明弘治十七年(1504)春,沈周丧子,作落花诗七律十首,唐寅葬花而想起此诗,唱和了三十首。唐寅在自跋中说:“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2于暇日书之,并附有小图。在这段话中,诗人回首往事,仍有一种酸涩的情绪挥之不去,可见其书写落花诗时的复杂情感。各种唐寅的诗文集刻本都收录了《落花诗》,但根据 1《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附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1 2《落花诗》,辽宁博物馆藏本

生命和死亡

生命和死亡 生命,死亡,这是两个概念完全相反的词语。生活中,有人热爱生命,有人则向往死亡。然而,生命和死亡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暑假里,妈妈把我送到杭州,在杭州二姨家的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英国作家希尔写的《天蓝色的彼岸》,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生活中,假如你受到了委屈或欺骗,伤害或侮辱,遇到了艰难坎坷,你必须勇敢面对,承认事实,用勇气和力量趟过去,你就能坚强地活下去! 《天蓝色的彼岸》确实是一本好书,书中主要写了小男孩哈里因车祸而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是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自己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哈里偷偷溜回人间,让他和亲人、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和爱。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没错,读了《天蓝色的彼岸》,我感觉自己又进步了许多,感到自己在通向进步的阶梯上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天蓝色的彼岸》用童话解说死,解说一个小男孩死后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内心的愧疚。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断尘缘到走向新生命轮回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命,但不必畏惧死。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它的纯真简朴的道理一样适用于成人。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她们会如何对待生命的方式! 何止是小孩哈里,世上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同样也是逃不掉的,一生的长与短也仅仅是生与死那近在咫尺的距离而已。而现在还有生命,有灵魂,有健全身体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快乐,轻松,坚强地活下去吗?我们人与人之间,除了自己的修养,差别最大的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我们不要把死看成是生命的结局,如果你活得有意义,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样才不会白活一趟,那你死得也无遗憾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对生命不屑一顾,不是吗?报纸上经常报道“XX 跳楼”“XX自杀”“XX跳江”等等轻生之类的报道。要是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肯定会找出一万个理由面对人们,我只想告诉他们:生命的宝贵、亲情的珍贵、友情的可贵,回头是岸,只要去战胜恐惧,面对一切艰难,坚强地活下去,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真、善、美!否则就愧对了你的生命!他们这种无视生命可贵的行为,简直愚昧得无法形容。相反,那些在抗洪救灾中牺牲的英雄们,他们面对死亡镇定自若,毫不退缩,他们的生命就不是终结,而是一种开始。他们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当然我也不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