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

田野調查

第一節觀察法與田野調查

一、田野調查是觀察法的一種

二、觀察法的適用情形與運用步驟

三、參與觀察法的優缺點

第二節田野調查前置作業與資料蒐集

一、田野調查前置作業

二、田野調查資料蒐集

第三節田野調查的資料處理

一、利用科技進行資料處理

二、田野調查資料處理的遠景

第四節田野調查與研究倫理

第五節田野調查在管理學的應用

參考文獻

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源自於人類學家在分析各原住民文化時,所採取的一種研究方法。研究原始人類(例如非洲部落土著)所使用的方法,人類學稱為民族圖誌學(Ethnography),這種方法涉及現場觀摩,將某一民族的生活與民俗風情,以圖畫和日誌記載下來,就像在「探索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中,所看到的紀錄片一樣。Ethnography這個字原意為「紀錄不識字民族(非現代文明的人類)的活動」(the study of illiterate people),而人類學家也是以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才發展出這一套完整的方法,然後被管理學者將研究的技術轉移了過來。

田野調查正式起源於十九世紀初,當時的人類學者多從事象牙塔式的研究,總是關在辦公室裡足不出戶地唸書,然後整理出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所以又被稱為沙發式(armchair)調查法。一九二O年左右,人類學者被迫要去「現場」等待著,寫出的研究作品才能被信服。(蕭瑞麟,2006)田野工作的理想是透過同理心(empathy),讓人類學者能掌握「土著的觀點」(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而非侷限於研究者自身的文化與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郭佩宜,2006)

「田野工作」(fieldwork,field research)的誕生,其實是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波蘭裔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初布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做研究,他原本只是計畫作一個短期的研究,後來因為第一次大戰爆發,殖民該地的英國與波蘭卻分屬不同陣營,因此他被迫留在當地超過了兩年。由於長期地與當地人共同生活、學習當地語言與文化,以及參與許多次的觀察,馬凌諾斯基於1922年出版了他在初布蘭群島研究的第一本書《南海舡人》(Argonaun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開啟了後世田野調查劃時代的一頁。(郭佩宜,2006)

第一節觀察法與田野調查

質性研究的典型方法有四種,分別為:(1)參與;(2)直接觀察;(3)深度訪談;

(4)檔案與物質文化的分析。(李政賢,2006)也有學者認為應可區分為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口述史、敘事分析、歷史法等等,並認為最常用的是以上的前三種。(陳向明,2002)或有學者認為觀察法、訪談法,與檔案資料分析法,為質

性研究資料蒐集的三大方法(潘淑滿,2006)。

一、田野調查是觀察法的一種

觀察法往往被視為是了解社會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到底人類日常生活之中,用來了解週遭生活世界的觀察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強調的觀察法,二者之間存在著什麼不同呢?社會科學研究的觀察法,與一般觀察法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社會科學研究之觀察法,必須要有確定的研究目的,然後研究者再根據其研究目的,來進行資料的蒐集與紀錄;然而,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法,卻不須要如此嚴謹、清楚,以及系統化。通常研究者可以根據研究的手段,進一步將觀察法區分為「實驗室」和「實地觀察」兩種形式。所謂「實驗室觀察」,是指研究者在備有單面鏡、攝影機與錄音機等設備的實驗室中,或研究者在事先控制的自然情境之下,對研究的現象、事件或行為,進行有系統的觀察與紀錄。「實地觀察」則是強調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境中,對發生的現象、事件或行為,透過直接的感官知覺與觀察,有系統地歸納整理研究的現象與行為。因為研究者一概不操作研究現象,也不刺激(例如提出任何問題)研究對象,因此藉著此種觀察研究對象的反應,又被稱之為「非干擾性的觀察」(Adler & Adler,1994)。(引自潘淑滿,2006)

吾人可進一步將實地觀察法區分為「參與式觀察」及「非參與式觀察」兩種形式。「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一詞源於學者Lindemann,他認為傳統的文化研究中之訪談法,訪談者往往須要同時扮演客觀外來者與觀察者的雙重角色,這是一種研究者必須長期地融入社區人民的生活與經驗之中,並與現場的人們互動之下,所進行的一種研究(Goetz & LeCompte,1993)。(引自劉世閔,2006)而所謂的「非參與式觀察法」(non-participant),則主要強調研究者不須要直接進入被研究者的日常活動場域,研究者只要置身於被觀察的生活世界之外,從旁觀者或局外人(outsider)的角度與立場,來了解其現象或各種行為的意義即可。(潘淑滿,2006)

事實上,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研究者總是扮演客觀的外來者是不夠的,應該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現象或是其各項行動的意義,所以Lindemann建議研究者,都應該要採取參與式觀察(引自Bodgewic,1992)。參與觀察提供研究者獲得一種「被信任者」之身份的機會。透過參與觀察─成為社會情境中的一員─你可獲得關於研究參與者的行動,是如何與其用字遣辭相符的第一

手資料、看見他們的各種行為模式、預期與未預期的經驗,以及發展與研究夥伴之間的信任關係,並以此激發被研究者告訴你原本他們不會說出來的其他各方面的資料。(莊明貞,2006)更有學者認為參與式觀察,是一種「充滿人性」的研究法。(謝臥龍,2005)

文化人類學家Malinowski,進一步地將此種參與式觀察法,運用於田野研究的過程之中。(潘淑滿,2006)更有學者認為,參與觀察法是「民族誌調查法的靈魂」,過去人類學家是以長期的田野工作,作為蒐集某一民族或社區之生活方式的主要依據,而田野工作所作的,就是一種參與式的觀察法。(劉世閔,2006)Jorgensen(1989)則更進一步指出,參與觀察法具有七項不同的基本特質。(潘淑滿,2006)

Atkinson & Hammersley(1998)更進一步將觀察法分為四種:

(一)完全參與者(complete observer)

所謂完全參與者,是指在實地參與觀察時,研究者或觀察者的身分,與其他人是完全一樣的,被觀察的人並不知道觀察者真實的身份,所以觀察者可以自然地和被觀察者互動。

(二)參與者一如觀察者(participant as observer)

研究者可以完全參與整個研究場域或活動的過程,不過須要對被研究對象表明研究者的真實身分;當然,身分的表明可能會影響彼此互動的過程,因而使得原貌失真。

(三)觀察者一如參與者

研究者不但表明研究者的身份,同時可以和被研究對象在互動過程中不斷地互動,而不須要有任何藉口。

(四)完全觀察者

研究者完全從旁觀者的角度與立場,不參與任何研究場域的活動,透過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被研究的現象或對象。(潘淑滿,2006)

田野工作所作的,應該可以是完全參與者、參與者一如觀察者,以及觀察者一如參與者。

二、觀察法的適用情形與運用步驟

既然田野調查為觀察法的一種,吾人就必須了解觀察法的適用情形,與其運用之步驟。

(一)觀察法的適用情形

Jorgensen(1989)及Bernard(1998)就進一步建議,下列幾種情形較適合運用參與觀察法:

1、當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或情境時,被觀察對象不會因研究者的出現而改

變其行為,也就是說,研究者是被包容的,而不會成為好奇或感興趣的

對象。

2、研究者對於研究的現象所知有限,研究者可以透過參與觀察法,對研究

現象產生初步的了解。

3、當真實行為與語言之間存有明顯的差異時,如果研究者運用訪談或問卷

調查方式,仍無法了解其真實的行為,那麼,就比較適合運用參與觀察

法。

4、當研究的現象、事件或行為,具有連續性時,參與觀察法的運用,有助

於研究者從整體脈絡的觀點,來了解現象之意義。

5、當研究的現象並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現象,或者被視為違反社會規範

的行為時,參與觀察法可說是頗為適合的研究方式。

哪些社會現象或問題,比較不適合運用參與觀察法來進行相關資料之蒐集呢?Jorgensen(1989)和Bernard(1998)歸納出下列幾種:

1、如果一個場域有一個完全陌生者出現,其目睹和紀錄的行為會被視為是

一個入侵者時。

2、研究的場域是完全秘密的,參與觀察對被觀察者而言,其實是一種禁忌

時。

3、團體成員和外來者的觀點顯著不同時。

(二)觀察法的運用步驟

在本節中,主要著重於說明研究者如何將參與觀察法的理念與技巧,運用於實際研究的過程之中。首先,研究者在運用參與觀察法之前,應先具備下列幾項技巧(黃瑞琴,1999):

技巧一:進入現場

由於現場的人們、事件和動作,常常流動得很快,一位剛剛進入現場的研究者,常常會感到漫無頭緒,或是一下就淹沒在許多觀察所得的資料之中。因此,在進入現場的初期,研究者最好保持消極被動的角色;等到慢慢熟悉環境之後,再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與現場人們彼此相互認識,收集環境的資訊反而是次要的工作。

技巧二:維持關係

研究者必須要和現場的被觀察者,建立和維持一份良好的關係,這是在現場維持觀察活動期間,一項最根本的原則。

技巧三:主要報導人

研究者在研究的初期,應該要常常試著和現場幾位報導人(或關鍵人)(key informants),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因為這些主要的報導人,往往是研究者在現場最好的朋友,同時也是資料的主要來源。

技巧四:化熟悉為新奇

在現場蒐集資料時,研究者必須保有一顆質疑與探索的心。研究者在研究場域中,必須不斷地提出問題:為什麼這個…(動作、人、情形或概念)是這個樣子?尤其,當研究者在自己的社會環境中作民族誌研究時,必須採取哲學家似的批判態度,化熟悉為新奇(mar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不斷地質疑和檢驗現場圈內(或局內)人,所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因為通常一個理所當然的現象,經過仔細的觀察探索之後,可能就會轉變成為最有意義的解釋。

技巧五:觀察指引

研究者進入研究現場之後,可以參照研究主題和對場域的了解,擬出一份「觀察指引」(observation guide),詳列出在現場參與觀察的領域與主題,藉以提醒自己擴展蒐集資料的方向,這些領域和主題,在觀察過程之中可能會持續地被一再

修訂。

技巧六:問問題

研究者在現場的參與觀察,總是伴隨著發問和訪談。參與觀察可能是複雜的,但常常是從一個相當簡單的問題開始,在研究初期,研究者應該問一些開放式的、非指引性的問題,當研究者已經熟悉了一個場所,發問的問題就可以變成更有焦點和指引的,研究者也可以檢核分析之前所蒐集所得的各種資料,對照比較人們所說的話或所觀察的行為。到了研究的後期,研究者已經充份了解場域,即可以使用更為積極的提問策略,問一些較為敏感的問題甚至是禁忌的話題,或請報導人更深入地談論某些特定的議題。

技巧七:學習傾聽語言

參與觀察法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學習現場的人們如何使用語言,研究者必須知道在他們自己的世界和報導人的世界之中,所使用的語言和符號,極可能有著不同的意義,研究者必須探索他們所不熟悉的語言的意義。

技巧八:在現場的情感

在研究場域中,研究者自我情感的掌握,往往會成為與被研究對象建立關係的重要媒介。研究者如果能夠敏銳地察覺,並適當地處理與紀錄,將有助於了解研究對象的觀點,並且是控制研究者偏見的一個重要方式。

技巧九:在現場的時間

研究者必須不斷地討論要觀察什麼或什麼時候來進行觀察,但是每次在現場場域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隨後可能作紀錄的記憶和時間,除非是覺得自己須要多花一點時間在現場和人們建立關係。

技巧十:離開現場

通常從事質性研究工作者,往往不會感覺到研究是完全的,總是會覺得還有一些什麼須要進行了解,也總是有些事情會讓研究者繼續感到興趣。從務實的角度來看,研究者若是想要完成一個研究,就必須彈性地確定研究的完成點為何時。(潘淑滿,2006)

三、參與觀察法的優缺點

參與式觀察可以彌補單靠訪問所得的資料不足或是誤導,也可以分辨理想與實際行為之間的差異,這是此研究法最明顯的一項優點。其次因為研究者於田野長時間的接觸,在態度上表現出對被研究者的任同、支持甚至協助,久而久之,便能取得被研究者的信賴,進而主動提供相關資料給研究者,這些均有助於研究質量的提升。

對於非言語的行為,例如儀式、動作、姿勢、情緒的表達,以及信仰等等,也只能透過參與式觀察,才有進一步加以掌握與了解的可能。屬於人類心理與精神方面的議題,原本就很難言傳,因此研究者勢必要進入田野,來蒐集第一手的資料。

參與觀察法的缺點,在於可能因研究者的介入田野,而影響被研究者的行為,甚至於影響田野的現況。

當然介入田野未必全然就是負面的,文化原本就是一種有機體,可以被比喻為「開放的田野」,不斷會因為內在與外在的因素而產生各種變化,研究者的參與,有時候會刺激被研究者的反應,觸及其潛藏的文化價值觀,以及社會關係的複雜局面。參與觀察法的另一項缺點,則是田野太過廣大,在短時間之內不易掌握研究主題和範圍,因為不確定哪一項資料和研究相關,也因為缺乏以前的研究資料,所有的田野皆因「人事的不同組合」和「生活性」,而具有歷史的獨特性與嶄新意義。

有一些其他的條件或因素,會影響參與觀察的成果,例如研究者是單獨一個人,或是許多人一同出現在田野,研究者的性別、階層屬性、人格特質,也都有關係。

至於性別如何影響參與觀察的結果,一般而言,研究者較容易打入同一種性別的被研究者生活圈中,而階層因素也會影響參與式觀察所能進入的層面。(謝臥龍,2005)

第二節田野調查前置作業與資料蒐集

一、田野調查前置作業

(一)行前裝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田野工作所須配備的器材工具,種類繁多不

一而足,原則上是能夠方便行事、工作便利,以及能夠維護自身的健康與安全,在輕便且容易攜帶的條件之下,都是可以考量的。因此舉凡能夠設想得到的文獻圖籍、文具器材、攝錄器材、隨身裝備、特殊儀器、雨具、藥品…等等,均以能夠配備齊全又不造成行動負擔者為佳。

(二)小組分工

田野調查是屬於團隊工作(team work)的性質,因此需要團體同心協力、集思廣益,同時執行上要達到分工合作及分工合宜,才不致於格局太小而毫無工作成效。田野小組分工方式如下:

1、採訪編制:記者、助理、音控、文字

2、拍攝編制:導演、場記、攝影、燈光

(三)蒐集資料

為了有效獲得田野調查的成果,延伸現有資訊的範圍與不足,行前必須增補其他相關的資料蒐集。一般所蒐集的資料,多是以平面的書籍出版品為主,事實上除了圖書出版品之外,還有其他的媒體出版,也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二、田野調查資料蒐集

田野調查是要到現場實地記錄與工作,而這些記錄成果更是可以帶回,或再次轉換成為研究展示的成果,這種透過田野調查的實地採訪和記錄,便是第一手寶貴資料的取得,至於最典型的資料蒐集型態,不外乎有下列四大項目:(一)採訪記錄

藉由受訪者的口述、操作,或是表演者示範的錄製,所蒐集到最直接的影、音記錄,若再摘錄寫成為文字稿,並且再經過嚴謹內、外考證之後定稿,此份文稿即可說是最忠實的田野採訪紀實。

(二)拍攝記錄

針對現場實地的古建聚落、造型藝術,或是重要人物的拍攝記錄,其蒐集到第一手的影像圖照資料,正是田野紀實專文中所不可缺少的佐證圖像來源。(三)翻製記錄

田野調查過程之中,若是徵得原收藏者之同意,翻印或翻拍傳世的祖譜、古

籍、圖稿、劇本、譜例、秘笈或老照片等等珍貴的資料,更是日後進一步研究的基本材料。

(四)測繪記錄

有關空間現場的實地測量,或是造型藝術品的大小尺寸,以及模擬方式的簡圖或是描圖等,均有實際的數據與簡圖,以方便日後資料之整理和現場復原的模擬。

第三節田野調查的資料處理

一、利用科技進行資料處理

自從十九世紀末「光學」(optics)科技問世之後,出現以曝光、感光及顯影技術為呈現的圖照攝影(photography),接著又出現將感光膠卷快速捲動之下,形成連續動作記錄的影像攝影(film);同時當類比式的記錄模式廣被人們應用之後,聲音的保存更可透過唱針或磁頭,從電唱片或錄音帶中讀取到資料的原音。從此之後,人類的歷史文明,就走向了一個更新的紀元。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不論是圖像、影像等拍攝的器材與耗材,或是各種等級的錄音設備及價位,在一般生活中可以說已經是相當地普及化,因此任何機構或是個人,多有機會能夠去接觸實際的操作,或者是以此作為專責的職務。

就研究或是教學工作者而言,如何拓展研究的資源,或是增加教學教材的蒐集,其最簡便的解決之道,其實就是透過田野調查與記錄,獲得第一手的原始素材和資料,接著進一步根據研究的內容,繼續規劃以及製作出各種類型的衍生多媒體。

多媒體的工作乍看之下,似乎是一個相當艱鉅的工程,但事實上在今天數位科技化的時代中,套裝式的應用軟體,已經帶來相當便利的條件,對於從事第一線田野調查的工作者而言,並非如想像之中的那麼困難,只要在田調資料後續處理的過程上,注意到以下文中所舉出的事項,相信就可以讓田野調查成果有更豐富生動的展現。

田野調查所蒐集的成果記錄資料,固然富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是這些原始資料,仍然會隨著歲月與人為因素,最終也會有生命終結的一刻,這是從事資

料蒐集與記錄工作者,無法避免與逃避的現實問題。有關田野記錄資料的生命結束,究竟是哪些情形?

(一)材質毀損

田野記錄的圖像所使用之相片、底片、幻燈片和膠卷,或是影音資料的錄影帶、錄音帶等格式,就材質本身來說,深受自然氣候和保存條件的限制,故不論防潮設備如何精良,時間一久依然會有化學性的氧化、退色和發霉,錄影帶、錄音帶亦會有受潮、消磁等情形。一旦發生了材質性的損壞,則再多麼珍貴的圖像記錄,也只好徒呼奈何。因此,如何將其轉換成為耐久性的材質格式,是田野蒐集工作首先須予以正視的問題。

(二)規格不定

隨著科技化的演進和更新,造成各種田野記錄的規格系統紊亂,例如圖照規格中有4x5、120或135的不同,其變異性與功能也各不相同,其中只有135格式才能適用於幻燈片播放;至於影像部份則更為嚴重,例如有放映式的8釐米、35釐米膠卷,也有V8、Hi-8、Beta、VHS、Super-VHS、Beta-Cam的錄影帶格式,在這麼多的機械規格之中,除了品質效果彼此之間落差甚大之外,其播映系統亦是完全地不相容,尤其是有些器材根本已經在市面上停產或是淘汰了,空有這些寶貴資料,又要如何來讀取和研究使用?若是如此,這些記錄不就形同廢棄物?因此,我們更要思索田野記錄資料的終端儲存系統,應該要放在器材系統相容性較高,而且至少在短時間之內不易受時代汰換的先進規格中,例如統一化的數位規格,正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

(三)檢索不易

當進行田野調查工作多年之後,其成果記錄必然會累積到相當可觀的數量,接著便會面臨到如何檢索使用的問題。造成檢索不易的因素,可以概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1.在資料蒐集前置作業上的疏失

例如文字記錄不詳實、目錄彙編不精確,甚至於連最基本的標題、製作、地點、日期、來源等記載都缺乏,如此,愈龐大的成果資料,反而愈造成整理或檢索上的嚴重困擾。

2.後續自動化檢索系統的缺乏

此項是一重點,因為不論資料多寡或是良窳,一旦在使用上搜索不易,或是根本尋找不到時,這批資料的下場,與檔案毀損其實並無差異。事實上透過現代科技來建立檢索系統,以目前的條件並非困難之事,唯一的要求是必須符合數位化的儲存模式。當然也可以仰賴人工查詢模式,只是越到後來會更耗時又費力,既知如此,何不在一開始就確立一標準的數位式規格。不論如何,若空有豐富的資料庫,卻很難有效而快速地檢索使用,那麼就形同一座無用的寶庫,最後只有被閒置和遺忘。

(四)前瞻不足

從事田野調查的工作,無非是想要對研究主題有著最忠實的記錄,但同時也應該為這一些寶貴的成果記錄資料,預作更具前瞻性和生命力延伸的規劃;換言之,田野記錄所建立的資料庫,不僅僅止於消極、被動式地在簡單的檢索機能之上,反而必須透過後續的整合與開發計畫,才能將資料產生出更積極而主動的生命延展力。

這些由研究者辛辛苦苦累積下來的田野記錄,下列有幾點觀念,不妨拿來自我試問:

1.未來是否具備衍生開發製作的條件?如果連可能性都沒有的話,即使被檢索出來的影、音和圖像資料,又能夠發揮什麼性質的延伸功用?

2.所謂衍生開發製作的能力,係指這些影、音和圖像資料的品質,能否再次編輯或剪輯製作成為一個新產品?

3.資料的儲存規格是否具備資源共享的便利性?假若這些條件都符合具備的話,何不更進一步來編寫企劃腳本,例如一位研究者以其資料主動開發製作鄉土藝術教學之各類型應用的輔助教材。

二、田野調查資料處理的遠景

一位研究者進行田野調查與記錄工作時,除了避免資料生命的快速終結之外,究竟其前瞻的意義和遠景在哪裡?事實上若能針對前述所提及的四個問題:(一)材質毀損、(二)規格不定、(三)檢索不易、(四)前瞻不足,一一予以克服之後,至少就已經是在實踐田野記錄的前瞻性目標。在此進一步提出二點簡單的作業原

則來探討之:

(一)數位化儲存

數位化(digitize)是新興資料儲存的系統格式,也是當今高科技時代所帶來的新觀念,簡而言之,係將各種田野蒐集的成果資料,經由週邊設備格式化之後,轉存進入電腦中,從此即可面對前述所出現的問題來迎刃而解:

1.儲存材質之恆久性

目前有關圖照部份最廣為應用的方式,即是轉存成為「圖照光碟」(Photo CD),錄影帶部份則可壓製成為「影像光碟」(Video CD)的模式,聲音部份亦可透過電腦錄音程式,做成WA V或MP3的格式燒錄在光碟裡。這些數位化儲存在光碟片的後影、音、像等資料,若不是人為刻意的刮損破壞,事實上較不受制於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同時在講求安全性及恆久性的前提之下,可經由電腦再從燒錄機來製作資料備份。當然新穎的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更可以將所拍攝的資料直接讀取,再存入電腦硬碟中或燒錄成光碟,省去不少掃瞄、格式化等的時間損耗。不論如何,電腦硬碟畢竟有限,故僅能提供作業時的暫存空間,最後還是要以光碟片做為終端儲存區,此乃顧及安全性、恆久性之外,另一種經濟因素的考量。

2.讀取規格之簡易性

經過數位化之後的影音像資料,在當今的電腦軟體環境中大多可以相容,例如:Photo CD內的圖檔(graphic files),可以預先設定成壓縮檔”*.jpg”、普通點陣圖”*.bmp”,以及高密度輸出的繪圖檔”*.pict”或”*.psd”(photoshop),這些檔案多可在現行通用的繪圖軟體中讀取。還有Video CD內的影像檔(video files),常見者有*.dat或MPEG解壓縮的形式,舉凡Windows 95以上版本,多可在Microsoft 所配備的附屬應用軟體下讀取;同時又可透過影像剪輯軟體,轉存為較小格式的”*.avi“ (video for window),以及”*.mov”(quick time)等格式,讀取系統也並不困難。聲音檔中的*.wav也是相當容易讀取,至於新興的MP3格式,則有其專屬軟體,但目前要取得並不困難。

3.檢索系統之便利性

上述數位化的影音像資料格式一旦建立之後,即可經由後製作業的過程,設

計各種不同程度與需求的查詢程式系統,或是建立聯結(link)與關鍵字(key word)的蒐索條件,日後在檢索與查詢使用上,就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找到資料對象,對於教學、研究與自修者都具有相當大的效益。

4.衍生製作之前瞻性

事實上因應研究與教學,所蒐集到的田野調查記錄資料,其數位化的效益並不僅止於要解決前三項的基本問題而已,反而在此具有更積極的前瞻性目的,也就是如何藉由已經完成數位化的成果資料,開發撰寫各類型教材應用的企劃腳本與構想,以及在電腦數位操作環境系統之中,迅速完成各種多元化的衍生製作物,例如專書出版、影帶出版、簡報系統、查詢系統、網頁製作,以及專屬網站設計等等。

(二)前瞻性企劃

執行數位化處理之後的影音像記錄資料,只要再賦予更實際的企劃腳本,即可開發更為前瞻性的衍生製作成品。「衍生製作」的效益概念,是來自於數位資料所具備的「資源共享性」,並且能夠在數位操作系統之中,達到便利、快捷及無限次的使用幾項目的。故從「前瞻性」作業模式的角度來看,田野調查記錄工作應該要講求一套具備一貫性、效率性的模式,也就是從一開始在執行記錄製作時,就必須想到記錄資料蒐集建檔的規格,以及未來如何將資料成果繼續衍生製作。按照現行的科技條件,並前瞻未來研究與教學的適用趨勢,將圖像記錄資料數位處理之後,再繼續延伸其應用生命的延展力,可能是較具前瞻性的作業模式規劃。

就「衍生製作」的完整流程而言,一般可概分為三大階段:

1.第一階段──前置作業

為素材蒐集的階段,不論採訪錄製、圖像拍攝、文字蒐集等實際執行工作與調查過程之中,所徵集或撰寫的田野記錄,圖像、影像、音質和文字記錄的豐富與否,都直接關係到未來資料建檔品質的好壞。

2.第二階段──數位作業

所有資料尚未進入數位化建檔儲存之前,都只能被視為暫時儲存狀態而已,因為錄音帶、錄影帶、底片、相片和幻燈片等的保存期限都並不長,更談不上進

一步的檢索和製作。當所蒐集的資料轉製為Photo CD、Video CD和聲音檔案片之後,這些田野成果記錄資料,不僅已經具備了永久儲存的條件,更是未來執行衍生製作的基本素材來源(source)。

3.第三階段──後製作業

也就是本報告所強調的後續「衍生製作」。奠基於上述已經完成數位處理的影音像和文字source資料,然後研發各種類型的製作企劃,再進一步編撰實際的腳本內容,接著就可正式執行「後製作」。在此舉出現行市場上最通行的五項產品:

(1)專書出版:透過自動化編輯軟體系統,整合圖像檔和文字檔資料之後,進行電腦版面編排,一般在三次校稿之後輸出網片,即可上機印製與裝訂成書出版。

(2)影帶出版:編寫剪輯劇本與旁白腳本,然後藉由數位剪輯軟體串接合成,並經由影音特效處理之後,即可完成精華篇或專題性的影帶出版品。

(3)簡報系統:編寫企劃大綱與簡報內容之腳本,然後結合影、音、像和文字等資料,再應用各型簡報軟體,製作多媒體之簡報節目,以發揮最大的導覽說明功效。

(4)查詢系統:編寫企劃架構與旁白腳本,然後結合影、音、像和文字等資料,再應用各型多媒體製作軟體,製作發行光碟產品(CD Title),或是輔助教學產品(CAI)。

(5)網頁製作:以前述數位資料為基礎,藉由通用的標記語言(HTML)編寫網頁,然後載入http//相容的WWW (world wild web)之環境中,便可在Internet 世界開放各界瀏覽及查詢使用。

第四節田野調查與研究倫理

當初幫助帝國主義殖民者提供土著社會資料的是人類學家,後來經過痛切的檢討,對此行徑作出自我批判的,也是人類學家。這樣的傳統與經驗,亦是促使當代西方人類學家,頃力且不斷地鑽研人類學田野或民族誌道德規範,同時透過各種可能的方式,來要求務必使「道德信念優於研究」的主要動力。

一個人類學家出發步上田野,他所攜帶的絕不僅止是筆記本,錄音機,照相機,以及他(她)的錢囊;另外隨附著的,還有一個複雜的民族誌道德,或是揮之不去的人際關係責任網絡。這個道德網絡係以人類學家為中心,作著交錯的互動作用。西方國家多早已訂出,當社會科學家在研究人群時,所必須負起的一定的道德責任規範,而台灣學界則尚無這方面的概念與策略。

Robert M. Merson 曾經歸納出田野工作所面臨的道德問題有二:一方面是研究者的假裝與欺騙;另一方面是對被研究者的不良後果或傷害。假裝與欺騙是一種態度,同時也是一種外顯的行為;兩種卻常常屬於同一種作用過程。田野工作者到了被研究的社群,為了蒐集材料上的方便,也為了研究上的順利,或者會在某一生活範疇上作某種程度上的隱瞞。例如,他會以另一種身份(如教師或記者)寄居於該族群;表面上,他會淡化所欲研究的課題;或者,他偶爾會在公開的場合之外,暗中進行觀察或採集資料等。(謝世忠,1987)這裡就牽涉到一個基本問題,即自然觀察法與參與觀察法之區別。在自然觀察法下,我們通常難以告知被觀察者,當下我們正在進行觀察的活動,因為這樣會影響到被觀察者的「自然表現」。而且所觀察的範圍,總是包含所有時空背景下的人、事、物,而研究者乃是屬於客體。相形之下,參與觀察法則是在預先說明自己的身份及研究面向之後,透過與被觀察者之間的熟悉度與信任感,使得觀察的情境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之下發生。

蔣彬(民69)在他的碩士論文「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田野方法的特性」中就指出:「田野研究的論證,其最為人所詬病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論的因素就在於:研究者對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往往只有粗略的交代,對於材料(raw material)所得到結論的推理過程,交代不清甚至完全沒有交代。和量化研究相比,讀者不容易瞭解研究者由蒐集材料到獲得結論的過程,自然就難以對研究的結論給予正確的評估(Becker,1958;Pelto 1970;Cohen 1977)。因此Pelto(1970)認為研究者最起碼應將每一論點背後支持他(她)的論點(以及否定他/她的)田野材料都明確地列出來,使得讀者可以針對論點的信度與效度來進行評估。」Gerald Berreman(1968)就指出,我們不應再視被研究者為我們的實驗品,我們必須作到的是,當他們與我們合作,是完全自然地積極參與,而無絲毫地被迫或不情願。米德(Margaret Mead,1969)也認為:「人類學的研究並無所謂的實驗品。我們與報導人一塊兒工作,相互信賴與尊重,是唯一必須執著的理念。」有些學者認為在觀察研究過程中,作一點掩飾或假裝的功夫,

是唯一能獲得或掌握重要研究情境和關鍵點的方式,但是在某些成功的研究案例中,我們發現越是開誠佈公地面對,越能見到真實的一面。事實上,在無限制的時間裡,作為一個田野工作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及研究報告出版之後,若有觸犯任何一個人或團體的權益,就當負起法律及道德上的責任。無論如何,身為一個研究「人」的研究者,必須要使所發現的、行之於文的一套學問,一律都建立在人與人、族與族平等(包括研究前、研究中、及研究後)之精神基礎上。(張雯,2001)

第五節田野調查在管理學的應用

管理學者在進行田野研究,與人類學者和社會學者所進行的田野研究,並無任何根本上的差異。其實管理學者所研究的往往是經理人。在管理學域中特別注重「啟示」:這個研究對公司究竟有何實質貢獻?對政策的擬定與實施有何衝擊?所以光是說故事、寫報導,缺乏理論與實務的啟發,這樣的研究是很難被接受的。現在管理學界對田野調查的深入與熱情,大概還停留在一九二O年代人類學興盛的狀況。二次大戰之後,進入管理學領域的學者,多半為工程師、科學家與數學家,所以田野研究在管理學界並不容易取得其「合法性」與地位。這種狀況一直到二OO四年才有了改善的空間,美國管理學會開始提倡質性研究,並大力鼓吹管理學者應該走進田野,所以未來的二十年,也許會有像亨利及巴克之類的學者,會將學生都推到公司的現場,帶動管理學界的「田野熱情」。

有許多個案研究經常被批評為不夠科學,其實這樣的批評雖是恰如其分的,但也有一點以偏概全,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注意於現場所蒐集到的資料的品質。

質性研究的精采之處常常在於精采的資料,可是困難之處就在於─當研究者蒐集了一大堆的資料之後,往往最後才發現所問的問題不切重點,而所答的問題也都言不及義。進行田野研究時,研究者的任務就是要問對的問題,藉由與受訪者的頻繁互動,點點滴滴地逐漸呈現出事物後面的真相。有人覺得這不就是盡量問問題,然後把受訪者的話一五一十的記錄下來就行了!然而一位受訪者其實很難全盤告訴一位研究者真相為何。

另一種情況則是相當悲慘的,研究者所蒐集到的資料可能都是正確的,所堆砌出來的事件與報告,卻只是「句句都對,但段段都沒有意義」。在進行田野調查時,一般而言研究者都會將現場所蒐集的資料分為三種:

第一類是表徵性的資料(presentational data),這是受訪者直接告訴研究者,他對於某件事情的看法,其主觀性當然較強。第二類是操作性的資料(operational data),這是研究者可以透過受訪者的日常活動,所直接觀察到的資訊。第三類則是詮釋性的資料(interpretation data),這是受訪者說明他的看法時,所給予的解釋。

想要蒐集到表徵性與操作性資料,研究者只要進行個人訪談與現場觀察觀察即可。但是若研究者想要蒐集到詮釋性的資料,通常都必須求助於「理論」。在進行田野調查時,不是只有採訪成員及觀察活動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善用既有的「理論」去取得重要的詮釋性資料,使質性研究的作品更具信服力。(蕭瑞麟,2006)

質性研究者要盡量確保所蒐集的資料品質,最常用到的技巧便是三角交叉檢定法,這原是古代水手航海時,利用兩個星座定位找到第三點,也就是航行船隻所在的位置。在質性研究中,三角交叉檢定法是利用不同的資料來源,去分析資料的可靠程度。研究者可以找到不同部門的人,對於同樣的問題試著作出不同的詮釋,以了解研究問題的深度與多面性。另外,研究者亦可經由不同的資料(例如公司內部報告)來檢驗受訪者談話的真實性。而交叉檢驗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取得一致性的資料,而是在於確認資料的可信度,一個很簡單的三角檢驗提問法,就是採訪三個來自不同部門(或不同立場)的受訪者,先問一些基本問題:人(who)、時(when)、事(what)、地(where)、物(what)、如何(how)、為何(why)、多少(how many),然後,鎖定著一個重點問題,研究者連續問出五個「為什麼」(why),通常就會有驚人的內幕被發掘出來。因為如果對方若是要撒一個謊,就要另外找四個謊來圓;如此「追蹤謊言」下去,研究者不久之後就會對問題有一番全新的了解。(蕭瑞麟,2006),唯有加強資料的品質,田野調查的研究成果才會更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圖書。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郭佩宜、王仁宏主編(2006)。田野的技藝。台北:巨流圖書。

劉世閔主編(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蔣斌(1980)。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田野方法的特性。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未出版)。

謝臥龍主編(2005)。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世忠(1987)。民族誌道德與人類學家的困境:台灣原住民運動研究的例子,當代,20:20-30。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培生教育出版。

Bernard, H. R.(Ed.),(1998). Handbook of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Bogdewic,S.G.(1992).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Crabtree, B.F., & Miller, W.L.(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Goetz,J.P.&LeCompte M.D.(1993)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o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orgensen,D.L.(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Van Maanen,J(1979)”The Fact of Fiction in Organizational Ethnography.”Adminstrative Science Qualterly 24(4):539-50

Van Maanen,J(1988)Tales from the field:on Writing Ethnography. 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地名调查报告

地名调查报告 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 实地考查 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处,东南面是301 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直流传至今。1966 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301 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 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案设计 《地名调查报告》教案设计 解北一小陈方元 教案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案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教案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梁家巷高笋塘荷花池驷马桥 齐读 2、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 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 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上网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7篇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7篇 Composition of toponym Investigation Report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7篇 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地名调查报告作文 2、篇章2:地名调查报告作文 3、篇章3:地名调查报告作文 4、篇章4:地名调查报告作文 5、篇章5:地名调查报告作文 6、篇章6:地名调查报告作文 7、篇章7:地名调查报告作文 篇章1:地名调查报告作文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建城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 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当于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周边高阜丘陵逐渐向平原水洼地区迁移。周末,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桥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成都。 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 位就有216处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遗址等更是中外闻名,欢迎大家到成都旅游观光。 篇章2:地名调查报告作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开封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七朝建都之地,是一座历史 悠久的古城,所以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开封府就是著名的景观之一。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汇总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及其作用 简言之,田野考古调查就是运用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野调查方法,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下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利于更好地保 护和研究。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是指对古代遗存的地面勘察,其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古代遗存,特别是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被掩埋于地下的遗址。 其作用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1、考古调查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发掘一个遗址之前一般先要对这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及堆积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掘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同样,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是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2、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古调查不仅仅是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有些情况下既使不发掘,只要调查工作做得细致、深入,也同样能够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讨论一个地区内的遗址密度所反映的诸如人类共同体的规模,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某种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时,考古调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相比较,其优点是工作周期短,工作面积大,耗费资金少,其不足之处则是在获取资料方面,远不如发掘所获那样丰富和系统,因此由其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也有局限,诸如遗址的文化性质、形成过程及系统编年等问题的解决都还有赖于正式的田野发掘。所以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中互为补充的两种研究手段。 二、考古调查的对象和分类 1、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 遗址指古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并以物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各种活动形成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居住址、城址、矿冶址、陶窑址、古战场、古道路、庙宇、石窟寺及墓葬等等。 B 遗迹主要是指在遗址中由一次短期的人工行为造成的、固定的物质遗存。这里所谓的短期行为当然不是指几小时或几天,而是指人们一次性内容连续的工作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可能经过了多次后期修整和扩 9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10篇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10篇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1 宝鸡市在陕西关中西部,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历史典故的城市。它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 宝鸡原来的名字叫做陈仓,因为有陈仓山而得名。两千多年前,秦文公在这里修建了“陈仓城”。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在此设下陈仓县。唐朝时改名宝鸡县,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宝鸡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三皇时期。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诞生于宝鸡的蒙峪。据考证,宝鸡原有三个神农祠,其中以九龙泉的神农祠最壮观。九龙泉,泉出九穴,其水清澈透底,香甜甘美。此遗址在今宝鸡渭河南岸神农乡峪泉村。 宝鸡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的要地。汉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陈仓改名为宝鸡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事情。最初,唐肃宋是改陈仓县为凤翔县,后因城南鸡峰山常有“宝鸡啼鸣”,唐肃宋认为是吉祥之兆,于是他改“凤翔”为“宝鸡”,将陈仓县改称为宝鸡县。从此,宝鸡这个吉祥而美丽的地名就一直被沿用下来了。现在的宝鸡市管辖地区有三个,即金台,渭滨与陈仓区。管辖的县有九个:凤翔,歧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县。市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5万,其中市区人口75万。地名调查报告作文2 南阳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人杰地灵:如辅佐刘备的诸葛亮;发明地

动仪的;医圣张仲景……都是南阳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现在,人们用科技、智慧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南阳。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二百七十二年时,“南阳”这个名字才诞生。虽然朝代变更,但“南阳”这个名字使用了两千两百年却仍没改变。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相邻,南面是伏牛山,北面是汉水。又是三省的主要通道。提供给人们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现如今,南阳已经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主要的旅游胜地,它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宝地,是一方充满激情的热土。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3 五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南阳市南召县四棵树乡西部,北距南召县城40公里,东南距南阳市75公里。 五朵山是文献记载的历史明山,久负胜名。《》称其帝山,《明嘉靖南阳府志》说:“此山五峰并峙,圣女朵、禅庵朵、摩云朵、娇女朵、哑女朵并肩而立,故名五朵山。” 五朵山又称歪五朵。关于歪五朵,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祖师爷要到五朵山修行,走到山根有点累就坐下休息。当时正是正午,骄阳似火,山神和土地爷为了让祖师爷有个荫凉就让五朵山向东以歪,结果祖师爷一看要倒,吓得起来就跑,这一跑就跑到了武山,在这里修成正果,因此就有了五朵山,这两地都成为人们敬仰真武的名胜之地。不过,当地居民说这里才是祖师爷开始修成正果的地方,有灵气,因为这里的山神和土地爷。真正的帮助了他。

研究生《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介绍

研究生《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民族学是我校重点学科,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的核心基础;《田野调查方法》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特点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能力、提高其社会研究与服务能力的基础课。规范、扎实的田野训练是培养学生社会文化敏感性和磨练其学术感悟力的重要途径。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的源头和实验室,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收集资料利器,近年来倍受其他学科高度重视,被考古与博物馆学、新闻传媒、民俗学、宗教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公共政策、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国际政治、艺术学、民族医学、建筑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积极地借鉴,并成为各个学科专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方法为指导,按照田野调查和社会研究的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意识的培养,不仅仅传授资料收集技巧和工具,更在于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各民族各个地方文化特征,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举的目的。 具体内容涵盖田野调查所要经历的全部过程,第一部分按工作先后顺序划分,包括“前期准备→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方案的设计→田野调查的实施→参与观察社会文化现象→结构性和半结构性访谈→各种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初步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跟踪调查→修改调查报告”;每一项内容中都包含以往的教学实践案例;每一项内容结束后,都安排相应的实训练习。 教学实践分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层面。 课堂教学主要将人类学理论与田野调查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领会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前沿及其与田野调查的直接联系,介绍田野调查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理论,以及学生在学习、科研乃至未来的工作中必备的有用工具和技巧,包括熟悉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如何选定研究议题,如何开展研究计划,如何解决田野调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等。同时,运用以往学生田野调查资料和案例,使学生在调查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观摩学习其他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践,并协助学生寻找所学理论和方法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 田野调查实践将安排学生分小组按不同主题对各自关心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展开小规模调查练习,以培养学生对田野的感性认识,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调查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民族志文本或田野调查报告。旨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学、总结、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志与田野调查之间的关系,思考学习和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深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导学生从选题、研究设计、调查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到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收集资料的技能的同时,发现自己的潜力,培养学术思考的习惯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网络教学平台将为本课程教学团队和选课学生群体建立本课程专属的微信群,既方便学

20xx年关于有趣地名调查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8177 (报告范本系列) 20xx年关于有趣地名调 查报告详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20xx年关于有趣地名调查报告详细 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篇一】 题目:陕西的西安 内容来源:上网查资料 报告内容: 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的兵马俑文明中外,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古老城市。 西安市位于我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属于温热带,平均温度13.3℃,最冷月平均气温-0.9℃,最热月平均气温26.4℃,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

中在夏季。 据说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年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 现在的西安除了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和文物,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物,西安变得越来越美,使许多中外人士慕名而来,西安是一个魅力城市。 【篇二】 题目:家乡有趣的地名——饮马口 内容来源:1. 采访长辈2.看地图和资料3.实地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一、田野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设定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田野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主题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田野调查的质量与价值。 (二)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群两个方面。选择的地点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有特色,即该地区的社会或文化形态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个性。二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具有典型性。至于被调查人群,则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民间身份、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状况等。其中,民间身份主要指被调查者是不是民间艺人?在当地群众之间有没有一定影响?表演的情况如何?等等。 (三)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初步的调查内容、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表述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将工作目标、人员分工、行走路线、工作时间、采访设备、交通联络、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梳理清楚。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心理准备 (二)信息准备 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做好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文献检索可以采用图书馆现有资料检索和计算机在线检索系统。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会在具体操作中处于被动,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可能会把别人早已调查的结论当作新发现。如果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了较好的信息储备,被采访者就会觉得对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尊重,容易引发话题的共鸣,便于把问题不断推向深入。此外,还需要掌握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三)物资准备 包括(1)调研材料、文物资料、地形图、域情简介、工作手册等文字性资料;(2)录音设备、照相录像设备、信息储存设备、计算机、定位仪等资料搜集与处理设备;(3)笔、尺、记录本、记录表格等常用文具;(4)餐具、运动鞋、遮阳帽、水壶、感冒药、肠胃药、创可贴等简单的生活与医疗物品;(5)为被采访者准备一定数量的小礼物;(6)钱卡、身份证、介绍信等出差必备资料与物品。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一)虚心学习的态度 (二)访谈注意方法与技巧 访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问卷访谈;另一种是非问卷访谈,调查者在现场与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灵活地交谈。技巧包括提出问题的技巧、沟通感情的技巧、启发诱导的技巧、扑捉信息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技巧,等等。 (三)努力做好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包括笔记、录音、录像等形式,这些手段的综合使用对以后还原田野场景很有帮助。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

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 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8篇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8篇 河南省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相邻,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因是三面环山,南部开口马蹄形盆地,故称南阳盆地。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河南、湖北、陕西交通要道,是中原经济主体区与连南启西重要支点。加上雨量充足,气候温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生产、生活环境。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约七八千年前,先祖们以辛勤劳动与聪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历史文明。周朝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许等诸侯。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虽然朝代更迭、区划改变,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沿用,在历史长河里,愈来愈丰富了它涵义,在时代演进中,充分显示出它顽强生命力。 如今,南阳是 __第二批命名、首批对外开放历史文化城,是全国汉文化最集中旅游区之一,是中原主要旅游胜地,它是一块潜力巨大、有待继续开发宝地,是一方充满希望热土!

在中国有许多地名,每一个地名有它由来,只要我们多多地了解历史,就能找到隐藏无限乐趣。 地名由来,可以分成许多种:有以当地特产为地名,如盛产桂树桂林、盛产大枣枣庄、出产铅铅山;有以实际地理位置命名,如在贵山南面贵阳、在黄河以南河南、远在北边北京;有以人名命名,如张自忠路、赵一曼路、中山路。最有意思是以历史故事命名地名,从地名中可以了解有趣故事。 比如新乡以西获嘉县,就是以历史故事命名。在我国汉朝时候,南岳国国相吕嘉叛乱了,国相相当于现在总理。他杀死了当时南岳王与王后还有许多汉朝大臣。汉武帝知道了,非常生气,派了5支大军分头去捉拿吕嘉。吕嘉被迫四处逃窜。 第二年,汉武帝东巡,途中有一支大军回来禀报,已经捉拿到吕嘉,并且把吕嘉人头送到了汉武帝面前,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把得到吕嘉人头地方命名为“获嘉”。 一个地名一段历史,了解了历史知道了地名,知道了地名了解了历史。同学们不要以为地名只是简单地名,只需查查资料,动动大脑,就会知道我国文化博大精深。

田野调查笔记

篇一: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到研究现象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及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主要调查方法,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发展的独特现象。 (一)不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调查” 这一观念的破除是在黄宗智先生主讲的《中国农村研究》的课程上。那是第一堂课,学生来自北京各著名高校的各种专业,黄先生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专业、学术方向、研究设计等。一轮讲下来,黄先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每个人在谈自己的研究时,提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回想,我们都傻眼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我要去调查”。而大家的专业真是五花八门,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也有较接近的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基本挨不上的中文、历史与哲学。黄先生就笑了,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天天把调查挂在嘴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使用“调查”的方法,除非他的研究问题要求必须使用“调查”的方法,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一谈到研究方法就必谈调查法而不是其他呢。这与毛泽东1930年代做过几次调查,并且自上而下大力倡导做调查有着根本的联系。以至于今天,就连从未接触过调查方法的人,都能随口来几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类的语录。但是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研究的学生们,如果把这种“调查法”当作是真正的社会调查,并视为学问的来源之一,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究其词源,并参考实际方法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单独的“调查”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经常使用并有严格学术界定的是在欧美经常被使用的social survey[1],中文通常译为“社会调查”的一词。这是一套随着抽样方法和问卷方法发展而成的结构化的资料搜集方法,常常被称为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也就是说,真正的“社会调查”指的是,根据抽样方法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用预先设计好的询问方式来搜集社会事实数据。因此,毛泽东所采用的直接到农村去,挑选农民进行谈话、开展座谈会等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方法。我们经常在方法教科书上看到的“典型调查”,是根据毛泽东的调查方法概括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调查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以抽样为基础,问卷为询问的结构化资料搜集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这种方法显然不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都需要并且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文史哲,就完全没必要采用抽样与问卷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也并不经常使用这种结构化的“调查”方法;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是根据研究主题才会用到“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相对来说,其实是社会学常用和必需的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二)田野调查与实地研究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唯一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田野调查”。其实翻译为田野研究也许更恰当,但是实践当中大家都习惯称作田野调查,基本上没有使用“田野研究”这一概念的。“田野调查”最早是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被用于研究非本族文化和相对原始部落群体,后来被社会学家们拓展用于研究本民族文化、都市社区、亚文化群体甚至是现代生活等方面。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田野”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从太平洋上的岛屿到都市中的意大利社区,从异文化的部落到本民族的村落,再到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中村”,“田野”无处不在。所以,这一概念从最初的在异文化中、在部落里、在田间村头上做调查,已经发展到只要你走出书斋,进入研究对象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就已经在“田野”中了。而“田野工作”(field work)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田野中调查时所做的全部工作,而不是另外一种调查方法。所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8篇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8篇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1 在中国有许多地名,每一个地名有它由来,只要我们多多地了解历史,就能找到隐藏无限乐趣。 地名由来,可以分成许多种:有以当地特产为地名,如盛产桂树桂林、盛产大枣枣庄、出产铅铅山;有以实际地理位置命名,如在贵山南面贵阳、在黄河以南河南、远在北边北京;有以人名命名,如张自忠路、赵一曼路、中山路。最有意思是以历史故事命名地名,从地名中可以了解有趣故事。 比如新乡以西获嘉县,就是以历史故事命名。在我国汉朝时候,南岳国国相吕嘉叛乱了,国相相当于现在总理。他杀死了当时南岳王与王后还有许多汉朝大臣。汉武帝知道了,非常生气,派了5支大军分头去捉拿吕嘉。吕嘉被迫四处逃窜。 第二年,汉武帝东巡,途中有一支大军回来禀报,已经捉拿到吕嘉,并且把吕嘉人头送到了汉武帝面前,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把得到吕嘉人头地方命名为“获嘉”。 一个地名一段历史,了解了历史知道了地名,知道了地名了解了历史。同学们不要以为地名只是简单地名,只需查查资料,动动大脑,就会知道我国文化博大精深。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2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

发现金沙遗址,将成都建城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当于夏代纪年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周边高阜丘陵逐渐向平原水洼地区迁移。周末,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桥“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与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中心就在成都。 作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16处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遗址等更是中外闻名,欢迎大家到成都旅游观光。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3 河南省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相邻,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因是三面环山,南部开口马蹄形盆地,故称南阳盆地。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河南、湖北、陕西交通要道,是中原经济主体区与连南启西重要支点。加上雨量充足,气候温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生产、生活环境。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南阳”意思是说它位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一、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田野调查方案

《民族数学文化与教育研究》田野调查方案 第一部分: 调查黔东南州民族风情园中的鼓楼、风雨桥建筑群 主持人:(科任教师)罗永超(现场讲解); 协助人:(班主任)杨文金、李光辉、杨万鑫; 调查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3个班全体学生; 调查地点:黔东南州民族风情园; 调查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上午8:30—11:30; 调查对象:鼓楼、风雨桥建筑群; 组织形式:学生以班为单位,于第十三周星期五上午8:10以前从学校乘凯开线公交车至民族风情园,8:30开始调查工作,教师现场讲 解至11:00,布置任务后,学生继续对鼓楼群进行自由调查, 11:30结束;午间活动。 调查内容:鼓楼的外形结构(包括4、6、8面及复合型,层数,楼冠形状等)、内部结构(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高数十米的鼓楼建筑, 其整体以杉木做柱、枋,凿榫衔接,横穿斜套,纵横交错,结 构严谨牢固,却不用一钉一铆,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 显示了侗族人民具有较好的数学和力学的应用能力)、建造技艺 (主要是指数学的应用:勾股定理、比例、多边形、多面角、 三角函数、黄金分割、尺规作图等应用);风雨桥建筑特征,数 学力学的应用。 调查目的:了解鼓楼、风雨桥中所蕴涵的数学文化; 第二部分: 调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主持人:(科任教师)罗永超;

讲解人:博物馆讲解员(现场讲解); 协助人:(班主任)杨文金、李光辉、杨万鑫; 调查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3个班全体学生; 调查地点: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调查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下午13:30—16:30; 调查对象: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以民族服饰、银饰、文化生活为主); 组织形式:学生以班为单位,于第十三周星期五下午13:20到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集中,13:30开始调查工作,由班主任带队,以班为 单位分三批在博物馆讲解员的指导下参观学习。参观后,学生 仍可以在博物馆内继续自由调查,16:30结束返校。教师坚守 岗位直至最后一名学生安全回校; 调查内容:黔东南州民族历史、传说、文化、生活等。 重点:苗族盛装为什么被誉为是“穿在身上的一部史诗”,苗族 盛装中都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文化,琳琅满目的苗族银饰有着丰 富的几何图形,其中都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文化; 调查目的:黔东南州民族服饰、银饰、生活所蕴涵的数学文化。 对上述两部分的总要求: 基本要求:学生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确实需要请假的,须经科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都同意后方可离开。调查记录算一次作业。调查结果:学生完成一份有关“民族服饰(或银饰、生活等)的数学文化”,或一份有关“民族建筑数学文化”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也可 以是以上两部分调查结果的综合。调查报告占期末成绩的30%。

田野调查法

目录 1田野调查法 1.1 概念 1.2 工作程序 1.3 注意事项 2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2.1 准备阶段 2.2 开始阶段 2.3 调查阶段 1田野调查法 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注意事项 题目的选择:个人兴趣; 题目大小能否掌握; 题目的发展性; 语言、书目、财力、当地学者参与等。 研究的可行性:学术考量; 政治(visa,题目政治敏感度) 体能 财力 时间。 共同的特征:资料提供者(informant)或受访者(interviewee);——深度访谈者; 音乐演出、文化仪式典礼记录; 田野记录(略记、日记、记事本;包括时间金钱的安排) 音乐录音 照片 影片摄影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 一、什么是田野工作 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 一、个体访谈 二、问卷 三、座谈会 四、观察 五、文献法 六、口述史 七、影像技术 八、田野日记 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制定调查提纲 三、预调查 四、田野工作流程 五、田野工作总结 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立场 二、田野工作的情感 三、田野工作的伦理 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 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 一、选点 二、进入 三、认同 四、融合 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 一、参与 二、观察 三、记录 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 一、对象选择 二、言语交流 三、个案写作 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 一、材料审核 二、材料归类 三、材料分析 四、提出结论

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 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乡村社会分类 三、田野感悟 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都市社区特点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对象的特殊性 三、田野感悟 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民族旅游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影视表达对象 三、田野感悟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 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 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 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 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 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 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 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 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10篇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xx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地名调查报告作文xx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x 宝鸡市在陕西关中西部,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历史典故的城市。它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 宝鸡原来的名字叫做陈仓,因为有陈仓山而得名。两千多年前,秦文公在这里修建了“陈仓城”。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在此设下陈仓县。唐朝时改名宝鸡县,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宝鸡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三皇时期。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诞生于宝鸡的蒙峪。据考证,宝鸡原有三个神农祠,其中以九龙泉的神农祠最壮观。九龙泉,泉出九穴,其水清澈透底,香甜甘美。此遗址在今宝鸡渭河南岸神农乡峪泉村。 宝鸡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的要地。汉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陈仓改名为宝鸡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事情。最初,唐肃宋是改陈仓县为凤翔县,后因城南鸡峰山常有“宝鸡啼鸣”,唐肃宋认为是吉祥之兆,于是他改“凤翔”为

“宝鸡”,将陈仓县改称为宝鸡县。从此,宝鸡这个吉祥而美丽的地名就一直被沿用下来了。 现在的宝鸡市管辖地区有三个,即金台,渭滨与陈仓区。管辖的县有九个:凤翔,歧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县。市域面积x。xx万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其中市区人口xx万。 地名调查报告作文x 南阳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人杰地灵:如辅佐刘备的诸葛亮;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医圣张仲景……都是南阳人。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现在,人们用科技、智慧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南阳。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二百七十二年时,“南阳”这个名字才诞生。虽然朝代变更,但“南阳”这个名字使用了两千两百年却仍没改变。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相邻,南面是伏牛山,北面是汉水。又是三省的主要通道。提供给人们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现如今,南阳已经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主要的旅游胜地,它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宝地,是一方充满激情的热土。

社会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评价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社会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评价 课程名称:社会研究方法 任课教师:仰和芝、李耀锋 研究生姓名:刘进 学号:2013210307 专业(领域):社会工作 研究生类别:专业型硕士 注:请任课教师用红色笔批阅论文。

社会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与评价 摘要:田野调查法是社会研究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调查方法,也是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操作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田野调查的学习研究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本方试图通过对《解析街角灰色社会--以湖南长沙某区街角DY帮派为分析对象》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学习其研究方法、实际操作流程、取得怎样的效果、得出的结论等,以检验自己对田野调查这一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关键词:社会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分析与评价; 一、案例简介 《解析街角灰色社会--以湖南长沙某区街角DY帮派为分析对象》一文是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黄海先生发表在《青少年研究》2006年第1期上的研究报告,文章主要通过对长沙市某区一街角帮派的田野调查,解构街角帮派的结构权威,解读街角青年的身份忠诚,解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 二、研究方法 案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作者通过2002-2003年两年间对湖南省长沙市某区的两个仅隔一条街道的社区中的“街角社会”进行的对比观察,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详实记录所了解的街角生活,结合越轨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与分析论证。田野调查主要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围绕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实地调查活动,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这便是田野调查。本文作者学习了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的方法,是一个典型的田野调查案例;通过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当代边缘青年的生存状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 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 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串连庞杂的具体材料,使整篇报告形神合一,达到清楚地说明调查问题的目的。 专题性调查报告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事物、问题或问题的某些侧面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内容比较专一,问题比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依据材料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那么广泛,反映问题也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普遍,但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2、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 应用性调查报告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