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要点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要点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要点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要点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第一章辅导

一、本章重点提示

1.“语文”课程定名的含义。

我国语文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仅仅是读经的工具,未独立成科。1904年1月13日,清朝政府在洋务派办学堂的基础上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实际推行的学制。该学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中,有“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两门课程,这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独立设科的最早名称。此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浪潮改变了语文教学设科的名称。面对教育界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1月12日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文言文)改为语体文。随后又发出通告:学校文言教科书分期作废。从此,学校教育用国音正字,用国语教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改革。

1949年,“语文”课程正式定名,意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全面训练。叶圣陶在1964年2月1日《答滕万林》一信中回忆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此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字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1949年8月,叶圣陶亲自起草《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蒋仲仁起草《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两份草稿都旗帜鲜明地规定了从小学到中学必须重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全面训练任务,并以此来确定学科主要教学目标。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认识是语文界经历了半个世纪曲折道路后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即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

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包涵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的方面。著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家杨贤江说:“我们知道文字只是种符号,是种工具,是用以发抒真情、传达思想的利器。所以国文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方面,就是所能以发抒能以传达的本质,二是形式方面,就是所藉以发抒藉以传达的技术。我们学习国文,应把这两方面看得同等重要。我们自己发表文字时,如要充实内容,则应对于其他学科及人生事象,多方留意观察才对。要娴习技术,则应对于文法、修辞伦理学大意,从事研究练习才行。总之,不要只从国文去学国文,不要只将国文当国文学。这两句话(见夏丏尊先生的《教学小品文的一个尝试》)实可作为学习国文的格言”。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其它课程的课本也有内容和形式,但教学生理解和应用其内容是唯一的目的;而语文课程却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这正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就语文课程而言,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融合在一起教学,不能偏重某一方面。正如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的,“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此处文字指书面语言)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同其他课程的教材相比,语文课程“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之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例如,“《项羽本记》,是历史故事,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这就是说,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凡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都可以选为教材。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而其它课程如社会、科学、历史、地理等,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语文教材也包含着文化、思想、情感、知识等丰富的人文内容,但这些内容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说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并不是说它抛弃内容,而是强调既要重视语文形式的学习,又要重视语文内容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在学习语文形式,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具体地说,教一篇课文,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此往复回旋,辩证地发展。

二、本章难点提示

1.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

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也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0世纪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七八十年代强调发展性教学,提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课程也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内容,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地说,它以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体验、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研究能力等的融合。

3.语文课程多重功能的含义。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表现为下述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的工具功能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贯穿在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之中,发挥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功能。对语文课程而言,不仅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工具功能,它本身又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包含着自然、社会、艺术、文化等各方面丰富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也是学生日后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另外,随着知识经济加速到来,语文同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现在用语言操纵机器,人机对话,都已经不是科学幻想。语文已经成为科技和文化现代化的工具。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功能,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各项工具性的目标,例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等等。

2)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也是语文课程固有的功能。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在:凭借教材培植学生的政治理想、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对中华民族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使学生养成根据社会公认的真、善、美标准来评价人物和事物的价值观念。语文课程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是:文道统一,寓教于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明确规定了各项教育性的目标,例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等等。

3)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人所固有的高级心理交往形式有可能存在,只是由于人可以通过思维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因此,语文在实现其交际工具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其发展思维的功能。但是发展思维能力只是发展性功能的核心。根据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丰富的内容,即: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应着眼于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材,因此语文课程发展性功能的外延在扩大,内涵在加深。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课程标准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各项发展性的目标,例如“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

三、其它应理解的问题提示

1.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2.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所涵盖的主要内容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在建国后对语文的性质和任务的长期争论中,主要观点有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无论哪种观点,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对语文基本性质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历程。发展到现在,在多年的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

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授。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4.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关于语文性质和任务认识发展演变的九个阶段。

建国以来,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长期争论不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也经历多次重大修订,其历史演变大致可分为下述九个阶段:

1、1950年: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2、1953年:批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缺点,但又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3、195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

4、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语文基础训练被“政治化”;

5、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6、1966-1976年:彻底否定建国17年来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7、1978: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注意加强基础,发展能力;

8、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减轻负担;

9、20世纪9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二章辅导

一、本章重点

这一章的重点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理念”这个词原是个哲学术语。近些年来,这个词比较广泛的出现在教育类著作中,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现象,这种现象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理念灌注实践、引导实践;实践检验理念、孕育理念。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使用“理念”一词,重在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一种理性规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总的指导思想。因此,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语文教育规律的一种诠释。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有如下四条: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加强双基

七、八十年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九十年代----素质教育

新世纪-----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

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

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

①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语文教学应以自选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双方

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性地教,学生应创造性地学。

③提倡平等交流,教学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鼓励伙伴合作学习。

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实践。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教育资源取之不尽,教育环境得天独厚。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其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总目标中将语文素养具体化为以下10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语文教育的特点;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关系及它们在课程目标中的整合。

(一)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领会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自身感知、领悟了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

(二)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关系及它们在课程目标中的整合

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和“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第一个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主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比如,第1条“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2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及第3条中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都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目标用1、2、3三条加以具体的阐述,应当说,课程标准对人文性予以高度重视。

第二个维度是“过程、方法”的目标。强调过程与方法,其实质是突出学生的经验和亲身体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过去大纲中是没有的。总目标的第3条直接提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第4条提出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进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第5条更是明确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三条都涉及到“过程和方法问题”,而且将这一要求贯穿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各项目标之中。比如在阅读目标这一条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就和过程和方法有关。

第三是“知识、能力”的目标。总目标中的6-10条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工具书使用等五个方面分项阐述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这些的同时也结合提出了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方法”,其中“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三、其他重要问题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1950年颁发了第一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从1956年开始到1992年间,连续颁发了5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直到2001年又改名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在建国以后将近50年的时间,广大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学大纲”这一名称,进入21世纪以后,为什么要恢复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名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究竟有何区别?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和社会背景有关。建国以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受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影响比较大,因为欧美国家的这类文件叫做课程标准,因此我国也称为课程标准。1950年颁发的第一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沿用的还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习惯名称。从50年代初期开始,按苏联的习惯改称“教学大纲”。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的教育理论对我国的影响又开始加大,所以又恢复了“课程标准”的名称。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浅表层次的解释。

从深层原因看,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实质上表达的是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变化。“课程”和“教学”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领域。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是各有侧重的。

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具体体现在: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更加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连贯性。

建国以后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是中小学分开编写。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建议。在课程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小学和初中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既反映各学段的不同区别,又加强其连贯性,对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二)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综合性学习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进行综合性学习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且提倡跨课程学习。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标准没有采用“主体”和“主导“的提法,而改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提法,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概念争论。

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就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两个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体现这两个特点。

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语文的综合性,其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综合。其次是跨学科学习内容的综合。再次是学习方式的综合。只有对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包括审美情感)、良好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呢?“教学建议”中有如下提示:第一,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第二,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条建议非常辩证地阐明了语文教学中打好基础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关系。

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离不开语文基础或基本素养。

当前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上的创新精神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对培养创新精神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搞应试教育,把目光盯在“双基’上,关注的主要是考试的知识点和训练点。搞题海战术,频繁测验。

一种是脱离语文训练的“创新教育”。在教学中搞一些脱离语文训练的“创新教育”,让学生不着边际地进行所谓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清楚,加之没有教材凭借,也没有以知识、能力为基础,只能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这样,既无助于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无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步骤、途径以及所选择的手段、方法的总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主要关注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忽视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的掌握,忽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同样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材是学习活动的凭借,教学方法不过是对教学材料的有效处理。我们在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时,一是要“吃透”学生,二是要“吃透”教材,二者都解决好了,自然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三章辅导

第三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材与课程资源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点:(1)语文教材的功能及编写要求。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2)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源远流长,《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流传了一千多年。1920年我国开始用白话文编写教材是语文教材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建国后由人教社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一共有七套,至于各省市出版的教材就无法准确统计了。这些教材结构体系渐趋合理,识字、阅读、作文教材的设计逐步完善。(3)进入21世纪,我国小语教材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向全国推荐人教社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社版三套教材。(4)目前我国广大教师重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本章的重点:

(一)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课程标准已经对教材编写提出9条建议,应特别重视其中的5点精神: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文化内涵,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凸现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和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这五点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母语教材编写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

1.鲜明的时代性

鲜明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二是应及时反映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的新成果、新思维,运用和传递语文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三是要运用鲜活的时代语言,即最新鲜的、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活泼的、切实有用的语言教育。四是应充分注意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为网上学习提供机会与可能,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教材编排、装帧应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征,要有面向世界的追求。

2.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必须富含人文内涵,陶冶学生人文精神。古人说,“文以载道”,以前人们对道的理解大多是指政治思想范畴。从现代社会中语文工具实际发挥的作用看,“道”的内涵远比以往丰富得多,广泛得多,除了政治思想以外,还应当包括道德品质、科学思维、审美情感、学习态度、群体意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等等。因而每一篇教材都应该精心选择:注意正确的价值导向;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不能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应该全方位地考虑教材的文化构成,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这种文化的构成,如: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国外民族,本国、外国,多种价值观特别是现代价值观,情感、理性,等等。语文教材承担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教材编写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文化知识背景。

3.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教材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不应以学科为中心,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首先,教材选文的题材应考虑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更多地考虑学生熟悉的经验世界;要联系现实社会,逐渐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努力拓展儿童视野。比如有的教材以人与环境(自然、生态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己(人类、生命、自我、人格、人情、人生等)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就是很好的尝试,既贴近生活而又开阔视野,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选文应考虑儿童的学习兴趣,追求体裁的丰富多样,多选形象、直观、感性色彩强的作品。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教材中儿童诗歌、童话、故事、寓言、科普科幻作品等应保持相当比例。再次,呈现方式力求儿童喜闻乐见。设计精美的插图,使图与文融为一体,不但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设计有趣的语文活动,创设生动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以正确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4.突现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专门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这个全新的课题,教材编写应该积极探索,为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四章辅导

第四章“识字写字与拼音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五点:(1)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识字写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重要作用。(2)我们的祖先几千

年来创造的“集中识字”、“读音识形与释义应用分步进行”、“读文与识字结合”、“识字与写字分开教学”等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3)建国后我国识字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其中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听读识字、电脑识字等多项实验,各具特色。(4)广大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掌握识字工具,认识汉字学习规律等多种教学策略。(5)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汉语拼音定位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降低了拼读和默写方面的难度,使拼音教学更加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近年来开展的“汉语拼音整体直读教学”、“简化汉语拼音教学”、“化整为零教学拼音”等实验,对改革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本章的重点

第四章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拼音教学的策略和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方法和习惯的形成。

1.识字策略。识字策略包括: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简化字形记忆的心理过程,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等。

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的策略指识字教学要在注意音、形、义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根据生字的特点和儿童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进行教学。

简化字形记忆心理过程的策略指根据汉字本身的字形规律开展识字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例如,独体字的构字率很高,是小学生以后认识合体字的基本“部件”,所以对独体字的字形教学要作细致的指导,认清笔画笔顺,掌握笔顺规则,在这个基础上再认合体字时,就要启发他们利用已学的独体字按部件分析字形,这样,可以培养观察、分析字形的习惯,还简化了识记字形的心理过程,便于记忆,也节省教学时间。

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指根据汉字音、形、义三者统一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积极活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提高认识生字效率。

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的策略指针对汉字往往一词多义的特点,在字义教学中,对字义应以讲清课文中的意思为主,对于学生常用到的、易理解的其他意思可以讲;少用到的、不易理解的一般不讲。同时,关于生字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组词法,不是所有生字都一定要去组词,如果构词率不高或者学生不常用的字就不必组词,否则将会浪费教学时间。

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这一策略要求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即汉语拼音,了解汉字笔画、笔顺等知识,查字典。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三套工具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提高识字速度。

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的策略重在提高儿童学习识字的兴趣,要注意不要片面地运用游戏识字,要落实到教学上来,不要将之流为表面形式。

2.写字教学的策略。写字教学策略包括:重视习惯培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重视写字基本功训练,重视示范和指导,坚持持之以恒的训练等。

小学阶段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是写字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对良好书写习惯的内涵需要整体把握,它包括:正确使用文具,细心保管和爱护书写工具;认真写字;坚持不懈;讲究卫生。

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策略,主要应掌握小学生学习写字的三个发展阶段:掌握要素——掌握结构——连贯书写。三个阶段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是大致同步的。

重视写字基本功训练具体说来就是抓好对基本笔画、基本笔顺、间架结构的训练。

重视示范和指导的策略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这个策略对教师本人提出了高要求,基于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以及亲近老师、依赖老师、喜欢追随和仿效老师的心理特点,无论教师自身是否愿意,自己的书写都会成为学生的“范本”,而且学习写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所以教师的书写规范、美观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指导。

坚持持之以恒训练的策略,应注意两点,一是反复练习,长期坚持;二是要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分散练习,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3.拼音教学策略。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的策略依据是小学生具有想象和联想能力强的特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插图,可以加以充分利用,通过适宜的形象帮助学生记忆拼音字母的形体,从而读准拼音。

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这个策略重在联系小学生的已有语言能力和经验,引起兴趣,加以引导和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扩展,形成正确的拼度意识,解决拼读难点,形成拼读能力。

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学习拼音,是注重利用儿歌、童谣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在乐学的状态中记住声韵母的读音。

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其目的也在解除儿童学习拼音的畏难情绪,吸引低年级儿童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但这只是个重要的辅助策略,不大可能完全解决拼音教学的问题。

教学策略是教师们有效的实践活动的理性提炼和总结,它不是用来束缚实践、固化实践的,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总结实践、指导实践,促进实践,发展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来实施和丰富它,进行富有活力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4.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方法和习惯的形成

在以上介绍的识字、写字和拼音教学策略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可见,这是一个基础性问题,自然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但是,教材中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设专节来论述,而是散见于相应内容。其实,

与其说这是个理论问题,不如看成一个实践问题,而且是个需要每位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来逐步突破和解决的问题。大家在学习中,要在掌握各节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地来思考和理解这个问题,同时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拼音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二、本章的难点

第四章的难点是:低年级识字多认少写,与发展语言相结合。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以往从教学大纲到教材,片面强调识字的“实”,识字不识便罢,一识就要求“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由于要求“四会”,要求“认写同步”,每册识字数量必须加以控制。现在课程标准在识字上提出“认识”和“会写”两种不同的要求。“认识”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不考试。“会写”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值得注意的是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会写。认字1600个,比原大纲规定识字1250个提高28%。而写字800个,比原大纲规定识字1250个减少36%。这样安排识字,就从原来的“读写同步”,“要求四会”,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提速,降低难度”,不仅可让学生提前汉字阅读,而且可腾出教学时间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从形式上看要求降低了,但实际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加快学生识字进程,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给教师们创造了灵活的教学空间。

三、其他重要问题

1.写字教学的意义

写字教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写字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影响;写字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字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美育的意义;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有效手段。

2.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

儿童入学先集中识字。读音识形与释义应用分步进行。读文和识字结合。

3.我国传统写字教学的经验。

重视起步阶段写字基本功训练。重视写字方法的传授。识字与写字分开进行。用写字以正心。

4.我国当代识字写字教学实验

本章中所介绍的几种我国当代主要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实验,意在为大家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借鉴,提供研究和思考的素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学习中,大家应该密切联系自身的教学经验和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教学中开展实验,并加以总结,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应该说,第四章基本上没有特别有难度的理论内容,对本章教材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切实应用,认真反思,理性总结,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五章辅导

第五章“阅读教学”是课程教学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涉及到以下七个方面:(1)阅读教学是引领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思维和其他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识字、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2)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至为丰富,其中熟读成诵、学思结合、博览群书等宝贵经验值得继承。(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也要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并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推动对话的顺利进行,要总结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重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5)要摒弃“理解型”的教学模式,构建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的教学模式。(6)近年来国内有代表性的一些阅读教学实验。(7)要针对不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拟定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一、本章的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教学的模式。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应该理解和掌握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预测、体验和推论)、阅读欣赏和阅读评价这四种能力的培养。

阅读感知

阅读感知是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识别和辨认,它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字词知觉就是感知字词图形的特征,并确认它的声音和意义。这对小学生来说特别重要。

对阅读感知,有几个重要因素必须把握。

①人的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对于字、词的知觉也是一样,这使得人不一定非要严格地一个字一个字才能进行阅读,尤其是阅读熟练以后,可以把词作为一个个单位来知觉,从而使阅读速度加快。但同时,也要注意这种整体性也给阅读带来可能忽视字的细微部分的不利影响,

②字词使用的频率。使用频率高的字容易辨认,人对其做出反应的时间短,而使用频率低的字则相反,相对来说辨认所需的时间就要长一些。在教学中,要注意生字和出现得较少的字的教学。

③阅读过程中的感知和理解。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感知是理解的基础和前提,但感知过程由于有过去的经验的参与,初步的理解活动在同时进行,从而感知更加正确、细致、精确。

④词的特殊意义。汉语的阅读实际上以词为知觉单位,在阅读感知过程中,对词的掌握非常重要,对词的知觉越熟练,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程度都可以提高。

阅读理解

对阅读理解的认识,应注意接受美学的理论。这是对认识阅读的全新视角。其理论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

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是作家的创作意识和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阅读活动是读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具有主体能动性。读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对文本进行预测、体验和推论。同时,接受美学还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所具有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阅读期待”去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进行再创造。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含预测、体验和推论的阅读技能。

1、预测

预测是指在阅读时,读者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如上下文、句子间的因果关系等,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对读物的内容预先进行猜测,随后加以证实或否定,从而理解文本的过程。预测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能。

阅读中的预测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分为估计——预想——预见三个层次。

2、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情感体验”,体现了语文课程观的根本性变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情感体验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有两种做法:情境体验和移情体验。

情境体验是让学生亲历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创设的情境,从中有所感悟,情感有所激荡。有的老师注意引导小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真实体验来读懂文本,还有的老师针对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或体验不够的情况,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也取得非常成功的经验。这方面,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有独到的成果,值得大家借鉴。

阅读过程中的移情体验是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迁移到作品中人物的身上,进行一种替代性体验。对于那些我们不可能亲身去经历和体验,有时甚至连创设情境也不可能的情况,就需要移情体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移情体验的实现有两个条件:一是读者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二是要主动地唤起对过去生活体验的回忆,并把它迁移到作品中人物的身上。而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其个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所以,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和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还必须尊重和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

3、推理

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已经显示的以外,常常还有一些意思没有直接说出来。而这些深层信息需要读者通过推理去获得。推理是重要的阅读技能,运用推理不仅可以通过已提供的信息获取课文没有直接提供我们的信息,而且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不必讲逻辑推理这个术语,但教师一定要有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意识,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思考的方法,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运用推论,还可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和“跳跃”,也就是接受美学理论所说的“意义空白”。

欣赏和评价

欣赏和评价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一番辨别,欣赏文章的佳妙之处或精彩所在,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正确与否、艺术形式的好与差作出自己的判断。欣赏和评价是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交融的过程,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阅读能力。实践证明,理解往往伴随着欣赏和评价。哪怕孩子很小,他在阅读作品时也会有情感的倾向性。阅读的欣赏和评价在具体实施时要特别注意三点:要求不能高;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教师要重引导。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于阅读教学,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所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和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理念的变化促使教学策略也发生着变化。教材中总结了以下几种策略:注重人文熏陶,加强语言实践(多读、感悟、积累、运用),倡导自主学习,建设开放课堂。

注重人文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通过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所以特别要发扬语文的人文性。

阅读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教学是通过对文本的诵读、理解、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使学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具体表现为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多样文化,形成丰富的文化积淀。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性,要注意以下几点:人文精神的熏陶具有隐性、长效性和综合性,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要把握好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和感悟与贯穿时代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关系;特别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注意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情感体验,用好教师这种活生生的课程资源。

需要特别情调的是,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王尚文先生指出:“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文。”在学习中,可以将这个观点与

第一章论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密结合起来加深认识。

加强语言实践

加强语言实践的策略精髓在于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具体说来就是多读;感悟、积累和运用。多读是强调量,要大量摄取外部语言信息,这是基础和前提;感悟是强调质,借助各种资源,通过阅读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构建自己的理解,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实现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升华;积累是强调时间上的保证,允许小学生随自己阅历的增加逐步提高语文素养;运用是强调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

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热门词,是各方面都很关注的新课题。这里关系这样几个层面的问题:1.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也就是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学;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学生可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生能自我监控和调整。

2.学习组织从“个体”到“团队”

这里强调了合作学习,是基于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但小组合作学习是个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要探索和总结。

3.学习活动从“接受”到“建构”

探究性学习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要注意两点:第一,小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探究的对象主要是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第二,要注意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自身的学科特征。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和梳理问题,打开并理清思路,进行方法的指导。

②尝试体验实践阶段。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适时推广,推进活动扎实有序地向深入发展。

③表达交流小结阶段。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展示、交流和小结,引导继续探索,扩展延伸。

“探究性阅读”可以促使学生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并亲身体验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欢乐,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

提倡并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几个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一,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尤其是必要的接受学习,不要试图以探究性学习取代一切其它学习方式。

第二,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发挥整体效用,不可割裂。

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第四,不走形式,要落实阅读教学目标。

建设开放课堂

阅读教学的开放,主要做法是“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具体说来有这些做法:努力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

(三)阅读教学的模式

要掌握基本型(综合型)模式:创设情境,自读自悟;读读议议,披文入情;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积累运用。同时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基本型模式的各种“变式”。研究模式,是为了使阅读教学符合学科规律,更加科学化。但是,要反对搞模式化。重要的是因文而异,因材施教,构建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二、本章的难点

(一)“语感”培养。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可以说形成语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语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其中主要是想象和联想,还有情感和思维的参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必须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时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

(二)阅读的对话理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具有个性特点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把阅读教学看成对话的过程,是对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冲击和重构。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在四种对话形态中,教师都得转变观念和方法,才能有所作为。具体地说,第一,教师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第二,要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第三,要实现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平等对话;第四,要推动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互动对话。

三、本章其他重要问题

1.我国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经验。

古代阅读教学主要经验有:熟读成诵;学思结合;博览群书。

朗读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由于儿童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言语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言语,这个过程必然有思维的参与,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通过熟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了的口语,朗读就成为理解书面言语的中介。多朗读有助于记忆。儿童记忆能力较强,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相对较弱,所以在

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诵读一些名篇,可以“不求甚解”,有些较深的意义可以留待阅历增长后逐步感悟。把一些名篇熟读成诵,能帮学生打好精神的底色,终身受用。

学思结合指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阅读中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思考才能产生疑问,才会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在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博览群书对儿童发展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广义的学习角度看,博览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有助于促使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从而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今需要跨学科学习来说更是非常重要。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博览有助于吸收、积累词汇和句式,了解和借鉴多种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的对话理论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含有多重对话关系和深厚内涵,这种对话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在四种对话形态中,教师都得转变观念和方法,才能有所作为。

首先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作为读者,作为阅读的主体,去充分感悟和体验文本,创造性地解读和处理文本。教师同文本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到了需要与学生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感受时,教师才能“情动而辞发”,以激情和热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同时,教师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也使“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得到扩展,使文本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第二,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必须以学生个体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为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解读文本,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应当既注重“潜心会文”,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有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同时注意价值取向。

第三,实现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平等对话。这意味着应该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以参与者、阅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关于文本的对话。对话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真诚面对每个学生,以最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对之作出判断并进行恰当的引导。

第四,推动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互动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生—生对话中的质疑和释疑是学生进入文本,不断叩问,与人交流的过程,是真诚地展示自我,愉悦地接纳别人并丰富自我的过程。这种对话,在小组学习中更能体现出它合作互动的优势,还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

阅读教学中成功的“对话”,能不断地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

3.我国近年来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

“情境教学”

“以名家名篇为主体组织阅读教学”

“尝试教学”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

“感悟教学”

这些实验在教材中有较详细介绍,大家可以深入研究。

4.课外阅读指导

要注意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些策略:兴趣性、广泛性、自主性、典范性、发展性。同时,要明确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作用,在选书、阅读安排、回应学生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六章辅导

第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点:(1)小学作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当前作文教学对学生要求太高,训练方法机械,严重压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精神,而且鼓励学生说假话,说套话,因此亟待改革。(2)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中“先放后收”的经验,老解放区“读写结合”的经验,当代国外心理能力型、写作能力型、语言交际功能型及科际联系型的训练序列,特别是1978年以来我国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各种实验探索,值得学习和借鉴。(3)要构建科学的作文教学序列,必须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着眼点,以分析学生的活动为着眼点,以学生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为主线,综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和思想内容积蓄的年龄特征。(4)在作文教学改革中,也要注意掌握一些重要策略,例如充分激发作文动机,尽早实现规范的书面语言训练,用心理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外阅读提供智力背景,创设师生合作的教学环境等。

一、本章的重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作文教学策略中的“从动机走向目的的策略”,以及“用心理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策略”。

1.从动机走向目的的策略

按照活动心理学理论,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活动理论有三个基本概念:“活动”、“动作”和“操作”。所谓活动不是指任何一种过程,它所指向的东西(对象)始终就是激励主体从事这一项活动的东西(即活动的动机)。所谓动作是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向方面(应当达到的目的),二是操作方面(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目的)。所谓操作,就是实现动作的方式。活动与动

机相关联,动作与目的相关联,操作与条件相关联。实现活动的那些动作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课程标准为作文教学制订了一系列目的,但对学生而言不能先提出目的,再激发他们动机,而首先必须把作文变成一项由动机支配的活动,并通过两个基本动作——产生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自然地达到各项教学目的。为了实施从动机走向目的的策略,一是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写(说)成篇的文章,因为能完整地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词、句、句群,而是成篇的文章。二是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先通过生动的谈话或创设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认识、交往或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表达需要,然后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确定作文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

2.用心理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策略

①培养智力技能是作文训练的保证。

培养智力技能要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在三个学段各有所侧重。

小学低年级要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具体包括三方面任务: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培养想象的变通性;培养想象的独创性。

小学中年级要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具体任务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从“获得”到“筛选”再到“表现”,三项任务是一个渐进的整体、连续、完整的技能形成过程。

小学高年级要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技能。此阶段学生抽象概念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任务是通过记叙文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技能,以及通过简单的议论、说明等实用文体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技能。

②开发创造潜能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

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既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意义重大,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强,而且是个长期工作,不能不切实际地希冀毕其功于一战。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序列之中,贯穿在作文教学全过程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来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提倡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作文指导要求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由表达;作文评改要求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自我修改等。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和保护创造意识,培养和保护小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对小学生而言,创造性主要是指学生自己前所未有的,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潜能。要注意判断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创造性,要以他个人(或同龄儿童)的经验和知识范围为依据;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答案的影响,独立体验,独立思考,表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习作就算具有创造性。

二、本章的难点

“以儿童语言交际功能为主线构建小学作文教学序列”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首先,应理解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包括知识技能训练、心理能力训练、思想内容积累、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等子系统。在这些系统中,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线。从哲学角度看,表达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属于手段和形式的范畴,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活动,它属于动机和内容的范畴。动机决定手段,内容决定形式。每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都具有相应的语言形式和手段。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是由各年龄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读、写、算入门活动和游戏活动,主要发展初步地概括、传递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中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发展比较系统地概括、传递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高年级学生主要从事人际交往活动,发展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

第二,应该掌握按这条主线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即一、二年级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三、四年级进行片断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简单的篇章训练。在作文过程中,思维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各个学段应该有训练重点。例如一二年级重点发展想象能力,三四年级重点发展观察能力,五六年级重点发展抽象概念思维能力。

第三,在各年段都要注意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思想内容的积累在各学段也可以突出重点,例如一二年级重点了解大自然变化的初步知识,学习人类的一些基本美德,三四年级重点学习日常生活各个局部的知识,注重观察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五六年级则重点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和阅读优秀文艺小说,学习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来处理人际关系。

三、本章其他重要问题

1.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具体任务

转变教育思想,正确地确定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个性心理学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科学确定小学作文训练的序列;根据现代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合理地制定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根据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序列及策略,运用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大胆改革传统小学作文教材体系,科学地制订小学低、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形式以及训练方法。

2.建国以后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国对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的各种探索的主要特点

注意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例如先放后收的训练和读写结合的训练);注意吸收现代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将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例如作文分步训练和作文

素描训练);开始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既博采众长,又创造自己的特色,并且注意把训练计划细目化,实现训练项目的可操作化。

3.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与训练形式

①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具有具体形象性和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并不主要依靠对事物的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他们开展形象思维活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想象,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同时,从低年级学生学写作文的特殊心理规律来看,产生文章思想内容能力的心理机制是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活动,包括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因此,发展低年级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的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

②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趋向平衡。其重要标志是观察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此阶段应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的语言功能。这既是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首先,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儿童“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表达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和安排表象结构的心理机制,其观察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地摄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的基本思路。学生通过写观察作文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构段”的基本功。因为语言的条理性是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的具体体现,边观察边思考,有助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概念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这为他们进行各种实用作文的训练提供了充分的思维能力保证。同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此时期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迅速增强。为了发展他们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必须教会他们写各种实用作文,包括写简单的记叙文、各种常见应用文和读书笔记,初步学习运用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

4.尽早实现规范的书面语言训练的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训练儿童从仅能采用口头语言表达和交流,逐步实现到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这个过程具有相当的难度。教材上介绍和分析了诊断小学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差别的四个重要参数:情境性、词语的多样性、对客观事物质量特征的反映、对客观事物积极面的反映。掌握这四个参数对于教师诊断和区别学生是否掌握了书面语言,教师制定用书面语言进行作文的训练计划具有积极的意义。

规范的书面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进行。教材上介绍了从二年级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起步训练的时候,就应该使他们的书面语言在三个可供量化的指标上取得较高的数值: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以及句子的连贯性。这些对于小学低年段作文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5.通过课外阅读为作文提供智力背景的策略

课外阅读是作文教学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活动,其意义在于可以提供给学生可资借鉴的协作技法和样例,可以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积累作文材料和语言材料,发展理解和思考能力,获取大量综合性知识信息,激发情感和思维,建立起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因此,作文教学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活动,以课外阅读促进作文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策略。

这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要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阅读作文写作形式,加强阅读与写作指导,培养学生写阅读作文的习惯,在写阅读作文中巩固和强化其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技能。如摘录精彩句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出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等,还可以举行读书报告会、办展板等专题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作文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指导学生联系课外阅读,适当练习写作生活作文也是写作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七章辅导

本章主要内容有六点:(1)口语交际是指人们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过程。口语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口头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活动。(2)自民国初年首次提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始,近一个世纪来国内的口语交际教学经历了发端、停滞、复苏和发展四个阶段。(3)美、德、加等国的口语交际教学对我们有重要启示:在教学目标上重视交际的社会性内涵,关注学生口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重视媒体运用及学习的综合性;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4)语言交际功能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主线。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即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是口语交际教学的辅线。(5)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6)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交往功能和想象功能为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做好示范引导,重视交际习惯的培养。中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表现功能和启发功能为主,应设计贴近生活的交际内容,呈现多样化的情境,锻炼学生灵活交际的能力,并重视体态语的教学。高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调节功能和表达功能为主,应拓展学生的交际的时空,培养学生交际的目的意识、对象意识和效率意识。

一、本章的重点

1.口语交际能力的含义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如身

势、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它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融合。

口语交际能力包括主体(交谈双方)、客体(语言的内容)和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的获得)三个因素。口语交际能力处理的是主体与语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两方面的能力:处理主体与语言关系的能力,称之为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能力、语汇能力和语法能力);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能力,称之为口头语境适应能力(包括口头语篇能力、体态语能力、适应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的策略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结构,教材上归纳了一个简明示意图,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个内容。

2.口语交际教学序列

①主线序列

根据学生言语交际功能及思维发展的规律,结合学生各个年龄段的主导活动确定主线序列。把言语交际的七种功能中除工具功能外的其他六种功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低、中、高三个阶段进行不同重点的训练和培养。其中低年段重点训练学生的想象功能和交往功能,中年段重点训练学生的表现和启发功能,高年段重点训练学生的表达和调节功能。每一种功能都表现为不同的语言形式(即言语功能项目),通过不同的具体交际活动,以语言功能项目为抓手,以单一项目训练与多种项目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谓“重点训练”指该类功能项目训练的次数多、训练量大,评价也以此为主。

②辅线序列

语意教学低年段强调语音、停顿教学;中年段强调逻辑重音的教学;高年段强调语调、语速的教学。

言辞语境教学,对话语篇和独白语篇并重;教学情境分为家庭生活情境、学校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各年段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和重点。

③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主体直进与螺旋式上升的关系(重视在不同情境和不同角度中反复建构);口语交际教学独立训练与非独立训练的关系(独立课型为主,与其他课型和教学活动相结合)。

3.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①在教材设计方面,要注意课本和辅助教材双线并进,多样呈现和语言知识、交际知识两类知识并重。

②在动机激发方面,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选择开放性内容,涉及挑战性任务,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③在情境创设方面,要灵活运用事实性引入和功能性引入方式。情境创设指提供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促使言语主体形成言语积淀。要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就需要将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口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

④在教学途径方面,要注意独立课型教学,阅读、作文等其他课型教学以及活动课型教学三线并进。

二、本章的难点

对口语交际教学序列设立依据的理解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一个正处于探索中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难点。教材中提出“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应当成为我们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同时认为“如何将教学内容系统地、有层次地、有步骤地展现出来,是我们教学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提出如下设想:设想以学生语言交际功能(7种)及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作为主线序列。以语意教学(语音、停顿、语速、语调)和言辞情境教学(语篇、体态语、情境)的循序渐进作为辅线序列。同时在构建序列时处理好主体直进与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处理好口语交际的独立训练与非独立训练的关系。对这个难点问题的探索和突破有赖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

三、本章其它重要问题

1.语言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根据卡纳尔和斯温对语言能力的定义,语言能力即是语言获得能力,包括语音获得、语义获得和语法获得,是通过学习,实现语言系统的内化过程,其结果表现为能发出一定意义的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能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而言语交际能力不是指语言获得,不是指识字能力、解词能力、造句能力以及通过发音,能说出一个词的意思和说出结构完整的句子,而是指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语言能力只包含主体与语言两个因素,言语交际能力则包括主体、客体及语言三个因素。这里的主体指的是言语的活动者,包括言语活动的发出者和言语活动的接受者,客体指的是言语的内容。语言能力处理的是主体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语言关系在主体身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而言语交际能力则处理的是主体与语言、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语言关系,主体与客体关系在主体身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言语交际能力内在地包含了语言能力。

2.口语交际教学的含义以及与听说教学的区别

口语交际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活动。

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①关注的重点不同。听说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正确地发音,正确地选择词语,说出语法正确的完整的话来。口语交际教学更为关注学生语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根据对象和情境,抓住话语主旨,推断他人的立场、观点和意图,恰当使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采用多效策略,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②教学活动开展的凭借不同。听说教学借助非交际的活动开展教学,而口语交际则借助交际活动开展教学。

从以上对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的区别的分析,我们应该理解:无论是从活动性质、动机、目的,还是从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不同侧重、教师的作用、教材的作用来看,借助非交际活动进行教学的听说教学与借助交际活动开

展教学的口语交际教学都有着鲜明的差异,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和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由着重要的意义。

3.国外口语交际教学的特色

国外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色是十分注重口语交际实际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①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关注口语交际的社会性内涵,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口语交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时受语法规则和社会文化规则的双重制约。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不仅牵涉到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学因素,而且还牵涉到交际目的、交际手段、交际形式、交际对象、交际内容、交际环境、交际规律等诸多社会学因素。美、德等国不仅把指导学生根据交际目的、场合和对象,使用适合主题、目的和听众的口头语言,进行恰当的、得体的、有效的交际作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策略能力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

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重视媒体运用及学习的综合性。基于现代媒体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现代媒体对于拓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国外口语交际教学极其重视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媒体来获取口语交际信息,识别口语交际的风格,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同时还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的活动,通过给予学生真实的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口头语言理解、探讨观点和概念,提出和解决问题,组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表达和澄清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见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③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国外的口语交际教学将口语交际教学训练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统一操作,既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也能较为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八章辅导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点:(1)倡导综合性学习是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将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标准,是建国后的第一次。但它不是一门整合各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活化”的学习,一种具有“自主性”、“群体性”和“探索性”的学习。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学习方式提出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任务。(2)近年来,国内外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了多方位的、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国内涌现通过开发教材内容、进行学科整合、选择合适的主题、结合社团活动等途径组织综合性学习的经验,对这些探索和经验应该认真借鉴。(3)语文课程对小学三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都规定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都整体考虑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教师应该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有目的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具体落实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4)为了使学生取得明显的学习成效,综合性学习应注重个性化策略、兴趣性策略和开放性策略。

一、本章的重点

1.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极大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

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性学习必需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其三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包括:其一,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即利用语文课程在多方面富有形象性的特点,重视通过感悟、体验达到教学目的,避免说教。

其二,增强文化教育的广博性和亲和力。综合性学习应该充分发挥应有的综合作用,充分发挥并重视开发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课外阅读等多种渠道,使学生广泛接触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优秀文化,接触较广泛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启蒙熏陶,同时培养学生亲近和了解文化的兴趣,丰富其精神世界,陶冶人格情操。

其三,增强情感教育的渗透性。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渗透着深厚的情感教育因素,其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研究社会问题的素质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任务。

2.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必须采取个性化策略、兴趣性策略和开放性策略。

个性化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特征及个人的兴趣、动机和要求上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或九种智力的潜能,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多元智力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因此综合性学习首先要采用个性化策略。在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中,应该特别注意采用专题作业的方法,即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专题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智力类型和特征。并通过展示、交流,使学生逐渐获得进行专题作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能力等。由于专题活动常常是跨学科性的,在它的实施过程中能涉及较多的智力活动类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

兴趣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学方法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运用自己的智力强项来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也是个性形成的引发点,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位置和特别的力量。实施兴趣性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游戏式学习,游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而有趣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感受世界,从而使自己的音乐智能、运动智能、语言智能和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发展自我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开放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实施综合性学习,要做到教学时间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开放;教学评价开放。综合性学习采用开放性策略,可以为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和特殊才能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实施开放性策略,除了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还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师资资源。实践证明,除了语文教师外,其他学科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乃至学有所长的高年级学生,都可以担任综合性学习的“师傅”,因此“学徒制”是实施开放性策略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本章的难点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序列是本章学习的难点。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制订这个序列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本课程教材第八章已经指出,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从事读、写、算入门的活动和游戏活动,学习对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带综合性的认识。这一阶段主要发展初步的概括、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这一阶段认识活动的特点是想象处于敏感期。中年级(3-4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学习活动,学习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世界形成比较深入的认识。这一阶段主要发展比较系统的概括、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这一阶段认识活动的特点是观察处于敏感期。在高年级(5-6年级),人际交往活动开始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来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阶段,主要发展对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认识活动的特点是抽象概念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

根据上述分析,小学三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除了都应重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外,第一、第二学段还应加强“趣味性”、“直观性”和“知识性”,第三学段还应强调“应用性”、“逻辑性”和“哲理性”。此外,综合性学习要实现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目标,还要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和口头语言比较发达,学习成果宜用口头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述。中年级学生已能写简单的文章,学习成果宜用书面与口头结合的方式表述。高年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抽象概念思维能力都有较大的发展,学习成果宜用活动计划、活动总结、专题演讲和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表述。

三、本章其他重要问题

1.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沟通课内外联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整体优化;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显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综合性学习涉及面广,吸纳的信息量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高,有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2.如何制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计划

第一,要按学段或学年来制定(至少要按学期来制订)。第二,一般采用“主题学习”的形式(也可称“问题学习”或“项目学习”),每项主题学习一般包含几次学习活动。第三,学习的主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但更要采纳学生的建议。第四,主题学习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确定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尤其要确定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要求。第五,主题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尽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第六,主题学习可按学校组织,也可按年级和班级组织。

3.近年来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的主要形态

我国近年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主要形态有以下几种:①开发教材内容,组织综合性学习;②进行学科整合,组织综合性学习;③选择合适的主题,组织综合性学习;④结合社团活动,组织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九章辅导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点:(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诸多不足。语文课程标准凸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指出评价不仅要求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2)本章主要研究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其内容包括语文学业成绩评价和态度、兴趣等非认知行为的评价。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法较多,要重点研究和掌握书面考试、表现性评价和态度、兴趣、习惯评价。(3)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组成部分,并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目标。因此,对语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突出重点,讲究方法,全面而综合地进行。(4)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在评

价内容上突出能力考核,在评价方法上做到灵活多样,在成绩使用上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和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比较。改革应遵循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多主体参与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本章的重点

重点是语文教学评价的实践操作。

1.书面考试(纸笔测验)。

书面考试是学习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类型。规范的书面考试过程应包括决定:考试目的、制定考试大纲、编制双向细目表、编拟试题、组合成卷、试测、施行及评分、分析考试结果、解释分数等这些步骤。但是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即使是一些市区统一命题考试,较多是临时组织教师或任课教师凭经验主观命题,无双向细目表,对题库中的题目也不经试测、校正就直接施用,一些基本问题如信度、效度等也无法作科学的回答。

要学会编制按知识要点进行纵向设计和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双向细目表”是书面考试科学命题的一个关键环节。所谓的“双向”是指测验的具体知识和能力水平。

“知识”是指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内容,“能力”是指通过语文教学在认知和行为上要达到的目标。编制双向细目表就是根据各种语文知识、能力的重要程度分配题目和分数。

如何编制双向细目表呢?

(1)按知识要点进行纵向设计。

这个过程包括:①列要点。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出来。然后列出其中重点,通常是把新授的、经过一定训练的内容,作为测验重点。②定比例,即确定每一类要点应占的分数比例。

上表侧重于书面考试。其实按照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应该从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试卷编制的纵向设计,按不同学段确定这五个方面分数比例。

(2)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

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这个过程包括:

①将能力要求从左到右逐步列出,这张表列出了五项:

识记-理解-运用- 分析-综合

也有人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简化为三项:

识记-理解-运用

积累-理解-运用

②参照本次评价目标分配分数。低年级识记分数比例应高一些,随着年级升高,运用分比例逐步提高,识记分数比例逐步降低。

(3)将双向设计合计总分,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调整。

同时,还要学会关于客观性试题和论文式试题的科学命题。要掌握多种评分方法,并学会对考试结果进行难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

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任务的评价——真实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他们语文学习成就,表现性任务的评价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学生非认知“行为”,如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由于它将评价的内容和过程自然融合一体,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大力尝试的一种评价实施方式,在我国中小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成长纪录袋。

要掌握结构性表现测验、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实验、作品、项目以及成长记录袋等常用的表现性评价方式。

要理解成长记录袋的功能及其建立的步骤。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成长记录袋具有如下功能:

①使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过程的主体;

②使学生、家长和教师形成对学生进步的新看法;

③促进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重视;

④便于向家长展示,给家长会提供学生进步的具体证据;

⑤将教学重点集中在重要的表现活动上;

⑥有助于找出课程需要改进的方面;

⑦提供诊断用的特殊作品或成果;

⑧可供汇编累积起来的学生学习证据和案例。

关于如何建立成长记录袋,教材上介绍了七个步骤,大家在实践中可以参考。

二、本章的难点

难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方法。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教材写得也不多,将它作为难点,意在引领学员共同探索,将其作为一个科研课题。大家知道,从1948年起,美国布卢姆教授和同事对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课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以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并把它们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他认为教学目标分类的作用就在于向教师提供一套统一的术语,以为测量评价教学效果和编制测验题提供客观标准。在三个领域中,布卢姆本人的贡献主要在认知领域。美国教育学者柯拉斯霍于1964年出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他认为,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其亚领域可分为接收、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和价值的个性化5项。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如学生可能先有了“价值判断”而后才“接受”(注意)某些事物。还有人认为情感目标在教学中难以控制,很难测量。本章也提供了法国学校评估学生学习态度的标准和国内学校让学生对语文兴趣、习惯自我评估的内容,可供参考。我认为,要探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方法,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把握有关的教学要求,确立比较清晰的目标。其次确定这些目标的亚领域,并按学段列出评价要点。再次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和要求探索建立评价方法系列,如课堂观察记录、学习产品、家长评语、同学评语、学生自我评语等。

三、本章其他重要问题

1.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

教学中我们借助考查、考试等手段可以检查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熟练程度,了解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如某校四年级一个班级的期未考试写看图作文,四年级学生作文要求是内容具体。根据学生作文分析,40%以上的学生只有二、三年级“把图画中的意思写清楚”的写话水平,习作写不具体,只有52%的学生达到了四年级的要求。测试结果表明,班级学生在习作能力方面达标情况不乐观。

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考试考查可以帮助教师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直接显示教学效果,因此,争取在考试和考查中取得好成绩,是学生和教师的一种外部动机,这一动机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促使教师更勤奋地工作。

2.如何认识并真正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新的语文课程评价观突显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认为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内涵和意义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评价实施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简单化和唯量化等弊端。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呢?首先,坚持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从评价内容和评价领域突出语文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第三,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第四,关注评价主体,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提倡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3.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的作用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主要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有进步、有无学习的困难。诊断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或知能上的障碍作进一步诊断,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形成性评价则侧重所教过的内容,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对严重的困难则留待诊断性评价的分析与处理。

4.语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评价方法

这部分内容教材上介绍得比较详细,并且都有评价实例介绍和分析,可以作为大家评价实施中的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十章辅导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点:(1)语文教学研究的含义和意义。语文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语文教学领域内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它不仅推进语文教学理论建设,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师素养,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语文教学研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及师生发展问题等几个方面。(2)语文教学研究设计包括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确立研究假设、拟订行动方案、撰写研究计划等五个基本环节。(3)语文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课堂观察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在实际研究中,常常存在多法并用的现象。(4)语文教学研究成果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以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个案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在撰写各类研究报告时,应注意其形式和用语的规范。

一、本章的重点

本章的重点有两个:语文教学研究设计的五个环节和语文教学研究常用的五种方法。

(一)语文教学研究设计的五个环节

语文教学研究设计包括五个基本环节: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确立研究假设——拟订行动方案——撰写研究计划。

1.选择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课题研究的资源。我们可从以下途径入手寻找和挖掘研究课题。

①从教育教学理念发展中形成课题

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新的教学理念,每一条理念都包含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比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概念,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内中既有课程开发利用的理论问题,也包含着许多如何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问题。

②在教学研究的空白点处确定课题

语文教学实践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的,语文教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我们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的极好来源。如这次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两个新的教学板块: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在理论构建上都比较薄弱,比如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教学序列,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如何实施有效评价等一系列课题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另外语文与其

他学科的相互沟通也是急待开垦的处女地,如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整合,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美育等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

③在语文教学的困惑与矛盾中挖掘课题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有的困惑和矛盾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将这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就具有较大的意义。现在识字教学提倡“识写分开,多识少写”,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阅读,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益。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矛盾,识的字多了,可许多字不会写,造成写作文错别字的增加。这就是新一轮课改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目前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受到语文考试的制约。如何对语文考试进行改革,使之能够适应不断变革中的语文教学?就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梳理,找出有价值的课题展开研究,是第一线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④从各种信息交流中发现研究课题

语文教师经常看书读报,经常会与学生、家长,同事、朋友等进行交流。如果能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思考,就有可能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作文素描教学,就是从美术教学中的“素描”练习中得到启发。有所小学搞“商标广告写作教学实验”,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一位从事商标广告的家长。教师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玩商标-说商标-写商标-做广告”的新型作文教学形式。

⑤从招标课题中获取选题

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学术研究团体公布的科研课题中,选择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2.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指从众多的文献中查找和获取所需信息。确定了自认为有价值的课题之后,有些教师就开始撰写课题计划,其实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我参加过几次课题立项评审和成果评审工作,遇到有些教师做的课题是别人早就做过的,这样的课题当然不能说不可以做,但如果是重复价值就不大了。正确的做法是从文献检索中去进一步寻找支持。通过文献检索,研究者能够了解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已有成果,以往研究的重点、方法、经验和问题,并准确了解哪些问题已基本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在此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的主题及研究假设。并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比如你想做“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你就可以检索目前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开展情况,已经有哪些立项的研究课题,发表过哪些文章,取得了哪些成果。你可以通过

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类型。手工检索指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印刷型检索工具来查找和获取所需信息,计算机检索指通过计算机来查找和获取所需信息。与手工检索相比,计算机检索具有检索速度快,检索范围大,检索途径多,检索效率高,可以立即得到原文等多项优点。比如“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通过检索文献,就会得到几十篇甚至上百篇信息资料,然后加以整理和分析,你就会对自己确定的课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产生新的研究思路。

文献检索不仅是研究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3.确定研究假设

假设: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

如果是进行实验研究,那么必须确定研究的假设。一个好的研究假设,是探讨教学问题,发现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的前提,是教学研究的核心。比如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

案例

研究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

研究假设:A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思维活动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

B 创设民主、安全、和谐的氛围是创造性思维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

C 掌握创造的策略,会使学生创造能力有普遍的提高。

自变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创造思维训练活动、创设环境、学习策略

因变量:学生的创造能力

无关变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要保持常态,比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

一个规范表述的假设,应当具有以下标准:说明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表述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必须是陈述句,不能是疑问句。

变量:指不同个体具有的不同价值和条件。

变量是一个与常量相对应的概念,常量指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指引起或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在语文教学研究中主要指语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发生的变化。因变量:指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假定的结果变量。在语文教学研究中通常指通过研究,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品德及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等。自变量和因变量形成因果关系。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无关变量: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

4.制订研究方案

制订研究方案主要包括明确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制订工作规划等内容。

①明确研究对象-――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所要研究对象的所有个体单位所构成的全体。总体的大小由课题的内涵决定,如要研究三年级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那么校所有的三年级学生构成了研究的总体。样本指的是研究中采用的基本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

性的样本来做研究,然后将研究结论推广到总体中去。样本达到或超过30为大样本,低于30为小样本。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一般采用大样本,在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中一般采用小样本。抽样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两类即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按比例抽样及整群抽样等。非概率抽样常用的为偶然抽样、质量抽样及定标抽样等。

②选择研究方法。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来选择研究方法,如果研究教与学的态度,可用调查法。如果研究的是教与学的行为,可用观察法。如果想了解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可用实验法。事实上在实际得教学研究中,很难单纯地使用一种研究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并用。关于研究方法接下来再具体介绍。

③确定行动规划。行动规划即划分工作阶段与程序,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分配每一阶段研究的工作时间,确立研究的组织形式、人员分工、经费预算及成果形式等。

5.形成研究计划。以上几个步骤完成以后,就可以着手撰写研究计划了。研究计划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研究什么,主要指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和方法,研究的问题与假设,研究变量及操作性定义;第二,为什么研究,主要指研究的意义、动机和研究目标;第三,如何研究,主要指研究的方法、程序和资源配置;第四,有何成效,主要指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二)语文教学研究常用的五种方法

语文教学实验研究指研究者按照目的,合理地控制与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语文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语文教学研究常用的五种方法是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课堂观察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

语文教学调查研究指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观察、调查表、问卷等形式,收集语文教学问题的资料,对语文教学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构想的研究方法。

语文课堂观察研究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从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指社会情境中的参与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在语文教学行动研究中,语文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在研究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

二、本章的难点

一)语文教学实验的设计

实验设计指实验研究的思维架构和范型。按照分组情况,教学实验可分为单组设计、等组设计、固定组设计和轮组设计。单组设计就是确定一个组为实验对象,实施干预,然后确定实验的效果。优点是简单易行,教师可从自然的教学情境中选择班级进行研究,但由于它只有实验组没有控制组,所以无关变量很难得到充分控制。等组设计指除了实验组,再设计一个控制组进行对比。由于可以比较两组前后变化的程度来确定实验的效果。所以等组实验效果是否明显,得出的结论往往较有说服力。

按自变量的多少,语文教学实验可分为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通过操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来探讨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多个因变量对因变量的综合影响。教育现象是极其纷繁复杂的,一个教育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多个因素,如果仅从其中抽出一个因素孤立地研究,研究结果就缺乏说服力。随着教育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多因素设计成了教育实验研究的一种新趋势。

实验研究需要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和误差来源,给出可靠结论的实验。但语文教学实验因为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教师水平的差异、学生背景的差异、师生关系的差异等都可能是研究的无关变量,要将它们控制到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所讲的语文教学实验,一般是一种准实验。

按照研究的目的,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又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

(二)语文教学调查研究的问卷设计

进行语文教学调查研究的问卷设计,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①提好问题,即:对课题进行分析,提出理论假设;将假设中概念具体化,分析概念中包含的变量;确定衡量变量的指标;根据指标编制问题。

②确定问题的形式采用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半封闭式。后者包括是否式、选择式、排序式、划记式、表格式和后续式。

③考虑问题的提出符合合理、科学、艺术的标准,并安排好问题的顺序。

(三)语文课堂观察记录的方法

语文课堂观察因为其目的明确,便于操作,而且直接从课堂教学情境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是一种较多运用的研究方法。

比如现在强调合作学习。但是究竟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牵涉到许多问题:比如合作学习小组究竟如何组织,把学生分为好、中、差分开,形成同质组合,还是异质组合?小组成员的人数多少为好?组长人选是固定还是轮流?合作学习可以运用哪些教学策略?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就需要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带着问题,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寻找最佳的组合方法,从大量的现象中研究总结合作学习的策略。

观察研究和一般的观察的区别是事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制定好计划,观察结束后,要及时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且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

常用的语文课堂观察记录方法有编码体系、记号体系、等级量表、描述体系、图式记录和工艺学记录等。其中登级量表是常用的一种。

三、本章其他重要问题

(一)语文课堂观察研究的基本步骤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1、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 古诗教学要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3、积累 古诗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1—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复述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成个人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种类,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二、当前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 (一)评价过程不科学 一次规范的小学语文书面考试过程,应包括决定考试目的、制定考试大纲、编制双向细目表、编拟试题、组合成卷、试测、施行及评分、分析考试结果、解释分数等这些步骤。但是目前学校组织的单元考试、期终期末考试,或市区统一命题考试,有的由题库组合成卷,较多是临时组织教师或任课教师凭经验主观命题,无双向细目表,对题库中的题目也不经试测、校正就直接施用,对考试结果不作质量分析,一些基本问题如信度、效度等也无法作科学的回答。 (二)评价内容不全面 目前小学语文考试卷结构有二种。一是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阅读分析、作文。二是由单项测试和综合测试两部分组成。这二种结构的试卷都无法反映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能体现现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之高要求,再加上命题作文无法准确真实地反映学生写作能力,使语文评价的可靠性下降。此外,评价内容中有关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和兴趣、习惯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 (三)试卷编制技术不规范 小学语文考试卷中常有干扰学生正确答题的技术性问题,包括语法性、知识性错误,导语不明确,各类题型的编制不符合题型要求。如判断题本身蕴含暗示性词语,选择题的选项形式不一致或少于三项,填充题的语境不完整等。 (四)评分和分数解释缺乏客观性 现行的小学语文评价中,尤其是一些学校自编考题中评分标准有误时有发生。同时,对评价结果即分数的意义的认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阵阵热潮,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年结束了。回顾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在本学期所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我们的步伐迈得踏实、稳健、有力,辛苦工作的同时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但也有应该引以为戒的不足。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本学期工作做个总结,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堂堂清教学管理情况: 1.在开学初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课标、测试课标,帮助教师熟悉本学科、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要求,效果很好。 2.规范课堂常规,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以规范师生汉字书写为抓手,每天执勤校干负责检查课堂黑板板书,纳入绩效考核中。每天下午学生进校后,各班进行规范书写指导,期中前进行了全校性书写大赛。 3.以一堂课结合一次教学研讨为基本模式打造"高效课堂"。通过上课--评课--推出模式课--学习、运用再次上课的过程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最终达到人人过关。 4.学校每月召开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会议,为教研组、年级组工作制定目标、努力方向,促进教研组、年级组自身建设。 5.认真落实作业批改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和各科作业时间量的审查制度。由各班班主任汇总每天的作业量,预算作业总时间,进行协调、控制;教导处采取随教学进度抽查学生作业的方式,促使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并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本学期进行了两次工具学科"高效作业"展示、经验交流会。 6.借助"教育科研年"的**,打造学校科研队伍,。围绕"小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结合年级和学科特点,确定研究子课题,

作为校级课题。各分管领导积极参与、组织活动,考评。努力形成教研促科研,科研指导教研的教学新局面。 二、校本教研开展情况: 本学期,学校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引导各教研组探索总结适合本学科、本学段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各分管领导按照包挂学科和年级全程参与。 1、以一堂课结合一次教学研讨为基本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各教研组由1个教师就某一主题主讲,其余老师围绕主题进行教学研讨交流。并采用"一课多研"的方式推出模式课。如语文教研组按照低、中、高学段进行组内研课,推出模式课后进行全校展示。展示后,组内成员再次上课。如:三年级组围绕阅读教学展开研讨,结合课例实践--研讨--反思--改进--再实践--再研讨--再反思--总结的模式,总结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再如语文组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听说读写与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论坛活动,通过教研组讨论,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2、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带题讲课。 就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围绕教学中等待解决的问题,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责成专人带题讲课,课堂上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突出对解决问题意识的考察,注入评课的新内涵,成为帮助教师形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继续开展"对话"活动,促进教师互动学习。 本学期,学校继续开展教师"对话"活动,为教师们创造各种对话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师在互动中激活思维,深入思考。在学校的QQ 群里,由教导处收集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或教学中的困惑发出帖子,进行跟帖,有价值的研讨放到学校的网站。电教办进行统计,亮化。校

2019小学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要点语文

小学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要点 一、树立发展和改革意识,加快校安工程和农远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按照中心校的统一部署,认真制定学校、幼儿园的校安工程和农运工程建设计划,进一步树立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理念。 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以《福建省中小学校及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为指导,根据福清市××局、福清市××局的统一部署,依据《福清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教师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认真完成2019年新一轮的教师职务岗位设置和岗位管理以及职务竞 聘工作。 三、树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在上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抓巩固和提高,注意工作的延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继续开展校园评星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多元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各年段各班级的路队、两操、卫生等德育常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深入开展以感恩教育、孝

道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班队活动的开展要求主题求小、内容求实、形式求新求活。(三)切实抓好课题研究工作,加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指导、管理工作 1、扎实开展语文科市级课题《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按照中心校统一部署,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严格执行互听互评课制度,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提高。 (四)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搭建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平台,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1、续继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树立教科研兴校的思想。教研活动以学校、教研片、中心校为三级管理体系,组织教师围绕专题,通过看录像、听讲座、课堂观摩、评课谈体会、写论文等形式,学习、交流、实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充分运用农远设备,严格执行“一人一课”的互听课制度,帮扶新教师和转岗教师,加强教研片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互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授课教师要做到课前有预案、课后有反思;听课教师要做到听课有记录,听后有评价或案例评析。教导处将此项活动结合教学常规评价进行检查、评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与资料(汇编)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与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决定课程地位的因素是(C ) A课程内容B课程结构C课程性质D课程管理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约占总课时的(B ) A18%—20%B20%—22%C23%—25%D26% 3.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这三个维度是(C ) A知识、能力、方法B知识、过程、价值观 C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D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4.《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分别是阶段目标和(D )A年目标B月目标C周目标D总目标 5.小学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D ) A 2万字 B 3万字 C 4万字 D 5万字 6.小学三至四年级,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A ) A 2500个 B 2300个 C 2100个 D 2000个以下 7.小学三至四年级,在习作方面,要求课内习作每年(C ) A 5次左右B10次左右C 16次左右D 20次左右 8. 小学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会写常用汉字(C ) A 1500个B2500个 C 3000个 D 3500个 9. 小学五至六年级,在习作方面,要求学生40分钟能完成(C ) A 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B 300字的习作 C 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D 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10.充分利用课本中那些精致而传神的插图教儿童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体方法,被称为(B ) A 实物演示法B情境图示法 C 情感激发法D媒体辅助法 11. 小学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D ) A 70万字B80万字 C 90万字 D 100万字 12.小学三至四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是(B) A 让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B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 C 让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文和想象文 D 让学生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13.在写作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设写作情境,一是参与活动,二是(D) A 重视交流B再现生活 C 奇思妙想 D 角色体验 14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D) A 模式化的学习B标准化的学习 C 结论式的知识掌握 D 学生全员参与与全程体验 15.“观察—表达”的学习方式主要安排在(A) A 低年级B高年级 C 二年级和五年级 D 四年级和六年级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每个阶段目标都是从几个方面提出要求,这几个方面是(BCDE)A教学手段B识字与写字C阅读D写作E口语交际 17.辩论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在组织学生辩论时,教师应该(BCDE)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作文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3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大有进步。不少学生基本上能按习作要求去做,但也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内容不够具体,语言和标点不够规范,词不达意等。这主要是训练不够扎实形成的。在这一学期的作文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加强各方面的训练。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教材共安排了8次习作,以“乐生、实际”为宗旨,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可以进行多元选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习作,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欲。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能留心周围的事物,继续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交流。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过的表述清楚。 3.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4.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例文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照搬照抄,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 5.以例文为样式,主要是片断练习,根据每次习作的要求,例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 四、教学采取措施: 1.重视对课文范文、写作方法及要点的领会,学习。

2.利用好看图写话,上好看图写话课十分必要,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好习惯。 3.教育学生要多看,多思,多想,坚持写日记。 4.通过剪贴小报、图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5.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7.多读、多练、多思。提高写作水平。 8、关心差生,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及时指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五、习作训练安排: 习作1、看图写一篇习作。 要求: 1.看图,读例文,学习例文的写作方法。 2.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点指导,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习作的方法。 3.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习作。 4.乐于把自己的习作与他人交流。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标点和词句。重点:怎样把事例写具体、写清楚。 难点:抓住细节把事情写具体。 习作2 、为别人画一张像,然后写一篇习作。 要求: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最新版)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最新 版) Work summary is to summarize, analyze and research the work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ffirm the achievements,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draw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最新版) 说明:本文适用于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下载后可直接打印使用。 月工作总结范文:开学已经一个月,这段时间,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了把下一步工作做得更好,利用今天这个时间把前一段工作进行小结, 卫生方面:各班能够做到一日三扫,早上清扫最认真,走廊和楼梯都能够用小抹布抹干净。(8年级7.1)校园环境有了一定的改观。室内的物品摆放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足:讲桌每节课下课都应该收拾干净,地上的粉笔要捡起来。电脑桌旁边收拾干净。前面的清扫工具的摆放也要整齐。室外卫生中午清扫不及时,个别班级还出现了不清扫的现象,下周要重点检查中午清扫情况。个人仪表方面,每周一学校进行检查,大部分班主任老师在学校检查前先进行自查,个别班级还进行了二次检查,效果比较好。有的班主任亲自拿着剪刀,督促学生。非常好。开学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重点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重点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重点 我们都知道,一个学校是由多个班级组成的,班级是学校的重要成员,它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校。如何才能将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呢?那就要看这个班的指挥官——班主任的工作是怎样进行的。有人说: 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我愿用真诚、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挚爱的晴空,让他们各自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特制定班主任计划如下: 一、常规教育方面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因此,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将在班级设立“小小监督岗”,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在晚点时间进行一日总结,通过监督岗的汇报,评出“最佳拇指奖”。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强教育。

2、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学期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少先队建队日和元旦等重大活动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和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3、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 可以利用校园电视节目、故事会和流动红旗的评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室内外的刊版的教育作用,采用“自理小屋”、“卫生小天使”和“礼仪花园”等栏目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书写读的姿势,我将采用“谁的小树长得最直”的活动进行监督,并在课堂上随时提醒与帮助。 二、班级纪律方面一个班级,要想有良好的班风,必须要有良好的纪律才行。因而,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堂纪律首先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有动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样变被动的各种要求为主动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内化为行为。我们班的宗旨是“说到就要做到。” 2、课间纪律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然而,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就是解决课间纪律乱的法宝。我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开展“跳绳、做游戏、拍球”等活动,使学生既健体又受教育,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扩大交流的空间。同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危险活动和场地,寓教于乐。

最新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 2010年7月 一、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 分) 1.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小学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写字教学? 3.简述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依据。 4.语文教学研究有哪些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联系自身教学实践,论述你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加强语言实践”的认识。2.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举例论述怎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 发展性功能?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4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这堂习作训练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什么精神?(8分) 2.在此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有什么鲜明特色?(10分) 3.从这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你能得到什么启发?(6分) 习作训练《农贸市场》的教学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有一个习作训练《农贸市场》,习作要求是“有顺序地观察画面,把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写出来。”而这幅图画展示的是上世纪80年代农贸市场的情景,画面也比较模糊。1998年我开始上这一课时,照搬了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审题——明确习作要求——学习习作提示——引导学生从近处到远处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听老师读下水文(教参中的范文)——学生写作。 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与教参中的范文大同小异,题目一律是《农贸市场》,观察顺序一律是从近到远,结尾一律是总结农贸市场的繁荣兴旺。偶尔有几位学生作文草稿偏离了我预设的思路,我都一一改过来。当时我还比较得意,以为这样便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近,我又上到这一课。这一次,我大胆地对本次作文课进行如下设计: 学生课前准备: 星期天跟妈妈到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仔细参观农贸市场,用照相机拍下或用笔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当一回“小顾客”,与摊主讨价还价。有父母或亲戚在菜场卖菜的同学,当一回“摊主”。 教师课前准备: 到几个农贸市场用数码相机拍下市场卖的东西和各种买卖场面。 习作内容及目标:学生自定。 教学过程: 1.闲话“农贸市场”。 说说你到农贸市场去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在农贸市场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2.精彩镜头回放。 (1)大屏幕投影显示学生和教师拍摄的农贸市场精彩画面,请拍摄的同学说说你拍摄的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个画面感兴趣。 (2)情景再现:请当过小贩和顾客的同学表演买卖的情景。 (3)选择感兴趣的一幅或几幅画面说一说或写一写;也可以说、写自己印象中最深的一幕。 (4)交流点评。 3.自定目标,自选内容写作。 围绕本次到农贸市场的参观实践活动,自定目标,自拟题,目,选择感兴趣的场面或印象最深的事情写下来。 作文课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学生的作文本,尽管他们的作文依然有错字、语言不通的现象,但是作文的内容、题目却是五花八门:有反映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今非昔比的农贸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建设课题组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这半年的教学历程,是忙碌的半年;是充满艰辛的半年;这也是收获喜悦的一学期.现将有关方面总结如下: 1、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学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

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课数学课。 4、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向45分钟要质量。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教学过程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 5、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

小学2018-2019年度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2018-2019年度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出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工作要点: 本学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向课堂要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力争新突破。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岗位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有目标,有层次,有措施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争创意识。本学期结合我校师资实际加强骨干教师教师的培养选派力度,对已取得骨干教师资格的姜涛、王海兵、齐永利、张桂芬加强管理和再提高,使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与薄弱教师接对,使所有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第一线的骨干。 2、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本学期要优化学习模式,做到: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自学与讲座辅导相结合。同时注重自我学习,强化自身的

综合素质还将加深业务学习的实质性提高,本学期组织每位教师结合“教师继续教育手册”进行程序化的研修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坚持业务学习和考评相对接,使学习的效果有实质性的提高。 结合我校教师文化知识偏低的特点,成立教师帮扶小组机动灵活的进行互相合作整体提高,具体:张桂芬—姜艳光;刘云凤—李艳双姜涛---李艳波王海兵—李成良邸文贤—齐永利 3、努力转变教师工作观念 本学期将结合我校教师当前的实际素质继续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学习,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感染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形成为人师表尽心奉献的意识,并溶入到具体的日常教学当中去,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修养,完善爱岗敬业的形象。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但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而且会强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本学期将通过政治学习完善教师的从业热情,通过每周次的业务辅导提高教师的岗位工作技能。 4、强化教师的业务学习,完善自身素质 (1)、深化课程目标,感悟课改理念 本学期我校将大力开展学习感悟新课程目标理论的活动,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和专题集中研讨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本学期决定进行定期有针对性的课标测查活动,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定位盲

2007年10月浙江自考试题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宋元时期,散文类阅读教材包括经书和故事。“_________”被定为学校的基本教材,《小学日记切要故事》是故事类教材的代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识字总目标是: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较强的_________能力。 3.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简化为_________,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认字,降低难度。 4.小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包括掌握识字的三套工具:掌握_________,能运用汉字结构规则分析字形和学会使用字典。 5.听后阅读,利用无意记忆熟悉汉字;利用有意记忆,分批认识汉字;先识后写,逐步达到四会。这是_________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 6.阅读理解的过程包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_________几种模式。 7.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放胆作文,不受约束;到了一定阶段,要求他们学习精炼严谨的作文方法。这是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中“_________”的训练序列。 8.语文教学评价实施方法较多,_________的方法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日常观察和阶段考查等,考试的方法包括书面考试、口头考试和操作考试等。 9.常用的表现性评价方式有结构性表现测验、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实验、作品、项目以及_________等。10.语文教学研究,按照_________划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和评价研究四种。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实质上表达的是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变化。( ) 2.识字是学语文的基础,对儿童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 3.宋元是中国古代蒙学语文教学大发展的时期,识字教学的方法包括:抄写“三、百、千”一类的读物;读书; 辨别字形;认字牌和认字块等。( ) 4.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大胆地改革传统的小学作文教材体系,科学地制订小学低、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式以及训练方法。( ) 5.老解放区的“读读写写”作文训练序列,一是考虑读什么,写什么;二是考虑读和写的内容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三是初步学会各种体裁的文章,讲究实用性。( ) 6.主要发展学生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这是小学一、二年级作文训练的要求。( ) 7.语文课程功能的重新定位,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 8.坚持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9.在试卷编制过程中,编制双向细目表的过程是提高命题科学性的重要一环。双向细目表应该按知识要点进行横 第 1 页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1 教研时间: 教研地点:教师办公室 教研人员:全体语文组教师。 教研内容:订本组教学计划 教研记录: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依据,以“立足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组织本组老师,深入学习教学课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另外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结合生动的教学课堂实例,进行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探索研究。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发展语文素养。 二、工作思路: 1、组织本组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实例,继续收集、学习相关教育理论,进行讨论交流,写学习心得。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依据教学常规要求,认真完成语文教学工作。除了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行政听课、随堂听课,抽查作业及教师备课等各项活动以外,我们教研组还将进行不定期的作业互查、教研组内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年级特色。 3、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安全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4、努力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 5、经常开展交流心得活动,互学互助。

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2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组的语文教师。 活动主题:就“打造卓越课堂”赛课做好准备 《放飞蜻蜓》集体备课 活动过程: 1、解读教材: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2、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三、探讨教法: 朱红芳: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觉得在这课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 孙广琴: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袁爱华: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张云凤: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杨春满: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觉得可以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 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3 教研时间: 教研地点:教师办公室 教研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主题:学习《教学参考用书》 具体内容: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的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的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 一学期来,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教学教研和学校工作思路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学校教研工作重点开展教研活动,加强管理,强化过程,严格要求,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研组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课改的新,新方法,以教学质量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本学期我校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较好地完成初期制定的各项任务,现就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学校把教师的业务培训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进修,如丁瑜、黄桂南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中升专”林军老师“专升本”的提高学历,幷取得了学历。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场教学观摩、培训,让他们开拓视野,并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本年度全体教师积极参加了全国教育技术培训和考核。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组长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人物。学校教导对科组在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拓展科组活动的空间,实行科组长负责制,使之有职有

责,把科组长直接推上台。科组长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做到了时间、地点、人员、主持人对于组内开设的常规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研讨课等公开课,做到人人参与听课、评课,幷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研活动适量的提高。学校领导还经常深入课堂知道教学实践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结合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检查,把新的教学评价贯穿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教师改变评课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高质量完成学期教研任务。 抓好常规管理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顺利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开学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期末,对达到目标的教师进行奖励,树立了教学榜样,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意识。每学期要求教师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全学期有学生成绩记载和试卷分析。学校分别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了专题教研,每次教研组都精心安排,合理规划。上课前老师们都踊跃报名,积极准备,大家出谋划策,在查漏补缺,在修改教案,课后评课再交流经验,总结成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达到示范课的示范作用。 业务学习,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以及听课、评课、考查,均是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本学期,我校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推动了课改的发展。

精编小学教学教学工作计划模板合集六篇(1)

第一层次:初学阶段 (一)教学目标: 培养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喜欢排球运动,初步学习和掌握基本姿势和移动、垫球、发球、传球和扣球等基本技术,享受排球运动的乐趣。发展体能(速度、灵敏、反应、爆发力等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业余生活方式;在练习与比赛中,学会调控情绪、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基本姿势和移动:站立姿势及滑步、并步、跨步、交叉步、跑步和综合步等基本步伐的移动 2、垫球:双手正面垫球、侧面垫球、单手垫球、移动垫球及背垫 3、发球:侧面下手发球、双手正面发球 4、扣球:原地扣球、正面助跑起跳扣球 教学重点:垫球、传球 (三)教学要求: 通过示范教学,要求学生模仿正确的技术动作,采用各种技术的辅助性练习手段,逐步形成正确的击球动作,初步建立主要动作的基本技术基础,初步掌握基本姿势及移动、垫球和传球技术,本阶段学习不应急于求成,难度要降低,可多进行垫球及传球练习,并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内容交替进行,以更较好的掌握基本动作。 第二层次:基础阶段 (一)教学目标: 全面学习掌握规范技术动作,基本掌握基本姿势和移动、垫球、发球和传球技术,对各项基本技术建立一个比较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享受打排球的乐趣,发展体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业余生活方式;在练习和比赛中,学会调控情绪、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准备姿势和移动: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一脚在前,两膝微屈,身体中心位于两脚之间,并稍靠近前脚,后脚跟稍提起,上体稍前倾,两臂放松,自然弯曲置于腹前。两眼注视球并兼顾场上各种情况,两脚保持微动状态。 移动的技术要领:判断及时快反应,抬腿弯腰移重心;移步转换衔接好,身体快移重心稳。 2、垫球:①正面双手垫球 ②侧面垫球

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标准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未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开卷) 一、筒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z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2分)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 (3分)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z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z自我教育的功能F创新功能。( 5分) 2. 为什么小学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写字教学? 答:(1)写字教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写字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影响。 (3) 写字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写字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5)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有效手段。 以上五点各2分。 3. 简述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依据。 答: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 5分)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 5分〉4. 关于事实的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哪些类别? 答:主要包括语文教学观察报告、语文教学调查报告、语文教学测量报告、语文教学实验报告、语文教学经验总结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以上第一点、第二点各2分,其余四点各1. 5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 8分,共36分} 5. 结合实际具体论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 答: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E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4分)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 为教学的切人口,极大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 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 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 力来分析、解决问题。(2分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性学习必需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 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 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 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掏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 和实施的能力。(2分)其三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 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 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 第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包括: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2 分)增强文化教育的广博性和亲和力;(2 分) 增强情感教青的渗透性;(2 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性。( 2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