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语言得体一直是语文高考考纲的一项内容,新课程改革之前一般都放在高三年总复习的时候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其要领。现在,这部分内容作为高中学生选修的一部分,放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四节(厦门市教科院特别补充)。

所谓语言得体是指在语言环境中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也就是说语言要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最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套用一句俗语叫“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要做到语言得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看准对象,掌握分寸;2.适应场合,巧妙用语;3.目的明确,有的放矢;4.把握语体,用语妥贴;5.注意遣词,谦敬恰当。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其杰出之处数不胜数,就选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③的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人物语言的得体堪称典范,值得玩味。

一、王熙凤的语言八面玲珑,四面讨好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是极具特色的,“人未到声先到”,一串“放诞无礼”的笑声一改贾府“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气氛,着实让黛玉“纳罕”十分。见到黛玉后。王熙风没有继续的“辣”下去,而是对黛玉问寒问暖:“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段语言,可谓一箭四雕。“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夸的是林黛玉的美貌天下第一,无人能比;“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夸的不仅是林黛玉的“气派”,更是夸耀在场的贾氏四姐妹的“气派”――只有贾府才能具备这等非凡的“气派”;“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表面上是在夸林黛玉的美貌令外祖母疼爱,实质上是讨好贾母,赞美“老祖宗”的仁爱;“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此话表明自己对表妹的关心和怜爱、同情及体恤,也以此博得贾母的好感,因为贾母最疼的儿女就是黛玉之母贾敏,爱屋及乌,贾母也疼外孙女黛玉。

王熙凤这段话,短短三句,却能顾及到在场的所有主要人物,每句话都有的放矢,用语妥帖,谦敬恰当,分寸、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可谓是句句得体,让在场的每个人“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此等心机深细、谋略周密的语言,足以体现王熙凤“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的精明和“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她”的伶牙俐齿。

王熙凤是个“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闻”的“胭脂虎”,惯于玩弄权术,在贾府深得贾母的信任和宠爱,从而掌管荣国府的财政大权,这与她的这种八面玲珑,善于四面讨好(特别是讨得贾母欢心、开心)的本领不无关系。正如周瑞家说的:“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

二、贾赦的语言谎言也动听

俗话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在中国古代,舅舅(也称母舅)的尊位是很高的,所以作为外甥女的林黛玉,必定得在见过外祖母之后,去拜见贾赦、贾政两位舅舅。贾赦是大哥,当然应先拜见。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贾赦没有露面,只托丫鬟几句话:“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读者都知道这个胸怀抱负不大,性情趣味不高的世袭一等将军,是个对读书学问、仕途经济、家族命运毫不关心,只讲究享受淫乐的家伙――“如今

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家里,没得耽误人家。放着身体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贾母语)如果真的“身体连日不好”,那也是纵欲过度造成的虚弱。但这虚弱的“身体连日不好”也不大可能,不然作为妻子的邢夫人怎么会不知道?可见是不想见黛玉的推脱之词。他是个为了五千两银子连自己亲生女儿的幸福都可以牺牲的家伙,对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外甥女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关怀之心?而且,他和母亲的母子关系已经不融洽,心里对母亲的偏心已经很是不满,所以,他连讨好一下母亲,做做样子,出来见见外甥女都懒得,只找个借口推脱了事。但这推脱之词却说得很是够理由:“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而且听起来满含关怀之意。“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这几句话更是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拳拳关爱之心,特别是把这个孤苦伶仃、投身外戚的黛玉当作自家人的胸怀和气度,也体现得充分饱满。所以说,即使是虚伪的谎言,也得体得叫人佩服。

三、黛玉的语言小心谨慎,聪明懂礼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黛玉有两次回答自己读书的

事,但两次的答案却不一样。第一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第二次,“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曹雪芹已经交代过林如海“爱女如珍,当作子养”,专门为她请了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做家庭教师,因此回答宝玉“不曾读”肯定是假。而且,前面祖母问“念何书”的时候,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虽然很谦虚地说“只刚”,但已经“念了”儒家经典著作《四书》,可见“些须认得几个字”不真实,因为《四书》绝不是“些须几个字”;而且贾雨村说他的这个女学生“聪明灵慧”,念了整本书后才认得“些须几个字”完全不可能。为什么黛玉要对宝玉撒谎?原来当贾母问她念何书的时候,“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既然贾氏姐妹们“不过是认得两个字”,那她黛玉如果再跟宝玉说实话“只刚念了《四书》”,无疑会把贾氏姐妹们比了下去,这是“心较比干多一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林黛玉不可能说出的鲁莽之话,所以她改了口,对宝玉撒了谎。可见黛玉的说话十分注意遣词、场合和人物。

黛玉拜见大母舅贾赦之时,“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此

话说得大方得体,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连邢夫人听了之后都觉得小姑娘言之有理――“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四、贾宝玉说话率性、本真而不顾及对象、场合

宝玉是曹公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者经过层层铺垫,与黛玉命运息息相关的宝玉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庙里还愿回来了。在还没见外客的时候,就自行把衣装换成家居休闲装,这一举动足以体现这个封建叛逆我行我素的个性自由。初见表妹黛玉,他就信口开河:“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黛第一次会面,“曾见过”在贾府的所有人听来,定是无稽之谈。在“木石前盟”里,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有过一段情缘,所以转世后的宝黛一见面便都有似曾相识之感:“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但神界的事只有他们两人心有灵犀,旁人哪里晓得。所以,知书达理的黛玉只是在心里“吃一大惊”而不敢有所语言。但宝玉根本不管旁边长辈们和嫂嫂姐妹们的感受,更不管他的这些话是否又要被人理解为“疯疯傻傻”、“有天无日”的“不经之谈”(王夫人之语),他只是率真地表明自己的思想。不遮不掩,不矫不饰。果不其然,贾母就笑话他“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

他?”“宝玉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看着面善”,就可以在“心里算是旧相识”,且当作“远别重逢”,这是没有道理的道理,但在宝玉眼里,却是正理――这正是不遵守封建礼法,不按封建常规思想、说话、做事的贾宝玉。只要那个一本正经遵守封建礼教的老爹不在眼前,他说话的时候就根本不去顾及对象和场合,不去讲究什么得体不得体,他只对自己的内心负责。

佛说:“一花一世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几个人物的语言,反映的正是说话者的思想和性格。当今社会,已经不是贾宝玉生活的那个腐朽的封建时代,而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时代。然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注意“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做到语言得体而真诚、文明而有礼,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赖一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