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一、学派代表人物

领袖和奠基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

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

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

(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

(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2、货币数量的增长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他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6、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的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

7、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

稳定的增长。

弗雷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函数)

Md/P=f(Y、W、Rm、Rb、Re、(1/P) ×(dp/dt)、U)

Md为个人财富持有者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

P为平均物价水平;

Md/P为持有者手中的货币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

Y表示总财富,恒久收入,多年国民收入的均值;

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值;

Rm是货币的名义报酬率;

Rb是预期固定收益的报酬率;

Re是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

1/P*dp/dt是物价变动率;

U表示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和兴趣。

Y和W是收入变化因素;Rm、Rb、Re和1/P*dp/dt是持币机会成本因素;U是持币效用因素。

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假如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弗里德曼在1956年《货币数量论之重申》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提倡经济自由和货币杠杆作用的发挥。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方面的影响,即收入和财富的变化、持币的机会成本、持币带来的效用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

四、“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总结1:“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

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

认为经济自由是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

总结2:弗里德曼把正确的货币政策归结为三点:

第一,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

第二,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背景。

第三,货币政策能够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比较重要的干扰。

具体政策:三点

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以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2、“收入指数化”方案:

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

3、实行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能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五、简要评论

积极意义

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分析了货币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和传递机制。

消极意义

?提出的经济政策在某些方面一时奏效,但并没有能够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反而导致了1980-1981年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

业增加现象,被称为“货币主义的失败“

供给学派

一、学派代表人物

(1)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

供给学派的先驱者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24岁时获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蒙代尔先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部门、世界银行、欧共体(欧盟前身)的货币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加拿大政府工作,1974年至今一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因提出了“区域货币理论”,提倡欧洲货币统一而被称为“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有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

1971年4月,罗伯特·蒙代尔对美国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放松货币供给量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主张在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通过减税,增加对投资的刺激来促进经济增长。认为减税后,政府的税收量未必会减少。即减税不一定增加政府的预算赤字。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供给学派的基本经济思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罗伯特·蒙特尔被美国的报刊称为“供给学派的先驱者”。由于蒙特尔在有些方面接受凯恩斯主义,他没有成为供给学派引人注目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他在1999年因为货币理论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供给学派的其他重要人物,则没有一个获得此奖项。

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

保罗·克雷格·罗伯茨(Paul Craig Roberts),其主要著作有《供给学派的革命》(1984年,这是一部在美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系统论述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著作)、《凯恩斯模型的破产》(1984年)等;

迈克尔·K·埃文斯(Michael E.Evans),其主要著作有《凯恩斯主义计量经济的破产》(1980年)、《供给学派的真理》(1983年)等;

阿瑟·拉弗(Arth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1891361.html,ffer,1941年出生),其主要著作有《税率、生产要素之运用以及市场生产》(1981年)、《政府的苛捐杂税与税收不足》(1984年);

其他还有《华尔街日报》的副主编和社论撰稿人丘德·万尼斯基(Judd Wanniski,1936)、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主要著作有《财富与贫困》,1980年)、布鲁斯·巴特利特(Bruce

Bartler)和蒂莫西·罗斯(Timothy Roth,主要著作有《供给学派解》,1984年)、哈佛大学教授、曾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S. Feldstein,1939)。

二、思想渊源

供给学派经济学“不过是穿上现代服装的古典经济学”(《经济影响》,1982年第2期)。不仅局外人这样认为,就是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这样承认。例如乔治·吉尔德认为,“自从斯密为供应学派经济学赢得首次胜利以后的两个世纪中,需求派经济学接二连三获胜”(吉尔德:财富与贫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吉尔德等供给学派成员竭力呼吁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返回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如果经济经常偏离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一定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低工资法)或私人垄断(工会)妨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对自己的需求,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生产和供应上。“所以一个好的政府以刺激生产为目的,而一个坏的政府则鼓励消费”。供给学派接受了萨伊定律,直接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刺激储蓄与投资、提高生产率等强调供给的基本经济思想。乔治·吉尔德曾这样说过:“萨伊定律,它的各种变化,是供应学派理论的基本规则……萨伊定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供应、刺激(工作、储蓄)的能力或资本的投资方面。它使经济学家们首先关心各个生产音的动机和刺激,使他们从专心于分配和需求转过来,并再次(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手段。”

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的,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同样如此。凯恩斯主义是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否定,而供给学派则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即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这一否定在内容上绝不是对萨伊定律简单的复归。萨伊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他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反对任何性质和形式的国家调节。供给学派则处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领域的阶段,他们自然不可能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他们以萨伊的“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刺激供给,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备的“供给管理政策”。例如,减税、加速折旧、保持一定量的军事订货以刺激供给等政策。供给学派只是反对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国家对需求的干预。这是供给学派对萨伊定律的补充和发展。

当供给学派已经在美国经济学界形成一股强大势力时(1975年),供给学派还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恰好他们的反对者中,有人撰文攻击他们的理论把供给与需求对立起来,单方面强调供给,讽喻他们是“供给学派财政学家”,于是拉弗等人也就公开地把自己称为“供给学派”。从此,“供给学派”这一名称开始流行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有的经济学家把凡是强调供给,主张从刺激需求转为刺激储蓄和投资的人都列入供给学派。例如把里根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费尔德斯坦也算作是供给学派的成员。事实上,供给学派指的就是那些主张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活动的人。

三、基本理论观点

1、否定凯恩斯定律,肯定萨伊定律

凯恩斯定律:需求总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供给。

萨伊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能够创造出自己的需求。根据此定律,经济根本不会发生严重的购买力不足的情况,市场自动调节能够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2、产量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增长,而生产要素的变动又取决于各种要素的激励。

3、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

命题一: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命题二: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降低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鼓励投资,提高资本存量。命题三: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量的大小不一定成同一方向变化,甚至还会按相反方向变化。

四、政策政策

1、减税

凯恩斯主义的税收措施:“逆经济风向”相机削减或者增加平均税率

货币主义的税收措施:大规模的持久的削减边际税率

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端:

(1)增加政府负担;

(2)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贪污消费、营私舞弊等;

(3)增长了个人的依赖思想,助长懒惰情绪,阻碍生产发展。

3、减少限制性的规章条例

政府限制性规章条例的弊端:

(1)加重企业负担,增加成本和非生产性开支;

(2)束缚了企业的创新和进取。

理性预期学派

一、代表人物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

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基础

(一)理性预期假说

1、传统的三种预期

(1)静态预期:预期建立在经济变量的过去值上。

上一期的实际价格看作为现期的预期价格。

案例:蛛网模型

(2)外推型预期:预期建立在经济变量的过去值及变化方向上。

上一期实际价格及其和前一期的实际价格相比较的变动幅度构成本期预期价格。

(3)适应性预期: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

现期预期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期误差,上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则减少下一期的预期价格;反之则增加。

2、理性预期假说

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自然率假说

1、认同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因此被认为是货币主义的一个发展或者分支。

2、拓展的内容:就业量大于或者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

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小于,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则就业量大于(小于,等于)自然率;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1、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

2、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是错误的。

(1)不合乎理性的预期。

(2)不能保证个人行为协调一致。

(3)评价政策的成败时采用了武断的衡量标准。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预期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持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四、政策主张

1 、理性预期学派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理性预期理论包含“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其运行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自由市场制度能使总产量和总就业水平长期保持在自然水平之上,因而反对政府通过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来提高产量和增加就业。这与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2 、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各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情况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只要政府的政策措施是有规则的,各经济行为主体就能够预期到这些政策并做出反应,使政府的政策措施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实际的影响。既然如此,政府不如放弃实施这种有规则的政策,让市场机制去充分发挥自发调节作用,这样反而能够使经济处于稳定状态。理性预期学派并不是完全不要国家干预,只是要求减少国家的不必要的、过多的干预,他们主张国家干预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以对付存在的经济问题。

3 、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比。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

4 、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政府的政策目标不应是同时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的问题,也不是减少失业,而是防止或减少通货膨胀,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以利经济顺利发展。政府越是背离常规行事,在民众的信誉就越差,民众就越要设法对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期并采取对策,要使经济保持稳定,就应确定一个有利于人们进行预期的政策规则,如确定一个长期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这样民众才会对政府产生信任感,能够根据政府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一般物价水平趋于稳定,从而可以消除滞胀,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

1.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 货币主义学派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货币对需求的作用。米尔顿·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主要由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构成。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作为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因素,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均衡的结果。但货币供应由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是外生的。因此,货币数量论主要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弗里德曼说:“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 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国家干预会破坏其稳定性。这种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被称作“自然率假说”。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生力量只能产生短期影响,而不能影响其长期均衡。 其他主要论点:一是货币数量变动导致了货币收入的短期波动;二是货币数量在长期只影响价格和货币收入,不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三是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2.简略回答均衡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经济学中均衡指经济运行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一种暂时稳定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假定条件,来分析经济运行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在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等。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单个要素的供求均衡与价格决定关系的方法。一般均衡分析认为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受其本身供求关系的影响,又受到其他相关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仅受该商品所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还受相关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 均衡分析考察的是均衡形成与稳定的条件。均衡能不能稳定,如果能稳定,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均衡一旦打破,如何才能恢复?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不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的形成和稳定的条件,称为静态均衡分析;如果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状态的变动过程,也就是考察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称为动态均衡分析。 3.简要解释货币乘数 原始存款经银行的转存转贷后,经济中实际拥有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增加的倍数就是货币乘数(K m ),也称为货币创造乘数。而且货币乘数越大,银行的“创造力”就越强。因为,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用作贷款,而必须将一定比率的数额留存下来,剩余部分才能用作贷款,这部分留存下来的存款就是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指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必须保持的准备金比率。(比如法定准备金率为15%,商业银行吸储100元,必须将15元作为准备金留下,其余85元才能出贷。获得这85元贷款的企业并不需要提出现金,而是将它存在了自己的开户银行。这85元以企业存款的形式变成了该企业开户银行的存款,该商业银行再留下12.75元(=15%*85元),剩余的72.25元继续贷出。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与投资乘数的道理一样,将产生数倍于原始存款的货币量)。假定原 始存款为A,法定准备金率为r,B m 为银行创造的货币量,那么:B m =A*K m =A/r 所以,法定准备金率r越低,货币乘数K m 越大,银行的“创造”货币的能力就越强。 4.简述新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定律,即: (1)“萨伊定律”: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2)储蓄永远等于投资理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的供给,投资代表对货币资本的需求,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反映货币资本的供求状况。货币资本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利润率上升;反之亦然。利率的调节作用会使货币资本在储蓄与投资之间自动调节,因此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充分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由劳动的边际产量决定,而工资的效用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相等。由于边

货币银行学各学派理论

我觉得你的掌握程度是: 各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渊源、核心观点要牢记,找到与当前经济热点的联系,最好是能应用理论解释热点问题。理论推导不用记下来,看懂就好了。我是这样子看的。 文文你别着急,多看多记笔记,一般你把数看两遍以上,就很少出现这种问题了。呵呵,这是个体力劳动,我觉得你是个认真能吃苦的孩子,所以要加油,不要有太多心里负担,好好看书,慢慢一点一点儿消化,最后一定会水到渠成的。 我帮你理顺一下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1)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 (2)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代表性理论为: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剑: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中保存的现金余额来表示,不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因此,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关心的是社会公众使用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把货币需求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货币需求量决定于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和其他资产边际收益的比较;费: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剑: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沿着现金余额分析的思路,同样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开始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可归结为L1(交易动机)L2(投机动机),L1取决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L2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由于短期内人们投机动机需求及不稳定,导致市场利率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影响产出量和经济增长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弥补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量的理论局限,但由于过度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此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分析,其中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变量都是短期变量,进而得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结论。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第一: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第二: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和人们的调整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第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扩展为七个动机,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具体化,并提出了公共权利动机,即政府实施扩张性需求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 (5)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由于其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变为长期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短期收入变量的恒久收入变量,并认为恒久收入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同时用实证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其重要结论是,因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是稳定的变量,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下篇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的要点是什么? 答: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部分: (1)在产品市场上:①供求服从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②储蓄、投资与利率有密切关系,利率的灵活变动可以使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求达到均衡;③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产品市场将处于均衡状态,因此国家干预具有挤出效应,即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私人消费与投资的相应减少,而总需求仍然保持不变。 (2)在货币市场上:①货币数量论,即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价格水平,而不影响总产出水平;②货币面纱论,即货币的作用只是把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相对价格,表现为某种绝对价格,对实际经济不发生任何影响。 (3)在劳动力市场上:①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没有本质区别,即工资和物价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而灵活变动,充分就业均衡总能实现;②认为失业的主要组成包括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否认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2.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革命”? 答:凯恩斯“革命”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否定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需求总是等于供给,因而经济体系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能自动地实现均衡。凯恩斯则认为,供给和需求并不必然相等,如果收入不全用于支出,供给就不会与需求相一致。

(2)否定古典的利率、投资与储蓄理论。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储蓄总能通过银行的作用,使其自身转化为投资。货币市场通过利率机制会使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而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投资来源于不同的经济主体,储蓄的动机与投资的动机并不相同,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影响投资的因素主要是货币需求的变化。因此,仅凭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整很难实现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3)否定古典宏观经济就业理论。古典宏观经济的就业理论认为,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不存在失业,即使有失业,也只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凯恩斯则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社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能经常达到的。 (4)否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强调经济体系的自动调整机制的作用,主张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国家干预。而凯恩斯积极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将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看作是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失衡的有效措施。 3.试述对经济行为的预期的重要性。 答:人们对经济行为的理性预期,对其决策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使人们对已出现的经济行为做出理性反应,从而导致一些经济行为的失效。例如,假定政府准备通过增加预算赤字来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在没有理性预期的情况下,如同凯恩斯学派的分析,政府政策会取得预期效果,即总产出增加。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人们根据以前的经验知道预算赤字的增加将会引起通货膨胀,于是,人们就会立即根据预测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结果是使政府的政策无法产生实际效果。 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情况下,政策是无效的,所以最好的政策就是不实施政策。只有当政府实施的政策没有被公众预期到时,这种“意外”的政策才会产生一定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金融学说史》课程论文题目新剑桥学派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启示 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学 年级班级金融一班 学生姓名高彩华 指导教师郭明杰 2015年10月

新剑桥学派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启示 摘要:新剑桥学派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关系紧密结合 在一起,着重考察随着经济增长分配结构如何变化,同时研究决定这种变动趋势的基本因素。目前,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导致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新剑桥学派从劳资双方的角度探究分配问题,并将分配问题放于经济增长中进行分析。借助新剑桥学派理论,从投资率的角度来检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有新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增长变化措施 一、新剑桥学派的主要观点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有: (一)分配理论 新建桥学派的分配理论建立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假设社会只存在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纯产品在两个阶级中被划分为工资和利润,则工资和利润的关系可表示为:r = R( 1 - w)式中: r—利润率R—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w—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比例部分。根据这一公式,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r 的大小与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部分 w 成反比,即国民收入为一定量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另外,利润率( 或工资和利润的份额) 与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直接相关,因为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部分( 即雇佣劳动力的多少) 和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 生产资料的生产率) 都代表一定的生产技术物质装备所达到的水平。上述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利润( 纯资本收入) 是资本家凭借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它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 另一方面,工资是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按照表现形式,工资可以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前者取决于某些外生变量( 如历史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对比等) ,而后者则与利润率、商品、货币流量以及价格水平等因素有关。虽然货币工资可以不依赖实际工资而自行变动,但是其变动却可以反过来影响实际工资: 当货币工资上升时,它会推动成本上升,进而物价上涨,最终导致实际工资下降。通过对比劳资双方的实力,新剑桥学派提出资本主义分配格局是显失公平与合理的。由于他们坚持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进行批判,因此被称为左派的经济学。 (二)增长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世界滞胀现象的加剧,作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新古典综合派的思想门益受到来自不同派别的攻击、非难与挑战。对于新古典综合派的正统地位而言,来自理性预期学派的威胁最为严重。目前,出于理性预期学派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有系统性的理论,由于该派尚提不出对付滞胀问题的有效政策,所以新古典综合派依然能勉强维持它的正统地位。但是,仅就目前的情况而论,理性预期已经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肋方向施加了重大的影响。 理性预期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出现,但由于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在当时比较巩固,所以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理性预期才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同的派别。赞同理性预期观点的西方学者也逐渐增多。该派的代表人物一般被认为是卢卡斯、萨京特和华莱士。 理性预期学派的中心思想相当简单,然而,有关该学派的西方文献经常以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的验证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往往使一般读者难于理解。有鉴于此,为了理解的方便,本文首先在第一到第四节中对理性预期学派以比较通俗的方式加以论述。通过通俗的论述方式当读者已经掌握理性预期的基本说法以后,我们再在本章的剩余部份对该派的思想作出近一步的介绍和分析。 §1.自然率的假说 要想知道理性预期学说的内容,必须首先理解西方经济学渝“自然率29假说”。在第八章阐述货币主义时,我们必须对自然率的假说加以论述,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一侄忍自然率假说,由此也可以看到,理性预期学派是货币主义的一个发展。 按照自然率的假说,资本主义的市场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在每一种商品(如食品、衣着、劳动、资本等)的市场上,竞争的力量都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或趋向于均衡状态。所谓“处于均衡状态”就是:在一定的价格下,买者愿意购买(需求)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愿意提供(供给)的数量。例如,在香烟每盒1元的价格下,一切愿意以此价格来购买香烟的盒数正好等于一切愿意以此价格来出售香烟的盒数。此时的市场被认为是处于“供求相抵消”的情况。然而,“供求相抵消”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香烟都已卖掉,或所有吸烟的人都买到了香烟,因为,一部分的香烟商人可能嫌价格太低而宁可把香烟存放起来,一部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新剑桥学派既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药方,也反对货币主义者减少国家干预的主张。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调节社会总需求和实行工资—物价管制的经济政策主张已经为实际经济生活证明是无效的;它们不但没有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反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污染和收入分配的进一步失调。对于货币主义者提出的减少政府的下预,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调节经济的主张,新剑桥学派认为,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个效率极差的调节工具,因此,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倒退。 新剑桥学派通过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停滞膨胀等问题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收入分配的失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是在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人未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中进行的,现存社会的分配制度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因此不能指望在现行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改变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并且,在现行制度下,经济增长本身是在收入分配失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经济增长丝毫不能改变这一分配格局,反而只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程度。根据上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病症”的诊断、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要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必须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所以,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重点就是收入分配政策。 基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能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新剑桥学派提出,必须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实施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才能改变现行的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他们的主要政策主张有以下几项: (1)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累进的税收制度可以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一些收入不均等(尤其是收入水平太悬殊)的状况。 (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便消除私人财产的大量集中.抑制社会食利者阶层收入的增加;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一税收方式将所得到的财产用于社会公共目标和改善低收入贫困阶层的状况。 (3)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以便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能从事收入较高的技术性工作,从而拉平一些收入上的不均等状况。此外,国家可以通过预算给低收入水平的家庭以一定的生活补贴,增加他们的收入。 (4)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政策,以改变劳动者在经济增长过强中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向不利方向变化的趋势,从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渐扭转分配的不合理。 (5)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利用国内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以便为国内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6)政府运用财政预算中的盈余来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把一部分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从而抑制食利者阶层的收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新剑桥学派虽然不像新古典综合派那样掩盖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粉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揭露,并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取之处的经济政策主张。但是,一方面新剑桥学派的这些政策主张对资产阶级政府来说是相当激进的,它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某些方面动大手术,并要触及到相当大一部分大企业的利益,因此,迄今为止,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从未被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采纳和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在新剑桥学派看来,似乎只要考虑到收入分配问题,通过国家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怎么影响供给 理性预期学派,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理性预期学派,从经济学范畴上划分,属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他强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理性的经济行为。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理论,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理性行为的分析的扩展与补充,或者说,它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展开其理论分析的。进一步说,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分析中,始终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如下三个重要的信条:第一,经济当事人的实际经济决策,例如关

新剑桥学派对“停滞膨胀”的解释

新剑桥学派对“停滞膨胀”的解释 新剑桥学派在解释停滞膨胀的原因时认为,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他们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着手,结合价格形成中的垄断因素,货币工资谈判中的阶级冲突因素,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释停滞膨胀现象。 卡尔多将经济生活的部门区分为三类:初级部门,它为工业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供应品,如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第二级部门,它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以供投资或消费之用;第三级部门,它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各种服务(如运输或销售,或各种专门技术),以及提供欣赏的不是辅助其他部门的服务〔如戏剧演出)。卡尔多认为,第三级部门是决不可能发生重大问题的,但是,初级部门和第二级部门(工业部门)却都很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根源。根据卡尔多的看法,“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两个部门的产量的增加应符合必要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可出售的农矿产品产量的增加,应该和需求的增加相一致。这种需求的增加又是反映第二级(以及第三级)部门的增长的。1但是,“从技术观点看,不能保证由节约土地的革新所推动的初级生产的增长率,正好符合第二级和第三级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的增加所要求的增长率。”2这也就是说,如果初级部门产量的增长和工业制造业部门生产的增长之间出现比例失调的话,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生活中出现停滞膨胀。 卡尔多认为,不同类型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决定是通过不同的经济机制进行的: (1)在初级生产领域中,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价格是以亚当·斯密所描述的传统方式,直接响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压力而变化的,价格变动是调节未来生产和消费的“信号”。 (2)在工业部门中,至少是在大部分生产集中在大公司手中的现代工业社会中,制造品的价格是被“管理”的,也就是说由生产者自己确定的;生产对需求变动的调节是通过库存调节机制进行的,与价格无关;商品积存时,就减少生产,库存减少时则增加生产。工业制造品的这种“管理”价格,不是由市场而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具体地说,是根据“完全成本原则”和“垄断程度原则”来决定的,即在直接的劳动和原料成本上.加上按工厂的标准开工率计算出来的一般管理费和折旧费,再在这两种成本之上加上一个纯利润。按照这种方式决定的价格,对需求的反应不是非常敏感的,但对成本的变化(如工资和原料价格)却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根据以上分析,卡多尔得出一个“基本的命题”:从世界经济范围来看,“农矿产品价格的任何巨大变动——不论它对初级生产者是有利还是不利——对工业活动往往起抑制作用。”3其原因在于: (1)初级部门的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虽然有可能刺激工业部门吸收更多的初级产品,同时由于食物价格的下降会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从而有可能因此而增加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但是,由于贸易条件(初级产品和制造品两类价格或两类总价格水平的比率)在农矿产品价格下降时对初级部门生产者极为不利,所以就将减少初级部门生产者对工业制成品的有效需求,结果势必是抵消了农矿产品价格厂降所带来的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有余, 1尼·卡尔多:“世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衰退”,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322页。 2同上。 3尼·卡尔多:“世界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衰退”,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324页。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

目录 一、新剑桥学派概况 (2) 二、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 (2) 三、新剑桥学派的学说渊源 (4) (一)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两个剑桥之争”) (5) (二)理论渊源 (6) (三)新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 (6) 四、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和理论前提 (7) (一)新剑桥学派在方法论上的显著特点 (7) (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前提方面的表现(反映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上) (7) 五、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 (8) (一)新剑桥学派的价值论与分配理论 (8) (二)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13) (三)停滞膨胀的理论 (19) 六、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21) (一)政策主张的特点 (21) (二)抑富济贫的收入分配政策 (21) 七、新剑桥学派理论简评 (22)

新剑桥学派 一、新剑桥学派概况 新剑桥学派是产生于英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现代凯恩斯主义主要分化成两个支派:一个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新古典综合派;一个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新剑桥学派。由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也叫剑桥,人们有时也将这两大支派的争论称之为“两个剑桥之争”。新剑桥学派坚持和发展凯恩斯的理论观点,批判传统的新古典派经济理论,力图建立与之相对立的新理论体系,因此,也被称为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 二、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他们都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其中琼·罗宾逊和卡尔多是这个学派的实际领袖。 1.琼·罗宾逊(1903-1983),作为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成员琼·罗宾逊,在20世纪的20年代曾是马歇尔理论的积极支持者,但同时又发展了马歇尔学说。例如,他们创立了垄断竞争理论。在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琼·罗宾逊转而追随凯恩斯,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积极鼓吹者。她所著的《就业理论引论》、《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的理论》、《经济学异端》等著作,被认为是根据凯恩斯经济学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作品。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则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观点系统阐述经济

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学派

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学派 §1. 货币数量论 1、费雪(1867-1947)的费雪方程式 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中提出 MV=PT(费雪方程式)的货币需求是从商品供给者的角度来看的,表示为了实现一定的交易总额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事实上,在费雪的方程式中,决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它暗含地假定,货币的唯一的职能是流通手段,还假定交易量(PT)对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M)的比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那么,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唯一的作用是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两者同方向同比例变化。这一点正体现了萨伊法则充分就业均衡的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即商品的价值由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决定,货币不起任何作用;货币的价值(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则由货币供给量决定。 2、剑桥方程式M=KY=KPy(庇古于1917年在《货币的价值》中提出)。 必须指出,剑桥方程式中的名义货币需求Md或实际货币需求(Md\P)是从商品购买者的角度来看的,指的是黑板报持有者为了交换商品的需要,自愿牺牲利息利润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存在身边。正如剑桥大学罗宾逊所指出,费雪交易方程式的货币是?飞翔的货币?,剑桥方程式的货币是?栖息的货币?。由于费雪方程式M即货币供给量定义为银行体系以外的公众持有的货币量。所有这些货币、在任一时点总是保存在某些人身边的。所以费雪方程式的M和剑桥方程式人们对货币的Md,作为存量概念在任一时点指的是一个事物,所以当这些货币离开人们身边,发挥流通媒介作用的时候,作为一定时期的流量概念,即(MV),费雪交易方程式M 与剑桥方程式Md,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完成了同样的工作量。剑桥方程式中K 由哪些因素决定呢?所有的剑桥经济学家都认为,决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的主要因素,一是人们的收入,二是人们的财富。和费雪方程式一样,在长期均衡条件下,人们自愿持有的实际货币需要量恰好等于给定的货币供给量条件下,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相互关系的理论,K和Y都假定为给定不变,不会随M 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对一个经济周期这样的短期分析中,当马歇尔试图解释19世纪发生的经济萧条和金融恐慌时,十分强调K的易变性,认为企业界对经济前景的乐观心理促使他们争先恐后大举投资,由此造成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引起名义货币支出相应增加导致生产扩张价格上扬的主要因素。相反,一但前景不妙,悲观心理占了上峰,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急剧加强,货币流通速度迅猛下降,货币信用危机和经济萧条势所必然。所以和马歇尔一样,凯恩斯认为,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就是说,在凯恩斯看来,长期均衡的货币数量论虽然有逻辑之美,无懈可击,但没用。在短期中,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所以,明智的货币理与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比较,前者才是治国之道。 剑桥方程式虽然已经隐约地认识到货币的储蓄职能,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直到凯恩斯才明确地把货币需求分为L1和L2两部分,而在他的理论中更为强调的正是他加上的这后一部分,把其推至极端才有了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他认为古典经济学家没有认识到利率存在这一特点,但后来弗里德曼代表的货币学派又对凯恩斯的观点进行了否定。他以对货币外延的发展扩大否定了后一部分,以对储蓄函数的发展否定了前一部分。(参见后面) §2. 现代货币学派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作用。前者认为利率的变化对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影响微不足道,而凯恩斯则强调货币需求有较大的利率弹性,在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凯恩斯的几乎所有理论都是从此引申而出。 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函数的设定与发展: 1、他把M的外延扩大了,即除了通货和支票存款以外,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又译合理预期。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从理性预期推断来的,包括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AD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移动后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等。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的说法。新古典学者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说法。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由弗里德曼教授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l932年毕业于拉哲斯大学,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由于他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1,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的主要著述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1953年)、《消费函数理论》(1957年)、《货币稳定方案》(1959年)、《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斯瓦茨合著1963年)、《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1969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载《政治经济学杂志bl970年3—4月》和《自由选择》(1979年)等。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文中,着重分析了货币需求问题。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它不是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也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关于这些变量的任何论述,需要把货币数量论向有关的货币供应条件及其他一些变量的详细说明结合在一起。”2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 m ,r b ,r c ,1/p dp/dt,u) (5.4) 这—货币需求函数表明,实际货币需求(M/P)是实际收入〔y〕,由非人力财富获得的那一部分收入或财产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w),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r m),预期的债券名义报酬率(r b),预期的股票名义报酬率(r b),预期的价格变动率1/P,dp/dt和其他的非收入变量(u)的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继承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中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同时又受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的重要影响。但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从研究方法来看,在建立这一货币需求函数时,弗里德曼运用了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并在分析各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运用了大量的实际统计资料;从理论上来说,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恒久性收入的假说。可以说,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最显著的特点。 弗里德曼在分析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时,将消费有的收入分为一时的收入和恒久性收入。一时的收入是指消费者在短时期内得到的,非连续的和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恒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在长期内经常能得到的,带有长久性和规则性的收入流量。若以Y表示消费者在某—时期的实际收入,Y p表示恒久性收入,Y t表示一时收入;再以C表示消费存在同一时期的交际消费开支,C p表示与恒久性收入相应的恒久性消费,即具打经常性的消费开支,C t表示与一时收入相应的一时消费,即非经常性的消费升支;则可以写出下列一组概括恒久性收入假说的方程组: C p=k(i,w,u) Y p (5.5) Y=Y p + Y t (5.6) C= C p + C t (5.7) 从后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一时消费与一时收入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时收入的恒久性收入之间,—时消费与恒久性收入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固定比例关系。但是,如第一个公式(5.5)所反映的,在恒久性消费和恒久性收入之间却存衣着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 1《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2M·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载《货币数量论的研究》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第4页。

经济学科普: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在英国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在美国有:保罗·戴维逊、西德尼·温特布、阿弗雷德·艾克纳等。 新剑桥学派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创立了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主张政府经济政策的根本点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实现收入“均等化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新剑桥学派概况 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第二次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之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他们都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其中琼·罗宾逊和卡尔多是这个学派的实际领袖。 琼·罗宾逊和斯拉法 作为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成员琼·罗宾逊和斯拉法,在20世纪的20年代曾是马歇尔理论的积极支持者,但同时又发展了马歇尔学说。例如,他们创立了垄断竞争理论。在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琼·罗宾逊转而追随凯恩斯,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积极鼓吹者。她所著的《就业理论引论》、《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的理论》、《经济学异端》等著作,被认为是根据凯恩斯经济学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作品。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则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观点系统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目前,琼·罗宾逊是新剑桥学派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在她的晚年研究生涯中,曾经想把马克思、凯恩斯和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但并没有实现这一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卡尔多 卡尔多(1908年--),1930年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留校任教;1947年担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研究及计划小组组长;1949年起任剑桥大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稳定与增长论文集》、《经济政策论文集》等。他与琼·罗宾逊在分析方法上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之间仍有基本的相似性。例如,他们都以凯恩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收入分配失调作为考察的重点,都把收入分配理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斯拉法 斯拉法(1898年--),早在1936年以前,就是以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曾写过一些论文对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理论提出了修正。他长期从事《李嘉图著作和通信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一、学派代表人物 领袖和奠基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 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 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 (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 (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2、货币数量的增长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他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6、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的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 7、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

(完整word版)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M=P*Q/V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1. 费雪方程式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P=MV/T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 =Kpy M d 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 M= M 1+ M 2 = L 1 (y)+ L 2 (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