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3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3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3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3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3 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研究新课程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给广大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过去的数学知识抽象化、复杂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等状况,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概括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都在追求创设教学情境。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课堂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因此,研究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尤为重要。1问题小学数学课堂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存在许多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的现象。下面我将这些问题有效性不足的表现一一地进行阐述。

1.1问题情境内容的选取不当:情境来源于实际生活。当然有时为了追求情境创设的新颖性、独特性,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创设的情境会与卡通、神话等挂钩。但总的来说,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与生活常识相符的。然而,有些教师片面的追求情境的新颖、独特,不管是否与实际相符。等到实际课堂中,学生利用他们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会提出他们的质疑,不是闹笑话吗?创设生活情境,应该尊重生活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不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与权威不是大大滑坡了。

1.2问题情境中的师生互动不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任由学生回答,也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教师只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自主学习固然有它独特的优势,但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也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精心选择情境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2策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这种数学活动是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思维实践活动,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数学层面体验和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经历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与思考空间,充足的探索与思考时间,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外显的数学活动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内在的数学本质,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1选取适当的问题情境: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

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材料的设置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使课堂与生活相连。一堂好课绝不应该脱离社会生活,教师只凭想象胡编乱造。一堂好课应该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获得有效的认知和掌握独自探索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有一定的阅历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有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应创设自然生动、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二要有生活味。情境创设要紧扣生活和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教学了。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整合,创设出富有生活味的情境。

2.2把握问题开放程度:新课程强调问题的开放性,是因为在传统教学中充斥着封闭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但不是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开放,不顾教学的目标盲目地开放。问题的外延可以很广泛,但问题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开启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现学生的问题需要,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生成新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2.3注意课堂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学

生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以达到提高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和谐统一。追求课堂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是课堂之需,也是时代之需。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性的价值,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试验、改进、提升,才会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作者:吴曼曼单位: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已不再拘泥于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是提倡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发散性、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小组合作学习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但实际实施中仍有不足,下面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几点有效解决对策,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应用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育,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小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灌输式教学,课堂学习气氛死

板、无趣,导致小学生提不起自主学习的兴趣。而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通过小学生个体结合学习的方式,培养自主能力、积极性、团结合作精神和自主思考能力等,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及探索,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1.1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比较陌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很多学习能力强且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成为了小组的主体力量,导致学习能力弱和接受慢的学生成为了陪衬,他们大多没有自主意见的发表机会,同时在问题讨论中也很少表露自主建议,较多时候听从学习能力强的建议,这样严重影响了学习能力弱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影响了其自主思考能力,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影响其参与性。

1.2小组合作学习中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热情度不高:小组合作学习实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小学生是在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才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平时或课后小学生不会自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影响了合作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中遇到问题讨论时,很多学生的热情度不高,没有自主参与到研讨中,这样小学生们不仅没

有学会相应的有效学习方法,而且也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1.3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过于形式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促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但实际实施中,小学生却没有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教学目的,表现出了应付、敷衍的形式化现象。在教师提出某一数学题需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小学生们为了能够提交给教师一个答案,简简单单将题解答后交给教师,这样的合作学习完全失去了其合作的意义。本身合作是为了让同学们对某一有研讨性的题目进行讨论,开拓思维、自主参与、交换意见,最终得出结论。这种趋于形式化的模式同样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理应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对策2.1合理设置问题,增强小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及热情:为提高小学生小组合作的热情度,激发其兴趣,教师需要加强对问题设置的思考和研究。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探究和挖掘,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新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其参与学习的热情度。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堂小组学习中,适当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作出提示,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讨论,让学生学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小组学习效率。而且在课后也应多设置一些能够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增进学生的合作效率。

2.2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传统教学模式主要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0分钟)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在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教学模式交互讨论实践探究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花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保证。它在课堂中切实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地位、组织的过程、学习的方式、集体的智慧、达到的目的以及有关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它把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处于最佳激活状态学习数学知识。它突出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获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情感、行为、意志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我谈一下自己是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观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当代教师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时代的发展也在呼唤着教师应具有创造性。我通过学习发现自己光是按照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不行的,学生已经厌透了。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在不违背大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改革。边学边试验,边试验边择优劣汰。把好的教法和学法保留。 这样一来,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的确有了创造性。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教学自己也觉得教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很快乐的一件工作。不知不觉中自己便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只要教师具有创造性,并且有信心,持之以恒的把这些创造成果积极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创造教育就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最佳的实施。 二、在争辩中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中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因带刺的草叶划破手指最后发明了锯子等实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中已经习惯了。根本不愿积极的去动脑子。针对这种现象,我经常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去争辩。例如:平时学完一单元,我便让班中前四排找二十个判断题,后四排找二十个判断题,分成两大组进行相互提问,必须把错题的原因说出来。大家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辩论。比如在辩论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底上可以画出的高有一条,这句话是对还是错时,竟有的学生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夏张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 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 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 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 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9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9篇 第一篇 一、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教材内容改编得更贴近生活实际,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亲近感,增强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我就结合书本上的内容,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如“小红跳绳跳了105下,小华跳了95下,小红和小华共跳了多少下?”“爸爸今年45岁,小丽今年9岁,爸爸比小丽大多少岁?”“爷爷给了小华50元去买钢笔,买钢笔需要23元,售货员应该找零多少元?”等问题情境。这些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问题。学生很容易“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学生在课堂上乐学、爱学,感觉生活就在课堂当中,课堂成了探索生活问题的场所。 二、创设生活游戏情境,让数学知识融入生活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一节内容时,我就开展了“小小超市”这一数学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服务员与顾客,在“超市”进行“购物”或“售货”的交易活动。比如,1千克西瓜是2元,你买5千克西瓜是多少元?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服务员”与“顾客”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交流中不仅能够巩固、熟练数学知识,还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锻炼自己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活动游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交流、沟通中使数学知识自然内化为一种能力。 三、将数学课堂引入生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数学知识 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很强烈。使数学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这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学过图形面积计算以后,我引领学生到学校操场去实地测量一下学校操场的面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时,我让学生

“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一)、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导学要以旧引新,迁移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导学要注重学法,提高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二、让课堂“练学”更实效,教师会“选”,学生才会“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数学教师只有会选“精而有效”的练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练学要告别呆板枯燥,体现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之欧阳音创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

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教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校建构了数学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环节六步骤为核心的“361”模式。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课堂上的实际做法。 一、完善与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361”表示的意义:“3”是课堂预案,指的是“学习内容分配、学习形式选择、学习时间安排”;“6”是教学过程,指的是“三环节6个步骤”;“1”是教学效果,指的是“上1节高效课”。在整体教学中要注重三个阶段:即“课前”周密计划,“课中”灵活运用,在“课后”有效反思。具体表现在:第一方面体现在学习形式的时间分配上。课堂40分钟按照3:6:1的比例,划

分为“12+24+4”。要求小组合作占到3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60%,剩余的10%用于师生互动拓展延伸。第二方面体现在小组建设上:即3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10%是学困生。好中差这样有机搭配,体现均衡性。第三方面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3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己学会的,6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具体的六步骤模块为“导入设计—出示目标—探究新知—巩固拓展—课堂小结” 二、优化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上好一节精讲探究课,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步骤教学:第一,在“导入”设计中,要创设情境启动“自主探究”活动。导入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共鸣。如: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课,先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再以出示游乐园主题图创设情境,就会自然地进入新知环节的学习。第二,在“目标”出示中,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评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这样的 作业,比如:“一棵大树高16厘米”、“一个鸡蛋重30 千克”、“每分钟走10米”、“爸爸的年龄比爷爷大多 少岁?”等错误的现象出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有很多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师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感都没有。”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呢?下面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 一、在学生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 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1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来感受用“1”来表示事物:1个人、1本书、1杯水、1 棵树、1片森林、1个地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和很大的物体。让学生感悟到“1”是这些事物的抽象实质。再如:在学习

“千米的认识”后,量出1000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去 走一走、跑一跑,感受1000米的距离;在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站在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感觉”, 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再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商店或菜市去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一些物品和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100克、10克、1克等的实际重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行为, 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二、在数的运算中发展数感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 计及对算法合理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口算训练。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口算反映学生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是学生对于数学的起步,是至关重要的课程。传统教学的生硬和死板使许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而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改指导下的数学课要不断地输入新能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创设良好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轻松愉快的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此时所扮演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学习,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利用幻灯片播放动画情境:一个鸭妈妈带领鸭宝宝在小河里排成一队,它们准备回家,可是游着游着前方出现了三个障碍物,导致鸭妈妈和宝宝们没有办法回家,鸭宝宝全部大哭起来。这时障碍物变成了三道“十以内的乘法”。 师:小朋友们快看,谁能帮助鸭妈妈和宝宝们顺利回家啊?(学生纷纷举手) 小朋友们看到了它们感兴趣的动画,立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老师在这个时候的恰当引导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活力。 三、激励学生,引导发散思维

不难发现,小学的学生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这种赞赏并不像成年人那样复杂,而是简单的认识:老师认为我今天表现得比昨天好,同学们都喜欢我。这不仅仅是一种愉悦的心情,还是自信心的积累。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赞扬像黄金钻石,只因稀少而有价值。”所以,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赞美。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单纯地让学生机械背诵、识记数字,甚至单纯记忆一些计算题的做法,这不是数学启蒙,这种机械的数数和运算,不等于学生头脑中数的概念已经形成,也不能证明学生已掌握了数的知识,随着学生无意识记忆的消失,所背诵的题目自然也会全部忘记。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可以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组成”时,除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验证“不同的三角形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吗?”就有学生能够提出“平行四边形从中间划开是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吗?”这样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深入地理解问题,积极地发现问题。 四、贴近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 要把数学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特定场景中去,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恰当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体会到数学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老师星期天去买苹果,苹果售价是8元每千克,老师买了14元钱的苹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